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中的主人公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小说中的“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

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

最近读了郁达夫的《沉沦》。很有感触。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对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比较露骨的性描写和性心理活动的刻画,是《沉沦》的一个特点。也是小说引起非议和被指斥为不道德的一个主要之点。对这些非议和指责不能笼统对待,必须具体分析。郁达夫的作品中虽然有不少色情描写,但它并非是那种专门描写性生活的作品。他更测重于人的自省,是灵魂的博斗和抗争,他从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感受到生的痛苦,并企图从这种苦痛中,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郁达夫的性描写与性心理的刻画,并非只是《沉沦》一部作品的特点。后来这种倾向还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延续着发展着,有的与作品情节发展有联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以严肃的态度,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他使性色欲既呈现出它作为生命现象的一面,又呈现出它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面。这种描写,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而不得的结果,是在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的同时,向扼杀人性扼杀美好人情的社会发出控诉。 郁达夫在表现“灵与欲”的冲突时,不免流露出的颓废气息和世纪末情调,是身受东方古国名士风流思想的影响,也是作者对于那个窒息时代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一种变相的表现和畸形的抗议,是一定的消极作用和无可置疑的积极意义的相随相生。

《沉沦》是与时代精神合拍的。他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要求和社会思潮。也正是因为“惊人”和“大胆”,才很难为同时代的某些人所理解,这应该说是郁达夫的不幸。

再读《沉沦》,感觉着他的忧郁症,恐惧症,幻想狂妄症。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他动不动就“流出几滴清泪”来的样子。虽然我也认同他写出一部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并且有些

(比如个人与社会之间无力的对抗)特点具有历史穿透性,与当下知识分子也有某些共性特征。他仍然把所有病症责恨于别人,同时责恨于当下中国。我通过这篇文字,看出作者本人的某些那时的思想感受。是文人的弊病,外加这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缺陷。于是我想在那么残酷闭闷的时代,为什么有人就会自杀,有人却会悲哀,冷酷,依然未曾放弃挣扎的活着,抵抗着。我想国之符合个人理想不是一时就能实现的,于是如何完善我们自身才是当务之急。那么那样一个存在诸多残缺的时代青年,要如何找到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医生,先去医治他的病呢。有时候,靠自己,我会感觉无能为力的。假如作者本人知道,那么那个“他”是否也就不会去自取灭亡了呢。我觉得那种心如止水的孤独,非常,非常可耻。郁达夫本人凭借文字方式来对抗自己那样忧郁的自我,尽管文字轰然爆炸给他带来宣泄,那这本身情状,他是否会来愈加痛苦承受这证明自己苦闷的文字呢。

郁达夫作品所传达的东西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点的,但这些东西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会成为主流,它属于边缘地带,但边缘地带的东西往往能更加清晰的反映一个时代。郁达夫的弊病,他的苦闷,他的 忧郁,他的压抑,好象他都归于了自身之外的自己祖国。他抱怨他之所以不能好好的爱,那都是因为自己的 国家不强大,被凌辱,以至于自己在他乡没有地位,没能获得异性的青睐。虽然外部的客观环境对他的情感有着密切相关,但全不的不是寄托在了遥远祖国的身上,无疑是对自己本身弱点视角的转移和对自己的欺骗。达夫还是有看出自己的弊病的,他的东张西望,他的有犹豫,他的心理的挣扎,他很明白一切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心灵脆弱造成的。可是他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任之病态的心理发展,待到要自己发泄胸中的苦闷时他就把这种情绪转嫁给了外部的因素。

读郁达夫的文章觉得有一种深深地苦闷感,他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社会“零余者”的形象。从描写他们的苦闷人生来折射整个二三十年代青年的心路里程。“苦闷”是郁达夫的小说中常呈现出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作者十分注重这种精神病态描写,把灵与肉的苦楚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些又都顺应了“五四”时代整个社会的心理与氛围——旧秩序对新的压抑与在旧制下蠢蠢欲动新的创造两者间的矛盾。因此可以看出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形象正是这个时代的产儿。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郭沫若说“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郁达夫主张接受新旧浪漫主义,宣称“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自叙性”。他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之处就在于常常一展自己的遭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可能正如他所说的,这样写才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

郁达夫的小说在暴露病态心理方面以及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描写,明显地受到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他的小说中,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

惭与自尊、自傲相纠结。在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以至自我赎罪中,表现人的精神病态,并通过自身的反思达到一种内省。

有人把郁达夫说成是颓废派,这种说法只见郁达夫的一面,而未见其反抗与追求的一面,不能作为对郁达夫全人的评价。但郁达夫的作品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绪,这是确实的,《沉沦》是这样的,他后来的一些作品也是这样。这是郁达夫浪漫主义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一个主要弱点。郁达夫的感伤和颓废的情绪,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密切相关,也不能否认这种情绪有其一定的时代的背景。郁达夫有着强烈的改造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愿望,但在浓重的黑暗势力的包围中,他没有看到指路的灯光,对人生和社会 的改造存在着深深的疑虑,这正是“五四”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共同思想特征,也是形成郁达夫悲剧性格的重要的思想上的根源。《沉沦》就是这种思想性格最初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处女作《沉沦》的主观抒情到《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观抒情与客观描写参半,再到《出奔》的较为冷静的客观描写,郁达夫小说中,现实主义的因素不断增长,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扩展。他开始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创作题材从个人遭际扩展到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的生活,塑造了几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动者的形象,从更深广的意义上,对旧社会提出了抗争,突破了创造社作品历来的自我表现的局面。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起到抗日战争止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化显示了时代浪潮推涌下作者思想的发展。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是失望,甚至颓唐。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从精神状态上说,郁达夫始终保持了五四知识分子和许多特色,“他永远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①。这是他的长处。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对革命、对人生的态度全部诚恳地反映在他自己的创作中。

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与剥削;他不是共产主义战士,却是一个很彻底的民主使者。他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深沉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奔腾在郁达夫全部生活和创作中的主流。” ②

达夫笔下的一些人物,记录了“五四”以后某些青年的精神状态。他们反抗礼教而又不能完全摆脱旧知识分子的积习,同情苦难同胞却又不能为他们找到出路,带着呐喊后听不到回声的时代寂寞感,向往个性解放,但又无处使用自己的力量,不甘沉没却又难以奋飞。他们的心中都交集着个人的积郁和民族的积郁,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一个敏锐的知识者审视自身的伤痕和民族的伤痕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

他的小说鲜明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以留日生活为题材的《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揭露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使作品显

示出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

在他感到报国无门时,在感到不被人理解时,也有抱怨,有伤感,有逃避的幻想,甚至也有过病态的自我嘲弄。“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刘海粟《漫论郁达夫》③

“我要哭,但我没有眼泪。我要控诉,向着谁呢?遍地都是圣贤豪杰,谁能了解这样不惜自我卑贱以身饲虎的人呢?不愿再多说话了。”——郭沫若《论郁达夫》④郁达夫,终其一生是郁而不得的。但他的声音却似乎穿透时空,至今仍然回响。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小说中的“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

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

最近读了郁达夫的《沉沦》。很有感触。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对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比较露骨的性描写和性心理活动的刻画,是《沉沦》的一个特点。也是小说引起非议和被指斥为不道德的一个主要之点。对这些非议和指责不能笼统对待,必须具体分析。郁达夫的作品中虽然有不少色情描写,但它并非是那种专门描写性生活的作品。他更测重于人的自省,是灵魂的博斗和抗争,他从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感受到生的痛苦,并企图从这种苦痛中,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郁达夫的性描写与性心理的刻画,并非只是《沉沦》一部作品的特点。后来这种倾向还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延续着发展着,有的与作品情节发展有联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以严肃的态度,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他使性色欲既呈现出它作为生命现象的一面,又呈现出它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面。这种描写,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而不得的结果,是在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的同时,向扼杀人性扼杀美好人情的社会发出控诉。 郁达夫在表现“灵与欲”的冲突时,不免流露出的颓废气息和世纪末情调,是身受东方古国名士风流思想的影响,也是作者对于那个窒息时代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一种变相的表现和畸形的抗议,是一定的消极作用和无可置疑的积极意义的相随相生。

《沉沦》是与时代精神合拍的。他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要求和社会思潮。也正是因为“惊人”和“大胆”,才很难为同时代的某些人所理解,这应该说是郁达夫的不幸。

再读《沉沦》,感觉着他的忧郁症,恐惧症,幻想狂妄症。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他动不动就“流出几滴清泪”来的样子。虽然我也认同他写出一部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并且有些

(比如个人与社会之间无力的对抗)特点具有历史穿透性,与当下知识分子也有某些共性特征。他仍然把所有病症责恨于别人,同时责恨于当下中国。我通过这篇文字,看出作者本人的某些那时的思想感受。是文人的弊病,外加这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缺陷。于是我想在那么残酷闭闷的时代,为什么有人就会自杀,有人却会悲哀,冷酷,依然未曾放弃挣扎的活着,抵抗着。我想国之符合个人理想不是一时就能实现的,于是如何完善我们自身才是当务之急。那么那样一个存在诸多残缺的时代青年,要如何找到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医生,先去医治他的病呢。有时候,靠自己,我会感觉无能为力的。假如作者本人知道,那么那个“他”是否也就不会去自取灭亡了呢。我觉得那种心如止水的孤独,非常,非常可耻。郁达夫本人凭借文字方式来对抗自己那样忧郁的自我,尽管文字轰然爆炸给他带来宣泄,那这本身情状,他是否会来愈加痛苦承受这证明自己苦闷的文字呢。

郁达夫作品所传达的东西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点的,但这些东西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会成为主流,它属于边缘地带,但边缘地带的东西往往能更加清晰的反映一个时代。郁达夫的弊病,他的苦闷,他的 忧郁,他的压抑,好象他都归于了自身之外的自己祖国。他抱怨他之所以不能好好的爱,那都是因为自己的 国家不强大,被凌辱,以至于自己在他乡没有地位,没能获得异性的青睐。虽然外部的客观环境对他的情感有着密切相关,但全不的不是寄托在了遥远祖国的身上,无疑是对自己本身弱点视角的转移和对自己的欺骗。达夫还是有看出自己的弊病的,他的东张西望,他的有犹豫,他的心理的挣扎,他很明白一切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心灵脆弱造成的。可是他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任之病态的心理发展,待到要自己发泄胸中的苦闷时他就把这种情绪转嫁给了外部的因素。

读郁达夫的文章觉得有一种深深地苦闷感,他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社会“零余者”的形象。从描写他们的苦闷人生来折射整个二三十年代青年的心路里程。“苦闷”是郁达夫的小说中常呈现出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作者十分注重这种精神病态描写,把灵与肉的苦楚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些又都顺应了“五四”时代整个社会的心理与氛围——旧秩序对新的压抑与在旧制下蠢蠢欲动新的创造两者间的矛盾。因此可以看出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形象正是这个时代的产儿。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郭沫若说“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郁达夫主张接受新旧浪漫主义,宣称“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自叙性”。他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之处就在于常常一展自己的遭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可能正如他所说的,这样写才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

郁达夫的小说在暴露病态心理方面以及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描写,明显地受到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他的小说中,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

惭与自尊、自傲相纠结。在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以至自我赎罪中,表现人的精神病态,并通过自身的反思达到一种内省。

有人把郁达夫说成是颓废派,这种说法只见郁达夫的一面,而未见其反抗与追求的一面,不能作为对郁达夫全人的评价。但郁达夫的作品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绪,这是确实的,《沉沦》是这样的,他后来的一些作品也是这样。这是郁达夫浪漫主义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一个主要弱点。郁达夫的感伤和颓废的情绪,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密切相关,也不能否认这种情绪有其一定的时代的背景。郁达夫有着强烈的改造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愿望,但在浓重的黑暗势力的包围中,他没有看到指路的灯光,对人生和社会 的改造存在着深深的疑虑,这正是“五四”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共同思想特征,也是形成郁达夫悲剧性格的重要的思想上的根源。《沉沦》就是这种思想性格最初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处女作《沉沦》的主观抒情到《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观抒情与客观描写参半,再到《出奔》的较为冷静的客观描写,郁达夫小说中,现实主义的因素不断增长,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扩展。他开始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创作题材从个人遭际扩展到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的生活,塑造了几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动者的形象,从更深广的意义上,对旧社会提出了抗争,突破了创造社作品历来的自我表现的局面。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起到抗日战争止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化显示了时代浪潮推涌下作者思想的发展。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是失望,甚至颓唐。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从精神状态上说,郁达夫始终保持了五四知识分子和许多特色,“他永远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①。这是他的长处。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对革命、对人生的态度全部诚恳地反映在他自己的创作中。

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与剥削;他不是共产主义战士,却是一个很彻底的民主使者。他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深沉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奔腾在郁达夫全部生活和创作中的主流。” ②

达夫笔下的一些人物,记录了“五四”以后某些青年的精神状态。他们反抗礼教而又不能完全摆脱旧知识分子的积习,同情苦难同胞却又不能为他们找到出路,带着呐喊后听不到回声的时代寂寞感,向往个性解放,但又无处使用自己的力量,不甘沉没却又难以奋飞。他们的心中都交集着个人的积郁和民族的积郁,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一个敏锐的知识者审视自身的伤痕和民族的伤痕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

他的小说鲜明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以留日生活为题材的《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揭露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使作品显

示出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

在他感到报国无门时,在感到不被人理解时,也有抱怨,有伤感,有逃避的幻想,甚至也有过病态的自我嘲弄。“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刘海粟《漫论郁达夫》③

“我要哭,但我没有眼泪。我要控诉,向着谁呢?遍地都是圣贤豪杰,谁能了解这样不惜自我卑贱以身饲虎的人呢?不愿再多说话了。”——郭沫若《论郁达夫》④郁达夫,终其一生是郁而不得的。但他的声音却似乎穿透时空,至今仍然回响。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


相关内容

  • [沉沦]读书心得
  • 将我从沉沦中拉回来的<沉沦> --张文海 "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就在这里死了罢.""我将何以为生,我又何必生存在这多苦的世界里呢!"--这是郁达夫<沉沦>里主人公最后对自己的痛骂 ...

  •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特点
  • 郁达夫先生被尊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代宗师,古体诗更是独步当时文坛,他的散文也写的相当的好.优美的文笔为郁达夫小说意识流的小说创作平添了无穷的魅力!郁达夫小说在抒写自我人生的同时,也写尽了那个时代的下层人们的生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郁达夫自我传奇的一生本生就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他的一生是信奉自由主义, ...

  • [沉沦]--郁达夫读后感
  •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 ...

  •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 目录 一.题目······················· 2 二.内容摘要·····················2 三.关键词······················2 四.外文摘要·····················2 五.外文关键词····················2 六 ...

  • 第一章鲁迅与[呐喊][彷徨]_3
  • 第一章 鲁迅与<呐喊><彷徨> 教学要求: 1.了解鲁迅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经历和"弃医从文"等几次重大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在杂文.散文.历史小说等多方面的成就. 2.掌握<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和鲁迅小说的主要特点. 3.重点 ...

  • 浅谈[千纸鹤]中"千纸鹤"的意义
  • 作者简介:杨力(1989-),女,汉族,甘肃,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研究. 摘要:<千只鹤>以主人公菊治和四个女人(近子.稻村雪子.太田夫人.文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线索展开,四个女性形象在作者笔下各具特色,在主人公心中各居一位.她们是主人公心中 ...

  • 为谁歌哭为谁哀_谈_春风沉醉的晚上_薄奠_的中心人物
  • 2002年6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une,2002 Vol.20No.3 第20卷第3期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为谁歌哭为谁哀 --谈<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的中心人物 黄 娟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扬 ...

  • 关于西方的书写--从"悲情"到"批判"的转身
  • 关于西方的书写-- 从"悲情"到"批判"的转身 孟繁华<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07日   20 版) 百余年来,中国作家对西方的书写,总有一种"悲情"隐含其间.这与百年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凌辱的记忆有关.而<口袋 ...

  • [青春之歌]读后感
  •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