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英文题目

探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及应对措施 Research On The Liquidity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

院(系):商学院

探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

流动性过剩被视为导致潜在通货膨胀、金融风险、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日益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之本,它不仅关系到单个银行的存亡,更牵连着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

文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回顾了不同阶段的相关的理论,接着论述流动性过剩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金融生态环境和商业银行管理两个视角对流动性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影响,对策

Research On The Liquidity Surplus Of Commercial Bank

And Countermeasure

Abstract

The liquidity surplus is regard as one of the basic causes which bring about economic problems such as potential inflation , financial risk , the lower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o on .With the f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form ,the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liquidit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The liquidity is the root of banks.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not only may make a single bank bankruptcy but also involves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country .

This essay first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liquidity systematically, list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hras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liquidity surplu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it discusses the reasons from two perspective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

【Key words】Liquidity surplus,Impact ,Strategy

引言 ············································································································································ 1

第一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 2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 ····························································································· 2

1.2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及流动性指标分析··························································· 3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及负面影响 ································································ 6

2.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 ················································································· 6

2.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 ······································································ 8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 10

3.1金融生态环境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 10

3.2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形成原因 ··································· 12

第四章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 15

4.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 15

4.2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 16 结束语 ······································································································································ 17 参考文献 ··································································································································· 18 谢辞 ·········································································································································· 1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这给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正确认识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解决金融体系现有的内在矛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关键是看能否深入分析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文章在回顾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发展基础上,主要从金融生态环境中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作关系比较直接的外部环境(产业、社保、法制、信用等)、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的组织结构、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针对不同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相关理论

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及其管理理论和指标进行一定的了解。

1.1商业银行流动性定义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发展其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所谓商业银行流动性就是指银行在需要使用资金时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的能力。

1.1.1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内涵

彼得.S. 罗斯所著的《商业银行管理》中将流动性界定为:一个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可使用资金,该银行就被认为具有“流动性”。这表明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使用其自有资金或是通过借款或是出售债券等有效方式迅速筹集到资金。[1]

葛奇认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2]

1.1.2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伴随近年来经济过剩而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存贷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何谓流动性过剩,简言之就是,当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了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资金成本时,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是说流动性供给超过了流动性需求。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表现。

[1]

[2](美)彼得.S. 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8~76页 葛奇,霍田.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6~129页

1.2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及流动性指标分析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发展其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以及由 此而制定的与市场发展相吻合的流动性管理理论。基于“三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以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理论渐进的发展演变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1.2.1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发展

(1)银行最早的流动性管理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

从商业银行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完全取决于客户存款的意愿与能力;银行不能自由地扩大资金来源,而资金业务的规模与结构则是其自身能够控制的变量,银行主要通过对资产的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商业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其管理思想在6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里,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地位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负债管理理论开辟了满足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资产管理仅从资产运用角度来维持流动性的传统做法,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流动性管理理念转化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求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盈利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负债管理理论以货币市场借入资金来维持流动性,必然会受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外部不可测因素的制约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借入资金要付出较高的利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它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又一次发生了较大转变,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思想的产生。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应地进行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作出最优组合,借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和核心内容在于分析资产、负债两方面之间的“缺口”,并围绕缺口探索解决途径。[1]

1.2.2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分析

一家商业银行能以合理成本较快地获取一定数量的资金满足当前或未来需求则说明银行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反之就比较差。然而不同的商业银行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异,简单的流动性指标不能准确地对银行的流动性作出评价,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流动性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国外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性缺口、核心存款与总资产比率、总贷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证券的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率、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比较落后。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1]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94~307页

标和考核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评价指标有:存贷款比例指标、中长期存贷款比例指标、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指标 、备付金比例指标、 拆借资金比例指标。现在, 这些指标已不能客观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我国又于2005 年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流动性指标作了修改,设立了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缺口率三个指标:( 1)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水平, 不应低于25%; ( 2) 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 不应低于60%;( 3) 流动性缺口率为90 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 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 不应低于-10%。新颁布的流动性指标取消了与现在经济金融环境不适应的备付金比例和拆入拆出比例指标还取消了贷款和长期贷款的规模限制。同时借鉴了国外流动性管理的先进理念,引入核心负债和流动性缺口的概念, 提出了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比率指标,使得评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更科学合理, 更准确。[1]

[1]杨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探析.浙江金融,2007,8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及负面影响

近几年不断出现流动性危机,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单个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2.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存贷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凸显,文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2.1.1存款与贷款的缺口不断扩大

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下降幅度也较大。截至2008年4月底如表2-1所示,全国金融机构存贷差已突破了213604亿,存贷比降为56.70%。由于存贷差的扩大,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了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资金成本,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凸显。

表2-1 2003年——2008年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变动表

单位:亿元

表2-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

2.1.2超额准备金过高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2000 年末的4000 亿元增长到2004 年末的12650 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4 %。2005 年3 月17 日,人民银行虽然将超额准备金率下调到0.99%,但是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仍然居高不下。2006年人民银行又连续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有所下降,但是幅度不大。2006年7月以前,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3%左右。截至2006年11月超额准备金率约为2.5%。超额准备金过高,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1]

2.1.3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大量银行资金被迫涌入目前仍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2005 年 3 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见图2-1)。从图中可以看到,7天同业拆借利率从最高位的 2.21%下降到 1.48%,7

天质押式回购债券的加权利率从最高位的 2.14%下降到1.12%。2005 年 12 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1.72.%,比上年同期低 0.35 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 1.54%,比上年同期低 0.34个百分点,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 2.23%,并出现了和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三个月期限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跌至1.8%,两年期金融债发行利率跌至2.09%,这极大的减少了银行的利润。虽然,2008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提升至2.53%,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仍然存在。

图2-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单位:%)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6S07.htm

2.1.4 M1与M2的缺口不断扩大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M2被称为广义货币,由于它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2008年 M2 连续增长至429313.72亿元, M2 与M1之间的缺口也扩大到277618.81亿元。从2008年初到2008年4月M2 与M1之间的缺口差距增加了14644亿元,与此相应, 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显著下降, 形成“阶梯”形状的落差。[1]

2.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

流动性过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水平而且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文章将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总结为以下五方面。

2.2.1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商业银行改制逐层推进,越来越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资本充足率对贷款的硬约束也逐渐减缓,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冲动。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业务增加盈利而过度竞争,盲目地竞相追逐大客户,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2.2.2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

一方面在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证券资产中央行票据居多,从而使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资金滞留在央行,这部分资金既不能支持实体经济又给央行带来较大的操作成本。另一方面虽然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央行票据而且超额准备金也较高,但是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盈利性动机和风险意识的提高,商业银行不肯通过增加信贷来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力明显减弱。

2.2.3不利于缓解资金的结构性不平衡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2008,4

由于投资渠道的狭窄和资本市场运作的不规范, 大量的闲散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下降,而且这部分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甚微。由于中小企业信用不高,大量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只能通过地下钱庄和民间高利贷筹集资金。可见,货币市场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2.2.4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流动性过剩从本质上讲是资金的供给大于需求,表现为资金价格低廉,这必然会导致资金的滥用和使用效率低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和担保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根据统计部门对全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有近 70%的企业急需贷款,20%的企业需要贷款,只有 10%的企业不需要贷款。在农村居民贷款方面,情况则更为严峻。据统计,当前农民贷款需求的满足率不及 30%,农民贷款难以解决。至于欠发达经济区域金融支持弱化方面,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当年新增存贷比低于 10%,有的甚至为零。显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1]

2.2.5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由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大量资金不能有效的利用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而投资渠道的狭小使得大量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下价格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下降;二是商业银行由于无法准确确定贷款风险溢价水平, 使富裕的资金不能通过贷款增长得以有效运用, 从而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明显下降。

[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统计,2007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正确认识当前的流动过剩问题,是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解决金融体系现有的内在矛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文章将从金融生态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理两个视角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分析。

3.1金融生态环境视角下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概念,美国科学家麦肯齐首次把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过程,这可以说是生态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王钦先教授首先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他当时所刻画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对经济活动会产生的约束性影响。[1]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系统地阐述了金融生态环境理论, 他认为金融生态即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各个方面。[2] 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下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文章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3.1.1国际收支不平衡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

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8%,为1.76万亿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同时国际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也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套利机会。央行为了抑制外[1]

[2]白钦先.白钦先金融经济文集.金融出版社,2002:106~118页 周小川.完善法律环境, 打造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7

汇市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贸易顺差与国际热钱的不断涌入使得我国每年约增加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央行被迫投放了1.6万亿元的基础货币,通过乘数效应的放大,流动性增加了4.8万亿元左右。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显得十分充裕。

3.1.2法律环境的不完备

导致银行“慎贷”或“惜贷”的原因有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律环境的不完备。首先,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对债权人的保护是不利的,银行无权在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申请企业破产,等到企业真正资不抵债时,金融机构债权已经难以得到有效保全。其次,司法环境也不完备。行政干预金融司法现象仍然存在,法律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到位,使企业利用各种方式逃债或进行贷款欺诈,降低了银行对企业放贷的信心。

3.1.3信用环境不完善

近期来,商业银行对大项目、大城市、大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增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压缩,对有政府背景的、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贷款放松,对一般的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的行业贷款紧缩,使得大多处于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从信用的角度看, 我国缺乏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估的机制。由于不能将信用等级不同的中小企业区别开来,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得到和信用等级低的中小企业一样的待遇,等级高的中小企业就会采取逆向选择降低自己的信用,这种情况下,银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肯向中小企业放贷,使银行不能选择通过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来适度降低过剩的流动性。

3.1.4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5年来的 GDP 增幅都在 8%以上,2002 年到 2007年分别为 8%、9.1%、9.5%、9.9%、10.7%、11.4%。[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一方面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投资品种少,投资渠道匮乏,加上由于证券市场操作不规范等原因使得公众对证券市场缺乏信心,公众将大量货币资金转化为银行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

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储蓄率长期偏高。2006年,由于中国股市屡创新高,新老股民热情高涨,成交量持续放大,我国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但总的来看,还是长期偏高的。

3.1.5金融创新产品不足

一直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主要以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形式投放于企业。在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的背景下,如果银行不能寻求新的信贷替代品种和贷款增长方式,企业就可能通过其他融资渠道来筹集资金,商业银行则丧失了利用增加信贷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能力。当存款大幅度增长时,由于资金产品及技术创新不力,资金运用渠道有限,流动性过剩就在所难免。

3.2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视角下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有多种,文章将其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3.2.1商业银行内部缺乏进行有效的流动性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

从外国银行施行流动性管理的演变来看,为了保证流动性管理的实施,商业银行内部从上至下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而且所进行的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所采取的一种自主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实施主要依靠外力和监管部门的指令来开展。这是因为占有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四大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往往要在自身盈利最大化和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摇摆。显然,当一个商业银行奉行多种目标,其经营策略就很难说完全自主,而其经营风险自然也就难以独立承担。

3.2.2 商业银行总分行体制不利于整体的流动性管理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模式虽然是分支行制,但是这种分支行制与国际上通用的分支行制又有所不同。首先,西方商业银行是实行分支行制中的总行制,总行直接经营各项银行业务,其业务量要占全行业务量的一半以上,大额贷款和大额投资基本上都集中于总行;而我国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长期实行的是分行制中的总管理处置,总行不直接经营银行业务活动。其次是在分支机构设置的层次上,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下只设一级分支机构,总行和分支机构的关系比较单纯;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分层次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下设省、市、自治区分行,再下设地、市中心支行,直到县级设立县支行,而中国农业银

行在县以下的乡还设立营业所,因此,总行和各层次分支机构的关系比较复杂。第三,从分支机构设置的选择来看,西方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目标,按经济区划和业务量设置分支机构;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则是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效益相对较差。这种总分行制度信息传递渠道长,反馈速度慢;资金调拨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大,机构设置与经营业务缺乏内在联系,形不成规模效益;过多受制于地方政府,影响统一法人体制完善。

3.2.3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从资产构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现金资产占的比重偏高,而二级准备所占的比例较少。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包括库存现金、同业存款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现金, 流动性最强被视为应付流动性的一级准备。现金资产似乎保证了银行的流动性,但也反映出商业银行保守的流动性管理思想,降低的资金的使用效率导致流动性过剩。二级准备是指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短期有价证券。在我国同业拆出是二级准备的主要部分,短期证券的比重普遍较低。同国外著名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一级储备明显偏高,而二级准备所占比重低于国际水平。由于国外存在着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多种可选择的投资证券,银行可以在寻求流动性和盈利性平衡中进行证券投资组合。而我国只能有限度持有国债。从负债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是存款。与拥有多种负债管理工具的西方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负债结构是很不合理的,也无法完成负债内部项目的互相转化。

第四章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要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认清目前形势,抓住机遇和挑战,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文章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提出了具体措施,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和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等方面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4.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在第三章的成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生态不完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此对优化生态环境有以下策略。

4.1.1减缓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

首先央行可以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超额准备金率的同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减少国际热钱的收益;其次,调整我国进出口结构。鼓励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解决设备升级问题。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进出口结构调整来缓解贸易顺差所带来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最后,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放宽对外投资等方面的管制,提高居民的用汇额度,疏导资金有序流出。通过改变强制结汇制度,解决外汇一旦流入就转变为储备的现状。

4.1.2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1)提高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为了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消费信贷领域,全面提升企业和个人诚信意识。

(2)健全社会信用的法制保障体系,强化违约责任追究。建立银行间的逃债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披露恶意逃债企业信息。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大对恶意逃债企业的联合制裁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金融债权的强大声势。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征信系统可以根据金融机构要求,广泛收集信息,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信贷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发放贷款,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4)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引导大中城市信用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市场,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息质量和资金效率,有效解决普通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

4.1.3拓宽投资渠道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变企业单纯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居民分散投资渠道,进而降低银行的过剩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恢复统一的债券与回购市场,增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银行通过大力发展基金、保险、国债等理财业务,推动自身经营方式创新。加强投资和保险产品的联动营销,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吸纳、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挖掘存款客户的衍生效益。

4.1.4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商业银行用通过产品创新增加主动负债,促进低成本存款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增强主动负债能力,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同时,利用自身的存款资源,大力发展以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负债替代型产品,直接将部分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带来手续费收入的各类理财业务。其次,加快信贷产品创新,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贷款、房地产贷款、票据融资等信贷产品体系,培育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无论是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还是市场业务创新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来说,积极地向国外商业银行学习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4.1.5 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直接融资对信贷市场的冲击, 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如资产证券化、搭桥贷款、筹组与安排银团贷款、企业资信评级、企业顾问、债券与票据发行担保、承销及托管等。大力发展贸易融资,如信用证、福费廷、保理等中间业务, 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增长方式的转变。

4.2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

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能仅仅依赖中央银行的外生性管理,商业银行的内生性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内外管理双管齐下的管理策略才是最优。下文将从银行内部管理阐述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

4.2.1构建良好的总分行制,健全内控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真正按经济、合理、有效原则重新调整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和分支机构。逐渐与国际通用的总分行制靠拢。

借鉴国际的经验,构造健全的内控机制。商业银行内部应构造上至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至相关职能部门的完整结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定流动性策略以及应急措施,由银行的最高管理机构对流动性策略进行审核。最高管理层应定期不定期地对流动性管理策略执行的情况进行审核。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多重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银行自身的流动性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团此,必须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对流动性策略进行调整和修改。

4.2.2完善资产负债结构

(1)调整资产结构,增强资产结构弹性。增加二级准备特别是短期证券资产的比重。改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在寻求流动性和盈利性平衡时进行有效的证券投资组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调整负债结构,积极开展资金融通业务,建立银行内部资金市场,加强总分行统一调度资金的能力。积极进行资产负债业务创新,通过资产证券化、贷款出售等方式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在改变单纯依靠储蓄存款的负债结构的同时在传统的存款业务方面,也要朝着存款账户多样化,存款利率浮动化、存款工具证券化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增强银行的负债能力。

4.2.3科学运用流动性管理理论

科学运用流动性管理理论就要制定流动性计划,使管理人员能够在相对可预测流动性风险发生之前做出重要决策,这样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在预测过程中除了要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还要特别注意动态的预测。即根据季节性、周期性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流动性计划。同时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短期流动计划、中期流动性计划,长期流动性计划。

结束语

流动性过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而且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分析,商业银行必须认清目前形势,抓住机遇和挑战,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文章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提出了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文章不足之处,在对策实施过程中也许会碰到各种难题,由于我学识浅薄,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把握和认识还有待深入,没有在这方面展开。正因为此我期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彼得.S. 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葛奇,霍田著.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孙建潮.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财经科学,2006,7

[4] 董积生,汪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效应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0

[5] 俞乔.商业银行管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 巴曙松. 流动性过剩加剧结构失衡.中国证券报,2006,5

[7] 周骏,朱新蓉,宋清华.中国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 Diamond D W.Rajan.R G. Liquidity Risk, Liquidity Creation,and Financial Fragility :A theory of Bank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

[9] 谭雅玲.应对流动性相对过剩势在必行. 现代商业银行,2006,第 4 期

[10] 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1] 白钦先. 白钦先金融经济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2] 周小川. 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 金融时报,2004,12

[13]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4] Diamond D W.Market Liquidity .Research Findings and Selected Policy Implication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2

[15] 任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3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英文题目

探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及应对措施 Research On The Liquidity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

院(系):商学院

探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

流动性过剩被视为导致潜在通货膨胀、金融风险、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日益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之本,它不仅关系到单个银行的存亡,更牵连着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

文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回顾了不同阶段的相关的理论,接着论述流动性过剩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金融生态环境和商业银行管理两个视角对流动性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影响,对策

Research On The Liquidity Surplus Of Commercial Bank

And Countermeasure

Abstract

The liquidity surplus is regard as one of the basic causes which bring about economic problems such as potential inflation , financial risk , the lower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o on .With the f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form ,the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liquidit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The liquidity is the root of banks.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not only may make a single bank bankruptcy but also involves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country .

This essay first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liquidity systematically, list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hras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liquidity surplu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it discusses the reasons from two perspective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

【Key words】Liquidity surplus,Impact ,Strategy

引言 ············································································································································ 1

第一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理论 ··························································································· 2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 ····························································································· 2

1.2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及流动性指标分析··························································· 3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及负面影响 ································································ 6

2.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 ················································································· 6

2.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 ······································································ 8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 10

3.1金融生态环境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 10

3.2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形成原因 ··································· 12

第四章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 15

4.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 15

4.2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 16 结束语 ······································································································································ 17 参考文献 ··································································································································· 18 谢辞 ·········································································································································· 1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这给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正确认识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解决金融体系现有的内在矛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关键是看能否深入分析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文章在回顾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发展基础上,主要从金融生态环境中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作关系比较直接的外部环境(产业、社保、法制、信用等)、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的组织结构、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针对不同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相关理论

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及其管理理论和指标进行一定的了解。

1.1商业银行流动性定义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发展其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所谓商业银行流动性就是指银行在需要使用资金时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的能力。

1.1.1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内涵

彼得.S. 罗斯所著的《商业银行管理》中将流动性界定为:一个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可使用资金,该银行就被认为具有“流动性”。这表明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使用其自有资金或是通过借款或是出售债券等有效方式迅速筹集到资金。[1]

葛奇认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2]

1.1.2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伴随近年来经济过剩而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存贷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何谓流动性过剩,简言之就是,当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了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资金成本时,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是说流动性供给超过了流动性需求。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表现。

[1]

[2](美)彼得.S. 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8~76页 葛奇,霍田.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6~129页

1.2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及流动性指标分析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发展其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以及由 此而制定的与市场发展相吻合的流动性管理理论。基于“三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以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理论渐进的发展演变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1.2.1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发展

(1)银行最早的流动性管理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

从商业银行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完全取决于客户存款的意愿与能力;银行不能自由地扩大资金来源,而资金业务的规模与结构则是其自身能够控制的变量,银行主要通过对资产的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商业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其管理思想在6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里,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地位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负债管理理论开辟了满足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资产管理仅从资产运用角度来维持流动性的传统做法,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流动性管理理念转化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求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盈利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负债管理理论以货币市场借入资金来维持流动性,必然会受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外部不可测因素的制约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借入资金要付出较高的利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它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又一次发生了较大转变,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思想的产生。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应地进行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作出最优组合,借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和核心内容在于分析资产、负债两方面之间的“缺口”,并围绕缺口探索解决途径。[1]

1.2.2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分析

一家商业银行能以合理成本较快地获取一定数量的资金满足当前或未来需求则说明银行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反之就比较差。然而不同的商业银行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异,简单的流动性指标不能准确地对银行的流动性作出评价,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流动性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国外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性缺口、核心存款与总资产比率、总贷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证券的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率、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比较落后。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1]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94~307页

标和考核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评价指标有:存贷款比例指标、中长期存贷款比例指标、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指标 、备付金比例指标、 拆借资金比例指标。现在, 这些指标已不能客观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我国又于2005 年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流动性指标作了修改,设立了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缺口率三个指标:( 1)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水平, 不应低于25%; ( 2) 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 不应低于60%;( 3) 流动性缺口率为90 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 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 不应低于-10%。新颁布的流动性指标取消了与现在经济金融环境不适应的备付金比例和拆入拆出比例指标还取消了贷款和长期贷款的规模限制。同时借鉴了国外流动性管理的先进理念,引入核心负债和流动性缺口的概念, 提出了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比率指标,使得评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更科学合理, 更准确。[1]

[1]杨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探析.浙江金融,2007,8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及负面影响

近几年不断出现流动性危机,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单个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2.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存贷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凸显,文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2.1.1存款与贷款的缺口不断扩大

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下降幅度也较大。截至2008年4月底如表2-1所示,全国金融机构存贷差已突破了213604亿,存贷比降为56.70%。由于存贷差的扩大,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了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资金成本,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凸显。

表2-1 2003年——2008年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变动表

单位:亿元

表2-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

2.1.2超额准备金过高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2000 年末的4000 亿元增长到2004 年末的12650 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4 %。2005 年3 月17 日,人民银行虽然将超额准备金率下调到0.99%,但是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仍然居高不下。2006年人民银行又连续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有所下降,但是幅度不大。2006年7月以前,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3%左右。截至2006年11月超额准备金率约为2.5%。超额准备金过高,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1]

2.1.3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大量银行资金被迫涌入目前仍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2005 年 3 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见图2-1)。从图中可以看到,7天同业拆借利率从最高位的 2.21%下降到 1.48%,7

天质押式回购债券的加权利率从最高位的 2.14%下降到1.12%。2005 年 12 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1.72.%,比上年同期低 0.35 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 1.54%,比上年同期低 0.34个百分点,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 2.23%,并出现了和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三个月期限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跌至1.8%,两年期金融债发行利率跌至2.09%,这极大的减少了银行的利润。虽然,2008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提升至2.53%,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仍然存在。

图2-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单位:%)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6S07.htm

2.1.4 M1与M2的缺口不断扩大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M2被称为广义货币,由于它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2008年 M2 连续增长至429313.72亿元, M2 与M1之间的缺口也扩大到277618.81亿元。从2008年初到2008年4月M2 与M1之间的缺口差距增加了14644亿元,与此相应, 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显著下降, 形成“阶梯”形状的落差。[1]

2.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

流动性过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水平而且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文章将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总结为以下五方面。

2.2.1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商业银行改制逐层推进,越来越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资本充足率对贷款的硬约束也逐渐减缓,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冲动。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业务增加盈利而过度竞争,盲目地竞相追逐大客户,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2.2.2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

一方面在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证券资产中央行票据居多,从而使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资金滞留在央行,这部分资金既不能支持实体经济又给央行带来较大的操作成本。另一方面虽然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央行票据而且超额准备金也较高,但是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盈利性动机和风险意识的提高,商业银行不肯通过增加信贷来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力明显减弱。

2.2.3不利于缓解资金的结构性不平衡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2008,4

由于投资渠道的狭窄和资本市场运作的不规范, 大量的闲散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下降,而且这部分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甚微。由于中小企业信用不高,大量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只能通过地下钱庄和民间高利贷筹集资金。可见,货币市场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2.2.4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流动性过剩从本质上讲是资金的供给大于需求,表现为资金价格低廉,这必然会导致资金的滥用和使用效率低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和担保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根据统计部门对全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有近 70%的企业急需贷款,20%的企业需要贷款,只有 10%的企业不需要贷款。在农村居民贷款方面,情况则更为严峻。据统计,当前农民贷款需求的满足率不及 30%,农民贷款难以解决。至于欠发达经济区域金融支持弱化方面,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当年新增存贷比低于 10%,有的甚至为零。显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1]

2.2.5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由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大量资金不能有效的利用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而投资渠道的狭小使得大量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下价格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下降;二是商业银行由于无法准确确定贷款风险溢价水平, 使富裕的资金不能通过贷款增长得以有效运用, 从而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明显下降。

[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统计,2007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正确认识当前的流动过剩问题,是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解决金融体系现有的内在矛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文章将从金融生态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理两个视角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分析。

3.1金融生态环境视角下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概念,美国科学家麦肯齐首次把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过程,这可以说是生态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王钦先教授首先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他当时所刻画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对经济活动会产生的约束性影响。[1]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系统地阐述了金融生态环境理论, 他认为金融生态即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各个方面。[2] 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下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文章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3.1.1国际收支不平衡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

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8%,为1.76万亿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同时国际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也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套利机会。央行为了抑制外[1]

[2]白钦先.白钦先金融经济文集.金融出版社,2002:106~118页 周小川.完善法律环境, 打造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7

汇市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贸易顺差与国际热钱的不断涌入使得我国每年约增加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央行被迫投放了1.6万亿元的基础货币,通过乘数效应的放大,流动性增加了4.8万亿元左右。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显得十分充裕。

3.1.2法律环境的不完备

导致银行“慎贷”或“惜贷”的原因有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律环境的不完备。首先,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对债权人的保护是不利的,银行无权在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申请企业破产,等到企业真正资不抵债时,金融机构债权已经难以得到有效保全。其次,司法环境也不完备。行政干预金融司法现象仍然存在,法律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到位,使企业利用各种方式逃债或进行贷款欺诈,降低了银行对企业放贷的信心。

3.1.3信用环境不完善

近期来,商业银行对大项目、大城市、大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增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压缩,对有政府背景的、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贷款放松,对一般的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的行业贷款紧缩,使得大多处于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从信用的角度看, 我国缺乏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估的机制。由于不能将信用等级不同的中小企业区别开来,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得到和信用等级低的中小企业一样的待遇,等级高的中小企业就会采取逆向选择降低自己的信用,这种情况下,银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肯向中小企业放贷,使银行不能选择通过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来适度降低过剩的流动性。

3.1.4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5年来的 GDP 增幅都在 8%以上,2002 年到 2007年分别为 8%、9.1%、9.5%、9.9%、10.7%、11.4%。[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一方面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投资品种少,投资渠道匮乏,加上由于证券市场操作不规范等原因使得公众对证券市场缺乏信心,公众将大量货币资金转化为银行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

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储蓄率长期偏高。2006年,由于中国股市屡创新高,新老股民热情高涨,成交量持续放大,我国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但总的来看,还是长期偏高的。

3.1.5金融创新产品不足

一直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主要以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形式投放于企业。在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的背景下,如果银行不能寻求新的信贷替代品种和贷款增长方式,企业就可能通过其他融资渠道来筹集资金,商业银行则丧失了利用增加信贷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能力。当存款大幅度增长时,由于资金产品及技术创新不力,资金运用渠道有限,流动性过剩就在所难免。

3.2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视角下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有多种,文章将其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3.2.1商业银行内部缺乏进行有效的流动性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

从外国银行施行流动性管理的演变来看,为了保证流动性管理的实施,商业银行内部从上至下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而且所进行的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所采取的一种自主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实施主要依靠外力和监管部门的指令来开展。这是因为占有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四大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往往要在自身盈利最大化和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摇摆。显然,当一个商业银行奉行多种目标,其经营策略就很难说完全自主,而其经营风险自然也就难以独立承担。

3.2.2 商业银行总分行体制不利于整体的流动性管理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模式虽然是分支行制,但是这种分支行制与国际上通用的分支行制又有所不同。首先,西方商业银行是实行分支行制中的总行制,总行直接经营各项银行业务,其业务量要占全行业务量的一半以上,大额贷款和大额投资基本上都集中于总行;而我国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长期实行的是分行制中的总管理处置,总行不直接经营银行业务活动。其次是在分支机构设置的层次上,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下只设一级分支机构,总行和分支机构的关系比较单纯;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分层次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下设省、市、自治区分行,再下设地、市中心支行,直到县级设立县支行,而中国农业银

行在县以下的乡还设立营业所,因此,总行和各层次分支机构的关系比较复杂。第三,从分支机构设置的选择来看,西方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目标,按经济区划和业务量设置分支机构;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则是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效益相对较差。这种总分行制度信息传递渠道长,反馈速度慢;资金调拨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大,机构设置与经营业务缺乏内在联系,形不成规模效益;过多受制于地方政府,影响统一法人体制完善。

3.2.3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从资产构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现金资产占的比重偏高,而二级准备所占的比例较少。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包括库存现金、同业存款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现金, 流动性最强被视为应付流动性的一级准备。现金资产似乎保证了银行的流动性,但也反映出商业银行保守的流动性管理思想,降低的资金的使用效率导致流动性过剩。二级准备是指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短期有价证券。在我国同业拆出是二级准备的主要部分,短期证券的比重普遍较低。同国外著名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一级储备明显偏高,而二级准备所占比重低于国际水平。由于国外存在着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多种可选择的投资证券,银行可以在寻求流动性和盈利性平衡中进行证券投资组合。而我国只能有限度持有国债。从负债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是存款。与拥有多种负债管理工具的西方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负债结构是很不合理的,也无法完成负债内部项目的互相转化。

第四章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要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认清目前形势,抓住机遇和挑战,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文章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提出了具体措施,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和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等方面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4.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在第三章的成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生态不完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此对优化生态环境有以下策略。

4.1.1减缓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

首先央行可以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超额准备金率的同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减少国际热钱的收益;其次,调整我国进出口结构。鼓励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解决设备升级问题。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进出口结构调整来缓解贸易顺差所带来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最后,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放宽对外投资等方面的管制,提高居民的用汇额度,疏导资金有序流出。通过改变强制结汇制度,解决外汇一旦流入就转变为储备的现状。

4.1.2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1)提高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为了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消费信贷领域,全面提升企业和个人诚信意识。

(2)健全社会信用的法制保障体系,强化违约责任追究。建立银行间的逃债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披露恶意逃债企业信息。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大对恶意逃债企业的联合制裁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金融债权的强大声势。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征信系统可以根据金融机构要求,广泛收集信息,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信贷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发放贷款,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4)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引导大中城市信用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市场,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息质量和资金效率,有效解决普通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

4.1.3拓宽投资渠道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变企业单纯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居民分散投资渠道,进而降低银行的过剩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恢复统一的债券与回购市场,增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银行通过大力发展基金、保险、国债等理财业务,推动自身经营方式创新。加强投资和保险产品的联动营销,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吸纳、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挖掘存款客户的衍生效益。

4.1.4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商业银行用通过产品创新增加主动负债,促进低成本存款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增强主动负债能力,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同时,利用自身的存款资源,大力发展以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负债替代型产品,直接将部分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带来手续费收入的各类理财业务。其次,加快信贷产品创新,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贷款、房地产贷款、票据融资等信贷产品体系,培育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无论是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还是市场业务创新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来说,积极地向国外商业银行学习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4.1.5 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直接融资对信贷市场的冲击, 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如资产证券化、搭桥贷款、筹组与安排银团贷款、企业资信评级、企业顾问、债券与票据发行担保、承销及托管等。大力发展贸易融资,如信用证、福费廷、保理等中间业务, 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增长方式的转变。

4.2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

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能仅仅依赖中央银行的外生性管理,商业银行的内生性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内外管理双管齐下的管理策略才是最优。下文将从银行内部管理阐述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

4.2.1构建良好的总分行制,健全内控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真正按经济、合理、有效原则重新调整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和分支机构。逐渐与国际通用的总分行制靠拢。

借鉴国际的经验,构造健全的内控机制。商业银行内部应构造上至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至相关职能部门的完整结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定流动性策略以及应急措施,由银行的最高管理机构对流动性策略进行审核。最高管理层应定期不定期地对流动性管理策略执行的情况进行审核。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多重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银行自身的流动性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团此,必须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对流动性策略进行调整和修改。

4.2.2完善资产负债结构

(1)调整资产结构,增强资产结构弹性。增加二级准备特别是短期证券资产的比重。改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在寻求流动性和盈利性平衡时进行有效的证券投资组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调整负债结构,积极开展资金融通业务,建立银行内部资金市场,加强总分行统一调度资金的能力。积极进行资产负债业务创新,通过资产证券化、贷款出售等方式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在改变单纯依靠储蓄存款的负债结构的同时在传统的存款业务方面,也要朝着存款账户多样化,存款利率浮动化、存款工具证券化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增强银行的负债能力。

4.2.3科学运用流动性管理理论

科学运用流动性管理理论就要制定流动性计划,使管理人员能够在相对可预测流动性风险发生之前做出重要决策,这样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在预测过程中除了要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还要特别注意动态的预测。即根据季节性、周期性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流动性计划。同时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短期流动计划、中期流动性计划,长期流动性计划。

结束语

流动性过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而且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分析,商业银行必须认清目前形势,抓住机遇和挑战,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文章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提出了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文章不足之处,在对策实施过程中也许会碰到各种难题,由于我学识浅薄,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把握和认识还有待深入,没有在这方面展开。正因为此我期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彼得.S. 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葛奇,霍田著.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孙建潮.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财经科学,2006,7

[4] 董积生,汪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效应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0

[5] 俞乔.商业银行管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 巴曙松. 流动性过剩加剧结构失衡.中国证券报,2006,5

[7] 周骏,朱新蓉,宋清华.中国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 Diamond D W.Rajan.R G. Liquidity Risk, Liquidity Creation,and Financial Fragility :A theory of Bank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

[9] 谭雅玲.应对流动性相对过剩势在必行. 现代商业银行,2006,第 4 期

[10] 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1] 白钦先. 白钦先金融经济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2] 周小川. 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 金融时报,2004,12

[13]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4] Diamond D W.Market Liquidity .Research Findings and Selected Policy Implication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2

[15] 任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3


相关内容

  • 金融和金融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金融和金融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题目不必与下列题目完全相同,但应注意选题不要超越金融学科的范围. 1. 从中外银行竞争力比较看中资银行竞争策略的选择 2.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退出机制 3.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4. 论我国上 ...

  • 关于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 2008年5月今日南国NO.5,2008 (总第91期)THESOUTHOFCHINATODAY(Cumulatively,NO.91) 关于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陈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走过长达六七年的经济低谷时期,从2005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持续升温, ...

  • 中国流动性过剩之谜--流动性过剩综述
  • 中国流动性过剩之谜 --流动性过剩综述 摘要: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进入新世纪,中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它给我国银行发展和宏观紧急的稳健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社会各界从商业银行.货币.市场.经济等方面对流动性过剩进行了剖析 ...

  •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
  • 第12期(总第289期) 2007年12月 R esea r ch on F inanc i a l and E cono m ic Issues 财经问题研究Number 12(General Seri alN o 1289) D ece m ber , 2007 #金融与投资#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

  • 本期主题:流动性过剩-地方财政研究网
  • 财经活页 2007年第11期(总第83期) 辽 宁 省 财 政 学 会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2007年6月15日 本期主题:流动性过剩 [按]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以双顺差为代表的"外部失衡"和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的"内部失衡"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这种实体经 ...

  •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探究
  •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探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作为反映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晴雨表, 对一国经济政策 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 的国际收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的状态, 为维持我 国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我国外汇储备更是逐年几近倍 ...

  •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危害及其解决对策
  • 摘 要:银行流动性过剩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竞争风险,增加了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难度,已成为当前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央行应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展新的存贷款业务,创新金融产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危害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 ...

  •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 社科普及 场上寻找出路,加剧了贸易顺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差,而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使银行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说,流动性过剩就是资金比较充裕.流动性,原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现金不用转换就可用于购买,因此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常把流动 ...

  •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利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 实际利率的变动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一有效手段调节与控制经济发展的态势与方向,也成为了人们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对实际利率与经济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