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江雪松

《考试说明》把古诗词鉴赏定位在阅读“浅易”诗词,“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比如江苏2008年诗歌鉴赏题阅卷情况如下:分值8分,实际得分2.2分,得分率27.5%。这一得分是整套试卷各类题型中(不计附加题)最低的,因此,很多同学都把诗歌鉴赏视为

“题”兴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

叹,以致做题时纯粹跟着感觉走。

怎么解决目前面临的这个难题?答案唯有“训练”二字。主要着眼两个方面:一方面广泛积累,尽可能多掌握古诗词,见多肯定识广,对解题会有帮助;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鉴赏技巧,这是应对考试的重要

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手段。两点结合,

然而高三阶段,时间十分宝贵,中国是诗的国度,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大量积累整理,大海捞针,费神费力,而且这是一个较长的历程,靠的是水磨功夫,属于水滴石穿类,显然不可取;大批量地做练习,以求熟能生巧,第一线的老师十分清楚,有些诗词做过后隔一段时间再做,几乎与没做过一个样,谈何容易!此时,教材的梳理与整合显得十分重要,爬梳近年全国和各

《雨霖铃》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语文课本中柳永词作

的意义非同凡响,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母本意义。试结合近三年全国和各省高考具体试题,以《雨霖铃》词句顺序为纲作一简单剖析与说明。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词作开篇,写一幅秋天长亭送别图,点明地点、节序、事件,“凄切”奠定词作的基调,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与自己心爱的人

如2007饯别之意。而诗词的开篇都有类似的描述,

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

、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秋床)

景物──灯照秋床,写主人公彻夜难眠。由此可得

类似2008年全国卷要求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对《题李世南画扇》(蔡肇)画面进行简单描述并说说有什么气氛。

再如,2007年重庆卷要求对《惜牡丹花》(白居易)抒发感情进行解说,只要抓住首句中的“惆怅”二字是基调(如同《雨霖铃》中“凄切”),再结合标题中“惜”字不难概括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2008年浙江卷对《日暮倚杖水边》(王

“羁绪”二字的理解,2006年辽宁卷对寂)首联中

《东坡》(苏轼)诗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的考查等都属此例。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作者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镜头既是细节描写,也是白描直述,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暗示。这种以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来写人物心理在诗词中也屡屡出现,比如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88-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

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或动

(学术综合版)2009/04

作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心理)变化。

再如,2006年北京卷要求对《移居(其二)》(陶渊明)中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进行分析,只要理清“过门更相呼”“言笑无厌时”等诗句情感是由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或者说是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就迎刃而解。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此句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衬托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

“一切景语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属于王夫之所说的

皆情语”。“念”字后“去去”属叠字,越去越远的意思,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读

“暮霭”曰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沉沉”,也属叠字,声调和谐,景色如绘,着色一层浓似一层。这种景情相融、以景传情的艺术手法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如2007年江苏卷所考离别词句如水墨山水,更是与此如出一辙: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万里)一诗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

而叠音字,如2007年天津卷要求对《黄氏延绿(高启)一诗“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中“葱轩》葱”“靡靡”两个叠音词的作用作出解说,可结合《雨霖铃》的“去去”“沉沉”。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画面梢头。客情之冷落,

之凄清,荡人心魂。景语似工笔小帧,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这种画面感体现出的景情关系与虚实相映更能生发无限意味,也是

2006年福建卷对诗句古今诗人追逐的境界。比如,

画面的解说与分析便与此相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写“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

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景,其特征辽阔、

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再如,2006年安徽卷对《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中“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句的考查与《雨霖铃》此句艺术手法也是一般无二;再如,2006年湖北卷对两首送别诗从融情于景角度分析;2007年湖南卷要求对《示长安君》(王安石)一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赏诗颔联析;再如2007年上海卷要求对宋词《阮郎归·初夏》(苏轼)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再如2008年江西卷要求对《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

第三、四句的最大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

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三四句也如清丽小帧,因此也可从虚实关系角度入手分析。

再如,2006年安徽卷考查的《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更是《雨霖铃》的翻版,词作下阕完全是虚写,从想象落笔写自己的情感。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纵有”“更”这些词语写出了作者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反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和直接,属于直抒胸臆。如2007年全国卷Ⅰ中对几组词语的理解完全类同《雨霖铃》的“纵有”“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04(学术综合版)-89-

望江南·超然台①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白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卒章显志,“便纵有千种风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情,更与何人说”;点染(渲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其他,想象(或联想)、铺陈(或铺叙)、烘托(或衬、曲直(曲笔与直笔)、意境(境界)、移情……托)

诗歌内容:表达爱情(或亲情、友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学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非常适宜,能让同学们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从而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而《雨霖铃》视野辽阔,意境深远,性情真率,语言妥贴,景深情长,婉约有致,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具有感人心脾的艺术魅力,记诵能引发广泛共鸣,其艺术价值的无与伦比性极大地扣合了应试的现实针对性,使得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大量设题都或明或触类旁通的无暗扣合此词,因此其具有举一反三、可替代的母本意义,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之效。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这个特别的“例子”的温习、熟悉乃至烂熟,在高三的各级各类仿真、模拟、统测中,就显得特别有价值、有意义,它是“一”,它是“类”,能让师生在诗歌鉴赏考点的高考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各省教育考试院对此词的认识不尽相同,更不尽一致,各省的《考试说明》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相当多的省份没有把它作为要求而且江苏高考在2009年诗记诵的篇章,比如江苏。歌鉴赏题将增加到10分,且这一考点加分不加题,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考生古诗文读解鉴赏能力的考笔者查力度。鉴于此词艺术上的代表性与典型性,《考试说明》附录中的《高中课程标准建议把它放入

建议诵读篇目》中,记诵便是积累,研究便是技巧,“积累+技巧”策略,以让更这便是笔者前面提出的

多的同学从感性和理性上真正与中国古典诗词靠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说是缓解目前诗歌鉴赏题的解题难度。我们千万不能以其思想价值不够高作为排斥的理由,何况友情亲情爱情自古以来也是文学永恒的母题。

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引起了作者的乡简要分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

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理清词中“咨愁,

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就不会先入为主,以为写东坡的旷达、豪放,而是选择情调低沉的表达情感类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等,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

再如,2007年湖南卷要求对《示长安君》(王安石)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赏析,只要抓住“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便不难解答。

以上仅仅从高考设题的角度,部分梳理与罗列了《雨霖铃》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联结,从中看到了两者联系性之紧,切合度之高,它已几乎涉及诗词鉴赏的所有知识点。事实远远不止,其他如“章法”“题材”“风格”“炼字”“意境”等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或多或少能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找到相应的例子,此这也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雨霖铃》词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技巧等方面对后世作品带来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优秀的作品总能流传不衰、万古流芳。确实,此词涉及诗歌鉴赏的知识点之多之广,教材中罕有其匹,粗略梳理如下:

诗歌形象:抒情主人公,送行者;刻画的人物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象,友人;意象,寒蝉、

诗歌语言:炼字艺术,形容词“残”等;副词、连词,便纵有、更与等;叠词,去去、沉沉等。词眼,伤离别。语言风格,婉约凄凉、平易自然。

诗歌技巧:正面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等;侧面描写,“寒蝉凄切”等;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结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语情语),“今沉楚天阔”-90-

(学术综合版)2009/04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江雪松

《考试说明》把古诗词鉴赏定位在阅读“浅易”诗词,“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比如江苏2008年诗歌鉴赏题阅卷情况如下:分值8分,实际得分2.2分,得分率27.5%。这一得分是整套试卷各类题型中(不计附加题)最低的,因此,很多同学都把诗歌鉴赏视为

“题”兴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

叹,以致做题时纯粹跟着感觉走。

怎么解决目前面临的这个难题?答案唯有“训练”二字。主要着眼两个方面:一方面广泛积累,尽可能多掌握古诗词,见多肯定识广,对解题会有帮助;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鉴赏技巧,这是应对考试的重要

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手段。两点结合,

然而高三阶段,时间十分宝贵,中国是诗的国度,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大量积累整理,大海捞针,费神费力,而且这是一个较长的历程,靠的是水磨功夫,属于水滴石穿类,显然不可取;大批量地做练习,以求熟能生巧,第一线的老师十分清楚,有些诗词做过后隔一段时间再做,几乎与没做过一个样,谈何容易!此时,教材的梳理与整合显得十分重要,爬梳近年全国和各

《雨霖铃》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语文课本中柳永词作

的意义非同凡响,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母本意义。试结合近三年全国和各省高考具体试题,以《雨霖铃》词句顺序为纲作一简单剖析与说明。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词作开篇,写一幅秋天长亭送别图,点明地点、节序、事件,“凄切”奠定词作的基调,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与自己心爱的人

如2007饯别之意。而诗词的开篇都有类似的描述,

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

、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秋床)

景物──灯照秋床,写主人公彻夜难眠。由此可得

类似2008年全国卷要求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对《题李世南画扇》(蔡肇)画面进行简单描述并说说有什么气氛。

再如,2007年重庆卷要求对《惜牡丹花》(白居易)抒发感情进行解说,只要抓住首句中的“惆怅”二字是基调(如同《雨霖铃》中“凄切”),再结合标题中“惜”字不难概括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2008年浙江卷对《日暮倚杖水边》(王

“羁绪”二字的理解,2006年辽宁卷对寂)首联中

《东坡》(苏轼)诗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的考查等都属此例。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作者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镜头既是细节描写,也是白描直述,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暗示。这种以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来写人物心理在诗词中也屡屡出现,比如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88-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

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或动

(学术综合版)2009/04

作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心理)变化。

再如,2006年北京卷要求对《移居(其二)》(陶渊明)中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进行分析,只要理清“过门更相呼”“言笑无厌时”等诗句情感是由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或者说是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就迎刃而解。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此句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衬托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

“一切景语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属于王夫之所说的

皆情语”。“念”字后“去去”属叠字,越去越远的意思,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读

“暮霭”曰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沉沉”,也属叠字,声调和谐,景色如绘,着色一层浓似一层。这种景情相融、以景传情的艺术手法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如2007年江苏卷所考离别词句如水墨山水,更是与此如出一辙: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万里)一诗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

而叠音字,如2007年天津卷要求对《黄氏延绿(高启)一诗“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中“葱轩》葱”“靡靡”两个叠音词的作用作出解说,可结合《雨霖铃》的“去去”“沉沉”。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画面梢头。客情之冷落,

之凄清,荡人心魂。景语似工笔小帧,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这种画面感体现出的景情关系与虚实相映更能生发无限意味,也是

2006年福建卷对诗句古今诗人追逐的境界。比如,

画面的解说与分析便与此相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写“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

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景,其特征辽阔、

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再如,2006年安徽卷对《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中“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句的考查与《雨霖铃》此句艺术手法也是一般无二;再如,2006年湖北卷对两首送别诗从融情于景角度分析;2007年湖南卷要求对《示长安君》(王安石)一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赏诗颔联析;再如2007年上海卷要求对宋词《阮郎归·初夏》(苏轼)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再如2008年江西卷要求对《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

第三、四句的最大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

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三四句也如清丽小帧,因此也可从虚实关系角度入手分析。

再如,2006年安徽卷考查的《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更是《雨霖铃》的翻版,词作下阕完全是虚写,从想象落笔写自己的情感。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纵有”“更”这些词语写出了作者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反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和直接,属于直抒胸臆。如2007年全国卷Ⅰ中对几组词语的理解完全类同《雨霖铃》的“纵有”“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04(学术综合版)-89-

望江南·超然台①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白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卒章显志,“便纵有千种风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情,更与何人说”;点染(渲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其他,想象(或联想)、铺陈(或铺叙)、烘托(或衬、曲直(曲笔与直笔)、意境(境界)、移情……托)

诗歌内容:表达爱情(或亲情、友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学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非常适宜,能让同学们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从而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而《雨霖铃》视野辽阔,意境深远,性情真率,语言妥贴,景深情长,婉约有致,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具有感人心脾的艺术魅力,记诵能引发广泛共鸣,其艺术价值的无与伦比性极大地扣合了应试的现实针对性,使得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大量设题都或明或触类旁通的无暗扣合此词,因此其具有举一反三、可替代的母本意义,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之效。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这个特别的“例子”的温习、熟悉乃至烂熟,在高三的各级各类仿真、模拟、统测中,就显得特别有价值、有意义,它是“一”,它是“类”,能让师生在诗歌鉴赏考点的高考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各省教育考试院对此词的认识不尽相同,更不尽一致,各省的《考试说明》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相当多的省份没有把它作为要求而且江苏高考在2009年诗记诵的篇章,比如江苏。歌鉴赏题将增加到10分,且这一考点加分不加题,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考生古诗文读解鉴赏能力的考笔者查力度。鉴于此词艺术上的代表性与典型性,《考试说明》附录中的《高中课程标准建议把它放入

建议诵读篇目》中,记诵便是积累,研究便是技巧,“积累+技巧”策略,以让更这便是笔者前面提出的

多的同学从感性和理性上真正与中国古典诗词靠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说是缓解目前诗歌鉴赏题的解题难度。我们千万不能以其思想价值不够高作为排斥的理由,何况友情亲情爱情自古以来也是文学永恒的母题。

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引起了作者的乡简要分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

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理清词中“咨愁,

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就不会先入为主,以为写东坡的旷达、豪放,而是选择情调低沉的表达情感类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等,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

再如,2007年湖南卷要求对《示长安君》(王安石)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赏析,只要抓住“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便不难解答。

以上仅仅从高考设题的角度,部分梳理与罗列了《雨霖铃》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联结,从中看到了两者联系性之紧,切合度之高,它已几乎涉及诗词鉴赏的所有知识点。事实远远不止,其他如“章法”“题材”“风格”“炼字”“意境”等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或多或少能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找到相应的例子,此这也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雨霖铃》词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技巧等方面对后世作品带来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优秀的作品总能流传不衰、万古流芳。确实,此词涉及诗歌鉴赏的知识点之多之广,教材中罕有其匹,粗略梳理如下:

诗歌形象:抒情主人公,送行者;刻画的人物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象,友人;意象,寒蝉、

诗歌语言:炼字艺术,形容词“残”等;副词、连词,便纵有、更与等;叠词,去去、沉沉等。词眼,伤离别。语言风格,婉约凄凉、平易自然。

诗歌技巧:正面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等;侧面描写,“寒蝉凄切”等;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结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语情语),“今沉楚天阔”-90-

(学术综合版)2009/04


相关内容

  •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探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探究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规律及教学意义 英文题目:To explore the rul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 poetry appreci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eachi ...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
  •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诗歌鉴赏 [专题综述]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命题的形式上每年都在进行创新,从选材上讲,不单是唐诗,历代诗词佳作均可入题:从形式上说,单一诗作鉴赏和比较鉴赏并存.本专题涵盖的考点讲述如下: 一.鉴赏古代诗词的形象(鉴赏评价 E) 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是赏析诗歌人物形象 ...

  • 高考怎样鉴赏古代诗歌得高分
  • 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②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 ...

  •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中去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由于时代久远等原因,许多考生感到古诗词鉴赏难度很大.我们结合近年来的高考题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方法作一介绍,并对今年的古 ...

  • 琵琶行并序
  • <琵琶行(并序)>是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成人高考统考复习专用教材<语文>"中所选的一篇诗歌.该教材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语文〉复习考试大纲>编写的,其课文篇目均出自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是供具有普通高中 ...

  • 高考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
  • 考什么 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 ...

  • 推荐阅读:现代诗歌何以淡出中学校园??吴平安
  • 现代诗歌何以淡出中学校园  吴平安 (2010-01-29 08:12:12) 转载▼ 标签: 现代诗歌 中学校园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与专业发展 现今中学生所写的记叙.议论.抒情.说明诸文体,都只是文章学意义上的体裁,对其优劣高下的评判有相对客观并易于把握的标准,可是一旦写成诗歌,便由文章学意义 ...

  • 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
  •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 (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 ...

  • 高考古诗词复习归纳积累策略
  • 高考古诗词复习归纳积累策略 桃源九中语文组 王晓燕 近几年高考湖南卷命题出现了新的变化,设题方式多为任选一个角度鉴赏诗歌,以多角度鉴赏诗歌为主.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古诗词鉴赏复习中,要吃透新课标精神,了解命题依据,紧扣高考考点制定一些复习策略.本考点主要考查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考作品的思想感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