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理论

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学说,也是中医的思想方法,它贯穿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性能、药理和预防医学等各方面。

阴阳的基本意义是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是机动的代名词,如静动、水火、虚实等等。阴阳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互相对抗的,又是互相联系的。中医即以“阴阳”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等问题,因而指导诊断和治疗。人体有阴阳,自然界也有阴阳,内部之间和内外之间的阴阳均维持平衡,就是健康;反之则成疾病。治疗的原则,就在于调和阴阳,恢复平衡。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以它来作为人体及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归类方法,并以推演彼此间相互联系及变化。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了诊断和治疗。

“阴阳”说明事物的矛盾统一性,“五行”说明事物的联系及变化。他们是不能分离的,互补不足的,二者合一,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

2、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十二经脉、十五别络、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等内容。经络使机体内外脏腑组织之间取得协调,使机体能适应周围环境。经络之气失常时,外邪可以由经络而内传;由于经络的联系,体表病变可以影响内脏功能,内脏的疾病也可以反映到体表来。因此从经络可以协助诊断,推求病因部位。在治疗上药物也按作用性能归纳与各经,有利于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更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最近以仪器进行皮肤电阻、电位、温度等测定,来研究经络学说的工作日趋发展。

3、营卫气血

(一)生理范畴方面:指人体的营养作用、卫外机能和气血循环等生理现象。

(1)营——有经营、荣华等意义。由饮食水谷中的精气所成,从胃传肺,从肺行于血脉之中,运行全身,循环不息。

(2)血——亦来源于水谷之精气,经过中焦气化作用,精气上奉于心,变化而成血;与营合行于脉中,周流循环,营养全身。

(3)卫——有捍卫、保卫的意思,是水谷之气中的雄厚强捍之气,其性溜滑流利,运动迅速,分布在脉道之外,达于四肢,循行与皮肤肌肉之间,散布与胸腹之中。卫司奏理的开阖,防御和抵抗外邪的侵袭,与皮肤、肌肉的知觉以及睡眠、活动均有密切关系。

(4)气——气的意义很广泛而复杂。这里所说的“气”即真气,是水谷之气与天空之气合成,有充养全身的功能。维持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就是“气”。

(二)辨证论治方面:温病学中以营卫气血作为症侯归类的方法,从而划分疾病的深浅程度,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卫——表   气——由表入里      营、血——里

同时也说明病势轻重和发展趋向。初起病在卫分,教轻;病邪从卫至气、至营血,逐步深入,也意味着病势愈来愈重。

4、 五脏六腑

中医所谓脏(心、肝、脾、肾、肺)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一方面指形态学上的实际脏器,另一方面也指某一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活动以及病理变化。例如肝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肾与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心与大脑皮层的功能有关等等。

5、 病因观点

中医学对病因观点,一般以三因论为主,即: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感)。

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饮食、劳倦、房室不节(内伤)。

不内外因——创伤和虫兽伤害等。

外因还常常通过内因而中伤与人。临床一般常用的病因观点,都概括为外感(外因)和内伤(内因)两类。

6、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处理疾病的基本法则,运用四诊、八纲对每一疾病作出系统性的分析综合。辨证的方法有按六经辨证的(张仲景伤寒论),有按营卫气血或三焦辨证的(温病学派),但总括起来还是离不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范围。

7、四诊

望——用视觉观察病员身体各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闻——用听觉或嗅觉来辨别病员的声音和气味的正常或异常。

问——了解病史。

切——包括切脉及按胸腹、肌表等检查。

8、八纲

(一)阴阳  区别疾病的属性或类型的主要原则,概括了表里、寒热、虚实,是八纲的总纲。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1)阴虚与阳虚

阴虚(真阴不足)——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燥舌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多指机体营养及体液缺乏的现象。

阳虚(真阳不足)——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多指机体机能和活力衰退的现象。

(2)阴厥与阳厥——四肢凉而不温,称为厥逆。

阴厥:内脏虚寒,阳气不能布达于四肢,因而逆冷。初得病时,无身热头痛,而面寒肌冷,引衣蜷卧,脉沉而弱,指头常冷。

阳厥:内热壅竭,阳气郁而不伸,四肢反逆冷。初得病时,身热头疼,以后热结于腑,大便闭,小便赤,谵语烦乱,脉沉而滑,指头常温。

(3)亡阴与亡阳——这是在高温熏蒸,发汗过多,或吐泻过度,失血过多等情况下出现的严重症状。

亡阴汗出: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

亡阳汗出: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虚。

(二)表里 分别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深浅。

(1)表证——六淫之邪外侵,先伤皮毛经络而出现的症候。

表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腰痛,骨节烦疼,脉紧,舌苔薄白。

表热:翕翕发热,无休止时。无汗或有汗,身热,扪之自温,甚者体若燔炭。

表虚:自汗,盗汗,漏汗不止,脉弱无力。

表实:发热无汗,脉浮紧。

(2)里证——外感之病及于脏腑,或病由七情、饮食、劳倦、酒色等原因,自内脏而生的病症。

里寒:舌青,苔白,不渴,四肢冷,恶心呕吐,便泻腹痛。

里热:蒸蒸发热,舌赤苔黄,少津,口渴,烦躁,目赤,唇赤。

里虚:舌质胖嫩,苔淡白,气弱懒言,食减,四肢冷,心跳,头昏,疲倦,脉沉细。

里实:舌苔黄厚,手足出汗,发热,不大便,腹胀满,心烦,矢气频转,脉沉实,谵语发狂。

(三)寒热  区别疾病的性质。

寒证            热证

口不渴           口渴,喜冷饮食

自利,小便清白   溲赤,热痢或便结

脉沉或迟         脉数或滑

四肢逆冷         手足烦扰

舌苔白滑         舌苔黄燥

(四)虚实  指邪正之力量对比,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虚                       实

多汗                       无汗

腹胀时减,减后再胀              腹胀不减

痛而喜按,按后痛止              痛而拒按

久病迁延                        新病

形体不充                        体质强

脉象无力                        脉象有力

气虚——呼吸浅短,声音低怯,气弱懒言,自汗心悸,怔仲,头晕耳鸣,疲倦食少,消化不良,脉微或虚大。

气实——胸痞脘闷,痰多喘满,张口抬肩,腹胀,吞酸嗳腐,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畅。

血虚——新烦,少眠,躁急易怒,夜热盗汗,肌肤枯涩,唇淡色萎,脉细无力。

血实——由于郁血、瘀血所致。瘀在奏理,常见乍寒乍热,瘀在肌肉,常见潮热盗汗,瘀在经络,常见身痛筋掣。

9、六气

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当成为不正之气而使人致病时,即称为六淫。一般将这六个字作为外感病的致病原因,在中医学中包括了病因、病理变化及症状等各方面,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兹分别说明如下:

(一)风  指病因——外感风邪,指气候的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指症状——

(1)病势较速,见恶风、多汗、鼻塞的症象,如外感热病。

(2)    症状善变化的、多发性的、转移性的。如多发性、转移性的关节炎等,就称为风病。

(3)    病势急速而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昏厥、抽搐、晕眩、口眼外斜、角弓反张等,称为内风。

(二)寒  指病因——代表气候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指症状——恶寒、各种疼痛、肠鸣泄泻、舌苔白润等症状。

指病理——机体防御力低和机能衰退的现象。

(三)暑  指病因——代表气候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指症状——属于急性热病,与火同。亦有挟湿的,兼胸闷、呕恶、腹胀、便泻等。

(四)湿  指病因——代表气候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指症状——头重、体倦、关节痛重、肢体浮肿、胸闷呕恶、脘腹胀满、黄疸、淋浊带下、大便溏泄、脉濡、舌苔厚腻等。

指病理——代表体内水代谢失调所引起的滤出现象,以及各种炎症引起的渗出现象(所谓脾虚生内湿)。

(五)燥  指病因——指气候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指症状——干咳、咽干痛、口渴、皮肤干燥等。

指病理——体液减少、营养不良、皮脂缺乏等现象。

(六)火  指病因——代表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指症状——

(1)急性热病症状,如高热、神昏、口渴、尿赤、便秘等

(2)阴虚火旺症状,如心悸、烦躁、劳热、手足心热、面颊潮红等。

指病理——炎症变化,病势亢盛称实火,代偿性机能亢盛称虚火。

10、八法

这是中医治疗的八个原则。

(一)汗法  发散的意思,用药使病人出汗,为祛散风寒的疗法。

(1)辛温发汗法——发汗兼兴奋作用。

(2)辛凉发汗法——发汗兼退热作用。

(二)吐法  用药催吐以排除胃内的积滞和有害之物,以及气管内的粘痰异物。此法应用很少。

(三)下法  用药通利大便,攻下肠内淤积、水分等疗法。

(1)峻下剂(2)缓下剂

(四)和法  用和解的方法来解除病邪的意思。

(五)清法  退热的疗法,用于热性病。

(六)温法  急救和强壮兴奋的疗法,多用于衰弱病症。

(七)消法  包括消散、消导两方面,用于瘿瘤、积聚或消化机能衰弱、湿热壅滞一类病症。

(八)补法  滋补体力之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症状的疗法。

(1)补气     (2)补血   (3)补阳    (4)补阴

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学说,也是中医的思想方法,它贯穿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性能、药理和预防医学等各方面。

阴阳的基本意义是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是机动的代名词,如静动、水火、虚实等等。阴阳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互相对抗的,又是互相联系的。中医即以“阴阳”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等问题,因而指导诊断和治疗。人体有阴阳,自然界也有阴阳,内部之间和内外之间的阴阳均维持平衡,就是健康;反之则成疾病。治疗的原则,就在于调和阴阳,恢复平衡。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以它来作为人体及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归类方法,并以推演彼此间相互联系及变化。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了诊断和治疗。

“阴阳”说明事物的矛盾统一性,“五行”说明事物的联系及变化。他们是不能分离的,互补不足的,二者合一,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

2、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十二经脉、十五别络、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等内容。经络使机体内外脏腑组织之间取得协调,使机体能适应周围环境。经络之气失常时,外邪可以由经络而内传;由于经络的联系,体表病变可以影响内脏功能,内脏的疾病也可以反映到体表来。因此从经络可以协助诊断,推求病因部位。在治疗上药物也按作用性能归纳与各经,有利于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更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最近以仪器进行皮肤电阻、电位、温度等测定,来研究经络学说的工作日趋发展。

3、营卫气血

(一)生理范畴方面:指人体的营养作用、卫外机能和气血循环等生理现象。

(1)营——有经营、荣华等意义。由饮食水谷中的精气所成,从胃传肺,从肺行于血脉之中,运行全身,循环不息。

(2)血——亦来源于水谷之精气,经过中焦气化作用,精气上奉于心,变化而成血;与营合行于脉中,周流循环,营养全身。

(3)卫——有捍卫、保卫的意思,是水谷之气中的雄厚强捍之气,其性溜滑流利,运动迅速,分布在脉道之外,达于四肢,循行与皮肤肌肉之间,散布与胸腹之中。卫司奏理的开阖,防御和抵抗外邪的侵袭,与皮肤、肌肉的知觉以及睡眠、活动均有密切关系。

(4)气——气的意义很广泛而复杂。这里所说的“气”即真气,是水谷之气与天空之气合成,有充养全身的功能。维持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就是“气”。

(二)辨证论治方面:温病学中以营卫气血作为症侯归类的方法,从而划分疾病的深浅程度,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卫——表   气——由表入里      营、血——里

同时也说明病势轻重和发展趋向。初起病在卫分,教轻;病邪从卫至气、至营血,逐步深入,也意味着病势愈来愈重。

4、 五脏六腑

中医所谓脏(心、肝、脾、肾、肺)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一方面指形态学上的实际脏器,另一方面也指某一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活动以及病理变化。例如肝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肾与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心与大脑皮层的功能有关等等。

5、 病因观点

中医学对病因观点,一般以三因论为主,即: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感)。

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饮食、劳倦、房室不节(内伤)。

不内外因——创伤和虫兽伤害等。

外因还常常通过内因而中伤与人。临床一般常用的病因观点,都概括为外感(外因)和内伤(内因)两类。

6、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处理疾病的基本法则,运用四诊、八纲对每一疾病作出系统性的分析综合。辨证的方法有按六经辨证的(张仲景伤寒论),有按营卫气血或三焦辨证的(温病学派),但总括起来还是离不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范围。

7、四诊

望——用视觉观察病员身体各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闻——用听觉或嗅觉来辨别病员的声音和气味的正常或异常。

问——了解病史。

切——包括切脉及按胸腹、肌表等检查。

8、八纲

(一)阴阳  区别疾病的属性或类型的主要原则,概括了表里、寒热、虚实,是八纲的总纲。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1)阴虚与阳虚

阴虚(真阴不足)——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燥舌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多指机体营养及体液缺乏的现象。

阳虚(真阳不足)——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多指机体机能和活力衰退的现象。

(2)阴厥与阳厥——四肢凉而不温,称为厥逆。

阴厥:内脏虚寒,阳气不能布达于四肢,因而逆冷。初得病时,无身热头痛,而面寒肌冷,引衣蜷卧,脉沉而弱,指头常冷。

阳厥:内热壅竭,阳气郁而不伸,四肢反逆冷。初得病时,身热头疼,以后热结于腑,大便闭,小便赤,谵语烦乱,脉沉而滑,指头常温。

(3)亡阴与亡阳——这是在高温熏蒸,发汗过多,或吐泻过度,失血过多等情况下出现的严重症状。

亡阴汗出: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

亡阳汗出: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虚。

(二)表里 分别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深浅。

(1)表证——六淫之邪外侵,先伤皮毛经络而出现的症候。

表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腰痛,骨节烦疼,脉紧,舌苔薄白。

表热:翕翕发热,无休止时。无汗或有汗,身热,扪之自温,甚者体若燔炭。

表虚:自汗,盗汗,漏汗不止,脉弱无力。

表实:发热无汗,脉浮紧。

(2)里证——外感之病及于脏腑,或病由七情、饮食、劳倦、酒色等原因,自内脏而生的病症。

里寒:舌青,苔白,不渴,四肢冷,恶心呕吐,便泻腹痛。

里热:蒸蒸发热,舌赤苔黄,少津,口渴,烦躁,目赤,唇赤。

里虚:舌质胖嫩,苔淡白,气弱懒言,食减,四肢冷,心跳,头昏,疲倦,脉沉细。

里实:舌苔黄厚,手足出汗,发热,不大便,腹胀满,心烦,矢气频转,脉沉实,谵语发狂。

(三)寒热  区别疾病的性质。

寒证            热证

口不渴           口渴,喜冷饮食

自利,小便清白   溲赤,热痢或便结

脉沉或迟         脉数或滑

四肢逆冷         手足烦扰

舌苔白滑         舌苔黄燥

(四)虚实  指邪正之力量对比,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虚                       实

多汗                       无汗

腹胀时减,减后再胀              腹胀不减

痛而喜按,按后痛止              痛而拒按

久病迁延                        新病

形体不充                        体质强

脉象无力                        脉象有力

气虚——呼吸浅短,声音低怯,气弱懒言,自汗心悸,怔仲,头晕耳鸣,疲倦食少,消化不良,脉微或虚大。

气实——胸痞脘闷,痰多喘满,张口抬肩,腹胀,吞酸嗳腐,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畅。

血虚——新烦,少眠,躁急易怒,夜热盗汗,肌肤枯涩,唇淡色萎,脉细无力。

血实——由于郁血、瘀血所致。瘀在奏理,常见乍寒乍热,瘀在肌肉,常见潮热盗汗,瘀在经络,常见身痛筋掣。

9、六气

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当成为不正之气而使人致病时,即称为六淫。一般将这六个字作为外感病的致病原因,在中医学中包括了病因、病理变化及症状等各方面,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兹分别说明如下:

(一)风  指病因——外感风邪,指气候的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指症状——

(1)病势较速,见恶风、多汗、鼻塞的症象,如外感热病。

(2)    症状善变化的、多发性的、转移性的。如多发性、转移性的关节炎等,就称为风病。

(3)    病势急速而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昏厥、抽搐、晕眩、口眼外斜、角弓反张等,称为内风。

(二)寒  指病因——代表气候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指症状——恶寒、各种疼痛、肠鸣泄泻、舌苔白润等症状。

指病理——机体防御力低和机能衰退的现象。

(三)暑  指病因——代表气候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指症状——属于急性热病,与火同。亦有挟湿的,兼胸闷、呕恶、腹胀、便泻等。

(四)湿  指病因——代表气候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指症状——头重、体倦、关节痛重、肢体浮肿、胸闷呕恶、脘腹胀满、黄疸、淋浊带下、大便溏泄、脉濡、舌苔厚腻等。

指病理——代表体内水代谢失调所引起的滤出现象,以及各种炎症引起的渗出现象(所谓脾虚生内湿)。

(五)燥  指病因——指气候影响,及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指症状——干咳、咽干痛、口渴、皮肤干燥等。

指病理——体液减少、营养不良、皮脂缺乏等现象。

(六)火  指病因——代表某些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指症状——

(1)急性热病症状,如高热、神昏、口渴、尿赤、便秘等

(2)阴虚火旺症状,如心悸、烦躁、劳热、手足心热、面颊潮红等。

指病理——炎症变化,病势亢盛称实火,代偿性机能亢盛称虚火。

10、八法

这是中医治疗的八个原则。

(一)汗法  发散的意思,用药使病人出汗,为祛散风寒的疗法。

(1)辛温发汗法——发汗兼兴奋作用。

(2)辛凉发汗法——发汗兼退热作用。

(二)吐法  用药催吐以排除胃内的积滞和有害之物,以及气管内的粘痰异物。此法应用很少。

(三)下法  用药通利大便,攻下肠内淤积、水分等疗法。

(1)峻下剂(2)缓下剂

(四)和法  用和解的方法来解除病邪的意思。

(五)清法  退热的疗法,用于热性病。

(六)温法  急救和强壮兴奋的疗法,多用于衰弱病症。

(七)消法  包括消散、消导两方面,用于瘿瘤、积聚或消化机能衰弱、湿热壅滞一类病症。

(八)补法  滋补体力之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症状的疗法。

(1)补气     (2)补血   (3)补阳    (4)补阴


相关内容

  •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2006-4-18 20:28:17 本科培养计划 (2004 年 9 月执行)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和 中医学专业知识, 系统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理论和诊疗技术以及运动医 ...

  • 内科护理实习鉴定
  • 江西中医学院(本院) 中医系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 ...

  • 中医学本科教学大纲
  • 课程教学大纲 南 阳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及类别: 德育课□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学时学分:90学时 学分 考核类别: 考试□考查□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 ...

  •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 供临床专业 <中医学>课程标准 <中医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医学>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 ...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 ...

  • 护理学实习鉴定表
  • 江西中医学院(本院) 中医系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 ...

  • 论中医的科学性
  • 论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已经取代儒学而成为了最高的价值准则,中医也已淹没在科学主义的潮水之中.中医以自己的特色应用现代科学.科学哲学原理阐释和发展着传统中医体系.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用近代科学的严格定义来界定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 ...

  •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 1.中医学: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 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 ...

  • [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摘要:<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中医必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存在知识点繁多,不同章节内容重复,前后内容衔接不好等问题.因此,对于该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提高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 ...

  • 医学各专业考研院校排名汇总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研究方向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2]在老一辈专家奠定的学科优势基础上,围绕本学科的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逐步形成了4个基础扎实.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实验室畸形学:先天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