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个人资料

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

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 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说:“你知道的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卡尔·马克思 -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2年10月任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编辑。此后《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当局便在1843 年1月决定 ,从4月1日起查封《莱茵报》,马克思退出编辑部。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酌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1881年至1883年,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和长女的相继去世,使他的精神遭受了两次致命的打击,长年累月的过度疲劳和吸烟,使他的身体垮掉了。

他身患多种疾病,如气管炎、肺气肿、胸膜炎、胃病和肝病,医生禁止他再吸烟。

戒烟,对马克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牺牲,但是为了身体和工作,他还是毅然下决心戒烟。在那一段时间里,他的确没有吸过一次烟,连他自己似乎也不大相信,他如此嗜烟成癖,竟成功地戒掉了烟。

1818年5月5日 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5年—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

1842年 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

1843年 10月移居巴黎,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1845年 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

1847年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

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8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

1848年6月1日由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创刊。

1849年5月16日,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马克思。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用红色油墨

印刷了最后一号。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1850年,马克思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

1858年 著作: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1859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 ,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1875月,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

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1867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论马克思的性格

2010-04-30 11:08:04|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论马克思的性格

马克思生于1818年,是个犹太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国的“少数民族”,因为德国的主体民族是日耳曼人,犹太人是个全世界的寄居民族,直到二战后独立建国才有了自己的国家,当然,有的犹太人也把他们所在的国家视为祖国,但大部分的犹太人坚信犹太教。

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落魄、仇恨、流浪中度过。马克思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个犹太教的拉比,也就相当于回族的阿訇这个角色,是专门讲经的,世俗职业是个律师。亨利希从小就对小马克思特别钟爱,在马克思的姐妹们的回忆录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马克思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他的姐妹们在回忆少年时的马克思说:“他是个暴君、虐待狂,他总是强迫我们和他做各种他喜欢的游戏,把我们在山上赶来赶去,像驱赶绵羊那样,嘴里不停地喊着什么”。“如果我们输了,他就把面包涂上他的唾液或者其它脏东西让我们吃下去”。可以说,马克思少年时,就显示了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的父亲后来皈依了基督教,也就是当地的主体宗教,大多数人相信的宗教。但马克思既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受洗于基督教,也没有受洗于犹太人的传统的犹太教。这个中原因就不清楚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马克思一直怨恨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以后的《论犹太人问题》中, 马克思写道:“犹太的世俗基础是什么? 实际需要, 自私自利。犹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么? 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什么? 金钱?? 在他们的眼里, 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 而且他们确认, 在这块土地上, 他们除了要比自己邻居富有而外, 没有别的使命。” ,“ 犹太人的神成了世俗的神, 世界的神。期票是犹太人的真正的神。犹太人的神只是幻想的期票。”马克思这种怨恨自己的犹太人的身份,但又无法改变他,同时他又不接受基督教,我想,在当时的人看来,一定是非常怪异并且大逆不道的,既是对自己的本民族的背叛,又是对当地主体民族的叛逆。

马克思少年青年时代很少有朋友,乃至其一生除了恩格斯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我想也与此有关。因为宗教在西方是最受重视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就好像我们中国人说他没有祖宗、不认祖宗,不信神不信上帝是个畜牲一样。当然,我们这里是实事求是地说事,丝毫没有贬低他的意思。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善于幻想,并且总是认为自己要成为一个救世主。1835年10月,17岁的马克思离开故乡特利尔小镇,到波恩大学攻读法律。虽然学的是刻板的法律条文,他却以诗人的眼光来打量世界,以至于一向欣赏儿子天赋的老马克思不得不写信劝告:“你不应当要[求]法律课程温情而富有诗意。”父亲的劝说似乎没有起多大作用,马克思在诗作中依然埋怨所学的课程,“把全世界都画满了线条,但是却把精神忘得一干二净”。实在劝说不住,开明仁厚的父亲不得不认可了儿子的诗人之梦,还诚恳地加以引导:“你的天分着实使我感到高兴,对它我寄予很多期望。但是,如果看到你成了一个平庸的诗人,我会感到伤心的。”

马克思的初中毕业论文是他向德国传统社会也就是他所说的“旧世界”的宣战书,也昭示

了他要成为“救世主”的偏执思想。

青年马克思总是写一些抒情诗,这位不到20岁的抒情主人公仿佛是一位不安于平庸生活的战士,渴望着超凡脱俗、轰轰烈烈的生活场景:

以下是引用:

我的命运就是投身于斗争,永恒的热情在我胸中沸腾,我感到生活的圈子太窄,随波逐流使我觉得可憎。(《感想》)

不凡的志气,进取和搏斗的渴望,在这首诗中还显得有些含混和空泛。而在《海上船夫歌》里,则有了比较具体的描绘:

当我还只是个毛孩子,他就把船儿装备驾驶,冒着危险奋勇前进,可船儿却触上了礁石。对着那一望无际的海空,我向你们发誓,一片诚心,——我要一辈子替他报仇,鞭打得你们痛苦泪流。……我在与风浪搏斗中锻炼成长,并不指望上帝来给我帮忙,我扬起船帆信心满怀, 仰赖可靠的星辰引航。

要向大海复仇,因为它无情地吞噬了亲人的生命;人的伟大刚强源于搏击风浪的锻炼;对自我力量的崇拜可以把上帝撇在一边。这是一个征服自然的英雄形象的成长轨迹。青年马克思以乐观的态度来审视人与环境的冲突,很少陷入悲观性的思考,他甚至揶揄说:“一幕幕悲剧如今已被人遗忘,悲剧绝不会使人们腰粗体胖。”他还写过一首《厌世者》来嘲笑那些皱着眉头看世界的人。或许,作者对人格力量的无比自信,对搏击对象的极度蔑视,在于他还没有清晰地确立自己真正的“复仇”对象。

自由,这个千百年来无数诗人高扬的主题,也反复出现在青年马克思的笔下。奔向自由的钟声,被他如此敲响:

房屋在摇晃,睁开眼一望,似碎片在飞扬,突然间四周围都向自由冲,冲破枷锁和牢笼。(《钟楼上打钟人之歌》)

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我会毫不留情地把战挑,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塌倒,它自身扑灭不了这火苗。那时我就会像上帝一样,在这宇宙的废墟上漫步;我的每一句话都是行动,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

人是主体,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不应该也不可能拜倒在一切异化力量面前;如果愿意,他还可以摧毁世界。这种毫不妥协的精神个性,正是马克思一生奋斗进取的强大支撑。他还为这首诗起了一个十分恰当的题目——“人的自豪”。

自信、自由、自豪甚至自狂,是青年马克思人生观的真实传达。他在给父亲的信中甚至透露:“我看到的岩石并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强、更骄傲,广大的城市并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气,旅馆的饭食并不比我所抱的一连串幻想更丰富、更经得消化。”

青年马克思为什么不可遏止地扇动着诗情的翅膀?

1837年11月,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自己此前正经历着思想转折阶段,“这样的时机是富于抒情的,因为每一变化,既是绝笔,又是新的伟大诗篇……的序曲”。诗歌作为这一过渡情态的表达形式,能“给一度经历过的东西建立起纪念碑,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感情上重新获得它在行动上已失去的地位”。确切地说,“这些东西”就是精神青春期的新奇和烦恼,对自由和幸福的畅想,对自我力量、意志和信心的宣达,以及初涉人生社会的鲜明感受等等。借诗歌表达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也是当时德国青年知识分子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比马克思小两岁的另一位未来的思想巨人恩格斯,在这个时候同样沉湎于文学之梦,显然不是偶然的。

青年马克思如此执着于诗歌创作,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和燕妮“早熟而炽烈”的爱情。他和燕妮分隔两地,思恋之情可想而知。马克思甚至在诗中坦陈:“为何我的诗篇只有一个标题,全部都叫做《致燕妮》,须知世界上唯独你才是我灵感的源泉,希望之光,慰藉的神。”于是,他要编织诗歌的花环献给燕妮,感谢生活给他们的恩赐和爱情的甜蜜。

以上的是引用。

可以看到,马克思青年时代是个狂热的幻想家,“诗人”,并且要成为“救世主”。 马克思的“爱情”实际上是烧火棍一头热。原来介绍他们相识并从中牵线的是他的姐姐。虽然他们的家庭地位门第相差悬殊,燕妮家是贵族,而马克思的家庭只是刚刚被给予了公民权力的政治权力和社会世俗地位很低下的犹太人家庭。因为欧洲向来有歧视犹太人的传统,他们只是因为拿破仑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解放犹太人的浪潮,才被给予正当公民权不久。并且犹太人在世俗上是被当地欧洲人看不起的。

青年马克思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他姐姐给他“介绍“的他所钟爱的燕妮,他不遗余力地天天用情书表达他的“炽热的爱情”,因为燕妮又高贵,又漂亮,又有贵族的血统,是特利尔小城舞会上的“皇后”。

但燕妮也对马克思的“炽热的爱情”表示了担忧和害怕。燕妮在1839与1840年之交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所谈的话题好象只是女人式的琐碎而非解放“全人类”似的宏伟,她这样表达自己的绝望与希望:“唉,卡尔,我的悲哀在于,那种会使任何一个别的姑娘狂喜的东西,即你的美丽、感人而炽热的激情、你的娓娓动听的爱情词句、你的富有幻想力的动人心弦的作品——所有这一切,只能使我害怕,而且,往往使我感到绝望。我越是沉湎于幸福,那么,一旦你那火热的爱情消失了,你变得冷漠而矜持时,我的命运就会越可怕。卡尔,你要看到,由于担心保持不住你的爱情,我失去了一切欢乐。我无法尽情陶醉在你的爱情里,因为我觉得它再也得不到保证了。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可怕了。(另起一段——晨光注)正因为这样,卡尔,你的爱情并没有从我身上得到它实际要得到的东西:对它的感激,完全为它所迷恋。所以,我常常提醒你注意一些其他的事,注意生活和现实,而不要象你所喜欢做的那样整个地沉浸、陶醉在爱的世界里,耗费你的全部精力,忘却其余的一切,只在这方面寻找安慰和幸福。”(《马恩全集》卷40页892)

的确,女人关于这个世界的智慧在某一点或许是根本的一点上强于男人,在燕妮看来,马克思太“富有幻想力”了,以致不得不提醒他“注意生活和现实”,而不能自顾自地“寻找安慰和幸福”。为此,让我们记住她是在1843年嫁给他的。(待续)

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

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 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说:“你知道的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卡尔·马克思 -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2年10月任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编辑。此后《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当局便在1843 年1月决定 ,从4月1日起查封《莱茵报》,马克思退出编辑部。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酌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1881年至1883年,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和长女的相继去世,使他的精神遭受了两次致命的打击,长年累月的过度疲劳和吸烟,使他的身体垮掉了。

他身患多种疾病,如气管炎、肺气肿、胸膜炎、胃病和肝病,医生禁止他再吸烟。

戒烟,对马克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牺牲,但是为了身体和工作,他还是毅然下决心戒烟。在那一段时间里,他的确没有吸过一次烟,连他自己似乎也不大相信,他如此嗜烟成癖,竟成功地戒掉了烟。

1818年5月5日 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5年—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

1842年 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

1843年 10月移居巴黎,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1845年 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

1847年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

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8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

1848年6月1日由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创刊。

1849年5月16日,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马克思。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用红色油墨

印刷了最后一号。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1850年,马克思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

1858年 著作: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1859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 ,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1875月,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

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1867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论马克思的性格

2010-04-30 11:08:04|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论马克思的性格

马克思生于1818年,是个犹太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国的“少数民族”,因为德国的主体民族是日耳曼人,犹太人是个全世界的寄居民族,直到二战后独立建国才有了自己的国家,当然,有的犹太人也把他们所在的国家视为祖国,但大部分的犹太人坚信犹太教。

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落魄、仇恨、流浪中度过。马克思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个犹太教的拉比,也就相当于回族的阿訇这个角色,是专门讲经的,世俗职业是个律师。亨利希从小就对小马克思特别钟爱,在马克思的姐妹们的回忆录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马克思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他的姐妹们在回忆少年时的马克思说:“他是个暴君、虐待狂,他总是强迫我们和他做各种他喜欢的游戏,把我们在山上赶来赶去,像驱赶绵羊那样,嘴里不停地喊着什么”。“如果我们输了,他就把面包涂上他的唾液或者其它脏东西让我们吃下去”。可以说,马克思少年时,就显示了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的父亲后来皈依了基督教,也就是当地的主体宗教,大多数人相信的宗教。但马克思既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受洗于基督教,也没有受洗于犹太人的传统的犹太教。这个中原因就不清楚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马克思一直怨恨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以后的《论犹太人问题》中, 马克思写道:“犹太的世俗基础是什么? 实际需要, 自私自利。犹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么? 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什么? 金钱?? 在他们的眼里, 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 而且他们确认, 在这块土地上, 他们除了要比自己邻居富有而外, 没有别的使命。” ,“ 犹太人的神成了世俗的神, 世界的神。期票是犹太人的真正的神。犹太人的神只是幻想的期票。”马克思这种怨恨自己的犹太人的身份,但又无法改变他,同时他又不接受基督教,我想,在当时的人看来,一定是非常怪异并且大逆不道的,既是对自己的本民族的背叛,又是对当地主体民族的叛逆。

马克思少年青年时代很少有朋友,乃至其一生除了恩格斯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我想也与此有关。因为宗教在西方是最受重视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就好像我们中国人说他没有祖宗、不认祖宗,不信神不信上帝是个畜牲一样。当然,我们这里是实事求是地说事,丝毫没有贬低他的意思。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善于幻想,并且总是认为自己要成为一个救世主。1835年10月,17岁的马克思离开故乡特利尔小镇,到波恩大学攻读法律。虽然学的是刻板的法律条文,他却以诗人的眼光来打量世界,以至于一向欣赏儿子天赋的老马克思不得不写信劝告:“你不应当要[求]法律课程温情而富有诗意。”父亲的劝说似乎没有起多大作用,马克思在诗作中依然埋怨所学的课程,“把全世界都画满了线条,但是却把精神忘得一干二净”。实在劝说不住,开明仁厚的父亲不得不认可了儿子的诗人之梦,还诚恳地加以引导:“你的天分着实使我感到高兴,对它我寄予很多期望。但是,如果看到你成了一个平庸的诗人,我会感到伤心的。”

马克思的初中毕业论文是他向德国传统社会也就是他所说的“旧世界”的宣战书,也昭示

了他要成为“救世主”的偏执思想。

青年马克思总是写一些抒情诗,这位不到20岁的抒情主人公仿佛是一位不安于平庸生活的战士,渴望着超凡脱俗、轰轰烈烈的生活场景:

以下是引用:

我的命运就是投身于斗争,永恒的热情在我胸中沸腾,我感到生活的圈子太窄,随波逐流使我觉得可憎。(《感想》)

不凡的志气,进取和搏斗的渴望,在这首诗中还显得有些含混和空泛。而在《海上船夫歌》里,则有了比较具体的描绘:

当我还只是个毛孩子,他就把船儿装备驾驶,冒着危险奋勇前进,可船儿却触上了礁石。对着那一望无际的海空,我向你们发誓,一片诚心,——我要一辈子替他报仇,鞭打得你们痛苦泪流。……我在与风浪搏斗中锻炼成长,并不指望上帝来给我帮忙,我扬起船帆信心满怀, 仰赖可靠的星辰引航。

要向大海复仇,因为它无情地吞噬了亲人的生命;人的伟大刚强源于搏击风浪的锻炼;对自我力量的崇拜可以把上帝撇在一边。这是一个征服自然的英雄形象的成长轨迹。青年马克思以乐观的态度来审视人与环境的冲突,很少陷入悲观性的思考,他甚至揶揄说:“一幕幕悲剧如今已被人遗忘,悲剧绝不会使人们腰粗体胖。”他还写过一首《厌世者》来嘲笑那些皱着眉头看世界的人。或许,作者对人格力量的无比自信,对搏击对象的极度蔑视,在于他还没有清晰地确立自己真正的“复仇”对象。

自由,这个千百年来无数诗人高扬的主题,也反复出现在青年马克思的笔下。奔向自由的钟声,被他如此敲响:

房屋在摇晃,睁开眼一望,似碎片在飞扬,突然间四周围都向自由冲,冲破枷锁和牢笼。(《钟楼上打钟人之歌》)

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我会毫不留情地把战挑,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塌倒,它自身扑灭不了这火苗。那时我就会像上帝一样,在这宇宙的废墟上漫步;我的每一句话都是行动,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

人是主体,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不应该也不可能拜倒在一切异化力量面前;如果愿意,他还可以摧毁世界。这种毫不妥协的精神个性,正是马克思一生奋斗进取的强大支撑。他还为这首诗起了一个十分恰当的题目——“人的自豪”。

自信、自由、自豪甚至自狂,是青年马克思人生观的真实传达。他在给父亲的信中甚至透露:“我看到的岩石并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强、更骄傲,广大的城市并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气,旅馆的饭食并不比我所抱的一连串幻想更丰富、更经得消化。”

青年马克思为什么不可遏止地扇动着诗情的翅膀?

1837年11月,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自己此前正经历着思想转折阶段,“这样的时机是富于抒情的,因为每一变化,既是绝笔,又是新的伟大诗篇……的序曲”。诗歌作为这一过渡情态的表达形式,能“给一度经历过的东西建立起纪念碑,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感情上重新获得它在行动上已失去的地位”。确切地说,“这些东西”就是精神青春期的新奇和烦恼,对自由和幸福的畅想,对自我力量、意志和信心的宣达,以及初涉人生社会的鲜明感受等等。借诗歌表达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也是当时德国青年知识分子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比马克思小两岁的另一位未来的思想巨人恩格斯,在这个时候同样沉湎于文学之梦,显然不是偶然的。

青年马克思如此执着于诗歌创作,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和燕妮“早熟而炽烈”的爱情。他和燕妮分隔两地,思恋之情可想而知。马克思甚至在诗中坦陈:“为何我的诗篇只有一个标题,全部都叫做《致燕妮》,须知世界上唯独你才是我灵感的源泉,希望之光,慰藉的神。”于是,他要编织诗歌的花环献给燕妮,感谢生活给他们的恩赐和爱情的甜蜜。

以上的是引用。

可以看到,马克思青年时代是个狂热的幻想家,“诗人”,并且要成为“救世主”。 马克思的“爱情”实际上是烧火棍一头热。原来介绍他们相识并从中牵线的是他的姐姐。虽然他们的家庭地位门第相差悬殊,燕妮家是贵族,而马克思的家庭只是刚刚被给予了公民权力的政治权力和社会世俗地位很低下的犹太人家庭。因为欧洲向来有歧视犹太人的传统,他们只是因为拿破仑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解放犹太人的浪潮,才被给予正当公民权不久。并且犹太人在世俗上是被当地欧洲人看不起的。

青年马克思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他姐姐给他“介绍“的他所钟爱的燕妮,他不遗余力地天天用情书表达他的“炽热的爱情”,因为燕妮又高贵,又漂亮,又有贵族的血统,是特利尔小城舞会上的“皇后”。

但燕妮也对马克思的“炽热的爱情”表示了担忧和害怕。燕妮在1839与1840年之交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所谈的话题好象只是女人式的琐碎而非解放“全人类”似的宏伟,她这样表达自己的绝望与希望:“唉,卡尔,我的悲哀在于,那种会使任何一个别的姑娘狂喜的东西,即你的美丽、感人而炽热的激情、你的娓娓动听的爱情词句、你的富有幻想力的动人心弦的作品——所有这一切,只能使我害怕,而且,往往使我感到绝望。我越是沉湎于幸福,那么,一旦你那火热的爱情消失了,你变得冷漠而矜持时,我的命运就会越可怕。卡尔,你要看到,由于担心保持不住你的爱情,我失去了一切欢乐。我无法尽情陶醉在你的爱情里,因为我觉得它再也得不到保证了。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可怕了。(另起一段——晨光注)正因为这样,卡尔,你的爱情并没有从我身上得到它实际要得到的东西:对它的感激,完全为它所迷恋。所以,我常常提醒你注意一些其他的事,注意生活和现实,而不要象你所喜欢做的那样整个地沉浸、陶醉在爱的世界里,耗费你的全部精力,忘却其余的一切,只在这方面寻找安慰和幸福。”(《马恩全集》卷40页892)

的确,女人关于这个世界的智慧在某一点或许是根本的一点上强于男人,在燕妮看来,马克思太“富有幻想力”了,以致不得不提醒他“注意生活和现实”,而不能自顾自地“寻找安慰和幸福”。为此,让我们记住她是在1843年嫁给他的。(待续)


相关内容

  • 论私有制的类型及道德问题
  • 内容 提要 本文认为,不具有道德合理性的是劳动异化的雇佣劳动私有制,而保护劳动者的个人私有制却是 社会 主义的道德神.还提出了相对私有制的概念.社会主义只消灭雇佣劳动私有制,争取实现的是使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 关键词 分工,私有制,道德,异化,雇佣,劳动者,所有制 张恒山同志在&qu ...

  • 对按劳分配的几点认识
  • 作者:董全海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1999年02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行按劳分配,是近几年经济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应当先解决对按劳分配的含义.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按劳分配的地位.按劳分配的社会性质等等的认识问题. 一.按劳分配的含义 从近几年的争论看,人 ...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作者: 叶汝贤                           [字体:大 中 小 ]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诞生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重新 ...

  • 重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_偶然的个人_
  • DOI:10.16354/j.cnki.23-1013/d.2011.04.0232011年第4期理 论 探 讨(总第161期)THEORETICALINVESTIGATION No.4,2011 General.No.161 重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偶然的个人" 路 红 梅 ( ...

  •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的公平观
  • 摘 要: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考察马克思的公平观,可以看到,公平的实现是和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雇佣劳动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也只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更不是绝对平均主义.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 ...

  • 对马克思自由观的新理解
  • 对马克思自由观的新理解 提到自由,一般人总联想到必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对于马克思哲学中自由观的的探讨也一般地由必然和自由领域的二部分及其如何被统一这一问题所规定.然而,这种理解似乎尚未向我们解释马克思之有关的实质内涵和特征.那么,应当怎样去思考马克思只有观中自由的本质?解决自由观的难题是什么?如 ...

  •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彭怡鸣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摘要: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理论的精华内容.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本文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构成,包括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使用价值等.以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指 ...

  • 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再认识
  • 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再认识 2011-09-22 按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人本主义向度和科学主义向度的有机结合体,是用科学主义的方法--阶级斗争理论,实现人本主义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由于尚未提出成熟的唯物史观,无论他提出的思想如何激进,仍然可以划归资产阶级学 ...

  • 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看人的解放发展路径
  • JISHOU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 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看人的解放 题 目: 作 者: 学 号: 所属学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刘兴章 发展路径 刘双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0 职 称: 教授 2014年5月13日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异化劳动?
  • 我们知道,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性概念.由此出发,马克思相继提出了生产价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和资本的有机构成等概念,通过对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完成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严格的经济学分析和批判.然而,文本显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资本论&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