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繁体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讙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讙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讙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其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

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讙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讙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讙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其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

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相关内容

  • 爱字的来历
  • 据<说文解字>可知,繁体"爱"并不是表示"仁爱"义的本字. "爱"字的原意是"行貌",即行走的样子.上半部是表示读音的声符,下半部的"夊"才是表示该字意义的意符(音suī,慢步行走的样子) ...

  • 家庭学习计划表
  • 家庭学习计划表 (a 类90分以上) 家庭学习计划表 (b 类82-90分之间) 家庭学习计划表 (c 类82以下) 篇二: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安排表 日常生活学习安排表1 日常生活学习安排表2 篇三:育心经典学习计划表-家庭版 <育心经典>系列儿童读经教材简介: <育心经典> ...

  •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 术语整理 术语01 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 ...

  • 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
  • 作者:舒大刚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K877.4: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4)03-0098-07 宋代是<古文孝经>之学盛极的时代,历考<孝经>学史,无论从研究<古文孝经>的人数上看, ...

  • 孝经教学设计
  • <孝经>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孝经>p46-58,简介<孝经>的整体精神和文本的框架结构,初步感知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孝经>,读准字音,初步读通<孝经>. 2.了解<孝经>的大致内容,知道上自 ...

  • 论[孝经]的当代现实意义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孝经>的当代现实意义 作者:韩冰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2期 摘 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孝经>,作为我国传统国学的经典之 ...

  • [孝经]思想略述
  • 摘 要:<孝经>是一部对中国社会影响极为深远的经典,它围绕着"孝"这一核心观念建构起一个从道德到政治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孝德"."孝行"和"孝治"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对此做一梳 ...

  • [老年感悟]:(1498)读孝经有感
  • (1498)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一) 最近参加了几次家庭伦理道德讲座,听了娄全民老师宣讲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时,得到了几本中华传统经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经>.读后深有感触,觉得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国民需必读此书<孝经>.唯如此 ...

  • 孝经读后感范文
  •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