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沈氏家训]注释翻译

《汉阴沈氏家训》注释翻译

(公元1789年)

一、祭祀不可不殷也。祖宗往矣,所恃以有子孙者,以其有时食[1]之荐、拜祭之勤耳。况岁时伏腊[2],尚与家人为欢,而春露秋霜[3]不忘水源木本之报,祖宗亦安,赖有此后人也。宗庙明禋[4],北邙[5]祭扫,其慎勿忽。

注释

[1]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2]岁时:一定的季节或时间;伏腊:古代两种祭祀名称。“伏”指在夏季伏日的祭祀,“腊”指在农历十二月八日的祭祀。

[3]春露秋霜:此处指怀念先人。

[4]明禋:指明洁诚敬的献享。《书·洛诰》:“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蔡沈《书集传》:“明,洁;禋,敬也,以事神之礼事公也。”

[5]北邙:山名,即北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此处借指墓地。

译文

祭祀不可不殷勤诚恳。祖宗已经故去了,所依恃的只不过是因为有子孙可以用四季应时的食品来供奉祭奠、勤谨地拜祭罢了。何况一年四季的祭祀,还可以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追远念祖,不忘本源,回报祖宗的恩泽,也使祖先安息长眠,这全靠有子孙后嗣。宗庙祭祀明洁诚挚,祖先墓地四时祭扫,这都应该慎重而为,千万不能忽视啊。

二、侍亲不可不孝也。古之圣贤谆谆教导,百行之原莫大于孝,虽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而士庶敢不定省[6]问视,以各致敬尽诚乎?且衣衾棺椁之必齐,瘗埋[7]荐祭之必诚,古之道也。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为,分之所当为者,即勉力以为之,庶几乎稍尽子职矣。《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又云:“永言孝思,孝思维则。”[8]其朝夕诵之。

注释

[6]定省:旧时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郑玄注:“定,安其牀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后因称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为“定省”。

[7]瘗(yì)埋:埋葬。

[8]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出自《诗·大雅·下武》,意思“永远都要对父母保持孝顺,孝道就会成为天下的法则”。思:助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音节上的辅助作用。

译文

侍奉父母尊长不可不孝。古代的圣贤深情耐心地教育、引导我们,人所有行为的根本,没有比孝顺更大的,即使是神圣的皇帝,英明的君王,也一定会用孝来治理天下。而士子百姓怎敢不以“昏定晨省”的准则去探视问安父母来表达敬意、倾尽孝心呢?并且丧葬所需的衣衾棺椁之类一定要齐备,埋葬、祭祀祖先,敬献祭品一定要虔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规则。我们家族的子孙后代们,只要是能够做到的,或者按照本分所应当做的,就应该努力去做,这样才可以稍微尽一点做子孙的职分。《诗经》说:“想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像苍天一样广阔无边,怎么报答得了呢?”《诗经》还说:“永远要保持对父母的孝敬,孝道就会成为天下的法则”,这些话,每天都应该诵读。

三、天显[9]不可不念也。同胞兄弟犹如手足,乃有小而参商[10],长而阋墙

[11],甚而终身仇敌。友于[12]之爱不讲,父母之忧莫释,而祖宗之目何自瞑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爱兄弟。苟听枕畔之言,骨肉之间必有不堪问者,为兄者与弟言友,为弟者与兄言恭,庶亲心顺,而兄弟翕然太和[13],元气岂不在门内乎?

注释

[9]天显:《书·康诰》:“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孔传:“于为人弟,不念天之明道,乃不能恭事其兄,是不恭。”后以“天显”指兄弟。

[10]参商:参星和商星的合称。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11]阋墻:《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谓兄弟之间相互争斗。

[12]友于:《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割裂用典,以“友于”代“兄弟”。

[13]翕然:安宁、和顺的样子。《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 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 太和亦作“大和”。指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 朱熹《周易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译文

兄弟之情不可不念记。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就如同手足,不可割舍。如果小的时候就像天空的参星和商星一样彼此对立,感情淡漠,长大以后兄弟相争斗,甚至达到一辈子就像仇人和敌人一样的境地,不讲求兄弟之爱,父母的忧愁就没法开释。如此这般,祖宗如何能暝目呢?因此尊敬祖宗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一定会爱他的兄弟。如果错误地听信枕边之言,骨肉兄弟之间,一定会出现别人都没法问的事情。当哥哥的对弟弟要讲求友爱,当弟弟的对哥哥要讲求恭敬,这样才会使亲人感觉心情顺畅。兄弟和睦相处,自然会生发太和之气,家门内也不伤元气。

四、身者不可不修也。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故必敬[14]以持己,恕[15]以接物。视听言动,决去[16]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17],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书》云:“慎厥身修,思永。”子姓当各置一通于座右。

注释

[14]敬:《礼记·曲礼》:“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敬”为礼之核心,即庄敬。

[15]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忠恕”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四书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16]决去:决然去掉、去除。

[17]中节:合乎礼义法度。中:适合,合于。

译文

己身不可不修德。己身是父母的惦记和期望,也是子孙后代们所观察效仿的榜样。因此自己一定要按照古礼的标准,凡事坚持恭敬谨慎;对待外物,一定要宽恕和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听言行一定要坚决去掉那些不符合礼法的部分,喜怒哀乐等情感一定要有所节制,使它们符合礼仪法度,这样才可以使自身修养得到提高,使家庭齐一和睦。《尚书》说:“要谨慎地修养自身品德,对问题要考虑久远”,沈家的后辈们应当每一个人都写一遍,贴在座位右边当座右铭。

五、持家不可不勤俭也。不勤则业荒,不俭则财耗,必也。男耕女织,食时[18]用礼,庶财源开、财流节,仓箱之实基于此矣。谚云:“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诚能取是言思之,家道兴隆,于此卜矣!

注释

[18]食时:谓食用时令物品的时间。《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

译文

维持家计不可不勤劳节俭。不勤劳就会荒废家业,不节俭就会耗散家财,这都是确定无疑的。男人耕种,女人纺织,顺从节令置办食物,按照礼法使用财物,这样才能使财源广进、财流省减,仓库里的粮食和箱子里的衣物充盈都基于此啊。谚语说:“黄金本身没有种子,但是它却偏偏生长在勤劳节俭的人家中”,如果能够把这话拿来对照思考,则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可以预测了!

六、尊卑不可不辨也。家门之间,亲而五服[19],疏而九族[20],皆祖宗一脉也。凡遇尊长,坐必起立,步必徐行,庶彝伦[21]之有序。苟倚富而欺贫,恃贵而傲贱,仗才学而忽椎鲁[22],逞强大而凌弱小,均为祖宗之罪人也。慎之!慎之!

注释

[19]五服: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20]九族:血缘相近的亲族,宗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21]彝伦:常理;常道。《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箕子 !惟天阴騭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蔡沈《书集传》释为“彝,常也;伦,理也。”

[22]椎鲁:愚钝,鲁钝。 宋苏轼《六国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

译文

长幼不可不分辨。家门之内亲缘关系近的,比如五代以内的,或者关系疏远一些的,如九族以内的,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都有共同的血脉。凡是遇到尊长,坐着的一定要站起来,行走的脚步一定要徐缓下来,这才符合伦理,才会使家族和睦有序。如果倚仗家庭富有而欺负穷人,依恃自己有权势而在地位低的人面前摆架子,仰仗自己有学问而怠慢那些鲁钝的人,凭借自己强大而欺凌那些弱小的人,全都是愧对祖宗的罪人。谨慎啊,一定要谨慎!

七、择师不可不慎也。师者子弟之仪型[23]。今何师乎?年未及冠[24],目仅识丁,读书明理之说邀[25]矣,未闻躬行,实践之学全然不讲,得皋比[26]而坐之谆谆,以沽名钓誉为事,并句读之不知,复鱼鲁[27]之传讹,即日用言动之间,悉不知其仪则之具。则择师不慎,贻害匪小。语云:“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斯言虽浅,可以喻大。

注释:

[23]仪型:楷模,典范。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简牍仪型在,儿童笺刻劳。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24]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清昭槤《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

[25]邀:阻拦,阻挡。引申为不通。

[26]皋比:本指虎皮,后因以指讲席。宋朱熹《横渠先生画像赞》:“早悦孙吴,晚逃佛老。勇撤皋比,一变至道。”

[27]鱼鲁:谓将鱼误写成鲁,泛指文字错讹。明盛杲《〈齐东野语〉后序》:“传写既久,鱼鲁滋多。”

译文

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老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当今有些老师是什么样子呢?年龄不到二十岁,只认识一些的简单字,不懂得读书是为了明白事理,从来都没有听到过他们身体力行,也从不注重实践之学,被延请为老师坐在讲席上絮絮不休,以沽名钓誉为能事,连句读都不懂,经常把“鱼”写成“鲁”,以讹传讹,在日常的言语行动中,全然不知道礼仪规则的具体要求。可见选择老师不慎重,遗害不小。有句话说:“盘子是圆形的,盛在盘子里的水就会随之变圆;盂钵是方形的,盛在盂钵里的水就会随之变成方形”,这句话虽然浅显,但是可以比喻大道理。

八、教子不可不严也。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28]可入端方[29],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

注释

[28]比匪:结党营私。比:靠近、挨近、接近;匪:强盗,抢劫财物的人。《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9]端方:庄重正直。

[30]父子之间不责善:《孟子·离娄下》:“夫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因为父子责善,就会伤害父子之恩,破坏人伦之大原,因此,父子之间“不责善”。

[31]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

译文

教育子弟不可不严格。子弟的品性是正是邪,大多看父母管教得严与不严。教育严格了,本性喜结党为非的人,最终都会庄重正直;如果忽视不管,那么庄重正直的人都会去结党为非。从古到今,大多都是这样,甚至一定就是这样。在学业上不要姑息,在品行上不要纵容孩子,不要听从妇人之言,不要听信奉承夸奖。虽然父亲和孩子间不能以善来互相责求,但是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怎么可以不去训导督责呢? [30],而义方[31]可不训哉!

九、养女不可不训也。四德三从[32]之道,朝夕劝谕,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33]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诮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

注释

[32]四德三从:四德指妇女应遵从的四种德行,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32]底:抵达,达到,做到。

译文

养育女儿不可不训导。妇德、妇言、妇工、妇容这“四德”,和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的道理,每天早晚都要努力宣扬,使女儿明白;针线活和纺纱织布、织麻等手工活,也要每天早晚督促,使女儿的性情接近中和,行动达到勤俭谨慎,那么,出嫁以后,就不会受到别人的讥讽嘲笑,何况多福多禄也由于贤淑呀。

十、择配不可不谨也。女子之德贵乎幽闲贞静,苟贪其父兄之贵,以为一时之荣,而性情规模、频繁中馈[34]之务,一问不知。于归之后,妒嫉成性,几不知其舅姑[35]、夫婿为何如人矣。古云:“娶妻须不若吾家者,始能执妇道也。”诚哉是言。

注释

[34]频繁中馈:指家中供膳诸事。《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孔颖达疏:“妇人之道„„其所职,主在於家中馈食供祭而已。”

[35]舅姑:称丈夫的父母,即公婆。《国语·鲁语下》:“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

译文

选择配偶不可不谨慎。女子的品性,最好的是文静娴雅,节操贞纯,情性淑静。如果贪图别人家里父亲或者兄弟的地位高贵,当作短时间的荣耀,而女子的性格和脾气、才具气质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繁杂家务的能力全都不知道。出娶以后,嫉妒成性,几乎不知道公婆、丈夫是什么人。古人曾经说过:“娶妻当娶不如自己家境的,这样才能够执守妇道”,这话真诚正确啊。

十一、交游[36]不可不审也。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7]。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

注释

[36]交游:交际,结交朋友。《荀子·君道》:“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

[37]《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结交朋友不可不审慎。与人结交,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如果不这样,必将使自己丧失节操而依附于邪恶之人。还有可能触犯朝廷的法律纲纪,有些人甚至会危害、连累自己的父母兄弟。因此,怎么能不谨慎地选择结交的人呢。

十二、志节贵乎坚贞也。人无论读书与否,皆以志节定人品,苟守之不定,势将纵其情欲,任意所为,机械[38]变诈,利己损人,不堪述矣。即富贵胜人,学问足羡,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节上定评,不徒苟俗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者当三复斯言。

注释

[38]机械:巧诈,机巧。《淮南子·原道训》:“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高诱注:“机械,巧诈也。”

译文

志向和节操,最好是坚定地执守正道。人无论读书与否,都以志向和节操来确定人品格的高低。如果执守不坚定,势必会放纵自己的情欲,任意而为,性行巧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这些都不堪述说了。即使比别人富贵,学问也值得别人羡慕,没有志节,又有什么值得敬重呢!善于识才者,原本都是从志向和节操上来确定评判的,不苟同俗见。读书人应该先追求器量、见识,然后讲求文艺。做学问的人应该反复思考这句话。

十三、志行不可刻薄也。祭先必致其丰洁[39],置业毋容以勒掯[40],人过不可以显扬,用财须审乎义理,厚有厚报,若一味刻薄,必至损人,重则绝后裔,轻则生败子,可不畏哉。

注释

[39]丰洁:祭祀用品丰盛洁净。

[40]勒掯:勒索,强迫。

译文

志向和行为不可过分苛求。祭祀祖先的祭品一定要丰盛洁净。购置产业,不能以勒索、强迫的手段获取。人的过错不可以放大张扬,使用财物应该审察是不是合于义理。敦厚的人必有福报,如果一味地尖酸刻薄,一定会损害他人,后果严重的可能断绝子嗣,后果轻微的可能出现败家子,这些怎可不畏忌呢。

十四、邻里[41]不可不和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训。凡兹同里,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微忿而结世仇。为父兄者,则训诫其子弟;为子弟者,则劝谏其父兄。庶几里有仁风,而乡邻多惠爱矣。

注释

[41]邻里:邻居、同乡人。古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译文

邻里之间不可不和谐相处。无论出门在外还是在家乡,都应互相友爱,共同御敌防灾,有大病时互相帮扶,这在古代是有明确训诫的。同乡邻里不要把小的隔阂构筑成大的仇怨,不要因为一些微小的忿恨而结下世怨大仇。为人父兄的,应该训导告诫自己的子女兄弟;做子女兄弟的,应该劝谏自己的父兄。如果能这样,乡里就会形成仁义之风,乡邻之间就会多互助互爱的行为。

十五、输粮不可不先也。朝廷首重催科[42],故守令之黜陟[43],每视征解[44]之完否。富者发囊,贫者称贷,以足正额,此保家之道也。不然,浪费故在不免,桁杨[45]亦所难宽。凡在家门者慎之。

注释

[42]催科: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而身为州县者,又往往急催科,缓抚字,瘠百姓,肥身家。”

[43]黜陟:官吏的升降。《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44]征解:赋税的征收解送。 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第五节:“其余如钱粮照常征解„„釐税盐税,均一律照旧征收。”

[45]桁杨:加在犯人脚上或颈上的刑具,亦泛指刑具。此处借指法律。 译文

给国家完纳粮捐,不可不争先。朝廷首先看中的就是催收租税。因此,太守县令的升降,多看他们赋税的征收解送是否做到完备。富裕的人拿出积蓄,穷困的人即使借贷,也都要缴够规定税额,这是保全家庭的方法。如果不这样,浪费是避免不了的,国家法令也难以宽容。凡是我们沈氏家族的人,都应该谨慎地照此而为。

十六、穷难不可不周也。宗族日繁,不无穷而倚赖、急而望救者。以我视之,固有亲疏;以宗视之,则皆子孙也。其无能者周济之,有能者提携之,使振其业,庶族属不致怨恫,而祖宗亦含笑九泉矣。

译文

对待穷苦和遭难的人,不可不周济。宗族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不会没有一些穷苦而希望别人帮助,处于急难之中而希望别人救助的人。从个人的角度看,本来就有亲疏之别;但以宗族的角度来看,都是祖先的子孙后代。对那些没有能力的应该救济帮助他们,那些有能力的应该帮扶提携别人,使他们振兴家业,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沈氏宗族的人不至于产生怨恨之情,而祖先也能含笑九泉了。

十七、出仕不可不清也。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46],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47]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注释

[46]只考虑如何巧妙地攀附上级长官、盘剥下级官吏及百姓。

[47]贪黩:贪污,亦指贪污者。唐李冗《独异志》卷上:“吴隐之为广州,旧有贪泉,人饮之则贪黩”。

译文

为官不可不清廉。为国效力、为民造福,这本来就是我们读书人应尽的本分。如果仅仅只考虑如何巧妙地攀附上级长官、盘剥下级官吏及百姓。凡是能装满自己的钱袋、粮仓并留给子孙的事情就尽力去做(不考虑致君泽民)。这样,就是眼前侥幸逃脱了法网,子孙也没有遭到报应,然而出仕为官、治理国家,不

考虑依照自己的职分尽职尽责,有所作为,以光耀祖先,恩及后人,却去做贪污这种低劣的事情,这不就成为了衣冠楚楚的盗贼吗?

十八、忍耐不可不讲也。好勇斗狠,以违父母,皆不忍所致。古云:“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斯言诚足鉴矣。

译文

忍耐不可不讲。爱逞威风,喜欢斗殴,违背父母的意愿,都是“不忍”所导致的。古代有这样的话:“杀了别人的父母,别人也会杀他的父母;杀了别人的兄弟,别人也会杀他的兄弟”,这句话实在是值得借鉴为戒的。

十九、奢华游惰当惩[48]也。无常业,必至为非。凡人纵耳目之欲者,每不顾己之身家性命以赴之,将见富贵必失其富贵,贫贱益流为贫贱。故《书》有《无逸》之篇,《礼》载谨省之典,可不念哉!

注释

[48]惩:戒止。

译文

奢侈浮华、游荡懒惰是应当惩戒的。若无固有之业,必定会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凡是放纵自己耳目之欲、任性而为,每每不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满足一时之欲,将会使富贵的人失去已有的富贵,贫贱的人变得更加贫贱。因此《尚书》中有《无逸》这篇文章,《礼记》上也载有“慎”“省”的文句,怎可不反复思忖呢。

二十、赌博不可不戒也。夫贪而赌,赌而负,负而贱,势所必至也。无论朝廷之功令可畏,即祖宗父兄之蝇积亦可惜。苟沉溺不返,沙里掏金,将见岁暖而妻号寒,年丰而子啼饥,必果忍乎?能不惧哉?

译文

赌博不可不戒止。人贪婪就嗜赌,嗜赌必输,输而变贱,这是必然的结果。不要说朝廷的法令值得畏忌,就是祖宗、父兄们那点微薄的积蓄也是应该珍惜的。如果沉溺赌博而不能自拔,就如同沙里淘金,一定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岁暖而妻子儿女却在哭号寒冷;年丰儿妻子儿女们还在因饥饿而啼哭。难道忍心看到这种场面吗?能不惧怕吗?

江苏省泗阳县李口中学 沈正中 搜集整理

《汉阴沈氏家训》注释翻译

(公元1789年)

一、祭祀不可不殷也。祖宗往矣,所恃以有子孙者,以其有时食[1]之荐、拜祭之勤耳。况岁时伏腊[2],尚与家人为欢,而春露秋霜[3]不忘水源木本之报,祖宗亦安,赖有此后人也。宗庙明禋[4],北邙[5]祭扫,其慎勿忽。

注释

[1]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2]岁时:一定的季节或时间;伏腊:古代两种祭祀名称。“伏”指在夏季伏日的祭祀,“腊”指在农历十二月八日的祭祀。

[3]春露秋霜:此处指怀念先人。

[4]明禋:指明洁诚敬的献享。《书·洛诰》:“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蔡沈《书集传》:“明,洁;禋,敬也,以事神之礼事公也。”

[5]北邙:山名,即北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此处借指墓地。

译文

祭祀不可不殷勤诚恳。祖宗已经故去了,所依恃的只不过是因为有子孙可以用四季应时的食品来供奉祭奠、勤谨地拜祭罢了。何况一年四季的祭祀,还可以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追远念祖,不忘本源,回报祖宗的恩泽,也使祖先安息长眠,这全靠有子孙后嗣。宗庙祭祀明洁诚挚,祖先墓地四时祭扫,这都应该慎重而为,千万不能忽视啊。

二、侍亲不可不孝也。古之圣贤谆谆教导,百行之原莫大于孝,虽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而士庶敢不定省[6]问视,以各致敬尽诚乎?且衣衾棺椁之必齐,瘗埋[7]荐祭之必诚,古之道也。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为,分之所当为者,即勉力以为之,庶几乎稍尽子职矣。《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又云:“永言孝思,孝思维则。”[8]其朝夕诵之。

注释

[6]定省:旧时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郑玄注:“定,安其牀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后因称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为“定省”。

[7]瘗(yì)埋:埋葬。

[8]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出自《诗·大雅·下武》,意思“永远都要对父母保持孝顺,孝道就会成为天下的法则”。思:助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音节上的辅助作用。

译文

侍奉父母尊长不可不孝。古代的圣贤深情耐心地教育、引导我们,人所有行为的根本,没有比孝顺更大的,即使是神圣的皇帝,英明的君王,也一定会用孝来治理天下。而士子百姓怎敢不以“昏定晨省”的准则去探视问安父母来表达敬意、倾尽孝心呢?并且丧葬所需的衣衾棺椁之类一定要齐备,埋葬、祭祀祖先,敬献祭品一定要虔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规则。我们家族的子孙后代们,只要是能够做到的,或者按照本分所应当做的,就应该努力去做,这样才可以稍微尽一点做子孙的职分。《诗经》说:“想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像苍天一样广阔无边,怎么报答得了呢?”《诗经》还说:“永远要保持对父母的孝敬,孝道就会成为天下的法则”,这些话,每天都应该诵读。

三、天显[9]不可不念也。同胞兄弟犹如手足,乃有小而参商[10],长而阋墙

[11],甚而终身仇敌。友于[12]之爱不讲,父母之忧莫释,而祖宗之目何自瞑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爱兄弟。苟听枕畔之言,骨肉之间必有不堪问者,为兄者与弟言友,为弟者与兄言恭,庶亲心顺,而兄弟翕然太和[13],元气岂不在门内乎?

注释

[9]天显:《书·康诰》:“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孔传:“于为人弟,不念天之明道,乃不能恭事其兄,是不恭。”后以“天显”指兄弟。

[10]参商:参星和商星的合称。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11]阋墻:《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谓兄弟之间相互争斗。

[12]友于:《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割裂用典,以“友于”代“兄弟”。

[13]翕然:安宁、和顺的样子。《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 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 太和亦作“大和”。指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 朱熹《周易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译文

兄弟之情不可不念记。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就如同手足,不可割舍。如果小的时候就像天空的参星和商星一样彼此对立,感情淡漠,长大以后兄弟相争斗,甚至达到一辈子就像仇人和敌人一样的境地,不讲求兄弟之爱,父母的忧愁就没法开释。如此这般,祖宗如何能暝目呢?因此尊敬祖宗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一定会爱他的兄弟。如果错误地听信枕边之言,骨肉兄弟之间,一定会出现别人都没法问的事情。当哥哥的对弟弟要讲求友爱,当弟弟的对哥哥要讲求恭敬,这样才会使亲人感觉心情顺畅。兄弟和睦相处,自然会生发太和之气,家门内也不伤元气。

四、身者不可不修也。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故必敬[14]以持己,恕[15]以接物。视听言动,决去[16]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17],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书》云:“慎厥身修,思永。”子姓当各置一通于座右。

注释

[14]敬:《礼记·曲礼》:“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敬”为礼之核心,即庄敬。

[15]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忠恕”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四书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16]决去:决然去掉、去除。

[17]中节:合乎礼义法度。中:适合,合于。

译文

己身不可不修德。己身是父母的惦记和期望,也是子孙后代们所观察效仿的榜样。因此自己一定要按照古礼的标准,凡事坚持恭敬谨慎;对待外物,一定要宽恕和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听言行一定要坚决去掉那些不符合礼法的部分,喜怒哀乐等情感一定要有所节制,使它们符合礼仪法度,这样才可以使自身修养得到提高,使家庭齐一和睦。《尚书》说:“要谨慎地修养自身品德,对问题要考虑久远”,沈家的后辈们应当每一个人都写一遍,贴在座位右边当座右铭。

五、持家不可不勤俭也。不勤则业荒,不俭则财耗,必也。男耕女织,食时[18]用礼,庶财源开、财流节,仓箱之实基于此矣。谚云:“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诚能取是言思之,家道兴隆,于此卜矣!

注释

[18]食时:谓食用时令物品的时间。《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

译文

维持家计不可不勤劳节俭。不勤劳就会荒废家业,不节俭就会耗散家财,这都是确定无疑的。男人耕种,女人纺织,顺从节令置办食物,按照礼法使用财物,这样才能使财源广进、财流省减,仓库里的粮食和箱子里的衣物充盈都基于此啊。谚语说:“黄金本身没有种子,但是它却偏偏生长在勤劳节俭的人家中”,如果能够把这话拿来对照思考,则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可以预测了!

六、尊卑不可不辨也。家门之间,亲而五服[19],疏而九族[20],皆祖宗一脉也。凡遇尊长,坐必起立,步必徐行,庶彝伦[21]之有序。苟倚富而欺贫,恃贵而傲贱,仗才学而忽椎鲁[22],逞强大而凌弱小,均为祖宗之罪人也。慎之!慎之!

注释

[19]五服: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20]九族:血缘相近的亲族,宗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21]彝伦:常理;常道。《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箕子 !惟天阴騭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蔡沈《书集传》释为“彝,常也;伦,理也。”

[22]椎鲁:愚钝,鲁钝。 宋苏轼《六国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

译文

长幼不可不分辨。家门之内亲缘关系近的,比如五代以内的,或者关系疏远一些的,如九族以内的,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都有共同的血脉。凡是遇到尊长,坐着的一定要站起来,行走的脚步一定要徐缓下来,这才符合伦理,才会使家族和睦有序。如果倚仗家庭富有而欺负穷人,依恃自己有权势而在地位低的人面前摆架子,仰仗自己有学问而怠慢那些鲁钝的人,凭借自己强大而欺凌那些弱小的人,全都是愧对祖宗的罪人。谨慎啊,一定要谨慎!

七、择师不可不慎也。师者子弟之仪型[23]。今何师乎?年未及冠[24],目仅识丁,读书明理之说邀[25]矣,未闻躬行,实践之学全然不讲,得皋比[26]而坐之谆谆,以沽名钓誉为事,并句读之不知,复鱼鲁[27]之传讹,即日用言动之间,悉不知其仪则之具。则择师不慎,贻害匪小。语云:“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斯言虽浅,可以喻大。

注释:

[23]仪型:楷模,典范。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简牍仪型在,儿童笺刻劳。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24]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清昭槤《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

[25]邀:阻拦,阻挡。引申为不通。

[26]皋比:本指虎皮,后因以指讲席。宋朱熹《横渠先生画像赞》:“早悦孙吴,晚逃佛老。勇撤皋比,一变至道。”

[27]鱼鲁:谓将鱼误写成鲁,泛指文字错讹。明盛杲《〈齐东野语〉后序》:“传写既久,鱼鲁滋多。”

译文

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老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当今有些老师是什么样子呢?年龄不到二十岁,只认识一些的简单字,不懂得读书是为了明白事理,从来都没有听到过他们身体力行,也从不注重实践之学,被延请为老师坐在讲席上絮絮不休,以沽名钓誉为能事,连句读都不懂,经常把“鱼”写成“鲁”,以讹传讹,在日常的言语行动中,全然不知道礼仪规则的具体要求。可见选择老师不慎重,遗害不小。有句话说:“盘子是圆形的,盛在盘子里的水就会随之变圆;盂钵是方形的,盛在盂钵里的水就会随之变成方形”,这句话虽然浅显,但是可以比喻大道理。

八、教子不可不严也。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28]可入端方[29],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

注释

[28]比匪:结党营私。比:靠近、挨近、接近;匪:强盗,抢劫财物的人。《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9]端方:庄重正直。

[30]父子之间不责善:《孟子·离娄下》:“夫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因为父子责善,就会伤害父子之恩,破坏人伦之大原,因此,父子之间“不责善”。

[31]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

译文

教育子弟不可不严格。子弟的品性是正是邪,大多看父母管教得严与不严。教育严格了,本性喜结党为非的人,最终都会庄重正直;如果忽视不管,那么庄重正直的人都会去结党为非。从古到今,大多都是这样,甚至一定就是这样。在学业上不要姑息,在品行上不要纵容孩子,不要听从妇人之言,不要听信奉承夸奖。虽然父亲和孩子间不能以善来互相责求,但是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怎么可以不去训导督责呢? [30],而义方[31]可不训哉!

九、养女不可不训也。四德三从[32]之道,朝夕劝谕,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33]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诮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

注释

[32]四德三从:四德指妇女应遵从的四种德行,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32]底:抵达,达到,做到。

译文

养育女儿不可不训导。妇德、妇言、妇工、妇容这“四德”,和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的道理,每天早晚都要努力宣扬,使女儿明白;针线活和纺纱织布、织麻等手工活,也要每天早晚督促,使女儿的性情接近中和,行动达到勤俭谨慎,那么,出嫁以后,就不会受到别人的讥讽嘲笑,何况多福多禄也由于贤淑呀。

十、择配不可不谨也。女子之德贵乎幽闲贞静,苟贪其父兄之贵,以为一时之荣,而性情规模、频繁中馈[34]之务,一问不知。于归之后,妒嫉成性,几不知其舅姑[35]、夫婿为何如人矣。古云:“娶妻须不若吾家者,始能执妇道也。”诚哉是言。

注释

[34]频繁中馈:指家中供膳诸事。《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孔颖达疏:“妇人之道„„其所职,主在於家中馈食供祭而已。”

[35]舅姑:称丈夫的父母,即公婆。《国语·鲁语下》:“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

译文

选择配偶不可不谨慎。女子的品性,最好的是文静娴雅,节操贞纯,情性淑静。如果贪图别人家里父亲或者兄弟的地位高贵,当作短时间的荣耀,而女子的性格和脾气、才具气质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繁杂家务的能力全都不知道。出娶以后,嫉妒成性,几乎不知道公婆、丈夫是什么人。古人曾经说过:“娶妻当娶不如自己家境的,这样才能够执守妇道”,这话真诚正确啊。

十一、交游[36]不可不审也。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7]。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

注释

[36]交游:交际,结交朋友。《荀子·君道》:“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

[37]《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结交朋友不可不审慎。与人结交,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如果不这样,必将使自己丧失节操而依附于邪恶之人。还有可能触犯朝廷的法律纲纪,有些人甚至会危害、连累自己的父母兄弟。因此,怎么能不谨慎地选择结交的人呢。

十二、志节贵乎坚贞也。人无论读书与否,皆以志节定人品,苟守之不定,势将纵其情欲,任意所为,机械[38]变诈,利己损人,不堪述矣。即富贵胜人,学问足羡,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节上定评,不徒苟俗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者当三复斯言。

注释

[38]机械:巧诈,机巧。《淮南子·原道训》:“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高诱注:“机械,巧诈也。”

译文

志向和节操,最好是坚定地执守正道。人无论读书与否,都以志向和节操来确定人品格的高低。如果执守不坚定,势必会放纵自己的情欲,任意而为,性行巧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这些都不堪述说了。即使比别人富贵,学问也值得别人羡慕,没有志节,又有什么值得敬重呢!善于识才者,原本都是从志向和节操上来确定评判的,不苟同俗见。读书人应该先追求器量、见识,然后讲求文艺。做学问的人应该反复思考这句话。

十三、志行不可刻薄也。祭先必致其丰洁[39],置业毋容以勒掯[40],人过不可以显扬,用财须审乎义理,厚有厚报,若一味刻薄,必至损人,重则绝后裔,轻则生败子,可不畏哉。

注释

[39]丰洁:祭祀用品丰盛洁净。

[40]勒掯:勒索,强迫。

译文

志向和行为不可过分苛求。祭祀祖先的祭品一定要丰盛洁净。购置产业,不能以勒索、强迫的手段获取。人的过错不可以放大张扬,使用财物应该审察是不是合于义理。敦厚的人必有福报,如果一味地尖酸刻薄,一定会损害他人,后果严重的可能断绝子嗣,后果轻微的可能出现败家子,这些怎可不畏忌呢。

十四、邻里[41]不可不和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训。凡兹同里,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微忿而结世仇。为父兄者,则训诫其子弟;为子弟者,则劝谏其父兄。庶几里有仁风,而乡邻多惠爱矣。

注释

[41]邻里:邻居、同乡人。古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译文

邻里之间不可不和谐相处。无论出门在外还是在家乡,都应互相友爱,共同御敌防灾,有大病时互相帮扶,这在古代是有明确训诫的。同乡邻里不要把小的隔阂构筑成大的仇怨,不要因为一些微小的忿恨而结下世怨大仇。为人父兄的,应该训导告诫自己的子女兄弟;做子女兄弟的,应该劝谏自己的父兄。如果能这样,乡里就会形成仁义之风,乡邻之间就会多互助互爱的行为。

十五、输粮不可不先也。朝廷首重催科[42],故守令之黜陟[43],每视征解[44]之完否。富者发囊,贫者称贷,以足正额,此保家之道也。不然,浪费故在不免,桁杨[45]亦所难宽。凡在家门者慎之。

注释

[42]催科: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而身为州县者,又往往急催科,缓抚字,瘠百姓,肥身家。”

[43]黜陟:官吏的升降。《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44]征解:赋税的征收解送。 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第五节:“其余如钱粮照常征解„„釐税盐税,均一律照旧征收。”

[45]桁杨:加在犯人脚上或颈上的刑具,亦泛指刑具。此处借指法律。 译文

给国家完纳粮捐,不可不争先。朝廷首先看中的就是催收租税。因此,太守县令的升降,多看他们赋税的征收解送是否做到完备。富裕的人拿出积蓄,穷困的人即使借贷,也都要缴够规定税额,这是保全家庭的方法。如果不这样,浪费是避免不了的,国家法令也难以宽容。凡是我们沈氏家族的人,都应该谨慎地照此而为。

十六、穷难不可不周也。宗族日繁,不无穷而倚赖、急而望救者。以我视之,固有亲疏;以宗视之,则皆子孙也。其无能者周济之,有能者提携之,使振其业,庶族属不致怨恫,而祖宗亦含笑九泉矣。

译文

对待穷苦和遭难的人,不可不周济。宗族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不会没有一些穷苦而希望别人帮助,处于急难之中而希望别人救助的人。从个人的角度看,本来就有亲疏之别;但以宗族的角度来看,都是祖先的子孙后代。对那些没有能力的应该救济帮助他们,那些有能力的应该帮扶提携别人,使他们振兴家业,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沈氏宗族的人不至于产生怨恨之情,而祖先也能含笑九泉了。

十七、出仕不可不清也。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46],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47]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注释

[46]只考虑如何巧妙地攀附上级长官、盘剥下级官吏及百姓。

[47]贪黩:贪污,亦指贪污者。唐李冗《独异志》卷上:“吴隐之为广州,旧有贪泉,人饮之则贪黩”。

译文

为官不可不清廉。为国效力、为民造福,这本来就是我们读书人应尽的本分。如果仅仅只考虑如何巧妙地攀附上级长官、盘剥下级官吏及百姓。凡是能装满自己的钱袋、粮仓并留给子孙的事情就尽力去做(不考虑致君泽民)。这样,就是眼前侥幸逃脱了法网,子孙也没有遭到报应,然而出仕为官、治理国家,不

考虑依照自己的职分尽职尽责,有所作为,以光耀祖先,恩及后人,却去做贪污这种低劣的事情,这不就成为了衣冠楚楚的盗贼吗?

十八、忍耐不可不讲也。好勇斗狠,以违父母,皆不忍所致。古云:“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斯言诚足鉴矣。

译文

忍耐不可不讲。爱逞威风,喜欢斗殴,违背父母的意愿,都是“不忍”所导致的。古代有这样的话:“杀了别人的父母,别人也会杀他的父母;杀了别人的兄弟,别人也会杀他的兄弟”,这句话实在是值得借鉴为戒的。

十九、奢华游惰当惩[48]也。无常业,必至为非。凡人纵耳目之欲者,每不顾己之身家性命以赴之,将见富贵必失其富贵,贫贱益流为贫贱。故《书》有《无逸》之篇,《礼》载谨省之典,可不念哉!

注释

[48]惩:戒止。

译文

奢侈浮华、游荡懒惰是应当惩戒的。若无固有之业,必定会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凡是放纵自己耳目之欲、任性而为,每每不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满足一时之欲,将会使富贵的人失去已有的富贵,贫贱的人变得更加贫贱。因此《尚书》中有《无逸》这篇文章,《礼记》上也载有“慎”“省”的文句,怎可不反复思忖呢。

二十、赌博不可不戒也。夫贪而赌,赌而负,负而贱,势所必至也。无论朝廷之功令可畏,即祖宗父兄之蝇积亦可惜。苟沉溺不返,沙里掏金,将见岁暖而妻号寒,年丰而子啼饥,必果忍乎?能不惧哉?

译文

赌博不可不戒止。人贪婪就嗜赌,嗜赌必输,输而变贱,这是必然的结果。不要说朝廷的法令值得畏忌,就是祖宗、父兄们那点微薄的积蓄也是应该珍惜的。如果沉溺赌博而不能自拔,就如同沙里淘金,一定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岁暖而妻子儿女却在哭号寒冷;年丰儿妻子儿女们还在因饥饿而啼哭。难道忍心看到这种场面吗?能不惧怕吗?

江苏省泗阳县李口中学 沈正中 搜集整理


相关内容

  • 2011陕西中考试题
  • 2011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踊跃(yǒnɡ) 逞能(chěnɡ) 灯盏(zǎn) 憨态可掬(jū) B.稚嫩(nèn) 附和(hé) 笃信(wù) 见风使舵(duò) C.宽宥( ...

  • 重庆秦良玉家规简介及注释
  • 中纪委国家监察部拍摄 <执干戈以为社稷>专题片选题主材料 --秦良玉和秦氏"家规家训"解读 童中安 秦良玉简介 秦良玉(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正月-清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5月),二十四史(明史卷270列传158)唯一登录的巾帼英雄,字贞素,忠州(今忠县)人.秦良 ...

  • 语文版九上[愚公移山]word中考试题精选
  • 2004-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愚 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 ...

  • 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汇编
  • 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qu ...

  • 愚公移山导学案(1)
  •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展示课学案 课题<愚公移山> 主备人:屈秀菊 参备人:张卫 华 王国华 审阅:初一语文组 包科领导签字: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识记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

  • 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
  • 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 一.顺畅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有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先要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结合句意,确定读音.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遗"字,在句中是"给予"的意思,因此应读wâi.读准通假字的字音.例如甲字 ...

  • 朱子家训原文注释及译文
  •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 ...

  • 朱子家训-原文译文对照
  • <朱子家训>译文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 ...

  • [朱子家训]全文及译文
  • <朱子家训>全文及译文 作者:朱柏庐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