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习俗

  正月十五都有哪些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请关注天气网万年历频道。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古时候,古人也有用喝茶祛病的这一习俗,后来人们也普遍效仿。因为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抹黑”

  说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事先准备好的锅底灰抹到彼此的脸上,连老年人也不能幸免。脸上的灰是越多越好,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欢度节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猜谜语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须往三官庙行香。泉俗素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吃“上元丸”、润饼菜:“上元丸”,古称“浮元子”,亦称“元宵丸”,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

  上元节当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亦寓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嘉兆。

  祭春是日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

  正月十五习俗: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闹元宵

  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云:“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又引《温陵旧事》云:“吾温陵以正月谓之朝拜,亦曰“会”。盖合闾里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遗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鸠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坛元帅,则八抬。”“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锣声震天地。”

  闹花灯,亦称“灯节”,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宋代泉州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宋《五杂俎》:“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

  挂灯: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加一篮白果(米字旁)敬祖。

  送灯:

  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对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灯”。赏灯: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

  游灯: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

  出灯:

  小孩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称“出灯”,寓意“出丁”,是人丁兴旺好兆头;如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请替身”、“过关限”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焚烧掉。

  有的还要用红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这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结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祀“棕蓑娘”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备好食品及一寸长的小红绣鞋一只或小衣衫一件,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其供品或边祝边吃,或祝毕带回,小红鞋或小衣衫则要焚化。

  “棕蓑娘”当为全国许多地方所敬妃的厕神紫姑。《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泉州未成年女孩敬祀“棕蓑娘”,在于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与全国其他地方占蚕桑、占姻缘、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正月十五都有哪些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请关注天气网万年历频道。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古时候,古人也有用喝茶祛病的这一习俗,后来人们也普遍效仿。因为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抹黑”

  说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事先准备好的锅底灰抹到彼此的脸上,连老年人也不能幸免。脸上的灰是越多越好,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欢度节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猜谜语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须往三官庙行香。泉俗素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吃“上元丸”、润饼菜:“上元丸”,古称“浮元子”,亦称“元宵丸”,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

  上元节当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亦寓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嘉兆。

  祭春是日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

  正月十五习俗: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闹元宵

  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云:“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又引《温陵旧事》云:“吾温陵以正月谓之朝拜,亦曰“会”。盖合闾里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遗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鸠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坛元帅,则八抬。”“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锣声震天地。”

  闹花灯,亦称“灯节”,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宋代泉州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宋《五杂俎》:“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

  挂灯: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加一篮白果(米字旁)敬祖。

  送灯:

  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对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灯”。赏灯: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

  游灯: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

  出灯:

  小孩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称“出灯”,寓意“出丁”,是人丁兴旺好兆头;如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请替身”、“过关限”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焚烧掉。

  有的还要用红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这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结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祀“棕蓑娘”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备好食品及一寸长的小红绣鞋一只或小衣衫一件,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其供品或边祝边吃,或祝毕带回,小红鞋或小衣衫则要焚化。

  “棕蓑娘”当为全国许多地方所敬妃的厕神紫姑。《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泉州未成年女孩敬祀“棕蓑娘”,在于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与全国其他地方占蚕桑、占姻缘、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相关内容

  • 春节大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 春节在中国传统一般指除夕到十五.那么春节大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有哪些?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 ...

  • 关于枣庄地区元宵节送灯的习俗
  • 关于枣庄地区元宵节送灯的习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盛况.虽离此间盛况距离已久,但是元宵节的习俗依旧传承下来,枣庄地区也不例外.接下来将要讲述枣庄地区的元宵节送灯习俗. 一.元宵节送 ...

  •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正月十五传统习俗及元宵节由来
  • 摘要:过年到了正月十五才算是正式过完了,即将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那么正月十五既然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是不是节日?有哪些习俗?文中小编将会为大家进行相关解答. 正月十五的时候一般也会有晚会,而且很多的大的城市还会有灯会热闹辉煌.那么正月十五的那天是什么节日?有没有什么值得在意的习俗之类的?或许你已经遗忘 ...

  • 大年初一至初九的民间习俗
  • 大年初一至初九的民间习俗 在女娲创世的传说里,我们的祖先正月初一造鸡,正月初二造狗,正月初三造猪,正月初四造羊,正月初五造牛,正月初六造马,到了正月初七,才创造了人-- 下面介绍我们江汉平原一带大年初一至初九的民间习俗. 初一民间习俗: 年初一,开春吉祥.民俗习惯:放爆竹.拜年.压岁钱. 春节燃放爆 ...

  •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
  • 元宵节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 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 ...

  •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作文(一) "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又叫"灯节"和"上元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 ...

  • 正月里的习俗(初一~十六)
  • 正月里的习俗(初一~十六) 正月里的习俗(初一 十六) 十六 正月初一:熬过了"年关",要放鞭炮,庆贺自己平平安安又过了一岁.也要到亲 朋好友家拜年道喜.我国有些地方,正月初一要早起担水,谁家担了最早的"金 银水",谁家这一年就兴旺了.也有的地方,是卖水的人, ...

  •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历代习俗
  • 古时候的元宵节都有些什么习俗?古人的元宵节是怎样过的?这里特别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元宵节的历代习俗的小知识 有关元宵习俗的记载,大致起于魏晋南北朝期间.个中较有系统的记载,首推宗懔(五○一~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当时有在正月十五夜迎紫姑的习俗.他并在按 ...

  •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 ...

  • 传统文化的习俗
  • 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心得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现在以我国的节日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日习俗,让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