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与国语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要识满文,而且要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戊戌维新期间,梁启超办《时务报》,声名大振,光绪皇帝召见,然而梁启超一口广东新会土话,皇帝努力听了半晌,一句不懂。按清朝惯例,举人接受皇帝召见,得赏翰林,最次也得给个内阁中书,但梁启超却什么也没得到,只得了个六品衔,在当年,等于什么都不是。其实,当年康有为的官话也说得不怎么样。他接受召见,后来吹嘘说跟皇帝讲了两个多小时,其实不到一刻钟,就这一刻钟,皇帝也没听懂几句。

  无论南方人怎么不舒服,中国采用北方味的语言作为国语,就适用人口和通行性来说,还是合适的。历史上,中国北方地区的长期民族融合,胡人汉化,汉人胡化,使得北方各地方言,有了最大的相似性,不像南方,每个县的方言都不一样。即使孙中山做总统,民国也不可能用粤语作为国语,连孙中山自己,也学官话,否则他根本就成不了同盟会的总理。从留下来的录音看,他的官话,说得还相当地道。

  (摘自《今晚报》 图/王灿)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要识满文,而且要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戊戌维新期间,梁启超办《时务报》,声名大振,光绪皇帝召见,然而梁启超一口广东新会土话,皇帝努力听了半晌,一句不懂。按清朝惯例,举人接受皇帝召见,得赏翰林,最次也得给个内阁中书,但梁启超却什么也没得到,只得了个六品衔,在当年,等于什么都不是。其实,当年康有为的官话也说得不怎么样。他接受召见,后来吹嘘说跟皇帝讲了两个多小时,其实不到一刻钟,就这一刻钟,皇帝也没听懂几句。

  无论南方人怎么不舒服,中国采用北方味的语言作为国语,就适用人口和通行性来说,还是合适的。历史上,中国北方地区的长期民族融合,胡人汉化,汉人胡化,使得北方各地方言,有了最大的相似性,不像南方,每个县的方言都不一样。即使孙中山做总统,民国也不可能用粤语作为国语,连孙中山自己,也学官话,否则他根本就成不了同盟会的总理。从留下来的录音看,他的官话,说得还相当地道。

  (摘自《今晚报》 图/王灿)


相关内容

  • 普通话的历史
  • 普通话的历史.故事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 ...

  • 中文圣经源流发展史年表
  • 译本版本底本原本概要 犹太教时期圣经译本 撒玛利亚五经译本 阿拉米文意译本 (亚兰文圣经译本) 七十士希腊文圣经译本 公教时期圣经译本 拉丁文通俗圣经译本 (武加大译本) 正教时期圣经译本 叙利亚文本 斯拉夫文本 俄罗斯文本 宗教改革前后新教英文德文译本 1380-1390年威克里夫英文圣经译本 1 ...

  • 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
  • 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全国的?明清皇帝上朝时说北京话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面奏慈禧时,说的是湖南湘乡话吗?慈禧能听懂吗? 其实,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中国国土广 ...

  • 北京方言四百年
  • 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全国的?明清皇帝上朝时说北京话吗? 其实,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均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quo ...

  • 山东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研究
  • 2013年第22期(总第618期) 文教资封 四蜀凹蚴旺孤丑蛔 山东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研究 戴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妍 摘 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是一个合格的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因 为英语并非中国学生最先习得的母语, ...

  • 圣书与白话――[圣谕]俗解和一种现代白话的夭折
  • 摘要: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流行于有清二百年间,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余响.康熙<圣谕十六条>出现之后,遂有大量通俗解释的版本,其中白话解释版尤值注意.王又朴的<圣谕广训衍>影响最大,由清初到道成间而截,其后则被改编为<圣谕广训直解> ...

  • 韩国的文字
  • 朝鲜韩国的文字是汉字的拼音!大家耐心仔细看完本帖全文,包你会跳起来大呼惊讶! ---韩国人不用汉字而使用韩文(汉字的拼音)结果闹出特大笑话,损失惨重,这是高丽棒棒忘记自己的祖先而招受天谴报应的结果.丫的,叫你不用汉字,非要用韩文(韩文即汉字的拼音,不是我们的英文字母拼音,是朝鲜国王自己发明的汉字拼音 ...

  •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
  • 摘 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不开.汉民族共同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无数次复杂的演变中,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下,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终于偶然又必然地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关键词:民族共同语: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

  • 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
  • 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 [教学目标] 准确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概念,了解普通话的形成和重要性,以及各方言的特点. [教学内容] ⒈普通话的概念 ⒉普通话的形成 ⒊各方言的特点 [知识点] 普通话的概念,各方言区的划分. [重点] 普通话的概念 一.普通话 ⒈ 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