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老子_的文学艺术成就

第24卷第10期2011年10月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ol.24.NO.10

Oct.2011

《老子》的文学艺术成就

吕新峰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老子》一书,其思想有着极其复杂深刻的含义。同时,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该书又具有浓厚的。《老子》文学色彩和重要的文学价值虽为语录体散文,却韵散结合,修辞手法丰富,寓理虽玄远抽象,文字确多姿

体现出了诗化散文、关注现实、形象鲜明等特点。多彩,[;诗化散文;现实性;形象鲜明关键词]《老子》[[[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10-0139-02

[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1.10-069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 《老子》一书,不仅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高的地

位和价值,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也同样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学成就和特色。

《老子》一书较之与其他先秦诸子之作,文体风格迥异,

。《老子》表现出了它独有的特色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押韵自由而文句多变,造成了音节的抑扬顿挫,既有形式参差之美,又有明快雄健的节奏美,可谓兼具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哲学诗”、“哲理的诗篇”,“散文诗”,“诗文骚因此,后人用

《老子》赋的混合体”来概括一书的艺术特点及文体特征,具

体表现为:

一、韵散结合,诗化散文

首先表现在老子散文所形成的音调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形式精美的哲理诗体和诗的意境。如开卷首章就是一首悦耳动听的优美杂言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可以看出,其句型呈现出规律性的长短变化,且平仄相间,句式由一言、二言、三言、五言构成,前二句由一二三言递

同字押韵,一气呵成,而且正反对比,偶句工巧。三、增而成,

四句以一句八言承上启下,过渡到第四段连贯的四言排比,可谓转换自然。全章音节由短而长,明快而流畅,特别是对尾字平仄的讲究,使语言节奏明快,音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产生了一种平中见奇的效果。这种一、二、三、四、五言构成对称整齐的形式、韵谐律调的音节、相关相连的道理、相对相反的辩证,补充映衬,抑扬顿挫,铿锵和谐,这简直就是一首哲理诗,一曲优美的乐章!

“道”再如对于的描述,尤其可见老子遣词用语的匠心: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这可以说是以诗歌的旋律对“道”所作的精彩描写。老

“道”的朦胧形态。子以其特有的含蓄幽深的笔调,极力描述

“惟恍惟惚中、惚兮恍兮、文章中隔句用韵,巧用助词,于恍兮

惚兮”的不断变化之中,给读者一种朦胧隐约、若即若离、难

恍、象;惚、物;冥、精、真、信的押以捕捉的诗歌意境。同时,

使得整章音调和谐,节奏感很强,又呈现出诗歌的音韵美。韵,

,《老子》在个别的章节之中还运用了重章迭句的民歌体《诗经》透出浓浓的韵味。如第二十八章:进行说理,

知其雄,宁其雌,为天下澳。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戊,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宁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段话最能体现《老子》的韵散结合,诗化散文的特点。老子以比、兴手法引出主题,讲述了人甘处柔弱卑下,返朴归真,任其自然的无为思想,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子也营造了一种

清静自安的境界。整段话采用对偶、排令人向往的淡泊自守、

以三言、四言交替反复叙述,行文活泼,错落有致,显比句式,

得变化自然却又章法严谨,不拘一格却又平整对称。特别是

“重章叠唱”的手法,仅仅相应地变换了运用了先秦时期民歌

回环往复,既有形式参差之美,又有明快雄健的节少数字词,

:“有无相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如难易相成,长奏美,

(二章)“飘风不终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二十三章)。“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骤雨不终日”朝,

(十二章)等章节,得之货令人行妨”都具有参差错落的句式,

变化有致的章法;对偶工整的俪辞,气势奔放的排句;简洁精练的语言,铿锵和谐的音韵的特点,体现了杂言诗的韵味,可以说对后世的散文诗及诗歌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二、反映现实,感情强烈《老子》一书以清静自守、尚柔自然为哲学根基,以“无’、“不争”“无为”为为处世原则,但是,在表面的之中却寓含

老子着作者对现实的执著关怀和对现实的极度不满。因此,

愤世以求真,故说理而成文;疾俗以明道,故抒情而为诗。可

《老子》以说一书既是其真实地描写社会,再现社会的求真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他愤世嫉俗的强烈情感所激动而发出的呐

是他不平之气的物化,又是他作品的艺术特色的鲜明体喊,

作者简介:吕新峰(197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文法学院文学艺术系教师。

139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第24卷第10期

现,因而体现出了极强的抒情性。

,《老子》老子疾伪而求真一书就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真实

的执着追求。春秋末年,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十分严重,阶级

《老子》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而激烈,这一社会状况在中有着

“无道之国”真实地反映,如老子对的描写: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是谓盗竽。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余,

简短的几句话,勾划出一幅鲜明的阶级对立的图画。一统治阶级朝政败坏,过着奢侈的生活,居住在整洁华美方面,的宫室,穿着华丽的服饰,佩带锋利的宝剑,吃饱喝足,财货堆积如山;而另一方面,老百姓农田荒芜,仓库空虚,过着饥饿贫

动荡不安的生活。老子在这里用激烈的言词,痛斥那些饱贱,

食终日,衣冠楚楚,佩带宝剑,耀武扬威,掠夺人民财富的达官

“盗竽”(强盗头子),贵人为宣泄出满腔的愤世激情,控诉统治阶级强征暴敛的奢靡生活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声地

:“非道也哉!”呼喊凸现出老子对现实社会不合理的谴责,对黑暗的现实社会极为不满,对残暴和伪善的统治阶级的憎恶。

在提出尖锐的批评的同时,老子也发自内心地、冷静深刻地对于造成老百姓生活困苦的原因进行分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有为,

(第七十五章)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人民遭受饥饿,是因为统治者收受赋税过多;人民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人民不把死亡当成一回事,是因为统治者生活太过奢华。在这里他大胆激烈、尖锐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

除了贵族骄奢淫逸外,他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认识到: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战争。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乏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战争过后,田园荒废,人烟稀少,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荆棘,饿殍遍野。这种由于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必然导致荒年的来临,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老子深刻的分析了造成这一切的苦难、黑暗皆源于统治阶级内心私欲极度的膨胀。因此,对统治阶级发动的兼并战争,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残酷剥削,穷奢极欲给以无情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转而以天道的公平来抨击人间的丑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第七十四章)

这些语言,如骨鲠在喉,一吐为快;感情强烈,不假雕饰。在这激昂的口语之中,老子对统治阶级草菅人命的愤慨之情表达得多么强烈,对于他们对待劳动人民有如草芥的不平之

!《老子》感又表达得多么深沉书中那些抨击现实丑恶批判

社会无道的文字,无不充溢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真实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表现了他对和平安定的社会和自由幸福的生活表示了真诚的向往。

老子在抒情之时,往往因感情强烈而不由自主地将自我融入作品之中,从而鲜明地展现出自我形象。如“我得执而杀之,孰敢”句,就生动地托出了老聃那忿懑之极的音容和表情。又如这段文字: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140

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

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闷。澹兮,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这是一段作者倾心吐胆的自我表白,是一幅作者顾影自怜的自我写照,是一首诗味浓郁的绝妙楚歌。老聃通过将自己与常人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他的至情至性,由此塑造出

超尘脱俗、淡泊守志、独善其身的抒情主人公一位安贫乐道、

形象。吟诵此歌,老聃那超然处世、宽宏待物、赤诚求道、清贫

孤高自赏的隐君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守志、

令读者随其叹息而感慨不已、因其表白而肃然起敬。

三、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老子在阐明事理时,并非抽象的玄谈和枯燥的说教,而是

“微妙难识”借助形象的比喻、鲜明的对比,使的道家思想,显

见易明,通俗易懂。既丰富了内容,活泼了形式,同时也使风格富于变化。

老子的说理文字,善于借助丰富的联想,采用比喻的方式,通过具体明晰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玄奥的哲理。南方多水,楚为泽国,居于其间的老聃在将心里所思和眼前所见予以联类的过程中,水便成了他喻理达意的典型形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水的品德是慷慨无私的,虽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水的性格是谦恭退让的,虽无刚强之形却又无坚不可摧。老聃虽然并无全面描绘水的形象之意,但在他的眼中和笔下,水明显是内质与外形相统一的完美形象,他通过对水的高度赞美,

“上善”说明了即具备最高道德的人所应有的品格,阐发了处下求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理。正因为形象具体而鲜明,他所表达的思想和阐发的哲理便虽深奥却也易为人领悟。

此外,老子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化和形象化的创作手法,对于哲理作品的写作来说,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第十五章)

在这段话中老子以其创造性的想象构拟出鲜明生动的得道之士的意象。他笔下的得道之士,慎重、庄严、豁达、恬静、淳厚、浑朴,幽微玄妙,高深莫测。得道之士的人格形态难以

“强为之容”拟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这个而构拟出

的意象,也只是作者头脑中呈观念形态的幻影,可感而不可见,或者只是在想象中见到。作者正是要使读者以想象来接受这一包蕴哲理的艺术意象,并填充本文中的艺术想象空白。

“豫兮,“微妙玄通,老子连用了若冬涉川”等七个比喻,使深

不可识”的道士形象呼之欲出:他事事谨慎,就象冬天赤脚过河那样小心翼翼;他思虑慎重,就象提防邻国的进攻那样一丝不苟;他恭敬严肃,就象客宾畏敬主人一样彬彬有礼,他洒脱不拘,犹如冰雪将融;他敦厚纯朴,犹如未经雕琢的素材;他胸怀旷达,好象深山幽谷,他包容一切的气度,好象混浊的长江黄河。既是比喻,也表现出了作者卓越的想象能力。

第24卷第10期2011年10月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ol.24.NO.10

Oct.2011

《老子》的文学艺术成就

吕新峰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老子》一书,其思想有着极其复杂深刻的含义。同时,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该书又具有浓厚的。《老子》文学色彩和重要的文学价值虽为语录体散文,却韵散结合,修辞手法丰富,寓理虽玄远抽象,文字确多姿

体现出了诗化散文、关注现实、形象鲜明等特点。多彩,[;诗化散文;现实性;形象鲜明关键词]《老子》[[[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10-0139-02

[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1.10-069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 《老子》一书,不仅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高的地

位和价值,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也同样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学成就和特色。

《老子》一书较之与其他先秦诸子之作,文体风格迥异,

。《老子》表现出了它独有的特色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押韵自由而文句多变,造成了音节的抑扬顿挫,既有形式参差之美,又有明快雄健的节奏美,可谓兼具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哲学诗”、“哲理的诗篇”,“散文诗”,“诗文骚因此,后人用

《老子》赋的混合体”来概括一书的艺术特点及文体特征,具

体表现为:

一、韵散结合,诗化散文

首先表现在老子散文所形成的音调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形式精美的哲理诗体和诗的意境。如开卷首章就是一首悦耳动听的优美杂言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可以看出,其句型呈现出规律性的长短变化,且平仄相间,句式由一言、二言、三言、五言构成,前二句由一二三言递

同字押韵,一气呵成,而且正反对比,偶句工巧。三、增而成,

四句以一句八言承上启下,过渡到第四段连贯的四言排比,可谓转换自然。全章音节由短而长,明快而流畅,特别是对尾字平仄的讲究,使语言节奏明快,音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产生了一种平中见奇的效果。这种一、二、三、四、五言构成对称整齐的形式、韵谐律调的音节、相关相连的道理、相对相反的辩证,补充映衬,抑扬顿挫,铿锵和谐,这简直就是一首哲理诗,一曲优美的乐章!

“道”再如对于的描述,尤其可见老子遣词用语的匠心: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这可以说是以诗歌的旋律对“道”所作的精彩描写。老

“道”的朦胧形态。子以其特有的含蓄幽深的笔调,极力描述

“惟恍惟惚中、惚兮恍兮、文章中隔句用韵,巧用助词,于恍兮

惚兮”的不断变化之中,给读者一种朦胧隐约、若即若离、难

恍、象;惚、物;冥、精、真、信的押以捕捉的诗歌意境。同时,

使得整章音调和谐,节奏感很强,又呈现出诗歌的音韵美。韵,

,《老子》在个别的章节之中还运用了重章迭句的民歌体《诗经》透出浓浓的韵味。如第二十八章:进行说理,

知其雄,宁其雌,为天下澳。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戊,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宁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段话最能体现《老子》的韵散结合,诗化散文的特点。老子以比、兴手法引出主题,讲述了人甘处柔弱卑下,返朴归真,任其自然的无为思想,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子也营造了一种

清静自安的境界。整段话采用对偶、排令人向往的淡泊自守、

以三言、四言交替反复叙述,行文活泼,错落有致,显比句式,

得变化自然却又章法严谨,不拘一格却又平整对称。特别是

“重章叠唱”的手法,仅仅相应地变换了运用了先秦时期民歌

回环往复,既有形式参差之美,又有明快雄健的节少数字词,

:“有无相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如难易相成,长奏美,

(二章)“飘风不终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二十三章)。“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骤雨不终日”朝,

(十二章)等章节,得之货令人行妨”都具有参差错落的句式,

变化有致的章法;对偶工整的俪辞,气势奔放的排句;简洁精练的语言,铿锵和谐的音韵的特点,体现了杂言诗的韵味,可以说对后世的散文诗及诗歌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二、反映现实,感情强烈《老子》一书以清静自守、尚柔自然为哲学根基,以“无’、“不争”“无为”为为处世原则,但是,在表面的之中却寓含

老子着作者对现实的执著关怀和对现实的极度不满。因此,

愤世以求真,故说理而成文;疾俗以明道,故抒情而为诗。可

《老子》以说一书既是其真实地描写社会,再现社会的求真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他愤世嫉俗的强烈情感所激动而发出的呐

是他不平之气的物化,又是他作品的艺术特色的鲜明体喊,

作者简介:吕新峰(197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文法学院文学艺术系教师。

139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第24卷第10期

现,因而体现出了极强的抒情性。

,《老子》老子疾伪而求真一书就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真实

的执着追求。春秋末年,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十分严重,阶级

《老子》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而激烈,这一社会状况在中有着

“无道之国”真实地反映,如老子对的描写: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是谓盗竽。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余,

简短的几句话,勾划出一幅鲜明的阶级对立的图画。一统治阶级朝政败坏,过着奢侈的生活,居住在整洁华美方面,的宫室,穿着华丽的服饰,佩带锋利的宝剑,吃饱喝足,财货堆积如山;而另一方面,老百姓农田荒芜,仓库空虚,过着饥饿贫

动荡不安的生活。老子在这里用激烈的言词,痛斥那些饱贱,

食终日,衣冠楚楚,佩带宝剑,耀武扬威,掠夺人民财富的达官

“盗竽”(强盗头子),贵人为宣泄出满腔的愤世激情,控诉统治阶级强征暴敛的奢靡生活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声地

:“非道也哉!”呼喊凸现出老子对现实社会不合理的谴责,对黑暗的现实社会极为不满,对残暴和伪善的统治阶级的憎恶。

在提出尖锐的批评的同时,老子也发自内心地、冷静深刻地对于造成老百姓生活困苦的原因进行分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有为,

(第七十五章)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人民遭受饥饿,是因为统治者收受赋税过多;人民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人民不把死亡当成一回事,是因为统治者生活太过奢华。在这里他大胆激烈、尖锐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

除了贵族骄奢淫逸外,他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认识到: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战争。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乏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战争过后,田园荒废,人烟稀少,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荆棘,饿殍遍野。这种由于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必然导致荒年的来临,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老子深刻的分析了造成这一切的苦难、黑暗皆源于统治阶级内心私欲极度的膨胀。因此,对统治阶级发动的兼并战争,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残酷剥削,穷奢极欲给以无情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转而以天道的公平来抨击人间的丑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第七十四章)

这些语言,如骨鲠在喉,一吐为快;感情强烈,不假雕饰。在这激昂的口语之中,老子对统治阶级草菅人命的愤慨之情表达得多么强烈,对于他们对待劳动人民有如草芥的不平之

!《老子》感又表达得多么深沉书中那些抨击现实丑恶批判

社会无道的文字,无不充溢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真实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表现了他对和平安定的社会和自由幸福的生活表示了真诚的向往。

老子在抒情之时,往往因感情强烈而不由自主地将自我融入作品之中,从而鲜明地展现出自我形象。如“我得执而杀之,孰敢”句,就生动地托出了老聃那忿懑之极的音容和表情。又如这段文字: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140

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

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闷。澹兮,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这是一段作者倾心吐胆的自我表白,是一幅作者顾影自怜的自我写照,是一首诗味浓郁的绝妙楚歌。老聃通过将自己与常人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他的至情至性,由此塑造出

超尘脱俗、淡泊守志、独善其身的抒情主人公一位安贫乐道、

形象。吟诵此歌,老聃那超然处世、宽宏待物、赤诚求道、清贫

孤高自赏的隐君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守志、

令读者随其叹息而感慨不已、因其表白而肃然起敬。

三、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老子在阐明事理时,并非抽象的玄谈和枯燥的说教,而是

“微妙难识”借助形象的比喻、鲜明的对比,使的道家思想,显

见易明,通俗易懂。既丰富了内容,活泼了形式,同时也使风格富于变化。

老子的说理文字,善于借助丰富的联想,采用比喻的方式,通过具体明晰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玄奥的哲理。南方多水,楚为泽国,居于其间的老聃在将心里所思和眼前所见予以联类的过程中,水便成了他喻理达意的典型形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水的品德是慷慨无私的,虽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水的性格是谦恭退让的,虽无刚强之形却又无坚不可摧。老聃虽然并无全面描绘水的形象之意,但在他的眼中和笔下,水明显是内质与外形相统一的完美形象,他通过对水的高度赞美,

“上善”说明了即具备最高道德的人所应有的品格,阐发了处下求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理。正因为形象具体而鲜明,他所表达的思想和阐发的哲理便虽深奥却也易为人领悟。

此外,老子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化和形象化的创作手法,对于哲理作品的写作来说,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第十五章)

在这段话中老子以其创造性的想象构拟出鲜明生动的得道之士的意象。他笔下的得道之士,慎重、庄严、豁达、恬静、淳厚、浑朴,幽微玄妙,高深莫测。得道之士的人格形态难以

“强为之容”拟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这个而构拟出

的意象,也只是作者头脑中呈观念形态的幻影,可感而不可见,或者只是在想象中见到。作者正是要使读者以想象来接受这一包蕴哲理的艺术意象,并填充本文中的艺术想象空白。

“豫兮,“微妙玄通,老子连用了若冬涉川”等七个比喻,使深

不可识”的道士形象呼之欲出:他事事谨慎,就象冬天赤脚过河那样小心翼翼;他思虑慎重,就象提防邻国的进攻那样一丝不苟;他恭敬严肃,就象客宾畏敬主人一样彬彬有礼,他洒脱不拘,犹如冰雪将融;他敦厚纯朴,犹如未经雕琢的素材;他胸怀旷达,好象深山幽谷,他包容一切的气度,好象混浊的长江黄河。既是比喻,也表现出了作者卓越的想象能力。


相关内容

  •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 ...

  • 先秦散文研究
  • 先秦散文研究 教 学 大 纲 (选修课) 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熊宪光 <先秦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二.课时安排 三.教学方法 四.参考教材 五.考试方法 第二部分 讲授大纲 先秦散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章思考题 史家之文研究 第一节 概 说 第二节 ...

  • 先秦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 第一部分  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源远流长,先秦散文是其源头.开设本选修课的目的是从源头着手,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和研究先秦散文,培养学生熟悉和热爱古代散文,吸取其中的营养,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学习这门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 ...

  • 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测试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祖冲之.贾思勰.裴秀)主要成就:2.玄学形成的时间.思想特点.主要经典.政治主张和活动中心:3.道教发展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4.佛教传播的原因:5.范缜<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和灭佛的两个人物:6.魏晋南 ...

  • 名人传记板1
  • 名人传记板块 综述: 开启智慧之门,纵览历史名人. 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无数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像璀璨的珍珠一样光彩照人.他们的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加速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虽然背景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的业绩和成就,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志向. ...

  •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 一填空 1.道家的创始人是 2. 3 4."兼爱"."非攻"的主张是 5.<论语>是一部 6. >. 7.孔子向他的几个学生问志,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了师生不同个性特征的著名篇章是 ...

  • 中外名著简介
  •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的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的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 ...

  • 文学史选择题
  • 一.先秦文学常识 先秦文学 1.所谓"先秦文学"是指A A:从上古至秦统一前的文学 B:从上古到秦朝灭亡前的文学 C:先于秦国建国时期的文学 D:指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2.下列著作最有神话学价值的著作是B A:<淮南子> B:<山海经>C:&l ...

  • 浙江省2015年高考传统文化经典复习(二)学生稿
  • 浙江 2015年高考 传统文化经典 复习(二) 三.老子及<道德经>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