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作的艺术风格

?5;?

!

苏轼词作的艺术风格

王晋中

(安徽财经大学中文系6安徽蚌埠

7::8;4)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肯定了苏轼词作的开拓性意义,然后通过对其全部词作的简要分理,及其思想与身世的追寻,认定其词的主导风格应是旷达,而非豪放。

关键词:变调;

苏轼词的主要艺术风格,一直被认为属于豪放一派。然而有宋一代,婉约派被视为词之正宗,豪放派或多或少受到了冷落。苏轼作词的年代正是婉约派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大家都在花间樽下,伤春悲秋,歌余酒后,娱宾遣兴,“聊陈薄技,用佐清欢”离开@4A而苏轼却在此时发出一种不同凡响的声音,了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用词去怀古登临、去咏史谈禅。这在一派婉约词风中确实是一种“变调”、“别格”。词在当时,主要是为演唱而制作的,“长短句宜歌不宜诵,非朱唇皓齿无以发要妙之音”。@7A因此作词首先考虑的是合乐与否,有时文意尚在其次。宋末之词人张炎记述其父张枢作词的经过说:“先人晓畅音律……作《惜花春起早》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A把“琐窗深”改为“琐窗明”意思完全相反了。这个例子可能并不普遍,但至少说明了词与乐的密切关系。而苏轼不仅没有严格遵守音律,反而常有突破,据《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语说:“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呤》‘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调则当‘是’字断句,意则当‘花’字断句。文自为文,歌自为歌”。打破韵律不但表现在节调上,还表现在用字上,按照传统习惯,

收稿日期:7889?84?49

王晋中(4599———),男,山西平鲁人,安徽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作者简介:

豪放;旷达

文献标识码:>

一首词中是不该重复用字的,但苏轼却不受此束缚,即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就用了三个“江”字,三个“人”字,两个“国”字,两个“生”字,两个“故”字,两个“如”字,两个“千”字。难怪李清照对苏词很不以为然,评为“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A

正是因此,苏词在北宋,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倒是指责的居多。大部分作家仍旧沿着婉约的道路继续发展,直至北宋末年形成了以秦观、周邦彦为代表的婉约词的空前繁荣景象。

词入南宋,其初仍旧是婉约派的一统天下。因南渡初期的大部分词人都是由北宋而来的,此时的词风除了多慷慨悲凉、抑塞不平之外,仍旧笼罩在富艳婉丽之中。其代表词人李清照,不仅以自己绝对纯正的婉约词创作,领起一代词风,而且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它。使词仕人化、典雅化、规范化。只是到了南宋中期,由于辛弃疾的出现,人们才看到了词格中的另一派别。辛弃疾大量的豪放词创作,其中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感,深深吸引了时人。后人也多把辛弃疾视作豪放之宗。至于苏轼,虽有数篇后世认定的豪放名篇,但前有范仲淹、苏舜钦、王安石等人,似乎算不得开创;后有辛弃疾,似乎又在苏之上。于是提到苏轼,就将其连缀于豪放风格的名下。

时代进入今世,豪放词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几乎一反古代的研究倾向。首先得到赞扬的

中图分类号: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

豪放派词人就是辛弃疾。由于他大量爱国主义的词作,辛弃疾被推倒了一个至高的位置,而苏轼仍旧从属于豪放一派之中。虽然今人对于苏轼在北宋中期的大胆开创,逐渐给予了重视,并且进一步认为从扩大词的内容及表现力来说,苏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打破了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传统看法,使词取得了与诗相等的地位,但就豪放一格而论,苏词终究无法与辛弃疾相比。

那么苏轼的主要艺术风格究竟是否属于豪放?如果是,则前无开创之功,(与王安石、苏舜钦、范仲淹豪放词相比而言),后无成就之力(与辛词比较);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对苏轼的全部词作,做一个分理。

苏轼现存三百余首词作。其中大部分属于婉约词。苏轼虽对柳词不以为然,但相当赞赏“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类句子。正是因此,他自己也曾写下了大量的此类词章,其纤艳浓丽不减南唐诸家。被人评为“……恐屯田缘情绮糜未必能过”&%’“,令十八女郎歌之,岜在‘晓风残月’之下?”&(’。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婉约词章,往往渗透着一股旷达之气,从而使词超离了“艳科”,变得清新疏放起来。比如《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不仅以极其婉丽的手法描写了王定国柔奴的美貌,而且用“此心安处是吾乡”作结,描写了她的心灵。“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词人对柔奴的发现,更是词人自己的一种情怀。将此注入词中,不仅突破了前人“艳词”的常格,而且大大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又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其“缘情绮糜”中透露着一般清新,这便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点化之功。

三百余首词作中,类如《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豪放词,屈指可数。即便连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泌园春・孤馆灯青》一并计算,也不过五、六首。此类词作,虽如一贯认定的,“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在江东去’”,但实实包裹在一股旷达的情怀之内。《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开篇,可谓气势恢宏,然于结尾转向旷达短暂的人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梦幻般的浪花,只有江间的明月永恒,还是让我们去祭奠它吧!这便将此前的豪壮收缴了,也将眼下的痛苦抵消了这便是旷达。《江城子・密州出猎》,几乎是通体豪壮,然起首第一句“老

,

夫聊发少年狂”,已布下了一般浓烈的疏狂放浪之气。

苏轼的另一类词,在数量上少于婉约词,却多于豪放词。这便是典范的旷达词。在此类词中,苏轼或者尽力忘掉自我,摆脱自我,把自我化入大自然之中,让有限人生的痛苦,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我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和谐起来。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者又尽力扩张自我,充实自我,使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抗外界的侵扰。这就是“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这就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上三类词作的区别是分明的,然而共通点也是清楚的,那便是超然物外听任自然,无往不乐的旷达思想与情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苏词的主要艺术风格应是旷达,而非豪放。

我们知道苏轼写词的时候,整个词坛都弥漫着一派依红偎翠、奇艳俊秀之风。虽有一两声豪壮的声音,也完全被花前樽下、伤春悲秋所淹没。而苏词里程碑意义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从“诗余”、“小道”不登大雅之中解放出来,将其放在一个与诗等同的地位。这不仅冲破了婉约的一统天下,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而且首次为词正了名。词既然如同诗一样,是一种抒写情志的文学体裁,就可以抒写作者胸中所有的各种情志,而不仅仅是“析醒解愠”、“期以自娱”的“男欢女爱”。苏轼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写出了旷达之情,抒发了旷达之意。这个认定,还可从苏轼的身世及思想得到进一步证实。如与辛弃疾相比,就能看的更为清楚。

辛弃疾的一生,虽然也不尽顺利,有论者认为朝廷一直未能把他放入抗敌的战场,而是让他“救火”。需要时“招之即来”,不需要时“挥之即去”,这似乎也是实情。但官宦家庭出身的辛弃疾,少年时代就曾两次北上燕京“谛观形势”。及壮投入义军,参加抗金。这期间,他两次诛杀叛徒,一次协助义军领袖耿京+决策南向+,改编为官军,真可谓惊心动

E5>E

魄、壮烈豪迈。南归之后,如上所言,充任“救火”,也曾几次“北伐”,虽不如南归前自由、豪壮,官阶却日日升大。又作《美芹十论》、《九议》纸上北伐。这样一种身世,决定了辛弃疾词作非豪放不可。因为他的人生是豪放的,事业是豪放的。

!

且成为旷达词的开创者。

辛弃疾的一生,就没有如此复杂。首先辛弃疾基本上没有搅入政治的旋涡之中,他是一位武将。用我,就披挂上阵、效力疆场;不用,则休养生息、以待时机(虽然也不无怨言)。这样,积极入世、保家卫国、成就功名、光耀祖上的儒家思想,始终支配着他的言行。而他靠了胆识在历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取得胜利,无疑无助长了本来就有的豪气。

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说,正象辛弃疾能够成就爱国主义的豪放词一样,苏轼也必然是通脱豁达、潇洒飘逸的旷达词的开创者。身世使然,思想使然也。

苏轼除了出身和少年时代与辛有一定相似外,以后就几乎全然相反了。苏轼壮年几乎没有得意过。王安石变法时期,他被视为旧党,乌台受审,被贬黄州。“元祐党争”,高太后起用旧党,他不愿主动迎合司马光,又被视为旧党叛逆,刚刚返京则不得不再次离京。到哲宗即位起用新党,他又因元祐诸臣获罪,被贬惠州,再贬儋州。他不愿涉入党争之中,却无计逃离,一生在夹缝中求生。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戏说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一辈子的被贬生涯,怎么可能豪放得起来呢?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渐变”,这既不合于新党的激变,也不合于旧党的不变。这样一种政治态度,又来之于他尊从儒道释三家学说的思想基础。他能够坚持政见,耻于苟同,积极入世,深受儒家思想的支配。失败后,安贫乐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看破红尘,他也并不:48;又靠道家。即便清心寡欲,

灰心颓丧,一蹶不振。而是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使他在极其坎坷的一生中,时有政绩,并

参考文献

:4;欧阳修3西湖念语:7;王炎3双溪诗余・自序:;贺裳3皱水轩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5;定风波:48;苏轼3临江仙

:44;曾枣庄著3苏轼评传3四川人民出版社,45@445@7:47;刘乃昌著3苏轼文学论集3齐鲁书社,

!

ABCD!*%EF,

G1,*%-0-H-I&$JK-%J

B%,#*L*%&%+-&%HM+

$2(&%4)&S)N&((*$K*%.J,-I*

5#+6-%7(8J

?5;?

!

苏轼词作的艺术风格

王晋中

(安徽财经大学中文系6安徽蚌埠

7::8;4)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肯定了苏轼词作的开拓性意义,然后通过对其全部词作的简要分理,及其思想与身世的追寻,认定其词的主导风格应是旷达,而非豪放。

关键词:变调;

苏轼词的主要艺术风格,一直被认为属于豪放一派。然而有宋一代,婉约派被视为词之正宗,豪放派或多或少受到了冷落。苏轼作词的年代正是婉约派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大家都在花间樽下,伤春悲秋,歌余酒后,娱宾遣兴,“聊陈薄技,用佐清欢”离开@4A而苏轼却在此时发出一种不同凡响的声音,了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用词去怀古登临、去咏史谈禅。这在一派婉约词风中确实是一种“变调”、“别格”。词在当时,主要是为演唱而制作的,“长短句宜歌不宜诵,非朱唇皓齿无以发要妙之音”。@7A因此作词首先考虑的是合乐与否,有时文意尚在其次。宋末之词人张炎记述其父张枢作词的经过说:“先人晓畅音律……作《惜花春起早》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A把“琐窗深”改为“琐窗明”意思完全相反了。这个例子可能并不普遍,但至少说明了词与乐的密切关系。而苏轼不仅没有严格遵守音律,反而常有突破,据《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语说:“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呤》‘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调则当‘是’字断句,意则当‘花’字断句。文自为文,歌自为歌”。打破韵律不但表现在节调上,还表现在用字上,按照传统习惯,

收稿日期:7889?84?49

王晋中(4599———),男,山西平鲁人,安徽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作者简介:

豪放;旷达

文献标识码:>

一首词中是不该重复用字的,但苏轼却不受此束缚,即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就用了三个“江”字,三个“人”字,两个“国”字,两个“生”字,两个“故”字,两个“如”字,两个“千”字。难怪李清照对苏词很不以为然,评为“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A

正是因此,苏词在北宋,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倒是指责的居多。大部分作家仍旧沿着婉约的道路继续发展,直至北宋末年形成了以秦观、周邦彦为代表的婉约词的空前繁荣景象。

词入南宋,其初仍旧是婉约派的一统天下。因南渡初期的大部分词人都是由北宋而来的,此时的词风除了多慷慨悲凉、抑塞不平之外,仍旧笼罩在富艳婉丽之中。其代表词人李清照,不仅以自己绝对纯正的婉约词创作,领起一代词风,而且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它。使词仕人化、典雅化、规范化。只是到了南宋中期,由于辛弃疾的出现,人们才看到了词格中的另一派别。辛弃疾大量的豪放词创作,其中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感,深深吸引了时人。后人也多把辛弃疾视作豪放之宗。至于苏轼,虽有数篇后世认定的豪放名篇,但前有范仲淹、苏舜钦、王安石等人,似乎算不得开创;后有辛弃疾,似乎又在苏之上。于是提到苏轼,就将其连缀于豪放风格的名下。

时代进入今世,豪放词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几乎一反古代的研究倾向。首先得到赞扬的

中图分类号: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

豪放派词人就是辛弃疾。由于他大量爱国主义的词作,辛弃疾被推倒了一个至高的位置,而苏轼仍旧从属于豪放一派之中。虽然今人对于苏轼在北宋中期的大胆开创,逐渐给予了重视,并且进一步认为从扩大词的内容及表现力来说,苏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打破了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传统看法,使词取得了与诗相等的地位,但就豪放一格而论,苏词终究无法与辛弃疾相比。

那么苏轼的主要艺术风格究竟是否属于豪放?如果是,则前无开创之功,(与王安石、苏舜钦、范仲淹豪放词相比而言),后无成就之力(与辛词比较);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对苏轼的全部词作,做一个分理。

苏轼现存三百余首词作。其中大部分属于婉约词。苏轼虽对柳词不以为然,但相当赞赏“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类句子。正是因此,他自己也曾写下了大量的此类词章,其纤艳浓丽不减南唐诸家。被人评为“……恐屯田缘情绮糜未必能过”&%’“,令十八女郎歌之,岜在‘晓风残月’之下?”&(’。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婉约词章,往往渗透着一股旷达之气,从而使词超离了“艳科”,变得清新疏放起来。比如《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不仅以极其婉丽的手法描写了王定国柔奴的美貌,而且用“此心安处是吾乡”作结,描写了她的心灵。“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词人对柔奴的发现,更是词人自己的一种情怀。将此注入词中,不仅突破了前人“艳词”的常格,而且大大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又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其“缘情绮糜”中透露着一般清新,这便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点化之功。

三百余首词作中,类如《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豪放词,屈指可数。即便连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泌园春・孤馆灯青》一并计算,也不过五、六首。此类词作,虽如一贯认定的,“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在江东去’”,但实实包裹在一股旷达的情怀之内。《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开篇,可谓气势恢宏,然于结尾转向旷达短暂的人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梦幻般的浪花,只有江间的明月永恒,还是让我们去祭奠它吧!这便将此前的豪壮收缴了,也将眼下的痛苦抵消了这便是旷达。《江城子・密州出猎》,几乎是通体豪壮,然起首第一句“老

,

夫聊发少年狂”,已布下了一般浓烈的疏狂放浪之气。

苏轼的另一类词,在数量上少于婉约词,却多于豪放词。这便是典范的旷达词。在此类词中,苏轼或者尽力忘掉自我,摆脱自我,把自我化入大自然之中,让有限人生的痛苦,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我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和谐起来。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者又尽力扩张自我,充实自我,使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抗外界的侵扰。这就是“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这就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上三类词作的区别是分明的,然而共通点也是清楚的,那便是超然物外听任自然,无往不乐的旷达思想与情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苏词的主要艺术风格应是旷达,而非豪放。

我们知道苏轼写词的时候,整个词坛都弥漫着一派依红偎翠、奇艳俊秀之风。虽有一两声豪壮的声音,也完全被花前樽下、伤春悲秋所淹没。而苏词里程碑意义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从“诗余”、“小道”不登大雅之中解放出来,将其放在一个与诗等同的地位。这不仅冲破了婉约的一统天下,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而且首次为词正了名。词既然如同诗一样,是一种抒写情志的文学体裁,就可以抒写作者胸中所有的各种情志,而不仅仅是“析醒解愠”、“期以自娱”的“男欢女爱”。苏轼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写出了旷达之情,抒发了旷达之意。这个认定,还可从苏轼的身世及思想得到进一步证实。如与辛弃疾相比,就能看的更为清楚。

辛弃疾的一生,虽然也不尽顺利,有论者认为朝廷一直未能把他放入抗敌的战场,而是让他“救火”。需要时“招之即来”,不需要时“挥之即去”,这似乎也是实情。但官宦家庭出身的辛弃疾,少年时代就曾两次北上燕京“谛观形势”。及壮投入义军,参加抗金。这期间,他两次诛杀叛徒,一次协助义军领袖耿京+决策南向+,改编为官军,真可谓惊心动

E5>E

魄、壮烈豪迈。南归之后,如上所言,充任“救火”,也曾几次“北伐”,虽不如南归前自由、豪壮,官阶却日日升大。又作《美芹十论》、《九议》纸上北伐。这样一种身世,决定了辛弃疾词作非豪放不可。因为他的人生是豪放的,事业是豪放的。

!

且成为旷达词的开创者。

辛弃疾的一生,就没有如此复杂。首先辛弃疾基本上没有搅入政治的旋涡之中,他是一位武将。用我,就披挂上阵、效力疆场;不用,则休养生息、以待时机(虽然也不无怨言)。这样,积极入世、保家卫国、成就功名、光耀祖上的儒家思想,始终支配着他的言行。而他靠了胆识在历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取得胜利,无疑无助长了本来就有的豪气。

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说,正象辛弃疾能够成就爱国主义的豪放词一样,苏轼也必然是通脱豁达、潇洒飘逸的旷达词的开创者。身世使然,思想使然也。

苏轼除了出身和少年时代与辛有一定相似外,以后就几乎全然相反了。苏轼壮年几乎没有得意过。王安石变法时期,他被视为旧党,乌台受审,被贬黄州。“元祐党争”,高太后起用旧党,他不愿主动迎合司马光,又被视为旧党叛逆,刚刚返京则不得不再次离京。到哲宗即位起用新党,他又因元祐诸臣获罪,被贬惠州,再贬儋州。他不愿涉入党争之中,却无计逃离,一生在夹缝中求生。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戏说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一辈子的被贬生涯,怎么可能豪放得起来呢?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渐变”,这既不合于新党的激变,也不合于旧党的不变。这样一种政治态度,又来之于他尊从儒道释三家学说的思想基础。他能够坚持政见,耻于苟同,积极入世,深受儒家思想的支配。失败后,安贫乐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看破红尘,他也并不:48;又靠道家。即便清心寡欲,

灰心颓丧,一蹶不振。而是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使他在极其坎坷的一生中,时有政绩,并

参考文献

:4;欧阳修3西湖念语:7;王炎3双溪诗余・自序:;贺裳3皱水轩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5;定风波:48;苏轼3临江仙

:44;曾枣庄著3苏轼评传3四川人民出版社,45@445@7:47;刘乃昌著3苏轼文学论集3齐鲁书社,

!

ABCD!*%EF,

G1,*%-0-H-I&$JK-%J

B%,#*L*%&%+-&%HM+

$2(&%4)&S)N&((*$K*%.J,-I*

5#+6-%7(8J


相关内容

  • 苏轼论诗歌艺术风格--中国文学网
  • 苏轼论诗歌艺术风格 李 军 内容提要 苏轼不仅诗词创作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而且还结合创作的实践经验,在诗歌艺术风格理论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探索,提出了诸如"自成一家说"."天工论"."清新论"."枯淡论"等观点,既新颖 ...

  •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 ...

  •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 盘豳口塑 ▲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陈景云 (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 ...

  • 苏轼对书法风格的形态范畴的认识"雄"
  • "雄":法集古今,刚猛豪放 "雄"是苏轼又一个重要的极为重要的审美风格范畴.苏轼之谓"雄"与现代美学中的"壮美"("崇高")概念比较接近.在苏轼的风格论中,它的表现形态与"清"相对 ...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纲要笔记
  • 第二中国古代文学史2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 ...

  •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 摘 要:苏轼与辛弃疾无疑是宋代词坛上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

  •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在苏轼主持文坛的时期,宋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巅峰阶段.近人陈衍甚至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毫无疑问,苏轼是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是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而随意挥洒,不主故常,所以别人难以追随仿效.而且从元 ...

  • 柳永与苏轼
  • 宋代是继唐之后的一个社会相对稳定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时期.唐韩愈.柳宗元以来的古文运动,一直延续至宋.在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梅尧臣等人的推动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般皆认为,宋的一大杰出文学成就是对词的发展贡献良多.唐诗.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堪称是珠联璧合.熠熠生辉.而在 ...

  • 唐宋八大家简介
  •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