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的历史意义及范姓始祖的来历

赵长根

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范氏族谱中。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在一部《清源刘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刘累,即姓刘名累。刘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刘姓也公开推刘累为刘氏肇姓大始祖。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力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世由刘邑(今河唐县)南迁到豕韦。但刘累的驯龙技术似乎没有学到家。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两次索求龙肉。刘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断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适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四千年前,始祖刘累公在鲁山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隐居耕作,繁衍生息,后长眠于苍松翠柏之圣地。高祖布衣起兵,拜始祖刘累而立汉邦,光武帝刘秀筑台于此,竖帜招兵,赖祖荫庇护,中兴汉室……。千百年来,守护在累公身边的30万刘氏、范氏子孙不忘祖德,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十月初六都举行两次大的祭祖活动。缅怀祖德,永不忘根。  范姓起源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范姓始祖

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范仲淹与宋建安范府君之墓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位于滨海大道的北宅一侧,有一座隐藏在山坳里的博物馆-----汉画山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砖博物馆。

因为一个偶然机缘,被朋友邀请来参观了该博物馆。因为从事书法艺术学习和文字研究的缘故,对于那些文字画像砖情有独钟。在上千块画像砖中,有块文字画像砖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块隶书铭文砖文字为:“有宋绍圣甲戌为建安郡高平范府君之墓尚千万年其永固”二十四字 。墓主范府君,原籍建安郡高平人,建安郡故治在今福建建瓯县,卒于绍圣元年。绍圣为宋哲宗的年号,甲戌即元年。据此断定,这块砖出于宋朝。这也是汉画山庄误收之作。

范府君何许人也?范府君之墓又是何时被发掘的呢?这里面有隐藏着多少历史真相呢?

首先,我们先考察一下范府君之墓的发掘地。据考古发掘记载,1971年2月河南方城县古庄店金汤寨北宋范府君墓被发掘。根据墓砖铭文记载,范府君祖籍建安郡高平,就是今福建建瓯县。建安,今建瓯。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几个县之一。祖籍福建的范府君怎么葬在了河南了。据《方城县志》载:其三子范致虚知邓州(今河南邓县),父母随寓方城而殁因此安葬在方城,未曾归葬原籍。那么,范府君何许人也?北宋著名的思想政治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在给其胞兄范仲温所撰写的《范府君(仲温)墓志铭》中写道:“考讳某,归皇朝,历真定府、武信军掌书记。”“考讳某”,指他父亲,即范墉任过真定府掌书记。由此发现,范府君竟然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范仲淹的胞兄。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仲淹的祖籍为陕西邠州(今陕西彬县)。先祖范履冰为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唐末五代,范氏因战乱迁苏州。四世祖范隋任丽水(今浙江省丽水市)县丞(县的副职,九品),是范氏家族第一代迁吴者,四世而下,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生父范墉世居苏州,故范仲淹为苏州人。五代十国时期,范墉随吴越王钱俶(chu)归宋后,先后担任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这是一个掌管文书档案的小吏职位,从九品。范墉早年丧妻,后娶范仲淹的生母谢氏。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范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改嫁时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推官的朱文翰。范仲淹随继父姓,遂改姓朱,名说(yue),叫朱说。直到22岁,一个偶然的机会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当范仲淹得知这一“秘密”后,辞母离家去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读书,一读就是五年。27岁中进士为官,二十九岁那年再改为原姓范(仲淹)。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提出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尤其在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为中国后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导致变法失败,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朱熹(1130—1202)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着毛泽东,一生推崇的只有两人,其中就是范仲淹。毛泽东说过:“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两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由此可见,范仲淹在历史上的地位。让我们以范仲淹的一首 《苏幕遮(怀旧)》词句,来缅怀这位伟大历史人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赵长根

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范氏族谱中。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在一部《清源刘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刘累,即姓刘名累。刘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刘姓也公开推刘累为刘氏肇姓大始祖。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力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世由刘邑(今河唐县)南迁到豕韦。但刘累的驯龙技术似乎没有学到家。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两次索求龙肉。刘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断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适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四千年前,始祖刘累公在鲁山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隐居耕作,繁衍生息,后长眠于苍松翠柏之圣地。高祖布衣起兵,拜始祖刘累而立汉邦,光武帝刘秀筑台于此,竖帜招兵,赖祖荫庇护,中兴汉室……。千百年来,守护在累公身边的30万刘氏、范氏子孙不忘祖德,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十月初六都举行两次大的祭祖活动。缅怀祖德,永不忘根。  范姓起源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范姓始祖

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范仲淹与宋建安范府君之墓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位于滨海大道的北宅一侧,有一座隐藏在山坳里的博物馆-----汉画山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砖博物馆。

因为一个偶然机缘,被朋友邀请来参观了该博物馆。因为从事书法艺术学习和文字研究的缘故,对于那些文字画像砖情有独钟。在上千块画像砖中,有块文字画像砖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块隶书铭文砖文字为:“有宋绍圣甲戌为建安郡高平范府君之墓尚千万年其永固”二十四字 。墓主范府君,原籍建安郡高平人,建安郡故治在今福建建瓯县,卒于绍圣元年。绍圣为宋哲宗的年号,甲戌即元年。据此断定,这块砖出于宋朝。这也是汉画山庄误收之作。

范府君何许人也?范府君之墓又是何时被发掘的呢?这里面有隐藏着多少历史真相呢?

首先,我们先考察一下范府君之墓的发掘地。据考古发掘记载,1971年2月河南方城县古庄店金汤寨北宋范府君墓被发掘。根据墓砖铭文记载,范府君祖籍建安郡高平,就是今福建建瓯县。建安,今建瓯。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几个县之一。祖籍福建的范府君怎么葬在了河南了。据《方城县志》载:其三子范致虚知邓州(今河南邓县),父母随寓方城而殁因此安葬在方城,未曾归葬原籍。那么,范府君何许人也?北宋著名的思想政治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在给其胞兄范仲温所撰写的《范府君(仲温)墓志铭》中写道:“考讳某,归皇朝,历真定府、武信军掌书记。”“考讳某”,指他父亲,即范墉任过真定府掌书记。由此发现,范府君竟然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范仲淹的胞兄。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仲淹的祖籍为陕西邠州(今陕西彬县)。先祖范履冰为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唐末五代,范氏因战乱迁苏州。四世祖范隋任丽水(今浙江省丽水市)县丞(县的副职,九品),是范氏家族第一代迁吴者,四世而下,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生父范墉世居苏州,故范仲淹为苏州人。五代十国时期,范墉随吴越王钱俶(chu)归宋后,先后担任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这是一个掌管文书档案的小吏职位,从九品。范墉早年丧妻,后娶范仲淹的生母谢氏。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范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改嫁时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推官的朱文翰。范仲淹随继父姓,遂改姓朱,名说(yue),叫朱说。直到22岁,一个偶然的机会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当范仲淹得知这一“秘密”后,辞母离家去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读书,一读就是五年。27岁中进士为官,二十九岁那年再改为原姓范(仲淹)。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提出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尤其在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为中国后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导致变法失败,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朱熹(1130—1202)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着毛泽东,一生推崇的只有两人,其中就是范仲淹。毛泽东说过:“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两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由此可见,范仲淹在历史上的地位。让我们以范仲淹的一首 《苏幕遮(怀旧)》词句,来缅怀这位伟大历史人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关内容

  • 河南南阳汉画馆导游词
  •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开馆的南阳汉画馆新馆.南阳汉画馆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珍藏.陈列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35年,为中国早期艺术博物馆之一.它以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艺术风采,早已被海内外学者所瞩目,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老馆原在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岗上,占 ...

  • 楚辞文化对汉画的影响
  • 楚辞文化对汉画的影响 作者:武丽媛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从楚文化的经典代表作<楚辞>谈起,简要论述楚辞与汉代经典艺术汉画的渊源,并试从楚墓壁画,楚辞在文学.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楚辞对汉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楚辞; ...

  • 女娲的象征性身份_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 58 学人问津 Scholar's Inquiry 女娲的象征性身份: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Nüwa's Symbolic Identities: An Iconological Analysis of Nüwa's Image 沈 莹Shen Ying 注释: [1]"有神十人,名曰女娲 ...

  • 南阳将利用十年时间 投资9亿"复活"古卧龙岗 -南阳新闻网
  • 南阳将利用十年时间 投资9亿"复活"古卧龙岗 2010-1-29 15:52:7  来源: 南阳新闻网  [www.01ny.cn] 移动用户发送nysjb到10658300,订阅南阳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南阳将利用十年时间 投资9亿"复活"古卧龙 ...

  • 石铭史诗 --星河舞千帆的汉画像石(三)
  • 2017-04-12 韩丛耀 天上人间 在汉代的图像系统中,昆仑众仙,天帝诸神,伏羲.女娲共同编织出一个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神秘莫测的神话世界.在先秦及两汉时期的神仙观中,严格说来神与仙是不同的,神是上天赋予的神职,仙是通过后天修炼而成的.但一般生活中,人们多是神仙并称.泛称,并不特意区别.最高的神 ...

  • 汉画像石画像砖13_ 汉画"泗水取鼎"图考评
  • 常任汉画的题材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依据史书典籍中寓意深邃的传说故事,创作出的有现实意义的历史画面.这部分的内容,精心选材,以图说史,阐述封建伦理大义,图谶神权天授之理,其中,"泗水取鼎"图当属典型一例. 常任汉画像石中,历史故事的题材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周公辅成王,荆柯刺秦王, ...

  • 南阳城市形象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南阳城市形象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商书满 来源:<房地产导刊>2013年第02期 摘 要:论文对南阳城市的现状进行的分析研究,找出南阳城市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如何提高南阳城市形象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待对南阳城市检核提供科学 ...

  • 打虎亭汉墓游览区导游词
  • 打虎亭汉墓位于郑州西南32公里处的新密市打虎亭村,1960年进行发掘,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虎亭名字的由来,是清朝乾隆皇帝游嵩洛路过此地,在这里易骑围猎,射死一只猛虎,后人为纪念这事,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御射亭,老百姓称为打虎亭. 打虎亭汉墓初步认定是东汉弘农郡太守张伯雅墓.也有 ...

  • 南阳汉代玉文化的内涵与地位研究
  • 玉器是中国特有的.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所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就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性,这是其它文化所难以比拟的.因此,我们研究玉文化,必须将玉器作为玉文化的物化形态,把学习和研究玉器的活动,纳入到中国玉文化体系之中,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探讨研究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