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第一课时

《三峽》教学方案

年级:七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四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页下注读准生字生词,进而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准确翻译全文。

3.能根据主要景物概括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明确任务

(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同学们,大家好。听到这熟悉的雄壮旋律,大

家一定想起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吧。说到长江,就离不开长江三峡。在交通

闭塞,技术落后的古代,尽管三峡风景如画,云蒸霞蔚,但是那里水流湍急,峭

壁千仞,使人们只能踯躅不前,望峡兴叹。1500年前,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

散文家郦道元来过那里,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当时的世

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

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首先,请看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页下注读准生字生词,进而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准确翻译全文。

3.能根据主要景物概括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模块二: 作者作品

教学板块2: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郦道元(469?—527) ,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 人。历仕北魏宣武

帝、孝明帝两朝,先后出任冀州镇东将军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

尹,后迁御史中尉。在地方和中央,都以为政严猛著称。雍州刺史图谋叛乱,忌

恨他的朝贵奏请朝廷,派他为关右大使,对雍州刺史进行安抚。终为叛军所害。

郦道元,大约出生在公元469年,死于527年。他有个字叫善长。他是南北

朝时的范阳涿县人。他在北魏政权历经宣武帝、孝明帝两代皇帝,先后担任过冀

州刺史于劲镇东将军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中高

级官员。他从政的时候,威严刚正,力度很大,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在郦道元

晚年,有个雍州刺史叫萧宝夤的,阴谋造反。这个事情被朝廷知道了,有些平时

忌恨他的朝廷中的权贵,假意向皇帝举荐他担任关右大使,负责招安萧宝夤的工

作。这本来就是个借刀杀人的毒计。果然,萧宝夤害怕郦道元来了要对他不利,

就派部队在他到长安时把他杀了。死时还不到60岁

《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撰。旧传三国时人桑钦著《水

经》,郦道元为之作注,名《水经注》。原四十卷,北宋初已亡佚五卷,后人分割

三十五卷以凑足四十卷之数。

注,就是注释。《水经注》就是给《水经》这部书做的注。《水经》是专门记

载我国江河水道的古书,传说是三国时人桑钦所著,其实并不确实。据专家考证,其著作年代应在东汉的初期,以后经多次修订,到郦道元生活的那个年代才写成。原书共40卷,可是由于社会的动乱不断丢失,到北宋时已丢失了5 卷,后人为

了凑足40卷之数,就把剩下的35卷进行了拆分,重新组合成40卷。

《水经注》是郦道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郦道元好学博闻,广览奇

书。他在书中所引前代和当时的地理著作,即达370余种。郦道元非常注意实际调查,他足迹所至,覆盖了从长城以南,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广袤土地,所以书

中很多材料是他实际调查所得。《水经》只记载了水道137条,而《水经注》记

载了1252条,差不多增加了10倍。《水经注》全文约30万字,也比原文增加了

20多倍。本文是《水经·江水》中 “(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

注之”的一条注。

郦道元治学严谨,博览群书,著述很多,以《水经注》最为 有名。他在书

中所引前代和当时的地理著作,就达到370多种。郦道元非常注意实际调查,从

长城以南,到秦岭、淮河以北,到处都覆盖着他的足迹,所以书中很多材料都是

他亲身调查所得。《水经》只记载了水道137条,而《水经注》记载了1252条,

差不多增加了10倍。此外,还有500多处的湖泊和沼泽,200多处的泉水、井

水和地下水。全文约30万字,也比原文增加了20多倍。

《水经注》不仅讲河流,还详细记载了河流所经的地貌、矿产和生物,以及

历史上行政区域划分的沿革和地名的由来和演变。一般知识性的读物,很少注意

可读性和文学性,而《水经注》的文字流畅生动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

中许多篇章成为描写山水的传世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水经注》是郦道元

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是《水经〃江水》中 “(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

情。

模块三:课文大意

教学板块3:扫除障碍 读顺全文

5分钟左右的时间,朗读全文,圈出你不熟悉的生

字生词,利用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自主解决,不懂的地方,也可向老师和同学

请教。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利用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为字词注音并解释。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书,通过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时间约5

分钟)

刚才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碰到不少生字生词吧,下面我们一起

来交流一下。

重岩叠嶂(zh àng )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夏水襄(xi āng )陵 襄:上。 襄陵:漫上山冈。

乘奔(b ēn )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素湍(tu ān )绿潭 湍:急流的水。 绝巘(y ǎn ) 巘: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飞漱(sh ù), 漱:冲刷。

清荣峻(j ùn )茂 峻,高而陡峭。 学习文言课文,我们不仅要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我们还要掌握它们的读音和

词义。课文对这些词语大都作了注释,同学们除了弄懂它们的本义外,还要理解

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奔”,本义是指动作“快跑”,课文中是指 “奔驰的快

马”。

教学板块4:再读课文 理解内容

请大家参照注释再次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懂,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之后,推荐最好的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好。注意下列要求

译:意思明确

条理清晰 语言通顺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书,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小组听读、全班展示进一步读懂课文。时间约8分钟)

同学们刚才的读书说话,读得酣畅,说得流利。老师也准备了几段话与大家交流一下:

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模块四:文章结构

教学板块5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

了1252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它历经战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芭。《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先说一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绘的。在此基础上,说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作用。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用时6分钟。)

第1段总写山势。 特点:山高岭连 第2-4段写四季水势。 夏季:水流湍急

春冬:水退潭清

秋季:肃穆凄凉

全文四个自然段,既写群山,又写江水。第一段总写山势,抓住峡深山高的特点,突出山势雄伟险峻。三峡因重叠而隐蔽,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下三段写水。第二段写夏季水势,抓住暴涨流急的特点,生动描述了江水奔腾直下、汹涌湍急的气势。第三段写春冬景色,抓住水退潭清,山水秀丽的特点,描绘出山峡清幽隽绝,令人流连忘返的风光。第四段写秋天猿啸,抓住山野寂静 肃穆,猿声哀婉的特点 ,写秋景的凄凉。末以长啸的猿声作结,又引渔者之歌,更增峡景的凄凉。

文章先总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山,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 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 夜分”,才能进入其中。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而作者并没有按时令季节来写水,而是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因为它最能体现夏季水的特征。接下来写水势减小的春冬。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模块五:朗读欣赏

教学板块6:听读课文 感受美景

同学们,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下面,请大家一边

听朗读录音,一边感受三峡的美丽风光。

教学板块7:朗读课文

体味美景

听完朗读,三峡美景如在眼前,大家愿不愿自己亲身来体会一下呢?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要边展开想像,要使自己走进三峡。自己觉得优美的段落,可反复诵读。5分钟以后,请同学们在全班上读,大家根

据老师提出的朗读要求,展开评价。 1、模仿朗读:把握节奏,不急不缓;注意音调,抑扬顿挫。

2、先自由朗读,再全班朗读,展开评价。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作者以区区不到200字的篇幅,描绘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那么,作者是采用了哪些笔法来加以表现的呢,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好,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峽》教学方案

年级:七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四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页下注读准生字生词,进而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准确翻译全文。

3.能根据主要景物概括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明确任务

(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同学们,大家好。听到这熟悉的雄壮旋律,大

家一定想起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吧。说到长江,就离不开长江三峡。在交通

闭塞,技术落后的古代,尽管三峡风景如画,云蒸霞蔚,但是那里水流湍急,峭

壁千仞,使人们只能踯躅不前,望峡兴叹。1500年前,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

散文家郦道元来过那里,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当时的世

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

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首先,请看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页下注读准生字生词,进而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准确翻译全文。

3.能根据主要景物概括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模块二: 作者作品

教学板块2: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郦道元(469?—527) ,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 人。历仕北魏宣武

帝、孝明帝两朝,先后出任冀州镇东将军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

尹,后迁御史中尉。在地方和中央,都以为政严猛著称。雍州刺史图谋叛乱,忌

恨他的朝贵奏请朝廷,派他为关右大使,对雍州刺史进行安抚。终为叛军所害。

郦道元,大约出生在公元469年,死于527年。他有个字叫善长。他是南北

朝时的范阳涿县人。他在北魏政权历经宣武帝、孝明帝两代皇帝,先后担任过冀

州刺史于劲镇东将军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中高

级官员。他从政的时候,威严刚正,力度很大,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在郦道元

晚年,有个雍州刺史叫萧宝夤的,阴谋造反。这个事情被朝廷知道了,有些平时

忌恨他的朝廷中的权贵,假意向皇帝举荐他担任关右大使,负责招安萧宝夤的工

作。这本来就是个借刀杀人的毒计。果然,萧宝夤害怕郦道元来了要对他不利,

就派部队在他到长安时把他杀了。死时还不到60岁

《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撰。旧传三国时人桑钦著《水

经》,郦道元为之作注,名《水经注》。原四十卷,北宋初已亡佚五卷,后人分割

三十五卷以凑足四十卷之数。

注,就是注释。《水经注》就是给《水经》这部书做的注。《水经》是专门记

载我国江河水道的古书,传说是三国时人桑钦所著,其实并不确实。据专家考证,其著作年代应在东汉的初期,以后经多次修订,到郦道元生活的那个年代才写成。原书共40卷,可是由于社会的动乱不断丢失,到北宋时已丢失了5 卷,后人为

了凑足40卷之数,就把剩下的35卷进行了拆分,重新组合成40卷。

《水经注》是郦道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郦道元好学博闻,广览奇

书。他在书中所引前代和当时的地理著作,即达370余种。郦道元非常注意实际调查,他足迹所至,覆盖了从长城以南,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广袤土地,所以书

中很多材料是他实际调查所得。《水经》只记载了水道137条,而《水经注》记

载了1252条,差不多增加了10倍。《水经注》全文约30万字,也比原文增加了

20多倍。本文是《水经·江水》中 “(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

注之”的一条注。

郦道元治学严谨,博览群书,著述很多,以《水经注》最为 有名。他在书

中所引前代和当时的地理著作,就达到370多种。郦道元非常注意实际调查,从

长城以南,到秦岭、淮河以北,到处都覆盖着他的足迹,所以书中很多材料都是

他亲身调查所得。《水经》只记载了水道137条,而《水经注》记载了1252条,

差不多增加了10倍。此外,还有500多处的湖泊和沼泽,200多处的泉水、井

水和地下水。全文约30万字,也比原文增加了20多倍。

《水经注》不仅讲河流,还详细记载了河流所经的地貌、矿产和生物,以及

历史上行政区域划分的沿革和地名的由来和演变。一般知识性的读物,很少注意

可读性和文学性,而《水经注》的文字流畅生动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

中许多篇章成为描写山水的传世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水经注》是郦道元

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是《水经〃江水》中 “(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

情。

模块三:课文大意

教学板块3:扫除障碍 读顺全文

5分钟左右的时间,朗读全文,圈出你不熟悉的生

字生词,利用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自主解决,不懂的地方,也可向老师和同学

请教。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利用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为字词注音并解释。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书,通过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时间约5

分钟)

刚才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碰到不少生字生词吧,下面我们一起

来交流一下。

重岩叠嶂(zh àng )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夏水襄(xi āng )陵 襄:上。 襄陵:漫上山冈。

乘奔(b ēn )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素湍(tu ān )绿潭 湍:急流的水。 绝巘(y ǎn ) 巘: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飞漱(sh ù), 漱:冲刷。

清荣峻(j ùn )茂 峻,高而陡峭。 学习文言课文,我们不仅要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我们还要掌握它们的读音和

词义。课文对这些词语大都作了注释,同学们除了弄懂它们的本义外,还要理解

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奔”,本义是指动作“快跑”,课文中是指 “奔驰的快

马”。

教学板块4:再读课文 理解内容

请大家参照注释再次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懂,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之后,推荐最好的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好。注意下列要求

译:意思明确

条理清晰 语言通顺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书,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小组听读、全班展示进一步读懂课文。时间约8分钟)

同学们刚才的读书说话,读得酣畅,说得流利。老师也准备了几段话与大家交流一下:

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模块四:文章结构

教学板块5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

了1252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它历经战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芭。《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先说一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绘的。在此基础上,说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作用。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用时6分钟。)

第1段总写山势。 特点:山高岭连 第2-4段写四季水势。 夏季:水流湍急

春冬:水退潭清

秋季:肃穆凄凉

全文四个自然段,既写群山,又写江水。第一段总写山势,抓住峡深山高的特点,突出山势雄伟险峻。三峡因重叠而隐蔽,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下三段写水。第二段写夏季水势,抓住暴涨流急的特点,生动描述了江水奔腾直下、汹涌湍急的气势。第三段写春冬景色,抓住水退潭清,山水秀丽的特点,描绘出山峡清幽隽绝,令人流连忘返的风光。第四段写秋天猿啸,抓住山野寂静 肃穆,猿声哀婉的特点 ,写秋景的凄凉。末以长啸的猿声作结,又引渔者之歌,更增峡景的凄凉。

文章先总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山,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 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 夜分”,才能进入其中。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而作者并没有按时令季节来写水,而是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因为它最能体现夏季水的特征。接下来写水势减小的春冬。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模块五:朗读欣赏

教学板块6:听读课文 感受美景

同学们,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下面,请大家一边

听朗读录音,一边感受三峡的美丽风光。

教学板块7:朗读课文

体味美景

听完朗读,三峡美景如在眼前,大家愿不愿自己亲身来体会一下呢?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要边展开想像,要使自己走进三峡。自己觉得优美的段落,可反复诵读。5分钟以后,请同学们在全班上读,大家根

据老师提出的朗读要求,展开评价。 1、模仿朗读:把握节奏,不急不缓;注意音调,抑扬顿挫。

2、先自由朗读,再全班朗读,展开评价。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作者以区区不到200字的篇幅,描绘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那么,作者是采用了哪些笔法来加以表现的呢,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好,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相关内容

  • 3[过万重山漫想](1课时)
  •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 ...

  • 三峡之秋教案
  • 第三课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 ...

  • [三峡之秋]第二课时教案
  • 课题 3 三峡之秋 第 2 课时 总第 6 节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三峡的壮美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色特点,感受 三峡的壮美. 2.总结全文,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

  • [三峡]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2.让学生懂得可以手中资料.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 ...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三峡(第二课时)
  • 第 二 课 时 ●重点:体会文章的意境;深入领略三峡的美好风光. 预习导学 1.试分析文章是怎样描写夏天的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来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以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更加形象而深刻的 ...

  • 三峡游说课稿
  • <三峡游>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峡游>是鄂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记叙作者游览三峡经历的游记.全文以游览的时空为序,从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闻名世界,写到船进三峡,亲眼看到三峡神奇的自然美,再写巫山十二峰美丽的传说,转而对葛洲坝工程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三峡的喜爱之 ...

  • 长江三峡3课时教案
  • 教学课题 主 备 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长 江 三 峡 课 时 3 课时 授 课 人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

  • 巴东三峡导学案
  • <巴东三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描述能力.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重难 重点: 学 ...

  • 品德与社会(五下)
  •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 下 第一单元第1课<从四大发明说起> 目标要求:1.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知道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了解京杭运河的作用和意义.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