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与科学的发展

  摘要:库恩观点中最重要的就是范式的概念,他认为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本文对范式及不可通约性做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范式 不可通约性 科学革命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库恩早期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库恩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准备一组关于力学起源的演讲,这就促使了库恩从物理学转向科学史,又进一步的转到科学哲学领域进行探索。库恩在1962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科学的发展并非累积的、线性的进步过程,而是范式转换的结果。   一、范式的概念   “范式”是库恩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但是他在书中却并没有明确“范式”的定义,其本身具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库恩在其中的有一处把范式做了如下的定义:第一特征是他们的成就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第二个特征是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而在另一处库恩又把范式定义为:对某一时期某一专业做仔细的历史研究,就能发现一组反复出现而标准式的实例,体现各种理论在其概念的、观察的和仪器的应用中。   这些实例就是共同体的范式。这足以说明库恩范式概念的不明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 但是综观各种论述,范式的含义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信念系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趋向。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库恩承认范式是指那些公共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其次,范式是属于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范式的主体,范式包含了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哲学素养,库恩把科学共同体与范式统一起来,并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来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范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得更细致入微,而范式的转变就是科学革命,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的模式。   这样库恩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与以往不同的科学图景。科学不是由一个一个的发现和发明累积起来才达到现在的这个样子,科学的发展是范式转换造成的结果。科学并不是是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理,科学的进化过程不朝向任何目标,对科学的进步不用以接近某一终极目标的程度来衡量,科学通过革命而进步。   二、不可通约性的概念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新旧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库恩说: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常规科学传统,与以前的传统不仅意义不相容,而且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不可通约性”一词本来是指无共同量度。库恩用比喻的方法把这个概念引入到科学哲学中来,用没有共同测量来比喻不同范式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在这个意义上,“不可通约”并不像一些批评家批评的那样,而它并不等于“不可比较”。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不可通约”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科学的标准不同,即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候补范式所应解决的问题不同,他们对科学的标准或定义也不相同。其次,概念意义的变迁,即由于新范式是从旧范式发展而来的,所以新范式运用了一些与旧范式相同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在新范式中是一种新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意义就改变了。例如,在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都有“空间”、“时间”、“力”等基本概念,但这些概念的意义在这两种范式中式不同的。现以“空间”这个概念为例,在牛顿力学中理论中,空间是平直的、绝对的、静止的,符合欧式几何;而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空间是弯曲的,空间概念只不过是一种描述运动的参数,在广义相对论中采用非欧几何更简洁。理论名词意义的这种变化,导致竞争理论对同一客观过程的预测及对同一观察活动结论的报告,都只能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做出。再次,世界观的差异,即不仅没有中立观察语言,甚至连中立的观察内容都没有,因为理论渗透于观察之中,不同的范式的持有者仿佛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两个范式的科学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例如,在看一幅等高线地图时,学生看到的是纸上的线条,而制图师看到的确实一张地形图。在看一张云室照片时,学生看到的是混乱而间断的线条,物理学家却看到了他所熟悉的亚核事件的记录。只有在经过多次这种视觉转变之后,才能成为科学家世界中的居民。最后,除了科学标准的不同、概念意义的变迁以及世界观的差异以外,不同范式的持有者――即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研究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构成了库恩所谓的“不可通约”。   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点强调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不断的发生科学革命,而导致了否认科学进步的极端观点。   三、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大致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前科学是指还没有系统理论而众说纷坛的阶段。当一门科学有了系统理论后,科学就进入常规科学阶段。   常规科学是库恩用以表征科学家团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他把常规科学的研究工作比喻为“解谜”。难题就像“谜”一样,总是有一个谜底的。但揭谜的途径确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解决科学难题的多种途径使得科学研究丰富多彩。例如对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揭示,就是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由五个国家、六、七种不同职业的十几个科学家,从蒸汽机效率、人体的新陈代谢、电磁的转化等不同的侧面独立地发现的。库恩把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收集事实部分。他指出,常规科学活动充满着按照范式办事的正常活动与违反范式预期的反常现象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他把常规科学阶段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则是科学家对范式信仰的程度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团体坚持不懈地在常规研究中用范式去指导“解谜”活动,去调整反常,而且研究的成果往往证实范式的权威作用和地位时,范式的权威几乎是不被怀疑的。但是,由于任一范式都不能穷尽真理,随着常规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必然会遇到一类反常,它的出现不仅使科学家无法用范式调整,而且会随着这类反常出现的频率增高,科学家会敏感地意识到这类反常构成了对范式的根本威胁。这时,按库恩的说法,就是“危机”来到了,是范式的危机到了,一切调整均属无效,唯一需要的是寻求一个新的范式来替代旧范式――科学革命开始了。   科学革命史从“危机”开始的,库恩指出:“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一般来说,触发科学革命的导火索都是科学发现,库恩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扩展的复杂过程。他特别强调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科学发现不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地点和某一人身上的单一事件,库恩反驳传统的“知识直线积累”观点,他认为科学发现往往被描述为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增加,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它忽略了科学知识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每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都要求科学家对原有范式作理论上和观念上的调整。当这些调整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科学革命。   对于新范式是怎样产生的,库恩很少涉及,而且说得很不明确。他主张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发展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自由奔放的发散式思维;一种是受一定传统制约的收敛式思维。他说“这两种思维方式既然不可避免地处于矛盾之中,正是我们进行最好的科学研究的首要条件。”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强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告诫人们不要用凝固的、不变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知识的增长。这就使人们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呆板的证实原则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   参考文献:   [1]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2]彭金富.库恩“范式”与科学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06,9   [3]郑林.托马斯・库恩之科学革命理论述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5

  摘要:库恩观点中最重要的就是范式的概念,他认为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本文对范式及不可通约性做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范式 不可通约性 科学革命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库恩早期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库恩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准备一组关于力学起源的演讲,这就促使了库恩从物理学转向科学史,又进一步的转到科学哲学领域进行探索。库恩在1962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科学的发展并非累积的、线性的进步过程,而是范式转换的结果。   一、范式的概念   “范式”是库恩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但是他在书中却并没有明确“范式”的定义,其本身具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库恩在其中的有一处把范式做了如下的定义:第一特征是他们的成就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第二个特征是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而在另一处库恩又把范式定义为:对某一时期某一专业做仔细的历史研究,就能发现一组反复出现而标准式的实例,体现各种理论在其概念的、观察的和仪器的应用中。   这些实例就是共同体的范式。这足以说明库恩范式概念的不明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 但是综观各种论述,范式的含义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信念系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趋向。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库恩承认范式是指那些公共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其次,范式是属于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范式的主体,范式包含了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哲学素养,库恩把科学共同体与范式统一起来,并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来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范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得更细致入微,而范式的转变就是科学革命,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的模式。   这样库恩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与以往不同的科学图景。科学不是由一个一个的发现和发明累积起来才达到现在的这个样子,科学的发展是范式转换造成的结果。科学并不是是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理,科学的进化过程不朝向任何目标,对科学的进步不用以接近某一终极目标的程度来衡量,科学通过革命而进步。   二、不可通约性的概念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新旧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库恩说: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常规科学传统,与以前的传统不仅意义不相容,而且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不可通约性”一词本来是指无共同量度。库恩用比喻的方法把这个概念引入到科学哲学中来,用没有共同测量来比喻不同范式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在这个意义上,“不可通约”并不像一些批评家批评的那样,而它并不等于“不可比较”。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不可通约”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科学的标准不同,即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候补范式所应解决的问题不同,他们对科学的标准或定义也不相同。其次,概念意义的变迁,即由于新范式是从旧范式发展而来的,所以新范式运用了一些与旧范式相同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在新范式中是一种新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意义就改变了。例如,在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都有“空间”、“时间”、“力”等基本概念,但这些概念的意义在这两种范式中式不同的。现以“空间”这个概念为例,在牛顿力学中理论中,空间是平直的、绝对的、静止的,符合欧式几何;而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空间是弯曲的,空间概念只不过是一种描述运动的参数,在广义相对论中采用非欧几何更简洁。理论名词意义的这种变化,导致竞争理论对同一客观过程的预测及对同一观察活动结论的报告,都只能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做出。再次,世界观的差异,即不仅没有中立观察语言,甚至连中立的观察内容都没有,因为理论渗透于观察之中,不同的范式的持有者仿佛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两个范式的科学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例如,在看一幅等高线地图时,学生看到的是纸上的线条,而制图师看到的确实一张地形图。在看一张云室照片时,学生看到的是混乱而间断的线条,物理学家却看到了他所熟悉的亚核事件的记录。只有在经过多次这种视觉转变之后,才能成为科学家世界中的居民。最后,除了科学标准的不同、概念意义的变迁以及世界观的差异以外,不同范式的持有者――即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研究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构成了库恩所谓的“不可通约”。   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点强调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不断的发生科学革命,而导致了否认科学进步的极端观点。   三、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大致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前科学是指还没有系统理论而众说纷坛的阶段。当一门科学有了系统理论后,科学就进入常规科学阶段。   常规科学是库恩用以表征科学家团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他把常规科学的研究工作比喻为“解谜”。难题就像“谜”一样,总是有一个谜底的。但揭谜的途径确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解决科学难题的多种途径使得科学研究丰富多彩。例如对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揭示,就是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由五个国家、六、七种不同职业的十几个科学家,从蒸汽机效率、人体的新陈代谢、电磁的转化等不同的侧面独立地发现的。库恩把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收集事实部分。他指出,常规科学活动充满着按照范式办事的正常活动与违反范式预期的反常现象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他把常规科学阶段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则是科学家对范式信仰的程度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团体坚持不懈地在常规研究中用范式去指导“解谜”活动,去调整反常,而且研究的成果往往证实范式的权威作用和地位时,范式的权威几乎是不被怀疑的。但是,由于任一范式都不能穷尽真理,随着常规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必然会遇到一类反常,它的出现不仅使科学家无法用范式调整,而且会随着这类反常出现的频率增高,科学家会敏感地意识到这类反常构成了对范式的根本威胁。这时,按库恩的说法,就是“危机”来到了,是范式的危机到了,一切调整均属无效,唯一需要的是寻求一个新的范式来替代旧范式――科学革命开始了。   科学革命史从“危机”开始的,库恩指出:“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一般来说,触发科学革命的导火索都是科学发现,库恩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扩展的复杂过程。他特别强调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科学发现不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地点和某一人身上的单一事件,库恩反驳传统的“知识直线积累”观点,他认为科学发现往往被描述为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增加,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它忽略了科学知识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每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都要求科学家对原有范式作理论上和观念上的调整。当这些调整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科学革命。   对于新范式是怎样产生的,库恩很少涉及,而且说得很不明确。他主张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发展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自由奔放的发散式思维;一种是受一定传统制约的收敛式思维。他说“这两种思维方式既然不可避免地处于矛盾之中,正是我们进行最好的科学研究的首要条件。”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强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告诫人们不要用凝固的、不变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知识的增长。这就使人们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呆板的证实原则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   参考文献:   [1]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2]彭金富.库恩“范式”与科学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06,9   [3]郑林.托马斯・库恩之科学革命理论述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5


相关内容

  • 城市规划研究中的范式理论探讨2
  • 翻页: [ 上一页 ] [ 1 ] [ 2 ] 综上,理论范式的混乱意味着理论自身不能在无限的时空中找到明确的立足点,增加了学术对话的难度,导致城市规划理论解释力的不足,使人们对城市规划理论自身的确定性和实践性产生疑问. 5  城市规划研究范式混乱的原因 5.1 社会发展背景是客观原因 根本原因与其 ...

  • 社会问题范式研究
  • 浅析社会问题的研究范式 李兰 (2012级马哲) 1201301004 摘要:社会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它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社会运行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社会的良性运行是保证社会稳定,并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它的实现,同时伴随着现实社会中人际 ...

  • 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基本问题
  • ResearchonSociology社会学研究 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基本问题 姬 宁 乌鲁木齐 (中共新疆自治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新疆 830002) 摘要:文章针对库恩科学革命思想所受到的两个基本批评给予相应的回应,同时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并对由库恩引发的相对主义的问题给予批评性分析. ...

  •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摘 要]范式是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关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前者体现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后者体现科学性.其实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认识世界的西方大范式. ...

  • 中国封建时期雕板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的范式
  • 摘要: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印刷技术,应该很好的代替雕版印刷术,完成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的转移,但是为什么在随后的封建时期中始终没有 ...

  •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 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 ...

  • 新现代泰罗主义述评
  • 第27卷第4期 2005年4月外国经济与管理 Foreign Economies &Management Vol. 27No. 4 Apr. 2005 中图分类号:F27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50(2005) 0420015Ο07 新现代泰罗主义述评 罗 珉(西南 ...

  • 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范式
  • 2012年第1期(总第252期)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NO.1,2012 (Cumulatively NO.252) 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范式 朱 飞,熊新发 [摘要]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是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脉络并行的,早期的工会和集体谈 判研究.成熟期的 ...

  •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芭比)
  • 本篇分为三部分:人类研究与科学(社会研究):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理论和研究之间的关系):社会研究的伦理与政治. 知识的基础是约定俗成,在某个社会中成长的过程,就是接受周围人所"知道"的事物的过程.由于我们不可能只通过个人的经验或发现而知道所有的事物,因此必须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