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的乌托邦

  【摘 要】顾城所构建的诗歌世界里,可以看到他以一种独有的视角在审视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他是一位命中注定的诗人,他拥有一双敏锐的“黑眼睛”捕捉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在顾城的诗歌世界里,他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思维和笔墨构筑着一座属于自己乌托邦,他用诗人的敏感审视着这个世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仅有二行的诗作却准确地概括了“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精神历程,具有一代人青春纪念碑的意义。也在探寻着自然中细微的变化和美,顾城诗歌中散发的稚气和童真为他赢得“童话诗人”的称号,他用诗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理想式的童话,将自己比作长不大的孩子,但他杀妻自缢却颠覆了自己的“诗城”。  【关键词】顾城;童话中的孩子;寻美;幻灭与孤寂  一、活在梦中的人  顾城是一个注定的诗人,处于儿童时期的他便有了一种对世界的敏感和对语言的天赋。他在1964年就开始写一些小诗,那是的他仅有八岁。他的童年至青年生活是在文革的特殊环境下度过的,这使本身敏感的他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抵触。少年时的孩子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天赋秉然的他在1971年随父亲在东北农村劳动时在海滩上写下了《生命幻想曲》一诗,艰苦的环境没有抑制住少年的想象和灵感,他在15岁的沙滩上写下了展望世界的宣言,这也是顾城筑梦的开始。  诗从一开始就点明“我”“幻影和梦”,这里的梦在我看来两个涵义,首先是他向我们交代了这是“我”的一个梦境,在里一切的天马行空都是虚构的。把幻影和梦放在贝壳里,伴着蝉鸣,迎着雾霭,乘着帆船,“我”起航了。这里的梦又是诗人心中的一个美好憧憬。在这首诗里,在太阳的指引下,来到黑夜走向银河,抛下新月迎接天的微明,诗人在这样的时光穿梭中,带着生命的希望,整装待发,问候世界。“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顾城的心是敏感的,小小的他便对时间有了敏感的抵触,他看到了时间的不可抗拒。正如生命不可以抗拒时间,而时间可以放纵生命一样无力。  “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①  十五岁的诗人内心在呐喊,这是他眼中的世界,一个充满生命和美好的世界,这是诗人梦的开始。现实的世界远比诗人十五岁梦中的幻影复杂得多,但诗人却久久不能放下那个幻影中的世界。在此后的创作中,他仍然保持着那颗孩子般的童心,在一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中找寻一片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1981年,25的他写下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此时的顾城已经成年,他却仍然故意用孩子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也体现了他对天真幻影的无限迷恋。诗中仍然保持了他一贯的对自己童话世界的憧憬和构建,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被母亲宠坏的了孩子,想要用一只彩色的蜡笔勾画出一个自己梦中的世界。这是他童话的自白,但是这是的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孩子,他看到的是更多的充满了矛盾的世界,诗人永远只能是幻想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诗中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诗人的焦虑和不安。  “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②  “顾城永远是一个沉醉于幻想的孩子,他让自己充满许多希望,他让那些希望将自己带动起来,希望来自于一种信仰,他的信仰便是诗歌。他把自己交付给诗歌,他用诗歌来完成信仰所交付的使命。” ③  他的诗让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梦里承载着一颗脆弱的心。  二、寻美的心  在顾城的眼睛里,世界是不一样的。他拥有一颗善于敏锐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是能探索和思考出与常人不同的美。顾城说过: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地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我生活,我写作,我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  1980年他的小诗六首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顾城的语言,简单而充满内涵。不得不承认他眼中的自然世界是那么的美。他在给编辑的回信中对了两首小诗有过注解:《远和近》“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直接按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情切感。” ④  在他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总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但与自然却那样的容易接近。这也是顾城执意不愿走出童话世界的另一个原因吧。《弧线》中鸟儿的疾驰,少年的弯腰,葡萄的藤蔓,海浪的脊背。四个看似并不相干的意象,组合成四条弧线的叠加。语言简单但塑造的四幅画面感很强的图画在脑海中,无需更多的阐释,我就愿把它理解为顾城为我们带来的美的景象。在顾城的眼中,发现自然之美是自己的职责。他拥有一个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即使身处的世界是黑暗的那也无关紧要。这也造就了他一直放不下自己梦中那个纯美的自然世界的原因,1988年顾城来到奥克兰海湾激流岛上开始了隐居生活,其实这也是他筑梦的一部分,他在实践自己的一直以来想要构建的乌托邦。  三、幻灭的乌托邦  顾城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创作也相对进入了晚期,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意象,最明显的比如死亡。在这一时期的诗歌里看不到他在像一个孩子一般对自然对自己梦中幻影进行歌颂、赞美和憧憬,更多的能看到的是他对命运、死亡的破灭、方舟的沉沦等这些消极意象的出现,这似乎预示着诗人的死亡。  死亡几乎成为这一组诗中绝大部分作品咏叹的对象,如《方舟》、《叙事》、《如期而来的不幸》、《空袭过后》、《河口》、《丧歌》、《颂歌世界》、《硬币中的女王》等,均是集中表现死亡的作品。“你登上了,一艘必将沉沦的巨轮/它将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 (《方舟》),象征生命希望的方舟带来的是被注定的死亡。⑤  1991年的作品《一人》“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他是清楚的/在呼吸中/在他长大的手掌里/在他危险安心的爱的时候/它不是黑夜的猫/看你/海水走近公路/不是黄昏时一点点亮起的灯火/车把光没进海底……我所做的仅仅如此/拿起轻巧的夜的酒杯/你们真好/像夜深深的花束/一点也看不见后边的树枝”  《墓床》“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世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⑥  顾城在隐居的生活中,他并没有找到那个乌托邦式的童话世界,现实与理想的碰撞,让他内心的矛盾越来越复杂。伴随着他心中理想女儿国的破灭,他开始怀疑命运“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他开始将死亡看成一个归宿,而非痛苦。“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则使这个世界对象化为无分别的统一体。“孤寂的住所”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它暗示“灵魂”的“孤寂”。在这种孤寂中他的乌托邦也走向幻灭。死成为他寻找光明的不归路。1993年,顾城杀妻自缢,他亲手颠覆了自己筑下的“诗城”。  【参考文献】  ①②⑥顾工编.顾城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1995.  ③江熙,万象.灵魂之路——顾城的一生[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④顾城回编辑读者书信  ⑤伍方斐.顾城后期诗与诗学心理分析[J].诗探索,1997(04).

  【摘 要】顾城所构建的诗歌世界里,可以看到他以一种独有的视角在审视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他是一位命中注定的诗人,他拥有一双敏锐的“黑眼睛”捕捉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在顾城的诗歌世界里,他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思维和笔墨构筑着一座属于自己乌托邦,他用诗人的敏感审视着这个世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仅有二行的诗作却准确地概括了“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精神历程,具有一代人青春纪念碑的意义。也在探寻着自然中细微的变化和美,顾城诗歌中散发的稚气和童真为他赢得“童话诗人”的称号,他用诗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理想式的童话,将自己比作长不大的孩子,但他杀妻自缢却颠覆了自己的“诗城”。  【关键词】顾城;童话中的孩子;寻美;幻灭与孤寂  一、活在梦中的人  顾城是一个注定的诗人,处于儿童时期的他便有了一种对世界的敏感和对语言的天赋。他在1964年就开始写一些小诗,那是的他仅有八岁。他的童年至青年生活是在文革的特殊环境下度过的,这使本身敏感的他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抵触。少年时的孩子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天赋秉然的他在1971年随父亲在东北农村劳动时在海滩上写下了《生命幻想曲》一诗,艰苦的环境没有抑制住少年的想象和灵感,他在15岁的沙滩上写下了展望世界的宣言,这也是顾城筑梦的开始。  诗从一开始就点明“我”“幻影和梦”,这里的梦在我看来两个涵义,首先是他向我们交代了这是“我”的一个梦境,在里一切的天马行空都是虚构的。把幻影和梦放在贝壳里,伴着蝉鸣,迎着雾霭,乘着帆船,“我”起航了。这里的梦又是诗人心中的一个美好憧憬。在这首诗里,在太阳的指引下,来到黑夜走向银河,抛下新月迎接天的微明,诗人在这样的时光穿梭中,带着生命的希望,整装待发,问候世界。“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顾城的心是敏感的,小小的他便对时间有了敏感的抵触,他看到了时间的不可抗拒。正如生命不可以抗拒时间,而时间可以放纵生命一样无力。  “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①  十五岁的诗人内心在呐喊,这是他眼中的世界,一个充满生命和美好的世界,这是诗人梦的开始。现实的世界远比诗人十五岁梦中的幻影复杂得多,但诗人却久久不能放下那个幻影中的世界。在此后的创作中,他仍然保持着那颗孩子般的童心,在一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中找寻一片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1981年,25的他写下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此时的顾城已经成年,他却仍然故意用孩子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也体现了他对天真幻影的无限迷恋。诗中仍然保持了他一贯的对自己童话世界的憧憬和构建,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被母亲宠坏的了孩子,想要用一只彩色的蜡笔勾画出一个自己梦中的世界。这是他童话的自白,但是这是的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孩子,他看到的是更多的充满了矛盾的世界,诗人永远只能是幻想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诗中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诗人的焦虑和不安。  “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②  “顾城永远是一个沉醉于幻想的孩子,他让自己充满许多希望,他让那些希望将自己带动起来,希望来自于一种信仰,他的信仰便是诗歌。他把自己交付给诗歌,他用诗歌来完成信仰所交付的使命。” ③  他的诗让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梦里承载着一颗脆弱的心。  二、寻美的心  在顾城的眼睛里,世界是不一样的。他拥有一颗善于敏锐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是能探索和思考出与常人不同的美。顾城说过: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地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我生活,我写作,我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  1980年他的小诗六首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顾城的语言,简单而充满内涵。不得不承认他眼中的自然世界是那么的美。他在给编辑的回信中对了两首小诗有过注解:《远和近》“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直接按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情切感。” ④  在他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总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但与自然却那样的容易接近。这也是顾城执意不愿走出童话世界的另一个原因吧。《弧线》中鸟儿的疾驰,少年的弯腰,葡萄的藤蔓,海浪的脊背。四个看似并不相干的意象,组合成四条弧线的叠加。语言简单但塑造的四幅画面感很强的图画在脑海中,无需更多的阐释,我就愿把它理解为顾城为我们带来的美的景象。在顾城的眼中,发现自然之美是自己的职责。他拥有一个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即使身处的世界是黑暗的那也无关紧要。这也造就了他一直放不下自己梦中那个纯美的自然世界的原因,1988年顾城来到奥克兰海湾激流岛上开始了隐居生活,其实这也是他筑梦的一部分,他在实践自己的一直以来想要构建的乌托邦。  三、幻灭的乌托邦  顾城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创作也相对进入了晚期,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意象,最明显的比如死亡。在这一时期的诗歌里看不到他在像一个孩子一般对自然对自己梦中幻影进行歌颂、赞美和憧憬,更多的能看到的是他对命运、死亡的破灭、方舟的沉沦等这些消极意象的出现,这似乎预示着诗人的死亡。  死亡几乎成为这一组诗中绝大部分作品咏叹的对象,如《方舟》、《叙事》、《如期而来的不幸》、《空袭过后》、《河口》、《丧歌》、《颂歌世界》、《硬币中的女王》等,均是集中表现死亡的作品。“你登上了,一艘必将沉沦的巨轮/它将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 (《方舟》),象征生命希望的方舟带来的是被注定的死亡。⑤  1991年的作品《一人》“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他是清楚的/在呼吸中/在他长大的手掌里/在他危险安心的爱的时候/它不是黑夜的猫/看你/海水走近公路/不是黄昏时一点点亮起的灯火/车把光没进海底……我所做的仅仅如此/拿起轻巧的夜的酒杯/你们真好/像夜深深的花束/一点也看不见后边的树枝”  《墓床》“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世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⑥  顾城在隐居的生活中,他并没有找到那个乌托邦式的童话世界,现实与理想的碰撞,让他内心的矛盾越来越复杂。伴随着他心中理想女儿国的破灭,他开始怀疑命运“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他开始将死亡看成一个归宿,而非痛苦。“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则使这个世界对象化为无分别的统一体。“孤寂的住所”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它暗示“灵魂”的“孤寂”。在这种孤寂中他的乌托邦也走向幻灭。死成为他寻找光明的不归路。1993年,顾城杀妻自缢,他亲手颠覆了自己筑下的“诗城”。  【参考文献】  ①②⑥顾工编.顾城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1995.  ③江熙,万象.灵魂之路——顾城的一生[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④顾城回编辑读者书信  ⑤伍方斐.顾城后期诗与诗学心理分析[J].诗探索,1997(04).


相关内容

  • 浅析对茅盾[蚀]三部曲的"乌托邦"批评
  •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乌托邦"和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划分得基础上,分析了茅盾在"五四"后得创作概况,<蚀>三部曲以1927年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蚀>三部曲实际上是对1927年大革命过程通过文学作品来 ...

  • 希望与幻灭
  • 希望与幻灭--解读<等待戈多>中"等待"的二重意义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戏剧代表作."乡间一条小路.一颗树.黄昏."这便是整个戏剧的场景和时间,两个流浪汉在这棵长出两个叶子的"枯树"下苦苦地等待着戈多„„曾经绚烂的 ...

  • 世界名著百部
  • 世界名著百部目录: 1.威尼斯商人 2.简·爱(上) 3.简·爱(下) 4.唐璜(上) 5.唐璜(中) 6.唐璜(下) 7.呼啸山庄(上) 8.呼啸山庄(下) 9.鲁滨孙飘流记(上) 10.鲁滨孙飘流记(下) 11.傲慢与偏见(上) 12.傲慢与偏见(下) 13.双城记(上) 14.双城记(下) 1 ...

  • 古今中外名著大全
  • (2) <历史> [古希腊]希罗多德 (3)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雅典]修昔底德 (4) <茶花女> [法国]小仲马 (5) <对话录> [古希腊]柏拉图 (6) <伦理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7) <埃涅阿斯记> [ ...

  • 世界文学名著
  • 庄子(南华经)系列书籍合集 唐宋八大家--<苏洵集> 世界文学名著 [细雨书香] 2009-12-01 23:43:33 阅读240 评论28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世界文学名著百部在线阅读 ◇1.威尼斯商人 ◇2.简·爱(上) ◇3.简·爱(下) ◇4.唐璜(上) ◇5.唐璜(中) ...

  • 儒的熏陶与佛的浸染
  • [摘 要]周作人的思想可用复杂和曲折二词来概括.虽然其前后期的思想呈现出较大的反差,但一以贯之的是他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熏染与以佛教生本不乐的生命观与众生平等的佛理思想的浸染. [关键词]周作人:思想:儒家:佛家 周作人的思想,前期和后期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其实,人的思想,在某些基本的方 ...

  • 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 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 河北省磁县第二中学 蔺九全 邮编:056500 教读<赤壁赋>,感慨良多: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是那样的艰难和坎坷,竟至于要在寂寞和失望中埋葬自己最初普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们的归隐,对时代.对个体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他 ...

  • 清华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籍
  • 清华大学所列的大学生应必读的书籍 你读过了吗 博通类(总计280种) 一.必读(40种) *<*河蟹*宣言> <国家与革命> <*河蟹*选集> *<*河蟹*文选> *<鲁迅选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国史大纲> ...

  •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霸王别姬]
  • 当年,杜牧途经石崇旧居金谷园,见昔日繁华美景,今已满目苍夷,只剩啼声哀怨断肠,落花飘散无情,不由的写下:"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怀思的是为夫而死的爱妾绿珠,而我总会忆起那个比烟花还要酸楚幻灭上千万倍的江边虞姬,在漫天风雨的岁月里回眸浅笑,清唱着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