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

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

王红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阐述了5伤寒论6对针灸学的重要贡献:学术思想上,强调/治未病0、/针灸必脉诊0、/辨证论治0、/针药并用0;治疗法则上,指出/泻实用针、温补用灸0;取穴方法上,倡导/循经取穴0、/局部取穴0、/选取特定穴0;临证禁忌,提出/表实证、阴虚证禁用火灸0。5伤寒论6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东汉以前的针灸理论,而且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R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03)03-0014-03 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5伤寒杂病论6,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0,不仅精于汤药,而且善于针灸。书中有关针灸治疗的条文,内容独树一帜,与5内经6、5难经6及后来的针灸

阳明,使经不传则愈。0太阳病不解,邪气有向阳明经传变的趋势,可先针足阳明经穴,使气血流畅,则邪不再传而病解。柯琴在5伤寒来苏集6中谓:

/不曰传足阳明,而曰欲作再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针足阳明之交,截其传路,

112

专著5针灸甲乙经6,一并成为我国针灸源流的滥使邪气不得再入阳明之经,则太阳之余邪亦散。0仲觞。历代医家不乏对其进行研究者,且成果斐然。景此条是祖国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未雨绸缪为求更深刻地认识5伤寒论6对针灸学说的现实价值,学术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整理。笔者仅就

预防思想的具体体现122。

这里所说的/针足阳明0应针足阳明经的下合

已掌握的资料,从学术思想、治疗法则、取穴方法、穴足三里,此穴有扶正祛邪之功,诸病皆治,/若要临证禁忌四个方面,简述如下:安,三里莫要干0,后人常灸足三里以作保健、预防1 学术思想

5伤寒论6一书有关针灸治疗的条文不多,但见解独到,其中蕴含了重要的学术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东汉以前的针灸理论,而且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阐发/治未病0的防治思想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6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05难经#七十七难6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0仲景在5伤寒论6中从针灸的角度阐发了这一学术思想。如第8条指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病种亦仅性欲亢盛一类,如阳强易举、阳强不痿、梦遗、滑精等。据此,朱丹溪所论相火含义,与临床最为密切,当推广应用之。

之用,后世盛行的保健灸,如膏肓灸、神阙灸、气海灸等,无不受仲景之针灸可防病保健观点的启发,这一观点是当今预防医学和老年病学的起源之一。

1.2 主张针灸必诊脉的思想

5灵枢#九针十二原6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0仲景也非常重视诊脉识证在针灸治疗上的重要性132。5伤寒论6121条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以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0脉浮紧,为邪实,可刺期门。292条:/少阳病,吐利,,脉不主者,灸少阴七壮。0脉不主为阳虚,气血无力鼓动,用灸法以温经回阳复脉。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0脉微数为阴血不足,或内热郁伏,故应禁灸。书中许多条文均包含了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孙启明.君火相火析.辽宁中医杂志,1986,23(1):7-81[2]丁光迪.金元医学评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郭永洁.明代相火说评议.浙江中医杂志,1995,20(2):367-3691

收稿日期:2003-02-25;修回日期:2003-04-10

作者简介:王红云(1973-),女,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

将脉象作为针灸施术的重要辨证依据。1.3 强调辨证论治的思想

5伤寒论6首创辨证论治,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而且也是针灸临床的指导原则。1.3.1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0的原则

5伤寒论6中有关针灸的条文,除误治致变外,

1.4.3 阴寒直中,先灸后药

304条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为阴盛阳虚,寒湿凝滞。5内经6云:/人身之阴阳者,背为阳,腹为

阴。0少阴直中,阳虚不布,当灸之以助阳消阴,同时予附子汤以温经散寒。后世大量实践证明,在辨证基础上针灸与药配合使用,的确提高了临床疗效。

用针的有9条,8条用于三阳经,施灸的有7条,62 针灸治疗法则

条用于三阴经。5伤寒论6倡六经辨证,首辨阴阳。2.1 泻实用针,宣通清热三阳经统摄六腑,三阴经统摄五脏,阳经受病,大多

2.1.1 宣通气血法

属实、热;阴经受病,大多属虚、寒。针偏于泻,灸偏5伤寒论6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于补,故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0的针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0此为表邪灸治则,使针灸辨证论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太甚,郁阻经络,凝滞不通,病重药轻,针刺风池、风1.3.2 重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仲景在指出针灸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提示对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如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0少阴便脓血,乃阴伤血滞,瘀腐成脓,故刺之可疏通血脉。这体现了仲景在遵循/三阴病宜灸0的一般规律外,根据实际病情,在辨证基础上运用不同治法的思想。5伤寒论6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可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0在病症治疗过程中,可能会病情不解,反而恶化,甚至发生变证,这需要随时审察病情,注意病势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治法。这为针灸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又不可拘泥,临床应灵活施治。1.4 提倡针药并用的治疗思想

府,一则疏通经络,宣通气机,二则两穴为祛风主穴,针刺可奏疏风解表之功。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0此为阴伤血滞,瘀腐成脓,故刺之以疏通血脉,调畅气机。2.1.2 清泻热邪法

5伤寒论6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0此为病邪由表入里,太、少两经受邪,已有化热之势,刺督脉之大椎,以清热祛表邪,配肺俞、肝俞,通调气机。142条:/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0此为病邪已入少阳经而化热,少阳肝胆之火扰动心神,故谵语不止,刺期门,可清泄肝胆之火。

2.2 温补用灸,各有所异

5伤寒论6根据六经辨证,三阴病多危急,性虚

针灸与药治并举,为仲景治病的一大特色。寒,注重灸的温补作用,并辨证施治,具体用法,各5灵枢#官能6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0仲景继承有不同。发扬了这一理论,针灸与药各有所长,两者合用,相得益彰142。

1.4.1 疏通经络,先针后药

5伤寒论624条太阳中风,初服桂枝汤,风邪太盛,郁阻经络,病重药轻,单用汤药难以驱邪,故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在经之风邪,再服桂枝汤,先针后药,病可痊愈。1.4.2 表里俱寒,灸药并投

5伤寒论6117条烧针迫汗,腠开汗出,寒邪从针孔侵入,气血凝滞,针处肿大色赤如核,劫汗内损心阳,阳虚阴乘,下焦水寒之气上冲,发为奔豚。故外用艾柱灸针处,散寒邪,内服桂枝加桂汤温心阳,降冲逆,则内外皆平。

2.2.1 助阳抑阴法

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0少阴阳虚阴盛,内服附子汤温经散寒,外用灸法以助阳抑阴。2.2.2 温补肾阳法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0虚寒吐利,肾阳式微,心气衰竭,而脉不至,急灸足少阴经,温补肾阳以壮心气。

2.2.3 回阳救逆法

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0此为厥阴下利,亡阳之征,急用灸法,回阳救逆,后世多灸关元、气海以培补元气。

)

2.2.4 升阳举陷法

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

,呕而汗出,必

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0少阴病下利,阳虚气陷,灸其上。方有执曰:/上、谓顶,百会穴是也。0152

2.2.5 通阳达外法

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0手足厥逆而脉促,非阳虚,而是阳郁之热厥,灸之以引阳外出。

3 针灸取穴方法

5伤寒论6中明确取穴只有6穴,而施灸只提示了经脉或部位,但这些针灸取穴示范,给后人在针灸取穴方法上不少有益的启示。

3.1 循经取穴

在辨证基础上循经取穴,是5伤寒论6针灸取穴的基本方法。循经取穴,是根据病症所属脏腑、经络,选取经脉上的穴位。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0乃肝木乘脾之证;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0实为肝木侮金之证,两者皆属肝强为病,病本在肝,故取肝经募穴期门,泄肝邪162。

在5伤寒论6有些条文中,未指出具体穴位,仅记载了针灸的经脉名称,如第8条/针足阳明0、292条/灸少阴0、343条/灸厥阴0等。这种强调经脉辨证,重经胜于重穴的学术思想,启发并形成了后世倡导的/宁失其穴,勿失其经0的取穴原则3.2 特定穴的选取

172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0误用烧针发汗,针处被寒气侵袭,引起红肿色赤如核,应在核上施用灸法,以祛寒邪,这是直接在病变部位施灸的范例。4 针灸临证禁忌

仲景在有效运用针灸治病的同时,还特别指出了针灸的治疗禁忌。书中有关误用温针、火针、艾灸、熨等火法所致/火逆证0的条文达17条之多,归纳起来,就是实热证、阴虚证禁用火灸。115条:/脉浮,热者,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0热证脉浮者,本应解表清热,反用灸法,则实火更盛,必有动血之象。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0脉微数,为阴虚内热之证,治宜甘寒滋润,清热养阴。若以火灸,就如抱薪救火,导致阴血愈伤,火热更盛,甚至形成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1102。总之,5伤寒论6对针灸学的贡献是巨大的,示人以规矩,开人以思路,然而其中尚有许多精髓未被发现,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与研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2廖辉.试述5伤寒论6的针灸规律1J2.天津中医,1996,13

(1):35-36.

122周海平.试析张仲景针灸运用特点1J2.中国针灸,1991,

(4):43-45.

132严善余.试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1J2.福建中医药,1997,

28(2):44-45.

142徐辉.略述5伤寒论6中的针灸施治原则1J2.陕西中医,

1984,5(1):26-27.

5伤寒论6选用的6个穴位,风池是手足少阳、152管遵惠.5伤寒论6针灸规律探讨1J2.中医杂志,1984,

(12):45-46.阳维之会;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期门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162马钧阳.5伤寒论6针灸应用浅析1J2.中医文献杂志,1997,(1):12-14.会,肝之募穴;肺俞、肝俞为背俞穴。有4个交会穴,2个背俞穴,1个既属交会穴,又是募穴,全部是172张华梅.张仲景针灸学术观点及对后世影响1J2.针灸临特定穴

特点。

182

。这充分体现了仲景重视特定穴选取的

床杂志,1997,13(3):5-6.

182田元生.试论5伤寒论6对灸法的贡献1J2.浙江中医学院

学报,1991,15(2):4-5.

192莫非凡.5伤寒论6针灸学术思想初探1J2.吉林中医药,

1990,(4):4-5.

3.3 善于局部取穴

人体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个机体的一部分。

192

局部取穴也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进行的。1102彭荣琛.仲景针灸十一法1J2.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1994,6(2):11-12.

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

王红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阐述了5伤寒论6对针灸学的重要贡献:学术思想上,强调/治未病0、/针灸必脉诊0、/辨证论治0、/针药并用0;治疗法则上,指出/泻实用针、温补用灸0;取穴方法上,倡导/循经取穴0、/局部取穴0、/选取特定穴0;临证禁忌,提出/表实证、阴虚证禁用火灸0。5伤寒论6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东汉以前的针灸理论,而且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R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03)03-0014-03 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5伤寒杂病论6,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0,不仅精于汤药,而且善于针灸。书中有关针灸治疗的条文,内容独树一帜,与5内经6、5难经6及后来的针灸

阳明,使经不传则愈。0太阳病不解,邪气有向阳明经传变的趋势,可先针足阳明经穴,使气血流畅,则邪不再传而病解。柯琴在5伤寒来苏集6中谓:

/不曰传足阳明,而曰欲作再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针足阳明之交,截其传路,

112

专著5针灸甲乙经6,一并成为我国针灸源流的滥使邪气不得再入阳明之经,则太阳之余邪亦散。0仲觞。历代医家不乏对其进行研究者,且成果斐然。景此条是祖国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未雨绸缪为求更深刻地认识5伤寒论6对针灸学说的现实价值,学术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整理。笔者仅就

预防思想的具体体现122。

这里所说的/针足阳明0应针足阳明经的下合

已掌握的资料,从学术思想、治疗法则、取穴方法、穴足三里,此穴有扶正祛邪之功,诸病皆治,/若要临证禁忌四个方面,简述如下:安,三里莫要干0,后人常灸足三里以作保健、预防1 学术思想

5伤寒论6一书有关针灸治疗的条文不多,但见解独到,其中蕴含了重要的学术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东汉以前的针灸理论,而且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阐发/治未病0的防治思想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6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05难经#七十七难6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0仲景在5伤寒论6中从针灸的角度阐发了这一学术思想。如第8条指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病种亦仅性欲亢盛一类,如阳强易举、阳强不痿、梦遗、滑精等。据此,朱丹溪所论相火含义,与临床最为密切,当推广应用之。

之用,后世盛行的保健灸,如膏肓灸、神阙灸、气海灸等,无不受仲景之针灸可防病保健观点的启发,这一观点是当今预防医学和老年病学的起源之一。

1.2 主张针灸必诊脉的思想

5灵枢#九针十二原6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0仲景也非常重视诊脉识证在针灸治疗上的重要性132。5伤寒论6121条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以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0脉浮紧,为邪实,可刺期门。292条:/少阳病,吐利,,脉不主者,灸少阴七壮。0脉不主为阳虚,气血无力鼓动,用灸法以温经回阳复脉。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0脉微数为阴血不足,或内热郁伏,故应禁灸。书中许多条文均包含了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孙启明.君火相火析.辽宁中医杂志,1986,23(1):7-81[2]丁光迪.金元医学评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郭永洁.明代相火说评议.浙江中医杂志,1995,20(2):367-3691

收稿日期:2003-02-25;修回日期:2003-04-10

作者简介:王红云(1973-),女,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

将脉象作为针灸施术的重要辨证依据。1.3 强调辨证论治的思想

5伤寒论6首创辨证论治,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而且也是针灸临床的指导原则。1.3.1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0的原则

5伤寒论6中有关针灸的条文,除误治致变外,

1.4.3 阴寒直中,先灸后药

304条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为阴盛阳虚,寒湿凝滞。5内经6云:/人身之阴阳者,背为阳,腹为

阴。0少阴直中,阳虚不布,当灸之以助阳消阴,同时予附子汤以温经散寒。后世大量实践证明,在辨证基础上针灸与药配合使用,的确提高了临床疗效。

用针的有9条,8条用于三阳经,施灸的有7条,62 针灸治疗法则

条用于三阴经。5伤寒论6倡六经辨证,首辨阴阳。2.1 泻实用针,宣通清热三阳经统摄六腑,三阴经统摄五脏,阳经受病,大多

2.1.1 宣通气血法

属实、热;阴经受病,大多属虚、寒。针偏于泻,灸偏5伤寒论6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于补,故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0的针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0此为表邪灸治则,使针灸辨证论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太甚,郁阻经络,凝滞不通,病重药轻,针刺风池、风1.3.2 重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仲景在指出针灸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提示对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如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0少阴便脓血,乃阴伤血滞,瘀腐成脓,故刺之可疏通血脉。这体现了仲景在遵循/三阴病宜灸0的一般规律外,根据实际病情,在辨证基础上运用不同治法的思想。5伤寒论6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可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0在病症治疗过程中,可能会病情不解,反而恶化,甚至发生变证,这需要随时审察病情,注意病势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治法。这为针灸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又不可拘泥,临床应灵活施治。1.4 提倡针药并用的治疗思想

府,一则疏通经络,宣通气机,二则两穴为祛风主穴,针刺可奏疏风解表之功。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0此为阴伤血滞,瘀腐成脓,故刺之以疏通血脉,调畅气机。2.1.2 清泻热邪法

5伤寒论6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0此为病邪由表入里,太、少两经受邪,已有化热之势,刺督脉之大椎,以清热祛表邪,配肺俞、肝俞,通调气机。142条:/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0此为病邪已入少阳经而化热,少阳肝胆之火扰动心神,故谵语不止,刺期门,可清泄肝胆之火。

2.2 温补用灸,各有所异

5伤寒论6根据六经辨证,三阴病多危急,性虚

针灸与药治并举,为仲景治病的一大特色。寒,注重灸的温补作用,并辨证施治,具体用法,各5灵枢#官能6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0仲景继承有不同。发扬了这一理论,针灸与药各有所长,两者合用,相得益彰142。

1.4.1 疏通经络,先针后药

5伤寒论624条太阳中风,初服桂枝汤,风邪太盛,郁阻经络,病重药轻,单用汤药难以驱邪,故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在经之风邪,再服桂枝汤,先针后药,病可痊愈。1.4.2 表里俱寒,灸药并投

5伤寒论6117条烧针迫汗,腠开汗出,寒邪从针孔侵入,气血凝滞,针处肿大色赤如核,劫汗内损心阳,阳虚阴乘,下焦水寒之气上冲,发为奔豚。故外用艾柱灸针处,散寒邪,内服桂枝加桂汤温心阳,降冲逆,则内外皆平。

2.2.1 助阳抑阴法

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0少阴阳虚阴盛,内服附子汤温经散寒,外用灸法以助阳抑阴。2.2.2 温补肾阳法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0虚寒吐利,肾阳式微,心气衰竭,而脉不至,急灸足少阴经,温补肾阳以壮心气。

2.2.3 回阳救逆法

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0此为厥阴下利,亡阳之征,急用灸法,回阳救逆,后世多灸关元、气海以培补元气。

)

2.2.4 升阳举陷法

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

,呕而汗出,必

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0少阴病下利,阳虚气陷,灸其上。方有执曰:/上、谓顶,百会穴是也。0152

2.2.5 通阳达外法

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0手足厥逆而脉促,非阳虚,而是阳郁之热厥,灸之以引阳外出。

3 针灸取穴方法

5伤寒论6中明确取穴只有6穴,而施灸只提示了经脉或部位,但这些针灸取穴示范,给后人在针灸取穴方法上不少有益的启示。

3.1 循经取穴

在辨证基础上循经取穴,是5伤寒论6针灸取穴的基本方法。循经取穴,是根据病症所属脏腑、经络,选取经脉上的穴位。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0乃肝木乘脾之证;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0实为肝木侮金之证,两者皆属肝强为病,病本在肝,故取肝经募穴期门,泄肝邪162。

在5伤寒论6有些条文中,未指出具体穴位,仅记载了针灸的经脉名称,如第8条/针足阳明0、292条/灸少阴0、343条/灸厥阴0等。这种强调经脉辨证,重经胜于重穴的学术思想,启发并形成了后世倡导的/宁失其穴,勿失其经0的取穴原则3.2 特定穴的选取

172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0误用烧针发汗,针处被寒气侵袭,引起红肿色赤如核,应在核上施用灸法,以祛寒邪,这是直接在病变部位施灸的范例。4 针灸临证禁忌

仲景在有效运用针灸治病的同时,还特别指出了针灸的治疗禁忌。书中有关误用温针、火针、艾灸、熨等火法所致/火逆证0的条文达17条之多,归纳起来,就是实热证、阴虚证禁用火灸。115条:/脉浮,热者,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0热证脉浮者,本应解表清热,反用灸法,则实火更盛,必有动血之象。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0脉微数,为阴虚内热之证,治宜甘寒滋润,清热养阴。若以火灸,就如抱薪救火,导致阴血愈伤,火热更盛,甚至形成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1102。总之,5伤寒论6对针灸学的贡献是巨大的,示人以规矩,开人以思路,然而其中尚有许多精髓未被发现,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与研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2廖辉.试述5伤寒论6的针灸规律1J2.天津中医,1996,13

(1):35-36.

122周海平.试析张仲景针灸运用特点1J2.中国针灸,1991,

(4):43-45.

132严善余.试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1J2.福建中医药,1997,

28(2):44-45.

142徐辉.略述5伤寒论6中的针灸施治原则1J2.陕西中医,

1984,5(1):26-27.

5伤寒论6选用的6个穴位,风池是手足少阳、152管遵惠.5伤寒论6针灸规律探讨1J2.中医杂志,1984,

(12):45-46.阳维之会;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期门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162马钧阳.5伤寒论6针灸应用浅析1J2.中医文献杂志,1997,(1):12-14.会,肝之募穴;肺俞、肝俞为背俞穴。有4个交会穴,2个背俞穴,1个既属交会穴,又是募穴,全部是172张华梅.张仲景针灸学术观点及对后世影响1J2.针灸临特定穴

特点。

182

。这充分体现了仲景重视特定穴选取的

床杂志,1997,13(3):5-6.

182田元生.试论5伤寒论6对灸法的贡献1J2.浙江中医学院

学报,1991,15(2):4-5.

192莫非凡.5伤寒论6针灸学术思想初探1J2.吉林中医药,

1990,(4):4-5.

3.3 善于局部取穴

人体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个机体的一部分。

192

局部取穴也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进行的。1102彭荣琛.仲景针灸十一法1J2.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1994,6(2):11-12.


相关内容

  • 中华医学史上
  • 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 ...

  •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发明麻醉剂,创立了法医鉴定学,第一就是他!
  • 现在的西医,因为见效快颇受当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是否真那么不值一提?我倒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本人虽没有研究过,但一直认为中医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不说中医,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名医吧: [叶桂]1667-1746,名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祖 ...

  • 中国古代医学家
  •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 ...

  •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 小组组名:______组员姓名:______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上的成就. 2.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 ...

  • 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
  • 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 韦以宗 本文原载<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年第1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年第1期 还摘载于<健康报>2002年3月29日和<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11月21日 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椎损伤疾病的认识有二千多年历史,有丰 ...

  • 传承中医药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传承中医药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解说 毛主席曾经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曾盛赞中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 ...

  • 中医护理的概念
  •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概述 我国的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不仅为我国人类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又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和护理实践,也必将 ...

  • 医学史重点
  • <中国医学史>·重点小结 1.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2. 关于药物起源的三个传说人物:伏羲氏.神农.黄帝. 3.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

  •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好)
  •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 第一讲:伤寒杂病论地作者 1伤寒杂病论地作者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教学推荐我来讲授<伤寒论>. 虽然说我学习,研究,讲授<伤寒论>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面对录音,录象这样一个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