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号:

【单击此处输入学号】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学生姓名:【单击此处输入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单击此处输入指导教师姓名】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所学专业:【单击此处输入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单击此处输入研究方向】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中国·哈尔滨

2013 年 5 月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水平己经成为衡量一国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技术的后进国家想要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实现技术的飞跃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利用技术引进,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来发展国内经济。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走出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科技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国际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危机中备受瞩目的经济体,国际技术引进的来源、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技术引进的效率较低。因此,研究国际技术引进对于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跨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技术引进 问题 对策

- I -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unceasing advancement, further deepening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easure of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conomy. The backward countries to realize the technology through its own R & D strength leap is very difficult, need to introduce the use of technology to the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dvanced countries absorption. But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facing great difficulties,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out of the crisis i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ncrease R & D investment, promot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crisis of high-profile economies, there are shortcomings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mport sources, methods, low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Therefor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to narrow the technological gap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realize the leapfrogging of technolog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 II -

目录

摘要.................................................................................................................................. I

1 前言 ........................................................................................................................... 1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2 技术引进的相关理论 ................................................................................................. 3

2.1 技术引进的内涵 ............................................................................................... 3

2.2 技术引进的主要特征 ....................................................................................... 4

2.3 技术引进的模式 ............................................................................................... 4

3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 5

3.1 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 ....................................................................................... 5

3.2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 6

4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7

4.1 缺乏调研盲目引进 ........................................................................................... 7

4.2 技术引进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 8

4.3 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 8

4.4 消化吸收资金投入低 ....................................................................................... 9

4.5 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力 ................................................................................ 9

4.6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 9

5 提高我国技术引进质量与效率的对策 ...................................................................... 10

5.1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 10

5.2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11

5.3 优化技术引进结构 ..........................................................................................11

5.4 加大资金筹措效率 ......................................................................................... 12

5.5 优化中介机构的服务 ..................................................................................... 12

5.6 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 13

6 结论 ......................................................................................................................... 14

参考文献 ....................................................................................................................... 15

致谢............................................................................................................................... 16

- III -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动力。在进行独立技术创新的同时,技术的引进也成为许多国家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是我国技术引进仍存在很多问题。科技进步对增强一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而走出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科技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国际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危机中备受瞩目的经济体,国际技术引进的来源、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研究国际技术引进对于提高我国技术引进的效率,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跨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国际环境的变化斗转星移,理论研究应该与时代同步。经历了经济危机的洗礼,各国的经济都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技术先进国为了保持自己在贸易中的领先地位,对技术的传播进行控制,以保持技术差距。在这种国际背景下研究国际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技术引进对促进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发展乃至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学者纷纷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展开研究。其中日本是技术引进的典型案例,技术引进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成功的开辟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应用的典型之路。日本的技术引进成功经验引起了各方的关注。Tsuyoshi Nakamura(2001)以日本化学与电子设备工业中200家企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技术的引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技术创新,而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行业和企业的特征以及企业的 R&D 的投入。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的引进显得更加重要。Rana Hasan (2002)使用印度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技术引进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率的提高更多的归功于技术的进口,而不是 R&D 的投入。Andrea Mattozzi(2004)从出口的角度,审视技术引进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技术的引进使出口商品价格降低,使出口商生产质量更高,价值更高的商品,增强出口商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出口绩效,作者以欧盟及其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数据为基数,经研究发现通过技术引进,欧盟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得到了升级。

- 1 -

Emmanuel Anoruo(2006)通过对59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一个国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一国的出口起到促进作用,这其中一国创造性活动又包括四个部分:创新、技术水平、技术引进和企业的创业能力。Keith. Maskus(2008)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作用,作者通过建立寡头模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作者通过模型分析发现知识产权的增强可以提高南方地区接受技术企业的边际收益,扩大国际技术转移的规模,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不断完善。黄烨菁(2008)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从技术极度落后,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线来弥补建国初期中国的技术空白;到采取“市场换技术”战略,试图利用外资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再到如今强调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中国的技术引进战略在不断的完善。姚利民,饶艳(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利于促进我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大部分学者都赞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王涛生,黄志红(2010)通过对湖南省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技术引进促进了湖南省贸易结构的优化,企业就业规模的扩大,宏观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吴延兵(2008)则是从对生产率的影响方面考虑,他发现技术引进对不同地区产生的技术效应是不同的,技术引进只对西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效应;而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自主研发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对于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改善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刘志彪,吴福象(2008)以纺织服装企业为例,发现下游企业动态技术引进所造成的市场需求转移,从而对当地设备企业的技术升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孙建,吴利萍,齐建国(2009)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的工业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之间的互补关系较弱,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引进的重要因素。他们利用联立方程模型理论,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并指出我国还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缺少核心技术和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在国际上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前言。简单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述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技术引进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是介绍了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第四章主要阐述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我国技术引进质量与效率的对策。第六章为结论。

- 2 -

2 技术引进的相关理论

2.1 技术引进的内涵

技术引进的定义在目前并有多种说法。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会议在其提出的《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中明确规定:技术转移是指转移关于制造一项产品,应用一项工艺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但不包括只涉及货物出售、货物租赁的交易。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有偿和无偿的各种途径,自一国流向他国的活动就是国际技术转移。从技术出让方角度看,技术转移活动是一种技术转让活动;从技术接受方角度看,技术转移活动就是一种技术引进活动。因此,技术转让与技术引进是同一技术转移活动的两个方面。

我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把技术引进定义为:技术引进是指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科技合作等途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国外获得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所需的先进技术,其主要范围是:

(1)从国外公司、企业和科研单位获得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包括购买设计、流程、配方、设备制造图纸工艺和工艺检验方法等技术资料。

(2)委托外国咨询公司或科研单位提供咨询及其他技术服务。

(3)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委托外国科研单位或公司培训人员。

(4)随技术引进进口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和样机。

(5)由国外提供的各种科技援助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

此《条例》关于技术引进描述是从贸易角度出发,对技术引进的目的、范围进行严格的界定,属于管理性的条文,便于国家职能部门对技术引朝气管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不属于技术引进理论概念的探讨。与技术引进的法律含义相比,技术引进的理论含义更为深广。日本在外贸法中把技术引进定义为:指非本国居民向本国居民转让工业所有权和其他技术上的权利,授以以上有关事项的使用权,以及对经营事业给以技术指导。这两种定义与《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中的阐述有较大的相似性,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技术引进的目的和形式,缺乏对技术引进过程和特征的描述。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中,认为技术转移由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组成。垂直转移是把一国的基础研究成果转用到另一国的应用科学中,或把一国的应用科学的成果转到另一国的生产领域。水平转移是把一国的新技术直接地转移到另一国家。我国技术引进专家关于对技术引进的定义有:

(1)当事人通过合法手续建立契约关系,以传授专有技术、附带转让部分或全部工业产权为目的的国际贸易行为。

(2)通过贸易等途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旨在从外国获得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所需的专有技术和工业产权的行为。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技术引进应该是对理解和开发所引进技术的能力的一种引进。技术引进概念的界定必须与技术转移的过程相联系。判断技术引进成功与否的标志是:

- 3 -

技术引进能否在独立的情况下,对所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并具有一定的改进、扩展和开发所引进技术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技术引进是当事人通过国际之间贸易行为,建立传授专有技术,转让或许可工业产权的契约关系,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和扩散四个过程来实现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获得最大效益的过程。

2.2 技术引进的主要特征

2.2.1 技术引进具有周期属性

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一般都经历发展、成熟、衰老三个阶段。衰老是一项技术生命周期的终结,代之而起的是另一项新技术。技术引进恰恰是在这种不断进步、螺旋式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完成技术引进的循环过程。因此,不同的技术引进有不同的循环周期。

2.2.2 技术引进具有贸易属性

技术作为商品在技术市场进行买卖。技术引进就是完成这种技术交易的行为过程,但不是单纯的买卖过程。而是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使用权的转让过程,或者以咨询、培训等方式进行传授技术知识的过程,并且在这样的过程,完成对新技术或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2.2.3 技术引进具有系统属性

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有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创造出来的系统知识。因此,技术引进包括知识原理、系统方法、操作技能和专用技术等内容。技术引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将一项技术转让给另一方的过程。包括技术的选择、咨询、评估、吸收和创新等一系列的环节,所以技术引进是一项巨大的复杂性的系统工程。

成功的技术引进应由引进、消化、创新、扩散四个部分组成。技术引进是一种技术能力的引进,对于引进方国家而言,在掌握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使之扩散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2.3 技术引进的模式

2.3.1 以人才引进为主的活件模式

相对其它技术引进模式而言,人才引进模式被公认为是最优的技术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可以极大地减少技术引进成本,迅速提高本国居民的科学素质,减少技术引进潜在的风险。但人才引进模式所需要的条件也最为苛刻,通常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才能够实现。以人才引进模式最为成功是美国,美国从建国至今从世界各地吸引了大量的技术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技术进步。

2.3.2 以机器设备引进为主的硬件模式

这种技术引进模式曾经在前苏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战后很多新独立的国家(如我国)

- 4 -

也纷纷效仿。但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的弊端己有所显现。对后发国家来说,在工业化初期,采用以机器设备引进为主的硬件模式有利于迅速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化基础,加快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业基础建立后,硬件模式的优势逐渐消失,技术上对外依赖加强,与发达国家保持一定的技术差距,经济只能限于跟进式发展,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3.3 以技术信息引进为主的软件模式

战后的日本是采用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的典型国家,软件模式的技术引进大幅提高了日本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能力,节约了技术引进的成本。但日本之所以能实施以技术信息引进为主的软件模式,与其所处的特殊国内外环境是分不开的。

2.3.4 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资件模式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引进模式,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溢出带动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减少本国技术引进的资金支出。但从二战后巴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看,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技术引进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到排挤、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对国外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依赖度过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等。

就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大国数国家这几种技术引进模式都兼而有之,不同的是,各个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用技术引进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3.1 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

3.1.1 改革开放前我国技术的引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技术引进一直是以进口设备,尤其是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受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禁运封锁,我国的技术引进主要来源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此期间引进的内容涉及冶金机械、汽车、煤炭、石油、电力、电信、化学以及一些军工项目,共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共400多项,用汇27亿美元。至六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技术的引进,出现转轨,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先后从日本和西欧等10个国家引进了涉及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方面技术设备84项,用汇2.8亿美元。虽仍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但也开始引进生产制造技术。1968一1971年间,我国的技术引进完全中断。从1972年始,我国的技术引进又恢复。

3.1.2 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引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技术贸易发展的速度增快。据商务部统计,1979一1999年底,我

- 5 -

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4327项,合同总金额为1226.42亿美元。其中1996年的增长速度惊人,技术引进合同项目以及合同金额与“六五”时相比增长了112%和46%。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由于种种投资贸易优惠条件以及发达国家进一步敞开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大门,技术引进在改革开放后达到了新的阶段,所引进的技术合同不论从金额总数还是在合同份数都在不断的提升。2011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5270份,合同金额总计301亿美元,同比各增长了4%和6%其中以引进技术的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四类合为主,引进专利的技术费用占合同总金额的77%,远远超过技术设备的引进费用。

3.2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3.2.1 我国技术引进的来源

我国所引进的技术来源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欧盟,欧盟成员又中从德国、法国引进较多。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与欧盟成员国签订技术引进合同95.4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0%,美国为第二位,引进合同金额88.5亿美元,金额占合同总额的比率为27%。日本列第三位,引进金额为57.4亿美元。我国引进的技术有75%是来自于美国、日本、和欧盟。此外,我国的技术引进的地区的集中程度较高。从技术引进合同的项目数上来看,2005年到2011年的技术引进的地区排名基本一致;但是如果从我国技术引进的合同总金额上看,排名靠前的国家变化较大。瑞典与我国的所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虽不多,但是技术贸易额从2005年的23016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 123985万美元,从2005年的13位上升至2007年的5位,说明我国与瑞典的技术贸易发展较为迅速。我国与美国和日本的技术贸易合作关系一直是很密切的,成交合同的数目和成交合同的金额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前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交的合同和金额都有所减少。从技术引进的规模上看,我国从瑞典、法国等国家引进的技术项目规模较大。而2009年我国从美国、日本、欧洲引进技术合同金额大但是同时数目也多,技术合同所涉及的规模较小,仍存在发展的潜力。

3.2.2 我国的技术引进的方式

首先,专利专有技术转移已经超越技术设备或者是生产线的转移成为我国技术转移引进的主要方式。在早期的国际技术转移中,技术的转移往往是通过产品的输出来实现,软件技术跟随硬件转移。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资本流动限制的放松,国际贸易的形式的内涵更为丰富,资本和技术的输出逐渐取代了商品的输出逐渐成为了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我国的国际技术引进的方式已经超越单纯设备的引进,转变成为了某项技术专利或技术工艺等而购买的机械设备或者是零部件、或者是直接进行专利技术的贸易。其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国际技术引进的方式开始多样化发展。第一,企业兼并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新方式。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过去,企业兼并主要是企业间的“以强吞弱”,也就是技术先进型企业吞并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企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兼并活动中的技术

- 6 -

转让或贸易的成分并不明显、甚至根本不存在。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国际竞争的加强,当前的企业国际兼并活动主要体现在技术先进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上,兼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实力,使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产品流通能在较短时间里跃上一个新台阶。伴随着这种性质的企业兼并,必然有着较多的国际技术转让或贸易存在。换言之,此时的企业国际兼并事实上已成为了直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特殊贸易方式了。第二,第三方技术供给的出现。近年来,专业研发技术型企业出现,即第三方技术供给。即既不是企业自己研究开发,也不是从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制造企业引进技术,而是将研究开发活动外包给专业化的研发与设计企业承担。

3.2.3 我国技术引进的主体

3.2.3.1 技术需求方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技术引进主要靠的是政府的规划,企业并没有发挥作为技术进步主体的作用。近几年,我国企业逐渐成熟。首先从技术人员的配置上看,我国技术研究开发人员的42%集中在政府的研究机构,约27%的研究人员集中企业,23万企业中仅有不到4%的企业设立了技术研发机构,22%集中于高校,其余的9%分布在其他单位,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而如表所示,2010年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约为70%,大中型企业拥有的研究型人才总数为接近世界发达国际水平。

3.2.3.2 技术市场上的中介方

技术中介是指一方以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为技术转移的双方进行联系介绍,并为履行技术合同提供服务的活动。我国的技术中介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技术中介方包括政府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政府的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有长期联系的科研机构或者顾问单位和专家以及小型技术市场。这一类的中介方具有官方组织计划协调和干预能力,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第一类中介方长期为企业参与技术贸易提供担保等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技术贸易的成功率,但是这种以政府行为为主体的中介抑制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腐败等影响技术引进问题的出现。第二类中介方包括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开发办公室、厂矿企业技术研发部门,他们更多的代表了技术持有人的利益和态度,常常代表技术受方签约。以上两类中介在技术贸易的治谈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上看,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介方。第三类技术中介方包括技术中介公司、技术开发公司、常设技术市场、各类学会、专利事务所以及新闻出版单位和科技信息研究单位的信息服务部门。例如信任危机,中介服务的兴起,部分欺诈者一哄而起,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低劣,严重破坏了中介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企业在收取技术中介费用方面也遇到了拖欠拒付等情况,影响了中介的生存和发展。

4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调研盲目引进

- 7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本土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先机,凡是有利润空间的行业不经深入的技术调研,就迅速引进技术设备投入生产,其结果往往是引进了发达国家即将淘汰的生产技术。而利润的驱使又使得其他厂商跃跃欲试,但由于得不到先进企业的技术帮助,后进厂商不得不再次引进同样的生产设备。各个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各自为政,忽视行业总体的发展状况,不断引进其他地区早己引进的技术设备。企业与地方政府技术引进的条块分割使得我国技术引进的重复性体现出三种特征:一是低水平的一般加工性项目重复引进多;二是地方性重复引进多;三是在个别行业集中性重复引进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VCD产业从零到世界产量第一仅用了三到四年的时间,VCD的生产企业最多时达到上百家,VCD机的销售价格从初期的三千多元迅速降到后来的区区两、三百元,大批生产企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从诞生到破产的全过程,而VCD生产技术在进入我国之初就早己被发达国家所淘汰。

4.2 技术引进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我国多年的技术引进并没有带来大量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我国引进的更多的是成熟或标准化的技术。目前,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的。实践证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示范和模仿效应、联系效应与人力资本流动等方式带动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本国企业从中取得的技术进步仅仅限于与跨国公司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加工制造环节,不但未从根本上提高本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力,仅限于为跨国公司作配套型生产服务,而且使得本国企业为获得跨国公司的订单与合作又大量地引进为满足跨国公司对合作方生产设备提出的要求所需的生产设备。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已转向标准与品牌的竞争,占有核心技术与专有技术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因此,从长远看,仅仅是某些加工制造环节取得技术进步己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需要由本国企业掌握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与专有技术。以汽车工业为例,我国汽车工业引进的技术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0%;开发的换代产品达到8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30%;技术落后的产品占40%。轿车的关键生产技术始终控制在外方手中。本国汽车企业只能占领部分附加值较低的中低档轿车市场,而附加值较高的中高档轿车市场皆为国外品牌的轿车所占有。在汽车行业研发方面,上海大众汽车虽与通用汽车合资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但至今为止,尚难有效运作,技术溢出效果也不明显。

4.3 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当今的发达国家技术研发重点已由提高生产效率与工艺水平的技术向研发新产品的技术转变。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技术引进的重点仍然是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制造业的工艺水平。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合同金额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领域,分别占合同总金额的15.02%, 13.47%, 10.06%。从合同数量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

- 8 -

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等,其合同数量占全部合同数量的比例分别为15.02%, 13.47%, 10.06%。由于我国工业化阶段的任务并没完成,整个国家的基础加工制造能力还比较落后,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继续引进用于提高传统基础加工制造业水平的技术和工艺。而在发达国家,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电子及通信设备的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的制造早已进入技术成熟和标准化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

4.4 消化吸收资金投入低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是技术引进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促进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包括外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引进后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从而形成有本国特色的技术成果,是决定技术引进是否能有效推动本国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唯一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我国技术引进中,普遍存在对技术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严重不足的问题,用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仅为技术引进资金投入的1/3,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为3:1到5:1之间。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主要看国家对研发的投入程度如何。2011年,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为6842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4%,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约为2%左右。企业科技投入的总量近几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科技活动经费和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仅为1.5%左右和0.8%左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引进后只有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才能逐渐形成具有适合本国发展要求的技术成果,推动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消化进度不够则无法有效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那么技术引进也只是停留在原来技术水平上的引进,造成重复引进和资源的浪费。

4.5 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力

首先是规范技术中介服务的法律制度缺乏。我国涉及中介机构的法律制度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民法》、《合同法》等,但是总体上仍缺乏一部完整的法律全面协调规范科技中介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对于中介市场中拉关系、给回扣、虚假广告、无序竞争等现象打击的力度不够。其次是技术中介机构对于技术引进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路线是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下游高新技术需求企业,以改善下游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竞争力,但是忽略了与下游企业就发展中的技术需求状况以及技术引进后是否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状况进行沟通,科技信息仅仅由技术供方、技术中介方、技术受方作单项流动,技术引进无法再最大程度上满足技术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再次是金融机构对于中介的支持不力。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依赖政府的贷款,金融机构的服务和支持较少,投资主体的单一使得中介机活动的规模受到限制。

4.6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教育水平不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0一2011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

- 9 -

我国教育体系的质量世界排名53位,职工的再教育水平世界排名57。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到当地子公司技术转让的进程,而且影响到对当地经济的扩散。

5 提高我国技术引进质量与效率的对策

5.1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国际技术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或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技术联合,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缩短技术开发期。它实际上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技术交易,通过技术合作,合作方可以将各自互补的技术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结合在一起,既节省时间、资金,又提高技术水平。国际技术合作的原因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究。宏观原因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研究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政府间大量双边或多边国际技术合作协定的签订。其次是生产的国际化,由于越来越多的工业的产品生产都对技术性能和质地提出高要求,需要国内外企业或者部门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协作。最后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使得国际技术合作增强。国际技术合作的微观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层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复杂性的提高、不同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行技术创新不可能仅仅依赖本身的技术能力。通过国际技术合作,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整合技术资源,弥补各自的战略缺口;分担研发的风险和成本;甚至可以克服技术贸易壁垒拓展国外市场。

5.1.1 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鼓励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第一,继续积极地搭建技术领域双边的经济和贸易合作。一方面,我们应该深化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的技术合作内容。另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促成与除美国、日本之外的国家,例如德国、韩国、印度、巴西等双边技术合作机制建立。第二,展开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共同的研发和创新。第三,努力为技术引进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虽然国际合约和国际规则的制约,但由于国际技术合作的双方属于不同国家的管理机构,这种不一致会导致诚信问题的发生,在我国的技术中介机构中的表现较为明显。第四,灵活运用政府类似于许可证等政策手段限制对方企业的进入。如此,外国的企业为了进入市场绕开贸易壁垒可能会寻求与本地的企业的技术合作。

5.1.2 企业积极参与

总的来说,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或设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更好地吸收国外的科技信息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科研条件,促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第一,在合作项目和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应该在先进性和新颖度的同时兼顾企业的有效的学习和吸收能力,降低盲目性。第二,增加研发投入,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在技术合作中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技术引进后的消化能力的提高。第三,防范技术合作中核心

- 10 -

技术泄露的风险,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后,要做好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谈判的准备工作,全面分析自身和对手的情况,制定谈判策略,运用恰当的谈判策略。

5.2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一味依赖技术引进所引进的只是不必要或者是已经趋于成熟的技术,核心技术的培养应该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世界发展的长期趋势也已经证明了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从国内的发展情况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缺乏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在大到飞机、汽车、数控机床,小到服装、日用化学品、碳酸类饮料等的诸多产业领域里,表现出很强的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清楚了解:首先,技术引进了并不等同于技术能力的提高,引进并不会自动促成技术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核心技术也是难以买入。实践证明,技术能力是需要通过有组织的技术学习和产品开发的实践才能获得。其次,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经随着劳动成本的提高逐步缩小了。核心技术缺乏的前提下,产品利润率偏低,必然导致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得不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顺利实现。再次,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重大障碍。没有基于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国产业突破想要突破技术垄断是十分困难的。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政府应该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政策的作用。首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财政资金主要投向企业的研发活动,帮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此外,政府的财政支出应充分发挥资金导向的作用,鼓励企业将自有资金投入自主创新的领域。其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应该不断改善税收等优惠政策。我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摊销技术性无形资产、加速研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帮助企业建立创新机制和融资机制。最后,政府亦可从创建创新文化的社会氛围入手,鼓励各种创新活动的进行。从微观的层面出发,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重视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引进后的消化与吸收;其次更应该注意将引进的技术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增强对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培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单纯依靠技术引进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核心技术才是保持市场份额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我们所说的核心技术并不都是全新的技术或者是高新技术,可能仅仅属于“微小的进步”或者“较为重要的提高”的层次。但是只要这种技术具有自身的独创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杜绝将引进资金投向不断变动的技术内容和重点,明确自己引进技术的目标,保持自己的优势。

5.3 优化技术引进结构

优化技术引进的结构,首先需要政府明确技术引进的指导思想,不论是服务于倾斜生产方式还是服务于产业合理化技术引进措施,日本政府战后的技术引进都有极为明确的目标以及与实现目标相配套的政策措施。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

- 11 -

我国应该运用包括关税、信贷、价格、财政、汇率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对于软技术的引进。例如对于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进行减免税,对于成套设备的引进则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其次,企业应该对技术的进口的方向进行选择和控制。一方面,企业应该将战略性产业的需要放在技术引进的首位,配合节能环保、制造业高端设备、新能源开发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用来培养较为符合我国市场需求或者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领域。例如机械电子、汽车制造、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等关键性的领域。

5.4 加大资金筹措效率

提高技术引进资金筹措的效率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二战后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促进对于研发和技术引进投入起了重要的影响,具体的方式包括税收优惠制度、预扣赋税制度、外资法引导外资流向以及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低利率贷款。政府首先应当明确拓宽融资渠道的对象不仅仅限于技术引进单位,还包括技术中介机构。其次应该明确拓宽融资渠道的方式,包括政府贴息低息贷款和补贴、政策性银行在政府的担保下提供优惠贷款、引导外资的流入,努力建立以企业、银行、外资、社会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高资金筹措工资的效率需要确立资金筹措的原则。第一,稳定性原则。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尽量选择与自身具业务往来关系的金融机构以及保证尽量使用一种筹资方式。第二,适度性原则。筹措资金的额度应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需求,额度的制定也要考虑诸如宏观经济形势、自有资金和接入资金的比例状况等诸多因素,杜绝过度举债。此外,企业应该选择适当的筹资期限,尽量配合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的周期。第三,经济型原则。企业应该对不同的筹措资金的方式的渠道、期限等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为经济的筹措方式。

5.5 优化中介机构的服务

中介机构提高自身服务质量首先应该积极在企业设立技术咨询机构,了解企业在技术引进不同阶段的需求。技术项目的引进应当考虑整个地区、整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技术吸收的战略和战术。那么了解企业的需求,这对于技术交易的双方和对技术市场进行管理的政府都是十分重要的。194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论”,证明需求是分层次的,企业的需求同样如此。引进技术时应首先考虑企业的安全性需求,即是在技术参与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追求投资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最小化。中小企业及主要资本为贷款的企业尤其强调安全性需求。其次是营利性,企业都希望在投资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大的扩大企业收益。第三是独立性需求,即不希望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第四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包括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垄断和占领市场,以及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等。这一层需求是企业较高层次的需求。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中介机构便可以为企业在不同层次需求水平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管理。例如针对处于第一层需求的企业,中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市场和财务的可行性研究。针对企业的盈利性需求,政府可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技术引进贷款利率方面努力。至于独立性需求,企业希望独立地利用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国

- 12 -

民教育,培养吸引人才,促进技术引进后的吸收消化和创新,帮助企业真正的掌握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培养其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增强其技术进口的实力。 技术中介机构应该采取种种措施优化服务,促进自身业务范围的拓展。第一,中介机构应该定期组织招商引资和技术交易会,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亦可以通过收取赞助费等获得盈利。第二,中介机构应集成社会优势,开拓业务范围。例如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充分利用首都的教育、信息、科技的优势,联系首都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成为参与国际技术引进的重要力量。第三,完善中介所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服务。可行性研究是为投资决策做准备,可行性的研究结果直接决定企业是否引进该项技术。国际上技术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步骤包括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技术引进可行性研究的类容包括市场研究、技术研究和经济和效益研究。可行性的研究不可仅看到技术的市场机会而忽略企业的机会研究,即大批企业进行某一产业的技术重复盲目引进,将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而忽略新能源和海洋等相关技术的引进和开发。

5.6 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引进的关键。宏观层面,政府应该继续完善教育机制,同时加大对专业技能的培训的投入,这个专业技能不仅仅限于与技术直接相关的领域,应该包括管理、中介等技能的培养。微观层面上,企业应该重视在岗员工的再教育制度。只有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再次,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建立更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吸引机制,一方面激励在职员工的技术学习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大对人才的吸引机制。如今,企业高水平技术带头人的短缺已经超过科技经费而成为制约创新能力提高的最主要的瓶颈。我国现行的高级人才激励制度与政策大多数都是针对基础研究层次的,主要面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例如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百人计划,而企业高级人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激励非常少。重科学家、轻工程师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企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很不利。为此,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笔者建议的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门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的国家级奖励和面向企业高级科技人才的国家级专家命名,在继续重视产学研之间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之间在人才培养和高级人才交流的政策支持,例如依托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一批高等工科教育培训实习基地,建立各方的高级访问学者制度,选聘企业高级人才到大学任兼职教授等等。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应该致力于如何留住和吸引科技人员。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关。首先,要充分调动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企业在技术职务评聘、技术职称晋升、技术创新成果评定、科技荣誉的授予、知识产权保护、工资福利待遇提高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其次企业可以在内部设立技术创新的奖励基金,对于技术创新活给与物质奖励。最后,应该积极地创立本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改善工作环境,吸引科技技术人员的加入。

- 13 -

6 结论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动力。在进行独立技术创新的同时,技术的引进也成为许多国家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是我国技术引进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技术引进现状入手,探讨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根据数据分析,我国技术引进长期以来存在着问题,影响我国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技术引进的效率。总结国际技术转移发展国内经济的措施可以从技术贸易政策、技术科研机构的设置、教育制度、国际经济合作、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角度进行总结。最后,在对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针对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来源单一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是加强国际技术合作,除此以外,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这种对于国外技术引进依赖的根本途径。优化技术引进结构政府必须确定技术引进的主要原则,引导企业对技术引进选择和控制。提高我国技术引进的效率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提高资金筹集的效率,优化中介机构的服务,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 14 -

参考文献

1. 陈向东. 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安. 国际经济法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一博. 2009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傅正华,李明亮. 我国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 范旭. 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经济论坛,2011(6).

6. 郭燕青. 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 龚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中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经贸,2009(18).

8. 黄静波. 国际技术转移. 北京:北京嘉实印刷有限公司,2007.

9. 胡晓琳,龚莉. 中国经济全书.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 李光洒.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问题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2010.

11. 李建国. 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投资,2007(10).

12. 李树. 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保障技术转移法. 北方论丛,2009(06).

13. 刘瑾.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动的新视角. 南方经济,2009(05).

14. 马忠法.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技术引进后续研发问题及完善. 知识产权,2008(06).

15. 沈玉春,江子章.科技管理.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16. 孙建,吴利萍. 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阴. 科学研究,2011(10).

17. 徐翔,陈健雄.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揭示. 国际经济合作,2010(02).

18. Posne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 Economic Paper,2006.

19. Frohlnan. Business Strategy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Long Range,2008.

20. Andrew Weiss. Technology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

21. Akerlof.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

22. Townsend.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Markets with Verification. Economic

Theory,2005.

- 15 -

致谢

我的学位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同窗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 16 -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号:

【单击此处输入学号】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学生姓名:【单击此处输入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单击此处输入指导教师姓名】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所学专业:【单击此处输入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单击此处输入研究方向】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中国·哈尔滨

2013 年 5 月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水平己经成为衡量一国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技术的后进国家想要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实现技术的飞跃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利用技术引进,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来发展国内经济。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走出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科技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国际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危机中备受瞩目的经济体,国际技术引进的来源、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技术引进的效率较低。因此,研究国际技术引进对于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跨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技术引进 问题 对策

- I -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unceasing advancement, further deepening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easure of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conomy. The backward countries to realize the technology through its own R & D strength leap is very difficult, need to introduce the use of technology to the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dvanced countries absorption. But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facing great difficulties,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out of the crisis i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ncrease R & D investment, promot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crisis of high-profile economies, there are shortcomings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mport sources, methods, low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Therefor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to narrow the technological gap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realize the leapfrogging of technolog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 II -

目录

摘要.................................................................................................................................. I

1 前言 ........................................................................................................................... 1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2 技术引进的相关理论 ................................................................................................. 3

2.1 技术引进的内涵 ............................................................................................... 3

2.2 技术引进的主要特征 ....................................................................................... 4

2.3 技术引进的模式 ............................................................................................... 4

3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 5

3.1 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 ....................................................................................... 5

3.2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 6

4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7

4.1 缺乏调研盲目引进 ........................................................................................... 7

4.2 技术引进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 8

4.3 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 8

4.4 消化吸收资金投入低 ....................................................................................... 9

4.5 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力 ................................................................................ 9

4.6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 9

5 提高我国技术引进质量与效率的对策 ...................................................................... 10

5.1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 10

5.2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11

5.3 优化技术引进结构 ..........................................................................................11

5.4 加大资金筹措效率 ......................................................................................... 12

5.5 优化中介机构的服务 ..................................................................................... 12

5.6 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 13

6 结论 ......................................................................................................................... 14

参考文献 ....................................................................................................................... 15

致谢............................................................................................................................... 16

- III -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动力。在进行独立技术创新的同时,技术的引进也成为许多国家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是我国技术引进仍存在很多问题。科技进步对增强一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而走出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科技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国际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危机中备受瞩目的经济体,国际技术引进的来源、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研究国际技术引进对于提高我国技术引进的效率,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跨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国际环境的变化斗转星移,理论研究应该与时代同步。经历了经济危机的洗礼,各国的经济都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技术先进国为了保持自己在贸易中的领先地位,对技术的传播进行控制,以保持技术差距。在这种国际背景下研究国际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技术引进对促进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发展乃至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学者纷纷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展开研究。其中日本是技术引进的典型案例,技术引进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成功的开辟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应用的典型之路。日本的技术引进成功经验引起了各方的关注。Tsuyoshi Nakamura(2001)以日本化学与电子设备工业中200家企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技术的引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技术创新,而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行业和企业的特征以及企业的 R&D 的投入。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的引进显得更加重要。Rana Hasan (2002)使用印度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技术引进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率的提高更多的归功于技术的进口,而不是 R&D 的投入。Andrea Mattozzi(2004)从出口的角度,审视技术引进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技术的引进使出口商品价格降低,使出口商生产质量更高,价值更高的商品,增强出口商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出口绩效,作者以欧盟及其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数据为基数,经研究发现通过技术引进,欧盟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得到了升级。

- 1 -

Emmanuel Anoruo(2006)通过对59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一个国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一国的出口起到促进作用,这其中一国创造性活动又包括四个部分:创新、技术水平、技术引进和企业的创业能力。Keith. Maskus(2008)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作用,作者通过建立寡头模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作者通过模型分析发现知识产权的增强可以提高南方地区接受技术企业的边际收益,扩大国际技术转移的规模,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不断完善。黄烨菁(2008)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从技术极度落后,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线来弥补建国初期中国的技术空白;到采取“市场换技术”战略,试图利用外资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再到如今强调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中国的技术引进战略在不断的完善。姚利民,饶艳(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利于促进我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大部分学者都赞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王涛生,黄志红(2010)通过对湖南省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技术引进促进了湖南省贸易结构的优化,企业就业规模的扩大,宏观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吴延兵(2008)则是从对生产率的影响方面考虑,他发现技术引进对不同地区产生的技术效应是不同的,技术引进只对西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效应;而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自主研发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对于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改善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刘志彪,吴福象(2008)以纺织服装企业为例,发现下游企业动态技术引进所造成的市场需求转移,从而对当地设备企业的技术升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孙建,吴利萍,齐建国(2009)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的工业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之间的互补关系较弱,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引进的重要因素。他们利用联立方程模型理论,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并指出我国还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缺少核心技术和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在国际上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前言。简单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述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技术引进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是介绍了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第四章主要阐述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我国技术引进质量与效率的对策。第六章为结论。

- 2 -

2 技术引进的相关理论

2.1 技术引进的内涵

技术引进的定义在目前并有多种说法。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会议在其提出的《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中明确规定:技术转移是指转移关于制造一项产品,应用一项工艺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但不包括只涉及货物出售、货物租赁的交易。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有偿和无偿的各种途径,自一国流向他国的活动就是国际技术转移。从技术出让方角度看,技术转移活动是一种技术转让活动;从技术接受方角度看,技术转移活动就是一种技术引进活动。因此,技术转让与技术引进是同一技术转移活动的两个方面。

我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把技术引进定义为:技术引进是指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科技合作等途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国外获得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所需的先进技术,其主要范围是:

(1)从国外公司、企业和科研单位获得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包括购买设计、流程、配方、设备制造图纸工艺和工艺检验方法等技术资料。

(2)委托外国咨询公司或科研单位提供咨询及其他技术服务。

(3)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委托外国科研单位或公司培训人员。

(4)随技术引进进口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和样机。

(5)由国外提供的各种科技援助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

此《条例》关于技术引进描述是从贸易角度出发,对技术引进的目的、范围进行严格的界定,属于管理性的条文,便于国家职能部门对技术引朝气管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不属于技术引进理论概念的探讨。与技术引进的法律含义相比,技术引进的理论含义更为深广。日本在外贸法中把技术引进定义为:指非本国居民向本国居民转让工业所有权和其他技术上的权利,授以以上有关事项的使用权,以及对经营事业给以技术指导。这两种定义与《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中的阐述有较大的相似性,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技术引进的目的和形式,缺乏对技术引进过程和特征的描述。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中,认为技术转移由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组成。垂直转移是把一国的基础研究成果转用到另一国的应用科学中,或把一国的应用科学的成果转到另一国的生产领域。水平转移是把一国的新技术直接地转移到另一国家。我国技术引进专家关于对技术引进的定义有:

(1)当事人通过合法手续建立契约关系,以传授专有技术、附带转让部分或全部工业产权为目的的国际贸易行为。

(2)通过贸易等途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旨在从外国获得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所需的专有技术和工业产权的行为。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技术引进应该是对理解和开发所引进技术的能力的一种引进。技术引进概念的界定必须与技术转移的过程相联系。判断技术引进成功与否的标志是:

- 3 -

技术引进能否在独立的情况下,对所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并具有一定的改进、扩展和开发所引进技术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技术引进是当事人通过国际之间贸易行为,建立传授专有技术,转让或许可工业产权的契约关系,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和扩散四个过程来实现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获得最大效益的过程。

2.2 技术引进的主要特征

2.2.1 技术引进具有周期属性

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一般都经历发展、成熟、衰老三个阶段。衰老是一项技术生命周期的终结,代之而起的是另一项新技术。技术引进恰恰是在这种不断进步、螺旋式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完成技术引进的循环过程。因此,不同的技术引进有不同的循环周期。

2.2.2 技术引进具有贸易属性

技术作为商品在技术市场进行买卖。技术引进就是完成这种技术交易的行为过程,但不是单纯的买卖过程。而是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使用权的转让过程,或者以咨询、培训等方式进行传授技术知识的过程,并且在这样的过程,完成对新技术或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2.2.3 技术引进具有系统属性

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有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创造出来的系统知识。因此,技术引进包括知识原理、系统方法、操作技能和专用技术等内容。技术引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将一项技术转让给另一方的过程。包括技术的选择、咨询、评估、吸收和创新等一系列的环节,所以技术引进是一项巨大的复杂性的系统工程。

成功的技术引进应由引进、消化、创新、扩散四个部分组成。技术引进是一种技术能力的引进,对于引进方国家而言,在掌握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使之扩散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2.3 技术引进的模式

2.3.1 以人才引进为主的活件模式

相对其它技术引进模式而言,人才引进模式被公认为是最优的技术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可以极大地减少技术引进成本,迅速提高本国居民的科学素质,减少技术引进潜在的风险。但人才引进模式所需要的条件也最为苛刻,通常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才能够实现。以人才引进模式最为成功是美国,美国从建国至今从世界各地吸引了大量的技术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技术进步。

2.3.2 以机器设备引进为主的硬件模式

这种技术引进模式曾经在前苏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战后很多新独立的国家(如我国)

- 4 -

也纷纷效仿。但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的弊端己有所显现。对后发国家来说,在工业化初期,采用以机器设备引进为主的硬件模式有利于迅速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化基础,加快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业基础建立后,硬件模式的优势逐渐消失,技术上对外依赖加强,与发达国家保持一定的技术差距,经济只能限于跟进式发展,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3.3 以技术信息引进为主的软件模式

战后的日本是采用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的典型国家,软件模式的技术引进大幅提高了日本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能力,节约了技术引进的成本。但日本之所以能实施以技术信息引进为主的软件模式,与其所处的特殊国内外环境是分不开的。

2.3.4 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资件模式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引进模式,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溢出带动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减少本国技术引进的资金支出。但从二战后巴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看,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技术引进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到排挤、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对国外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依赖度过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等。

就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大国数国家这几种技术引进模式都兼而有之,不同的是,各个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用技术引进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3.1 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

3.1.1 改革开放前我国技术的引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技术引进一直是以进口设备,尤其是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受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禁运封锁,我国的技术引进主要来源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此期间引进的内容涉及冶金机械、汽车、煤炭、石油、电力、电信、化学以及一些军工项目,共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共400多项,用汇27亿美元。至六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技术的引进,出现转轨,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先后从日本和西欧等10个国家引进了涉及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方面技术设备84项,用汇2.8亿美元。虽仍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但也开始引进生产制造技术。1968一1971年间,我国的技术引进完全中断。从1972年始,我国的技术引进又恢复。

3.1.2 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引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技术贸易发展的速度增快。据商务部统计,1979一1999年底,我

- 5 -

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4327项,合同总金额为1226.42亿美元。其中1996年的增长速度惊人,技术引进合同项目以及合同金额与“六五”时相比增长了112%和46%。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由于种种投资贸易优惠条件以及发达国家进一步敞开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大门,技术引进在改革开放后达到了新的阶段,所引进的技术合同不论从金额总数还是在合同份数都在不断的提升。2011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5270份,合同金额总计301亿美元,同比各增长了4%和6%其中以引进技术的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四类合为主,引进专利的技术费用占合同总金额的77%,远远超过技术设备的引进费用。

3.2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3.2.1 我国技术引进的来源

我国所引进的技术来源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欧盟,欧盟成员又中从德国、法国引进较多。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与欧盟成员国签订技术引进合同95.4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0%,美国为第二位,引进合同金额88.5亿美元,金额占合同总额的比率为27%。日本列第三位,引进金额为57.4亿美元。我国引进的技术有75%是来自于美国、日本、和欧盟。此外,我国的技术引进的地区的集中程度较高。从技术引进合同的项目数上来看,2005年到2011年的技术引进的地区排名基本一致;但是如果从我国技术引进的合同总金额上看,排名靠前的国家变化较大。瑞典与我国的所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虽不多,但是技术贸易额从2005年的23016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 123985万美元,从2005年的13位上升至2007年的5位,说明我国与瑞典的技术贸易发展较为迅速。我国与美国和日本的技术贸易合作关系一直是很密切的,成交合同的数目和成交合同的金额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前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交的合同和金额都有所减少。从技术引进的规模上看,我国从瑞典、法国等国家引进的技术项目规模较大。而2009年我国从美国、日本、欧洲引进技术合同金额大但是同时数目也多,技术合同所涉及的规模较小,仍存在发展的潜力。

3.2.2 我国的技术引进的方式

首先,专利专有技术转移已经超越技术设备或者是生产线的转移成为我国技术转移引进的主要方式。在早期的国际技术转移中,技术的转移往往是通过产品的输出来实现,软件技术跟随硬件转移。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资本流动限制的放松,国际贸易的形式的内涵更为丰富,资本和技术的输出逐渐取代了商品的输出逐渐成为了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我国的国际技术引进的方式已经超越单纯设备的引进,转变成为了某项技术专利或技术工艺等而购买的机械设备或者是零部件、或者是直接进行专利技术的贸易。其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国际技术引进的方式开始多样化发展。第一,企业兼并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新方式。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过去,企业兼并主要是企业间的“以强吞弱”,也就是技术先进型企业吞并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企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兼并活动中的技术

- 6 -

转让或贸易的成分并不明显、甚至根本不存在。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国际竞争的加强,当前的企业国际兼并活动主要体现在技术先进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上,兼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实力,使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产品流通能在较短时间里跃上一个新台阶。伴随着这种性质的企业兼并,必然有着较多的国际技术转让或贸易存在。换言之,此时的企业国际兼并事实上已成为了直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特殊贸易方式了。第二,第三方技术供给的出现。近年来,专业研发技术型企业出现,即第三方技术供给。即既不是企业自己研究开发,也不是从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制造企业引进技术,而是将研究开发活动外包给专业化的研发与设计企业承担。

3.2.3 我国技术引进的主体

3.2.3.1 技术需求方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技术引进主要靠的是政府的规划,企业并没有发挥作为技术进步主体的作用。近几年,我国企业逐渐成熟。首先从技术人员的配置上看,我国技术研究开发人员的42%集中在政府的研究机构,约27%的研究人员集中企业,23万企业中仅有不到4%的企业设立了技术研发机构,22%集中于高校,其余的9%分布在其他单位,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而如表所示,2010年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约为70%,大中型企业拥有的研究型人才总数为接近世界发达国际水平。

3.2.3.2 技术市场上的中介方

技术中介是指一方以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为技术转移的双方进行联系介绍,并为履行技术合同提供服务的活动。我国的技术中介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技术中介方包括政府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政府的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有长期联系的科研机构或者顾问单位和专家以及小型技术市场。这一类的中介方具有官方组织计划协调和干预能力,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第一类中介方长期为企业参与技术贸易提供担保等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技术贸易的成功率,但是这种以政府行为为主体的中介抑制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腐败等影响技术引进问题的出现。第二类中介方包括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开发办公室、厂矿企业技术研发部门,他们更多的代表了技术持有人的利益和态度,常常代表技术受方签约。以上两类中介在技术贸易的治谈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上看,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介方。第三类技术中介方包括技术中介公司、技术开发公司、常设技术市场、各类学会、专利事务所以及新闻出版单位和科技信息研究单位的信息服务部门。例如信任危机,中介服务的兴起,部分欺诈者一哄而起,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低劣,严重破坏了中介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企业在收取技术中介费用方面也遇到了拖欠拒付等情况,影响了中介的生存和发展。

4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调研盲目引进

- 7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本土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先机,凡是有利润空间的行业不经深入的技术调研,就迅速引进技术设备投入生产,其结果往往是引进了发达国家即将淘汰的生产技术。而利润的驱使又使得其他厂商跃跃欲试,但由于得不到先进企业的技术帮助,后进厂商不得不再次引进同样的生产设备。各个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各自为政,忽视行业总体的发展状况,不断引进其他地区早己引进的技术设备。企业与地方政府技术引进的条块分割使得我国技术引进的重复性体现出三种特征:一是低水平的一般加工性项目重复引进多;二是地方性重复引进多;三是在个别行业集中性重复引进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VCD产业从零到世界产量第一仅用了三到四年的时间,VCD的生产企业最多时达到上百家,VCD机的销售价格从初期的三千多元迅速降到后来的区区两、三百元,大批生产企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从诞生到破产的全过程,而VCD生产技术在进入我国之初就早己被发达国家所淘汰。

4.2 技术引进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我国多年的技术引进并没有带来大量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我国引进的更多的是成熟或标准化的技术。目前,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的。实践证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示范和模仿效应、联系效应与人力资本流动等方式带动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本国企业从中取得的技术进步仅仅限于与跨国公司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加工制造环节,不但未从根本上提高本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力,仅限于为跨国公司作配套型生产服务,而且使得本国企业为获得跨国公司的订单与合作又大量地引进为满足跨国公司对合作方生产设备提出的要求所需的生产设备。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已转向标准与品牌的竞争,占有核心技术与专有技术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因此,从长远看,仅仅是某些加工制造环节取得技术进步己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需要由本国企业掌握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与专有技术。以汽车工业为例,我国汽车工业引进的技术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0%;开发的换代产品达到8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30%;技术落后的产品占40%。轿车的关键生产技术始终控制在外方手中。本国汽车企业只能占领部分附加值较低的中低档轿车市场,而附加值较高的中高档轿车市场皆为国外品牌的轿车所占有。在汽车行业研发方面,上海大众汽车虽与通用汽车合资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但至今为止,尚难有效运作,技术溢出效果也不明显。

4.3 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当今的发达国家技术研发重点已由提高生产效率与工艺水平的技术向研发新产品的技术转变。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技术引进的重点仍然是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制造业的工艺水平。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合同金额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领域,分别占合同总金额的15.02%, 13.47%, 10.06%。从合同数量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

- 8 -

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等,其合同数量占全部合同数量的比例分别为15.02%, 13.47%, 10.06%。由于我国工业化阶段的任务并没完成,整个国家的基础加工制造能力还比较落后,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继续引进用于提高传统基础加工制造业水平的技术和工艺。而在发达国家,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电子及通信设备的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的制造早已进入技术成熟和标准化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

4.4 消化吸收资金投入低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是技术引进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促进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包括外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引进后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从而形成有本国特色的技术成果,是决定技术引进是否能有效推动本国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唯一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我国技术引进中,普遍存在对技术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严重不足的问题,用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仅为技术引进资金投入的1/3,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为3:1到5:1之间。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主要看国家对研发的投入程度如何。2011年,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为6842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4%,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约为2%左右。企业科技投入的总量近几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科技活动经费和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仅为1.5%左右和0.8%左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引进后只有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才能逐渐形成具有适合本国发展要求的技术成果,推动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消化进度不够则无法有效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那么技术引进也只是停留在原来技术水平上的引进,造成重复引进和资源的浪费。

4.5 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力

首先是规范技术中介服务的法律制度缺乏。我国涉及中介机构的法律制度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民法》、《合同法》等,但是总体上仍缺乏一部完整的法律全面协调规范科技中介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对于中介市场中拉关系、给回扣、虚假广告、无序竞争等现象打击的力度不够。其次是技术中介机构对于技术引进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路线是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下游高新技术需求企业,以改善下游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竞争力,但是忽略了与下游企业就发展中的技术需求状况以及技术引进后是否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状况进行沟通,科技信息仅仅由技术供方、技术中介方、技术受方作单项流动,技术引进无法再最大程度上满足技术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再次是金融机构对于中介的支持不力。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依赖政府的贷款,金融机构的服务和支持较少,投资主体的单一使得中介机活动的规模受到限制。

4.6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教育水平不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0一2011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

- 9 -

我国教育体系的质量世界排名53位,职工的再教育水平世界排名57。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到当地子公司技术转让的进程,而且影响到对当地经济的扩散。

5 提高我国技术引进质量与效率的对策

5.1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国际技术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或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技术联合,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缩短技术开发期。它实际上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技术交易,通过技术合作,合作方可以将各自互补的技术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结合在一起,既节省时间、资金,又提高技术水平。国际技术合作的原因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究。宏观原因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研究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政府间大量双边或多边国际技术合作协定的签订。其次是生产的国际化,由于越来越多的工业的产品生产都对技术性能和质地提出高要求,需要国内外企业或者部门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协作。最后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使得国际技术合作增强。国际技术合作的微观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层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复杂性的提高、不同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行技术创新不可能仅仅依赖本身的技术能力。通过国际技术合作,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整合技术资源,弥补各自的战略缺口;分担研发的风险和成本;甚至可以克服技术贸易壁垒拓展国外市场。

5.1.1 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鼓励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第一,继续积极地搭建技术领域双边的经济和贸易合作。一方面,我们应该深化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的技术合作内容。另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促成与除美国、日本之外的国家,例如德国、韩国、印度、巴西等双边技术合作机制建立。第二,展开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共同的研发和创新。第三,努力为技术引进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虽然国际合约和国际规则的制约,但由于国际技术合作的双方属于不同国家的管理机构,这种不一致会导致诚信问题的发生,在我国的技术中介机构中的表现较为明显。第四,灵活运用政府类似于许可证等政策手段限制对方企业的进入。如此,外国的企业为了进入市场绕开贸易壁垒可能会寻求与本地的企业的技术合作。

5.1.2 企业积极参与

总的来说,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或设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更好地吸收国外的科技信息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科研条件,促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第一,在合作项目和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应该在先进性和新颖度的同时兼顾企业的有效的学习和吸收能力,降低盲目性。第二,增加研发投入,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在技术合作中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技术引进后的消化能力的提高。第三,防范技术合作中核心

- 10 -

技术泄露的风险,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后,要做好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谈判的准备工作,全面分析自身和对手的情况,制定谈判策略,运用恰当的谈判策略。

5.2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一味依赖技术引进所引进的只是不必要或者是已经趋于成熟的技术,核心技术的培养应该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世界发展的长期趋势也已经证明了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从国内的发展情况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缺乏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在大到飞机、汽车、数控机床,小到服装、日用化学品、碳酸类饮料等的诸多产业领域里,表现出很强的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清楚了解:首先,技术引进了并不等同于技术能力的提高,引进并不会自动促成技术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核心技术也是难以买入。实践证明,技术能力是需要通过有组织的技术学习和产品开发的实践才能获得。其次,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经随着劳动成本的提高逐步缩小了。核心技术缺乏的前提下,产品利润率偏低,必然导致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得不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顺利实现。再次,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重大障碍。没有基于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国产业突破想要突破技术垄断是十分困难的。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政府应该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政策的作用。首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财政资金主要投向企业的研发活动,帮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此外,政府的财政支出应充分发挥资金导向的作用,鼓励企业将自有资金投入自主创新的领域。其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应该不断改善税收等优惠政策。我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摊销技术性无形资产、加速研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帮助企业建立创新机制和融资机制。最后,政府亦可从创建创新文化的社会氛围入手,鼓励各种创新活动的进行。从微观的层面出发,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重视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引进后的消化与吸收;其次更应该注意将引进的技术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增强对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培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单纯依靠技术引进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核心技术才是保持市场份额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我们所说的核心技术并不都是全新的技术或者是高新技术,可能仅仅属于“微小的进步”或者“较为重要的提高”的层次。但是只要这种技术具有自身的独创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杜绝将引进资金投向不断变动的技术内容和重点,明确自己引进技术的目标,保持自己的优势。

5.3 优化技术引进结构

优化技术引进的结构,首先需要政府明确技术引进的指导思想,不论是服务于倾斜生产方式还是服务于产业合理化技术引进措施,日本政府战后的技术引进都有极为明确的目标以及与实现目标相配套的政策措施。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

- 11 -

我国应该运用包括关税、信贷、价格、财政、汇率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对于软技术的引进。例如对于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进行减免税,对于成套设备的引进则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其次,企业应该对技术的进口的方向进行选择和控制。一方面,企业应该将战略性产业的需要放在技术引进的首位,配合节能环保、制造业高端设备、新能源开发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用来培养较为符合我国市场需求或者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领域。例如机械电子、汽车制造、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等关键性的领域。

5.4 加大资金筹措效率

提高技术引进资金筹措的效率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二战后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促进对于研发和技术引进投入起了重要的影响,具体的方式包括税收优惠制度、预扣赋税制度、外资法引导外资流向以及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低利率贷款。政府首先应当明确拓宽融资渠道的对象不仅仅限于技术引进单位,还包括技术中介机构。其次应该明确拓宽融资渠道的方式,包括政府贴息低息贷款和补贴、政策性银行在政府的担保下提供优惠贷款、引导外资的流入,努力建立以企业、银行、外资、社会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高资金筹措工资的效率需要确立资金筹措的原则。第一,稳定性原则。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尽量选择与自身具业务往来关系的金融机构以及保证尽量使用一种筹资方式。第二,适度性原则。筹措资金的额度应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需求,额度的制定也要考虑诸如宏观经济形势、自有资金和接入资金的比例状况等诸多因素,杜绝过度举债。此外,企业应该选择适当的筹资期限,尽量配合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的周期。第三,经济型原则。企业应该对不同的筹措资金的方式的渠道、期限等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为经济的筹措方式。

5.5 优化中介机构的服务

中介机构提高自身服务质量首先应该积极在企业设立技术咨询机构,了解企业在技术引进不同阶段的需求。技术项目的引进应当考虑整个地区、整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技术吸收的战略和战术。那么了解企业的需求,这对于技术交易的双方和对技术市场进行管理的政府都是十分重要的。194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论”,证明需求是分层次的,企业的需求同样如此。引进技术时应首先考虑企业的安全性需求,即是在技术参与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追求投资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最小化。中小企业及主要资本为贷款的企业尤其强调安全性需求。其次是营利性,企业都希望在投资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大的扩大企业收益。第三是独立性需求,即不希望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第四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包括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垄断和占领市场,以及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等。这一层需求是企业较高层次的需求。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中介机构便可以为企业在不同层次需求水平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管理。例如针对处于第一层需求的企业,中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市场和财务的可行性研究。针对企业的盈利性需求,政府可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技术引进贷款利率方面努力。至于独立性需求,企业希望独立地利用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国

- 12 -

民教育,培养吸引人才,促进技术引进后的吸收消化和创新,帮助企业真正的掌握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培养其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增强其技术进口的实力。 技术中介机构应该采取种种措施优化服务,促进自身业务范围的拓展。第一,中介机构应该定期组织招商引资和技术交易会,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亦可以通过收取赞助费等获得盈利。第二,中介机构应集成社会优势,开拓业务范围。例如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充分利用首都的教育、信息、科技的优势,联系首都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成为参与国际技术引进的重要力量。第三,完善中介所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服务。可行性研究是为投资决策做准备,可行性的研究结果直接决定企业是否引进该项技术。国际上技术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步骤包括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技术引进可行性研究的类容包括市场研究、技术研究和经济和效益研究。可行性的研究不可仅看到技术的市场机会而忽略企业的机会研究,即大批企业进行某一产业的技术重复盲目引进,将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而忽略新能源和海洋等相关技术的引进和开发。

5.6 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引进的关键。宏观层面,政府应该继续完善教育机制,同时加大对专业技能的培训的投入,这个专业技能不仅仅限于与技术直接相关的领域,应该包括管理、中介等技能的培养。微观层面上,企业应该重视在岗员工的再教育制度。只有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再次,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建立更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吸引机制,一方面激励在职员工的技术学习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大对人才的吸引机制。如今,企业高水平技术带头人的短缺已经超过科技经费而成为制约创新能力提高的最主要的瓶颈。我国现行的高级人才激励制度与政策大多数都是针对基础研究层次的,主要面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例如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百人计划,而企业高级人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激励非常少。重科学家、轻工程师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企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很不利。为此,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笔者建议的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门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的国家级奖励和面向企业高级科技人才的国家级专家命名,在继续重视产学研之间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之间在人才培养和高级人才交流的政策支持,例如依托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一批高等工科教育培训实习基地,建立各方的高级访问学者制度,选聘企业高级人才到大学任兼职教授等等。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应该致力于如何留住和吸引科技人员。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关。首先,要充分调动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企业在技术职务评聘、技术职称晋升、技术创新成果评定、科技荣誉的授予、知识产权保护、工资福利待遇提高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其次企业可以在内部设立技术创新的奖励基金,对于技术创新活给与物质奖励。最后,应该积极地创立本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改善工作环境,吸引科技技术人员的加入。

- 13 -

6 结论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动力。在进行独立技术创新的同时,技术的引进也成为许多国家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是我国技术引进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技术引进现状入手,探讨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根据数据分析,我国技术引进长期以来存在着问题,影响我国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技术引进的效率。总结国际技术转移发展国内经济的措施可以从技术贸易政策、技术科研机构的设置、教育制度、国际经济合作、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角度进行总结。最后,在对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针对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来源单一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是加强国际技术合作,除此以外,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这种对于国外技术引进依赖的根本途径。优化技术引进结构政府必须确定技术引进的主要原则,引导企业对技术引进选择和控制。提高我国技术引进的效率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提高资金筹集的效率,优化中介机构的服务,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 14 -

参考文献

1. 陈向东. 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安. 国际经济法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一博. 2009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傅正华,李明亮. 我国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 范旭. 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经济论坛,2011(6).

6. 郭燕青. 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 龚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中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经贸,2009(18).

8. 黄静波. 国际技术转移. 北京:北京嘉实印刷有限公司,2007.

9. 胡晓琳,龚莉. 中国经济全书.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 李光洒.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问题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2010.

11. 李建国. 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投资,2007(10).

12. 李树. 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保障技术转移法. 北方论丛,2009(06).

13. 刘瑾.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动的新视角. 南方经济,2009(05).

14. 马忠法.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技术引进后续研发问题及完善. 知识产权,2008(06).

15. 沈玉春,江子章.科技管理.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16. 孙建,吴利萍. 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阴. 科学研究,2011(10).

17. 徐翔,陈健雄.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揭示. 国际经济合作,2010(02).

18. Posne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 Economic Paper,2006.

19. Frohlnan. Business Strategy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Long Range,2008.

20. Andrew Weiss. Technology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

21. Akerlof.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

22. Townsend.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Markets with Verification. Economic

Theory,2005.

- 15 -

致谢

我的学位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同窗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 16 -


相关内容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 2. 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变迁研究 3. ××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4. 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5. 中国战略性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6. 论培育某省(某市.地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7. ...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汇总(参考) 电子货币的风险与研究 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国酒店业的应用 浅探网络品牌的误区 浅谈网上书店的顾客忠诚度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计算机行业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电子商务下零售业顾客忠诚的建立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 国内专 ...

  • 报关.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报关.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 国际贸易支付结算方式比较分析 2 .论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3.试论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分析 4 .我国国际货代业提升竞争力的思考 5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竞争力 6 .美轮胎特保案裁决对中国轮胎出口的影响 7.论国际贸易增速趋缓下的服务贸易发展 8 ...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6.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现状.问题 ...

  •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科类) 论文题目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侯文雅 学号 [1**********] 专业 会计1204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当今社会中小企业为数颇多,但发展艰难,其中存货的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粗放,所以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 ...

  •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 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入世后, 两岸三地投资经贸关系发展研究 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中小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论文选题参考 注意:应结合自己的兴趣,结合本省,本地区或本县的行业或企业来 进行选题,不宜选太大的题. 1. 美国的贸易逆差:原因.影响.趋势 2. 中国的贸易顺差:原因.影响.趋势 3. 国际石油价格的发展趋势 4. 国际石油供求的发展趋势 5. 中国的石油进口发展趋势 6. 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发展 ...

  •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009年第1期 总第175期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No.1,2009 SerialNo.175 [电子商务]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晓辉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 要]我 ...

  • 会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编号 毕业论文 二〇一七年十月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顾问教师 摘 要 摘要 当今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应用.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会计发展的必要趋势.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变革方面 ...

  • 大专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企业经营现状和对策分析 3.××企业的营销渠道管理策略分析 4.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5.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6.谈中国百货超市化的动因和出路 7.当前我国服装业发展态势及建议 8.我国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