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

【文本呈现】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

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

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

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师

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

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

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

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

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

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

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

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

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

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

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

生站起来,于老 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

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

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

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于老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

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

两点要生动点。(于老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评析:于老师始终不忘自己教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总是不断鼓励学生,时而引导,时

而讲解,时而感悟。谈笑风生,课堂充满情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

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

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

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

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

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

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

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评析: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还要靠推测。于老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

挥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

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

其中有杨梅。

【评析:学生理解对了,于老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于老师予以指正。反思我们

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回答一度只许肯定不许否定,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

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评析:这是于老师第二次强调这个“杨”字了。用心良苦!】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

举手。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

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

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评析: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

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于老师善

于引导学生读书,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

一个举手。 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

师:掌声。(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于老师和学生握手) 师:谁再来背一遍?(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师:叫什么名字?

生:李宇。

师:还有谁会背吗?(又指一生背) 师:太好了!掌声。(全体鼓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评析:短小的课文,于老师都是力求使全班同学达到会背的;长些的课文,也一定要

让学生读熟。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我们许多老师把握不住读

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显得很匆忙。于老师的课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四、品读文本

师:现在于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 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

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

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 生:(齐)明白了。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 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

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反应快”,是不是啊? 生:(一齐)是——

师: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 生:会说。

师: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 生:还会听。

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 反应快 会说)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

(较长时间的等待)

【评析:教学节奏的快慢是由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决定的,需要涵泳、意会的地方,

不要那么匆忙。热闹、活跃并不适应深思琢磨。于老师既善于备课时对教学节奏进行预先设

计,又善于在教学进行中即时变化。因此,他的课总让人感到自然、清新、朴实。他是为学

生服务的,他是配合学生的。】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

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 师:说出来。

生:听出了孔君平是拿他的姓及杨梅的“杨”跟他开玩笑的。 师:拿他的姓和杨梅的“杨”字跟他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么说杨梅就

是你们家的果子了!真会听!他听出了话里有话。能听出话中话的人是会听的。听话听音,

锣鼓听声,你们看聪明不聪明?紧接着回应一句——,再把下一句读一读,齐读,未闻—— 生:(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小孩的确是聪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他乖在哪

儿呢?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 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 生:他很会招待客人。 师:以礼待人啊!非常热情,非常好客,非常大方,不只端一种杨梅果,而是拿出好多

水果装在一个大盘子端出来了。热情吗? 生:热——情——

师:大方吗?

生:大——方——

师:懂礼不?

生:懂——礼——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生思考,师期待着)看

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评析:叶老说:“阅读阅读,总得读。”放慢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读书思考。如果没

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中读出“乖”在何处;反之,一旦读懂了“乖”在何处,

对“甚聪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自己读出来的。】

生:从第二句“乃呼儿出”。他看到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 师:嗯——年纪不大,很懂事。还从哪儿看出他乖?请说。 生:最后一句,他非常聪明,听出孔先生话里有话,如果他不懂礼貌,他就不会说出这

样的话。 师:嗯,那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乖。 生:从“未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

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师: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

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

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乖不乖? 生:乖——

师:聪惠不聪惠?

生:聪惠——

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

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

【评析:于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读书方法。品,才能品出味道来,会品味是

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于老师常说,老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

儿来。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有味道,就是因为他“钻出味儿”来了。】 师: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学生再次读全文)

五、读写结合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

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 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一、二、

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

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

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

么样跟孔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

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

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

快写吧!

【评析:于老师这一课,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

础上更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

象,再经意识加工,语言文字就不再是静态的铅痕,而是动态的形象,学生也就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这样做,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生写文,师巡视,辅导。) 师:最后2分钟,抓紧时间进行修改。写好了,朗读一遍,声音放开。 先请写外貌的这一排读。请你站起来,选一个同学读。 生:嗯——我选赵晴! 师:哪位?(指以示师)

师:噢!有请!过来!你肯定是尖子生对不对?“赵氏之子”啊!(众笑) 生:(读)古时候,梁国有家姓杨的人家。这家有个儿子,九岁了,叫杨修。杨修非常聪

明乖巧,长得也十分可爱。他双眼皮,大眼睛,水灵灵的眸子,晶莹闪亮。一张能说会道的

小嘴巴,尽往人心里说话;他对人总那么有礼貌,非常讨人喜欢。 师:把杨修的特点写出来了,尤其是他的嘴和眼睛,描写得很生动,我读了都有点爱不

释手了。请回。

第二段老师要请——请你来读吧! 生:(读)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到他家。孔先生扣响了红漆大门的门环,杨家的

男佣前来开门。

师:红漆大门?改成黑漆大门成不成?红漆大门那是皇宫啊!(生笑) 生:(读)扣响了黑漆大门的门环。男佣前来开门,听说孔先生是来拜访杨老爷的,就说:

“孔先生啊,实在对不起,老爷他出门未归,不过杨公子倒是在家。” 师:很好!语气多自然啊!写得多通顺啊,描写得多生动啊!往下听! 生:(读)您好几年没见他了,他都九岁了。 师:改成好久不见吧!不要那么长的时间。 生:(读)您好久都没见到他了,他现在九岁了,长得眉清目秀的,要不您见见他吧!篇

二: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

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

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

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

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

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

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

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

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

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

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

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

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

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

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

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

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

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

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

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

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

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

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

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

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

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作者:于永正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

唐代白居易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二:初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

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

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t: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t: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t: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

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

理解“汴水”“泗水”。 t: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

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t:“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s(回答略)

t:不错,有收获。

t: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s:(略)

t: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s:(略)

t: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s:被“叛徒”俘虏了。 t:说的通么?改改。 s:被“敌人”俘虏了。

t:说完了。为什么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s: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t;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

国者)

t:午梦惊秋醒未醒。 s:(略)

t: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t:“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s:(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t:不错。

t: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

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s: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

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

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

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

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

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s:她盼

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

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篇三:于永正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

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

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

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

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

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

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

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 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

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

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

(教师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

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

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篇四: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一书,让我从中领略到一代名师的风采。那一篇篇精

彩的语文教学实录,颇有见地的教学论述,读起来令人折服,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

到提升,行动得到激发,智慧得到提高。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

醉的教学艺术。”这是于老先生在本书的开头写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沉思了许久,而后读了

他的课堂实录和他的论述“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对

这句话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他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与鼓励。他那有情

有趣的课堂教学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运用

语言、通过爱抚、传递微笑、耐心等待、物质奖励?表扬、肯定、鼓励学生。在《大红花》一

课中,于老师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励和那丰富充沛的情感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放松、放开,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情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于老师把“重情趣”作为“五重教

学”的首要内容,在他的很多课例中体现。这也是“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实的艺术。他的爱是一种负责。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

的自评中,于老师说,“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没有平时的教育,学生没有读、思

的习惯,” 平时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在这里我看到了课

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和实。于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这在《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

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这不是他在教学上追求的一种真,

一种实吗?在《月光曲》教学札记中,于老师对自己说:备课,你一定要把方方面面都想到,

该弄明白的,一定要弄明白;一定要把所需要的东西一一记在备课本上,那怕是需要一支什

么样的彩色粉笔。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就

反映了他这样一种“默”和“磨”。这种“默”和“磨”我认为这也是对教育事业求真求实的

体现。而于老先生这种求真求实的教学艺术背后藏着的是什么?那就是爱,一种对学生负责

任的爱。

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于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于老师

的课,是他智慧、人格、学识的结晶,是他的教学观、人生观、学生观的生动体现,处处折

射出“五重教学”的思想火花。 这本书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从中看到像于老师这样的名师,这样的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

材,是在怎样的教学观、语文观、学生观的指导下,用什么方法教语文的。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十分愧疚。我的身上有“语文”的气息了吗?没有。

不过,今后我会努力让自己像个语文老师。我希望我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学习,加

强语文基本 功训练,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听、说、读、写、书

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第二,认真学习更多新的理念,努力探索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三,努力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当然,我这些“努力”要倾注的是爱,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读书心得体会 祁生仓

2013.3.4篇五: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草》片断赏析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

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

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

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

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

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

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 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

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

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

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

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

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

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生: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

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

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

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 (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 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

[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

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

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

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 (学生看图疑思。) 生: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这一句点拨得好。]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

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师:学到这儿,我想,

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

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

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

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如下图。)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

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他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又改为下面的样子。) (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

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

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

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

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

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顺手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án。小草的

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

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

[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 (学生认真朗读,

老师指名背诵。)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

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

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

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众笑)

[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

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

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

【文本呈现】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

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

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

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师

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

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

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

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

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

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

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

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

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

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

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

生站起来,于老 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

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

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

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于老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

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

两点要生动点。(于老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评析:于老师始终不忘自己教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总是不断鼓励学生,时而引导,时

而讲解,时而感悟。谈笑风生,课堂充满情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

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

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

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

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

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

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

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评析: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还要靠推测。于老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

挥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

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

其中有杨梅。

【评析:学生理解对了,于老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于老师予以指正。反思我们

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回答一度只许肯定不许否定,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

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评析:这是于老师第二次强调这个“杨”字了。用心良苦!】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

举手。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

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

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评析: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

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于老师善

于引导学生读书,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

一个举手。 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

师:掌声。(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于老师和学生握手) 师:谁再来背一遍?(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师:叫什么名字?

生:李宇。

师:还有谁会背吗?(又指一生背) 师:太好了!掌声。(全体鼓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评析:短小的课文,于老师都是力求使全班同学达到会背的;长些的课文,也一定要

让学生读熟。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我们许多老师把握不住读

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显得很匆忙。于老师的课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四、品读文本

师:现在于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 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

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

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 生:(齐)明白了。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 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

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反应快”,是不是啊? 生:(一齐)是——

师: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 生:会说。

师: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 生:还会听。

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 反应快 会说)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

(较长时间的等待)

【评析:教学节奏的快慢是由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决定的,需要涵泳、意会的地方,

不要那么匆忙。热闹、活跃并不适应深思琢磨。于老师既善于备课时对教学节奏进行预先设

计,又善于在教学进行中即时变化。因此,他的课总让人感到自然、清新、朴实。他是为学

生服务的,他是配合学生的。】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

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 师:说出来。

生:听出了孔君平是拿他的姓及杨梅的“杨”跟他开玩笑的。 师:拿他的姓和杨梅的“杨”字跟他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么说杨梅就

是你们家的果子了!真会听!他听出了话里有话。能听出话中话的人是会听的。听话听音,

锣鼓听声,你们看聪明不聪明?紧接着回应一句——,再把下一句读一读,齐读,未闻—— 生:(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小孩的确是聪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他乖在哪

儿呢?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 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 生:他很会招待客人。 师:以礼待人啊!非常热情,非常好客,非常大方,不只端一种杨梅果,而是拿出好多

水果装在一个大盘子端出来了。热情吗? 生:热——情——

师:大方吗?

生:大——方——

师:懂礼不?

生:懂——礼——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生思考,师期待着)看

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评析:叶老说:“阅读阅读,总得读。”放慢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读书思考。如果没

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中读出“乖”在何处;反之,一旦读懂了“乖”在何处,

对“甚聪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自己读出来的。】

生:从第二句“乃呼儿出”。他看到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 师:嗯——年纪不大,很懂事。还从哪儿看出他乖?请说。 生:最后一句,他非常聪明,听出孔先生话里有话,如果他不懂礼貌,他就不会说出这

样的话。 师:嗯,那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乖。 生:从“未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

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师: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

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

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乖不乖? 生:乖——

师:聪惠不聪惠?

生:聪惠——

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

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

【评析:于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读书方法。品,才能品出味道来,会品味是

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于老师常说,老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

儿来。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有味道,就是因为他“钻出味儿”来了。】 师: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学生再次读全文)

五、读写结合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

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 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一、二、

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

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

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

么样跟孔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

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

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

快写吧!

【评析:于老师这一课,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

础上更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

象,再经意识加工,语言文字就不再是静态的铅痕,而是动态的形象,学生也就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这样做,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生写文,师巡视,辅导。) 师:最后2分钟,抓紧时间进行修改。写好了,朗读一遍,声音放开。 先请写外貌的这一排读。请你站起来,选一个同学读。 生:嗯——我选赵晴! 师:哪位?(指以示师)

师:噢!有请!过来!你肯定是尖子生对不对?“赵氏之子”啊!(众笑) 生:(读)古时候,梁国有家姓杨的人家。这家有个儿子,九岁了,叫杨修。杨修非常聪

明乖巧,长得也十分可爱。他双眼皮,大眼睛,水灵灵的眸子,晶莹闪亮。一张能说会道的

小嘴巴,尽往人心里说话;他对人总那么有礼貌,非常讨人喜欢。 师:把杨修的特点写出来了,尤其是他的嘴和眼睛,描写得很生动,我读了都有点爱不

释手了。请回。

第二段老师要请——请你来读吧! 生:(读)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到他家。孔先生扣响了红漆大门的门环,杨家的

男佣前来开门。

师:红漆大门?改成黑漆大门成不成?红漆大门那是皇宫啊!(生笑) 生:(读)扣响了黑漆大门的门环。男佣前来开门,听说孔先生是来拜访杨老爷的,就说:

“孔先生啊,实在对不起,老爷他出门未归,不过杨公子倒是在家。” 师:很好!语气多自然啊!写得多通顺啊,描写得多生动啊!往下听! 生:(读)您好几年没见他了,他都九岁了。 师:改成好久不见吧!不要那么长的时间。 生:(读)您好久都没见到他了,他现在九岁了,长得眉清目秀的,要不您见见他吧!篇

二: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

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

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

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

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

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

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

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

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

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

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

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

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

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

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

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

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

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

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

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

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

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

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

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

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

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作者:于永正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

唐代白居易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二:初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

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

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t: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t: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t: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

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

理解“汴水”“泗水”。 t: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

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t:“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s(回答略)

t:不错,有收获。

t: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s:(略)

t: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s:(略)

t: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s:被“叛徒”俘虏了。 t:说的通么?改改。 s:被“敌人”俘虏了。

t:说完了。为什么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s: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t;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

国者)

t:午梦惊秋醒未醒。 s:(略)

t: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t:“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s:(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t:不错。

t: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

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s: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

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

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

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

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

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s:她盼

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

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篇三:于永正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

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

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

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

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

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

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

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 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

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

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

(教师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

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

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篇四: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一书,让我从中领略到一代名师的风采。那一篇篇精

彩的语文教学实录,颇有见地的教学论述,读起来令人折服,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

到提升,行动得到激发,智慧得到提高。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

醉的教学艺术。”这是于老先生在本书的开头写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沉思了许久,而后读了

他的课堂实录和他的论述“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对

这句话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他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与鼓励。他那有情

有趣的课堂教学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运用

语言、通过爱抚、传递微笑、耐心等待、物质奖励?表扬、肯定、鼓励学生。在《大红花》一

课中,于老师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励和那丰富充沛的情感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放松、放开,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情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于老师把“重情趣”作为“五重教

学”的首要内容,在他的很多课例中体现。这也是“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实的艺术。他的爱是一种负责。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

的自评中,于老师说,“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没有平时的教育,学生没有读、思

的习惯,” 平时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在这里我看到了课

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和实。于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这在《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

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这不是他在教学上追求的一种真,

一种实吗?在《月光曲》教学札记中,于老师对自己说:备课,你一定要把方方面面都想到,

该弄明白的,一定要弄明白;一定要把所需要的东西一一记在备课本上,那怕是需要一支什

么样的彩色粉笔。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就

反映了他这样一种“默”和“磨”。这种“默”和“磨”我认为这也是对教育事业求真求实的

体现。而于老先生这种求真求实的教学艺术背后藏着的是什么?那就是爱,一种对学生负责

任的爱。

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于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于老师

的课,是他智慧、人格、学识的结晶,是他的教学观、人生观、学生观的生动体现,处处折

射出“五重教学”的思想火花。 这本书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从中看到像于老师这样的名师,这样的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

材,是在怎样的教学观、语文观、学生观的指导下,用什么方法教语文的。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十分愧疚。我的身上有“语文”的气息了吗?没有。

不过,今后我会努力让自己像个语文老师。我希望我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学习,加

强语文基本 功训练,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听、说、读、写、书

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第二,认真学习更多新的理念,努力探索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三,努力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当然,我这些“努力”要倾注的是爱,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读书心得体会 祁生仓

2013.3.4篇五: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草》片断赏析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

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

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

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

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

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

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 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

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

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

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

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

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

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生: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

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

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

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 (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 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

[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

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

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

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 (学生看图疑思。) 生: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这一句点拨得好。]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

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师:学到这儿,我想,

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

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

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

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如下图。)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

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他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又改为下面的样子。) (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

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

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

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

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

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顺手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án。小草的

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

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

[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 (学生认真朗读,

老师指名背诵。)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

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

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

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众笑)

[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

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

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相关内容

  • 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
  • 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的起笔,常让费尽心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旺盛的 ...

  • 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 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所得 这次我们到河南学习了四天半,通过短短的四天学习,感受颇深.现将学习心得简单说说. 一.学习日程安排 这四天的学习内容分别是:7月17日上午,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家于永正主讲的<我的为师之道>,下午是<快乐的成长历程>主讲是著名特级特级教师赵志袢: ...

  • [教海漫记]读后感
  •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 学号: Z13080047 姓名: 王慧燕 报告时间: 报告地点: 题目: 教育,将快乐进行到底 --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 指导教师签名: 教育,将快乐进行到底 --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 时间过得可真快,快得让人来不及收拾和整理逝去的年华.一年, ...

  • 于永正老师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 于永正老师谈"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 ...

  • 大巧不工-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 大巧不工--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孔令权 北国已是寒意渐浓,西子湖畔却温暖如春.11月19日,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举行.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读后写作课,不由想到了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里 ...

  •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10月15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课于太原,亲自执教四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学习写人物对话>,还作了一场题为<强化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扎实抓好语文>的习作讲座,受益不少. 于老师在进行讲座前,提到了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班级要有良好的学习纪律,良好的学 ...

  • 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感
  •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 ...

  • 观看于永正老师公开课听课记录
  • 观看于永正老师的公开课听课记录 公开课上,与老师面对的是与自己不熟悉的低年级学生,为了使学生消除陌生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于老师用自己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感染了学生. 随后,深处右手和老师一块写课题--一株紫丁香.随后,反复领读,读出情感和诗意.这是教学过程第一模块.第二模块,识生字.对于" ...

  •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 教学是平等的对话,教学是交流.两千多年的孔子就是这样做的.对话最核心的东西是尊重.民主.平等.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尊重是教改的核心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大写的人,要尊重他的人格.要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要摆正.我不主张称学生为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