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朝 记者
新 闻 人
他当 年铁道兵, 过8 写的新闻 稿件7 次获中国新闻奖, 其中3 次与青 藏铁路有关。 请看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 获得 者冲 国 铁道建 筑报总 编辑朱海燕的 人生经历——
情汹青藏侠路
一 秦 超
20 年 7月 1F . 06 t青藏铁路建成 通车 。 火车跨越莽 莽昆
仑 飞 向 布达 拉 宫 。
墨迹都没有干……
在 连队 , 当 过 风枪 手 , 他 当过 副 班 长 、 队 文 书 , 隧 道 、 连 打
在通车庆典仪式上 , 热情的西藏人民向青藏铁路建设的 功臣们献 上了洁 白的哈达。曾与青藏铁路结下 3 O年不解情 缘的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 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 海燕 , 作为特邀嘉宾也获得这样的殊荣。 7 1 月 6日. 1 中国新闻奖揭 晓 , 第 6届 朱海燕采写的消息 《 中国铁路实现 飞天梦》 再度榜上 有名 。 是他第 7次荣获中 这 国新闻奖 , 也是继《 青藏铁路 全线 开工 》 请过路吧 , 和《 亲爱的
藏 羚 羊 》 获 20 分 0 1年 和 2 0 0 2年 中 国新 闻 奖 后 , 有 关 青 藏 其 铁 路 的报 道 第 三 次 获 中 国新 闻奖 。 获 中 国 新 闻 奖 难 , 续 获 中 国新 闻 奖 更 难 , 其 是 相 同 连 尤 题 材 报 道 连 续 获 中 国 新 闻 奖 更 是难 上 加 难 。 而 , 海 燕 的 然 朱
架桥梁什么都干过 。 在每天 的工作之 余 , 朱海燕清醒地认识 到. 只有拿起笔来 , 才能使 自己身上 的热能更好地进发 出来。
于是 , 他拼命搞起 文学创作。 为了不耽误白天的工作 , 夜晚 , 他就在被风 F漂 白的帐篷 里 , t 伴着昏黄 的孤灯 , 一边倾听着 漠风的狂啸 , 一边从笔底倾泻着情感的波澜 。
很 快 , 海 燕在 军 内 外报 刊 上 发 表 了大 量 反映 青 藏铁 路 朱
建设风 貌的作品 , 并有诗作 2 0余 首问世 , 0 成为青海 颇有名 气 的诗人 。 随后他 由连 至团 , 由团至师 , 干起 了新 闻报道 工 作。 一次到连队采访 , 夜间 62 的地 震将他惊醒 , .级 他赤身露
体地跑到零下 2 O多 摄 氏度 的操 场 上 , 过 了 一 劫 。 在 采 访 躲 他
途 中翻过车 , 差一点送命 于锡铁 山下 。 一次煤气中毒 , 他被抢
救 了 3天 3夜 。 死神 擦 肩 而 过 … 一 与
报道却偏偏能次次得到评委们 的眷顾与垂青。
、
氆年的毒藏筑路尘涯 一
凭着一种意志和精神 , 他和战友们在高原坚持了一年又
一
年。 8年筑路生活给了他一生取之不竭的精神 财富 ,也给 苦尽甘来。 作为一名 用身体和手中的笔
“ 修建” 青藏铁路 的“ 双料” 建设者 、 并在铁道兵 内外小 有名气 的朱海燕 , 这一
时光回溯到 17 9 6年 1月 ,刚刚高 中毕业在家一心等着 公社推荐上大学的朱海燕 , 认识了正在他家 乡接兵的几名军
人 。 兵 指 导 员 问他 愿 不 愿 意 当兵 , 问 答 说 “ 愿 意 ” 问 : 接 他 不 。
了他这个未婚 的小伙子一副 4 O岁的脸庞 ,O岁的心脏 。 6
“ 为什 么?他说 :身体 不合格 , ” “ 有心脏二级杂音 。其实 , ” 他还 有一个不好启齿 的小九九 , 就是想上大学。 由于朱海燕那时经常给县广播站和地区小报写稿 , 在家 乡一带小有名气 。 那位指导 员从心眼 里喜欢上了他 。 他对朱 海燕说 : 当铁道兵不 修铁 路 , 是挎 着冲锋枪 , 雷锋那样 “ 只 像 站岗放哨 , 很神气。 年轻 的朱海燕听了指导员的话 , ” 去体检 。
次 幸运 女 神 垂 青 了他 。 在 北 京 的原 铁 道 兵 第 一 政 委 、 委 远 党
书记 吕正操上将听说在几千里外的青藏高原上 , 一个有写作 才华 的战士因没有学历而不能提干 时, 为他特批了一个破格
提 干 的指 标 。朱海 燕 成 为 3 铁 道 兵 大 军 中为 数 不 多 的 获 O万
此殊荣者。
-
每个军医面前都放着 一张纸条 : 东城公社 朱海 燕。 兵的同 接
志集体带他 闯关 。 为了给铁道兵部队带去一个能搞创作或搞 新闻报道工作 的青年 , 他们将一个不能适应高原 的人 ,连哄 “
带 骗 ” 带 上 了 高原 。 地
篇用
鹭 的报 道
拉 萨 , 去 因 为 没 有 外 出通 道 几 乎 与 世 隔绝 。 放 前 , 过 解 十
三 世达赖 有 3部 汽车—— 两辆 “ 奥斯 汀” 一辆 “ 奇”都 是 、 道 ,
从 印度 开 到 西藏 边 境 ,然 后 拆 成 零 件 由苫 力和 牦 牛 驮 到 拉 萨。 再组 装 起 来 的 。
自 古以 来 , 往 西 藏 之 路 , 喻 为 “ 路 ” 在 “ 路 ” , 通 被 天 。 天 上
新兵训练结束眉 , 由四川奔青海。 在寒冷的哈尔盖 , 观浩 瀚的青海湖 , 朱海燕 没有半点 的激动 , 情绪低到了极 点。 由于
高 原 反应 的折 磨 , 走 了 3天 , 吐 了 3天 , 了 3天 。 他 呕 哭 3天
不仅有 昆仑 , 还有瀚海戈壁 。 处处布满了坎坷 。 据西藏著名学 者 牙台章回忆 : 15 年 8月 2 “91 8曰出发 的西 北军区护送 班 禅 大师返 藏先遣 队 ,由西 宁出发 ,2月 1日才抵 达拉 萨 。 1 15 92年 1月 .班禅 由香 日德返藏 , 4月 2 3日抵达拉萨后 统 计 ,0 0里的进藏之路平均 4 40 O米就有一头驮畜倒 下。 ” 因此
,修建青藏铁路成为党和全国人民的梦想。9 4 17 年
随 着党 中 央 、 务院 的一 声令 下 , 国 9个 部委 ,9 省 、 、 国 全 1个 市
的长途跋涉 , 总算来到万 古洪荒的柴达木盆地一个叫泉吉峡 的地方 , 他被 分配到铁道兵某师 十七 连 , 务是打 青藏铁路 任
一
期工程中的锡铁 山一号隧道。 高原生活是艰苦 的, 连队 往往半个 月都吃不上一次新鲜 的蔬菜 , 唯一 的营养品就是每 月一小瓶复合维生素和 1 斤花
生米 。 许多同志得了病还不知道得 的是什么病 。 一些年轻的
战 友 病 死 了 , 有 二 十 一 二 岁 的年 龄 , 入 团 入 党 志 愿 书 的 只 连
自治区的 6 8个单位云集青藏线 。 铁道兵第七师 、 第十师数 万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新 喇人
官兵 , 在哈尔盏至格尔木近 7 0公里 的茫茫荒原上摆开战场 。 0
∞
, 翟
晕—证叠
的心房。 文章通过精确、 详实| 的史料与数据 , 诉说着青藏铁路
的不平凡 。 这篇 文章让千 千万万个筑路人为之动容 , 召了 感
一
当初的青藏铁路 , 不副实 。9 8年 , 名 17 刚刚经 历十年 浩 劫 的中国, 由于国力不支 , 加上高原冻土层问题无法解决 , 青 藏铁路被迫停建了。 铁路从西宁修到格尔木 。 点站、 起 终点站 都 在青海 , 却取 了个“ 青藏铁路 ” 的名字 。 19 年春 天 , 藏和平解放 4 91 西 0周年 之际 , 朱海燕作 为 《 人民铁道》 报的首席记者 , 接受西藏自治区党委 的邀请赴藏 采访。 飞抵拉萨 当天 , 由于强烈 的高原反应 , 他一夜竟呕吐了
1 4次 , 开始吐的是水 , 后来 吐的是血 。 第二天被 送到 西藏 人
批 又一批铁路儿女 为之 勇往直前 , 再次举起进藏大旗 。
与朱海燕 交谈和品读他 的作品 。 你能感受到他身上有一
种难以释怀的青藏 情结。 或许是他作为铁 道兵战士参加锡铁
山一号隧道施 工时就 奠定 了一生事业 的情之所系 , 或许 因为 报道 、讴歌青藏铁路建设事业是他职业性写作的真正起 点 ,
民医院抢救 , 诊断为肺水肿 。 出院后 , 他不顾 医护人员“ 立即 返回内地 ” 的劝阻 , 持采访 。玩命 ” 坚 “ 似地 奔走在西藏 , 倾听
着 10万平方公里 的大地对铁路的呼唤 , 2 感受着 2 0万藏族 5
同胞 对 火 车 的 期 盼 !
或许在他 当初 离开那个埋葬了他 青春岁 月和许 多战友身躯
的荒 原 去 北 京 报 到 的 时 候 , 有 过 永 不 回 头 的 悲 愤 , 冥 冥 也 但
之中的使命意 识和 激情 岁月的深刻记忆 , 却使他 梦牵青藏铁
路, 每次回 到高原他都要 去祭拜烈士陵 园 , 祭拜 那些沉睡于
高原 大 漠 中 的 英灵 。
为掌握第一手 资料 , 去了 日喀则 、 他 江孜 、 亚东 、 泽当和
羊八井 , 在拉萨采访了西藏 自治区计委 、 交通厅、 西藏社会科 学院和 西藏 大学。 日喀则采访地委 书记 白钊时 , 在 白天谈了
两个 多小时后 , 晚上 1 1点钟 白钊同志又派人 把朱海燕接去 。 进行深 夜长 谈。白钊说 :你 是第一个来西藏采访 的铁路 记 “
青藏铁路 二期 工程全线开工后 ,从 昆仑山 、可可西里 、
风火 山、唐 古拉山 ……捷 报频 传。浓烈 的高原 情结与医生
对他上 “ 生命禁区” 的警告 , 朱海燕陷入痛苦的两难 中。 让 上
还是不上? 他说 , 不上 , 作为报社 的总编辑 , 把困难推给部属 ,
何以面对组织和读 者? 闻要做到“ 新 三贴 近” 首先是报社领 , 导必须带头贴 近 。 没有报社领导带头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的 “ 三贴近 ”就没有记者的“ 。 三贴近 ”更没有作品的“ , 三贴近” 。
者, 一定要把西藏 交通 困难 问题 向铁道部领 导反映 , 尽快促
使进藏铁路工程的开工。 在山南 , ” 地委书记 洛桑珠顿 也表达 了同样 的企盼 : 铁路早一天进葳 , 西藏就能早一天发展。
跋涉 月余 , 行程万里 , 回到拉萨后 , 西藏自治 区党委将他 这个普 通的记者当成贵宾接待。 自治区党委在 日光宾馆举行 宴会 。 朱海燕安排 在“ 将 主客 ” 的位置 上 , 一边坐 着 自治区党
委副书记丹增 , 一边是 自治 区党 委宣 传部长李维伦 。 丹增副 书记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们今 天请来 的最尊贵的客人 。 “ 是一 位铁路记者。 物以稀为贵 , 因为西藏没有铁路 , 以他就成为 所 我们西藏人 民最 尊重的客人 。 我们希 望通 过他的笔 。 把西藏
人 民盼 望 铁 路 的 心 里 话 说 给 铁 道部 领 导 。 ”
于是 , 他不顾糖 尿病 、 高血压 、 心梗等 高原之大 禁忌 , 连续 5 次走上青藏线 ,0次翻越唐古拉 , 海拔 2 0 1 从 80米的格 尔木 ,
一
站 一 站 往 前 走 。40米 。8 0米 ,6 0米 ,0 2米 , 着 海 30 30 40 57 随
拔 的升高 . 每前进一步 , 是意 志的挑战 。 都 每天 , 他都在大 口
大 口喘气 、 大把大把吃药 的过程 中坚持现场 采访 , 写下了 8 0
余万字的作品 。
青藏铁路建 设的每一步进展 ,都激起朱海燕情 感的共
鸣 。远古 的呼唤 , “ 千年 的祈盼 , 久久 不能忘 怀的眷恋 , 一个修 建铁 路的伟大理想就要 实现 。 珠穆 朗玛峰在招
手 , 雅鲁藏布
他 返回北京后 , 篇长达 10 0字的纪 实通讯《 一 50 在没有 铁路 的地方 》很 快在《 。 人民铁道》 报刊出 。 稿件内容丰富 , 有 根 有据 , 有情有理 。 激荡着历史的呼号 , 为青藏铁路 的上马而
江在 呐喊 , 世界屋脊将拉响嘹亮 的汽笛 , 青藏铁路终于呼啸跃
出地平线……”0 2 , 2 0 年 在青藏铁路工程激战正酣之际 , 一篇 长达 2 00字 的通讯《 50 我们正跨越昆仑》 又呈现 在读者面 前。 他再现了新中 国成立 5 4年来三代领导集体运筹青藏铁路建
呐喊 , 在社会上产生强烈 反响 。
为此 。 丹增副书记 专程 到北京感谢朱海燕。 丹增 同志说 , 那篇报道 , 是青藏铁路 17 年 下马之后 . 98 第一篇呼吁铁路上 马的文章 。9 4年 ,在 中央召 开的第三次西藏 工作 座谈会 19 上 ,那篇报道成为铁 道部 部长 韩杼滨发言 的重要参考文本 .
设的史实。 讲述了青藏铁路修到格尔木之后被迫下马 的遗憾,
反映了修建青藏铁路的艰辛 .更讴歌了许许多多为青藏线立 项、 科研、 建设 而忘我战斗在一线的英雄们。 文章一经刊出 。 引
恳切希望党 中央 、 国务院尽快作 出铁路进藏的决策。
但 是 , 采访 , 那次 也使朱海燕付 出了沉重代价 。 经医院检 查, 他患了心梗 。 雪域高原以如 此残酷 的形式 。 为他的生命足
迹打 下 鲜 明 的 烙 印 。
起轰动 ,羊城晚报》 《 以超乎先例 的方式 , 连续 3天用 3个整版
的篇幅转载 。 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看完报道后感慨万千, 盛赞 此文写得好 , 有深度 。 给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以极大鼓舞。 不屈的精神 。 必然来自于一群大写的人。 朱海燕行走在青 藏高原 , 寻、 探 呼吸着精神 高原的氧气 。 在他的笔下, 上五道 七 梁 的方文红 ;0多年 守望 、 2 回到内地与人交谈都成 问题 、 东南 西北都辨不清 的孙建民 ; 投身高原建设 4 O年 、 无怨无悔 的胡 宏亮和张洪建夫妇 ; 还有董志全 、 徐东 、 段东明、 王芹 、 丁守全 等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 。 纷纷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
病魔没有使朱海燕屈服 。 后来, 他又相继写出了《 关于青藏
铁路重大意义的分析与解读 》《 、再谈青藏铁路建设的必要性》 等重头文章 。 他站在历史 的视角 , 运用严密的调查数据和丰富 的事实 , 对青藏铁路再上马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 ; 对于人们关 心的青藏铁路建设 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从各个层面与 不同角
度 , 予严 密论证与科学分析 , 给 告诉人们修 建青藏
铁路对 西
藏全面发展 的重要意义 。 随着中央青藏铁路上马西进号角 的 吹响 , 千年一个明媚 的春 日 , 新 朱海燕一 篇洋 洋洒洒 100 8 0 字 的长篇通讯《 铁路挺进拉 萨》 犹如 一声春雷 , , 扣击着人们
路 艰 辛 , 路 壮 歌 。0 5年 1 一 20 O月 1 5日上 午 1 O时 。 青
藏铁路最后一 组轨 排在拉萨落地。 小时后 , 1 朱海燕写就 《 中
国铁路实现飞天梦》 ,让广大读者在第一时间分享西藏 人民 的那份喜悦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朝 记者
新 闻 人
他当 年铁道兵, 过8 写的新闻 稿件7 次获中国新闻奖, 其中3 次与青 藏铁路有关。 请看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 获得 者冲 国 铁道建 筑报总 编辑朱海燕的 人生经历——
情汹青藏侠路
一 秦 超
20 年 7月 1F . 06 t青藏铁路建成 通车 。 火车跨越莽 莽昆
仑 飞 向 布达 拉 宫 。
墨迹都没有干……
在 连队 , 当 过 风枪 手 , 他 当过 副 班 长 、 队 文 书 , 隧 道 、 连 打
在通车庆典仪式上 , 热情的西藏人民向青藏铁路建设的 功臣们献 上了洁 白的哈达。曾与青藏铁路结下 3 O年不解情 缘的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 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 海燕 , 作为特邀嘉宾也获得这样的殊荣。 7 1 月 6日. 1 中国新闻奖揭 晓 , 第 6届 朱海燕采写的消息 《 中国铁路实现 飞天梦》 再度榜上 有名 。 是他第 7次荣获中 这 国新闻奖 , 也是继《 青藏铁路 全线 开工 》 请过路吧 , 和《 亲爱的
藏 羚 羊 》 获 20 分 0 1年 和 2 0 0 2年 中 国新 闻 奖 后 , 有 关 青 藏 其 铁 路 的报 道 第 三 次 获 中 国新 闻奖 。 获 中 国 新 闻 奖 难 , 续 获 中 国新 闻 奖 更 难 , 其 是 相 同 连 尤 题 材 报 道 连 续 获 中 国 新 闻 奖 更 是难 上 加 难 。 而 , 海 燕 的 然 朱
架桥梁什么都干过 。 在每天 的工作之 余 , 朱海燕清醒地认识 到. 只有拿起笔来 , 才能使 自己身上 的热能更好地进发 出来。
于是 , 他拼命搞起 文学创作。 为了不耽误白天的工作 , 夜晚 , 他就在被风 F漂 白的帐篷 里 , t 伴着昏黄 的孤灯 , 一边倾听着 漠风的狂啸 , 一边从笔底倾泻着情感的波澜 。
很 快 , 海 燕在 军 内 外报 刊 上 发 表 了大 量 反映 青 藏铁 路 朱
建设风 貌的作品 , 并有诗作 2 0余 首问世 , 0 成为青海 颇有名 气 的诗人 。 随后他 由连 至团 , 由团至师 , 干起 了新 闻报道 工 作。 一次到连队采访 , 夜间 62 的地 震将他惊醒 , .级 他赤身露
体地跑到零下 2 O多 摄 氏度 的操 场 上 , 过 了 一 劫 。 在 采 访 躲 他
途 中翻过车 , 差一点送命 于锡铁 山下 。 一次煤气中毒 , 他被抢
救 了 3天 3夜 。 死神 擦 肩 而 过 … 一 与
报道却偏偏能次次得到评委们 的眷顾与垂青。
、
氆年的毒藏筑路尘涯 一
凭着一种意志和精神 , 他和战友们在高原坚持了一年又
一
年。 8年筑路生活给了他一生取之不竭的精神 财富 ,也给 苦尽甘来。 作为一名 用身体和手中的笔
“ 修建” 青藏铁路 的“ 双料” 建设者 、 并在铁道兵 内外小 有名气 的朱海燕 , 这一
时光回溯到 17 9 6年 1月 ,刚刚高 中毕业在家一心等着 公社推荐上大学的朱海燕 , 认识了正在他家 乡接兵的几名军
人 。 兵 指 导 员 问他 愿 不 愿 意 当兵 , 问 答 说 “ 愿 意 ” 问 : 接 他 不 。
了他这个未婚 的小伙子一副 4 O岁的脸庞 ,O岁的心脏 。 6
“ 为什 么?他说 :身体 不合格 , ” “ 有心脏二级杂音 。其实 , ” 他还 有一个不好启齿 的小九九 , 就是想上大学。 由于朱海燕那时经常给县广播站和地区小报写稿 , 在家 乡一带小有名气 。 那位指导 员从心眼 里喜欢上了他 。 他对朱 海燕说 : 当铁道兵不 修铁 路 , 是挎 着冲锋枪 , 雷锋那样 “ 只 像 站岗放哨 , 很神气。 年轻 的朱海燕听了指导员的话 , ” 去体检 。
次 幸运 女 神 垂 青 了他 。 在 北 京 的原 铁 道 兵 第 一 政 委 、 委 远 党
书记 吕正操上将听说在几千里外的青藏高原上 , 一个有写作 才华 的战士因没有学历而不能提干 时, 为他特批了一个破格
提 干 的指 标 。朱海 燕 成 为 3 铁 道 兵 大 军 中为 数 不 多 的 获 O万
此殊荣者。
-
每个军医面前都放着 一张纸条 : 东城公社 朱海 燕。 兵的同 接
志集体带他 闯关 。 为了给铁道兵部队带去一个能搞创作或搞 新闻报道工作 的青年 , 他们将一个不能适应高原 的人 ,连哄 “
带 骗 ” 带 上 了 高原 。 地
篇用
鹭 的报 道
拉 萨 , 去 因 为 没 有 外 出通 道 几 乎 与 世 隔绝 。 放 前 , 过 解 十
三 世达赖 有 3部 汽车—— 两辆 “ 奥斯 汀” 一辆 “ 奇”都 是 、 道 ,
从 印度 开 到 西藏 边 境 ,然 后 拆 成 零 件 由苫 力和 牦 牛 驮 到 拉 萨。 再组 装 起 来 的 。
自 古以 来 , 往 西 藏 之 路 , 喻 为 “ 路 ” 在 “ 路 ” , 通 被 天 。 天 上
新兵训练结束眉 , 由四川奔青海。 在寒冷的哈尔盖 , 观浩 瀚的青海湖 , 朱海燕 没有半点 的激动 , 情绪低到了极 点。 由于
高 原 反应 的折 磨 , 走 了 3天 , 吐 了 3天 , 了 3天 。 他 呕 哭 3天
不仅有 昆仑 , 还有瀚海戈壁 。 处处布满了坎坷 。 据西藏著名学 者 牙台章回忆 : 15 年 8月 2 “91 8曰出发 的西 北军区护送 班 禅 大师返 藏先遣 队 ,由西 宁出发 ,2月 1日才抵 达拉 萨 。 1 15 92年 1月 .班禅 由香 日德返藏 , 4月 2 3日抵达拉萨后 统 计 ,0 0里的进藏之路平均 4 40 O米就有一头驮畜倒 下。 ” 因此
,修建青藏铁路成为党和全国人民的梦想。9 4 17 年
随 着党 中 央 、 务院 的一 声令 下 , 国 9个 部委 ,9 省 、 、 国 全 1个 市
的长途跋涉 , 总算来到万 古洪荒的柴达木盆地一个叫泉吉峡 的地方 , 他被 分配到铁道兵某师 十七 连 , 务是打 青藏铁路 任
一
期工程中的锡铁 山一号隧道。 高原生活是艰苦 的, 连队 往往半个 月都吃不上一次新鲜 的蔬菜 , 唯一 的营养品就是每 月一小瓶复合维生素和 1 斤花
生米 。 许多同志得了病还不知道得 的是什么病 。 一些年轻的
战 友 病 死 了 , 有 二 十 一 二 岁 的年 龄 , 入 团 入 党 志 愿 书 的 只 连
自治区的 6 8个单位云集青藏线 。 铁道兵第七师 、 第十师数 万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新 喇人
官兵 , 在哈尔盏至格尔木近 7 0公里 的茫茫荒原上摆开战场 。 0
∞
, 翟
晕—证叠
的心房。 文章通过精确、 详实| 的史料与数据 , 诉说着青藏铁路
的不平凡 。 这篇 文章让千 千万万个筑路人为之动容 , 召了 感
一
当初的青藏铁路 , 不副实 。9 8年 , 名 17 刚刚经 历十年 浩 劫 的中国, 由于国力不支 , 加上高原冻土层问题无法解决 , 青 藏铁路被迫停建了。 铁路从西宁修到格尔木 。 点站、 起 终点站 都 在青海 , 却取 了个“ 青藏铁路 ” 的名字 。 19 年春 天 , 藏和平解放 4 91 西 0周年 之际 , 朱海燕作 为 《 人民铁道》 报的首席记者 , 接受西藏自治区党委 的邀请赴藏 采访。 飞抵拉萨 当天 , 由于强烈 的高原反应 , 他一夜竟呕吐了
1 4次 , 开始吐的是水 , 后来 吐的是血 。 第二天被 送到 西藏 人
批 又一批铁路儿女 为之 勇往直前 , 再次举起进藏大旗 。
与朱海燕 交谈和品读他 的作品 。 你能感受到他身上有一
种难以释怀的青藏 情结。 或许是他作为铁 道兵战士参加锡铁
山一号隧道施 工时就 奠定 了一生事业 的情之所系 , 或许 因为 报道 、讴歌青藏铁路建设事业是他职业性写作的真正起 点 ,
民医院抢救 , 诊断为肺水肿 。 出院后 , 他不顾 医护人员“ 立即 返回内地 ” 的劝阻 , 持采访 。玩命 ” 坚 “ 似地 奔走在西藏 , 倾听
着 10万平方公里 的大地对铁路的呼唤 , 2 感受着 2 0万藏族 5
同胞 对 火 车 的 期 盼 !
或许在他 当初 离开那个埋葬了他 青春岁 月和许 多战友身躯
的荒 原 去 北 京 报 到 的 时 候 , 有 过 永 不 回 头 的 悲 愤 , 冥 冥 也 但
之中的使命意 识和 激情 岁月的深刻记忆 , 却使他 梦牵青藏铁
路, 每次回 到高原他都要 去祭拜烈士陵 园 , 祭拜 那些沉睡于
高原 大 漠 中 的 英灵 。
为掌握第一手 资料 , 去了 日喀则 、 他 江孜 、 亚东 、 泽当和
羊八井 , 在拉萨采访了西藏 自治区计委 、 交通厅、 西藏社会科 学院和 西藏 大学。 日喀则采访地委 书记 白钊时 , 在 白天谈了
两个 多小时后 , 晚上 1 1点钟 白钊同志又派人 把朱海燕接去 。 进行深 夜长 谈。白钊说 :你 是第一个来西藏采访 的铁路 记 “
青藏铁路 二期 工程全线开工后 ,从 昆仑山 、可可西里 、
风火 山、唐 古拉山 ……捷 报频 传。浓烈 的高原 情结与医生
对他上 “ 生命禁区” 的警告 , 朱海燕陷入痛苦的两难 中。 让 上
还是不上? 他说 , 不上 , 作为报社 的总编辑 , 把困难推给部属 ,
何以面对组织和读 者? 闻要做到“ 新 三贴 近” 首先是报社领 , 导必须带头贴 近 。 没有报社领导带头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的 “ 三贴近 ”就没有记者的“ 。 三贴近 ”更没有作品的“ , 三贴近” 。
者, 一定要把西藏 交通 困难 问题 向铁道部领 导反映 , 尽快促
使进藏铁路工程的开工。 在山南 , ” 地委书记 洛桑珠顿 也表达 了同样 的企盼 : 铁路早一天进葳 , 西藏就能早一天发展。
跋涉 月余 , 行程万里 , 回到拉萨后 , 西藏自治 区党委将他 这个普 通的记者当成贵宾接待。 自治区党委在 日光宾馆举行 宴会 。 朱海燕安排 在“ 将 主客 ” 的位置 上 , 一边坐 着 自治区党
委副书记丹增 , 一边是 自治 区党 委宣 传部长李维伦 。 丹增副 书记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们今 天请来 的最尊贵的客人 。 “ 是一 位铁路记者。 物以稀为贵 , 因为西藏没有铁路 , 以他就成为 所 我们西藏人 民最 尊重的客人 。 我们希 望通 过他的笔 。 把西藏
人 民盼 望 铁 路 的 心 里 话 说 给 铁 道部 领 导 。 ”
于是 , 他不顾糖 尿病 、 高血压 、 心梗等 高原之大 禁忌 , 连续 5 次走上青藏线 ,0次翻越唐古拉 , 海拔 2 0 1 从 80米的格 尔木 ,
一
站 一 站 往 前 走 。40米 。8 0米 ,6 0米 ,0 2米 , 着 海 30 30 40 57 随
拔 的升高 . 每前进一步 , 是意 志的挑战 。 都 每天 , 他都在大 口
大 口喘气 、 大把大把吃药 的过程 中坚持现场 采访 , 写下了 8 0
余万字的作品 。
青藏铁路建 设的每一步进展 ,都激起朱海燕情 感的共
鸣 。远古 的呼唤 , “ 千年 的祈盼 , 久久 不能忘 怀的眷恋 , 一个修 建铁 路的伟大理想就要 实现 。 珠穆 朗玛峰在招
手 , 雅鲁藏布
他 返回北京后 , 篇长达 10 0字的纪 实通讯《 一 50 在没有 铁路 的地方 》很 快在《 。 人民铁道》 报刊出 。 稿件内容丰富 , 有 根 有据 , 有情有理 。 激荡着历史的呼号 , 为青藏铁路 的上马而
江在 呐喊 , 世界屋脊将拉响嘹亮 的汽笛 , 青藏铁路终于呼啸跃
出地平线……”0 2 , 2 0 年 在青藏铁路工程激战正酣之际 , 一篇 长达 2 00字 的通讯《 50 我们正跨越昆仑》 又呈现 在读者面 前。 他再现了新中 国成立 5 4年来三代领导集体运筹青藏铁路建
呐喊 , 在社会上产生强烈 反响 。
为此 。 丹增副书记 专程 到北京感谢朱海燕。 丹增 同志说 , 那篇报道 , 是青藏铁路 17 年 下马之后 . 98 第一篇呼吁铁路上 马的文章 。9 4年 ,在 中央召 开的第三次西藏 工作 座谈会 19 上 ,那篇报道成为铁 道部 部长 韩杼滨发言 的重要参考文本 .
设的史实。 讲述了青藏铁路修到格尔木之后被迫下马 的遗憾,
反映了修建青藏铁路的艰辛 .更讴歌了许许多多为青藏线立 项、 科研、 建设 而忘我战斗在一线的英雄们。 文章一经刊出 。 引
恳切希望党 中央 、 国务院尽快作 出铁路进藏的决策。
但 是 , 采访 , 那次 也使朱海燕付 出了沉重代价 。 经医院检 查, 他患了心梗 。 雪域高原以如 此残酷 的形式 。 为他的生命足
迹打 下 鲜 明 的 烙 印 。
起轰动 ,羊城晚报》 《 以超乎先例 的方式 , 连续 3天用 3个整版
的篇幅转载 。 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看完报道后感慨万千, 盛赞 此文写得好 , 有深度 。 给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以极大鼓舞。 不屈的精神 。 必然来自于一群大写的人。 朱海燕行走在青 藏高原 , 寻、 探 呼吸着精神 高原的氧气 。 在他的笔下, 上五道 七 梁 的方文红 ;0多年 守望 、 2 回到内地与人交谈都成 问题 、 东南 西北都辨不清 的孙建民 ; 投身高原建设 4 O年 、 无怨无悔 的胡 宏亮和张洪建夫妇 ; 还有董志全 、 徐东 、 段东明、 王芹 、 丁守全 等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 。 纷纷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
病魔没有使朱海燕屈服 。 后来, 他又相继写出了《 关于青藏
铁路重大意义的分析与解读 》《 、再谈青藏铁路建设的必要性》 等重头文章 。 他站在历史 的视角 , 运用严密的调查数据和丰富 的事实 , 对青藏铁路再上马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 ; 对于人们关 心的青藏铁路建设 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从各个层面与 不同角
度 , 予严 密论证与科学分析 , 给 告诉人们修 建青藏
铁路对 西
藏全面发展 的重要意义 。 随着中央青藏铁路上马西进号角 的 吹响 , 千年一个明媚 的春 日 , 新 朱海燕一 篇洋 洋洒洒 100 8 0 字 的长篇通讯《 铁路挺进拉 萨》 犹如 一声春雷 , , 扣击着人们
路 艰 辛 , 路 壮 歌 。0 5年 1 一 20 O月 1 5日上 午 1 O时 。 青
藏铁路最后一 组轨 排在拉萨落地。 小时后 , 1 朱海燕写就 《 中
国铁路实现飞天梦》 ,让广大读者在第一时间分享西藏 人民 的那份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