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形象认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成为古往今来探索者执着向前的座右铭,其实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值得思索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因为他始终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寂寞中奔跑着、呼号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都在仰慕他“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品格,都被他为理想而殉身的精神所鼓舞着。是的,我们钦佩他执著不悔的求索勇气,因为屈原是一位崇高者的艺术形象。但高山不能仅仅是“仰止”,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高山,登上屈原构筑的精神高原,感受他的精神气息,汲取他的精神养分?我觉得如果充分运用教材这个载体,就能把学生引领到屈原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殿堂。   一、品读文本,角色朗读   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总是离不开诸如语言、动作等艺术手法,为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品读,交流是进行教学的必要环节。   生:语言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我的脑海中会浮现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身心疲惫的爱国者形象,感觉他在流放期间内心的孤苦至及的情形。   生:动作描写——“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   二、联想课外,聚焦感悟   常言道:红花需要绿叶来衬托,所以“衬托”也是文学塑造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法。记得杨慎在《临江仙》中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样刻画渔父的句子,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老师的这句牵引,联系所知的语句,他们就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1.联系课外,为理解铺垫   生:让我想到了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对渔父看到的景物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只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生: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打倒了商朝纣王的腐败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从此,文学上用磻溪渔父的典故,就代表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2.回归文本,输理语句,加深理解   生:渔父的神态“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渔父的动作描写“鼓枻而去”潇洒豁达。   生: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生: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3.聚焦感悟,概括一类形象   文学的形象是具有群体意义的,为此我们的教学也要达到群体理解的高度。所以当学生的理解已达到共识的阶段,我们做教师的应该调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概括,否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散块的认识。为此“渔父”的形象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从学生们的认识可以看出,渔翁有一定的才华,但因与社会不投机,看不惯阿谀奉承的官场,向往与世隔绝太平社会,所以隐姓埋名,寄居山林河边,来保守高洁的品性和情操。   三、寻找强化主人公的感染点,让学生的心灵真正颤起来   语文教学是心灵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达到与文本、与生命的碰撞是我们的目的,为此,我们要善于从古文化中链接有关素材,就能掀起心灵对话的波澜。   记得“大臣比干强行进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孔,我现在想知道你是不是圣人’。于是把比干杀死,看他是不是心有七孔。”“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屈原以身殉国,“忠而见逐,情何以堪”,所以借助这让人揪心的典故,让学生在谈感想,学生才有话可说。   生:这使我想到了东汉时的范滂,在东汉政权落入宦官手中时,全国贪污贿赂,敛财和滥捕盛行,由于他正直忠贞,一再进谏,最后招来杀身之祸,死时从容就义。   生:由屈原让我想起了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说过的一句诗:“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在夏完淳14岁那年,跟随父亲和老师起兵抗清,父亲与老师先后投水自杀,夏完淳自己也不幸被捕,夏完淳斩钉截铁的说:“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最后英勇就义,体现了他义胆忠心。   生:让我想起了“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南宋统治者昏庸腐败,不重视边防,岳飞坚持抗金,几次上书反对议和,被奸相秦桧以罪名谋害,毒死在风波亭。   渔父莞尔一笑,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觉得就像屈原的另一面,自己是楚国政坛中辅助两个皇帝的外交人物,自己即使流放,几年来吃尽苦头,但无怨言,是子兰、靳尚等人不容纳自己,排斥自己,自己内心实在太痛苦了,我何不选取隐居的聪明之举这样有了自由,有了潇洒。可是屈原深知,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复兴楚国,自己的人格就是对国对民要忠心,就是不卖国,不做亡国奴,所以,他想通了,认定了自己要同楚国同生同死,因为这才叫屈原,这才是对自己几年来流放生活的总结,是对楚国政坛最有力的回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成为古往今来探索者执着向前的座右铭,其实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值得思索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因为他始终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寂寞中奔跑着、呼号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都在仰慕他“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品格,都被他为理想而殉身的精神所鼓舞着。是的,我们钦佩他执著不悔的求索勇气,因为屈原是一位崇高者的艺术形象。但高山不能仅仅是“仰止”,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高山,登上屈原构筑的精神高原,感受他的精神气息,汲取他的精神养分?我觉得如果充分运用教材这个载体,就能把学生引领到屈原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殿堂。   一、品读文本,角色朗读   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总是离不开诸如语言、动作等艺术手法,为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品读,交流是进行教学的必要环节。   生:语言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我的脑海中会浮现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身心疲惫的爱国者形象,感觉他在流放期间内心的孤苦至及的情形。   生:动作描写——“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   二、联想课外,聚焦感悟   常言道:红花需要绿叶来衬托,所以“衬托”也是文学塑造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法。记得杨慎在《临江仙》中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样刻画渔父的句子,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老师的这句牵引,联系所知的语句,他们就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1.联系课外,为理解铺垫   生:让我想到了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对渔父看到的景物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只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生: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打倒了商朝纣王的腐败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从此,文学上用磻溪渔父的典故,就代表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2.回归文本,输理语句,加深理解   生:渔父的神态“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渔父的动作描写“鼓枻而去”潇洒豁达。   生: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生: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3.聚焦感悟,概括一类形象   文学的形象是具有群体意义的,为此我们的教学也要达到群体理解的高度。所以当学生的理解已达到共识的阶段,我们做教师的应该调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概括,否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散块的认识。为此“渔父”的形象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从学生们的认识可以看出,渔翁有一定的才华,但因与社会不投机,看不惯阿谀奉承的官场,向往与世隔绝太平社会,所以隐姓埋名,寄居山林河边,来保守高洁的品性和情操。   三、寻找强化主人公的感染点,让学生的心灵真正颤起来   语文教学是心灵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达到与文本、与生命的碰撞是我们的目的,为此,我们要善于从古文化中链接有关素材,就能掀起心灵对话的波澜。   记得“大臣比干强行进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孔,我现在想知道你是不是圣人’。于是把比干杀死,看他是不是心有七孔。”“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屈原以身殉国,“忠而见逐,情何以堪”,所以借助这让人揪心的典故,让学生在谈感想,学生才有话可说。   生:这使我想到了东汉时的范滂,在东汉政权落入宦官手中时,全国贪污贿赂,敛财和滥捕盛行,由于他正直忠贞,一再进谏,最后招来杀身之祸,死时从容就义。   生:由屈原让我想起了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说过的一句诗:“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在夏完淳14岁那年,跟随父亲和老师起兵抗清,父亲与老师先后投水自杀,夏完淳自己也不幸被捕,夏完淳斩钉截铁的说:“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最后英勇就义,体现了他义胆忠心。   生:让我想起了“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南宋统治者昏庸腐败,不重视边防,岳飞坚持抗金,几次上书反对议和,被奸相秦桧以罪名谋害,毒死在风波亭。   渔父莞尔一笑,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觉得就像屈原的另一面,自己是楚国政坛中辅助两个皇帝的外交人物,自己即使流放,几年来吃尽苦头,但无怨言,是子兰、靳尚等人不容纳自己,排斥自己,自己内心实在太痛苦了,我何不选取隐居的聪明之举这样有了自由,有了潇洒。可是屈原深知,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复兴楚国,自己的人格就是对国对民要忠心,就是不卖国,不做亡国奴,所以,他想通了,认定了自己要同楚国同生同死,因为这才叫屈原,这才是对自己几年来流放生活的总结,是对楚国政坛最有力的回答。


相关内容

  • [渔父]教案
  • <渔父>磨课教案1 第7周 第3课时 2011-10-12 周三 下午第二节 累计第24个教案 高二(9)班 李细花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 ...

  • 初中必背名言警句及知识清单
  • 初中名言警句必背 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4 ...

  • 高二语文渔父
  • <渔父>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1. 预习目标 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2. 预习内容 (一) 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 )槁( ) 父( ) 闾( ) 浊( ) 滞( ) 淈( ) 餔( ) 歠( )汶( ) 皓( ) 莞( ) 枻( ...

  • 浅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 [摘要]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 ...

  •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琅琊初中八(2)班 程月 指导老师 邢卫清 一只小小的麻雀,在笼中扇动翅膀,苦苦的挣扎.久久之后,它似乎明白了,它无法离开这可怕的牢笼,选择了暴食而死.这不仅惊撼到了作者,也惊撼到了我--<灵雀之死>. 它,不愿去苟活,它选择带着那自由共赴黄泉.我想,我们谁都没有去阻 ...

  •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1)
  • 第二课时 导入:<孔雀东南飞>以时间为顺序,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在这首诗中最光彩照人的形 象就是刘兰芝了,下面我们来重点研读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刘兰芝的重点段落,他们分别是2.8.9.10.12 ...

  • 独特做法 独特性格--[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赏析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仅是明代拟话本描写爱情婚姻问题的优秀名篇,也是全部明代拟话本中的出类拔萃的杰作.它选自<警世通言>第32篇. 杜十娘与李甲的爱情故事,小说.戏曲.电影都有,大家比较熟悉.中国古典小说中写爱情故事的很多,悲剧也很多,这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封建时代,男女 ...

  • 论柳如是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 摘 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女性多是处于从属地位,极少有自己主见.可是社会发展到了明末清初,很多奇女子走上历史的舞台,表现出不一般的才情.风流才女柳如是则当属其中一个.柳如是的诗歌词作客观地体现出诗人的志趣.情操.理想与追求,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个性.她一生追求的是人的尊严,宁为玉 ...

  • 沈从文与汪曾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
  • 沈从文和汪曾祺,京派第一.二代领军人物,在织就希望与理想的文学王国里,他们不约而同地塑造了"纯真.美好.善良"的女性形象.虽都在书写女性,但沈.汪却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前者往往将人物化身为"美与爱"的女神,而后者则把女性在生活中平凡的光辉展露无疑.那么,透过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