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徽因诗传有感

林徽因诗传-----《读后感》

林徽因,原名是林徽音,怕和一个毫不相干的男作家林微音搞混,改名为林徽因。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有三任妻子,貌似林徽因的母亲是第二任,何雪媛。原来她的堂叔就是写《与妻书》的林觉民。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与巴金、邓小平同年。巴金走过了101个春秋,而林徽因只活了51年。林徽因的女儿叫梁再冰(纪念号为“饮冰室主人”的梁启超),后来参了军;儿子梁从诫(为了纪念宋代建筑家李诫,《营造法式》的编者。起名为从诫,意思为:跟随(李)诫),后来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建设中了。

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狂热而不顾及美丑,是啊,作为一个浪漫的诗人,如果没有爱情,他会怎样成为诗人。但林徽因的到来给了徐志摩不仅爱情、诗情,更多的是苦情。林徽因在爱情面前,她不是一个失足的少女,她对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个人”。的确,她永远是徐志摩回首时,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她永远是他那所谓的伊人,在水一方,永不能到达彼岸。有时,有情不一定终老,暗香浮动正好。

林徽因只活在了徐志摩的梦里。徐志摩在《山中》写到:那山有诗,只因山中有你。1928年,徐志摩又一次去了一趟英国,在剑桥旧地重游,眼望旧情难再,写下了《再别康桥》。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是为林而写。“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里面的“彩虹似的

梦”就是林徽因《记忆》里“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他们互为彼此的花,互为彼此的梦,互为彼此的诗。有徐志摩在的日子,林徽因岁月静好,青春正貌美如花。林徽因在徐志摩的鼓励和启迪下,开始写诗,从此劈开一处深山的源泉,一桶蓝靛漂流春川。我在想,曾经两个人相遇在一起的岁月搅起了怎样的涟漪,花朵停月,锦鳞纹浪,梦羽绚空。然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只是起源于偶然,终结于必然,蝴蝶只停留在了两千年前庄生的梦里。

金岳霖,不自量不能自拔的爱上林徽因,但最后聪明的选择了理智守候,一辈子一个人。在此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当初偶尔冲动时喷发的爱情,而是化作广天阔地包容疮痍的亲情。

林徽因是水,她永远守候着自己的魂灵,她只为一个人倾注,她爱着梁思成的事业,她与他一起登高望远,为他缺失的地方弥补完全,她没有为自己的书署名,甘愿站在梁思成的身后,把梦想赋予他,有一件共同微笑共同欢乐的事业是他们一生爱的精华。这一辈子,除了梁思成,她一辈子都在拒绝着别人的爱。沧海几度桑田,千年前序幕,万年后闭幕,他们骑骡进山,爱在始终,是唯一不变的字幕。他们共同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建筑学系(是在东北大学吧,赛鹏懂得,你们的校训是不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呀)。

梁思成,父亲梁启超,弟弟梁思永,姐姐梁思顺。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康奈尔大学,他俩从少年遇见,青春时执手,1928年,3月21日,他们在加拿大举办婚礼(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其实,他俩的婚姻都是梁启超一手操办,他始终在让自己的学生徐志

摩远离林徽因),他们携手度过繁华的青春,灰飞烟灭的倾城,漂泊四方的流浪。如一朵云追逐风的方向的徐志摩是永远比不了的。林徽因建筑梦的启蒙是因为一位英国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

上半生岁月静好,下半生刀光剑影。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的女子,一个立于知性女性的顶级人物,她具有哲学家的敏捷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人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它的深度,林徽因从不肯荒芜时光。即使人生荒芜,她也要做那烟草,蒹葭苍苍。可谁知,十几岁,在伦敦,一个人点着一盏幽暗的灯坐在空旷的饭厅里,一边吃饭一边咬着指头哭,等着有个人来爱她,而父亲在四处做着备受欢迎的演讲,完全不知一个女孩在秦风冷雨中孤独的烦恼。艰难跋涉,她将这磨练的过程当做了修行。我们只看到爱情给予她的浪漫的光芒,其实,是她给予生活浪漫的光亮。她没有以爱情为一生的境界,所以拥抱了浩天阔宇,爱情只不过是她的花边。在兵荒马乱时刻,林徽因没有放弃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她为孩子们写下诗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一串疯话》里五月的花送给梁思成。她是贤妻良母!人们说一篇好文章该是“凤头”、“猪肚”、“豹尾”,林的一生也许就是这样的华章。我们只看到林的美,她看到了世界的美,她是那站在枫桥上看风景的人,月落、乌啼、漫天风霜装饰了她的风景,而她装饰了我们的梦。林徽因,51个春秋,在那暴风骤雨的时代(反右、文革),早逝是她的一种幸福。她的墓志铭上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她死后,梁思成娶了他们两个人的学生林洙。

其实,即使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深爱着徐志摩。为了安慰他,她为他写下诗来,将他们的爱珍惜收藏,再送他离开,让徐志摩不至于灰头土脸离去,对爱生恨。对徐志摩,林徽因用一分钟的时间认识他,用十年的时间拒绝他,到最后,却要用尽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他。当徐志摩在济南飞机上坠落身亡的消息传到林徽因的耳旁时,林徽因写到:“你依然是我心中的白莲,而我却不再是你涉水而来的江湖”。这是一种怎样的不舍与牵挂!

好多天,才将这本书看完。不知读这本书时是怎样的一种滋味,是欣喜?是纠结?我也搞不清楚,总觉得读完一本书时什么也不留下将是一种遗憾,终于打完了。开启下一本书,《随遇而安》读后感,敬请关注!嘻嘻

林徽因诗传-----《读后感》

林徽因,原名是林徽音,怕和一个毫不相干的男作家林微音搞混,改名为林徽因。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有三任妻子,貌似林徽因的母亲是第二任,何雪媛。原来她的堂叔就是写《与妻书》的林觉民。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与巴金、邓小平同年。巴金走过了101个春秋,而林徽因只活了51年。林徽因的女儿叫梁再冰(纪念号为“饮冰室主人”的梁启超),后来参了军;儿子梁从诫(为了纪念宋代建筑家李诫,《营造法式》的编者。起名为从诫,意思为:跟随(李)诫),后来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建设中了。

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狂热而不顾及美丑,是啊,作为一个浪漫的诗人,如果没有爱情,他会怎样成为诗人。但林徽因的到来给了徐志摩不仅爱情、诗情,更多的是苦情。林徽因在爱情面前,她不是一个失足的少女,她对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个人”。的确,她永远是徐志摩回首时,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她永远是他那所谓的伊人,在水一方,永不能到达彼岸。有时,有情不一定终老,暗香浮动正好。

林徽因只活在了徐志摩的梦里。徐志摩在《山中》写到:那山有诗,只因山中有你。1928年,徐志摩又一次去了一趟英国,在剑桥旧地重游,眼望旧情难再,写下了《再别康桥》。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是为林而写。“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里面的“彩虹似的

梦”就是林徽因《记忆》里“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他们互为彼此的花,互为彼此的梦,互为彼此的诗。有徐志摩在的日子,林徽因岁月静好,青春正貌美如花。林徽因在徐志摩的鼓励和启迪下,开始写诗,从此劈开一处深山的源泉,一桶蓝靛漂流春川。我在想,曾经两个人相遇在一起的岁月搅起了怎样的涟漪,花朵停月,锦鳞纹浪,梦羽绚空。然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只是起源于偶然,终结于必然,蝴蝶只停留在了两千年前庄生的梦里。

金岳霖,不自量不能自拔的爱上林徽因,但最后聪明的选择了理智守候,一辈子一个人。在此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当初偶尔冲动时喷发的爱情,而是化作广天阔地包容疮痍的亲情。

林徽因是水,她永远守候着自己的魂灵,她只为一个人倾注,她爱着梁思成的事业,她与他一起登高望远,为他缺失的地方弥补完全,她没有为自己的书署名,甘愿站在梁思成的身后,把梦想赋予他,有一件共同微笑共同欢乐的事业是他们一生爱的精华。这一辈子,除了梁思成,她一辈子都在拒绝着别人的爱。沧海几度桑田,千年前序幕,万年后闭幕,他们骑骡进山,爱在始终,是唯一不变的字幕。他们共同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建筑学系(是在东北大学吧,赛鹏懂得,你们的校训是不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呀)。

梁思成,父亲梁启超,弟弟梁思永,姐姐梁思顺。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康奈尔大学,他俩从少年遇见,青春时执手,1928年,3月21日,他们在加拿大举办婚礼(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其实,他俩的婚姻都是梁启超一手操办,他始终在让自己的学生徐志

摩远离林徽因),他们携手度过繁华的青春,灰飞烟灭的倾城,漂泊四方的流浪。如一朵云追逐风的方向的徐志摩是永远比不了的。林徽因建筑梦的启蒙是因为一位英国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

上半生岁月静好,下半生刀光剑影。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的女子,一个立于知性女性的顶级人物,她具有哲学家的敏捷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人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它的深度,林徽因从不肯荒芜时光。即使人生荒芜,她也要做那烟草,蒹葭苍苍。可谁知,十几岁,在伦敦,一个人点着一盏幽暗的灯坐在空旷的饭厅里,一边吃饭一边咬着指头哭,等着有个人来爱她,而父亲在四处做着备受欢迎的演讲,完全不知一个女孩在秦风冷雨中孤独的烦恼。艰难跋涉,她将这磨练的过程当做了修行。我们只看到爱情给予她的浪漫的光芒,其实,是她给予生活浪漫的光亮。她没有以爱情为一生的境界,所以拥抱了浩天阔宇,爱情只不过是她的花边。在兵荒马乱时刻,林徽因没有放弃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她为孩子们写下诗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一串疯话》里五月的花送给梁思成。她是贤妻良母!人们说一篇好文章该是“凤头”、“猪肚”、“豹尾”,林的一生也许就是这样的华章。我们只看到林的美,她看到了世界的美,她是那站在枫桥上看风景的人,月落、乌啼、漫天风霜装饰了她的风景,而她装饰了我们的梦。林徽因,51个春秋,在那暴风骤雨的时代(反右、文革),早逝是她的一种幸福。她的墓志铭上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她死后,梁思成娶了他们两个人的学生林洙。

其实,即使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深爱着徐志摩。为了安慰他,她为他写下诗来,将他们的爱珍惜收藏,再送他离开,让徐志摩不至于灰头土脸离去,对爱生恨。对徐志摩,林徽因用一分钟的时间认识他,用十年的时间拒绝他,到最后,却要用尽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他。当徐志摩在济南飞机上坠落身亡的消息传到林徽因的耳旁时,林徽因写到:“你依然是我心中的白莲,而我却不再是你涉水而来的江湖”。这是一种怎样的不舍与牵挂!

好多天,才将这本书看完。不知读这本书时是怎样的一种滋味,是欣喜?是纠结?我也搞不清楚,总觉得读完一本书时什么也不留下将是一种遗憾,终于打完了。开启下一本书,《随遇而安》读后感,敬请关注!嘻嘻


相关内容

  • 你是锦瑟 我为流年:三毛的万水千山
  •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三毛的这句名言可视为其灿烂而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流浪异国14年,阅尽世界的丰富多彩:48岁告别人生,又留给后人无数的感怀和疑云.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 ...

  • 读林徽因传有感
  • 读<林徽因传>有感 这本传记是我在书店中不经意看到的,但就像命中注定般被她吸引,我知道她是那个时代的传说,是女子的骄傲,这般人物让人想仔细的了解她的传奇经历.. 书中讲述了林徽因的一生,她的才华,她的人格魅力,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辉煌与灿烂.她的人生真的不算长,可 ...

  • 读[陆小曼传]有感
  • 读<陆小曼传>有感 王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本名将爱哦<陆小曼传>的书,拿起随便翻了几页,但黎明的语言共和故事一下就吸引你了我.了解一代历史名流的轶事也是很有趣的.读完后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其中人物纠葛盘根错节,人物性格鲜明,情感多样,再加上后人评说纷纭,在令人感慨万 ...

  • 北京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培训有感
  • 北京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培训有感 6月10日-13日,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张家口市桥东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感受北师大"学为人师 , 行为世范"的校园文化,聆听教育的最新动态,零距离接触教育名家,结识优秀教育同行,我获益良多,感受颇深.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次学习中收获的几点体 ...

  •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 2011年11月19日是徐志摩去世80周年纪念日,竹光和小峯.子青一起做了这期节目,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徐志摩虽未生在文人墨客之家,但他短暂的一生却是浪漫与诗意的化身.你是否曾疯狂的爱上他,爱他的诗歌,爱他的真性情,爱他对"真我"的信仰和不懈追求!你是否曾冒雨读他的诗文,傻傻的, ...

  • 诗传统在中国白话长篇小说中的延续和发扬
  • 内容摘要:诗传统在中国白话长篇小说中的延续和发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文对中国白话长篇小说中的诗歌运用及其延伸出的诗意.诗境进行分析,并兼及其中抒情传统.抒情境界和诗意识. 关键词:诗传统 白话长篇小说 抒情境界 中国是一个诗歌高度昌达的国家.诗传统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一目了然.然而当我们 ...

  • 读[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
  • 读<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 充实忙碌的一个学期终于结束了,放假了我也可以静下心来,真真正正地读读书.在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岳南所著<南渡北归>之南渡篇,使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 ...

  •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 从生存雾霭中向纯粹之境的眺望--读<陶渊明诗传>(作者:章红)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不光没有地理上的故乡,也没有文化上的故乡.像我这样的人,以"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毛主席万岁"开始启蒙,不认得几个字便学会了琅琅有声地读唱"阶级斗 ...

  • 女大学生素养论文
  • 品女性魅力,铸自我素养 --修东南大学女大学生素养课有感 抱着提高自身素养的心态,我走进了女大学生素养的课堂. 对这门课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的我,当第一次真正接触它时,便被它那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与众不同,这门课是由八位女教授轮流讲授,她们是来自女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魅力女性. 首先与我们见面的是陈爱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