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科举制的弊

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对于科举制度的弊端,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做过这样的批判:“虽豪杰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消磨无用之时文。即字字精工,句句纯熟,试问能以之刈安国家乎?不能也。能以之怀柔远人乎?不能也。一旦业成而仕,则又尽弃其所学。呜呼,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天下之无谓,至斯极矣。”这段话切中科举制度之要害,“所学非所有,所用非所学”实在是科举制的一大弊端。检讨今天的中国教育,科举制度的这一弊端,显然也在相当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不断地有媒体披露,有英美人答中国的英语高考试卷,所得分数并不理想;王蒙等作家曾答过高考的语文试卷,所得分数也仅仅是“及格”而已。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了今年山东高考语文的试题,其中的“白话文阅读理解”部分所出的几个考题着实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其中的一个是:说出“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上的寂寞”一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本身就把意思说得够明白的了,你还要考生怎么说?我拿这个题请教过一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也答不上来。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产生。”看到这

个标准答案后,我哭笑不得,这就叫“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倒越糊涂了”。更让人费解的是,“乡愁”的产生跟“故土文化”是否“失落”没有必然的联系。思念故乡是人类的一种天然的情感,不需要特别的理由。我离开了老家内蒙古,时不时地就想家,思乡,这很自然的,跟内蒙古是不是在刮沙尘暴没有必然的联系,草原文化没有失落,我也照样产生“乡愁”。如果一个人非得等“故土文化”“失落”了才产生“乡愁”,那就像非得等父母死了才想起尽孝一样,都虚伪得很。最关键的是,我实在想不出考这个题的目的何在。今天的考生不论日后是当报刊的编辑,还是当中文系的教授,还是当著作等身的作家,他都用不上这样的“理解能力”。这些不都是典型的“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吗?语文和英语试卷出现了“所学非所有,所有非所学”的现象,其他试卷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呢?难说。当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着如此怪异的试题时,我们难道还不能嗅出一点科举制度僵尸腐臭的气味吗?

所以,我要大声疾呼:在纪念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警惕科举制度借尸还魂!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已经出现了

种种和科举制度类似的弊端,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设法加以解

决。

科举制度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不仅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笔者认为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科举制度导致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国民不屑于自然规律的研究。从古至今中国有多少科学思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陈世美就是典型的例子。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四、科举制度大大地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它使得广大民众看到一丝社会公平的背影,无形中增加了封建皇帝在民众中的威严和地位,社会进步严重受阻,历代的改朝换代,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什么那么漫长?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必须承认,农耕时代,科举制度有它独到的作用。但是,进入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就决没有科举制度的安身之地。

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

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对于科举制度的弊端,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做过这样的批判:“虽豪杰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消磨无用之时文。即字字精工,句句纯熟,试问能以之刈安国家乎?不能也。能以之怀柔远人乎?不能也。一旦业成而仕,则又尽弃其所学。呜呼,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天下之无谓,至斯极矣。”这段话切中科举制度之要害,“所学非所有,所用非所学”实在是科举制的一大弊端。检讨今天的中国教育,科举制度的这一弊端,显然也在相当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不断地有媒体披露,有英美人答中国的英语高考试卷,所得分数并不理想;王蒙等作家曾答过高考的语文试卷,所得分数也仅仅是“及格”而已。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了今年山东高考语文的试题,其中的“白话文阅读理解”部分所出的几个考题着实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其中的一个是:说出“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上的寂寞”一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本身就把意思说得够明白的了,你还要考生怎么说?我拿这个题请教过一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也答不上来。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产生。”看到这

个标准答案后,我哭笑不得,这就叫“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倒越糊涂了”。更让人费解的是,“乡愁”的产生跟“故土文化”是否“失落”没有必然的联系。思念故乡是人类的一种天然的情感,不需要特别的理由。我离开了老家内蒙古,时不时地就想家,思乡,这很自然的,跟内蒙古是不是在刮沙尘暴没有必然的联系,草原文化没有失落,我也照样产生“乡愁”。如果一个人非得等“故土文化”“失落”了才产生“乡愁”,那就像非得等父母死了才想起尽孝一样,都虚伪得很。最关键的是,我实在想不出考这个题的目的何在。今天的考生不论日后是当报刊的编辑,还是当中文系的教授,还是当著作等身的作家,他都用不上这样的“理解能力”。这些不都是典型的“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吗?语文和英语试卷出现了“所学非所有,所有非所学”的现象,其他试卷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呢?难说。当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着如此怪异的试题时,我们难道还不能嗅出一点科举制度僵尸腐臭的气味吗?

所以,我要大声疾呼:在纪念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警惕科举制度借尸还魂!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已经出现了

种种和科举制度类似的弊端,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设法加以解

决。

科举制度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不仅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笔者认为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科举制度导致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国民不屑于自然规律的研究。从古至今中国有多少科学思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陈世美就是典型的例子。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四、科举制度大大地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它使得广大民众看到一丝社会公平的背影,无形中增加了封建皇帝在民众中的威严和地位,社会进步严重受阻,历代的改朝换代,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什么那么漫长?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必须承认,农耕时代,科举制度有它独到的作用。但是,进入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就决没有科举制度的安身之地。

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

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相关内容

  • 七下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 朱田中学 七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新授课) 主备人:__孙莉_____ 审批人: 学案编号: _1-4______ 班 级: 姓 名: 小 组: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 ...

  • 高考历史专题讲义--科举制的演变
  • 2011高考历史难点突破 科举制功过是非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有"功",亦有"过",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是一个思维的障碍点. ●难点磁场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

  • 科举制的利与弊
  • 科举制的利与弊 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 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 ...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 2012春季学期七年级下册 历 史 教 案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课标内容: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③大运河开凿的时间. 南北起止及中 ...

  • 张艳苓-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和反思
  • 第4课 一.课程内容标准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4 课的教 学内容.本节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 键作用.并介绍了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隋朝废除了以前按门第 ...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选择题 1.<武状元苏乞儿>电影曾风靡全国,最早设立武举的是 A.隋炀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太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作出的贡献是: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所以答案是C ...

  •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单位:临朐第四中学 姓名:付广民 教材分析 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一个课时,所 以,学习中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的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大繁荣的时期,这 ...

  • 20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题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题一 命题人: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称颂 ( ) A.隋朝大运河 B. 通济渠 C. 邗沟 D.江南河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唐代哪位皇帝的评 ...

  •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预习学案
  •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预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思考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 ...

  • 中国科举制度的新认识
  • (2010-01-18 18:57:54) 转载 内容摘要: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中国科举制度,需要重新审视.其实我们更多地是被历史假象所蒙蔽.曾经很先进的制度由于缺乏不断的创新,一直藏身于历史的阴影之中,这并不奇怪.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也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原因归结为科举制度.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