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论文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 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兴趣小组: 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单正涛 自动化10102

完成时间: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目 录

摘要…………………………………………………………………………………2

第一章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3

1.1 什么是戏曲文化…………………………………………………………3

1.2 戏曲文化的种类…………………………………………………………3

1.3 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3

1.4 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4

第二章 对戏曲文化的思考…………………………………………………4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4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

- 2 - 影响和作用……………………………5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6

第三章 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8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8

3.2 主要代表—京剧……………………………………………………………9

第四章 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10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11

结 论………………………………………………………………12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摘 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 文化功能 现代传媒 戏曲特点 戏曲代表 人物代表 社会意义 个人影响

第一章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

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结构。

◆ 1.2 戏曲文化的种类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 2 - 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说唱、滑稽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青春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戏剧。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上自由,更便于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文人的加工和,本来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完整地了故事,并且有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涌现,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了最后胜利。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 1.4 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舞台剧,可以定义为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舞台剧因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被迫使用大量的对白来交待前戏后戏。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舞台的配套设施- 3 - 日臻完美,而且舞台自身的功能愈发齐全——灯光的旋、扫、闪,装置的升、移、摇,音效可以在剧院环绕,影像可以在舞台升腾;舞台可以横移,舞台可以旋转,舞台可以云山雾罩,舞台可以呼风唤雨„„

第二章 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宏大壮美、辉煌灿烂的戏剧景观,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人类的戏剧主要包括东、西方两大戏剧体系。而源远流长、千姿百态的中国戏曲 ,则是东方戏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上绽放出来的色、香、味独具的艺术之花。

戏谚云:“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 以汉民族为主体 )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历史。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 , 和唱、念 、做、打 , 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中 , 蕴含着原始歌舞的审美原理 , 渗透着先秦的理性精神 , 反映了汉、唐盛世的浪漫气息 , 显示着诗画书法的神韵 , 闪耀

着不同时代的风采 , 集中、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秩。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只有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脸谱,才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也才具有美的表现形态。

- 4 -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大众传媒与传统文化消解

在悲观论者眼中看来,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膨胀将会覆灭戏曲文化。在时代转折

的关键点,新生的文化将以不可阻挡的攻势抢占下戏曲文化所居的主要地位,然后蚕食戏曲文化的领地,最终取而代之;经济强国的文化也会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淹没其他弱势民族的区域性文化,形成世界文化的趋同现象,文化丧失了个性与特点。克罗地亚的文化部长波诺.比什库皮奇就讽刺地说过:“文化,像生物一样,正在濒临灭亡。”

乐观者们则认为,虽然“文化消解”现象存在,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特点,使它能够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产生抵抗与自我重筑的作用。在新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戏曲文化的精华会得到存续,并且在新旧之间总能找到共存的平衡点;同样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因为媒介技术架构起的世界文化图景和面貌,仅仅是一种欧洲强势文化的虚拟放大,尽管它有着很强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性质,但与其并存的世界性多元文化却仍旧在这一框架中生成。当然,这必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综上所述,悲观论者们看到了现代戏曲文化的生存困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呼吁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戏曲文化,但他们忽略了文化的自生功能,陷入了片面的泥沼;乐观论者们发现并重视文化的自生作用,却缺乏必要的促进与维护文化自生与延续的措施,有“放任”,“被动”的嫌疑。这两种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要理智对待戏曲文化的发展。首先,我们应承认重视“文化消解”的现状。因为,文化作为精神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如

果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已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应该肯定这一点:一定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相适应的。当然,这不能成为我们对文化的发展丧失信心的理由,事实上,对戏曲文化的构成成分,我们更应进行合理分析,对戏曲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保护与弘扬,并不失时机地促进文化的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挥不同的功效。它既能成就文化,也能消解文化。目前,在大众传播造就的环境中保护戏曲文化,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美声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扮成京剧老旦唱起了《钓金龟》、《打龙袍》、《遇皇后》,徐帆咿咿呀呀学起了昆剧《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刘晓庆边舞边唱演起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耿莲凤英姿飒爽演出了豫剧《花木兰》、京剧《霸王别姬》,还有张信哲、黄豆豆、萧蔷、王刚、汪明荃,也都粉墨登场,演唱与他们完全不搭界的戏曲,亲身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道道奇观不光吸引了这些明星的“粉丝”们,也吸引了追逐时尚的大批年轻人。这就是之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一档叫做《非常有戏》的节目所达到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非常有戏》播出之时,先后有刘晓庆、王刚、李光羲、黄豆豆、汪明荃、罗家英、张信哲、徐帆等两岸三地共60多位影视明星以参赛选手或表演嘉宾的身份登场,尚长荣、袁雪芬、梅葆玖、艾世菊、傅全香、杨华生、王盘声等100多位戏曲名家参与节目当场献艺。《非常有戏》创造了几乎在一夜间一扫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现状的奇迹,一举超越强档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的收视,达到2.5%的高收视率,成为东方卫视收视冠军,也是东方卫视和戏剧频道黄金- 5 - 时段节目平均收视的5倍。更为可喜的是,分析显示,《非常有戏》的收视人群打破了戏剧频道的收视主力通常为65岁以上、小学以下观众的常态,吸引了各年龄层和学历层的观众,其中15-34岁、45岁以上,大专及以上的人群收视较高。另外,四百万人次在网上留言投票,形成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一时人人说戏”的壮观景象。

很久以来,戏曲界文化界一直在寻找一条路径以培养更多戏曲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如今,《非常有戏》达到了这个目的。几乎所有参赛明星在“初尝甜头”后,都欲罢不能,纷纷表示,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实在是博大精深,即使只经过短时间的学习,便足以对他们自己的演艺事业大有裨益。更可喜的是,在他们对中国戏曲产生浓厚兴趣的背后,带动了青年人开始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主办方收到了许多青少年观众的来信来电,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没想到传统戏曲竟然如此“有戏”,将来一定要去找点传统戏曲来听听。在《非常有戏》录制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无数狂热的青少年跟着他们的偶像随意哼唱。很可能,他们还不知道台上演出的是什么剧种,更不清楚是什么行当和流派,但至少他们真诚地和戏曲发生了第一次接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的欲望。

所以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可以挤压传统,也可以托举传统。

2.2 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有丰厚的资源,自宋金时期形成迄今千余年,形态更迭不断,却一直兴盛不衰,这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与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难觅其迹,只有被历史剥蚀的、残缺的石头剧场尚存

一些痕迹,其艺术形态完全变成文本文献的历史记忆。中国戏曲则不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更迭递嬗、新陈代谢,由民间而城市,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迄“花雅之争”而出现地方戏蓬勃的局面。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0、1981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声腔剧种317种。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所受到的冲击、发生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剧种已经消亡,一些剧种濒临灭绝,大多数剧种境况欠佳,观众减少。在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世纪,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曲剧种应该怎样保护、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制定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战略,应考虑到中国戏曲剧种发展的历史性、丰富性、复杂性,这包括:1. 戏曲形成的多元性、综合性;任何一种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中国戏曲的综合程度格外高,所以张庚将综合性归纳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特征之一。与话剧等戏剧形态不同,戏曲兼具唱念做打,音乐、舞蹈、歌唱、宾白、动作、美术、武打、杂技等统摄其间,诸要素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附带的。这也是由中国古代聚和中庸思想决定的,大而统之,海纳聚敛。诸声腔剧种的形成也是多元的,许多剧种的形成是它剧种的复合物,还受到地方文学、音乐、方言、民歌、歌舞小戏的影响。如京剧就是在徽调、汉调基础上,接受昆曲、秦腔、高腔并吸收一些民间曲调形成的。戏曲形成自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综合、汰选,同时它也是在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中显现的,而一经构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如中国文化的表现。但缘了戏曲与民间亲密的关系,戏曲并未胶柱鼓瑟、僵化固定,而是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封建时代不同时期的流行艺术。2. 戏曲的生命力、超时性;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中,- 6 - 只有中国戏曲经历千年而仍然富有生命力,实现着古典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蝉蜕和转型,它的生存、代谢和繁殖能力创造着中国文化的奇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代擅其至”是中国文艺发展进化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戏曲的发展超越了这种时空,其生命由古代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秘诀是不变中的变化,“不变”者,文化超稳定性的体现,生命力的凝结;“变化”者,顺应时代与社会、顺应观众娱乐与审美、顺应地域差异的变异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不是胶柱鼓瑟,诸剧种的历史、互相关系很不相同,有的古老,如昆曲、梨园戏、莆仙戏等,有的比较年轻,如黄梅戏、越剧、评剧等,有的是姐妹关系,有的则表现为血缘继承关系。生命力的顽强与时间跨越的经纬,使戏曲剧种的历史积淀和形态表现是丰富而多姿。3. 戏曲功能的多元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层群落中,戏曲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百姓大众重视的是它的娱乐性,将之视为自己日常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组成,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高高在上,随节日时令所形成的祭仪性,使戏曲的演出具有宗教祭祀的长期化、固定化,故无论丰与歉、康太与灾乱戏曲的演出成为必不可少,成为一种精神与信仰的维系物。对于许多文人士夫来讲,他们鄙视戏曲在民间所发挥的娱乐、游戏的功效,如同对待其他文艺一样,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琵琶记》),“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五伦全备记》),经文人之手,戏曲地位有新的提高,但“有关风化”成为戏曲好坏高低评价的重要指数。在当代,人们重视戏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而无疑,审美功能的发挥实现着戏曲作为艺术本体的价值,但审美功能不能包涵所有,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戏曲发展中,戏曲的文化属性是其回归民间的重要表现。戏曲功能的多元多样,反映戏曲发展的丰富复杂和层次多构。许多剧种具特有的功能指向,如傩戏、打城戏等以宗教祭祀仪式为主,傩戏又称师公戏、傩堂戏、地戏等,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采茶戏、花鼓戏等以歌舞为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绍剧“丢龙头”、“旋包”、“九窜滩”、“甩桌”等武功技艺。剧种侧重表现不同,功能取向就有异。

基于中国戏曲剧种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多样,也即基于中国戏曲剧种的历时性与现实性,对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划分出戏曲剧种的差级来,是有针对性、保持剧种个性风格和地域特性特色的保护。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缩短了地域和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结果是人们更似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样,保持和发扬地方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戏曲剧种特色,才能体现该剧种作为一种艺术的个性独特性,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才能在丰富的戏曲大家庭中凸显自己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当然,象京剧这样的剧种具有更广阔的地域性和涵盖力,同时也更具有民族艺术的代表性、典型性,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更高,更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剧种的发展,其地方地域特征也不是平衡的。面对丰富而历史发展并不平衡的诸戏曲剧种,应实施既有宏观涵盖力、又有具体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措施,这既是针对戏曲剧种的,也是针对整个戏曲发展的。惟其如此,戏曲、戏曲剧种在新世纪的发展才能适宜适时适地,避免盲目与笼统,才能是健康健全的发展。应该指出和强调的是,对新世纪戏曲及剧种生存、保护与发展四种形态的分级划分,是相对的,彼此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融,而是彼此有交叉,有侧重,彼此是叠加的。辨正地把握与实事求是地实施,将使我们对戏曲及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 7 -

戏剧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综合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直观表演性和由此而来的时空限制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这是一个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结论,当然也是一个符合戏剧艺术的基本风貌的认识。一部剧作的演出,总是一次集体劳动的成果:剧作家提供演出脚本即戏剧文学文本,美术家、化妆师、灯光师通力合作完成舞台布景的设计、人物的造型等,音乐家(乐师)完成戏剧音乐、唱腔的创作,而演员则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来展示整个剧情。在这里,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类型相互融汇,既取消了各自的独立性,又通过它们自身具有的不可为其它艺术所替代的独特作用的发挥,综合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在"外在的综合"和"内在的综合"两个层面上发生的。无论从"外在的综合"来看,还是从"内在的综合"来看,戏剧无论如何不能缺少的是演员和观众,以及一个可供演员表演的空间即舞台。戏剧是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它的核心因素是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表演。

戏剧作为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使它必然地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它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即剧情,同时,它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即舞台上完成对于剧情的展示。从具体文本的实际形态来看,一篇小说和一首歌也都有一定的长度,因此也包含一个相对明晰的时间段落,但是,从理论上说,小说和诗歌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可能,它们的篇幅甚至可以无限度地延长。但一出戏却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无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须考虑到

观众的耐性和演员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须被限定在一个人为的、被硬性规定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之内。同时,虽然戏剧展示的剧情于小说叙述的"故事"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们都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过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的艺术化的表现,但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小说的艺术空间的开放性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开放性是大体一致的。而戏剧则永远必须面对生活空间的无限开放性和演出空间的有限封闭性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戏剧只能展示宜于被直观展示的内容。

综上所述,戏剧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综合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直观表演性和由此而来的时空限制性。

相应的,戏剧文学文本具有的戏剧价值,也集中在有效地突出戏剧的表演性和处理好时空关系这一层面上体现出来。

3.2 戏曲文化的主要代表——京剧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他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原起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 8 -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

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

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

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

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

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

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

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

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

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

保留了这种传统。

京剧板式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

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

慢板,快板,导板,散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艺术特色 - 9 -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

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

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

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

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

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

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

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

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

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作为戏曲文化的剧种之一都能拥有如此之多的研究方向和学习之处,而中国的

戏曲文化种类却多达360多种,由此可见中国戏曲文化之广阔,传统文化之博大。足以

丰富人们的文化世界和精神生活。

第四章 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 各大戏曲代表作

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群英会》《四郎探母》《空城计》等等

评剧:《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等

川剧:《白蛇传》、《巴山秀才》、《柜中缘》

河北梆子:《汾河湾》等

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挂帅》等

昆曲:《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

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

秦腔:《秦香莲》等

其实很多剧目在各种戏曲里都有,只不过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而已。

● 与社会的关联或是意义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

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

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戏曲是中国人重要的娱乐形式,可以说戏曲那丰富的故事、优美的唱腔深入人心。民

间艺人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把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戏曲故事、戏曲人物,塑造在他们

的艺术作品中,使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长久地留在人们的生活中。像三国戏、水浒戏、

西游戏、民间故事戏的人物形象,就经常出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 - 10 -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

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

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

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

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

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

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得以

健康长期发展。

因此可以说,戏曲文化已不仅仅是局限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多的是与社会生活和社

会发展相融合,无形中对社会的走向和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深深的影响着人

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和欣赏价值。

◆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接触了戏曲文化后,对我个人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首先,中国戏曲文化作

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学习了解它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爱好。自古以来,

有不少文人雅士,权贵之人都喜欢看戏、听曲,而中国的戏曲文化发展逐渐壮大,产生

很多分支,主要代表——京剧,就是国人皆知的“国粹”。而京剧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

值不是能用一般的物质来衡量的,他代表的是中国戏曲文化,或是传统文化,更是中国

的艺术文化,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我了解一些之后感觉

自己和国家的文化更走近了一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富有艺术感,让我觉得

精神生活更胜物质生活。另外,学习戏曲文化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戏曲文化博大精深,

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也包括着这一重要角色,通过戏曲在人们生活的不断演绎和传唱,

多多少少能折射出时代的缩影及社会的阴暗面,因为戏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众,所

以更应该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大众身边。我从小就喜欢戏曲,不仅仅是京剧,还有黄梅

戏、湘剧、花鼓戏(因为我是湖南人,更多的喜欢湖南的戏剧文化),由于从小的熏陶,

让我对戏曲艺术产生很高的敬仰。尽管我没正式接触过戏曲,学习过戏曲,但已经让我

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有那么一点思想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因

此我觉得学习中国的戏曲文化能够提升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更能感受到文化给人带来

的艺术感和视觉享受。

结 论

这篇论文整体上对中国戏曲文化从各方面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从戏曲文化的种类、

起源和发展入手,引入其文化功能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由此,从此篇论文中我们

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种类颇多,历史悠久,传承着

中华文明。中国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

的影响;代社会的电视媒体既可以挤压戏曲的发展,也可以托举戏曲,促进它的发展;

时尚应该学习传统艺术,传统艺术也可以学习时尚;戏曲本身就是大众艺术,理应回到

大众中去。传统的中国戏曲文化不仅响着社会的生活,还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影

响,社会很多方面都与艺术文化相融合起来而不是独立存在。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学- 11 - 习和生活中,当对待一种文化时,应当用类似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和分析它。以上就

是我这次撰写论文的一些收获。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戏曲曲艺》“声腔剧种”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陈晓光《在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申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艺

术通讯》2003年第10期。

[3] 刘志群《藏戏与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4] 夏兰《中国戏曲文化》 时事出版社,2007年出版。

[5] 陈抱成《中国的戏曲文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出版。

致 谢

非常感谢唐鹏、陈剑文对此次论文的协助和贡献,唐鹏对于资料的采集和汇总做出了

努力,陈剑文对于论文的排版和检查付出了劳动,以及后续的结束工作唐鹏和陈剑文同

学都有参与,在此,作者对唐鹏、陈剑文等同学做出的努力和奉献表示真诚感谢!!!

- 12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 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兴趣小组: 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单正涛 自动化10102

完成时间: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目 录

摘要…………………………………………………………………………………2

第一章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3

1.1 什么是戏曲文化…………………………………………………………3

1.2 戏曲文化的种类…………………………………………………………3

1.3 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3

1.4 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4

第二章 对戏曲文化的思考…………………………………………………4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4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

- 2 - 影响和作用……………………………5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6

第三章 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8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8

3.2 主要代表—京剧……………………………………………………………9

第四章 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10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11

结 论………………………………………………………………12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摘 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 文化功能 现代传媒 戏曲特点 戏曲代表 人物代表 社会意义 个人影响

第一章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

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结构。

◆ 1.2 戏曲文化的种类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 2 - 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说唱、滑稽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青春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戏剧。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上自由,更便于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文人的加工和,本来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完整地了故事,并且有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涌现,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了最后胜利。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 1.4 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舞台剧,可以定义为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舞台剧因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被迫使用大量的对白来交待前戏后戏。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舞台的配套设施- 3 - 日臻完美,而且舞台自身的功能愈发齐全——灯光的旋、扫、闪,装置的升、移、摇,音效可以在剧院环绕,影像可以在舞台升腾;舞台可以横移,舞台可以旋转,舞台可以云山雾罩,舞台可以呼风唤雨„„

第二章 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宏大壮美、辉煌灿烂的戏剧景观,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人类的戏剧主要包括东、西方两大戏剧体系。而源远流长、千姿百态的中国戏曲 ,则是东方戏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上绽放出来的色、香、味独具的艺术之花。

戏谚云:“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 以汉民族为主体 )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历史。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 , 和唱、念 、做、打 , 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中 , 蕴含着原始歌舞的审美原理 , 渗透着先秦的理性精神 , 反映了汉、唐盛世的浪漫气息 , 显示着诗画书法的神韵 , 闪耀

着不同时代的风采 , 集中、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秩。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只有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脸谱,才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也才具有美的表现形态。

- 4 -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大众传媒与传统文化消解

在悲观论者眼中看来,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膨胀将会覆灭戏曲文化。在时代转折

的关键点,新生的文化将以不可阻挡的攻势抢占下戏曲文化所居的主要地位,然后蚕食戏曲文化的领地,最终取而代之;经济强国的文化也会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淹没其他弱势民族的区域性文化,形成世界文化的趋同现象,文化丧失了个性与特点。克罗地亚的文化部长波诺.比什库皮奇就讽刺地说过:“文化,像生物一样,正在濒临灭亡。”

乐观者们则认为,虽然“文化消解”现象存在,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特点,使它能够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产生抵抗与自我重筑的作用。在新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戏曲文化的精华会得到存续,并且在新旧之间总能找到共存的平衡点;同样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因为媒介技术架构起的世界文化图景和面貌,仅仅是一种欧洲强势文化的虚拟放大,尽管它有着很强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性质,但与其并存的世界性多元文化却仍旧在这一框架中生成。当然,这必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综上所述,悲观论者们看到了现代戏曲文化的生存困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呼吁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戏曲文化,但他们忽略了文化的自生功能,陷入了片面的泥沼;乐观论者们发现并重视文化的自生作用,却缺乏必要的促进与维护文化自生与延续的措施,有“放任”,“被动”的嫌疑。这两种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要理智对待戏曲文化的发展。首先,我们应承认重视“文化消解”的现状。因为,文化作为精神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如

果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已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应该肯定这一点:一定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相适应的。当然,这不能成为我们对文化的发展丧失信心的理由,事实上,对戏曲文化的构成成分,我们更应进行合理分析,对戏曲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保护与弘扬,并不失时机地促进文化的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挥不同的功效。它既能成就文化,也能消解文化。目前,在大众传播造就的环境中保护戏曲文化,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美声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扮成京剧老旦唱起了《钓金龟》、《打龙袍》、《遇皇后》,徐帆咿咿呀呀学起了昆剧《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刘晓庆边舞边唱演起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耿莲凤英姿飒爽演出了豫剧《花木兰》、京剧《霸王别姬》,还有张信哲、黄豆豆、萧蔷、王刚、汪明荃,也都粉墨登场,演唱与他们完全不搭界的戏曲,亲身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道道奇观不光吸引了这些明星的“粉丝”们,也吸引了追逐时尚的大批年轻人。这就是之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一档叫做《非常有戏》的节目所达到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非常有戏》播出之时,先后有刘晓庆、王刚、李光羲、黄豆豆、汪明荃、罗家英、张信哲、徐帆等两岸三地共60多位影视明星以参赛选手或表演嘉宾的身份登场,尚长荣、袁雪芬、梅葆玖、艾世菊、傅全香、杨华生、王盘声等100多位戏曲名家参与节目当场献艺。《非常有戏》创造了几乎在一夜间一扫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现状的奇迹,一举超越强档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的收视,达到2.5%的高收视率,成为东方卫视收视冠军,也是东方卫视和戏剧频道黄金- 5 - 时段节目平均收视的5倍。更为可喜的是,分析显示,《非常有戏》的收视人群打破了戏剧频道的收视主力通常为65岁以上、小学以下观众的常态,吸引了各年龄层和学历层的观众,其中15-34岁、45岁以上,大专及以上的人群收视较高。另外,四百万人次在网上留言投票,形成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一时人人说戏”的壮观景象。

很久以来,戏曲界文化界一直在寻找一条路径以培养更多戏曲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如今,《非常有戏》达到了这个目的。几乎所有参赛明星在“初尝甜头”后,都欲罢不能,纷纷表示,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实在是博大精深,即使只经过短时间的学习,便足以对他们自己的演艺事业大有裨益。更可喜的是,在他们对中国戏曲产生浓厚兴趣的背后,带动了青年人开始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主办方收到了许多青少年观众的来信来电,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没想到传统戏曲竟然如此“有戏”,将来一定要去找点传统戏曲来听听。在《非常有戏》录制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无数狂热的青少年跟着他们的偶像随意哼唱。很可能,他们还不知道台上演出的是什么剧种,更不清楚是什么行当和流派,但至少他们真诚地和戏曲发生了第一次接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的欲望。

所以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可以挤压传统,也可以托举传统。

2.2 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有丰厚的资源,自宋金时期形成迄今千余年,形态更迭不断,却一直兴盛不衰,这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与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难觅其迹,只有被历史剥蚀的、残缺的石头剧场尚存

一些痕迹,其艺术形态完全变成文本文献的历史记忆。中国戏曲则不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更迭递嬗、新陈代谢,由民间而城市,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迄“花雅之争”而出现地方戏蓬勃的局面。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0、1981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声腔剧种317种。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所受到的冲击、发生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剧种已经消亡,一些剧种濒临灭绝,大多数剧种境况欠佳,观众减少。在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世纪,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曲剧种应该怎样保护、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制定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战略,应考虑到中国戏曲剧种发展的历史性、丰富性、复杂性,这包括:1. 戏曲形成的多元性、综合性;任何一种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中国戏曲的综合程度格外高,所以张庚将综合性归纳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特征之一。与话剧等戏剧形态不同,戏曲兼具唱念做打,音乐、舞蹈、歌唱、宾白、动作、美术、武打、杂技等统摄其间,诸要素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附带的。这也是由中国古代聚和中庸思想决定的,大而统之,海纳聚敛。诸声腔剧种的形成也是多元的,许多剧种的形成是它剧种的复合物,还受到地方文学、音乐、方言、民歌、歌舞小戏的影响。如京剧就是在徽调、汉调基础上,接受昆曲、秦腔、高腔并吸收一些民间曲调形成的。戏曲形成自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综合、汰选,同时它也是在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中显现的,而一经构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如中国文化的表现。但缘了戏曲与民间亲密的关系,戏曲并未胶柱鼓瑟、僵化固定,而是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封建时代不同时期的流行艺术。2. 戏曲的生命力、超时性;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中,- 6 - 只有中国戏曲经历千年而仍然富有生命力,实现着古典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蝉蜕和转型,它的生存、代谢和繁殖能力创造着中国文化的奇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代擅其至”是中国文艺发展进化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戏曲的发展超越了这种时空,其生命由古代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秘诀是不变中的变化,“不变”者,文化超稳定性的体现,生命力的凝结;“变化”者,顺应时代与社会、顺应观众娱乐与审美、顺应地域差异的变异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不是胶柱鼓瑟,诸剧种的历史、互相关系很不相同,有的古老,如昆曲、梨园戏、莆仙戏等,有的比较年轻,如黄梅戏、越剧、评剧等,有的是姐妹关系,有的则表现为血缘继承关系。生命力的顽强与时间跨越的经纬,使戏曲剧种的历史积淀和形态表现是丰富而多姿。3. 戏曲功能的多元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层群落中,戏曲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百姓大众重视的是它的娱乐性,将之视为自己日常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组成,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高高在上,随节日时令所形成的祭仪性,使戏曲的演出具有宗教祭祀的长期化、固定化,故无论丰与歉、康太与灾乱戏曲的演出成为必不可少,成为一种精神与信仰的维系物。对于许多文人士夫来讲,他们鄙视戏曲在民间所发挥的娱乐、游戏的功效,如同对待其他文艺一样,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琵琶记》),“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五伦全备记》),经文人之手,戏曲地位有新的提高,但“有关风化”成为戏曲好坏高低评价的重要指数。在当代,人们重视戏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而无疑,审美功能的发挥实现着戏曲作为艺术本体的价值,但审美功能不能包涵所有,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戏曲发展中,戏曲的文化属性是其回归民间的重要表现。戏曲功能的多元多样,反映戏曲发展的丰富复杂和层次多构。许多剧种具特有的功能指向,如傩戏、打城戏等以宗教祭祀仪式为主,傩戏又称师公戏、傩堂戏、地戏等,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采茶戏、花鼓戏等以歌舞为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绍剧“丢龙头”、“旋包”、“九窜滩”、“甩桌”等武功技艺。剧种侧重表现不同,功能取向就有异。

基于中国戏曲剧种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多样,也即基于中国戏曲剧种的历时性与现实性,对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划分出戏曲剧种的差级来,是有针对性、保持剧种个性风格和地域特性特色的保护。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缩短了地域和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结果是人们更似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样,保持和发扬地方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戏曲剧种特色,才能体现该剧种作为一种艺术的个性独特性,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才能在丰富的戏曲大家庭中凸显自己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当然,象京剧这样的剧种具有更广阔的地域性和涵盖力,同时也更具有民族艺术的代表性、典型性,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更高,更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剧种的发展,其地方地域特征也不是平衡的。面对丰富而历史发展并不平衡的诸戏曲剧种,应实施既有宏观涵盖力、又有具体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措施,这既是针对戏曲剧种的,也是针对整个戏曲发展的。惟其如此,戏曲、戏曲剧种在新世纪的发展才能适宜适时适地,避免盲目与笼统,才能是健康健全的发展。应该指出和强调的是,对新世纪戏曲及剧种生存、保护与发展四种形态的分级划分,是相对的,彼此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融,而是彼此有交叉,有侧重,彼此是叠加的。辨正地把握与实事求是地实施,将使我们对戏曲及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 7 -

戏剧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综合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直观表演性和由此而来的时空限制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这是一个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结论,当然也是一个符合戏剧艺术的基本风貌的认识。一部剧作的演出,总是一次集体劳动的成果:剧作家提供演出脚本即戏剧文学文本,美术家、化妆师、灯光师通力合作完成舞台布景的设计、人物的造型等,音乐家(乐师)完成戏剧音乐、唱腔的创作,而演员则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来展示整个剧情。在这里,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类型相互融汇,既取消了各自的独立性,又通过它们自身具有的不可为其它艺术所替代的独特作用的发挥,综合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在"外在的综合"和"内在的综合"两个层面上发生的。无论从"外在的综合"来看,还是从"内在的综合"来看,戏剧无论如何不能缺少的是演员和观众,以及一个可供演员表演的空间即舞台。戏剧是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它的核心因素是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表演。

戏剧作为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使它必然地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它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即剧情,同时,它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即舞台上完成对于剧情的展示。从具体文本的实际形态来看,一篇小说和一首歌也都有一定的长度,因此也包含一个相对明晰的时间段落,但是,从理论上说,小说和诗歌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可能,它们的篇幅甚至可以无限度地延长。但一出戏却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无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须考虑到

观众的耐性和演员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须被限定在一个人为的、被硬性规定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之内。同时,虽然戏剧展示的剧情于小说叙述的"故事"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们都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过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的艺术化的表现,但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小说的艺术空间的开放性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开放性是大体一致的。而戏剧则永远必须面对生活空间的无限开放性和演出空间的有限封闭性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戏剧只能展示宜于被直观展示的内容。

综上所述,戏剧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综合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直观表演性和由此而来的时空限制性。

相应的,戏剧文学文本具有的戏剧价值,也集中在有效地突出戏剧的表演性和处理好时空关系这一层面上体现出来。

3.2 戏曲文化的主要代表——京剧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他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原起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 8 -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

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

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

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

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

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

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

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

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

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

保留了这种传统。

京剧板式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

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

慢板,快板,导板,散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艺术特色 - 9 -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

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

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

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

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

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

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

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

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

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作为戏曲文化的剧种之一都能拥有如此之多的研究方向和学习之处,而中国的

戏曲文化种类却多达360多种,由此可见中国戏曲文化之广阔,传统文化之博大。足以

丰富人们的文化世界和精神生活。

第四章 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 各大戏曲代表作

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群英会》《四郎探母》《空城计》等等

评剧:《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等

川剧:《白蛇传》、《巴山秀才》、《柜中缘》

河北梆子:《汾河湾》等

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挂帅》等

昆曲:《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

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

秦腔:《秦香莲》等

其实很多剧目在各种戏曲里都有,只不过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而已。

● 与社会的关联或是意义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

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

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戏曲是中国人重要的娱乐形式,可以说戏曲那丰富的故事、优美的唱腔深入人心。民

间艺人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把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戏曲故事、戏曲人物,塑造在他们

的艺术作品中,使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长久地留在人们的生活中。像三国戏、水浒戏、

西游戏、民间故事戏的人物形象,就经常出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 - 10 -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

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

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

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

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

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

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得以

健康长期发展。

因此可以说,戏曲文化已不仅仅是局限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多的是与社会生活和社

会发展相融合,无形中对社会的走向和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深深的影响着人

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和欣赏价值。

◆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接触了戏曲文化后,对我个人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首先,中国戏曲文化作

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学习了解它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爱好。自古以来,

有不少文人雅士,权贵之人都喜欢看戏、听曲,而中国的戏曲文化发展逐渐壮大,产生

很多分支,主要代表——京剧,就是国人皆知的“国粹”。而京剧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

值不是能用一般的物质来衡量的,他代表的是中国戏曲文化,或是传统文化,更是中国

的艺术文化,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我了解一些之后感觉

自己和国家的文化更走近了一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富有艺术感,让我觉得

精神生活更胜物质生活。另外,学习戏曲文化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戏曲文化博大精深,

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也包括着这一重要角色,通过戏曲在人们生活的不断演绎和传唱,

多多少少能折射出时代的缩影及社会的阴暗面,因为戏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众,所

以更应该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大众身边。我从小就喜欢戏曲,不仅仅是京剧,还有黄梅

戏、湘剧、花鼓戏(因为我是湖南人,更多的喜欢湖南的戏剧文化),由于从小的熏陶,

让我对戏曲艺术产生很高的敬仰。尽管我没正式接触过戏曲,学习过戏曲,但已经让我

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有那么一点思想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因

此我觉得学习中国的戏曲文化能够提升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更能感受到文化给人带来

的艺术感和视觉享受。

结 论

这篇论文整体上对中国戏曲文化从各方面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从戏曲文化的种类、

起源和发展入手,引入其文化功能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由此,从此篇论文中我们

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种类颇多,历史悠久,传承着

中华文明。中国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

的影响;代社会的电视媒体既可以挤压戏曲的发展,也可以托举戏曲,促进它的发展;

时尚应该学习传统艺术,传统艺术也可以学习时尚;戏曲本身就是大众艺术,理应回到

大众中去。传统的中国戏曲文化不仅响着社会的生活,还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影

响,社会很多方面都与艺术文化相融合起来而不是独立存在。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学- 11 - 习和生活中,当对待一种文化时,应当用类似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和分析它。以上就

是我这次撰写论文的一些收获。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戏曲曲艺》“声腔剧种”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陈晓光《在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申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艺

术通讯》2003年第10期。

[3] 刘志群《藏戏与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4] 夏兰《中国戏曲文化》 时事出版社,2007年出版。

[5] 陈抱成《中国的戏曲文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出版。

致 谢

非常感谢唐鹏、陈剑文对此次论文的协助和贡献,唐鹏对于资料的采集和汇总做出了

努力,陈剑文对于论文的排版和检查付出了劳动,以及后续的结束工作唐鹏和陈剑文同

学都有参与,在此,作者对唐鹏、陈剑文等同学做出的努力和奉献表示真诚感谢!!!

- 12 -


相关内容

  • 河南卫视栏目的地域文化的分析
  • 平顶山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要 河南卫视是以文化类节目为主打的一家省级电视台,它聚集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许多优秀节目.这些品牌节目依靠中原地域文化的发展而创新.目前,河南卫视致力于弘扬中原文化,文化类栏目仍将长远发展. 关键词:河南卫视:地域优势:文化: I 河南卫视栏目的地域文化分析 Abstra ...

  • 从1999年到2011年以徐渭为关键词的博士论文2
  • 从1999年到2011年以徐渭为关键词的博士论文 共5篇 1 徐渭戏曲与戏曲论研究 2010. 作者:郑恩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中文关键词 :戏曲;;徐渭;;<四声猿>;;<歌代啸>;;<南词叙录> 导师:叶长海 论文级别:博士 学科专业名称:戏剧戏曲学 ...

  • 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与继承革新创造
  •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与继承革新创造 学 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 戏剧影视文学 年 级 ___04级_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 姓 名 ____卢晓燕_________ ...

  • 一觞一咏总关情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赏析
  • 第!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01234*150)6178 !!!!! 3',9! !&+*(+)9!$$%$%!!$%;8 一觞一咏总关情 !!!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赏析 陆承刚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语言 号易安居士%是宋代一位杰出 ...

  • 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 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魏中林 谢遂联 摘要 李渔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有人目之为"曲中杜甫".本文分三个阶段回顾了 本世纪70多年的李渔曲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并从学界较关注的美学层次的观照.编剧结构论以及喜剧论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力图较客观地把握本世纪李渔曲论研究的 ...

  • 中国艺术研究院历届著名导师
  • 梅兰芳 : ( 1894 年 10 月 22 日 -- 1961 年 8 月 8 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梨园世家,主攻旦行.民国初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在旦角的表演.服饰.头饰等方面作了大胆改革,形成了雍容华贵, 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 梅派.此外,在 ...

  •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举隅 (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举隅一.在<牡丹亭>产生的历史环境中了解剧作的意义.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年代.其时,东南半壁自明代中叶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颓.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振兴一时,很快又跌入低谷.都市的出现和经济上的富裕造就了一批" ...

  • 初三课外议论文阅读
  • 课外议论文阅读训练(四) (一)春来正是读书时 ①古今中外,书作为人类的精神富矿受到人们极高的礼赞.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称:"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形象地把书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不仅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而且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辅翼.然而, ...

  • [红楼梦]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戏曲文化
  • 作者:朱萍 曹雪芹研究 2016年08期 <红楼梦>中记录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戏曲文化,并赋予其展现人物性格.揭示思想主旨的叙事功能.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深受家族文化素养的影响.尤其是主持过<全唐诗>刊刻工作的曹寅--一般被认为是曹雪芹的祖父--对<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