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继续教育中工作坊培训方式的思考

【摘要】工作坊是教师培训的常见方式之一,将其应用于编辑继续教育中可以创新培训方式,改善培训效果。在编辑继续教育日益规范化的形势下,工作坊培训方式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推进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提高编辑继续教育的实效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坊

【作者单位】裴栓保,《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 。

2015年8月13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将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累计时间定为90学时。如何有效地利用这90学时,以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我国的编辑继续教育已实施数年,尽管已经逐步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尤为突出。比如,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的形式单调,以灌输式的授课为主,培训效果不如人意。针对目前编辑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培训的方式已是迫在眉睫。在培训方式的创新方面,工作坊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工作坊培训方式简介

工作坊既可以是基于某一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或培训实践活动,也可以泛指一种基于某个专题而进行的探究或研讨。近年来,工作坊已经延伸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和培训模式,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会议研讨、专业培训和课题研究等领域。

二、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编辑继续教育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培训方式,即专家讲、编辑听,讲课者和听课者之间很少互动和交流。“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体作用,学生大多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理解、消化所学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3] 。尽管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在我国业已实施多年,但是培训的效果一直备受诟病,甚至被戏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4~5]。 可见,培训方式不适应编辑的学习需求是目前编辑继续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培训方式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关注编辑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实际上,目前编辑继续教育中培训的主题、内容以及方式等都是由培训者“做主”,编辑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加之培训方式又以专家讲、编辑听为主,因而难以激发编辑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甚至会引发编辑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逆反心理。有学者指出,参加继续教育对编辑来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既有学习到新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课程选择余地小、时间耗费长之痛[4] 。因而,改进培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应成为目前编辑继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坊培训方式在编辑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编辑继续教育在培训方式上出现的问题,采用工作坊的形式有利于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有助于扭转当前编辑继续教育被认为是“鸡肋”的尴尬局面,有益于提高编辑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

1. 按需施教,调动编辑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培训方式的革新必然要涉及培训内容的更新。如果培训内容不能引起编辑的兴趣,革新培训方式就难以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知道,“以‘按需施教’为原则的继续教育是促进编辑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6] 。这里的“需”就是学员的学习需求,即学员期望通过参加培训学到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

工作坊方式注重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研讨的话题

是从学员的学习和工作实际中提炼而来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由学员通过自主研讨、探究去寻找答案。这样能使学员全过程、全方位、更深入地参与到培训学习中,而且这种参与不是被迫地应付差事,而是学员渴望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编辑继续教育中,采用工作坊的培训方式能给编辑带来更多选择培训内容的权利和机会,并按照编辑的学习需求安排培训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编辑为中心”的培训理念。通俗地讲,就是把培训内容由“大烩菜”变为“自助餐”,变“你要我学习这些内容”为“我要学习这些内容”,真正让编辑对培训内容感兴趣,有意愿参与培训活动,并渴望从培训中获得成长。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探讨编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的问题。比如,张雪梅提出,可以让编辑自行申报培训需求,组织者有针对性地办班,以便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同时,继续教育的组织者要制订培训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每年面授培训的内容不雷同,引导编辑从完成数量到追求质量[7]。由于工作坊话题通常从具体的小问题切入,研讨的话题大都与编辑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因而能针对实际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但是,目前培训教育机构按需施教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继续教育机构不考虑编辑的实际需求,缺乏按需施教的主观意愿,这一点可从培训的对象、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得到证实 。”

[6] 许多培训活动无视编辑的实际需求,将不同专业、不同工作背景的编辑“混杂”在一起,搞“大锅烩”式的培训,甚至很多培训机构根本不主动去了解编辑的实际需求,能找到什么样的师资就开设什么样的培训内容。这样的培训完全是为了迎合部分编辑“凑学分”的需求而办;培训机构举办培训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而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益。针对此种现状,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更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基层编辑的学习需求,让编辑有更多选择培训内容的权利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培训机构要将培训内容科学地分门别类,真正实现按需施教。与培训内容革新相适应,培训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比如,可以采用工作坊的培训方式,让编辑不仅对学习培训内容感兴趣,而且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与同行互动、交流,把平时工作和学习中的疑惑表达出来,让培训专家答疑解惑,从而有效地调动编辑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编辑的培训需求。 2. 提倡互动和交流,发挥编辑的学习自主性 目前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编辑参与被动、参与度不高、参与程度不深等问题。在培训课堂上,不少讲师虽然希望与编辑互动和交流,但其所讲的话题并非编辑所关注,因而不易引发编辑的共鸣,编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编辑继续教育应从专家讲、编辑听的模式向以编辑为主导,专家做指导的模式转变,以激发编辑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创造性[8] 。

工作坊是一种交互式的培训方式,强调学员与培训讲师在工作坊中的互动,倡导培训活动最好能在圆桌型会议室举行,讲者和学员围坐成一圈,方便平等地问答和交流。这样的培训氛围有利于摆脱“一言堂”的讲课方式,学员不再是被动地听讲座或报告,而是与专家互动、交流,积极提问、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工作坊中的专家、同仁分享观点,主动参与到培训内容的学习和研讨之中。在编辑继续教育中采用工作坊培训方式,可以将专业相同、读者群接近或者是单位体制相近的编辑,按照十几人或几十人的规模来办班培训,这样有利于让每个编辑在培训中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

此外,工作坊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路平台开展。在目前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上,编辑是否真正在学习完全无从考证[9] 。许多编辑只是在电脑上播放培训课程的视频,自己却在做其他工作,这样一心二用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编辑甚至任由视频播放自己却呼呼大睡,根本没有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

网络技术提供的视频会议功能,为在编辑继续教育中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坊培训创造了条件。在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工作坊培训,要求工作坊中每位参与培训的编辑都要通过网络与专

家、同行实时互动和交流,那些指望“只上网、不学习”的编辑就没有了可乘之机。培训机构要设计和组织好网上工作坊培训,重点是要通过网络把专业相同、学习需求接近的编辑召集起来,选择这些编辑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培训的内容;同时还要创新培训的评价机制,比如可以根据每位编辑网上互动学习的参与程度来给予相应的学分。有学者指出,“在网络教学课程的研发和设计中,应融入社交媒体,加强交互性和实时性,在授课中方便编辑与讲师、编辑与编辑之间进行实时沟通交流,克服编辑在学习中产生的无趣感和懒散行为。”[8] 面对面的研讨与实时视频对话,这两种培训方式各有千秋,都能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让研讨与互动更深入。而网上工作坊培训还免去了专家和编辑赶往培训地点的旅途劳顿,同样也提高了编辑在培训中的参与程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工作坊培训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3.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培训的实效

目前的编辑继续教育通常是来自不同单位的编辑“聚集一堂”,接受同样内容的培训。但是,“出版物千差万别,不同专业内容的出版物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而且各个编辑的知识背景、工作阅历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 。”[10]期刊出版与图书出版毕竟不同,各自的运营机制也有很大差别。“培训缺乏针对性,尤其是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没有规划,无视学员的行业差别和知识结构差异,把所有学员都置于同一层次上接受同样的课程培训,结果有些人连听都听不懂,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能做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授课对象一一匹配的话,那么不但能提高广大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强化培训效果。”[11]

工作坊培训把解决学员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是否达成培训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在选题上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工作坊中,所研讨的问题都由学员自己来提出,因而更能激发学员参与培训的热情。专家和学员可以围绕某个前沿性的话题,或是围绕某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研讨。为了落实培训的实效,编辑继续教育在培训群体上的划分方面还需进一步细化。比如,就学术期刊而言,可以根据期刊的专业性质,成立更细化的专业期刊分会,各期刊分会在培训前收集和整理本专业期刊编辑的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这样有利于把相同专业、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从而发挥好工作坊培训的实效。

提倡工作坊培训,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以往的培训方式。规定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分为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公需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掌握的法律法规、理论政策、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基本知识”,“专业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应当掌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专业知识。”[12] 大多数公需科目以及编辑基本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可以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培训话题的专业性较强时,则倡导采用工作坊的培训方式,以求培训取得实效。

【摘要】工作坊是教师培训的常见方式之一,将其应用于编辑继续教育中可以创新培训方式,改善培训效果。在编辑继续教育日益规范化的形势下,工作坊培训方式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推进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提高编辑继续教育的实效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坊

【作者单位】裴栓保,《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 。

2015年8月13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将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累计时间定为90学时。如何有效地利用这90学时,以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我国的编辑继续教育已实施数年,尽管已经逐步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尤为突出。比如,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的形式单调,以灌输式的授课为主,培训效果不如人意。针对目前编辑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培训的方式已是迫在眉睫。在培训方式的创新方面,工作坊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工作坊培训方式简介

工作坊既可以是基于某一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或培训实践活动,也可以泛指一种基于某个专题而进行的探究或研讨。近年来,工作坊已经延伸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和培训模式,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会议研讨、专业培训和课题研究等领域。

二、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编辑继续教育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培训方式,即专家讲、编辑听,讲课者和听课者之间很少互动和交流。“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体作用,学生大多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理解、消化所学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3] 。尽管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在我国业已实施多年,但是培训的效果一直备受诟病,甚至被戏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4~5]。 可见,培训方式不适应编辑的学习需求是目前编辑继续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培训方式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关注编辑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实际上,目前编辑继续教育中培训的主题、内容以及方式等都是由培训者“做主”,编辑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加之培训方式又以专家讲、编辑听为主,因而难以激发编辑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甚至会引发编辑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逆反心理。有学者指出,参加继续教育对编辑来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既有学习到新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课程选择余地小、时间耗费长之痛[4] 。因而,改进培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应成为目前编辑继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坊培训方式在编辑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编辑继续教育在培训方式上出现的问题,采用工作坊的形式有利于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有助于扭转当前编辑继续教育被认为是“鸡肋”的尴尬局面,有益于提高编辑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

1. 按需施教,调动编辑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培训方式的革新必然要涉及培训内容的更新。如果培训内容不能引起编辑的兴趣,革新培训方式就难以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知道,“以‘按需施教’为原则的继续教育是促进编辑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6] 。这里的“需”就是学员的学习需求,即学员期望通过参加培训学到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

工作坊方式注重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研讨的话题

是从学员的学习和工作实际中提炼而来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由学员通过自主研讨、探究去寻找答案。这样能使学员全过程、全方位、更深入地参与到培训学习中,而且这种参与不是被迫地应付差事,而是学员渴望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编辑继续教育中,采用工作坊的培训方式能给编辑带来更多选择培训内容的权利和机会,并按照编辑的学习需求安排培训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编辑为中心”的培训理念。通俗地讲,就是把培训内容由“大烩菜”变为“自助餐”,变“你要我学习这些内容”为“我要学习这些内容”,真正让编辑对培训内容感兴趣,有意愿参与培训活动,并渴望从培训中获得成长。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探讨编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的问题。比如,张雪梅提出,可以让编辑自行申报培训需求,组织者有针对性地办班,以便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同时,继续教育的组织者要制订培训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每年面授培训的内容不雷同,引导编辑从完成数量到追求质量[7]。由于工作坊话题通常从具体的小问题切入,研讨的话题大都与编辑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因而能针对实际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但是,目前培训教育机构按需施教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继续教育机构不考虑编辑的实际需求,缺乏按需施教的主观意愿,这一点可从培训的对象、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得到证实 。”

[6] 许多培训活动无视编辑的实际需求,将不同专业、不同工作背景的编辑“混杂”在一起,搞“大锅烩”式的培训,甚至很多培训机构根本不主动去了解编辑的实际需求,能找到什么样的师资就开设什么样的培训内容。这样的培训完全是为了迎合部分编辑“凑学分”的需求而办;培训机构举办培训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而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益。针对此种现状,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更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基层编辑的学习需求,让编辑有更多选择培训内容的权利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培训机构要将培训内容科学地分门别类,真正实现按需施教。与培训内容革新相适应,培训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比如,可以采用工作坊的培训方式,让编辑不仅对学习培训内容感兴趣,而且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与同行互动、交流,把平时工作和学习中的疑惑表达出来,让培训专家答疑解惑,从而有效地调动编辑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编辑的培训需求。 2. 提倡互动和交流,发挥编辑的学习自主性 目前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编辑参与被动、参与度不高、参与程度不深等问题。在培训课堂上,不少讲师虽然希望与编辑互动和交流,但其所讲的话题并非编辑所关注,因而不易引发编辑的共鸣,编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编辑继续教育应从专家讲、编辑听的模式向以编辑为主导,专家做指导的模式转变,以激发编辑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创造性[8] 。

工作坊是一种交互式的培训方式,强调学员与培训讲师在工作坊中的互动,倡导培训活动最好能在圆桌型会议室举行,讲者和学员围坐成一圈,方便平等地问答和交流。这样的培训氛围有利于摆脱“一言堂”的讲课方式,学员不再是被动地听讲座或报告,而是与专家互动、交流,积极提问、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工作坊中的专家、同仁分享观点,主动参与到培训内容的学习和研讨之中。在编辑继续教育中采用工作坊培训方式,可以将专业相同、读者群接近或者是单位体制相近的编辑,按照十几人或几十人的规模来办班培训,这样有利于让每个编辑在培训中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

此外,工作坊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路平台开展。在目前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上,编辑是否真正在学习完全无从考证[9] 。许多编辑只是在电脑上播放培训课程的视频,自己却在做其他工作,这样一心二用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编辑甚至任由视频播放自己却呼呼大睡,根本没有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

网络技术提供的视频会议功能,为在编辑继续教育中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坊培训创造了条件。在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工作坊培训,要求工作坊中每位参与培训的编辑都要通过网络与专

家、同行实时互动和交流,那些指望“只上网、不学习”的编辑就没有了可乘之机。培训机构要设计和组织好网上工作坊培训,重点是要通过网络把专业相同、学习需求接近的编辑召集起来,选择这些编辑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培训的内容;同时还要创新培训的评价机制,比如可以根据每位编辑网上互动学习的参与程度来给予相应的学分。有学者指出,“在网络教学课程的研发和设计中,应融入社交媒体,加强交互性和实时性,在授课中方便编辑与讲师、编辑与编辑之间进行实时沟通交流,克服编辑在学习中产生的无趣感和懒散行为。”[8] 面对面的研讨与实时视频对话,这两种培训方式各有千秋,都能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让研讨与互动更深入。而网上工作坊培训还免去了专家和编辑赶往培训地点的旅途劳顿,同样也提高了编辑在培训中的参与程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工作坊培训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3.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培训的实效

目前的编辑继续教育通常是来自不同单位的编辑“聚集一堂”,接受同样内容的培训。但是,“出版物千差万别,不同专业内容的出版物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而且各个编辑的知识背景、工作阅历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 。”[10]期刊出版与图书出版毕竟不同,各自的运营机制也有很大差别。“培训缺乏针对性,尤其是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没有规划,无视学员的行业差别和知识结构差异,把所有学员都置于同一层次上接受同样的课程培训,结果有些人连听都听不懂,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能做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授课对象一一匹配的话,那么不但能提高广大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强化培训效果。”[11]

工作坊培训把解决学员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是否达成培训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在选题上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工作坊中,所研讨的问题都由学员自己来提出,因而更能激发学员参与培训的热情。专家和学员可以围绕某个前沿性的话题,或是围绕某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研讨。为了落实培训的实效,编辑继续教育在培训群体上的划分方面还需进一步细化。比如,就学术期刊而言,可以根据期刊的专业性质,成立更细化的专业期刊分会,各期刊分会在培训前收集和整理本专业期刊编辑的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这样有利于把相同专业、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从而发挥好工作坊培训的实效。

提倡工作坊培训,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以往的培训方式。规定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分为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公需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掌握的法律法规、理论政策、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基本知识”,“专业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应当掌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专业知识。”[12] 大多数公需科目以及编辑基本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可以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培训话题的专业性较强时,则倡导采用工作坊的培训方式,以求培训取得实效。


相关内容

  • 成长工作坊心理教师团队发展的有效探索
  • 研究实践■ 心理教师团队发展的有效探索 口施秋奕 [摘要]成长工作坊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是一种集培训.教学.教研.科研为一体,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的运行机制,包括工作原理和方法.工作阶段和架构.操作范式(主题沙龙式.课程评析式. ...

  • 国培计划(2016)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高数学教师工作坊研修
  • 关于组织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 高端研修项目参训学员申报工作的通知 有关区教育局人事科: 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组织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 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32号),现将有关 ...

  • 能力提升测试题库4
  • 1.计算机加快的只是对于数据处理的速度,信息技术提高的也只是信息传播的速度,这些对于教育教学影响并不会很大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2.多数的计算机病毒将自己附着在某个已存在的计算机程序上,这种特性称为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性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3.课程资源是指形 ...

  • 大学生网站编辑实习报告
  • 从学校走到社会,一直是做学生时的期待与梦想。大城市的繁华与快节奏更是让我对职场生活有了别样的理解――从工作性质的选择,到工作内容的把握,再到工作地域的筛选,结合着自己大学四年积累的学生会工作经验和实习经验,我把自己迈向职场的第一步选择在了北京。 众所周知,首都北京,有着太多太多复杂的意味。它是整个中 ...

  • 豆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1]
  • 关于我区豆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豆制品是我国的传统风味食品,素有" 植物肉" 之称,其物美价廉,营养丰富,深受百姓欢迎.然而豆制品小作坊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产品质量不尽人意,为全面了解我区豆制品卫生现状和质量安全状况,探讨豆制品行业的发展,加强豆制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依 ...

  • 学员操作手册(1)
  • 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教育网 学员使用说明书 自强 求知 有为 国家开放大学--"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 学员操作手册 目 录 一.登录到学员工作室 .................................................. ...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815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校本研修面对1
  • <校本研修面对面>问题总汇 话题1 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1.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从教师专业化的主体看,教师专业化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从教师专业化的主体看,教师 ...

  • 论微型企业的优势及其发展意义
  • 第23卷第5期Vol.23No.5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2008年9月SEP12008 论微型企业的优势及其发展意义 陈金波 (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