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经义文体的[岳阳楼记]

作为宋经义文体的《岳阳楼记》

作者:张 勇 张 丽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2期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千古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首段破题,自“庆历四年春”至“属予作文以记之”短短51字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起。次段为承题,自“予观”至“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承上段写岳阳楼的地理、气象。以“然则”起转写“览物之情”,表明此文的中心,开始起讲。以上是前提部分,以下转为正题。

第三段写“感极而悲”,第四段写“喜气洋洋”,一“喜”一“悲”,对比鲜明。其中文句铺排,对仗工整,美仑美奂,可谓不能增删一字。

其中第三段“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成顺比关系(下段顺承上段,是上段的比照);第四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此乐何极!”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成顺比关系。然后第三段整段再与

第四段整段成反比。环环相扣,而又天衣无缝、不着痕迹。

第五段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一句推出与第三、四段的对比:前两段讲霪雨则悲,春和则喜,以心情随气象变,本段讲心情超越气象的变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这句是互文,意即“不以外部环境的变化引发内心情绪的起落)。为什么呢?“进亦忧、退亦忧”,难道就没有快乐的时候吗?“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快乐之后,我也就快乐了。一位与国同忧、与民同乐的先知先觉的圣贤宽广的心胸和诚挚的情怀展露无遗、跃然纸上。而最后以“微斯人,吾谁与归”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语。

所以《岳阳楼记》无论从文学成就上、思想情感上、政治观点上都是一篇完美的优秀之作,而全篇仅仅只有257字,可谓字字珠玑。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岳阳楼记》具有八股文典型的特征,那么《岳阳楼记》是八股文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它的形式有严格规定,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股、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可算是前题——题前部分,余下的是正题,收结是结题——结语。题前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破开题意,点明写作缘起,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正题部分要求根据题意阐发有关思想,表达作者

的认识,文字要用对偶。正题部分通常要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长短固定,一般字数五百至七百字。(详见王凯符《八股文概说》) 其次我们要知道八股文的源头。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其源头始于宋朝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推行的“经义取士”。八股文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儒家义理,自宋至清,立师读经,以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一直没有多少变化。但八股取士,始于明初。1368年朱元璋称帝之后,恢复科举考试。明代八股,《明史·选举志》说:“科目者,专取„四子书‟、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成化是明宪宗(1465-1487年在位)年号,在此以前的明人经义,已要求用古代语气,但八股的程式还没有成为定式,八股成为定式,八股文的名称得以产生,应是成化年间的事。《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四年春”(公元1044年),而八股取士始于200年后。也就是说,在《岳阳楼记》写作时,八股文还没有成型。所以《岳阳楼记》不是八股文,而是宋朝经义文。只是从结构上看,《岳阳楼记》与明清八股文没有多少区别,其表现形式及文章结构,破题、承题等已包括程式之中,但它采用的散行文字部分,较少束缚,这和后来八股文是不同的。《岳阳楼记》虽然很像是八股文,而它其实是宋人经义程式之文。

那么什么是宋经义文呢?首先,“经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广义是指儒家经典或佛经的内容和意义,狭义则是专指一种特殊的议论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其次,作为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的经义,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在北宋熙宁贡举改革中,王安石开始利用经义作为选举和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亦云:“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神宗用王安石及中书门下之言定科举法,使士各专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初试本经,次兼经大义,而经义遂为定制。”就是说试经义始于王安石的贡举改革。在古代文体史上,宋代经义文是明清八股文的雏形,它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八股文的一些特征。(详见方笑一《“经义”考》)经义的结构,元人倪士毅曾作过这样的总结:“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有小讲,有缴结,以上谓之冒子。然后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有大讲,有余意,有原经,有结尾。篇篇按此次序。”

如《岳阳楼记》,范仲淹抓住“嘱予作文”破题,展开写作。以“然则”起转写“览物之情”开始起讲。原题第三段写“悲”,第四段写“喜”,一“喜”一“悲”,对比鲜明,对仗工整。紧接着第五段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一句推出与第三、四段的对比,也完成了过渡的任务。同时完成代圣贤立言的主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则是意味深长的结尾。

与一般的古文相比,经义有着更严整的结构,有固定的套路和程式。虽然,宋代经义的程式还没有像后世八股文那样苛严。范仲淹的这篇经义也不是应试程文。他对儒家经典下过很深的功夫,撰写这篇景物记时也自然流露了自己的思想。比如孟子的原意有“与民同乐”、“保民

作为宋经义文体的《岳阳楼记》

作者:张 勇 张 丽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2期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千古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首段破题,自“庆历四年春”至“属予作文以记之”短短51字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起。次段为承题,自“予观”至“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承上段写岳阳楼的地理、气象。以“然则”起转写“览物之情”,表明此文的中心,开始起讲。以上是前提部分,以下转为正题。

第三段写“感极而悲”,第四段写“喜气洋洋”,一“喜”一“悲”,对比鲜明。其中文句铺排,对仗工整,美仑美奂,可谓不能增删一字。

其中第三段“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成顺比关系(下段顺承上段,是上段的比照);第四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此乐何极!”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成顺比关系。然后第三段整段再与

第四段整段成反比。环环相扣,而又天衣无缝、不着痕迹。

第五段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一句推出与第三、四段的对比:前两段讲霪雨则悲,春和则喜,以心情随气象变,本段讲心情超越气象的变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这句是互文,意即“不以外部环境的变化引发内心情绪的起落)。为什么呢?“进亦忧、退亦忧”,难道就没有快乐的时候吗?“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快乐之后,我也就快乐了。一位与国同忧、与民同乐的先知先觉的圣贤宽广的心胸和诚挚的情怀展露无遗、跃然纸上。而最后以“微斯人,吾谁与归”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语。

所以《岳阳楼记》无论从文学成就上、思想情感上、政治观点上都是一篇完美的优秀之作,而全篇仅仅只有257字,可谓字字珠玑。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岳阳楼记》具有八股文典型的特征,那么《岳阳楼记》是八股文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它的形式有严格规定,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股、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可算是前题——题前部分,余下的是正题,收结是结题——结语。题前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破开题意,点明写作缘起,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正题部分要求根据题意阐发有关思想,表达作者

的认识,文字要用对偶。正题部分通常要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长短固定,一般字数五百至七百字。(详见王凯符《八股文概说》) 其次我们要知道八股文的源头。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其源头始于宋朝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推行的“经义取士”。八股文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儒家义理,自宋至清,立师读经,以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一直没有多少变化。但八股取士,始于明初。1368年朱元璋称帝之后,恢复科举考试。明代八股,《明史·选举志》说:“科目者,专取„四子书‟、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成化是明宪宗(1465-1487年在位)年号,在此以前的明人经义,已要求用古代语气,但八股的程式还没有成为定式,八股成为定式,八股文的名称得以产生,应是成化年间的事。《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四年春”(公元1044年),而八股取士始于200年后。也就是说,在《岳阳楼记》写作时,八股文还没有成型。所以《岳阳楼记》不是八股文,而是宋朝经义文。只是从结构上看,《岳阳楼记》与明清八股文没有多少区别,其表现形式及文章结构,破题、承题等已包括程式之中,但它采用的散行文字部分,较少束缚,这和后来八股文是不同的。《岳阳楼记》虽然很像是八股文,而它其实是宋人经义程式之文。

那么什么是宋经义文呢?首先,“经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广义是指儒家经典或佛经的内容和意义,狭义则是专指一种特殊的议论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其次,作为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的经义,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在北宋熙宁贡举改革中,王安石开始利用经义作为选举和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亦云:“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神宗用王安石及中书门下之言定科举法,使士各专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初试本经,次兼经大义,而经义遂为定制。”就是说试经义始于王安石的贡举改革。在古代文体史上,宋代经义文是明清八股文的雏形,它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八股文的一些特征。(详见方笑一《“经义”考》)经义的结构,元人倪士毅曾作过这样的总结:“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有小讲,有缴结,以上谓之冒子。然后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有大讲,有余意,有原经,有结尾。篇篇按此次序。”

如《岳阳楼记》,范仲淹抓住“嘱予作文”破题,展开写作。以“然则”起转写“览物之情”开始起讲。原题第三段写“悲”,第四段写“喜”,一“喜”一“悲”,对比鲜明,对仗工整。紧接着第五段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一句推出与第三、四段的对比,也完成了过渡的任务。同时完成代圣贤立言的主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则是意味深长的结尾。

与一般的古文相比,经义有着更严整的结构,有固定的套路和程式。虽然,宋代经义的程式还没有像后世八股文那样苛严。范仲淹的这篇经义也不是应试程文。他对儒家经典下过很深的功夫,撰写这篇景物记时也自然流露了自己的思想。比如孟子的原意有“与民同乐”、“保民


相关内容

  •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_孙凯
  • 2016年第01期No.01,2016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734期SumNo.734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孙 凯 (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南京210000) [关键词]八股文,科举考试,朱元璋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 ...

  • 古代科考类文章
  • 古代科考文章 2011-11-19 13:34:59| 分类: | 标签: |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的科考制度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代教育也经历百年了.这历史的流动.年代的变迁的过程中,考试的目的.方式.结构.内容的变化是繁杂的.本文试图从古今应试文章对比中,寻找足以解释存在于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些困惑 ...

  • 唐代科举制度有那些考试方法
  • 唐代科举制度有那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 (1)唐代科举制度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quo ...

  • 人教版八下语文复习提纲
  • 一.词汇积累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翳 责罚 广漠 宽恕 文绉绉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搓捻 企盼 繁衍 迁徙 觅 ...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复习资料
  • 初二语文下册复习资料 一.词汇积累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翳 责罚 广漠 宽恕 凄惨文绉绉 奥秘 翻来覆去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觅食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

  • 王鏊对明代八股文定型的影响
  • ● 明清 近代 诗研文究 明:清文章 学专 题 究研 约特主 持 :人 时罗进 主 持人 按语 近:日 ,在 最新 的 育部教高校哲学会社 学学科 报名 建设栏评 审中 " 明清近,诗 文研代 " 专究 栏顺入选 利第了批教三育部高 校报学 " 名的"栏建 工 ...

  • 阅读短文后花园答案
  • 篇一:阅读短文后花园答案 精神的后花园 从最表面的生活来说,我想我是常常厌倦生活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常常来不及吃早餐而去挤公共汽车,是每日重复不变没有创造性的生活,是赢弱的身体带给我的疾痛,是常常的囊中羞涩,是长舌妇们的说三道四,是因为你的直率而带来的误解,还有因为你的出色而引起的嫉妒与刁难.这样的 ...

  •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2013-05-30 作者: 编辑: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 ...

  •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