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

文言文中虽有死去的语言,但也很有值得借鉴、吸取的一面,不少文言文,用优美、精湛的文笔表达出某种高尚的思想情操,至今读来,仍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仍有极为精妙的音韵美。正因为如此,只是阅读,就显得不足了,而朗读它,往往能得其所未言,味其所已言,与白话文的朗读相比更具有特殊的作用。 文言文朗读,比白话文朗读困难得多,因为有众多的障碍。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难以补足; 它一词多义,句法简奥,难以准确; 它时过境迁,语焉不详,难以晓畅; 它词异声同,一字多音,难以显露; 它快读失字,慢读失章,难以把握; 它文无定势,稍纵即逝,难以体味。对这些障碍,朗读者必须千方百计予以克服。

1. 熟读原文,加强感受

朗读者对于文言文中的字字句句,一定要理解得透熟、精到。最好在脑子里把每一个字词、语句都形成对应的白话文。对有关的古人、古事,对有关作者及其他作品、时代、典故、训诂、释义、音韵、句读等都应有所了解。了解了这些之后,还应该做一次“翻译”工作,从头到尾地、有条不紊地“译”成白话文。在这个过程中,会进一步加深理解,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形成鲜明具体的意念,汇入有声语言之中,便会言之有物了。

透熟、精到的理解,还必须融入具体的感受。对古文语词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朗读者功力不足,就几乎引不起感受。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妨碍着具体感受的获得。这种认识是:平心静气、不动声色才是朗读文言文的正宗。当然,文言文是表古人的思想,达古人的意向,抒古人的情感,发古人的感

慨,今天的朗读者没有必要“替古人担忧”,“代古人疾呼”。不过,任何作品,包括文言文在内,缺乏感受的朗读不仅违反了语词感受律,而且,必然削弱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功能,必然缩小文言文的认识意义和降低其美学价值。

2. 整体平缓,词语宕开

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如何把握有声语言的进程,是朗读文言文的关键所在,不能不较为详细地说明。

我们认为,朗读古文,不宜峰谷悬殊、缓疾突变。从整体来看,应该是平稳的,舒缓的,容的,深沉的。

唯其平稳,才可以显出字字珠玑。唯其舒缓,才能疏通词句承续的渠道。唯其从容,才给听者以思索的时间。唯其深沉,才会达到探幽发微的目的。

从整体看,感情态度、语气节奏的各种类型并不消失,而是全都向这个要求靠拢,靠拢到仍能区分的程度。这就是说,不能像白话文的朗读那样,体裁、类型都很显明,一听就知道,但是,也不应千篇一律,毫无差别。

朗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夫在于把语词宕开,以便更多地容纳、表露那些不见诸文字的涵义、意蕴。

宕开语词,不是字字宕开、词词宕开。怎样宕开呢? 要确实把握三点:一要看语法关系、词性、句式; 二要看思想感情的延续、转换过程的需要; 三要看易懂、难懂的情况。

宕开语词不是一个一个读出字音,而是在语流中,把语言链条拉长,有些环节拉长,有些音节拉长。

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道──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于作文──以记之。

如: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人;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用横线标明宕开的位置,并不十分准确,没有横线处也有一些宕开的音节,一般不太明显; 有横线处也不一定就同样宕开,有的短些,有的长些。如果以为按这横线标示朗读就万无一失,当然会失望的,不过,文言文朗读中语词宕开大体上就是这个情况。由此可见,词语宕开的位置一般是在二、三、四个音节之间,显然比白话文的朗读顿挫要多。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语词宕开,朗读时语词紧凑,是很不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很不利

于突出文言文特色的。

3. 语势复归,读而不说

从句子看,语气各有千秋,语势也有变化,不过抑扬缓疾轻重的变化幅度不大,而语势的起而复归是文言文朗读的特点,不可像白话文朗读那样起伏自由,语势错落。

语势复归,并非归为同一落点,但那每一句落点的差距不能过大。这是出于平缓和深沉的需要。

试举一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此句接上句“焚椒兰也”,句首稍高起上行,表示雷声乍响,滚滚来去。“宫车过也”,稍低,表示判断明白。“辘辘远听”,声音由较大到较小,第一个“辘”字稍重、稍长,第二个“辘”字稍轻、稍短,“远听”渐低,至“杳不知其所之也”,恢复到近似“焚椒兰也”的语势上,平稳而深沉。

像《醉翁亭记》中二十一个“也”字,既体现出不同的语气色彩,又有语势复归的具体显露,“也”的落点各异,但均归于平缓和深沉,正是文言文朗读的典范作品。由于整体平稳、语词宕开和语势复归,就使文言文朗读具有了明显的特点,使朗读者更进一步把握读而不说的基本要求。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重大差别,文言文与现代书面语言作品有多层隔阂,文言文距普通话就更为遥远了。因此,像朗读白话文那样去朗读文言文,是根本不行的。白话文用普通话朗读,文与言相当接近,可以读而不板,说而不演,文言文也用普通话的声音形式去套,就显得极不和谐了,即使比较浅显的某些语句也不能像说话那样朗读。

我们并不主张文言文朗读要死气沉沉、古古板板,那种朗读是没有活力的,既有碍于朗读者有动于衷,也有害于听者的美感享受。但是,我们也不主张把文言文朗读得像说大白话,那会使文言文的特色丧失殆尽。

文言文的朗读

文言文中虽有死去的语言,但也很有值得借鉴、吸取的一面,不少文言文,用优美、精湛的文笔表达出某种高尚的思想情操,至今读来,仍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仍有极为精妙的音韵美。正因为如此,只是阅读,就显得不足了,而朗读它,往往能得其所未言,味其所已言,与白话文的朗读相比更具有特殊的作用。 文言文朗读,比白话文朗读困难得多,因为有众多的障碍。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难以补足; 它一词多义,句法简奥,难以准确; 它时过境迁,语焉不详,难以晓畅; 它词异声同,一字多音,难以显露; 它快读失字,慢读失章,难以把握; 它文无定势,稍纵即逝,难以体味。对这些障碍,朗读者必须千方百计予以克服。

1. 熟读原文,加强感受

朗读者对于文言文中的字字句句,一定要理解得透熟、精到。最好在脑子里把每一个字词、语句都形成对应的白话文。对有关的古人、古事,对有关作者及其他作品、时代、典故、训诂、释义、音韵、句读等都应有所了解。了解了这些之后,还应该做一次“翻译”工作,从头到尾地、有条不紊地“译”成白话文。在这个过程中,会进一步加深理解,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形成鲜明具体的意念,汇入有声语言之中,便会言之有物了。

透熟、精到的理解,还必须融入具体的感受。对古文语词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朗读者功力不足,就几乎引不起感受。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妨碍着具体感受的获得。这种认识是:平心静气、不动声色才是朗读文言文的正宗。当然,文言文是表古人的思想,达古人的意向,抒古人的情感,发古人的感

慨,今天的朗读者没有必要“替古人担忧”,“代古人疾呼”。不过,任何作品,包括文言文在内,缺乏感受的朗读不仅违反了语词感受律,而且,必然削弱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功能,必然缩小文言文的认识意义和降低其美学价值。

2. 整体平缓,词语宕开

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如何把握有声语言的进程,是朗读文言文的关键所在,不能不较为详细地说明。

我们认为,朗读古文,不宜峰谷悬殊、缓疾突变。从整体来看,应该是平稳的,舒缓的,容的,深沉的。

唯其平稳,才可以显出字字珠玑。唯其舒缓,才能疏通词句承续的渠道。唯其从容,才给听者以思索的时间。唯其深沉,才会达到探幽发微的目的。

从整体看,感情态度、语气节奏的各种类型并不消失,而是全都向这个要求靠拢,靠拢到仍能区分的程度。这就是说,不能像白话文的朗读那样,体裁、类型都很显明,一听就知道,但是,也不应千篇一律,毫无差别。

朗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夫在于把语词宕开,以便更多地容纳、表露那些不见诸文字的涵义、意蕴。

宕开语词,不是字字宕开、词词宕开。怎样宕开呢? 要确实把握三点:一要看语法关系、词性、句式; 二要看思想感情的延续、转换过程的需要; 三要看易懂、难懂的情况。

宕开语词不是一个一个读出字音,而是在语流中,把语言链条拉长,有些环节拉长,有些音节拉长。

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道──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于作文──以记之。

如: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人;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用横线标明宕开的位置,并不十分准确,没有横线处也有一些宕开的音节,一般不太明显; 有横线处也不一定就同样宕开,有的短些,有的长些。如果以为按这横线标示朗读就万无一失,当然会失望的,不过,文言文朗读中语词宕开大体上就是这个情况。由此可见,词语宕开的位置一般是在二、三、四个音节之间,显然比白话文的朗读顿挫要多。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语词宕开,朗读时语词紧凑,是很不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很不利

于突出文言文特色的。

3. 语势复归,读而不说

从句子看,语气各有千秋,语势也有变化,不过抑扬缓疾轻重的变化幅度不大,而语势的起而复归是文言文朗读的特点,不可像白话文朗读那样起伏自由,语势错落。

语势复归,并非归为同一落点,但那每一句落点的差距不能过大。这是出于平缓和深沉的需要。

试举一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此句接上句“焚椒兰也”,句首稍高起上行,表示雷声乍响,滚滚来去。“宫车过也”,稍低,表示判断明白。“辘辘远听”,声音由较大到较小,第一个“辘”字稍重、稍长,第二个“辘”字稍轻、稍短,“远听”渐低,至“杳不知其所之也”,恢复到近似“焚椒兰也”的语势上,平稳而深沉。

像《醉翁亭记》中二十一个“也”字,既体现出不同的语气色彩,又有语势复归的具体显露,“也”的落点各异,但均归于平缓和深沉,正是文言文朗读的典范作品。由于整体平稳、语词宕开和语势复归,就使文言文朗读具有了明显的特点,使朗读者更进一步把握读而不说的基本要求。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重大差别,文言文与现代书面语言作品有多层隔阂,文言文距普通话就更为遥远了。因此,像朗读白话文那样去朗读文言文,是根本不行的。白话文用普通话朗读,文与言相当接近,可以读而不板,说而不演,文言文也用普通话的声音形式去套,就显得极不和谐了,即使比较浅显的某些语句也不能像说话那样朗读。

我们并不主张文言文朗读要死气沉沉、古古板板,那种朗读是没有活力的,既有碍于朗读者有动于衷,也有害于听者的美感享受。但是,我们也不主张把文言文朗读得像说大白话,那会使文言文的特色丧失殆尽。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朗读
  • 正确而流畅地朗读和悦耳动听地吟诵艺术相结合,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 朗读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以声音为媒介进行的情感.思想的交流,阅读主体通过声音激活文字符号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时,曾强调过朗读的作用,他认为,在语文教 ...

  •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但是,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仍醉心于 ...

  •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一)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 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 ...

  • 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先
  • 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先 本文来源:论文 http://www.xzbu.com/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 ...

  •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2012-05-01 10:55:35) 转载▼ 标 签: 杂谈 朗读节奏的划分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 ...

  • 陋室铭说课2
  •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简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

  • 26.[三峡]说课稿
  • 2011年安徽省语文优质课评选·说课稿 课 题: <三 峡> 说课人:刘贺才 单 位: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大黄镇中心学校 26<三 峡>说课稿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大黄镇中心学校 刘贺才 一, 说教材.说学情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峡>,<三峡>这篇课文被选入 ...

  •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
  • 第10课<论语>十则 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 ...

  • 停顿有两种
  • 文言文朗读节奏 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在弄懂文言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