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总结

地震资料解释总结

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 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2-3个相位,60-100ms 的波)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4. 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

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 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CDP 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 ,单位为米或千米。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速度谱:每km 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视周期:相邻波峰(谷) 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主频指频谱图上最大能量对应之频率。波峰:地震道振动向上(右) 为波峰,向下(左) 为波谷。

6. 地震剖面上各种波的识别标志:1同相性:由于同一反射波到达相邻很近的两个检波点的路程是很相近的,因而,同一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因而,

的措施,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所以反射波的能量较强。3波形特征(动力学特征)同一反射波在等是相似的。(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程相近,传播过和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4时差变化的规律:(δk

同相轴仍是弯曲的,直达波、折射波(在共炮点记录上是直线)的同相轴动较正后变成了曲线,这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波的类型的重要依据。上述四个标志中,1,2两点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

7.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地质剖面的不同之处: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层与测线上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层分层界面常常不能一一对应;另外,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t0,不是深度,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形态有假象。把t0变换成深度后,才

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都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边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波阻抗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为与

层、岩性等),而时间剖面得到的是来自三维空间的地震反射层的法线反射时间,并显示在记录点的正下方。复杂地区时间剖面具有丰富的异常波(如绕射波,凹界面的回转波) 等特点。它们的同相轴形态与地质剖面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用来用地质解释。(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用来解释,恢复真实面貌)

8. 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当测线垂直走向时,射线平面与地层界面的交线与测线的夹角,ψ。视倾角:当测线斜交地层走向时,射线平面与地层界面的交线与测线之间的夹角,φ 。真深度:从地面一点O 垂直于地表水平面向下引垂线,与倾斜地层相交于P ,则OP 为真深度。 只有在偏移剖面上,当测线垂直走向时,才能求得真深度。法线深度:从地面一点O 向倾斜地层引垂线,得垂足M ,OM 为法线深度。与倾向平行的经过偏移的测线上读得的或任意方向测线的叠加剖面上显示的深度。视铅垂深度:从地面一点O ,垂直于射线平面与地平面的交线引垂线与倾斜地层有一交点N ,则ON 为视铅垂深度。当测线垂直走向时,视铅垂深度等于真深度,但不等于法线深度。当测线方向斜交地层走向时,偏移剖面上量得的深度是视铅垂深度。

9. 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偏移归位----地震剖面的偏移归位,就是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有时常常把这一工作也称为“偏移”。

10. 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时间剖面偏移校正:这种校正分两步进行:1. 水平偏移校正?x

均匀介质中界面的偏移校正示意图

2.深度校正?h

从图中看出,A′经△x水平偏移校正后,仍不能与A 点重合,而是存在一个深度误差,只有消除△h这一深度误差后,才能使A′矫正到界面A 点上。△h由下式求出:

11.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分辨率: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层的厚度)。水平分辨率----也叫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在横向上能分辨地质体的最小宽度。指在横向上确定地质体(如断层点、尖灭点)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垂直分辨率:地震波垂直通过地层的双程时间△T=2△h/v大于地震子波延续时间△t (地震子波延续时间是n 个视周期)n 波长/v

波长=波速×周期=波速/频率

可见 越深 分辨率越差

产生分辨能力问题的原因

① 从地震波本身来说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波动,是遵循波动地震学的规律,只有在一定近似之下才遵循几何地震学的规律。

② 地震脉冲总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时间,而不是一个尖脉冲。

12. 第一菲涅尔带:在三维空间,波前是一个面,随时间向前推移,当遇到反射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当初至波波前越过反射界面时,在初至波波前1/4λ处相应相位的波前刚和反射面相切,人们把这时初至波波前切割反射界面的宽度叫第一菲涅尔带。

如图,在O 点自激自收,到达O 点最快的是来自界面上O′点的绕射子波。界面上在O′点两侧的绕射子波到达O 点时间要依次稍晚一些。离开O′点一定距离的点,若它产生的绕射波与O′产生的绕射波到达O 点的时差达到半个周期,就不能起互相加强的作用了。

若在界面上0′点两侧的C 、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0′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 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 、 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 点是加强的,C 、 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波在O 点不再相互加强,我们以

O 为圆心,OC′为半径画圆,则:在反射界面上画出的范围(圆内包括的界央段CC′),叫做产生的波在界面上的(第一)菲涅尔带。

13.

14. 地震子波的种类; 根据子波能量分布状况分为三种:1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前端;由于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子波。2零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3最大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

15. 绕射波:根据惠更斯原理(几何地震学),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体(地层岩性的突变点),例如断层的断棱、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等,这些

不规则突起点会形成新的点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向四周传播,由这种新的点震源产生的波叫绕射波

16. 物理地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绕射是最基本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的总合。这种绕射又称为广义绕射。由断棱、尖灭点等到产生的地震绕射波则称为狭义绕射。

17. 断面波--在时间剖面上,断面波是一种反射波,它是由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形成的异常波,简称断面波。

18. 回转波:概念在地震勘探中最有实际意义的是一种回转型凹界面产生的反射波-回转波。回转波的形成和特点 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界面上的反射波。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时距曲线形状可能很复杂,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是单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界面上某两个点的反射可能同时到达地面的同一个观测点。这是

19.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流程:

20. 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在时间剖面上进行,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剖面解释还包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包括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空间解释主要是指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综合解释是在剖面解释和空间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对含油气盆地的性质、沉积特征、构造展布规律、油气富集规律作出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块的预测。

就是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过程。

的距离,并持续一定的长度)----时差变化规律

23. 实际对比方法:1

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在剖面对比工作开始之前,解释人员必须收集工区和邻区的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和盆地内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资料。地震剖面解释=地质情况+地震资料+解释技巧。2重点研究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单一同相轴的基本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延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3

所谓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两个以上的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一般是由某一标准波及相邻的几个反射波组成,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出现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波系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表现为波组之间特征明显,时间间隔稳定,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研究异常波(绕射波、断面波和回转波)6剖面间的对比:在工区范围不大、地下地质情况较稳定的地区,相邻平行测线上各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地层层位、构造形态、断层尖灭等地质现象都应基本相似,可以利用相邻剖面相互参照对比。7对比次序---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对比原则

24. 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1. 对比剖面的选择:坳陷深、厚度大、地层全、反射质量好,有钻井通过等。2. 对比层位选择:目的层附近及其上下,反射清楚,易追踪。3. 反射层位代号Tx ,x=1,2,3,„g,自上而下编排。Pt1,Pt2,„Jt1,Jt2,Jt3等为准噶尔盆地的编排方法。g 一般代表基底层位。4. 对比标记,逐层分色标记、涂相位峰、谷、拐点均可。5. 强相位对比6. 多相位对比

7. 波组、波系对比

25. 复杂情况下时间剖面可能造成假象的因素主要有:1几何因素造成的假象。2处理造成的假象。3与速度有关的假象。4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

26.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其特点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中小型断层.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同生正断层。往往是基底大断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长,破碎带宽,控制盆地边界或二级构造单元。3

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由于断层错断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断层的屏蔽作用造成下盘反射同相轴凌乱并出现空白反射,一般指为边界同生大断层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5异常波的出现, 如:绕射波、断面波,这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

27. 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在地震图中如何识别断层(书本上)

28. 断层组合在时间剖面上的一些规律:1先主后次。先组合大规模,它们错开与限定了次级断层,与区域构造线平行。2先简单后复杂,断点组合应从上至下。3同一断层在平行的时间剖面上性质相同、断层面、断盘产状相似,断开的地层层位一致,或有规律变化。4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5断层两侧波组具明显特征,且在平行测线方向数十千米范围内特点相似。6断点组合要遵循断裂力学机制的规律,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受力方式所产生的断裂系统要充分理解。7尽可能弄清控制断层的构造性质和成因机制。8断点的组合有一个认识-修改-再认识的过程。

29. 特殊地质现象:1不整合2披覆构造3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4底辟构造5花状构造

30. 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1平行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往产生绕射被。2角度不整合: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同相轴会出现一定的交角。 其他在书上看

31. 地震构造图:1.分类:地震构造图分为等t0构造图和等深度构造图。2:方法:二维地震勘探普遍采用的编制构造图方法是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作出等t0构造图,再进行空间校正,得到真深度构造图。

32. 绘制构造图几种方法:1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经过对比出反射层后,用人工方法绘制深度剖面,读出深度剖面上的数据,绘制等深度(视铅直深度)构造图。优点:得到的构造图构造形态和位置都较准确。缺点:人工绘制深度剖面工作量大,没进行三维偏移校正,在构造复杂地区精度较差。2. 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直接读出某一层的t0值,作出等t0图。优点:作图简便,能基本反映构造形态;缺点:是等t0图,不便于与钻井深度对比,且构造位置、形态有畸变和偏移。3. 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先作等t0图,再进行空间校正,得到构造图。这是现阶段广泛采用的较好方法。特别是在盆地勘探初期资料较少或复杂构造地区,没有三维地震施工的地区,用二维地震剖面作图是必须采用的方法。4以经过三维偏移的三维数据体为基本资料,利用水平切片,可以方便快速地作出等t0图,由等t0图进行时深转换,不需要空间校正。

33. 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一)绘制构造图准备过程:绘制构造图准备工作包括构造图层位、比例尺、等值线距的选择和检查剖面对比质量。1. 构造图层位的选择:基本原则是:a 能代表某一地质时代和层位主要构造特征;b 能严格控制含油气构造目标层位;能c 在全区连续追踪且反射特征明显的标准层。2. 层位的选择: 绘制构造图的层位数目,应根据地质分层、地震界面分层和勘探任务而定。一般只要选取对勘探工作最有意义的层位编制一层构造图便可。如有不整合层位,则在不整合面上、下都要选取层位各编一张构造图。如果探区缺少能连续追踪的标准层,或者含油气部位没有标准层,只能根据断续反射假想层制作构造图。2. 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作图的比例尺和等值线距反映了构造图的精度,而构造图的精度又取决于测网密度,资料质量和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疏密、地质任务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和资料质量好坏等因素考虑。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

情况下,应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且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选用较小的比例尺。不同勘探阶段,作构造图的比例尺和等值线距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地震普查阶段构造作图,一般采用小比例尺和大间距的等值线作图。勘探阶段为落实油气储量提供准确的构造图,一般须做地震细测工作;对于低幅度、缓倾角的构造,应选用大比例尺小线距的等值线作图,以免漏失构造细节和高点位置不准。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对深等值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画一条等深线。对等t0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秒画一条等时线。选择等值线距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线距过大,会掩盖构造细节,构造顶部位置反映不准确;线距过小,又会使图面复杂化,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一般情况下,选择等值线距要考虑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的陡缓。当剖面好时,线距选小些;剖面差时,线距选大些;当地层倾角较陡时,线距选大些;倾角较平缓时,线距选小些。3. 检查剖面对比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包括:标准层的地质属性是否准确,剖面数量是否满足地质任务的要求,断点是否落实,断层、尖灭、超覆等地质现象确定是否合理,上下反射层之间和相邻剖面间的解释有无矛盾,各剖面交点闭合误差是否在允许小于等值线距一半的范围之内.4确定构造图的规格和要求:图名、比例尺、图例、说明、制图单位、制图时间等要求齐全;图的四角经纬度或平面坐标、井位,重要地物要注全;测线号、测线端点、交点、转折点的桩号要齐全,新老测线要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区别开来;测线上的数据点应按要求标记齐全,换算层的数据用括号括起来。断点位置及升降盘方向,断点落差、尖灭、超覆点的位置均应标注齐全,断点一般用红色表示。等值线要求每隔五根加粗一条,做到醒目明了。(二)构造图的绘制步骤: 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取数据,断裂系统的平面组合,勾绘等值线。1. 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一般用计算机绘制平面位置图,首先要收集测线号、测线的起始桩号、拐点桩号、测线交点桩号,已钻井的井位,以及重要的地名、地物等的经纬度或平面坐标参数,输入计算机,利用相应的绘图软件即可绘制出测线平面位置图。2取数据:所谓取数据,对同一张构造图来说,就是取同一标准层的有关数据。具体做法是:a 确定取数据点的间隔距离。b 取数据。在经过解释的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上,对所选定的作图层位按一定距离读取t0值或深度值,所取点在图上要分布均匀、有足够的数量,能控制该层的构造形态c 标数据把所取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在实际工作中标注断点数据,一般在断距不大的情况下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但在断距较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须标注断层落差大小。3断裂系统平面组合与绘制断裂系统图: 在时间剖面上解释出断层之后,需要把各条剖面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制出断裂系统图。断层面的在测线交点处应闭合。(1)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应有一定规律。(2)同一断层,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一般都具有相似的特征。(3)同一断层断开的层位应该相同,因为同一条断层应为同一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如有变化,也应是有规律地沿某一方向变化。4等值线图的勾绘: 等值线图的勾绘工作室在断裂系统已组合好后开始进行。勾绘等值线的一般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然后再考虑构造的细节,逐渐使其丰富、完整。

在复杂断块地区,应以断块为单位进行勾绘,即先把剖面上的高点或低点标注到平面图上,然后将相同的高点和低点连接起来,组成背斜和向斜的轴线,利用轴线和主要的断层线空间位置控制等值线勾绘。

34. 等t0图空校步骤:1在等to 图上选取等to 线上的一个点,过此点量出沿to 线法线方向的水平间距△x。2根据△x值和该点的to 值,从空间校正数据表上读出相应的偏移距离OO’和真深度h 。3在等to 图上,用箭头标出0点偏移的方向,箭头的长度等于OO’,这样箭头两端点就表示了空校前O 点和偏移校正后O’点位置,在校正后的O’点旁注上真深度h 的数值。4在等to 线上取足够的点(包括断点) ,完成上述三个步骤,最后把O’点和h 值透在另一张透明纸上,再勾绘深度等值线就得到真深度构造图。

35. 水平切片:1概念:水平切片(等时切片)是某一时刻三维数据体中所有地震信息的显示资料,反映了不同地质层位的界面反射在某一时刻平面内的分布状况,包括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2用彩色显示通常彩色等时切片上,红色、白色、黑色分别表示正振幅、过渡带和负振幅。

36. 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部分。1. 地震地层学,又称为区域地震地层学。主要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反射波组产状、外形、振幅、连续性)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识别出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从而达到预测盆地内相带展布和有利油气聚集带。2地震岩性学,又称为微地震地层学主要是通过研究和提取单个地震反射层和一个小的波组的反射波振幅、频率、速度和波形等地震信息,紧密结合地质、钻井、测井资料来预测储集层的厚度大小和横向变化,以及各种储集参数,如孔隙度、流体成分。地震岩性学受地震勘探的精度影响大,随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提高,其预测精度也相应提高。

37.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指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叫沉积层序,常简称层序。

地层层序分为超层序、层序和亚层序三级。1超层序:是最高一级地层单元,包括几个层序,往往是区域性的,横向可追踪数百公里,即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超层序反映两次大的构造运动控制的完整的盆地发育旋回。2. 层序:至少在一个凹陷可以追踪,以不整合面或者可与其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是局部的,可追踪数十至数百公里。层序反映控制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层序叠加在一起组成超层序。3. 亚层序:在一个凹陷内可以追踪,仍以不整合面或与其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它们一般仅分布在凹陷边缘及古隆起周围。是局部的,如可以是三角形体系中的一个朵状体。亚层序反映盆地的次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一个层序包括一个或几个亚层序。

38. 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1依次可以推测相邻不整合处沉积间断持续的时间;2沉积盆地中各沉积层序在时间上先后依次排列。层序之间可能有沉积间断或侵蚀作用,但层序之间在时间上不发生重叠,每个层序都有一定的年代范围。层序的年龄应在上下边界为整合处确定,在边界为不整合处层序的年龄,随间断或侵蚀作用的长短而变化。3层序在沉积盆地中的分布不均匀。向陆一侧或沉积基准面之上由于侵蚀而缺失沉积物,在盆地内中心凹陷区,常由于沉积物供应不足形成“饥饿性”沉积间断。4沉积层序主要由侧向加积作用形成(化学沉积除外)。

39. 地震层序的划分原则为:遵循不整一反射界面划分原则(确定代表层序边界的不整合和与之对应的整合面)。除应用精确的古生物标志,应杜绝完全 用钻井岩性分层数据确定地震层序边界的做法。

40. 地震地层的接触关系:1整合:上下地层相互平行。2削截(削蚀):由于构造抬升或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现象,水平、垂直构运动均可形成。3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尖灭;反映海进或一次构造运动。分远源上超和近源上超,可指示原始盆地沉积边界。4下超:沉积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下方超覆或向自身下倾方向超覆称下超。分前积下超或侧下超, 可指示古流向,海泛面等。5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或相切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既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一般与下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于削截面,其较平整,但可分期呈阶梯式出现。

41. 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地震相的四大标志: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关系参数:顶底接触关系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42. 地震相或层序的外形: 它直接反映了沉积体的外形,因而可据其解释沉积体。同一沉积体不同方向具不同的外形。1席状:薄、广、顶底平行、平直、厚度相对稳定,也可称板状。2席状披盖:顶、底面呈波状,中间稍薄,其它同上。3楔状:在倾向上其厚度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厚,在走向上则是席状的。往往出现在滨浅湖、陆棚、陆坡及盆地边缘。4滩状(帚状):向某一个方向快速减薄尖灭的席状称滩状。分布在滨浅海部位。5透镜状:多指双凸形透镜状,中间厚,两侧薄。6丘形:与透镜体的区别为低平顶凸,周围反射向上超覆。7充填形:包括河谷充填、盆地充填(陆相) 和海相的斜坡状充填。

43. 地震相内部反射结构: 指沉积体内部地震反射延伸状况和彼此关系。有点类似于野外露头的层理,但规模要比后者大得多。1平行和亚平行结构:又可分平坦和波状的,多见于席状、席状披盖和充填单元中。这种类型一般代表陆棚、滨浅湖或平原地区的均速沉积作用。2发散结构:对应于楔型单元。大多数横向加厚是由于频变造成,少数则是由于加厚带侧向非系统性终止造成的。发散的地质意义是沉积速度的横向变化,和古沉积表面的倾斜。3前积反射结构:携带沉积物水流将沉积物依次向前堆积形成的一种反射结构。4乱岗状斜波反射结构:不规则、不连 续、亚平行,无系统的反射终止和分裂,反映分散性弱水流沉积。5. 杂乱:不连续、不平行、无次序排列。高能环境--浊流沉积;同生变形或构造变形--滑塌、泥石流、河道及峡谷充填;高角度断裂、褶皱或扭曲的地层;许多火山岩体、盐丘、泥丘、礁等地质体,由于内部成层性差或不均质性造成杂乱反射。

6. 无反射(空白) :均质的、非层状、高度扭曲的。或者倾角很陡的地质单位的反射

44. 地震相分析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寻找前积反射结构 第二步:划分非前积结构 第三步:确定反射结构的空间形态 第四步:反射结构与外形组合的合理性分析 第五步:连续性、振幅和频率分析 第六步:地震相命名: 以结构和外形为主,连续性、振幅、频率为辅。分布较局限,具特殊反射结构或外形的地震相,可单独用结构或外形命名,如充填相、丘状相、前积相等。也可以将连续性、振幅等做为修饰词放在前面,如高振幅中连续前积相分布面积广,外形为席状,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时,可主要用连续性和振幅命名,如高振幅连续地震相

45. 地震相前积相包括斜交前积相、S 形前积相、叠瓦状前积相、帚状前积相。

46. 碳酸盐岩隆的识别标志:1直接标志: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具丘状,透镜状外形,顶面常具强反射,两侧具上超。由于岩隆内部或岩隆与围岩之间存在岩性结构差异,造成岩隆内部或岩隆与侧向地层间的反射特征(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等)发生变化。岩隆内部常为不连续杂乱、分叉合并或空白反射,与围岩相交处常发生反射中断。2间接标志:由于岩隆与围岩岩性不同,两者存在速度差。当围岩为低速度泥岩时,由于岩隆速度较高,来自与围岩相同层位的岩隆反射会产生“上提”现象;当围岩为高速蒸发岩时,必然会产生“下拉”。其次,由于岩隆边缘与围岩层接触处或岩隆内部常发生岩性及岩层形态突变,结果造成绕射和假同相轴。

47. 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因为在剖面图底片上这组强反射透明得发白(在剖面上是黑的)而于其上、下、左、右的反射相比,显得更明亮,故称之为亮点

48. 暗点:多数地质背景下满足不了形成亮点的条件,砂岩储层顶面为一正反射系数。当含油气后 ,反射系数减小,而使振幅减弱。把这种现象叫暗点反射。现有勘探表明:亮点多出现与较浅的新地层中;而在那些地层古老、埋深较深的气藏中,常呈”暗点”

49. 平点:倾斜或弯曲地层,当有形成亮点的条件时,某些大型气藏的气水界面会形成一个较强水平反射 段,叫平点。一般极少见,但可信度高。

50. AVO:即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即在一个叠加前的共中心点反射道集中,不同道虽来自于同一点反射,但反射振幅随入射角或偏移距有变化。

地震资料解释总结

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 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2-3个相位,60-100ms 的波)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4. 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

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 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CDP 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 ,单位为米或千米。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速度谱:每km 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视周期:相邻波峰(谷) 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主频指频谱图上最大能量对应之频率。波峰:地震道振动向上(右) 为波峰,向下(左) 为波谷。

6. 地震剖面上各种波的识别标志:1同相性:由于同一反射波到达相邻很近的两个检波点的路程是很相近的,因而,同一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因而,

的措施,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所以反射波的能量较强。3波形特征(动力学特征)同一反射波在等是相似的。(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程相近,传播过和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4时差变化的规律:(δk

同相轴仍是弯曲的,直达波、折射波(在共炮点记录上是直线)的同相轴动较正后变成了曲线,这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波的类型的重要依据。上述四个标志中,1,2两点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

7.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地质剖面的不同之处: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层与测线上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层分层界面常常不能一一对应;另外,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t0,不是深度,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形态有假象。把t0变换成深度后,才

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都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边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波阻抗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为与

层、岩性等),而时间剖面得到的是来自三维空间的地震反射层的法线反射时间,并显示在记录点的正下方。复杂地区时间剖面具有丰富的异常波(如绕射波,凹界面的回转波) 等特点。它们的同相轴形态与地质剖面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用来用地质解释。(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用来解释,恢复真实面貌)

8. 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当测线垂直走向时,射线平面与地层界面的交线与测线的夹角,ψ。视倾角:当测线斜交地层走向时,射线平面与地层界面的交线与测线之间的夹角,φ 。真深度:从地面一点O 垂直于地表水平面向下引垂线,与倾斜地层相交于P ,则OP 为真深度。 只有在偏移剖面上,当测线垂直走向时,才能求得真深度。法线深度:从地面一点O 向倾斜地层引垂线,得垂足M ,OM 为法线深度。与倾向平行的经过偏移的测线上读得的或任意方向测线的叠加剖面上显示的深度。视铅垂深度:从地面一点O ,垂直于射线平面与地平面的交线引垂线与倾斜地层有一交点N ,则ON 为视铅垂深度。当测线垂直走向时,视铅垂深度等于真深度,但不等于法线深度。当测线方向斜交地层走向时,偏移剖面上量得的深度是视铅垂深度。

9. 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偏移归位----地震剖面的偏移归位,就是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有时常常把这一工作也称为“偏移”。

10. 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时间剖面偏移校正:这种校正分两步进行:1. 水平偏移校正?x

均匀介质中界面的偏移校正示意图

2.深度校正?h

从图中看出,A′经△x水平偏移校正后,仍不能与A 点重合,而是存在一个深度误差,只有消除△h这一深度误差后,才能使A′矫正到界面A 点上。△h由下式求出:

11.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分辨率: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层的厚度)。水平分辨率----也叫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在横向上能分辨地质体的最小宽度。指在横向上确定地质体(如断层点、尖灭点)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垂直分辨率:地震波垂直通过地层的双程时间△T=2△h/v大于地震子波延续时间△t (地震子波延续时间是n 个视周期)n 波长/v

波长=波速×周期=波速/频率

可见 越深 分辨率越差

产生分辨能力问题的原因

① 从地震波本身来说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波动,是遵循波动地震学的规律,只有在一定近似之下才遵循几何地震学的规律。

② 地震脉冲总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时间,而不是一个尖脉冲。

12. 第一菲涅尔带:在三维空间,波前是一个面,随时间向前推移,当遇到反射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当初至波波前越过反射界面时,在初至波波前1/4λ处相应相位的波前刚和反射面相切,人们把这时初至波波前切割反射界面的宽度叫第一菲涅尔带。

如图,在O 点自激自收,到达O 点最快的是来自界面上O′点的绕射子波。界面上在O′点两侧的绕射子波到达O 点时间要依次稍晚一些。离开O′点一定距离的点,若它产生的绕射波与O′产生的绕射波到达O 点的时差达到半个周期,就不能起互相加强的作用了。

若在界面上0′点两侧的C 、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0′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 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 、 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 点是加强的,C 、 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波在O 点不再相互加强,我们以

O 为圆心,OC′为半径画圆,则:在反射界面上画出的范围(圆内包括的界央段CC′),叫做产生的波在界面上的(第一)菲涅尔带。

13.

14. 地震子波的种类; 根据子波能量分布状况分为三种:1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前端;由于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子波。2零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3最大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

15. 绕射波:根据惠更斯原理(几何地震学),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体(地层岩性的突变点),例如断层的断棱、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等,这些

不规则突起点会形成新的点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向四周传播,由这种新的点震源产生的波叫绕射波

16. 物理地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绕射是最基本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的总合。这种绕射又称为广义绕射。由断棱、尖灭点等到产生的地震绕射波则称为狭义绕射。

17. 断面波--在时间剖面上,断面波是一种反射波,它是由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形成的异常波,简称断面波。

18. 回转波:概念在地震勘探中最有实际意义的是一种回转型凹界面产生的反射波-回转波。回转波的形成和特点 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界面上的反射波。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时距曲线形状可能很复杂,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是单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界面上某两个点的反射可能同时到达地面的同一个观测点。这是

19.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流程:

20. 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在时间剖面上进行,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剖面解释还包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包括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空间解释主要是指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综合解释是在剖面解释和空间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对含油气盆地的性质、沉积特征、构造展布规律、油气富集规律作出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块的预测。

就是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过程。

的距离,并持续一定的长度)----时差变化规律

23. 实际对比方法:1

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在剖面对比工作开始之前,解释人员必须收集工区和邻区的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和盆地内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资料。地震剖面解释=地质情况+地震资料+解释技巧。2重点研究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单一同相轴的基本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延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3

所谓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两个以上的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一般是由某一标准波及相邻的几个反射波组成,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出现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波系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表现为波组之间特征明显,时间间隔稳定,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研究异常波(绕射波、断面波和回转波)6剖面间的对比:在工区范围不大、地下地质情况较稳定的地区,相邻平行测线上各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地层层位、构造形态、断层尖灭等地质现象都应基本相似,可以利用相邻剖面相互参照对比。7对比次序---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对比原则

24. 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1. 对比剖面的选择:坳陷深、厚度大、地层全、反射质量好,有钻井通过等。2. 对比层位选择:目的层附近及其上下,反射清楚,易追踪。3. 反射层位代号Tx ,x=1,2,3,„g,自上而下编排。Pt1,Pt2,„Jt1,Jt2,Jt3等为准噶尔盆地的编排方法。g 一般代表基底层位。4. 对比标记,逐层分色标记、涂相位峰、谷、拐点均可。5. 强相位对比6. 多相位对比

7. 波组、波系对比

25. 复杂情况下时间剖面可能造成假象的因素主要有:1几何因素造成的假象。2处理造成的假象。3与速度有关的假象。4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

26.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其特点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中小型断层.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同生正断层。往往是基底大断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长,破碎带宽,控制盆地边界或二级构造单元。3

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由于断层错断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断层的屏蔽作用造成下盘反射同相轴凌乱并出现空白反射,一般指为边界同生大断层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5异常波的出现, 如:绕射波、断面波,这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

27. 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在地震图中如何识别断层(书本上)

28. 断层组合在时间剖面上的一些规律:1先主后次。先组合大规模,它们错开与限定了次级断层,与区域构造线平行。2先简单后复杂,断点组合应从上至下。3同一断层在平行的时间剖面上性质相同、断层面、断盘产状相似,断开的地层层位一致,或有规律变化。4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5断层两侧波组具明显特征,且在平行测线方向数十千米范围内特点相似。6断点组合要遵循断裂力学机制的规律,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受力方式所产生的断裂系统要充分理解。7尽可能弄清控制断层的构造性质和成因机制。8断点的组合有一个认识-修改-再认识的过程。

29. 特殊地质现象:1不整合2披覆构造3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4底辟构造5花状构造

30. 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1平行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往产生绕射被。2角度不整合: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同相轴会出现一定的交角。 其他在书上看

31. 地震构造图:1.分类:地震构造图分为等t0构造图和等深度构造图。2:方法:二维地震勘探普遍采用的编制构造图方法是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作出等t0构造图,再进行空间校正,得到真深度构造图。

32. 绘制构造图几种方法:1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经过对比出反射层后,用人工方法绘制深度剖面,读出深度剖面上的数据,绘制等深度(视铅直深度)构造图。优点:得到的构造图构造形态和位置都较准确。缺点:人工绘制深度剖面工作量大,没进行三维偏移校正,在构造复杂地区精度较差。2. 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直接读出某一层的t0值,作出等t0图。优点:作图简便,能基本反映构造形态;缺点:是等t0图,不便于与钻井深度对比,且构造位置、形态有畸变和偏移。3. 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先作等t0图,再进行空间校正,得到构造图。这是现阶段广泛采用的较好方法。特别是在盆地勘探初期资料较少或复杂构造地区,没有三维地震施工的地区,用二维地震剖面作图是必须采用的方法。4以经过三维偏移的三维数据体为基本资料,利用水平切片,可以方便快速地作出等t0图,由等t0图进行时深转换,不需要空间校正。

33. 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一)绘制构造图准备过程:绘制构造图准备工作包括构造图层位、比例尺、等值线距的选择和检查剖面对比质量。1. 构造图层位的选择:基本原则是:a 能代表某一地质时代和层位主要构造特征;b 能严格控制含油气构造目标层位;能c 在全区连续追踪且反射特征明显的标准层。2. 层位的选择: 绘制构造图的层位数目,应根据地质分层、地震界面分层和勘探任务而定。一般只要选取对勘探工作最有意义的层位编制一层构造图便可。如有不整合层位,则在不整合面上、下都要选取层位各编一张构造图。如果探区缺少能连续追踪的标准层,或者含油气部位没有标准层,只能根据断续反射假想层制作构造图。2. 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作图的比例尺和等值线距反映了构造图的精度,而构造图的精度又取决于测网密度,资料质量和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疏密、地质任务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和资料质量好坏等因素考虑。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

情况下,应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且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选用较小的比例尺。不同勘探阶段,作构造图的比例尺和等值线距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地震普查阶段构造作图,一般采用小比例尺和大间距的等值线作图。勘探阶段为落实油气储量提供准确的构造图,一般须做地震细测工作;对于低幅度、缓倾角的构造,应选用大比例尺小线距的等值线作图,以免漏失构造细节和高点位置不准。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对深等值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画一条等深线。对等t0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秒画一条等时线。选择等值线距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线距过大,会掩盖构造细节,构造顶部位置反映不准确;线距过小,又会使图面复杂化,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一般情况下,选择等值线距要考虑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的陡缓。当剖面好时,线距选小些;剖面差时,线距选大些;当地层倾角较陡时,线距选大些;倾角较平缓时,线距选小些。3. 检查剖面对比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包括:标准层的地质属性是否准确,剖面数量是否满足地质任务的要求,断点是否落实,断层、尖灭、超覆等地质现象确定是否合理,上下反射层之间和相邻剖面间的解释有无矛盾,各剖面交点闭合误差是否在允许小于等值线距一半的范围之内.4确定构造图的规格和要求:图名、比例尺、图例、说明、制图单位、制图时间等要求齐全;图的四角经纬度或平面坐标、井位,重要地物要注全;测线号、测线端点、交点、转折点的桩号要齐全,新老测线要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区别开来;测线上的数据点应按要求标记齐全,换算层的数据用括号括起来。断点位置及升降盘方向,断点落差、尖灭、超覆点的位置均应标注齐全,断点一般用红色表示。等值线要求每隔五根加粗一条,做到醒目明了。(二)构造图的绘制步骤: 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取数据,断裂系统的平面组合,勾绘等值线。1. 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一般用计算机绘制平面位置图,首先要收集测线号、测线的起始桩号、拐点桩号、测线交点桩号,已钻井的井位,以及重要的地名、地物等的经纬度或平面坐标参数,输入计算机,利用相应的绘图软件即可绘制出测线平面位置图。2取数据:所谓取数据,对同一张构造图来说,就是取同一标准层的有关数据。具体做法是:a 确定取数据点的间隔距离。b 取数据。在经过解释的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上,对所选定的作图层位按一定距离读取t0值或深度值,所取点在图上要分布均匀、有足够的数量,能控制该层的构造形态c 标数据把所取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在实际工作中标注断点数据,一般在断距不大的情况下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但在断距较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须标注断层落差大小。3断裂系统平面组合与绘制断裂系统图: 在时间剖面上解释出断层之后,需要把各条剖面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制出断裂系统图。断层面的在测线交点处应闭合。(1)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应有一定规律。(2)同一断层,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一般都具有相似的特征。(3)同一断层断开的层位应该相同,因为同一条断层应为同一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如有变化,也应是有规律地沿某一方向变化。4等值线图的勾绘: 等值线图的勾绘工作室在断裂系统已组合好后开始进行。勾绘等值线的一般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然后再考虑构造的细节,逐渐使其丰富、完整。

在复杂断块地区,应以断块为单位进行勾绘,即先把剖面上的高点或低点标注到平面图上,然后将相同的高点和低点连接起来,组成背斜和向斜的轴线,利用轴线和主要的断层线空间位置控制等值线勾绘。

34. 等t0图空校步骤:1在等to 图上选取等to 线上的一个点,过此点量出沿to 线法线方向的水平间距△x。2根据△x值和该点的to 值,从空间校正数据表上读出相应的偏移距离OO’和真深度h 。3在等to 图上,用箭头标出0点偏移的方向,箭头的长度等于OO’,这样箭头两端点就表示了空校前O 点和偏移校正后O’点位置,在校正后的O’点旁注上真深度h 的数值。4在等to 线上取足够的点(包括断点) ,完成上述三个步骤,最后把O’点和h 值透在另一张透明纸上,再勾绘深度等值线就得到真深度构造图。

35. 水平切片:1概念:水平切片(等时切片)是某一时刻三维数据体中所有地震信息的显示资料,反映了不同地质层位的界面反射在某一时刻平面内的分布状况,包括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2用彩色显示通常彩色等时切片上,红色、白色、黑色分别表示正振幅、过渡带和负振幅。

36. 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部分。1. 地震地层学,又称为区域地震地层学。主要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反射波组产状、外形、振幅、连续性)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识别出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从而达到预测盆地内相带展布和有利油气聚集带。2地震岩性学,又称为微地震地层学主要是通过研究和提取单个地震反射层和一个小的波组的反射波振幅、频率、速度和波形等地震信息,紧密结合地质、钻井、测井资料来预测储集层的厚度大小和横向变化,以及各种储集参数,如孔隙度、流体成分。地震岩性学受地震勘探的精度影响大,随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提高,其预测精度也相应提高。

37.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指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叫沉积层序,常简称层序。

地层层序分为超层序、层序和亚层序三级。1超层序:是最高一级地层单元,包括几个层序,往往是区域性的,横向可追踪数百公里,即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超层序反映两次大的构造运动控制的完整的盆地发育旋回。2. 层序:至少在一个凹陷可以追踪,以不整合面或者可与其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是局部的,可追踪数十至数百公里。层序反映控制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层序叠加在一起组成超层序。3. 亚层序:在一个凹陷内可以追踪,仍以不整合面或与其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它们一般仅分布在凹陷边缘及古隆起周围。是局部的,如可以是三角形体系中的一个朵状体。亚层序反映盆地的次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一个层序包括一个或几个亚层序。

38. 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1依次可以推测相邻不整合处沉积间断持续的时间;2沉积盆地中各沉积层序在时间上先后依次排列。层序之间可能有沉积间断或侵蚀作用,但层序之间在时间上不发生重叠,每个层序都有一定的年代范围。层序的年龄应在上下边界为整合处确定,在边界为不整合处层序的年龄,随间断或侵蚀作用的长短而变化。3层序在沉积盆地中的分布不均匀。向陆一侧或沉积基准面之上由于侵蚀而缺失沉积物,在盆地内中心凹陷区,常由于沉积物供应不足形成“饥饿性”沉积间断。4沉积层序主要由侧向加积作用形成(化学沉积除外)。

39. 地震层序的划分原则为:遵循不整一反射界面划分原则(确定代表层序边界的不整合和与之对应的整合面)。除应用精确的古生物标志,应杜绝完全 用钻井岩性分层数据确定地震层序边界的做法。

40. 地震地层的接触关系:1整合:上下地层相互平行。2削截(削蚀):由于构造抬升或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现象,水平、垂直构运动均可形成。3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尖灭;反映海进或一次构造运动。分远源上超和近源上超,可指示原始盆地沉积边界。4下超:沉积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下方超覆或向自身下倾方向超覆称下超。分前积下超或侧下超, 可指示古流向,海泛面等。5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或相切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既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一般与下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于削截面,其较平整,但可分期呈阶梯式出现。

41. 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地震相的四大标志: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关系参数:顶底接触关系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42. 地震相或层序的外形: 它直接反映了沉积体的外形,因而可据其解释沉积体。同一沉积体不同方向具不同的外形。1席状:薄、广、顶底平行、平直、厚度相对稳定,也可称板状。2席状披盖:顶、底面呈波状,中间稍薄,其它同上。3楔状:在倾向上其厚度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厚,在走向上则是席状的。往往出现在滨浅湖、陆棚、陆坡及盆地边缘。4滩状(帚状):向某一个方向快速减薄尖灭的席状称滩状。分布在滨浅海部位。5透镜状:多指双凸形透镜状,中间厚,两侧薄。6丘形:与透镜体的区别为低平顶凸,周围反射向上超覆。7充填形:包括河谷充填、盆地充填(陆相) 和海相的斜坡状充填。

43. 地震相内部反射结构: 指沉积体内部地震反射延伸状况和彼此关系。有点类似于野外露头的层理,但规模要比后者大得多。1平行和亚平行结构:又可分平坦和波状的,多见于席状、席状披盖和充填单元中。这种类型一般代表陆棚、滨浅湖或平原地区的均速沉积作用。2发散结构:对应于楔型单元。大多数横向加厚是由于频变造成,少数则是由于加厚带侧向非系统性终止造成的。发散的地质意义是沉积速度的横向变化,和古沉积表面的倾斜。3前积反射结构:携带沉积物水流将沉积物依次向前堆积形成的一种反射结构。4乱岗状斜波反射结构:不规则、不连 续、亚平行,无系统的反射终止和分裂,反映分散性弱水流沉积。5. 杂乱:不连续、不平行、无次序排列。高能环境--浊流沉积;同生变形或构造变形--滑塌、泥石流、河道及峡谷充填;高角度断裂、褶皱或扭曲的地层;许多火山岩体、盐丘、泥丘、礁等地质体,由于内部成层性差或不均质性造成杂乱反射。

6. 无反射(空白) :均质的、非层状、高度扭曲的。或者倾角很陡的地质单位的反射

44. 地震相分析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寻找前积反射结构 第二步:划分非前积结构 第三步:确定反射结构的空间形态 第四步:反射结构与外形组合的合理性分析 第五步:连续性、振幅和频率分析 第六步:地震相命名: 以结构和外形为主,连续性、振幅、频率为辅。分布较局限,具特殊反射结构或外形的地震相,可单独用结构或外形命名,如充填相、丘状相、前积相等。也可以将连续性、振幅等做为修饰词放在前面,如高振幅中连续前积相分布面积广,外形为席状,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时,可主要用连续性和振幅命名,如高振幅连续地震相

45. 地震相前积相包括斜交前积相、S 形前积相、叠瓦状前积相、帚状前积相。

46. 碳酸盐岩隆的识别标志:1直接标志: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具丘状,透镜状外形,顶面常具强反射,两侧具上超。由于岩隆内部或岩隆与围岩之间存在岩性结构差异,造成岩隆内部或岩隆与侧向地层间的反射特征(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等)发生变化。岩隆内部常为不连续杂乱、分叉合并或空白反射,与围岩相交处常发生反射中断。2间接标志:由于岩隆与围岩岩性不同,两者存在速度差。当围岩为低速度泥岩时,由于岩隆速度较高,来自与围岩相同层位的岩隆反射会产生“上提”现象;当围岩为高速蒸发岩时,必然会产生“下拉”。其次,由于岩隆边缘与围岩层接触处或岩隆内部常发生岩性及岩层形态突变,结果造成绕射和假同相轴。

47. 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因为在剖面图底片上这组强反射透明得发白(在剖面上是黑的)而于其上、下、左、右的反射相比,显得更明亮,故称之为亮点

48. 暗点:多数地质背景下满足不了形成亮点的条件,砂岩储层顶面为一正反射系数。当含油气后 ,反射系数减小,而使振幅减弱。把这种现象叫暗点反射。现有勘探表明:亮点多出现与较浅的新地层中;而在那些地层古老、埋深较深的气藏中,常呈”暗点”

49. 平点:倾斜或弯曲地层,当有形成亮点的条件时,某些大型气藏的气水界面会形成一个较强水平反射 段,叫平点。一般极少见,但可信度高。

50. AVO:即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即在一个叠加前的共中心点反射道集中,不同道虽来自于同一点反射,但反射振幅随入射角或偏移距有变化。


相关内容

  • [海陆变迁]说课稿
  •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课题是<海陆的变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欢迎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海陆的变迁>是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七年 ...

  •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火山,地震活动带的分布
  •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一板块构造理论 1. 大陆漂移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 ...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28卷第2期 )页码:2013年4月(08150823-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PROGRESSIN GEOPHYSICS o.2Vol.28,N ,Ar.2013p ():,:/王开燕,徐清彦,张桂芳,等.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208150823doi10.6 ...

  • 普通地质学
  • 2.变质作用与构造运动.岩浆作用有何内在联系? 3.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在变质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4.你怎么鉴别一块岩石是变质岩或不是变质岩? 5.现代变质作用可能在哪些地区产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6.风化作用与变质作用有那些原则性的不同? 7.原岩的物质组分对变质作用有哪些影响? 8 ...

  • 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_现状及发展趋势_郭华军
  • 第32卷第1期 2008年2月 物 探 与 化 探 G E O P H Y S I C A L &G E O C H E M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 V o l . 32, N o . 1 F e b . , 2008 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郭 ...

  • 国培计划班级简报
  • 国 培 计 划 班 级 简 报 第一期 编辑:刘兵 班级:地理(3)班 国培计划已经开始了,我们班级的学员老师们,您们肩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琐屑的家庭事务,可能还要忍受来自妻子或老公的埋怨和斥责,毕尽我们的收入太低,投入太多,可是这些并没有削减您们学习的热情,无论是年长的 学员数 101 登录率 9 ...

  • 大学生村官抗震救灾个人工作总结
  • 大学生村官抗震救灾个人工作汇报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波及的范围很广,受灾面积很大,是中国有历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它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那一片片毁虚一片片瓦窑振憾着中华大地。 汶川大地震,毫无征兆,突然袭击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四川,数以万计的 ...

  • 初中三年级双语班汉语教案 第八课
  • 初中三年级双语班汉语教案-阿布力克木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一.教学目标: 1. 自学本课的37个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掌握16个常用词:爆炸,论点,一瞬间,摸不着头脑,前往,解开,另外,众说纷纭,庞大,畏惧,现场,急剧,通常,骤然,估计,罪魁祸首,扭曲,束缚,发掘.要 ...

  • 六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二章
  • 地理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从地图上确定方向时,首先看是否有指向标,有指向标时,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另外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