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辗转一老僧

  4月的这个夜晚和任何夜晚都没什么不同,惟一不同的是一些平日里绝不相扰的朋友纷纷给我电话和短信。他们说,一位老人走了。   这位老人曾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停留了106年。从1907年开始,晚清,民国,新中国,他一个人跨越3代。莽莽苍苍的时间在这个潮湿的深圳夜晚一下子翻腾起来,关于他的修行,他的苦难和颠沛。我想这已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或者传奇。几乎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大家叫他本老,或干脆叫老和尚。他说他以前叫本幻,是恩师虚云长老帮他改成了本焕。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才真正有点体会到两个名字的不同的意涵,是梦幻泡影的虚妄,还是光彩焕然的逼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当死亡突然跟他发生关联,那些有关世界、人生和价值的老问题又一次严肃起来。   初见老和尚是两年前的一个傍晚,但我只是在方丈室的门口遥遥拜倒,却没有走近。我刻意保留着一段距离,那是一个红尘凡夫和圣者的距离,是我自己需要的距离。   数日后我开车载着王恺沿盘桓山道直奔弘法寺也是傍晚,他在《老和尚本焕》里写道:“这位104岁的老和尚每天清晨4点18分起床,不用侍者帮助,自己就能在方丈室的椅子上高踞,然后接受络绎不绝的来自山下的教徒们的朝拜……”这是很多人都见过的情景,而此刻这情景正模糊于他们的泪光。报纸上说,吊唁的各界人士和信众已达数十万。   也是在两年前,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愚教授跟我说,你可以研究本老,目前还没有一本关于本老的学术专著,他可是一代高僧。当时我正在北大学习佛学,功底浅薄,却也怦然心动。   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惭愧地发现对我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以学术标准考量,可资参阅的关于本老的资料太少。我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场论争,也因为资料的信实问题,胡适首先发难,质疑虚云的出身和寿龄,港台、东南亚和美国的华人学界、教界人士纷纷参战,各自选边,一时众声喧哗。关于这个困局,有一回我请教社科院的黄夏年教授,他说的确有这个问题,本焕是个修行的和尚,无意著书立说,何况禅宗本就强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著名佛教学者吴汝钧曾比较过民国以来的中日佛教,他说日本产生了多位佛学大师,像铃木大拙、中村元、平川彰、水野弘元等等,而中国则出了多位高僧。如果可以选的话,我会选哪一边呢?答案偏执也简单,不管怎样,我心中的佛教不能没有虚云、印光、太虚、弘一,以及本焕。   1930年,23岁的湖北青年比丘本焕前往禅宗古道场扬州高�寺,跟随来果禅师苦修“不倒单”,曾匪夷所思地连续打坐91个日夜。7年后的冬天,他从河北保定起香,三步一拜,脚肿膝破,行程300里,耗时6个月,一直拜到五台山。   而在此五十多年前(光绪八年),虚云长老也是这样拜到了五台山,他从普陀山法华庵起香,整整用了3年。多年后,41岁的本焕接法于111岁的虚云,成为临济宗第44代传人。这对师徒的缘分,也许在各自向五台山朝拜之时就已注定。   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乏满腹哲思的学者、深谋远虑的干才,正如我们经常可见的那些八面玲珑、那些算无遗策,早已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可我们的聪明总是对外的,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面向自己,无论是心中的法则还是头顶的星空,我们甚至都不曾有过。我相信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道致命伤。   然而,当一个又一个肃穆的身影默默穿越凌厉的岁月,孤寂地固执地单调地拜倒,我仿佛看到了某种可能,因为还有人甘心活在密不透风的世俗之外,以自己的方式去仰望天宇,去审视沉重而又轻飘无着的肉身。   在五台名刹广济茅篷里,本焕又是十载苦修,每天扎破舌根取血写经,共抄经二十余万字,煌煌19卷;连续放焰口1000台(放一台需数小时),超度阵亡的抗日将士。   1958年,他以半百之躯蒙冤坐牢,后又劳改,前后22年,却念佛诵经,习禅不辍,等到再回佛门已是1980年,他也已73岁。这也许是真正能体会人生如幻的年龄,他却撇开从前,再次焕发,十方弘化,处处结缘,募资近7亿,建寺14座。仿佛70年里的一切苦难都不过是流云行空,了无痕迹。   而此刻,当他终于离去,我想起了许多名字,比如甘地、曼德拉、德兰修女。他的衣钵传人印顺大和尚告诉我,本老常说,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   这世间有一种志业,无论它是什么,如果我们能用100年去守候,能用全副生命去践行,同时慨然面对所有的悲喜,我想这种志业就可以称为信仰,而我们还有希望。

  4月的这个夜晚和任何夜晚都没什么不同,惟一不同的是一些平日里绝不相扰的朋友纷纷给我电话和短信。他们说,一位老人走了。   这位老人曾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停留了106年。从1907年开始,晚清,民国,新中国,他一个人跨越3代。莽莽苍苍的时间在这个潮湿的深圳夜晚一下子翻腾起来,关于他的修行,他的苦难和颠沛。我想这已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或者传奇。几乎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大家叫他本老,或干脆叫老和尚。他说他以前叫本幻,是恩师虚云长老帮他改成了本焕。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才真正有点体会到两个名字的不同的意涵,是梦幻泡影的虚妄,还是光彩焕然的逼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当死亡突然跟他发生关联,那些有关世界、人生和价值的老问题又一次严肃起来。   初见老和尚是两年前的一个傍晚,但我只是在方丈室的门口遥遥拜倒,却没有走近。我刻意保留着一段距离,那是一个红尘凡夫和圣者的距离,是我自己需要的距离。   数日后我开车载着王恺沿盘桓山道直奔弘法寺也是傍晚,他在《老和尚本焕》里写道:“这位104岁的老和尚每天清晨4点18分起床,不用侍者帮助,自己就能在方丈室的椅子上高踞,然后接受络绎不绝的来自山下的教徒们的朝拜……”这是很多人都见过的情景,而此刻这情景正模糊于他们的泪光。报纸上说,吊唁的各界人士和信众已达数十万。   也是在两年前,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愚教授跟我说,你可以研究本老,目前还没有一本关于本老的学术专著,他可是一代高僧。当时我正在北大学习佛学,功底浅薄,却也怦然心动。   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惭愧地发现对我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以学术标准考量,可资参阅的关于本老的资料太少。我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场论争,也因为资料的信实问题,胡适首先发难,质疑虚云的出身和寿龄,港台、东南亚和美国的华人学界、教界人士纷纷参战,各自选边,一时众声喧哗。关于这个困局,有一回我请教社科院的黄夏年教授,他说的确有这个问题,本焕是个修行的和尚,无意著书立说,何况禅宗本就强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著名佛教学者吴汝钧曾比较过民国以来的中日佛教,他说日本产生了多位佛学大师,像铃木大拙、中村元、平川彰、水野弘元等等,而中国则出了多位高僧。如果可以选的话,我会选哪一边呢?答案偏执也简单,不管怎样,我心中的佛教不能没有虚云、印光、太虚、弘一,以及本焕。   1930年,23岁的湖北青年比丘本焕前往禅宗古道场扬州高�寺,跟随来果禅师苦修“不倒单”,曾匪夷所思地连续打坐91个日夜。7年后的冬天,他从河北保定起香,三步一拜,脚肿膝破,行程300里,耗时6个月,一直拜到五台山。   而在此五十多年前(光绪八年),虚云长老也是这样拜到了五台山,他从普陀山法华庵起香,整整用了3年。多年后,41岁的本焕接法于111岁的虚云,成为临济宗第44代传人。这对师徒的缘分,也许在各自向五台山朝拜之时就已注定。   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乏满腹哲思的学者、深谋远虑的干才,正如我们经常可见的那些八面玲珑、那些算无遗策,早已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可我们的聪明总是对外的,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面向自己,无论是心中的法则还是头顶的星空,我们甚至都不曾有过。我相信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道致命伤。   然而,当一个又一个肃穆的身影默默穿越凌厉的岁月,孤寂地固执地单调地拜倒,我仿佛看到了某种可能,因为还有人甘心活在密不透风的世俗之外,以自己的方式去仰望天宇,去审视沉重而又轻飘无着的肉身。   在五台名刹广济茅篷里,本焕又是十载苦修,每天扎破舌根取血写经,共抄经二十余万字,煌煌19卷;连续放焰口1000台(放一台需数小时),超度阵亡的抗日将士。   1958年,他以半百之躯蒙冤坐牢,后又劳改,前后22年,却念佛诵经,习禅不辍,等到再回佛门已是1980年,他也已73岁。这也许是真正能体会人生如幻的年龄,他却撇开从前,再次焕发,十方弘化,处处结缘,募资近7亿,建寺14座。仿佛70年里的一切苦难都不过是流云行空,了无痕迹。   而此刻,当他终于离去,我想起了许多名字,比如甘地、曼德拉、德兰修女。他的衣钵传人印顺大和尚告诉我,本老常说,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   这世间有一种志业,无论它是什么,如果我们能用100年去守候,能用全副生命去践行,同时慨然面对所有的悲喜,我想这种志业就可以称为信仰,而我们还有希望。


相关内容

  • 杜甫后期诗歌的漂泊意识分析
  • 摘要:漂泊意识是杜甫后期诗歌一条重要的情感主线.本文将从诗人的漂泊行踪.漂泊意识的语词表达.对漂泊苦难的直接面对以及强烈的现实生存关怀等方面进行论述,由此反映诗人浓烈的漂泊意识和真实的生命情怀. 关键词:杜甫:后期诗歌:漂泊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

  •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耀我复旦,耀我中华
  •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耀我复旦,耀我中华 --浅谈复旦百年历史与精神传承 内容摘要:复旦大学自1905年创校至今已逾百年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沃土上扎根发芽的复旦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岁月中熠熠生辉,亦将在代代复旦人的心中一脉相承,绵延无限.本文捕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探讨1905年至今各历史时期复旦大学在历史 ...

  • 风吹莲动,又见一帘幽梦
  • 那一世,我为莲子,你为花客,掬莲在手,一吻天荒.那一季的烟雨太过迷离,朦胧了月色苍茫,你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只是过客. 这一生,我为女子,你为公子,倾城相遇,不诉离殇.以诗为鉴,以词为盟,以月为媒,以星为证,今生愿为你费尽思量,共谱一曲莫失莫忘. 我是你五百年前失落的莲子,前生来世只愿为你而守候. ...

  • 祝福学校校庆的话
  • 0年的风雨兼程,母校几经沧桑,奋发图强。演绎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赢得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培养了数万计的各类人才。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我们相信,母校的10年华诞将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和再创辉煌的新起点。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欣闻母校10周年校庆,怀着喜悦的心情,写 ...

  • 龙应台在北大演讲前后
  • 2010年08月05日 22:28 凤凰网评论专稿[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3条 龙应台 核心提示:29日,从南昌到北京的路上,龙应台还担心此次演讲能否如期进行.南方周末打来电话,她还问"是不是演讲取消了?"就在演讲中,龙应台也说"下飞机之前,我都不认为这件事 ...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下面是一个关于客家老爷爷的故事,在中国大陆的一个遥远的乡村,这里祖祖辈辈都传承着国学教育,这里有一家很古老的国学教堂,他孕育着几十代人的教育传承,是千年中国教育文化的典范楷模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份文化遗产. 而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 村庄里的国学教堂在 正常上着课 ...

  • 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
  • 作者:张光宇 中国语文 1995年02期 汉语方言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波澜壮阔的扩散运动. 一.西晋衰落之后,大批北人随王室渡江南下,把北方话散播在广大的华南地区,形成唐代张籍在<永嘉行>所咏"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的状况.一千五.六百年来,方言历经变化, ...

  • 荼靡花事之西湖梦寻
  • 荼蘼的花语是"末路之美",虽不能与百花比美,但可一支独秀. 如此高傲,又如此清秀.荼蘼花开,表示感情的终结. 爱到荼靡,意蕴生命中最灿烂.最繁华或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繁盛之后留下的也许是一片颓败,又或许是归于平淡,最后的美丽总是动人心魄. 荼靡的寂寞,是所有花中最持久.最深厚 ...

  • 山歌:赣南客家山歌女性意识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文学网
  • 赣南客家山歌女性意识的历史文化渊源 贺超 内容提要 赣南客家山歌十分丰富.赣南客家女子用山歌表达着她们的爱欲情思.赣南客家山歌中所呈现出的星星点点的女性自觉意识最初应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精神.而赣南客家妇女独特的生存环境也造就了她们独特的禀性. 关键词 赣南 客家山歌 女性意识 历史文化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