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学案

东埔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感知作品结构,把握细节描写,体会其所表达的真挚情感;②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作品语言,欣赏其巧妙的写作手法,学会运用对比、衬托、象征、铺垫等手法,表情达意。

3.情感态度价值: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我”与老汉间朴素真挚的感情,珍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善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感受“我”与老汉间朴素真挚的感情,推及到对自己人生情感的认识;②体会作品中象征的丰富含义;③体会作品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表情达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提问:关于童年,我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回忆?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是否会觉得自己很傻?

但其实,那些有是我们最纯真的表现,现在的我们学聪明了,不再去幻想些什么,似乎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些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看看作者的童年,有什么美好的梦想,而这些梦想最终又怎样了。

2.打开课本,把注释①读一遍,初步了解作者张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书上介绍的她的其他作品。

二、初识课文,并正音

1.阅读并完成以下这道题:

下列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A )

A. 田埂(gěng) 麦穗(suì) 积攒(zǎn) ...

B. 磕碰(kē) 腮帮(sāi) 戏谑(→ xuè) ...

C. 山坳(ào) 拗→ ǎo) 执拗(niù) ...

D. 害臊(→ sào) 急躁(zào) 干燥(zào) ...

▲全班齐读:把正确的读音一个读两遍。

2.快读阅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提问个别学生,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课内容,并作总结:

板书设计

姑娘们拣麦穗 → 备嫁妆,嫁个好人

拣麦穗 “我” 拣麦穗 → 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老汉去世 → 柿子树下的等待

三、研读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阅读并思考:第一部分只有寥寥几行,删除后本文仍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那么,这一部分可否删除?

总结:不可,本段有其特定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读者这是一段“回忆”,是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2.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阅读并思考:

①农村姑娘们“备嫁妆,嫁个好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全班齐读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总结:没有。

②面对梦想的破灭,姑娘们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全班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

总结:为什么梦想破灭后他们是这样的态度?这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是不自由的,他们不敢也不会抗争,精神上已经麻木了。

③写姑娘们拣麦穗,与“我”有何关系?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a.交代背景:世俗婚姻的郁闷与妇女的不幸

b.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悲伤

c.铺垫:为“我”与老汉的交往作铺垫

3.学习文章第三&四部分(第12—37、38—39自然段)

快递阅读这两个部分,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提问各小组,派代表总结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

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结:天真,贪玩(找出原文中相关的句子,并与二姨们“贼眉贼眼”形成对比。) ②卖灶糖的老汉有事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运用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塑造了一位慈祥和善,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的卖灶糖的老汉形象。

③为什么“我”长大以后还那么依恋卖灶糖的老汉?这种感情真实吗?是爱情、亲情、友情中的一种吗?

总结:“我”和老汉之间是超脱爱情、亲情、友情的人性美——朴素真诚的爱。

这种感情很珍贵,没有收到时代的污染(与姑娘们的无奈形成对比),是人与人之间本应存的温情。

▲分小组角色扮演(“我”、老汉、旁白),朗读这一部分,感受“我”与懒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爱。

四、本课小结

提问个别学生,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讲到目前为止,本课给我们呈献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看看对比起课前第一次阅读总结,对本课的内容是否有了新的了解?

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到“我”与老汉之间朴素真诚的爱,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无利益跨越年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温情。

五、布置作业

思考:1.姑娘们的梦想是“拣麦穗,备嫁妆,嫁个好人”,但最终她们的梦想破灭了。而“我”的梦想是“嫁给卖灶糖的老汉”,那么最终“我”的梦想实现了吗?

2.“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3.“我”与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爱,最终是否消逝了?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

简单介绍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我”与老汉之间朴素真诚的爱。

二、新课研读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部分。(第40—47自然段)

1.全部齐读这一部分,思考并完成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提问个别学生,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

①姑娘们的梦想是“拣麦穗,备嫁妆,嫁个好人”,但最终她们的梦想破灭了。而“我”的梦想是“嫁给卖灶糖的老汉”,那么最终“我”的梦想实现了吗?

总结:没有。

②“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总结:卖灶糖的老汉去世了。

③“我”与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爱,最终是否消逝了?

总结:没有。

2.为什么说“我”与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爱最终没有消逝?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这一部分,并分小组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①老汉去世了,“我”的情感有何表现?

(读课文第44自然段)

总结:哭,伤心。注意此处是以乐景写哀情,是悲哀更透彻心扉。

②“小柿子”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

(读课文第42—44自然段)

总结:象征手法。

小柿子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里顽强的美好事物,他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寄托“我”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我”与老汉之间朴素真诚的爱。

③最后为何要以“烟荷包”结尾?写“烟荷包”有何用意? 总结:烟荷包 学做烟荷包——美好梦想的寄托

找不到烟荷包,唱想起它——对真挚情感不曾忘怀

△由此可见,“我”与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挚的爱,最终没有消逝,因为虽然老汉去世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忘却老汉,没有忘却“我”与他之间的这份温情。

三、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1.内容

板书设计

拣麦穗 (寄托) 梦想

麻木,顺从 寄托人性真善美的信念

2.写作手法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找出文中相关的写作手法。

总结:对比,衬托,象征,铺垫。

重点讲解:象征。

①概念: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②作用: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③举例:十字架象征殉道和神圣;天平和障眼物是最高法院法官的象征;奥运五环的颜色代表奥林匹克精神(五大洲);玫瑰象征爱情等。

(请学生造句,其它学生评价,老师加以指导。)

④与比喻手法作区别:

象征 比喻

艺术手法 修辞手法

构思技巧 语言加工

立意深远 形象生动

四、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过的这几种手法,写几个句子,然后组内互相交流探讨,再派代表展现相关句子,全班同学再进行鉴赏,教师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P71课后“思考·探究·练习”。

2.把课堂“拓展延伸”中运用几种手法所写的句子,写到作业本,并上交检查。

《拣麦穗》学案

东埔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感知作品结构,把握细节描写,体会其所表达的真挚情感;②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作品语言,欣赏其巧妙的写作手法,学会运用对比、衬托、象征、铺垫等手法,表情达意。

3.情感态度价值: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我”与老汉间朴素真挚的感情,珍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善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感受“我”与老汉间朴素真挚的感情,推及到对自己人生情感的认识;②体会作品中象征的丰富含义;③体会作品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表情达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提问:关于童年,我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回忆?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是否会觉得自己很傻?

但其实,那些有是我们最纯真的表现,现在的我们学聪明了,不再去幻想些什么,似乎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些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看看作者的童年,有什么美好的梦想,而这些梦想最终又怎样了。

2.打开课本,把注释①读一遍,初步了解作者张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书上介绍的她的其他作品。

二、初识课文,并正音

1.阅读并完成以下这道题:

下列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A )

A. 田埂(gěng) 麦穗(suì) 积攒(zǎn) ...

B. 磕碰(kē) 腮帮(sāi) 戏谑(→ xuè) ...

C. 山坳(ào) 拗→ ǎo) 执拗(niù) ...

D. 害臊(→ sào) 急躁(zào) 干燥(zào) ...

▲全班齐读:把正确的读音一个读两遍。

2.快读阅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提问个别学生,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课内容,并作总结:

板书设计

姑娘们拣麦穗 → 备嫁妆,嫁个好人

拣麦穗 “我” 拣麦穗 → 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老汉去世 → 柿子树下的等待

三、研读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阅读并思考:第一部分只有寥寥几行,删除后本文仍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那么,这一部分可否删除?

总结:不可,本段有其特定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读者这是一段“回忆”,是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2.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阅读并思考:

①农村姑娘们“备嫁妆,嫁个好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全班齐读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总结:没有。

②面对梦想的破灭,姑娘们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全班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

总结:为什么梦想破灭后他们是这样的态度?这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是不自由的,他们不敢也不会抗争,精神上已经麻木了。

③写姑娘们拣麦穗,与“我”有何关系?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a.交代背景:世俗婚姻的郁闷与妇女的不幸

b.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悲伤

c.铺垫:为“我”与老汉的交往作铺垫

3.学习文章第三&四部分(第12—37、38—39自然段)

快递阅读这两个部分,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提问各小组,派代表总结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

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结:天真,贪玩(找出原文中相关的句子,并与二姨们“贼眉贼眼”形成对比。) ②卖灶糖的老汉有事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运用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塑造了一位慈祥和善,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的卖灶糖的老汉形象。

③为什么“我”长大以后还那么依恋卖灶糖的老汉?这种感情真实吗?是爱情、亲情、友情中的一种吗?

总结:“我”和老汉之间是超脱爱情、亲情、友情的人性美——朴素真诚的爱。

这种感情很珍贵,没有收到时代的污染(与姑娘们的无奈形成对比),是人与人之间本应存的温情。

▲分小组角色扮演(“我”、老汉、旁白),朗读这一部分,感受“我”与懒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爱。

四、本课小结

提问个别学生,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讲到目前为止,本课给我们呈献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看看对比起课前第一次阅读总结,对本课的内容是否有了新的了解?

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到“我”与老汉之间朴素真诚的爱,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无利益跨越年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温情。

五、布置作业

思考:1.姑娘们的梦想是“拣麦穗,备嫁妆,嫁个好人”,但最终她们的梦想破灭了。而“我”的梦想是“嫁给卖灶糖的老汉”,那么最终“我”的梦想实现了吗?

2.“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3.“我”与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爱,最终是否消逝了?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

简单介绍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我”与老汉之间朴素真诚的爱。

二、新课研读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部分。(第40—47自然段)

1.全部齐读这一部分,思考并完成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提问个别学生,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

①姑娘们的梦想是“拣麦穗,备嫁妆,嫁个好人”,但最终她们的梦想破灭了。而“我”的梦想是“嫁给卖灶糖的老汉”,那么最终“我”的梦想实现了吗?

总结:没有。

②“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总结:卖灶糖的老汉去世了。

③“我”与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爱,最终是否消逝了?

总结:没有。

2.为什么说“我”与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爱最终没有消逝?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这一部分,并分小组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①老汉去世了,“我”的情感有何表现?

(读课文第44自然段)

总结:哭,伤心。注意此处是以乐景写哀情,是悲哀更透彻心扉。

②“小柿子”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

(读课文第42—44自然段)

总结:象征手法。

小柿子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里顽强的美好事物,他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寄托“我”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我”与老汉之间朴素真诚的爱。

③最后为何要以“烟荷包”结尾?写“烟荷包”有何用意? 总结:烟荷包 学做烟荷包——美好梦想的寄托

找不到烟荷包,唱想起它——对真挚情感不曾忘怀

△由此可见,“我”与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挚的爱,最终没有消逝,因为虽然老汉去世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忘却老汉,没有忘却“我”与他之间的这份温情。

三、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1.内容

板书设计

拣麦穗 (寄托) 梦想

麻木,顺从 寄托人性真善美的信念

2.写作手法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找出文中相关的写作手法。

总结:对比,衬托,象征,铺垫。

重点讲解:象征。

①概念: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②作用: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③举例:十字架象征殉道和神圣;天平和障眼物是最高法院法官的象征;奥运五环的颜色代表奥林匹克精神(五大洲);玫瑰象征爱情等。

(请学生造句,其它学生评价,老师加以指导。)

④与比喻手法作区别:

象征 比喻

艺术手法 修辞手法

构思技巧 语言加工

立意深远 形象生动

四、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过的这几种手法,写几个句子,然后组内互相交流探讨,再派代表展现相关句子,全班同学再进行鉴赏,教师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P71课后“思考·探究·练习”。

2.把课堂“拓展延伸”中运用几种手法所写的句子,写到作业本,并上交检查。


相关内容

  • 拣麦穗的教案
  • 11. <拣麦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的结构布局,学习文章用于表现主题的各种修辞方法(主要为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与探究,体会分析文章中出色的细节描写,体会该散文的语言魅力.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 ...

  • 最大的麦穗公开课教案
  • 最大的麦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前两周我们一起去学校后山春游,还记得你们当时的心情吗? 2.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去享受一种精神的愉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 最大的麦穗教案
  • 16 最大的麦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学会生字"垄", 理解"沉甸甸.埋头.如梦初醒.不失时机.错失良机"等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 ...

  • 最大的麦穗教案
  • 16 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

  • 教案,最大的麦穗
  • 解读哲学大师的语言,领略智慧课堂的魅力,参悟人生之道的真谛,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 ...

  • [观刈麦]教案
  • <观刈麦>教案(郑守英初稿) 教学能力目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赏析 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2005年"中国 ...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
  •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目标:1.初步掌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重点:学会概括无明显关键词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难点: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明确概括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节不同寻常的课,它没有具体课文,更 ...

  • [精品][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 篇一: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 ...

  • [粒粒皆辛苦]教案+9.10
  • <粒粒皆辛苦>教案 棣丰街道白杨小学 许佩佩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爱惜粮食.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