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的教案

11. 《拣麦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的结构布局,学习文章用于表现主题的各种修辞方法(主要为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与探究,体会分析文章中出色的细节描写,体会该散文的语言魅力。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探究文章思路和主题。

难点: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去秋来,又到了收割水稻的时节,同学们有没有挎着篮子拾掇麦穗的经历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张洁的《捡麦穗》吧。

二、走近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 重点关注女性的命运。

三、基础认知

1、 注音

田埂 gěng 麦穗.su ì 积攒.z ǎn 腮s āi 谑xu è; 拗断ǎo 臊 sào 。

2、 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四、整体感知:

(一) 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分析第一部分写农村姑娘们拣麦穗的作用

第一部分的内容删去的话对本文的主体内容其实没有影响,那大家觉得这个部分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铺垫(情节:都是拣麦穗;感情基调:忧伤)、对比(两者对梦想的态度)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或者说是铺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讲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

b. 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农村姑娘在梦想破灭后,便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我” 在梦想破灭后,“常常想起他”,仍然坚守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追求的信念。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二)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 “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1.我是怎样的女孩?

明确: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明确: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 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 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外貌描写、语言、神态、动作、行为等

明确: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憨厚、善解人意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明确: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板书:

童真女孩 孤苦老汉

五、探究

1. “我”为什么会“越来越依恋”卖灶糖的老汉?

①总带些小礼物。 ②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自尊。

他的爱是无私的,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小女孩”。

2. 哪些句子体现了我对老汉的依恋?

我都会送他好远„„看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第二课时

(三)精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 在老汉去世前后作者写了两次小火柿子,写得很有意蕴。

(1)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分析一下作者写火柿子的用意。说说这是什么写法?以前是否见过?举例好处何在。

提示:小火柿子存在的时间,——腊月。火柿子的颜色——美。以物喻人,写人的精神品格。人间美好的东西历经风风雨雨也不改变本色。也可以说是象征。用意:表现老汉美好的品格。虽穷困,但保持对人真诚、善良、爱心。也反衬出了“我”心情的难过和“我”对老汉的怀念。象征的好处:含蓄。

(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补充:在抒情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来暗示乙事物,但同时甲事物本身也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引起读者注意。这种手法叫象征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改变

或者说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孤零零”——孤独;“红得透亮”——温暖、不含杂质;“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经得住考验)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4. 思考:《拣麦穗》还有象征手法吗?。 有,烟荷包。

5. 请仔细品味“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明确:“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明确1. 增强悲剧色彩,因没有珍惜而万分遗憾。

2. 美好的东西总是不再来,要好好珍惜。

3. 桃花源不会再现,折射出那个冷酷、冷漠、冷冻的年代,作者在用这篇散文呼唤真情、呼唤尊重、呼唤一个和谐温情的新社会。

【拓展】象征&比喻

相同处:本体和象征体、本体和喻体之间都有相似点

不同处: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统摄全篇;(白杨礼赞)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运用。

五、板书设计

农村姑娘 备嫁妆 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

“我” 拣麦穗 嫁老汉 梦想幻灭 坚守对至真、至善、至美的

老汉 过世

人间情感孜孜追求的信

六、作业

人生路上,也许你也有过难忘的经历,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至真的情感,至今无法忘怀。模仿本文,记下它吧!请以“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11. 《拣麦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的结构布局,学习文章用于表现主题的各种修辞方法(主要为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与探究,体会分析文章中出色的细节描写,体会该散文的语言魅力。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探究文章思路和主题。

难点: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去秋来,又到了收割水稻的时节,同学们有没有挎着篮子拾掇麦穗的经历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张洁的《捡麦穗》吧。

二、走近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 重点关注女性的命运。

三、基础认知

1、 注音

田埂 gěng 麦穗.su ì 积攒.z ǎn 腮s āi 谑xu è; 拗断ǎo 臊 sào 。

2、 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四、整体感知:

(一) 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分析第一部分写农村姑娘们拣麦穗的作用

第一部分的内容删去的话对本文的主体内容其实没有影响,那大家觉得这个部分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铺垫(情节:都是拣麦穗;感情基调:忧伤)、对比(两者对梦想的态度)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或者说是铺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讲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

b. 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农村姑娘在梦想破灭后,便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我” 在梦想破灭后,“常常想起他”,仍然坚守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追求的信念。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二)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 “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1.我是怎样的女孩?

明确: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明确: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 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 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外貌描写、语言、神态、动作、行为等

明确: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憨厚、善解人意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明确: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板书:

童真女孩 孤苦老汉

五、探究

1. “我”为什么会“越来越依恋”卖灶糖的老汉?

①总带些小礼物。 ②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自尊。

他的爱是无私的,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小女孩”。

2. 哪些句子体现了我对老汉的依恋?

我都会送他好远„„看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第二课时

(三)精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 在老汉去世前后作者写了两次小火柿子,写得很有意蕴。

(1)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分析一下作者写火柿子的用意。说说这是什么写法?以前是否见过?举例好处何在。

提示:小火柿子存在的时间,——腊月。火柿子的颜色——美。以物喻人,写人的精神品格。人间美好的东西历经风风雨雨也不改变本色。也可以说是象征。用意:表现老汉美好的品格。虽穷困,但保持对人真诚、善良、爱心。也反衬出了“我”心情的难过和“我”对老汉的怀念。象征的好处:含蓄。

(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补充:在抒情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来暗示乙事物,但同时甲事物本身也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引起读者注意。这种手法叫象征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改变

或者说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孤零零”——孤独;“红得透亮”——温暖、不含杂质;“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经得住考验)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4. 思考:《拣麦穗》还有象征手法吗?。 有,烟荷包。

5. 请仔细品味“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明确:“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明确1. 增强悲剧色彩,因没有珍惜而万分遗憾。

2. 美好的东西总是不再来,要好好珍惜。

3. 桃花源不会再现,折射出那个冷酷、冷漠、冷冻的年代,作者在用这篇散文呼唤真情、呼唤尊重、呼唤一个和谐温情的新社会。

【拓展】象征&比喻

相同处:本体和象征体、本体和喻体之间都有相似点

不同处: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统摄全篇;(白杨礼赞)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运用。

五、板书设计

农村姑娘 备嫁妆 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

“我” 拣麦穗 嫁老汉 梦想幻灭 坚守对至真、至善、至美的

老汉 过世

人间情感孜孜追求的信

六、作业

人生路上,也许你也有过难忘的经历,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至真的情感,至今无法忘怀。模仿本文,记下它吧!请以“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相关内容

  • [拣麦穗]教案
  • <拣麦穗>学案 东埔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感知作品结构,把握细节描写,体会其所表达的真挚情感:②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作品语言,欣赏其巧妙的写作手法,学会运用对比.衬托.象征.铺垫等手法,表情达意. 3.情感态度价值:体会作品蕴 ...

  • 最大的麦穗公开课教案
  • 最大的麦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前两周我们一起去学校后山春游,还记得你们当时的心情吗? 2.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去享受一种精神的愉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 最大的麦穗教案
  • 16 最大的麦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学会生字"垄", 理解"沉甸甸.埋头.如梦初醒.不失时机.错失良机"等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 ...

  • 最大的麦穗教案
  • 16 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

  • 教案,最大的麦穗
  • 解读哲学大师的语言,领略智慧课堂的魅力,参悟人生之道的真谛,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 ...

  • [观刈麦]教案
  • <观刈麦>教案(郑守英初稿) 教学能力目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赏析 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2005年"中国 ...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
  •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目标:1.初步掌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重点:学会概括无明显关键词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难点: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明确概括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节不同寻常的课,它没有具体课文,更 ...

  • [精品][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 篇一: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 ...

  • [粒粒皆辛苦]教案+9.10
  • <粒粒皆辛苦>教案 棣丰街道白杨小学 许佩佩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爱惜粮食.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