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三单元教案

10杨氏之子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

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六、课堂表演

让学生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11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

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钻狗洞 下等人

(失败)

狗国 下等国

押强盗 晏 (胜利) 生盗之国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

(2)检查文中的生字生词是否认识且读准。自由读,只读,齐读

(3)出示难读的长句子,指导练习读。

【设计意图:指导长句子的读法,学会用恰当的停顿来很好的读。】

(4)同学们在自学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没有去查阅资料?交流二战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课外书等方法搜集资料,并能分析、整理资料,提高运用资料的能力。

(5)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

2、这是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办法) 妙在那里?你是怎样体会的?( 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她对情报收藏十分负责任,办法巧妙,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3、指导感情朗读,自由度,齐读。

【设计意图】紧扣“绝妙”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伯诺德的机智、勇敢,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二)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2、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抓主要词语体会,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3、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他们是怎么与敌人周旋的?又想出了那些绝妙的主意呢?请仔细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关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的描写。

(三)全班交流。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5)“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似乎”体会到什么?(没有,安全只是暂时的,因为“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设计意图】将伯诺德夫人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3、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去思考。

4、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5、“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了解人物的内心。

6、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设计意图】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了解人物的内心。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读出他的机智、勇敢。

(四)望着这盏在最好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他们会怎没想?指说。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师总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同学们,他们的这份勇敢与机制,来自哪里?(来自对祖国的爱,来自对敌人的恨,来自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活动课上演一演。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学习浏览阅读的方法。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重点 难点

1、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注意说话时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单得体。

2、了解相声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同学们,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板书课题:打电话

1、出示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合作交流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哦,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是够啰嗦的。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巩固延伸

1、 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 自由组合,找一找自己喜欢的相声段子学说相声。

板书设计: 打电话

啰嗦 耗时 误时

简练 得体 明白 小精灵儿童网站

10杨氏之子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

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六、课堂表演

让学生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11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

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钻狗洞 下等人

(失败)

狗国 下等国

押强盗 晏 (胜利) 生盗之国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

(2)检查文中的生字生词是否认识且读准。自由读,只读,齐读

(3)出示难读的长句子,指导练习读。

【设计意图:指导长句子的读法,学会用恰当的停顿来很好的读。】

(4)同学们在自学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没有去查阅资料?交流二战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课外书等方法搜集资料,并能分析、整理资料,提高运用资料的能力。

(5)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

2、这是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办法) 妙在那里?你是怎样体会的?( 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她对情报收藏十分负责任,办法巧妙,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3、指导感情朗读,自由度,齐读。

【设计意图】紧扣“绝妙”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伯诺德的机智、勇敢,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二)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2、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抓主要词语体会,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3、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他们是怎么与敌人周旋的?又想出了那些绝妙的主意呢?请仔细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关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的描写。

(三)全班交流。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5)“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似乎”体会到什么?(没有,安全只是暂时的,因为“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设计意图】将伯诺德夫人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3、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去思考。

4、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5、“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了解人物的内心。

6、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设计意图】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了解人物的内心。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读出他的机智、勇敢。

(四)望着这盏在最好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他们会怎没想?指说。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师总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同学们,他们的这份勇敢与机制,来自哪里?(来自对祖国的爱,来自对敌人的恨,来自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活动课上演一演。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学习浏览阅读的方法。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重点 难点

1、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注意说话时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单得体。

2、了解相声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同学们,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板书课题:打电话

1、出示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合作交流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哦,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是够啰嗦的。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巩固延伸

1、 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 自由组合,找一找自己喜欢的相声段子学说相声。

板书设计: 打电话

啰嗦 耗时 误时

简练 得体 明白 小精灵儿童网站


相关内容

  • 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多彩的民族风情]WORD教案
  • <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中的第二个内容<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一,主要是对不同民族不同的衣食住行特征的学习和了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特 ...

  •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五下)
  • 第1课 我要加入"爱心之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电子邮箱的地址组成: 2. 了解电子邮件相对于传统邮件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 掌握登录电子邮箱的方法,并能发送电子邮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因特网给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二.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 ...

  • 五下二单元作文素材
  • [五下二单元作文素材]五下二单元作文素材作者:淡淡回味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童年,是欢乐的海洋,五下二单元作文素材.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童年是 ...

  • 音乐五下[中国娃]教案
  • 音乐教案<中国娃>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中国娃>,激发做个中国娃的自豪感. 2.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表现作品所展示的内容.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带有中国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通称为"民通"歌曲.歌词纯朴.直率,真诚地表露了华夏子孙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 ...

  • 苏少版音乐五下[前门情思大碗茶]教案1
  • 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对我国戏曲音乐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能主动搜集并学唱戏曲音乐,. (二)能够随音响演唱<前门情思大碗茶>,在体验并模仿京韵大鼓韵味的基础上,表现出远方游子归故里时的爱恋之情.通过学唱<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学生 ...

  • 苏少版美术五下[鱼的纹样]表格教案
  •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第 12 课 鱼的纹样 教材简析 鱼,自古以来和人类关系紧密,是人们所熟悉的动物之一,也 是人类进行艺术表达的常用题材.本课是在认识<海洋生物>的基 础上对鱼进行描绘,要通过收集资料.欣赏交流,让学生尝试用概 括.简化.夸张.装饰等手段重新塑造出更为丰富.生动的鱼的形 ...

  • 鄂教语文五下教案游天然动物园2
  • 游天然动物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懂得详略得当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复述课文.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

  • 习作6 苏教版五下教案
  •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 ...

  • 语文A版语文五下[在天晴了的时候]WORD教案
  • 1在天晴了的时候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