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茅盾[蚀]三部曲的"乌托邦"批评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乌托邦”和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划分得基础上,分析了茅盾在“五四”后得创作概况,《蚀》三部曲以1927年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蚀》三部曲实际上是对1927年大革命过程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描述和总结,部分没有深入了解茅盾创作《蚀》三部曲前因后果和茅盾创作的特定环境和心境的情况下,对茅盾的这个三部曲提出了尖锐的“乌托邦”式批判。   【关键词】乌托邦;《蚀》三部曲;中国现代文学时期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它包括:“包括一个虚拟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而非自然形成的人类社会”。“乌托邦”在中国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不科学;二是切实际或不能“兑现”。   按照传统的文学分期方法,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指的是建国前新文学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同时现代文学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用现代文学的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茅盾是这一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创作了“革命三部曲”即《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讽刺三部曲《有错者》《尚未成功》《无题》;工商三部曲《霜叶红似二月花》《子夜》《多角关系》,《林家铺子》是工商三部曲的余续;转变三部曲《虹》《路》《三人行》;抗战三部曲《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锻炼》。《蚀》三部曲是其中之一,他在《蚀》三部曲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并注意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人的存在状态。   《蚀》三部曲是以1927年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抱着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动摇》中主要描述了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善于伪装混入革命阵营搞投机破坏的胡国光以及坚定的革命者李克三个人在大革命时期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在复杂的斗争中李克坚定的革命精神是《动摇》成为《蚀》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作品;《追求》中描述了几个主人公在革命高潮中一度的革命决心和热情,当革命处于低潮时又不能认清正确的道路,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茅盾在“五四”时期提出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1925年后向前推进,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茅盾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文艺与中国革命的同步性。他同时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反对文学只是为政治服务的主张,重视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茅盾一贯主张学习世界文学中有益的东西,并提倡在革命文学领域内同样重视艺术规律,从而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五四”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在其高潮时期给人以巨大鼓舞,在落潮之后也给人以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的失败值得反思,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则让人恐怖,茅盾是第一个对1927年大革命过程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描述和总结的作家,其深刻性和彻底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说越是在激烈动荡的年代越能产生伟大的作品,这话不假,《蚀》三部曲就是这样的作品。茅盾亲自参加了“五卅”运动,在“大革命”期间,又置身其中,编辑报纸、搜集革命信息等,不从茅盾创作《蚀》三部曲的前后情形来分析、理解茅盾当时的心情,就不能不能理解《蚀》三部曲所表现的幻灭、动摇和追求了,并且还会发生误解,发生“乌托邦”式的误解。   革命文艺批评家钱杏郁就在没有深入了解前因后果和茅盾创作的特定环境和心境的情况下,对茅盾的这个三部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他的创作虽然说是产生在新型文学要求他的存在权的年头,而取着革命的时代背景,然而,它的意识不是新兴阶级的意识,他所表现的大都是下沉的革命的小布尔乔亚对革命的幻灭与动摇,他完全是一个小布尔乔亚的作家……”   在特定的历史时刻,茅盾取材于实践。《蚀》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通过对“小布尔乔亚”们的结局,借机来唤醒还在徘徊和不能认清道路的“小布尔乔亚”们。而象钱杏郁一样的茅盾文学作品的批评者,他们没有深入到社会中或者作者内心中去,他们也没从当时的实践出发来考虑,这很显然是一种典型的“乌托邦”批评,极具有盲从性的批评,是很幼稚的批评。   《幻灭》、《动摇》、《追求》这个三部曲表现了特殊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与爱情”。这个特殊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受共产国际的支持、命令以及欲改组国民党的孙中山的请求,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全部加入了国民党。但在孙中山逝世以后,受到了国民党右派的排斥以至屠杀,仍处在襁褓中的中共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以及在共产国际指挥下,盲从、软弱,致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也处在风雨飘摇和仿徨之中。茅盾经历和参加了这个整个过程。茅盾当时的存在状态是非常复杂的,他绝不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位单纯的左翼文学的大家。了解了茅盾的这种心态和当时的情况,“乌托邦”的批评者们就该对茅盾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了。   在茅盾的身上有着强烈的五四精神,在整个现代文学期间,他从未放弃过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客观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在茅盾的身上我们可以悟出两个传统,一个是文学传统,一个是精神传统。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对史的探寻与追求,这一点被20世纪的文学继承下来了;精神传统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强烈批判性,这一点在较长的时间内被拒绝了,但是这些都在以后的论述中得到强有力的证明。      【参考文献】   [1]黎舟,茅盾文学思想研究的新成果――评《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7   [2]唐欣,身体叙事中的性别主体辨析――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陈开鸣,关于重新评价《蚀》三部曲的辨析,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 2004 年   作者简介:谌永平(1967.7--),男,广西,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文艺学   责任编辑:王轶萌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乌托邦”和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划分得基础上,分析了茅盾在“五四”后得创作概况,《蚀》三部曲以1927年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蚀》三部曲实际上是对1927年大革命过程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描述和总结,部分没有深入了解茅盾创作《蚀》三部曲前因后果和茅盾创作的特定环境和心境的情况下,对茅盾的这个三部曲提出了尖锐的“乌托邦”式批判。   【关键词】乌托邦;《蚀》三部曲;中国现代文学时期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它包括:“包括一个虚拟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而非自然形成的人类社会”。“乌托邦”在中国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不科学;二是切实际或不能“兑现”。   按照传统的文学分期方法,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指的是建国前新文学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同时现代文学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用现代文学的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茅盾是这一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创作了“革命三部曲”即《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讽刺三部曲《有错者》《尚未成功》《无题》;工商三部曲《霜叶红似二月花》《子夜》《多角关系》,《林家铺子》是工商三部曲的余续;转变三部曲《虹》《路》《三人行》;抗战三部曲《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锻炼》。《蚀》三部曲是其中之一,他在《蚀》三部曲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并注意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人的存在状态。   《蚀》三部曲是以1927年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抱着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动摇》中主要描述了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善于伪装混入革命阵营搞投机破坏的胡国光以及坚定的革命者李克三个人在大革命时期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在复杂的斗争中李克坚定的革命精神是《动摇》成为《蚀》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作品;《追求》中描述了几个主人公在革命高潮中一度的革命决心和热情,当革命处于低潮时又不能认清正确的道路,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茅盾在“五四”时期提出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1925年后向前推进,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茅盾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文艺与中国革命的同步性。他同时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反对文学只是为政治服务的主张,重视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茅盾一贯主张学习世界文学中有益的东西,并提倡在革命文学领域内同样重视艺术规律,从而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五四”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在其高潮时期给人以巨大鼓舞,在落潮之后也给人以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的失败值得反思,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则让人恐怖,茅盾是第一个对1927年大革命过程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描述和总结的作家,其深刻性和彻底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说越是在激烈动荡的年代越能产生伟大的作品,这话不假,《蚀》三部曲就是这样的作品。茅盾亲自参加了“五卅”运动,在“大革命”期间,又置身其中,编辑报纸、搜集革命信息等,不从茅盾创作《蚀》三部曲的前后情形来分析、理解茅盾当时的心情,就不能不能理解《蚀》三部曲所表现的幻灭、动摇和追求了,并且还会发生误解,发生“乌托邦”式的误解。   革命文艺批评家钱杏郁就在没有深入了解前因后果和茅盾创作的特定环境和心境的情况下,对茅盾的这个三部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他的创作虽然说是产生在新型文学要求他的存在权的年头,而取着革命的时代背景,然而,它的意识不是新兴阶级的意识,他所表现的大都是下沉的革命的小布尔乔亚对革命的幻灭与动摇,他完全是一个小布尔乔亚的作家……”   在特定的历史时刻,茅盾取材于实践。《蚀》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通过对“小布尔乔亚”们的结局,借机来唤醒还在徘徊和不能认清道路的“小布尔乔亚”们。而象钱杏郁一样的茅盾文学作品的批评者,他们没有深入到社会中或者作者内心中去,他们也没从当时的实践出发来考虑,这很显然是一种典型的“乌托邦”批评,极具有盲从性的批评,是很幼稚的批评。   《幻灭》、《动摇》、《追求》这个三部曲表现了特殊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与爱情”。这个特殊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受共产国际的支持、命令以及欲改组国民党的孙中山的请求,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全部加入了国民党。但在孙中山逝世以后,受到了国民党右派的排斥以至屠杀,仍处在襁褓中的中共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以及在共产国际指挥下,盲从、软弱,致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也处在风雨飘摇和仿徨之中。茅盾经历和参加了这个整个过程。茅盾当时的存在状态是非常复杂的,他绝不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位单纯的左翼文学的大家。了解了茅盾的这种心态和当时的情况,“乌托邦”的批评者们就该对茅盾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了。   在茅盾的身上有着强烈的五四精神,在整个现代文学期间,他从未放弃过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客观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在茅盾的身上我们可以悟出两个传统,一个是文学传统,一个是精神传统。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对史的探寻与追求,这一点被20世纪的文学继承下来了;精神传统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强烈批判性,这一点在较长的时间内被拒绝了,但是这些都在以后的论述中得到强有力的证明。      【参考文献】   [1]黎舟,茅盾文学思想研究的新成果――评《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7   [2]唐欣,身体叙事中的性别主体辨析――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陈开鸣,关于重新评价《蚀》三部曲的辨析,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 2004 年   作者简介:谌永平(1967.7--),男,广西,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文艺学   责任编辑:王轶萌


相关内容

  • 茅盾文学奖|作家格非谈江南三部曲与时代变迁
  • [编者按]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今天(8月16日)下午发布公告,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获奖作品.其中,作家格非以<江南三部曲>获奖. <东方早报>曾就三部曲采访格非.在他看来,"三部小说都有一些关联,但是这些关联都不重要,只是这些主题.人物.场景的连续性正好 ...

  • 现当代文学史试卷
  • :号学 :名姓 : 级 班 / 级 年 : 院 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卷B 一.填空题(每空1分,18分) 1.鲁迅.周作人,生于浙江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文学史将他们合称为"周氏兄弟"或"____________". 2. ...

  • 近现代及当代文学
  •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

  • 编导考试大纲答案
  • 编导考试文学常识大纲答案 (1)<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时代, 篇数, 风雅颂, 赋比兴 曾经学过的篇目 现实主义源头:反映了人民大众被统治阶级压迫及讽刺统治阶级; 被战争所累; 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 反映劳动生活. (2) 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 ...

  • 提高逼格的书单
  • 读几本书,迅速提升逼格 作者: 李岛岛 (转至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笔者按]笔者教过的第一批山炮学生马上就要堂而皇之地走进大学校门了,你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宇宙,人外有雨披,所以,如何在入学前迅速提 高逼格,不被大学的奥赛冠军钢琴八级琵琶商女街舞王子还有乡土好声音比下去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

  •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碎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2 3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 4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5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 ...

  •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 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 ...

  • 近现代文学
  • A卷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 1.<屈原> 2.<野草> 3.<李有才板话> 4.<滇缅公路> 5.<林家铺子> 6.<寒夜> 7.<十年诗草> 8.<我用残陨的手掌> 9.<金锁记> ...

  • 中国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
  • 作者:孔丘 类型:哲学论著 成书时间:春秋时期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 <周易> 作者:佚名 类型:哲学论著 成书时间:西周7战国时期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