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央行金融改革前瞻

金融改革将是影响2014经济走势最重要的因素

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其改革重点、核心及切入点非金融改革莫属,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打响改革第一枪的仍然是金融改革。比如新股发行制度意见的推出、同业存单的发行、上海自由贸易区跨境资金流动放宽等等。

2014年的金融改革不仅影响国内股市、汇市及各种资产价格变化与波动,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将影响国内实体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高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因此,2014年的金融改革将成为判断2014年基本经济走势最为重要的因素。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可能会如市场最流行的概念那样,一切都是在政府可控的范围内。2014年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不会有多大问题。而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开始对2014年工作进行部署。该会议重点是放在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上,因此,深化体制改革是2014年工作的重点。三中全会所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都会在2014年有所进展。

2014年影响中国及全球经济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这意味着持续5年的廉价资本盛宴结束。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尽管伯南克一直在强调,减少购买债券,低利率仍然会维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但美国启动量宽政策退出,也就意味着持续5年的廉价资本盛宴结束。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在非常时期并以非常规方式来进行过渡的信用创造,它的推出既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情绪及保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也可以改变金融市场资金之流向与结构,及重构金融市场的利益格局,反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同样会对国内外市场带来了震撼性的影响与冲击。

可以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面退出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与震荡,美国量宽政策减少购买债券的结束时间、开始加息的时点及加息幅度与频率、及QE 退出影响、未来市场形势等,都可能对市场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为,在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的货币政策既是本国也是国际的。如果美国量宽政策的退出,整个市场资金的流向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利益结构会重新调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变化立即会影响股市、汇市、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产生剧烈波动,并由此影响市场的信心及实体经济增长。

对于中国来说,如果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将可能导致大量资金逃出中国(2008年以来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占款流入中国应该是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于泛滥有关),这就有可能刺破中国持续了十来年的房地产泡沫。既然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结束,极低价格的资本已经结束,那么靠泛滥流动性推高的资产价格泡沫有可能破灭。从温州这几年所发生的情况可以看到,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它将对当地的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同时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正是这意义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对2014年中国经济走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金融改革的任务是繁重而复杂的,考虑到2013年流动性紧张事件,以及美国退出QE 政策可能对中国产生的溢出效应,更重要的是,2014年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等综合因素,2014年保持适度流动性更有利于货币政策效率的实现、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要“保持调控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提出用改革的精神、思路、

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而这也成为央行2014年推进金融改革的主要原则。中国央行今年一定会打出金融改革组合拳。

对于央行来讲,2014年央行需要升级攻防组合体系。进攻方面要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改革;防守方面要抑制不断膨胀的债务。但攻防两方面都面临着强大的阻力。

尽管周小川已经超过了65岁的退休年龄,中国最高决策层仍让他第三次担任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任务很明确:将中国前任领导人未竟的改革计划付诸实践。 周小川常说,要将中国的金融系统更加市场化。这意味着落地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让银行存款利率和外汇汇率随市场波动,并允许货币更自由地出入境。

这些改革将有助于中国形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这也是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期望。被称为“周小川第二”的外管局局长易纲去年12月接受财新采访时也表示:“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需要服装、笔记本电脑、化妆品等进口商品”。

20 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2000年,全球已经有67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2004年全球共有74个经济体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截止2003年,全球共有78个经济体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在法律上或者监管中对存款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的已有74个经济体(即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1974年到2003年,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长了6倍多,其已成为专家们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出的金融结构改革建议的一个主要特点,而且国家层面上的强制性保险已成为一种主流。几乎所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国家层面上的存款保险,而且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强制要求所有存款机构全部加入保险体系的越来越多并成为主流形式。

中国方面,2012年1月初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均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7-8]7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同月,一份题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报告提交至决策层。2013年,央行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有四:

1.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2. 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对公众心理

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3. 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4. 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及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是否成熟,学界和金融监管层都有很多争议。笔者以为,虽然存款保险制度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其正面效应也不可忽视和否认。从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和经济形势分析,我们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便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进而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一、存款保险制度是促进民因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打破金融垄断的关键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体系形成了国有资本垄断的局面。尽管我们国家对银行业改革和银行治理的改革都取得不少成绩,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国有资本垄断的银行体系显示出极大的不适应性。由于缺乏异质化竞争,高度垄断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推进商业化改革、提高经营效率的动力和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常常选择高杠杆、高风险的经营模式; 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断减少,造成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社会经济问题,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在长期的垄断保护下维持着低效率、高福利的平衡; 因为治理结构的限制和监督约束的不足,金融腐败也较为严重。国有银行的现状使得现有的银行体系的结构固化,不利于金融对经济社会的正面作用的发挥。所以,201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容许民营资本设立银行,以改变现有银行体系的异化。而且,民营资本也对设立银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截止目前已有阿里巴巴、苏宁等多家民营企业申请设立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在获得设立资格后如何与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如何吸收存款,将是下一步银行改革十分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民营银行倒闭,存款者的储蓄存款难以保障,即使民营银行支付再多的利息,也很难吸收到存款。而民营企业自身募集的资金在资金涌动的银行市场不过杯水车薪,难以吸收存款的民营银行最终将必定沦为民营企业的融资平台,岂能奢望这样的民营银行通过市场性竞争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形成“鲶鱼效应”。所以,从发展民营银行的角度讲,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

世界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深刻、不确定性最多的一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减少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波动。一旦放开存款利率,长期压抑的存款利率会激烈震荡,韩国等国的利率市场化都发生过类似的现象,这是市场逐渐调适的必然结果。但市场是无情的,市场的调整伴随的是对银行体系的冲击,一些资产状况较差、经营能力较弱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倒闭破产,或者被较大的银行吸收合并。一些资产质量较好、经营

管理优良的企业也有可能受到冲击。所以,为了防止银行竞争加剧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金融改革,我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也在加大:一方面,个别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赖的程度更大。从而从个别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通过改变存款者的预期减少挤兑等金融事件的可能性,也能在问题银行倒闭后通过理赔维护中小存款者的利益来稳定社会环境。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客观要求

根据作用时间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世界各国对银行业监管的主要措施分为三类:一是预防性措施,主要指金融机构的开业登记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金融机构清偿力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其代表是1975年通过的、多次修订的巴塞尔协议。二是临时性救援措施,主要指金融机构发生清偿困难时,根据金融机构的情况,采取的应急性救援措施。三是事后补救措施,主要指存款保险制度。这三种措施联合发挥效应,才能对金融体系实施更为全面有效的监管。目前,我国在前两项措施方面取得不少经验,也取得不少成绩。但对存款保险制度这一项,虽早在1993年就已提出,但至今尚未推出,仍是一大空白。而最近几年越演越烈的银行挤兑风波、钱荒暴露的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也构成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依据。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也全面放开,目前仅保留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让市场在资金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利率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价格,是有效配置资金的关键性因素。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形成机制的优化直接关系到资金的配置效率。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并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形成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逐步形成并有效运行、市场主体具有自主定价能力并能通过市场竞争发现和决定市场均衡利率。强调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还包含了均衡利率不可人为操纵的思想。成功的利率市场化将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显著提高,分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形成,金融资源得到充分配置和有效运用,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2013年10月25日,中央银行发起建立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作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机制在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有利于强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促进定价基准由中央银行向市场决定的平稳过渡;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效率和透明度,增强自主定价能力;有利于减少非理性定价行为,维护信贷市场公平有序的定价秩序;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从金融市场来看,基准利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过去一直着力培养的银行间市场Shibor 正在逐渐发挥作用,成为越来越多金融产品的定价基准。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过程中,已经有意识通过发行利率和交易利率,引导市场形成和发展方向。

对于更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在存款方面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进一步引入市场化定价的负债产品,扩大负债方市场化定价的范围。促使银行逐渐适应负债成本的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报价机制,加快银行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同时,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利率向整个市场利率体系的传导机制,有效掌握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政策目标利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疏通政策目标利率对市场利率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以便在中期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提到,要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我们要在现有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使期限结构更加完整,交易更加活跃,流动性显著提高,在金融市场上的基准地位得以确立。随着银行间市场关键短期利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逐步增强,存款基准利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逐步减弱,最终可能形成由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决定和影响存贷款利率的格局。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结构

在银行存款利率在中期内逐步放开、利率调控体系由目前的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转向银行间市场短期基准利率的背景下,银行内部、金融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结构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受利率市场化影响最直接的无疑是银行体系。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使得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基准利率不再构成对商业银行盈利的保护。银行像过去一样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获取利润的时代可能会逐渐结束。但以银行资产回报与负债成本之差计算的净息差才是衡量银行盈利水平的更重要指标。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净息差的高低将取决于银行业务转型是否成功。银行将从过去主要依赖存贷款间接融资转向更多地进行财富管理、收取中介服务手续费。这种转变不可能是100%,将来银行相当大一块业务还会是存贷款业务。但资产管理所占的比重会显著增大,在银行总收入中服务型收费的比重会显著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将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其次,资本市场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考验。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银行存贷款的利差收紧,以前银行靠贷款规模扩张获取大量利润、再把利润转化成资本金、并进一步带动贷款扩张的模式将会受到相当的制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银行相对于直接融资的优势,社会融资可能更多地通过股市和债市的渠道进行。从长期来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从短期来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利率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出现反而

可能对部分股票市场资金形成分流,我国仍然很不发达和规范的信用评级行业可能给即将高速发展的债券市场埋下隐患。我国亟须加强包括信用评级、发行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在内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再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强资金所有者主权。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货币需求主体将拥有或要求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知情权和收益权,金融市场议价主体增多,竞争将更加充分。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本身将包含反映结构性问题的风险溢价,将为利用价格杠杆解决经济金融领域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创造条件。未来银行贷款利率将更加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有风险、有效率的企业会承受比较高的借款利率,这也会迫使全社会企业都提高效率,优化资金配置。如果实在是效率低的企业,不管是什么所有制背景,它的问题都必然会逐渐暴露并最终面临淘汰,这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的利率走势

市场化以后,利率是否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非理性波动?这主要取决于完全市场化前,利率是否已经接近均衡水平。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如果利率在完全放开之前基本达到或接近均衡水平,放开之后利率的波动就比较小。

另外,从整体来看,利率水平的高低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个国家的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经济增长率本质上决定了实际利率水平,通胀率影响名义利率水平。发达国家的自然利率可以用长期无风险国债收益率来近似表现,或者用实际GDP 增长率来模拟。因此利率的形成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存款利率在放开以后不会因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无限制地升高。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的存款利率并不高,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些国家银行间竞争比较理性和成熟,银行面临破产的硬约束,但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各地区央行重点干预并压低银行间市场的基准利率。比如美国在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非常低的联邦基金利率决定了美国的存款利率也不可能高。所以即使存贷款利率放开后,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目标由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转向银行间基准利率,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也会成为制约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基础性因素。 利率市场化后的货币政策

目前,大多数中央银行主要采用调整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方式,来实现以稳定通货膨胀率目标为主的多目标货币政策框架。对于货币政策来讲,利率市场化过程就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主要是通过调节政策目标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改变货币信贷总量,并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但适当利率水平的形成具有规律性,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需要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后,并不意味着利率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管理,只是央行将换一个调控的利率,从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转为银行间某个短期基准利率,用这个短期基准利率来调控所有利率。央行对利率水平的调控本质上是对货币数量的调控。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前,在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未完全退出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设定应遵循市场规律,并科学灵活地进行调节。将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中央银行利率调控应遵循市场机制,尊重反映经济规律的操作规则。从国际上看,有泰勒规则及其变化形式,在我国应遵从什么样的规则是一个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通常主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将名义利率调至与均

衡利率相等的水平,在实现物价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确定均衡利率是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将来基准利率的选择和调控,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将来利率市场化以后不是对利率不调控,而是考虑怎么调控,调控什么,如果将来央行把某个短期基准利率设定在比如2%或3%,老百姓可能就想知道为什么。国际上当然有规则和研究,比如说泰勒规则等。可以通过考察自然利率、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来判断基准利率的高低。但这确实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是合适的,也可能出现偏差,偏差一旦出现并较长期地存在,就有可能出现宏观经济的大问题。因此,科学地选择和调控利率是所有中央银行面临的一个几乎永恒的话题。现在,即使我们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也应该开始更加及时、有效、灵活地调整利率。利率市场化以后,我们的利率决策机制应该更高效、更及时、更专业、更综合,这实际上也对利率决策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如果将来我们更加专注于价格调控,那是不是数量调控就不要呢?发达国家还在不断改进数量监测,也没有放弃数量调控手段。尽管有时候货币数量的信息因为金融创新等因素不可能被完全理解,但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强化对货币数量的监测,必要时仍要加以调控。

利率市场化后的经济结构

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也会因为利率市场化而发生变化。因为贷款利率更有差异性和选择性,更加反映资金的成本和风险,贷款会更多地投入到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和部门。因此,投资规模可能受到抑制,但是投资效益会比以前有所改善。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从过去的投资规模驱动向投资效益驱动转变。消费即使不变,占比也会提高。

我们通过不同的宏观经济模型,经过很多次的模拟分析,其结果显示:当利率市场化以后,整个利率体系会更加接近于均衡水平。在均衡利率水平下,如果经济受到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波动会相对较小。货币政策在一个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传导将更为有效。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防守方面,央行必须决定如何抑制中国膨胀的债务。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债务飞速增长,让国内外经济学家都担心信贷泡沫最终将会影响到欧洲、美国和其他亚洲国家。

根据国家审计署网站12月30日发布《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以下简称《审计结果》)显示,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万亿元。这也是我国首次摸清政府债务底数。

此外,“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925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6.6504万亿元。需要注意的是,三种债务类型有很大差异,只有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才是政府债务,不能将政府性债务等同于政府债务。

此外,《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789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

中国债务总体风险可控

此次对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审计署共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 、2778个县(市、区、旗) 、33091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

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审计署表示,“审计结果表明,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以及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从国际通常使用的负债率、政府外债占GDP 的比率、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等风险控制指标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负债率为36.74%;若将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分别按照2007年以来各年度由财政资金实际偿还的最高比率19.13%、14.64%折算,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参考值。 地方债三特点

《审计结果》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性债务拥有三大特点。

一是从债务对应的资产和收入看,中国债务大多有相应的资产和收入作为偿债保障。如中央政府性债务中,有相当部分的国债资金被用于投资和项目建设;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的债务投向了铁路建设项目,该公司2013年6月底财务报表反映资产总额4.66万亿元,具有稳定的经营收入,以往债务履约情况良好。

二是从对外债的依赖程度看,中国的政府性债务中外债占比低,对外债的依赖性小。2012年底,中国政府外债余额4733.58亿元,占整个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比重较小,占GDP 的比率仅为0.91%,远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20%的控制标准参考值。这就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政府外债依赖程度较低,不易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应对和解决政府性债务问题的自主性和能力更强。

三是从债务类型看,中国政府或有债务规模较大。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够清晰,投融资体制、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完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范围更广,政府或有债务规模也比较大。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增强,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形成,中国政府或有债务的边界将不断缩小,债务规模将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存量或有债务也可能逐步予以剥离。 债务增长加速

审计也发现,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789.05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

而且,债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地区债务率已经超过100%,债务偿还压力较大;二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三是部分地方和单位违规融资、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等。

据陈尘肇介绍,这次审计发现并已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的涉嫌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有51件,涉案人员69人,有关处理结果将适时公告。

此前,审计署曾对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进行过全面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底,上述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3369.74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16695.66亿元。

因此,为了抑制债务的过快增长,央行必须决定做什么:是提高利率,还是加强对信托等所谓影子银行的监管。这些调控措施各有利弊,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金融改革将是影响2014经济走势最重要的因素

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其改革重点、核心及切入点非金融改革莫属,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打响改革第一枪的仍然是金融改革。比如新股发行制度意见的推出、同业存单的发行、上海自由贸易区跨境资金流动放宽等等。

2014年的金融改革不仅影响国内股市、汇市及各种资产价格变化与波动,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将影响国内实体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高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因此,2014年的金融改革将成为判断2014年基本经济走势最为重要的因素。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可能会如市场最流行的概念那样,一切都是在政府可控的范围内。2014年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不会有多大问题。而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开始对2014年工作进行部署。该会议重点是放在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上,因此,深化体制改革是2014年工作的重点。三中全会所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都会在2014年有所进展。

2014年影响中国及全球经济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这意味着持续5年的廉价资本盛宴结束。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尽管伯南克一直在强调,减少购买债券,低利率仍然会维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但美国启动量宽政策退出,也就意味着持续5年的廉价资本盛宴结束。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在非常时期并以非常规方式来进行过渡的信用创造,它的推出既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情绪及保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也可以改变金融市场资金之流向与结构,及重构金融市场的利益格局,反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同样会对国内外市场带来了震撼性的影响与冲击。

可以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面退出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与震荡,美国量宽政策减少购买债券的结束时间、开始加息的时点及加息幅度与频率、及QE 退出影响、未来市场形势等,都可能对市场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为,在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的货币政策既是本国也是国际的。如果美国量宽政策的退出,整个市场资金的流向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利益结构会重新调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变化立即会影响股市、汇市、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产生剧烈波动,并由此影响市场的信心及实体经济增长。

对于中国来说,如果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将可能导致大量资金逃出中国(2008年以来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占款流入中国应该是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于泛滥有关),这就有可能刺破中国持续了十来年的房地产泡沫。既然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结束,极低价格的资本已经结束,那么靠泛滥流动性推高的资产价格泡沫有可能破灭。从温州这几年所发生的情况可以看到,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它将对当地的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同时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正是这意义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对2014年中国经济走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金融改革的任务是繁重而复杂的,考虑到2013年流动性紧张事件,以及美国退出QE 政策可能对中国产生的溢出效应,更重要的是,2014年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等综合因素,2014年保持适度流动性更有利于货币政策效率的实现、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要“保持调控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提出用改革的精神、思路、

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而这也成为央行2014年推进金融改革的主要原则。中国央行今年一定会打出金融改革组合拳。

对于央行来讲,2014年央行需要升级攻防组合体系。进攻方面要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改革;防守方面要抑制不断膨胀的债务。但攻防两方面都面临着强大的阻力。

尽管周小川已经超过了65岁的退休年龄,中国最高决策层仍让他第三次担任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任务很明确:将中国前任领导人未竟的改革计划付诸实践。 周小川常说,要将中国的金融系统更加市场化。这意味着落地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让银行存款利率和外汇汇率随市场波动,并允许货币更自由地出入境。

这些改革将有助于中国形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这也是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期望。被称为“周小川第二”的外管局局长易纲去年12月接受财新采访时也表示:“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需要服装、笔记本电脑、化妆品等进口商品”。

20 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2000年,全球已经有67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2004年全球共有74个经济体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截止2003年,全球共有78个经济体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在法律上或者监管中对存款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的已有74个经济体(即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1974年到2003年,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长了6倍多,其已成为专家们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出的金融结构改革建议的一个主要特点,而且国家层面上的强制性保险已成为一种主流。几乎所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国家层面上的存款保险,而且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强制要求所有存款机构全部加入保险体系的越来越多并成为主流形式。

中国方面,2012年1月初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均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7-8]7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同月,一份题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报告提交至决策层。2013年,央行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有四:

1.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2. 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对公众心理

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3. 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4. 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及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是否成熟,学界和金融监管层都有很多争议。笔者以为,虽然存款保险制度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其正面效应也不可忽视和否认。从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和经济形势分析,我们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便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进而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一、存款保险制度是促进民因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打破金融垄断的关键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体系形成了国有资本垄断的局面。尽管我们国家对银行业改革和银行治理的改革都取得不少成绩,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国有资本垄断的银行体系显示出极大的不适应性。由于缺乏异质化竞争,高度垄断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推进商业化改革、提高经营效率的动力和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常常选择高杠杆、高风险的经营模式; 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断减少,造成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社会经济问题,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在长期的垄断保护下维持着低效率、高福利的平衡; 因为治理结构的限制和监督约束的不足,金融腐败也较为严重。国有银行的现状使得现有的银行体系的结构固化,不利于金融对经济社会的正面作用的发挥。所以,201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容许民营资本设立银行,以改变现有银行体系的异化。而且,民营资本也对设立银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截止目前已有阿里巴巴、苏宁等多家民营企业申请设立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在获得设立资格后如何与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如何吸收存款,将是下一步银行改革十分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民营银行倒闭,存款者的储蓄存款难以保障,即使民营银行支付再多的利息,也很难吸收到存款。而民营企业自身募集的资金在资金涌动的银行市场不过杯水车薪,难以吸收存款的民营银行最终将必定沦为民营企业的融资平台,岂能奢望这样的民营银行通过市场性竞争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形成“鲶鱼效应”。所以,从发展民营银行的角度讲,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

世界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深刻、不确定性最多的一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减少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波动。一旦放开存款利率,长期压抑的存款利率会激烈震荡,韩国等国的利率市场化都发生过类似的现象,这是市场逐渐调适的必然结果。但市场是无情的,市场的调整伴随的是对银行体系的冲击,一些资产状况较差、经营能力较弱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倒闭破产,或者被较大的银行吸收合并。一些资产质量较好、经营

管理优良的企业也有可能受到冲击。所以,为了防止银行竞争加剧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金融改革,我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也在加大:一方面,个别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赖的程度更大。从而从个别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通过改变存款者的预期减少挤兑等金融事件的可能性,也能在问题银行倒闭后通过理赔维护中小存款者的利益来稳定社会环境。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客观要求

根据作用时间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世界各国对银行业监管的主要措施分为三类:一是预防性措施,主要指金融机构的开业登记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金融机构清偿力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其代表是1975年通过的、多次修订的巴塞尔协议。二是临时性救援措施,主要指金融机构发生清偿困难时,根据金融机构的情况,采取的应急性救援措施。三是事后补救措施,主要指存款保险制度。这三种措施联合发挥效应,才能对金融体系实施更为全面有效的监管。目前,我国在前两项措施方面取得不少经验,也取得不少成绩。但对存款保险制度这一项,虽早在1993年就已提出,但至今尚未推出,仍是一大空白。而最近几年越演越烈的银行挤兑风波、钱荒暴露的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也构成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依据。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也全面放开,目前仅保留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让市场在资金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利率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价格,是有效配置资金的关键性因素。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形成机制的优化直接关系到资金的配置效率。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并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形成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逐步形成并有效运行、市场主体具有自主定价能力并能通过市场竞争发现和决定市场均衡利率。强调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还包含了均衡利率不可人为操纵的思想。成功的利率市场化将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显著提高,分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形成,金融资源得到充分配置和有效运用,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2013年10月25日,中央银行发起建立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作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机制在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有利于强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促进定价基准由中央银行向市场决定的平稳过渡;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效率和透明度,增强自主定价能力;有利于减少非理性定价行为,维护信贷市场公平有序的定价秩序;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从金融市场来看,基准利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过去一直着力培养的银行间市场Shibor 正在逐渐发挥作用,成为越来越多金融产品的定价基准。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过程中,已经有意识通过发行利率和交易利率,引导市场形成和发展方向。

对于更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在存款方面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进一步引入市场化定价的负债产品,扩大负债方市场化定价的范围。促使银行逐渐适应负债成本的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报价机制,加快银行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同时,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利率向整个市场利率体系的传导机制,有效掌握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政策目标利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疏通政策目标利率对市场利率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以便在中期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提到,要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我们要在现有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使期限结构更加完整,交易更加活跃,流动性显著提高,在金融市场上的基准地位得以确立。随着银行间市场关键短期利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逐步增强,存款基准利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逐步减弱,最终可能形成由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决定和影响存贷款利率的格局。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结构

在银行存款利率在中期内逐步放开、利率调控体系由目前的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转向银行间市场短期基准利率的背景下,银行内部、金融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结构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受利率市场化影响最直接的无疑是银行体系。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使得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基准利率不再构成对商业银行盈利的保护。银行像过去一样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获取利润的时代可能会逐渐结束。但以银行资产回报与负债成本之差计算的净息差才是衡量银行盈利水平的更重要指标。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净息差的高低将取决于银行业务转型是否成功。银行将从过去主要依赖存贷款间接融资转向更多地进行财富管理、收取中介服务手续费。这种转变不可能是100%,将来银行相当大一块业务还会是存贷款业务。但资产管理所占的比重会显著增大,在银行总收入中服务型收费的比重会显著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将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其次,资本市场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考验。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银行存贷款的利差收紧,以前银行靠贷款规模扩张获取大量利润、再把利润转化成资本金、并进一步带动贷款扩张的模式将会受到相当的制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银行相对于直接融资的优势,社会融资可能更多地通过股市和债市的渠道进行。从长期来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从短期来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利率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出现反而

可能对部分股票市场资金形成分流,我国仍然很不发达和规范的信用评级行业可能给即将高速发展的债券市场埋下隐患。我国亟须加强包括信用评级、发行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在内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再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强资金所有者主权。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货币需求主体将拥有或要求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知情权和收益权,金融市场议价主体增多,竞争将更加充分。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本身将包含反映结构性问题的风险溢价,将为利用价格杠杆解决经济金融领域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创造条件。未来银行贷款利率将更加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有风险、有效率的企业会承受比较高的借款利率,这也会迫使全社会企业都提高效率,优化资金配置。如果实在是效率低的企业,不管是什么所有制背景,它的问题都必然会逐渐暴露并最终面临淘汰,这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的利率走势

市场化以后,利率是否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非理性波动?这主要取决于完全市场化前,利率是否已经接近均衡水平。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如果利率在完全放开之前基本达到或接近均衡水平,放开之后利率的波动就比较小。

另外,从整体来看,利率水平的高低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个国家的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经济增长率本质上决定了实际利率水平,通胀率影响名义利率水平。发达国家的自然利率可以用长期无风险国债收益率来近似表现,或者用实际GDP 增长率来模拟。因此利率的形成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存款利率在放开以后不会因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无限制地升高。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的存款利率并不高,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些国家银行间竞争比较理性和成熟,银行面临破产的硬约束,但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各地区央行重点干预并压低银行间市场的基准利率。比如美国在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非常低的联邦基金利率决定了美国的存款利率也不可能高。所以即使存贷款利率放开后,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目标由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转向银行间基准利率,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也会成为制约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基础性因素。 利率市场化后的货币政策

目前,大多数中央银行主要采用调整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方式,来实现以稳定通货膨胀率目标为主的多目标货币政策框架。对于货币政策来讲,利率市场化过程就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主要是通过调节政策目标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改变货币信贷总量,并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但适当利率水平的形成具有规律性,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需要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后,并不意味着利率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管理,只是央行将换一个调控的利率,从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转为银行间某个短期基准利率,用这个短期基准利率来调控所有利率。央行对利率水平的调控本质上是对货币数量的调控。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前,在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未完全退出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设定应遵循市场规律,并科学灵活地进行调节。将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中央银行利率调控应遵循市场机制,尊重反映经济规律的操作规则。从国际上看,有泰勒规则及其变化形式,在我国应遵从什么样的规则是一个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通常主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将名义利率调至与均

衡利率相等的水平,在实现物价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确定均衡利率是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将来基准利率的选择和调控,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将来利率市场化以后不是对利率不调控,而是考虑怎么调控,调控什么,如果将来央行把某个短期基准利率设定在比如2%或3%,老百姓可能就想知道为什么。国际上当然有规则和研究,比如说泰勒规则等。可以通过考察自然利率、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来判断基准利率的高低。但这确实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是合适的,也可能出现偏差,偏差一旦出现并较长期地存在,就有可能出现宏观经济的大问题。因此,科学地选择和调控利率是所有中央银行面临的一个几乎永恒的话题。现在,即使我们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也应该开始更加及时、有效、灵活地调整利率。利率市场化以后,我们的利率决策机制应该更高效、更及时、更专业、更综合,这实际上也对利率决策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如果将来我们更加专注于价格调控,那是不是数量调控就不要呢?发达国家还在不断改进数量监测,也没有放弃数量调控手段。尽管有时候货币数量的信息因为金融创新等因素不可能被完全理解,但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强化对货币数量的监测,必要时仍要加以调控。

利率市场化后的经济结构

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也会因为利率市场化而发生变化。因为贷款利率更有差异性和选择性,更加反映资金的成本和风险,贷款会更多地投入到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和部门。因此,投资规模可能受到抑制,但是投资效益会比以前有所改善。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从过去的投资规模驱动向投资效益驱动转变。消费即使不变,占比也会提高。

我们通过不同的宏观经济模型,经过很多次的模拟分析,其结果显示:当利率市场化以后,整个利率体系会更加接近于均衡水平。在均衡利率水平下,如果经济受到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波动会相对较小。货币政策在一个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传导将更为有效。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防守方面,央行必须决定如何抑制中国膨胀的债务。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债务飞速增长,让国内外经济学家都担心信贷泡沫最终将会影响到欧洲、美国和其他亚洲国家。

根据国家审计署网站12月30日发布《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以下简称《审计结果》)显示,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万亿元。这也是我国首次摸清政府债务底数。

此外,“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925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6.6504万亿元。需要注意的是,三种债务类型有很大差异,只有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才是政府债务,不能将政府性债务等同于政府债务。

此外,《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789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

中国债务总体风险可控

此次对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审计署共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 、2778个县(市、区、旗) 、33091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

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审计署表示,“审计结果表明,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以及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从国际通常使用的负债率、政府外债占GDP 的比率、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等风险控制指标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负债率为36.74%;若将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分别按照2007年以来各年度由财政资金实际偿还的最高比率19.13%、14.64%折算,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参考值。 地方债三特点

《审计结果》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性债务拥有三大特点。

一是从债务对应的资产和收入看,中国债务大多有相应的资产和收入作为偿债保障。如中央政府性债务中,有相当部分的国债资金被用于投资和项目建设;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的债务投向了铁路建设项目,该公司2013年6月底财务报表反映资产总额4.66万亿元,具有稳定的经营收入,以往债务履约情况良好。

二是从对外债的依赖程度看,中国的政府性债务中外债占比低,对外债的依赖性小。2012年底,中国政府外债余额4733.58亿元,占整个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比重较小,占GDP 的比率仅为0.91%,远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20%的控制标准参考值。这就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政府外债依赖程度较低,不易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应对和解决政府性债务问题的自主性和能力更强。

三是从债务类型看,中国政府或有债务规模较大。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够清晰,投融资体制、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完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范围更广,政府或有债务规模也比较大。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增强,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形成,中国政府或有债务的边界将不断缩小,债务规模将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存量或有债务也可能逐步予以剥离。 债务增长加速

审计也发现,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789.05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

而且,债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地区债务率已经超过100%,债务偿还压力较大;二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三是部分地方和单位违规融资、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等。

据陈尘肇介绍,这次审计发现并已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的涉嫌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有51件,涉案人员69人,有关处理结果将适时公告。

此前,审计署曾对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进行过全面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底,上述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3369.74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16695.66亿元。

因此,为了抑制债务的过快增长,央行必须决定做什么:是提高利率,还是加强对信托等所谓影子银行的监管。这些调控措施各有利弊,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相关内容

  • 2014-6-11新闻简报
  • 2014-6-11新闻简报 一.国家简闻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决定简化合并增值税特定一般纳税人征收率,减轻企业负担. ★ 国务院常务会议:从2014年7月1日起,将自来水.小型水利发电 ...

  • 2014:稳中求进看调控
  • 2014:稳中求进看调控(热点聚焦)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3日   18 版) 百度图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还是其他各项政策,都要 ...

  • 日本:全面财政货币化的先行者? | 华尔街见闻
  • 日本:全面财政货币化的先行者? 其他地区 央行 编辑推荐 2013年03月15日 21:11 文 /莫西干 经济增长萎靡的民主政府,有时会依赖央行来支持它们的财政政策,避免要求选民分担过多的负担.从零利率到QE操作,日本央行一直是货币政策措施的先行者,现在日本央行可能再次成为全面财政货币化的先行者. ...

  • 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 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2016-01-21 金融读书会 文/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从市场规模看,截至2015年11月末,债券市场余额达到46.4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的余额达到13.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从市场格 ...

  • 周小川-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特点
  • 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特点 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2012年第46期 出版日期 2012年11月26日 | 评论(0) □ 周小川 | 文 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可谓极不平凡,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车道,各方面发展热情高涨,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地把 ...

  •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分析 罗锐 12015001410
  •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分析 罗锐 (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 [1**********]) 摘要:进入2015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进行了相当频繁的调整,在整个2015年期间总的调整了4次存款准备金率,从2015年调整前的20%下调至17%,在2016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也决定下调相关金 ...

  • [监管声音]新常态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负债业务改革的战略思考
  • 伴随利率市场化加速.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等新常态金融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负债业务管理正遭遇挑战,面临存款被迫分流.负债成本上升.负债业务管理精细化不足.主动负债融资能力不够等发展困境,负债业务改革迫在眉睫.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负债业务发展现状 资金来源比较稳定, ...

  • 投资理财之2014
  • 新年新气象,2014年已经悄无声息的到来,为了使您能在新的一年做出正确的投资计划,使资金保 值增值.接下来,我们主要对股票.债券.外汇.房地产.贵金属.理财产品进行分析,并给予一定的 建议.希望能给大家能在理财上带来一定的帮助,祝愿大家财富蒸蒸日上. 1.股票市场 提到这个市场就是很多投资人的伤心地 ...

  •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朱光耀 财政部副部长 会议的主题是全球的经济金融形势,怎么样认识全球的经济金融形势?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这些重大的战略性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央所做的战略部署中已经明确的提出了这些重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