华农农村与区域发展名词解释

发展经济学:狭义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在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简言之,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广义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等一般规律。

工业化: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的上升,这里的份额中既有产值份额,也有就业份额。这种转化的结果是一个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 于1990年在《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的一种发展度量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通常以GNP、GDP或国民收入来衡量。

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经济摆脱贫困落后,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习俗等的变革的增长。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不以消耗甚至破坏一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谋求发展,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使资源可以得到永续利用,生态和环境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偏低,从资本供给看,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也存在“低收入-投资引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套在一起,便形成了“越穷越没有投资形成,越没有投资形成又会越穷的局面”,这就是有名的“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后发优势:主要指落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技术,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巨额资本,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后法劣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具有后发优势而提出的看法,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快增长以及技术替代性、社会制度、产业替代性和人口不对称流动等一系列问题而发展中举步维艰。

结构主义:从经济结构方面去解读缺乏发展的原因,同时从结构改变方面提出发展对策的经济发展理论流派。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从仅能糊口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以制造业和劳务为主的经济。包括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二者都强调了政府在发展中的主导权。 资本宽化:如果社会总劳动力和社会资本总量按同一比例增长,因而人均资本总量不变,我们称之为资本宽化。

资本深化:如果人均资本占有量不断增加,就称之为资本深化。

哈罗德多马模型:由经济学家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提出后经过整理的经济学模型,目的是解释一个国家内部的储蓄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率,通过研究三个变量: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率随储蓄率增长而增长,随资本产出比率

增大而降低的结论,因此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提高储蓄率和资本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抑制: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人口转型:指工业化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生率下降,人口的增长率逐渐放缓。这种人口出生率随着发展水平而呈现出“倒U 型”变化的现象,被称为“人口转型”。

人口红利:指在人口转型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达到顶峰,随着后面出生率的下降,会使这些未成年人成长为成年劳动后,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相对较少,从而他们有了一个把钱花到其他方面的机会窗口,这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在未来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种由于现期承担抚养成本而在未来有更高回报的人口现象,被称为“人口红利”。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一项技术的采用,导致劳动的使用量相对于资本的使用量有所增加,因此资本得到了节约,劳动得到更多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增。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一项技术的采用,导致资本的使用量相对于劳动的使用量有所增加,因此劳动得到了节约,资本得到更多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无偏性技术进步:如果一项技术的采用,导致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量增长,我们称这种情况为无偏性技术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

巨人肩膀效应:一项技术被选择后,它不仅会对当期的生产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而且这样一项技术往往是下一期技术创造酝酿的基础和温床,这就是罗默所讲的“巨人肩膀”效应。 荷兰病: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这种初级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随着产出的不断增长,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发展又会带来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便是有名的“库茨涅兹曲线”。

碳汇交易:碳汇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的吸收体,包括森林、湿地和海洋。为了防止温室效应,国际间兴起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全球气候合作行动,《京都议定书》中就将碳汇纳入可交易体系中,发达国家可以想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汇以冲抵自身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这是一种典型的将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纳入可交易体系中的做法。 二元经济结构: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

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也是其经济结构最基本的特征。

刘易斯拐点:由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拉尼斯费模型:

土地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规范人对土地所有、占有关系和土地使用制度,它反映了以土地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乡村的土地所有、占用和租佃制度。包括土地的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

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是用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高度发展状态。

区位因素: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包括有:地理条件、历史变迁、社会环境条件等,这些都可以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因此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的在若干部门或区域内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利用这些部门或地区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进行全面地发展,主要分为:“极端性”即工业部门以同一比率发展、“温和型”即经济各部门以不同比率发展和“完善型”即个别部门优先发展先行并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按适当比例平衡增长。

发展极理论:指出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个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经济活动中心:生产、贸易、金融、信息、服务、决策中心等多种职能,就像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主张发展中国需通过建立“发展极”,通过其的发展和带动作用来实现经济发展。 涓滴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 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发展经济学:狭义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在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简言之,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广义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等一般规律。

工业化: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的上升,这里的份额中既有产值份额,也有就业份额。这种转化的结果是一个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 于1990年在《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的一种发展度量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通常以GNP、GDP或国民收入来衡量。

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经济摆脱贫困落后,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习俗等的变革的增长。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不以消耗甚至破坏一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谋求发展,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使资源可以得到永续利用,生态和环境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偏低,从资本供给看,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也存在“低收入-投资引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套在一起,便形成了“越穷越没有投资形成,越没有投资形成又会越穷的局面”,这就是有名的“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后发优势:主要指落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技术,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巨额资本,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后法劣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具有后发优势而提出的看法,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快增长以及技术替代性、社会制度、产业替代性和人口不对称流动等一系列问题而发展中举步维艰。

结构主义:从经济结构方面去解读缺乏发展的原因,同时从结构改变方面提出发展对策的经济发展理论流派。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从仅能糊口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以制造业和劳务为主的经济。包括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二者都强调了政府在发展中的主导权。 资本宽化:如果社会总劳动力和社会资本总量按同一比例增长,因而人均资本总量不变,我们称之为资本宽化。

资本深化:如果人均资本占有量不断增加,就称之为资本深化。

哈罗德多马模型:由经济学家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提出后经过整理的经济学模型,目的是解释一个国家内部的储蓄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率,通过研究三个变量: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率随储蓄率增长而增长,随资本产出比率

增大而降低的结论,因此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提高储蓄率和资本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抑制: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人口转型:指工业化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生率下降,人口的增长率逐渐放缓。这种人口出生率随着发展水平而呈现出“倒U 型”变化的现象,被称为“人口转型”。

人口红利:指在人口转型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达到顶峰,随着后面出生率的下降,会使这些未成年人成长为成年劳动后,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相对较少,从而他们有了一个把钱花到其他方面的机会窗口,这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在未来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种由于现期承担抚养成本而在未来有更高回报的人口现象,被称为“人口红利”。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一项技术的采用,导致劳动的使用量相对于资本的使用量有所增加,因此资本得到了节约,劳动得到更多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增。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一项技术的采用,导致资本的使用量相对于劳动的使用量有所增加,因此劳动得到了节约,资本得到更多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无偏性技术进步:如果一项技术的采用,导致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量增长,我们称这种情况为无偏性技术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

巨人肩膀效应:一项技术被选择后,它不仅会对当期的生产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而且这样一项技术往往是下一期技术创造酝酿的基础和温床,这就是罗默所讲的“巨人肩膀”效应。 荷兰病: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这种初级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随着产出的不断增长,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发展又会带来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便是有名的“库茨涅兹曲线”。

碳汇交易:碳汇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的吸收体,包括森林、湿地和海洋。为了防止温室效应,国际间兴起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全球气候合作行动,《京都议定书》中就将碳汇纳入可交易体系中,发达国家可以想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汇以冲抵自身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这是一种典型的将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纳入可交易体系中的做法。 二元经济结构: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

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也是其经济结构最基本的特征。

刘易斯拐点:由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拉尼斯费模型:

土地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规范人对土地所有、占有关系和土地使用制度,它反映了以土地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乡村的土地所有、占用和租佃制度。包括土地的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

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是用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高度发展状态。

区位因素: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包括有:地理条件、历史变迁、社会环境条件等,这些都可以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因此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的在若干部门或区域内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利用这些部门或地区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进行全面地发展,主要分为:“极端性”即工业部门以同一比率发展、“温和型”即经济各部门以不同比率发展和“完善型”即个别部门优先发展先行并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按适当比例平衡增长。

发展极理论:指出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个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经济活动中心:生产、贸易、金融、信息、服务、决策中心等多种职能,就像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主张发展中国需通过建立“发展极”,通过其的发展和带动作用来实现经济发展。 涓滴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 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相关内容

  •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
  • 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 斯特拉波 <地理学> 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 ...

  • 乡村治理中农村宗族研究纲要
  • 乡村治理中农村宗族研究纲要 肖唐镖 进入20世纪以来,强化现代国家建设被数代国人作为拯救国族.重振中华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作为传统性.地方性制度和文化的宗族,却一直成为有意识乃至有计划地清除的对象.这一或明或暗地符合近现代西方社会政治转型和发展的经验逻辑,在近30年 间却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景象 ...

  • 居民户口区域认定
  •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如何认定 作者: 时间:2007-11-12 来源: 浏览量 14235 评论 1 1 1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如何认定 张华 在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 ...

  • 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
  • 第31卷第6期2011年6月经济地理ECONOM IC GEOGRAPHY Vol.31,No. 6Jun. ,2011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06-0881-07 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 2 李小建1, (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河南郑州 ...

  • 田野调查方法分析
  • 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单位选择 --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 狄金华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梳理出村落.基层市场共同体.乡(镇)以及县四个基本的田野研究单位,并以此为基点讨论了中国农村研究分析范式的现状与突破空间.研究发现,不同的田野研究单位的兴起有着自身的学 ...

  • 农村与区域发展
  •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 2.现代农业: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 ...

  •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 ...

  •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第三产业 3.商品交换 4.创新 5.S形 6.关联性 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

  •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分类解读与重新构造
  •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分类解读与重新构造∗ 罗必良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摘要:文章基于对学科含义的理解,通过对现行学科分类的解读,从而对"农林经济管理"的归类提出了疑问.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明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