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这样写

高三作文这样写 | 1 | 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

题目

人生如树

审题

这个题目在审题上不设障碍,每个同学都能写、不会偏题。能否写出精彩的文章,就要看如何挖掘“树”的象征意义。

案例

下面我们来看两位同学的提纲。

提纲1:

第一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棵梧桐。触目即是,烈日中树起一片浓荫,平凡中蕴蓄精彩。 第二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棵松树。苍松翠柏,烈日风霜,总是向上。

第三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株柳树。俯下身子,靠近土地,总是低垂,谦恭却不卑微。 提纲2:

开头:人生贵在坚守,就象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

第一层次:人生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一棵树,即便没有肥料的施舍,也能靠雨露滋润,不祈求,不谄媚。

第二层次:面对“行到水穷处”的窘境,也有“坐看云起时”的豁达,正如一棵树,固守脚下的土地,坚定忍耐。

第三层次:春日绿叶成荫、冬日枝桠峭立,是生命的常态。人生中的波折起伏,要坦然面对,走过去,还是春天。

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语言能力都比较强,提纲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漂亮”,那么,哪一份更符合要求呢? 第一份提纲,作者举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树,挖掘它们各自的特点,用来比喻人生。乍一看,每个层次都能围绕中心展开,语言精致洗练,尤其是最后一个层次,写柳树低垂的姿态,既抓住树的特征,又能联系人生,便于生发议论,可见作者的匠心。

然而,仔细思考,却发现文章只是笼统地找了三种树,泛泛而论,至于题目“人生如树”所要求揭示的“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未提及。

第二份提纲,和前面那位同学相比,这份提纲的语言略显雕琢,结尾部分,稍嫌稚嫩,后劲不足。但是,行文伊始就明确了“树”的内涵:“扎根于土壤”,由此联系到人生应当“坚守、坚忍”。立意集中、中心明确。

因此,第二份提纲更符合习作的要求。

指导

一篇文章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太泛则滥,过大则空。学生往往是知道这一点的,可是,由于积累不多、眼界不广,索性面面俱到,每个内容都蜻蜓点水,凑个字数。

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古人提倡文章“立意要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提供几组分论点,以供参考。

第一组: 1、 人生要像一粒树种,有冲破土壤的勇气和执着。

2、 人生要像一颗树苗,不断生根发芽、厚积薄发。

3、 人生要像一棵大树,有欣然面对落叶的豁达。

第二组: 1、 人生如树,扎实的根基是成长的根本。

2、 人生如树,不断向上是永远的目标。

3、 人生如树,坚守自持是必须的品性。

第三组: 1、 在浮世的喧嚣中,似树般少一分聒噪,使灵魂升华。

2、 历从未停歇的风雨,似树般多一分坚守,方可生生不息。

3、 于登上顶峰的成功后,似树般持一分淡然,便可屹立不倒。

高三作文这样写 | 3 | 观点要反复强化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和尚去拜见师傅。第一次,师傅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师傅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傅你还在努力修行吗?”

师父答:“当然。”

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

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

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800字文章。

(2013年上海市八校联考)

审题

叙事性的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仔细阅读,抓细节。这则材料中,师父最后的话很重要,可是,小和尚的不解也很值得思索,他说“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可以推想,小和尚以为的修行应该是打坐参禅,是和常人不同的。明白了这一点,师父的话就好理解了,师父的意思是,修行其实并不高深,修行就在眼下当前、就在吃饭睡觉中。这样,材料的中心就基本把握了。

案例

下面我们来看例文。

修行在脚下

长路漫漫,事物纷扰,我们总是拥着一颗浮躁的心渴望成功,向往修行,却常常在人海茫茫中迷失,流浪 „„然而,修行却在脚下。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才不致迷失了方向。曾有一个小和尚三次拜见师傅,却被师傅的“狼吞虎咽”、“呼噜连天”而震慑,因而对修行之道产生了疑虑。然而,师傅却留下了一段颇有哲理的金玉良言:“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其实,修行一事并非难于上青天。然而却总有些人无法尊重客观规律,偏偏特立独行,偏偏逆流而上,偏偏“与众不同”,因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苍茫。修行在脚下,无需“百方搜求”,亦不用“千般计较”,只是顺着心的航道,依着自然的轨迹,前行在路上。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切不可破浪而渡,逆风而行。我们应对自己拥有客观的认识,也应对自己有客观的估量。如此,才不会迷惘,也便不会误入歧途。50多年前的神州大地,当时的中国人民沉浸在“一五计划”完美实现的喜悦之中,未曾顾及自己仍然是建国数年的弱国,未曾顾及自己仍旧无法摆脱一穷二白的历史,未曾顾及自己仍未彻底恢复的生产力与平民百姓,却头脑发热地喊出“五年超英,十年赶美”的凌云壮志。然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言论却最终使那次“大跃进”变成了“大后退”。归结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没有在正确的时期完成正确的修行,没有在修行之前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曾经惨痛的教训足以让我们牢记:切莫无视时代的巨轮,逆风而立,破浪而渡,因为结局往往无法挽回。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那个获得清华大学一等奖学金的女孩每周都会自己制定一份计划,细化到每个小时,严谨到每门学科。有人曾问她:“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答案早就显而易见,所谓“滴水穿石”、“厚积而薄发”是也。数年如一日的规划,几度夕阳斜下的奔忙,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或许便是造就这位普通的女孩成为一个传奇的独一秘诀。

修行在脚下。迷茫会让人失去方向,逆流而行往往让人碌碌无为。即便路途再多纷扰,我们也应用力去捍卫我们的心,不偏不倚,依着梦的方向航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准备好了吗?

分析

这是一篇得分比较高的考场作文。

先看它的优点,文章观点准确,结构完整,有条理。分论点清晰,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基本一致。语言功底扎实。

全文共用两个例子。首先用五十年前的那次“‘大跃进’变成了‘大后退’”,从反面论证了“无视时代的巨轮,逆风而立”的严重后果,强调修行就是顺应时代。然后用清华女生传奇论证修行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接下来,讲讲它的缺点。

这篇文章,三个分论点:“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才不致迷失了方向。”“修行在脚下。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切不可破浪而渡,逆风而行。”“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这三点,内容上看似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是,除了第一点,后两点和材料并无关系。即便第一点,和材料关系也不大,勉强要说,不过是把“吃饭”、“睡觉”抽象成“客观规律”。

再看论述的条理。最后一个层次,分论点是: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接着,举一个例子,清华女生为自己制定一份计划,细化到每个小时,结论是“滴水穿石”。滴水穿石讲凡事要坚持,不仅要坚持还要目标明确。例子和对例子的分析没有关系。再看结论: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这样一来,这个层次的分论点、例证和结论也都没有关系。 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还能拿到比较好的分数?

高三作文这样写 | 1 | 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

题目

人生如树

审题

这个题目在审题上不设障碍,每个同学都能写、不会偏题。能否写出精彩的文章,就要看如何挖掘“树”的象征意义。

案例

下面我们来看两位同学的提纲。

提纲1:

第一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棵梧桐。触目即是,烈日中树起一片浓荫,平凡中蕴蓄精彩。 第二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棵松树。苍松翠柏,烈日风霜,总是向上。

第三层次:人生如树。人生就是一株柳树。俯下身子,靠近土地,总是低垂,谦恭却不卑微。 提纲2:

开头:人生贵在坚守,就象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

第一层次:人生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一棵树,即便没有肥料的施舍,也能靠雨露滋润,不祈求,不谄媚。

第二层次:面对“行到水穷处”的窘境,也有“坐看云起时”的豁达,正如一棵树,固守脚下的土地,坚定忍耐。

第三层次:春日绿叶成荫、冬日枝桠峭立,是生命的常态。人生中的波折起伏,要坦然面对,走过去,还是春天。

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语言能力都比较强,提纲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漂亮”,那么,哪一份更符合要求呢? 第一份提纲,作者举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树,挖掘它们各自的特点,用来比喻人生。乍一看,每个层次都能围绕中心展开,语言精致洗练,尤其是最后一个层次,写柳树低垂的姿态,既抓住树的特征,又能联系人生,便于生发议论,可见作者的匠心。

然而,仔细思考,却发现文章只是笼统地找了三种树,泛泛而论,至于题目“人生如树”所要求揭示的“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未提及。

第二份提纲,和前面那位同学相比,这份提纲的语言略显雕琢,结尾部分,稍嫌稚嫩,后劲不足。但是,行文伊始就明确了“树”的内涵:“扎根于土壤”,由此联系到人生应当“坚守、坚忍”。立意集中、中心明确。

因此,第二份提纲更符合习作的要求。

指导

一篇文章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太泛则滥,过大则空。学生往往是知道这一点的,可是,由于积累不多、眼界不广,索性面面俱到,每个内容都蜻蜓点水,凑个字数。

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古人提倡文章“立意要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提供几组分论点,以供参考。

第一组: 1、 人生要像一粒树种,有冲破土壤的勇气和执着。

2、 人生要像一颗树苗,不断生根发芽、厚积薄发。

3、 人生要像一棵大树,有欣然面对落叶的豁达。

第二组: 1、 人生如树,扎实的根基是成长的根本。

2、 人生如树,不断向上是永远的目标。

3、 人生如树,坚守自持是必须的品性。

第三组: 1、 在浮世的喧嚣中,似树般少一分聒噪,使灵魂升华。

2、 历从未停歇的风雨,似树般多一分坚守,方可生生不息。

3、 于登上顶峰的成功后,似树般持一分淡然,便可屹立不倒。

高三作文这样写 | 3 | 观点要反复强化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和尚去拜见师傅。第一次,师傅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师傅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傅你还在努力修行吗?”

师父答:“当然。”

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

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

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800字文章。

(2013年上海市八校联考)

审题

叙事性的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仔细阅读,抓细节。这则材料中,师父最后的话很重要,可是,小和尚的不解也很值得思索,他说“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可以推想,小和尚以为的修行应该是打坐参禅,是和常人不同的。明白了这一点,师父的话就好理解了,师父的意思是,修行其实并不高深,修行就在眼下当前、就在吃饭睡觉中。这样,材料的中心就基本把握了。

案例

下面我们来看例文。

修行在脚下

长路漫漫,事物纷扰,我们总是拥着一颗浮躁的心渴望成功,向往修行,却常常在人海茫茫中迷失,流浪 „„然而,修行却在脚下。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才不致迷失了方向。曾有一个小和尚三次拜见师傅,却被师傅的“狼吞虎咽”、“呼噜连天”而震慑,因而对修行之道产生了疑虑。然而,师傅却留下了一段颇有哲理的金玉良言:“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其实,修行一事并非难于上青天。然而却总有些人无法尊重客观规律,偏偏特立独行,偏偏逆流而上,偏偏“与众不同”,因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苍茫。修行在脚下,无需“百方搜求”,亦不用“千般计较”,只是顺着心的航道,依着自然的轨迹,前行在路上。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切不可破浪而渡,逆风而行。我们应对自己拥有客观的认识,也应对自己有客观的估量。如此,才不会迷惘,也便不会误入歧途。50多年前的神州大地,当时的中国人民沉浸在“一五计划”完美实现的喜悦之中,未曾顾及自己仍然是建国数年的弱国,未曾顾及自己仍旧无法摆脱一穷二白的历史,未曾顾及自己仍未彻底恢复的生产力与平民百姓,却头脑发热地喊出“五年超英,十年赶美”的凌云壮志。然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言论却最终使那次“大跃进”变成了“大后退”。归结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没有在正确的时期完成正确的修行,没有在修行之前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曾经惨痛的教训足以让我们牢记:切莫无视时代的巨轮,逆风而立,破浪而渡,因为结局往往无法挽回。

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那个获得清华大学一等奖学金的女孩每周都会自己制定一份计划,细化到每个小时,严谨到每门学科。有人曾问她:“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答案早就显而易见,所谓“滴水穿石”、“厚积而薄发”是也。数年如一日的规划,几度夕阳斜下的奔忙,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或许便是造就这位普通的女孩成为一个传奇的独一秘诀。

修行在脚下。迷茫会让人失去方向,逆流而行往往让人碌碌无为。即便路途再多纷扰,我们也应用力去捍卫我们的心,不偏不倚,依着梦的方向航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准备好了吗?

分析

这是一篇得分比较高的考场作文。

先看它的优点,文章观点准确,结构完整,有条理。分论点清晰,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基本一致。语言功底扎实。

全文共用两个例子。首先用五十年前的那次“‘大跃进’变成了‘大后退’”,从反面论证了“无视时代的巨轮,逆风而立”的严重后果,强调修行就是顺应时代。然后用清华女生传奇论证修行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接下来,讲讲它的缺点。

这篇文章,三个分论点:“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才不致迷失了方向。”“修行在脚下。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切不可破浪而渡,逆风而行。”“修行在脚下。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这三点,内容上看似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是,除了第一点,后两点和材料并无关系。即便第一点,和材料关系也不大,勉强要说,不过是把“吃饭”、“睡觉”抽象成“客观规律”。

再看论述的条理。最后一个层次,分论点是:我们应当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也应为自己的修行有合理的规划。接着,举一个例子,清华女生为自己制定一份计划,细化到每个小时,结论是“滴水穿石”。滴水穿石讲凡事要坚持,不仅要坚持还要目标明确。例子和对例子的分析没有关系。再看结论: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这样一来,这个层次的分论点、例证和结论也都没有关系。 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还能拿到比较好的分数?


相关内容

  •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共7篇)
  • 篇一: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 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 ...

  • 高三班级誓词大全
  • 高三×班决心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大声地说:"我们高三了."是的,我们迎来了充满挑战,辛苦却又充实的一年.上届高三留下的成绩是可喜的,是辉煌的.高三×班,这个曾经让我们仰望的称号,不仅闪烁着光芒,还代表着重任,我们新的高三×,也将会无 ...

  • 高三作文教学的思考和策略(北郊中学王俊)
  • 高三议论文训练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北郊中学 王俊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思维与语言并举,议论与记叙齐飞 第一,"思维与语言并举",推崇一个理念.在今年第4期的<语文学习>范守纲写的一篇文章中引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叶圣陶说"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有理,其 ...

  • 2012年27中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 2012年高三语文备考工作交流材料 各位老师:下午好! 非常感谢陈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来代表我们二十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的一些做法.有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建立阶段目标意识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的现实情况,我们把高考的复习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 ...

  • 2015届安徽各地语文模拟考作文题目(1)
  • 2015届安徽各地语文模拟考 作文题目 (一) 2015届"江淮十校"八月联考语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惊. --加缪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 ...

  • 高三语文考场作文选评
  • 高三语文考场作文选评 五.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古时中州(河南)有一蜗牛,痛感以往的碌碌无为,于是奋然立志,准备东上泰山,作一次壮游.计算一下路程,要走3000多年.于是打算南下长江.汉水,计算一下里程,也要走3000多年.再估量一下自 ...

  • 争渡,争渡,惊起鸥鹭无数
  • 不管你是在感叹时间过得快,还是在留恋高一.高二的日子,你人生的列车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入了高三快车道. 人生有很多重要的路口,在这些重要的路口做出明智的选择,才不会留下遗憾. "少年不识愁滋味",说的是有些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决定自己一生的选择而轻率地做出了决定. 如果站在历 ...

  • 高三语文第一课讲课稿
  • 高三语文第一课 高三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连接着高中和大学:高三是一个满怀希望的时期,似乎光明的未来触手可及:高三也是一个沉重压抑的时期,作业和大考小考多得难以统计.我们同学也许忍不住会想:这世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游刃有余地应付这一切?知识的掌握到底有无捷径?我的回答也许会让疲于奔命的学子们失 ...

  • 如何提高高三语文成绩
  • 如何提高高三语文成绩 语文对于高考的重要性可谓举足轻重,但是要学好语文却并非易事,关键是语文和其他各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需要相对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英语数学均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取得突破:然而,语文却并非如此.所以,如果到了高中,语文还非常差,即使再努力,可能这个时间还是难以将语文学得很好,那么,要如何 ...

  • 高三暑期计划
  •  近50天的假期将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是每位即将步入高三毕业班的学子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假期“未雨绸缪”,高三才能“大显身手”。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假期复习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供参考。   多理多思,夯实基础。“多理”即多整理,多梳理。利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归类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