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经济师考试内容: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掌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表现在(多选题): ①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④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经济师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包括三个方面:

①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②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③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的调控来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政企分开,综观全局,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目标,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管理手段。

「例题. 单选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 )。

A. 生产关系

B. 国民经济总体活动

C. 国民经济局部活动

D. 生产要素

「正确答案」B

「例题. 单选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通过( )实现。

A. 政府调控 B. 行政直接干预 C. 对市场的调控 D. 对劳动力行为的调控

「正确答案」C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经济师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社会主义再生产不同类型的涵义。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 「例题。单选题」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是( )。

A. 简单再生产

B. 扩大再生产

D. 外延扩大再生产

[答案]A

经济师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

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

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5.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 「例题1. 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

A. 统治性

B. 决定性

C. 辅助性

D. 基础性 [答案]D (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 )作用。 A. 基础性

B. 辅助性

C. 主导性

D. 统治性

[答案]A

(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 )作用。

A. 辅助性

B. 先导性

C. 基础性

D. 平衡性

[答案]C

「例题2. 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 )原因。

A. 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

B. 生产资料公有制

C. 社会分工

E. 按劳分配 [答案]AC 「例题3. 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市场竞争规律

[答案]B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师考试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也就是国有经济。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如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我们应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例题1. 多选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 )。

A. 全民所有制

B. 集体所有制

C. 混合所有制

D. 个体私有制

E. 外资经济 [答案]AB 「例题2. 单选题」(2008年)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采取的是( )形式。 A. 国家所有制

B. 股份合作制

C. 混合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答案]A

「例题3. 单选题」(2006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 )。

A. 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B. 国家干预方式

C.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式

D. 国家税费征缴方式

[答案]A

「例题4. 单选题」(2005年)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 )。

A. 生产组织形式

B. 利息协调方式

C. 资本组织形式

D. 基本管理制度

[答案]C

(一)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了解)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才能最终解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例题。单选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

A.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C. 金融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D.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答案]A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熟悉)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必须有自己的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产生。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了解)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

第二,改造民族资本;

第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例题。多选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改造民族资本

C. 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

D. 财政投资建立国有企业

E.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答案]ABC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1.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3.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4.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了解其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质,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更高程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1. 首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

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也决定其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尽管目前资本主义还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就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试内容:熟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第一,国有企业,即国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

第二,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第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干预和调节经济,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

「例题1. 单选题」(2008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 )。

A.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 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

C. 社会政治变革的必然结果

D. 社会基本矛盾尖锐的必然结果

[答案]D

「例题2. 单选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 )。

A. 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B. 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

C. 金融资本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

D. 金融寡头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答案]A

「例题3. 多选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 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 B.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C. 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投资

D. 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结合

E.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答案]ABE

考试要求:熟悉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银行业的集中是以工业生产集中为基础的。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同时,也就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例题1. 单选题」金融资本是由( )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B.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

C.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

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

[答案]C

「例题2. 单选题」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 工业资本

B. 农业资本

C. 银行资本

D. 金融资本

[答案]D

「例题3. 单选题」(2007年)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来实现。

A. 参与制

B. 代理制

C. 委托制

D. 国有化

[答案]A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掌握)

1. 垄断组织的产生;

2.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3. 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 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例题。多选题」(2008年)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 )。

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垄断组织产生

B.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

C. 资本输出呈萎缩趋势

D.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不断瓦解

E. 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答案]ABE

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掌握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例题。单选题」垄断资本时期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 )。

A. 国际、国内竞争空前激烈

B. 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

D. 瓜分世界,形成殖民体系

[答案]C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作用考试内容:掌握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表示。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劳动时间;

②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③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④正常的停工时间。

在这四个部分生产时间中,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起决定作用。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而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但这种调节作用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的。

(一)资本循环

考试内容:掌握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所应具备的条件。

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中资本才能得到增值。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揭示资本运动本质的典型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出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了解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例1. 多选题」(2007年)产业资本循环的具体形式有( )。

A. 借贷资本的循环

B. 货币资本的循环

C. 生产资本的循环

D. 流动资本的循环

E. 商品资本的循环

[答案]BCE

「例2. 单选题」(2007年)在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是( )。

A. 生产出剩余价值

B. 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C. 创造剩余价值

D. 实现剩余价值

[答案]D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掌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即: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它只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趋势。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了。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掌握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但是,这种背离并不意味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了解其原因。)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 「例题。多选题」平均利润率是( )。

A.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比

B. 一个部门的剩余价值总额与该部门预付资本总额之比

C. 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

D. 部门利润率平均的趋势

E. 各部门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

[答案]ACD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掌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又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m/(c+v)。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例题1. 单选题」(2007年)剩余价值与利润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 )而言的。

A. 全部预付资本

B. 边际成本

C. 不变资本

D. 可变资本

[答案]D

「例题2. 单选题」(2008年)剩余价值和利润不能直接等同的原因在于,剩余价值是相对于( )而言的。

A. 全部预付资本

B. 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D. 平均成本

[答案]C

资本的价值形式:熟悉资本的价值形式。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表现在: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例题1. 多选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

A. 生产资料价值下降

B. 劳动力的价值提高

C.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D. 剩余劳动时间延长 E. 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ACDE 「例题2. 单选题」超额剩余价值是( )。

A. 商品的社会价值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B. 商品的社会价值高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C.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D. 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答案]C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其中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价值增值过程的实质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例题。单选题」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

A.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B.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C.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D.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案]C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劳动力成为商品: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

1.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 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例题。多选题」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是( )。

A.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B. 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E. 劳动者社会交往所需要的费用

[答案]BCD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1. 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调节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但是,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是一种事后调节。

2.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当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时,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3.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例题。单选题」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A. 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 商品价值量的增多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 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答案]D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熟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因为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

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受到其价值的制约;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例题。单选题」(2007、2008年)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 商品销售数量

B. 产品生产数量

C. 商品价格运动

D. 货币流通速度

[答案]C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即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了解即可。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例题1. 多选题」(2007年)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有( )。

A. 社会劳动者数量

B.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C. 商品的价格水平

D. 商品的流通范围

E. 货币的流通速度

[答案]BCE

(2008年)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

A. 市场上的商品品种

B.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C. 商品的价格水平

D. 货币流通速度

E. 商品的流通范围

[答案]BCD

「例题2. 多选题」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A. 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B. 与待流通商品数量成正比

C.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 与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E.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答案]BDE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然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3. 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具体形式有很多,但是关键点是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不同时进行。

5.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例题1. 多选题」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价值尺度

D. 世界货币

E. 贮藏手段

[答案]BC

「例题2. 单选题」( )是货币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职能。

A. 流通手段

B. 价值尺度

C. 价格标准

D. 交换价值

[答案]B

「例题3. 多选题」(2005年)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包括( )。

A.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买卖

B. 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C. 预付货款

D. 银行信贷

E. 清偿债务

[答案]CDE

「例题4. 单选题」(2008年)货币在商品赊销,预付贷款和清偿债务中执行着( )的职能。

A. 价值尺度

B. 价值储藏

C. 支付手段

D. 流通手段

[答案]C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备战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

考试内容:熟悉货币产生的过程,掌握货币的本质。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 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此时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

3.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4. 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形式中,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例题1. 多选题」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 )阶段。

A. 简单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价值形式

E. 交换价值形式

[答案]ABCD

「例题2. 单选题」(2008年)在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价值形式是( )。

A. 简单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的价值形式

D. 货币的价值形式

[答案]B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掌握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了解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题1. 单选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决定的。

A. 具体劳动时间

B. 交换价值

C. 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D.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例题2. 多选题」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具体劳动时间成正比

B. 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C. 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

D. 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E. 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答案]B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熟悉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例题1. 单选题」(2008年)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 )所决定的。

A. 劳动的二重性

B. 劳动的差异性

C. 生产和交换

D. 生产和消费

[答案]A

「例题2. 单选题」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答案]B 「例题3. 多选题」抽象劳动是( )。 A.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 形成商品的价值

C. 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 劳动的自然属性

E. 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答案]ABCE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

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试内容:熟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

关系。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例题1. 单选题」商品是( )。

A. 供别人和社会使用的劳动产品

B. 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答案]D

「例题2. 单选题」(2007年)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剩余价值

[答案]C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

(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了解)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合理配置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的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掌握)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

(1)市场配置方式。即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2)计划配置方式。计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令性计划;另一种是指导性计划。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

(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考试内容:熟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17页)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有两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经济体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二者的区别是: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二者的联系是: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例题1. 单选题」(2005年)下列关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

B. 市场经济一定不是商品经济

C. 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

D.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答案]A

「例题2. 多选题」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 )。

A. 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 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 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E. 一定是商品经济

[答案]BCDE

2012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市场体系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助你将考试一网打尽】???2011年11月12日

市场与市场体系-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一)市场的概念

考试内容:了解市场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

(二)市场体系

考试内容:了解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

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在市场体系中,既包括商品市场(如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

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又制约商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三)市场体系的功能

考试内容: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经济联系功能。

(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工资、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波动,调节着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5)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例题1. 单选题」( )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A. 商品市场

B. 信息市场

C. 劳动力市场

D. 资本市场

[答案]A 「例题2. 单选题」随着经济的发展,( )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A. 消费品市场 B. 生产资料市场

C. 劳动力市场

D. 资本市场

[答案]D

「例题3. 单选题」随着经济的发展,( )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A. 消费品市场

B. 生产资料市场

C. 劳动力市场

D. 资本市场

[答案]C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试内容:熟悉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是处于补充和从属的地位,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才趋于瓦解。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考试内容:熟悉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发展的基本过程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人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社会主义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例题1. 单选题」( )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A.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 社会分工

C. 生产资料私有制

D. 市场经济

[答案]A

「例题2. 单选题」( )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A.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 社会分工

C. 生产资料私有制 D. 市场经济 [答案]B 「例题3. 多选题」(2008年)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 )。

A. 社会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B. 社会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C. 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D. 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E. 人类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不断增加

[答案]CD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了解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 原始社会制度

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 奴隶社会制度

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

3. 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4.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了解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70年代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题1. 单选题」(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A. 生产力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资料

D. 社会经济制度

[答案]D

社会经济规律-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类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了解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例题1. 单选题」(2008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

A. 市场范围的扩大

B. 商品交换的繁荣

C. 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变革

[答案]D

「例题2. 单选题」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生产力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物质资料生产

D. 人的劳动

[答案]B

「例题3. 多选题」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等关系的总和。

A. 生产

B. 分配

C. 交换

D. 消费

E. 流通

[答案]ABCD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

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 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

B.人的劳动

C.生产关系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答案]BDE

「例题2.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A.原料 B.辅助材料 C.燃料

D.生产工具

[答案]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经济师考试内容: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掌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表现在(多选题): ①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④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经济师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包括三个方面:

①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②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③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的调控来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政企分开,综观全局,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目标,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管理手段。

「例题. 单选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 )。

A. 生产关系

B. 国民经济总体活动

C. 国民经济局部活动

D. 生产要素

「正确答案」B

「例题. 单选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通过( )实现。

A. 政府调控 B. 行政直接干预 C. 对市场的调控 D. 对劳动力行为的调控

「正确答案」C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经济师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社会主义再生产不同类型的涵义。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 「例题。单选题」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是( )。

A. 简单再生产

B. 扩大再生产

D. 外延扩大再生产

[答案]A

经济师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

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

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5.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 「例题1. 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

A. 统治性

B. 决定性

C. 辅助性

D. 基础性 [答案]D (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 )作用。 A. 基础性

B. 辅助性

C. 主导性

D. 统治性

[答案]A

(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 )作用。

A. 辅助性

B. 先导性

C. 基础性

D. 平衡性

[答案]C

「例题2. 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 )原因。

A. 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

B. 生产资料公有制

C. 社会分工

E. 按劳分配 [答案]AC 「例题3. 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市场竞争规律

[答案]B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师考试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也就是国有经济。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如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我们应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例题1. 多选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 )。

A. 全民所有制

B. 集体所有制

C. 混合所有制

D. 个体私有制

E. 外资经济 [答案]AB 「例题2. 单选题」(2008年)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采取的是( )形式。 A. 国家所有制

B. 股份合作制

C. 混合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答案]A

「例题3. 单选题」(2006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 )。

A. 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B. 国家干预方式

C.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式

D. 国家税费征缴方式

[答案]A

「例题4. 单选题」(2005年)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 )。

A. 生产组织形式

B. 利息协调方式

C. 资本组织形式

D. 基本管理制度

[答案]C

(一)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了解)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才能最终解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例题。单选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

A.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C. 金融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D.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答案]A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熟悉)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必须有自己的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产生。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了解)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

第二,改造民族资本;

第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例题。多选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改造民族资本

C. 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

D. 财政投资建立国有企业

E.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答案]ABC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1.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3.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4.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了解其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质,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更高程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1. 首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

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也决定其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尽管目前资本主义还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就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试内容:熟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第一,国有企业,即国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

第二,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第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干预和调节经济,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

「例题1. 单选题」(2008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 )。

A.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 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

C. 社会政治变革的必然结果

D. 社会基本矛盾尖锐的必然结果

[答案]D

「例题2. 单选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 )。

A. 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B. 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

C. 金融资本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

D. 金融寡头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答案]A

「例题3. 多选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 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 B.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C. 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投资

D. 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结合

E.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答案]ABE

考试要求:熟悉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银行业的集中是以工业生产集中为基础的。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同时,也就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例题1. 单选题」金融资本是由( )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B.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

C.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

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

[答案]C

「例题2. 单选题」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 工业资本

B. 农业资本

C. 银行资本

D. 金融资本

[答案]D

「例题3. 单选题」(2007年)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来实现。

A. 参与制

B. 代理制

C. 委托制

D. 国有化

[答案]A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掌握)

1. 垄断组织的产生;

2.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3. 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 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例题。多选题」(2008年)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 )。

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垄断组织产生

B.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

C. 资本输出呈萎缩趋势

D.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不断瓦解

E. 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答案]ABE

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掌握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例题。单选题」垄断资本时期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 )。

A. 国际、国内竞争空前激烈

B. 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

D. 瓜分世界,形成殖民体系

[答案]C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作用考试内容:掌握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表示。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劳动时间;

②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③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④正常的停工时间。

在这四个部分生产时间中,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起决定作用。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而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但这种调节作用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的。

(一)资本循环

考试内容:掌握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所应具备的条件。

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中资本才能得到增值。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揭示资本运动本质的典型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出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了解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例1. 多选题」(2007年)产业资本循环的具体形式有( )。

A. 借贷资本的循环

B. 货币资本的循环

C. 生产资本的循环

D. 流动资本的循环

E. 商品资本的循环

[答案]BCE

「例2. 单选题」(2007年)在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是( )。

A. 生产出剩余价值

B. 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C. 创造剩余价值

D. 实现剩余价值

[答案]D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掌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即: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它只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趋势。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了。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掌握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但是,这种背离并不意味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了解其原因。)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 「例题。多选题」平均利润率是( )。

A.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比

B. 一个部门的剩余价值总额与该部门预付资本总额之比

C. 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

D. 部门利润率平均的趋势

E. 各部门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

[答案]ACD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掌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又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m/(c+v)。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例题1. 单选题」(2007年)剩余价值与利润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 )而言的。

A. 全部预付资本

B. 边际成本

C. 不变资本

D. 可变资本

[答案]D

「例题2. 单选题」(2008年)剩余价值和利润不能直接等同的原因在于,剩余价值是相对于( )而言的。

A. 全部预付资本

B. 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D. 平均成本

[答案]C

资本的价值形式:熟悉资本的价值形式。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表现在: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例题1. 多选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

A. 生产资料价值下降

B. 劳动力的价值提高

C.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D. 剩余劳动时间延长 E. 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ACDE 「例题2. 单选题」超额剩余价值是( )。

A. 商品的社会价值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B. 商品的社会价值高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C.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D. 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答案]C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其中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价值增值过程的实质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例题。单选题」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

A.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B.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C.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D.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案]C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劳动力成为商品: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

1.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 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例题。多选题」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是( )。

A.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B. 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E. 劳动者社会交往所需要的费用

[答案]BCD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1. 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调节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但是,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是一种事后调节。

2.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当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时,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3.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例题。单选题」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A. 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 商品价值量的增多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 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答案]D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熟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因为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

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受到其价值的制约;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例题。单选题」(2007、2008年)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 商品销售数量

B. 产品生产数量

C. 商品价格运动

D. 货币流通速度

[答案]C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即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了解即可。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例题1. 多选题」(2007年)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有( )。

A. 社会劳动者数量

B.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C. 商品的价格水平

D. 商品的流通范围

E. 货币的流通速度

[答案]BCE

(2008年)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

A. 市场上的商品品种

B.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C. 商品的价格水平

D. 货币流通速度

E. 商品的流通范围

[答案]BCD

「例题2. 多选题」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A. 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B. 与待流通商品数量成正比

C.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 与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E.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答案]BDE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然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3. 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具体形式有很多,但是关键点是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不同时进行。

5.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例题1. 多选题」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价值尺度

D. 世界货币

E. 贮藏手段

[答案]BC

「例题2. 单选题」( )是货币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职能。

A. 流通手段

B. 价值尺度

C. 价格标准

D. 交换价值

[答案]B

「例题3. 多选题」(2005年)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包括( )。

A.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买卖

B. 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C. 预付货款

D. 银行信贷

E. 清偿债务

[答案]CDE

「例题4. 单选题」(2008年)货币在商品赊销,预付贷款和清偿债务中执行着( )的职能。

A. 价值尺度

B. 价值储藏

C. 支付手段

D. 流通手段

[答案]C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备战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

考试内容:熟悉货币产生的过程,掌握货币的本质。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 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此时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

3.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4. 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形式中,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例题1. 多选题」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 )阶段。

A. 简单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价值形式

E. 交换价值形式

[答案]ABCD

「例题2. 单选题」(2008年)在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价值形式是( )。

A. 简单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的价值形式

D. 货币的价值形式

[答案]B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掌握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了解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题1. 单选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决定的。

A. 具体劳动时间

B. 交换价值

C. 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D.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例题2. 多选题」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具体劳动时间成正比

B. 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C. 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

D. 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E. 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答案]B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熟悉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例题1. 单选题」(2008年)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 )所决定的。

A. 劳动的二重性

B. 劳动的差异性

C. 生产和交换

D. 生产和消费

[答案]A

「例题2. 单选题」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答案]B 「例题3. 多选题」抽象劳动是( )。 A.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 形成商品的价值

C. 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 劳动的自然属性

E. 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答案]ABCE

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

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试内容:熟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

关系。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例题1. 单选题」商品是( )。

A. 供别人和社会使用的劳动产品

B. 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答案]D

「例题2. 单选题」(2007年)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剩余价值

[答案]C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预习

(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了解)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合理配置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的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掌握)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

(1)市场配置方式。即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2)计划配置方式。计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令性计划;另一种是指导性计划。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

(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考试内容:熟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17页)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有两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经济体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二者的区别是: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二者的联系是: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例题1. 单选题」(2005年)下列关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

B. 市场经济一定不是商品经济

C. 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

D.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答案]A

「例题2. 多选题」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 )。

A. 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 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 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E. 一定是商品经济

[答案]BCDE

2012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市场体系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助你将考试一网打尽】???2011年11月12日

市场与市场体系-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一)市场的概念

考试内容:了解市场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

(二)市场体系

考试内容:了解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

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在市场体系中,既包括商品市场(如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

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又制约商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三)市场体系的功能

考试内容: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经济联系功能。

(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工资、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波动,调节着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5)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例题1. 单选题」( )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A. 商品市场

B. 信息市场

C. 劳动力市场

D. 资本市场

[答案]A 「例题2. 单选题」随着经济的发展,( )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A. 消费品市场 B. 生产资料市场

C. 劳动力市场

D. 资本市场

[答案]D

「例题3. 单选题」随着经济的发展,( )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A. 消费品市场

B. 生产资料市场

C. 劳动力市场

D. 资本市场

[答案]C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试内容:熟悉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是处于补充和从属的地位,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才趋于瓦解。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考试内容:熟悉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发展的基本过程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人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社会主义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例题1. 单选题」( )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A.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 社会分工

C. 生产资料私有制

D. 市场经济

[答案]A

「例题2. 单选题」( )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A.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 社会分工

C. 生产资料私有制 D. 市场经济 [答案]B 「例题3. 多选题」(2008年)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 )。

A. 社会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B. 社会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C. 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D. 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E. 人类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不断增加

[答案]CD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了解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 原始社会制度

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 奴隶社会制度

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

3. 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4.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了解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70年代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题1. 单选题」(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A. 生产力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资料

D. 社会经济制度

[答案]D

社会经济规律-2012年经济师考试常见知识点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类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了解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例题1. 单选题」(2008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

A. 市场范围的扩大

B. 商品交换的繁荣

C. 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变革

[答案]D

「例题2. 单选题」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生产力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物质资料生产

D. 人的劳动

[答案]B

「例题3. 多选题」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等关系的总和。

A. 生产

B. 分配

C. 交换

D. 消费

E. 流通

[答案]ABCD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

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 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

B.人的劳动

C.生产关系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答案]BDE

「例题2.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A.原料 B.辅助材料 C.燃料

D.生产工具

[答案]D


相关内容

  • 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 作者:曾国安 经济评论 2003年04期 多年来,经济学界将政府的经济职能统称为宏观经济调控,虽然已经有个别学者注意到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但至今鲜见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讨论的文献.产业经济学文献中有大量的讨论经济管制问题(主要是产业管制问题)的论著,管制经济学.反垄断 ...

  • 社会主义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 作者:卫兴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04: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0)04-0060-09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其性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的实际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实 ...

  • 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
  • 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 刘战友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是政府进行市场经济管理的两种形式,同时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进行分析,提出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在 ...

  • 洪永淼-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 洪永淼: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2016-03-10洪永淼 内容提要 本文从统计学和经济学统一的视角,分析与阐述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以及经济理论(包括数理经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前景.作为从样本信息推断母体特征的一般方法论, ...

  • 中国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 作者:陈彩虹 财经问题研究 1996年07期 1993年年底开始,<经济学消息报>曾组织过一次关于中国经济学是否景气的讨论,虽说参加讨论者并不众多,却是体现了一些经济学家和关心中国经济学的人们对此问题的相当注意程度.如果说,当时有一些学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并非不景气,只是需要调整主攻方向,力 ...

  • 浅析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的关系
  • [摘 要]美国出现债务违约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一方面,这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状况:另一方面,危机也给各国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提高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来提升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水平. [关键词]国家安全 ...

  • 经济师考试资料集锦
  • 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个人所得税2013-06-27 20:37上传 积分:150 中级经济基础辅导笔记: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2013-06-27 20:37上传 中级经济师考试串讲<经济基础>:影响税负转嫁的...2013-06-29 09:27 积分:100 中级经 ...

  • "新经济史革命"的路径.内容与借鉴
  • 作者:赵凌云 <南开经济研究> 2001年02期 学术史上的"革命",都是指伴随主流学派或学术体系缺陷的发展而滋生的新流派或新学术思想体系产生.发展并逐渐取代原有主流学派或学术体系地位,从而学术发展进程出现重大转折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经济史&q ...

  •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 摘要: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规模效应.空间配置效应.结构效应与福利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关系 基础设施是一个历史概念 ...

  • 论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论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信号,自由.自主地开展活动,参加或与他人缔结民事法律关系,以此来达到资源的合理及优化配置.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是解放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