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和清华的校园里

在北大和清华的校园里

照理我这个年龄的人不会盼着过年了,然而还是期待,期待多少有点休整,感觉这个学期快要到头的时候,我的体力和精力也接近了极限,仿佛再有一个熬夜就会被击倒似的。

儿子上高中后的第一个寒假,成绩还是老样子,因为我天天眼见孩子学习不放松,虽然心里失落,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知道成绩后自然会有一两天的阴郁。偏我的一位同学的孩子学习好,自从孩子高分考进那所著名的高中后,爸爸就成了教育家,每到假期必过问我儿子的成绩,这一次又自告奋勇地来行使起教育谈话的义务。

这伯伯来了之后,儿子烧水沏茶。伯伯先是问考得怎么样,儿子以不理想含糊其辞,可是伯伯不满足,非要追问在班里考第几,儿子刚一说出,伯伯的话接着就跟上了:“怎么考这么差呢?你姐姐考第一,全校第一”。

被教育者没有再听下去,起身回了自己的屋,午饭没有吃,在流泪;晚饭吃了,吃的很晚,在流泪。

我不得不想,难道整个假期让孩子和整个家庭在这个氛围中度过?即使整个假期把孩子都摁在书房在,成绩也未必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还是出去走走吧,看看世界,换换心情。

约了朋友一家,年初三坐高铁去了北京。

如今满世界的高楼大厦,让故宫不再雄伟,我们不过是在拥挤的人流中完成了到此一游;视听的盛宴每天都有,高官和富豪的豪奢虽

不能目睹倒也常能耳闻,所以在恭王府,导游的夸张描述,并没有让人惊叹;因为也许因为刚过年的缘故,在熙熙攘攘让的街巷中,去寻觅那些名人的故居,了无所获。

倒是带着孩子们到大剧院听一场交响乐的愿望实现了。不为别的,甘于做下里巴人,也要偶尔附庸一下高尚人的生活,将雾将霾,将喜将忧,将这汹涌的世界暂时隔开——用这薄脆的蛋壳,安静地听和看,跟高尚人一起随节拍律动。

去北大和清华看看,是此行的重点。虽然清楚,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造,今天的种种都已特色了,窥一斑早已该知道全豹,不必寻什么大学精神,自然也寻不着。自己做学问是不行的,毕竟多年来仰慕和艳羡的还是学问家,内心最为遗憾的还是没有到过最高等的学校读过书,未与学问人相交游,此番到访也是跟自己多年的向往亲近一次,亦即到此一游尔。那些卓尔不凡的人物曾经出没这两个校园里,我读过他们写的书,读过写他们的书,便自觉地做起了粉丝,既然到此,或许可以看看他们住过的房子,或许可以踏一踏他们踩过的方砖。 在假期大学里并不寂寞,随处都可以看到游人。我们租了几辆自行车,孩子们在校园里往来飘忽,我们也轻松多了。在北大,我几乎走遍了每一条路,到处寻觅那些古旧的建筑,看什么人曾在这里住过,每到门口,必先看门牌和简介。然而总是失望,除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没有哪出房舍写着他们的名字,似乎我想拜望的人在这个时代不再留有痕迹。

于是我放弃了这种寻觅。变幻了一种思想来安慰自己:历来的寻

觅的结果都未必是十分确切的,学问也不会因为供奉而永恒,人物往往会因为显达而失真。他们的出现让那个时代还值得怀念,被该记住的人记住也就行了,假如真的有那样的倔强和风流,我作为他们的一个外围读者,能从书中体味到,也是我的幸运。

荷塘还在,未名湖还在,工字厅还在,从未到访过的这两所大学似乎并不陌生。所谓荷塘所谓未名湖,实在普通的可以,既没有我老家曾经的大坑方正规则,也没有园林湖波的曲折精致,我甚至分不清这两个著名的水域有什么外形的区别。一望可以尽收眼底的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会滑的和战战兢兢的人们都涌到了湖面,湖上一定比平日更加喧闹。儿子和他的伙伴,大概从没有见过如此“浩瀚”的冰面,惊叹不已,脚轻点一下湖边的冰迅疾警觉地收回。从湖边老人那里租来冰鞋,弓着腰,小心翼翼的挪进湖心。

我一边看着湖中的景象,一边寻一个干地坐下,脑子里浮现过朱自清学生瘦弱的身影。那时的荷塘比现在寂寞多了,他走过的湖畔路更为崎岖,又是晚上,这景象更好配朱先生的性情,寂寞里有月光相伴,在月光下荷田田的像叶舞女的裙,在塘里塘外有看不见的蛙的叫声,让这月夜寂静而不冷清。读过很多朱先生的文章,还是选入课本的《背影》和《荷塘月色》最难忘。不知道别人读这两篇文章对什么印象最深,我在背影中反倒对文章最后父亲的“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最为感慨。《荷塘月色》呢? “快乐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的话,被我在好几篇文章里引用过,每当想到这句话时,就有一个穿长衫的朱先生踽踽地走到我的眼前。

这时湖里的我们的两个大男孩,渐渐熟悉了冰性,兴奋得肆意张扬,做出种种夸张、搞怪、天真的动作引我们的注意。于是关于孩子的很多个镜头在我的脑子里频闪,婴儿的憨态,童年的无邪,放学后走丢时的可怜,每次做作业熬夜不过的困倦,考完试后的责罚和迷茫,踢球时的指挥若定,还有刚刚骑车奔驰在大学校园的飒爽英姿,还有一路走来,肩扛手提所表现出的男人形象,在我脑子里叠加。他毕竟是个可爱的阳光的帅气的孩子,却每每被折磨的死去活来,以致我和我的全家都如此,幸而我有工作,能在另一个环境里忘却。 我还是把更多的笔墨留给北大,留给未名湖畔的几处风景。 在未名湖的南岸有一个青年签名售书。一个木制的湖边长椅,看上去不修边幅的男青年歪坐在一端,椅背和椅面上摆着一片书,签名售书的标志是在旧纸壳上用毛笔写的,折叠了一下,挂在椅背上。我走过去的时候,青年站起来打招呼,我才发现这个青年是严重的偏瘫,说话很艰难,吐字慢,说不了几句就会流出大片口水。通过对话和翻阅他的书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他自幼残疾,经历多次迁徙,多个学校,凭着好强和坚持,保持着较好的学习成绩,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但由于残疾无法获得工作岗位,加之对文学的爱好,兴趣转移到写作上来,并自费出书,摆摊自售,随父母迁居北京后,有机会在北大听讲,并在三角地签名售书,除了外出旅行,占据此地断断续续有八年了。

粗粗的翻阅,文字尚显稚嫩,文章关照的生活还很狭窄,也不够深度,我为之感动,我能够想象他的伤残带来的艰难。他的各种书籍,

我都买了一本,这也是我对他的支持,对孩子的激励。看他给我签名时,要用左手抓过右手,双手抱定了笔才能在纸上写。现在每看到那个笔迹扭动的“庄酷”的笔名,我依然会肌肉紧张。

在八年中,很多次的北大的“城管”对他发动驱逐运动,他用他的狡黠和游人、学生的支持来坚守。我也因此才知道大学里还有城管,真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不知道,残疾人庄酷的售书跟北大的精神有什么冲突——假如现在还有什么精神的话。装酷的存在是一道风景,当然不够靓丽,我们只允许靓丽的风景存在。

在未名湖的东南角,有一类似亭子的建筑,名曰:“慈济寺”。 慈济寺又称花神庙,本来庙门正对面有一正殿,两边各有偏殿,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作为圆明园附属园之一的淑春园同时遭遇焚毁,园中建筑多毁废无存,慈济寺也毁于这场灾祸里,只有寺门得以保存。庙门有着飞翘的青瓦屋檐、雕花的石拱门洞,在长方形的门额上书有“重修慈济寺”五字。建筑虽小,且红色的粉壁外墙已经剥落,但端庄典雅得就像清华园的大门一样,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让人喜欢。走到近前,才看到这小小的山门内留下了许多的的墨宝。这些用圆珠笔、签字笔和中性笔写下的“豪言壮志”横七竖八的叠落在红色的粉壁墙上、青色的石砖上,甚至两人多高的白色的屋顶上。诸如“北大我来了;北大,记着给我留个下铺”之类,让人忍俊不禁。 于是我们就讨论,这些涂鸦为什么没有被清理。儿子说:“这些涂鸦虽然有碍观瞻,毕竟表达了他们的心愿,北大可能是把这里当成了一面心愿墙给保存下来”。我没有接着孩子的话说下去,孩子用书上

学来的“兼容并包”的传统来美化北大,你相信吗?或许懒政成全了美誉,或许众望所归的心愿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横七竖八的文字是心愿的表达,是一点没错的,就像浩浩荡荡的考研、考公务员的队伍一样都是愿望的表达。如今的北大、清华是中国教育的塔尖,也是如今牵动亿万人的魔咒的终极,其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不敢妄言和断言,至于寻找所谓大学精神,那是愚蠢的,尽管有校门和围墙,外边的风当然可以刮进来,里面的味也可以飘出去,自然是海内大同了。北大当然不是蔡先生的北大,清华也不是当年的水木清华,那般老先生不在了,年轻先生也会老去,故事还会延续,只是不同的版本,不同韵味。北大的精神,清华的精神,都是一个精神,你在外面看到什么,里面也是什么,虽然我没有在此读过书,这个判断大概还是错不了的,中国人谁没有这个经验?

结束了我们的北京之行,回到济南是已是夜里,车站尽管是在郊区,浓浓的雾霾之味和我走时一样。

在北大和清华的校园里

照理我这个年龄的人不会盼着过年了,然而还是期待,期待多少有点休整,感觉这个学期快要到头的时候,我的体力和精力也接近了极限,仿佛再有一个熬夜就会被击倒似的。

儿子上高中后的第一个寒假,成绩还是老样子,因为我天天眼见孩子学习不放松,虽然心里失落,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知道成绩后自然会有一两天的阴郁。偏我的一位同学的孩子学习好,自从孩子高分考进那所著名的高中后,爸爸就成了教育家,每到假期必过问我儿子的成绩,这一次又自告奋勇地来行使起教育谈话的义务。

这伯伯来了之后,儿子烧水沏茶。伯伯先是问考得怎么样,儿子以不理想含糊其辞,可是伯伯不满足,非要追问在班里考第几,儿子刚一说出,伯伯的话接着就跟上了:“怎么考这么差呢?你姐姐考第一,全校第一”。

被教育者没有再听下去,起身回了自己的屋,午饭没有吃,在流泪;晚饭吃了,吃的很晚,在流泪。

我不得不想,难道整个假期让孩子和整个家庭在这个氛围中度过?即使整个假期把孩子都摁在书房在,成绩也未必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还是出去走走吧,看看世界,换换心情。

约了朋友一家,年初三坐高铁去了北京。

如今满世界的高楼大厦,让故宫不再雄伟,我们不过是在拥挤的人流中完成了到此一游;视听的盛宴每天都有,高官和富豪的豪奢虽

不能目睹倒也常能耳闻,所以在恭王府,导游的夸张描述,并没有让人惊叹;因为也许因为刚过年的缘故,在熙熙攘攘让的街巷中,去寻觅那些名人的故居,了无所获。

倒是带着孩子们到大剧院听一场交响乐的愿望实现了。不为别的,甘于做下里巴人,也要偶尔附庸一下高尚人的生活,将雾将霾,将喜将忧,将这汹涌的世界暂时隔开——用这薄脆的蛋壳,安静地听和看,跟高尚人一起随节拍律动。

去北大和清华看看,是此行的重点。虽然清楚,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造,今天的种种都已特色了,窥一斑早已该知道全豹,不必寻什么大学精神,自然也寻不着。自己做学问是不行的,毕竟多年来仰慕和艳羡的还是学问家,内心最为遗憾的还是没有到过最高等的学校读过书,未与学问人相交游,此番到访也是跟自己多年的向往亲近一次,亦即到此一游尔。那些卓尔不凡的人物曾经出没这两个校园里,我读过他们写的书,读过写他们的书,便自觉地做起了粉丝,既然到此,或许可以看看他们住过的房子,或许可以踏一踏他们踩过的方砖。 在假期大学里并不寂寞,随处都可以看到游人。我们租了几辆自行车,孩子们在校园里往来飘忽,我们也轻松多了。在北大,我几乎走遍了每一条路,到处寻觅那些古旧的建筑,看什么人曾在这里住过,每到门口,必先看门牌和简介。然而总是失望,除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没有哪出房舍写着他们的名字,似乎我想拜望的人在这个时代不再留有痕迹。

于是我放弃了这种寻觅。变幻了一种思想来安慰自己:历来的寻

觅的结果都未必是十分确切的,学问也不会因为供奉而永恒,人物往往会因为显达而失真。他们的出现让那个时代还值得怀念,被该记住的人记住也就行了,假如真的有那样的倔强和风流,我作为他们的一个外围读者,能从书中体味到,也是我的幸运。

荷塘还在,未名湖还在,工字厅还在,从未到访过的这两所大学似乎并不陌生。所谓荷塘所谓未名湖,实在普通的可以,既没有我老家曾经的大坑方正规则,也没有园林湖波的曲折精致,我甚至分不清这两个著名的水域有什么外形的区别。一望可以尽收眼底的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会滑的和战战兢兢的人们都涌到了湖面,湖上一定比平日更加喧闹。儿子和他的伙伴,大概从没有见过如此“浩瀚”的冰面,惊叹不已,脚轻点一下湖边的冰迅疾警觉地收回。从湖边老人那里租来冰鞋,弓着腰,小心翼翼的挪进湖心。

我一边看着湖中的景象,一边寻一个干地坐下,脑子里浮现过朱自清学生瘦弱的身影。那时的荷塘比现在寂寞多了,他走过的湖畔路更为崎岖,又是晚上,这景象更好配朱先生的性情,寂寞里有月光相伴,在月光下荷田田的像叶舞女的裙,在塘里塘外有看不见的蛙的叫声,让这月夜寂静而不冷清。读过很多朱先生的文章,还是选入课本的《背影》和《荷塘月色》最难忘。不知道别人读这两篇文章对什么印象最深,我在背影中反倒对文章最后父亲的“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最为感慨。《荷塘月色》呢? “快乐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的话,被我在好几篇文章里引用过,每当想到这句话时,就有一个穿长衫的朱先生踽踽地走到我的眼前。

这时湖里的我们的两个大男孩,渐渐熟悉了冰性,兴奋得肆意张扬,做出种种夸张、搞怪、天真的动作引我们的注意。于是关于孩子的很多个镜头在我的脑子里频闪,婴儿的憨态,童年的无邪,放学后走丢时的可怜,每次做作业熬夜不过的困倦,考完试后的责罚和迷茫,踢球时的指挥若定,还有刚刚骑车奔驰在大学校园的飒爽英姿,还有一路走来,肩扛手提所表现出的男人形象,在我脑子里叠加。他毕竟是个可爱的阳光的帅气的孩子,却每每被折磨的死去活来,以致我和我的全家都如此,幸而我有工作,能在另一个环境里忘却。 我还是把更多的笔墨留给北大,留给未名湖畔的几处风景。 在未名湖的南岸有一个青年签名售书。一个木制的湖边长椅,看上去不修边幅的男青年歪坐在一端,椅背和椅面上摆着一片书,签名售书的标志是在旧纸壳上用毛笔写的,折叠了一下,挂在椅背上。我走过去的时候,青年站起来打招呼,我才发现这个青年是严重的偏瘫,说话很艰难,吐字慢,说不了几句就会流出大片口水。通过对话和翻阅他的书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他自幼残疾,经历多次迁徙,多个学校,凭着好强和坚持,保持着较好的学习成绩,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但由于残疾无法获得工作岗位,加之对文学的爱好,兴趣转移到写作上来,并自费出书,摆摊自售,随父母迁居北京后,有机会在北大听讲,并在三角地签名售书,除了外出旅行,占据此地断断续续有八年了。

粗粗的翻阅,文字尚显稚嫩,文章关照的生活还很狭窄,也不够深度,我为之感动,我能够想象他的伤残带来的艰难。他的各种书籍,

我都买了一本,这也是我对他的支持,对孩子的激励。看他给我签名时,要用左手抓过右手,双手抱定了笔才能在纸上写。现在每看到那个笔迹扭动的“庄酷”的笔名,我依然会肌肉紧张。

在八年中,很多次的北大的“城管”对他发动驱逐运动,他用他的狡黠和游人、学生的支持来坚守。我也因此才知道大学里还有城管,真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不知道,残疾人庄酷的售书跟北大的精神有什么冲突——假如现在还有什么精神的话。装酷的存在是一道风景,当然不够靓丽,我们只允许靓丽的风景存在。

在未名湖的东南角,有一类似亭子的建筑,名曰:“慈济寺”。 慈济寺又称花神庙,本来庙门正对面有一正殿,两边各有偏殿,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作为圆明园附属园之一的淑春园同时遭遇焚毁,园中建筑多毁废无存,慈济寺也毁于这场灾祸里,只有寺门得以保存。庙门有着飞翘的青瓦屋檐、雕花的石拱门洞,在长方形的门额上书有“重修慈济寺”五字。建筑虽小,且红色的粉壁外墙已经剥落,但端庄典雅得就像清华园的大门一样,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让人喜欢。走到近前,才看到这小小的山门内留下了许多的的墨宝。这些用圆珠笔、签字笔和中性笔写下的“豪言壮志”横七竖八的叠落在红色的粉壁墙上、青色的石砖上,甚至两人多高的白色的屋顶上。诸如“北大我来了;北大,记着给我留个下铺”之类,让人忍俊不禁。 于是我们就讨论,这些涂鸦为什么没有被清理。儿子说:“这些涂鸦虽然有碍观瞻,毕竟表达了他们的心愿,北大可能是把这里当成了一面心愿墙给保存下来”。我没有接着孩子的话说下去,孩子用书上

学来的“兼容并包”的传统来美化北大,你相信吗?或许懒政成全了美誉,或许众望所归的心愿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横七竖八的文字是心愿的表达,是一点没错的,就像浩浩荡荡的考研、考公务员的队伍一样都是愿望的表达。如今的北大、清华是中国教育的塔尖,也是如今牵动亿万人的魔咒的终极,其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不敢妄言和断言,至于寻找所谓大学精神,那是愚蠢的,尽管有校门和围墙,外边的风当然可以刮进来,里面的味也可以飘出去,自然是海内大同了。北大当然不是蔡先生的北大,清华也不是当年的水木清华,那般老先生不在了,年轻先生也会老去,故事还会延续,只是不同的版本,不同韵味。北大的精神,清华的精神,都是一个精神,你在外面看到什么,里面也是什么,虽然我没有在此读过书,这个判断大概还是错不了的,中国人谁没有这个经验?

结束了我们的北京之行,回到济南是已是夜里,车站尽管是在郊区,浓浓的雾霾之味和我走时一样。


相关内容

  • 带孩子游览清华.北大
  • 带学生游览北大清华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 ...

  • 校园游资料
  • 一.建议开辟高等学校旅游专线(亲子游+修学游) ------------ 1 二.校园旅游应定位在参观上(参观制度与管理) ------------- 3 三.如何组织"校园游",将"校园游"引入正确的轨道? ------ 4 四.规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暑期 ...

  • 也谈北大校训
  • 在北大的bbs上,经常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请问北大的校训是什么?""请问北大有校歌吗?"--提问者若是外面慕名而来的朋友,倒也不足为奇,奇的是抱有此类疑问的不乏北大自己的儿女,更奇的是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往往各执一词,相去甚远.让提问的和旁观的,都如坠云里雾里 ...

  • 北大清华参观
  • 北大清华参观 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清华主楼:1966年5月落成,建筑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由清华大学有关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 ...

  • 清华北大游记
  • 清华北大游记 尹雅麒 伴随着6月的朝阳与轻快的歌声,我们踏上了通往"希望的大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神情,终于经过了3多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清华大学. 碧绿的湖水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清华大学的林荫小路上,树上的鸟儿 ...

  • 游清华(6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游清华(600字) 作文 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每个人都被浸在这燥热中.虽然正值七月的盛夏,但丝毫减退不了游人的热情.游人队伍像一条长龙缓慢前行,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来到了朝思暮想的清华园. 清华校园内人很多,大多都是拿着相机到处拍摄.步履匆匆的游人.校园很大,与其说是校园倒不如说是一个 ...

  • 清华北大赛艇对抗赛南柯一梦仅十年.doc
  • 清华北大赛艇对抗赛 南柯一梦仅十年 作者:夏静虹 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0年第22期 赛艇是在户外进行的一项水上运动,它被公认为是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正因如此,世界上几所知名大学之间都有着江河赛艇的传统,例如,美洲有哈佛.耶鲁对抗赛,欧洲有剑桥.牛津对抗赛.而在 ...

  • 新生"防骗指南"走红网络
  • 新生"防骗指南"走红网络 如今各大高校相继开学,2012级新生陆续报到,北大研二学生邹岩在人人网发布的"防骗指南"迅速走红,该帖列举了校园及周边常见"骗人把戏",提醒新生注意防范,引发热议.记者挑选其中几种"把戏"进行体 ...

  • 心灵的触及:美国一流大学与清华北大的最根本区别!
  • 心灵的触及:美国一流大学与清华北大的最根本区别! 我们的大学,拿到钱常常用来盖大楼.也不算算一栋大楼是多少学子的奖学金.学校算得很明白:学生来来去去,最终不是学校的资产.大楼是要永远留在那里的.更有甚者,是对学生乱收费.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觉得自己被剥了一层皮.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成功后会回来孝敬学校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