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建议

中国教育改革建议

——作者:渊夏

三字经所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给我们非常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时到今日我们的教育却如此让人匪夷所思。

本人主要从事高中物理一二三年级教学。根据古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针对中国教育改革方向的个人愚见。

一、首先是家长反省。

当今我们处于一种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让人喘不过气。而我们本身的惰性是我们处理各种压力时,选择了逃避。为了一个冠冕堂皇逃避理由,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所以便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得到众人的赞许,为自己面对压力时寻找一点安慰。

这样的理由没有人去反对,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却错误地利用了这个理由,过分地追逐,甚至迷信“出类拔萃就是成功”。其实,学习只是获取成功的知识要素。要成功还需要很多要素,比如情感体验与控制,发现问题时的责任感,思考问题时的逻辑性,处理问题时的理性等等。

这些教育其实从孩子刚出生时,或者胎教时就应该开始了。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刚满月的婴儿很多事情它都懂了,只是没有能力用言语去表达而已。不注意教育,就养成了坏习惯,等董事了再去改,就难了。

有一次我在妇幼保健医院看见一个家长给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头下放一个很高的枕头,我不知道这样的好处在哪里?还有一个家长给刚出生的婴儿穿上长袜子,护士给婴儿洗澡时发现了,赶紧给扔了,并训斥了家长。这样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婴儿残疾。其实,这些都是家长无知的表现。

孩子蹒跚学步时,偶尔摔了一跤,赶紧扶起来,踹两脚地板。告诉孩子摔跤怨地板,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学习依靠和说谎。小孩爬高时,赶紧叫下来或者扶着凳子让他爬。这时增加了他对爬高的好奇和信心。等你看不见时自己就没有防备的爬上去,结果凳子滑了,他摔下来。哭了,家长赶紧抱起来,踹两脚底板或者对着凳子几巴掌。孩子得到了安慰,但是下次家长看不见时依然会爬,因为他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会摔下来。

其实,小孩子爬高是对事物认知的表现。我们应该鼓励他,但是要让他自己去做,大人不要帮忙。当他开始踩凳子时,凳子就会滑,这时他知道首先要控制凳子不能跑,然后才可以爬高。如果凳子一直滑,他会放弃凳子寻找别的方式。总之,他不会轻易摔着,就是摔倒了也不会很重,这时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再来!时间久了,他从小就知道做事的先后顺序及怎样独立克服。因为,他自己知道摔疼的感觉。这就是独立生活教育的开始。在此教育过程中,不但让他认识了自己,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思考,促进大脑发育。

对于家长,从不要诱导或鼓励孩子在路边要零食吃。可以和他一起去正规的市场买,回家吃。吃饭时,能吃则吃,不想吃不吃。不要哄着或者强制孩子去吃。这样他吃饭不会挑食,不会营养不良,更不会发胖。他对味觉也很敏感,知道饭的冷热,也知道饥饱。

总之,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追求。让他追究属于自己领域的事情。不要强加,也不要根据大人的喜好去诱惑。大人要用朴实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孩子就学会了。大人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长大后会重复大人的行为,而且还会“早熟”。

二、其次是教育管理者反省。

孩子长大后,要进入校园。由社会力量进行统一规范系统的教育。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校园在社会上的位置及其功能。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新生

力量的未来。

为此,教育管理者的任务也就只有一个,实现校园培养新生力量德志体得到全

面发展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个功能,需要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管理,这就是基本的教学秩序。

由于管理者和老师都是成人,教学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有其他方面的需求

和作为。但是,管理者要规范教师和自己的行为,不能把其他方面的需求和作为带到校园里,否则就是渎职。风气一起,谁都会做“披着羊皮的狼”。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想做好一个管理者,自己必须

有比其他被管理者更为出色的控制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规范行为不是靠体制,更不是靠强制惩罚的力量,而是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不热爱,不懂教育,怎样在校园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控制住吗?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未来,管理者更要反省自己是热爱教育?

还是热爱屁股下的位置?还教育一片净土,孩子会还我们一个全新的未来。

三、最后是教师反省。

作为教师,我不知道有多少真的具有教学资格。教学资格不是学识多么渊博,

更不是你获得了多少个证件,而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思路。

中国的教育不缺知识渊博的老师,缺乏的是运用知识的思路。老师都没有运用

知识的思路,他的学生能学到什么?更不要说去做。我们教育宗旨很清晰,考试制度也很完善,为什么到头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无法胜任用人单位赋予的工作?有的根本无法融入这个社会,导致一些应届毕业生的一些极端行为出现。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了问题。

管理者对教育制度的扭曲,导致老师追求虚无的名利,忘记教育之本。更不去

思索完善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

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什么?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会用冠冕堂皇的文字去回答。我

只想分享一下个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感知和总结。

在高中物理中,牛顿三定律是基础。理解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所

以正确理解与应用是关键。

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也是惯性定律,说的是“一切物体总是保持静止或者匀

。说的是一切物体(包括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人)总是安于现状,我们通常叫这种状态为平衡状态。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性呢?因为安于现状是消耗能量最低的,如果改变这种平衡,就要付出的更多些。而事实上,生活当中我们见过真正静止的物体吗?没有。毛泽东还说过“坐地日行八万里”,怎么可能静止?真正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存在吗?也不存在,因为每一个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受其他物体的影响。所以我们人也是一样,不要总想着安于现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生活在真空中。如果生活在真空中也会饿死的。饿不死就要与外界接触,只要与外界接触就不可能安于现状。所以总会有外力迫使你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平衡状态,有了外力,这种平衡状态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为止”了。

有了外力,平衡状态没了,往下面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呢?静止的物体要运动,

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匀速运动了要怎样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规律(F=ma)。

看似简单的三个字母,却揭示非常重要的规律。这个公式里面的F ,就是指“迫

使改变这种状态”的外力。如果有很多个外力,那F 就是指这很多个外力的合力。M 就是质量了,他是整个运动的主题,也就是物体。运动的主题是物体,在这个公式中m 就是代表物体。而a 正是我们要探究的量,能反映物体在改变了平衡状态后所处的状态。我们叫他为加速度,就是使速度增加的物理量,是反映速度增加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增加的快慢怎样计算呢?那就是最后的速度减去起初的速度,这就是增加

的那部分速度,然后除以时间,就是单位时间增加的速度了。大家都在单位时间内增加速度,谁增加的多,谁就跑的块哦。比如我们经常坐的小汽车,在1秒钟内法拉利肯定比富康增加的速度多。这就是反映的加速度大小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a=(Vt -V 0)/t。适当转化一下就是:V t==V0+at 。在这个公式里面: V 0就是原来具有的速度,at 是用了t 时间增加的速度。增加后的速度就是原来的速度加上增加的速度,那就是末速度V t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速度是矢量,可以为负值,所以增加速度后,速度的数值并不一定变大。

我们知道了加速度,也就知道了F=ma是怎么用的了。整个一个牛顿第二定律

的核心就是讲加速度的。因为他是物体在改变平衡状态后,物体要做怎样运动的一个决定性的物理量。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力”,如果想做生活的主人就要知道在“外力”的作用下,

受力物体(包括人)将要做出怎样的反应。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合理地利用“外力”,让我们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改变我们想要的生活。

上面是我在教学当中经常讲的思路。

从中可以看出,我不是在单单的讲物理,而是在讲物理在生活中的故事。故事

化的物理,我确信不是枯燥的。物理中的公式是对规律的关系总结,定理是对规律的文字描述。认识了规律也就知道了定律,知道了公式,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应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回过头,我们看看我们有多少教师在照着课本让学生去死背公式?有多少学生

由于背不会公式而放弃物理?其实物理我认为在高中科目中最能培养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如果放弃了物理,也就放弃了培养这种能力的一次重要的机会。相对于其他学生,放弃了就等于落后了。如果没有机会补回来这种能力的培养,他永远都在落后,怎么可能出类拔萃?

中学教育中,人才没有专于不专之分,更没有怪才的出现,只有基础教育与智力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改革。改革主体是家庭教育,教育管理和教师教学,而不是学生的“减负”。

高等教育,同样如此,只是教育的方向不同。高等教育是属于职业教育,不但包含职业技能教育,更要包含个人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所以高等教育的改革,首要是教师队伍素质和价值观的改革,在此基础上选拔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有志之士从事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建议

——作者:渊夏

三字经所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给我们非常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时到今日我们的教育却如此让人匪夷所思。

本人主要从事高中物理一二三年级教学。根据古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针对中国教育改革方向的个人愚见。

一、首先是家长反省。

当今我们处于一种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让人喘不过气。而我们本身的惰性是我们处理各种压力时,选择了逃避。为了一个冠冕堂皇逃避理由,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所以便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得到众人的赞许,为自己面对压力时寻找一点安慰。

这样的理由没有人去反对,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却错误地利用了这个理由,过分地追逐,甚至迷信“出类拔萃就是成功”。其实,学习只是获取成功的知识要素。要成功还需要很多要素,比如情感体验与控制,发现问题时的责任感,思考问题时的逻辑性,处理问题时的理性等等。

这些教育其实从孩子刚出生时,或者胎教时就应该开始了。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刚满月的婴儿很多事情它都懂了,只是没有能力用言语去表达而已。不注意教育,就养成了坏习惯,等董事了再去改,就难了。

有一次我在妇幼保健医院看见一个家长给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头下放一个很高的枕头,我不知道这样的好处在哪里?还有一个家长给刚出生的婴儿穿上长袜子,护士给婴儿洗澡时发现了,赶紧给扔了,并训斥了家长。这样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婴儿残疾。其实,这些都是家长无知的表现。

孩子蹒跚学步时,偶尔摔了一跤,赶紧扶起来,踹两脚地板。告诉孩子摔跤怨地板,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学习依靠和说谎。小孩爬高时,赶紧叫下来或者扶着凳子让他爬。这时增加了他对爬高的好奇和信心。等你看不见时自己就没有防备的爬上去,结果凳子滑了,他摔下来。哭了,家长赶紧抱起来,踹两脚底板或者对着凳子几巴掌。孩子得到了安慰,但是下次家长看不见时依然会爬,因为他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会摔下来。

其实,小孩子爬高是对事物认知的表现。我们应该鼓励他,但是要让他自己去做,大人不要帮忙。当他开始踩凳子时,凳子就会滑,这时他知道首先要控制凳子不能跑,然后才可以爬高。如果凳子一直滑,他会放弃凳子寻找别的方式。总之,他不会轻易摔着,就是摔倒了也不会很重,这时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再来!时间久了,他从小就知道做事的先后顺序及怎样独立克服。因为,他自己知道摔疼的感觉。这就是独立生活教育的开始。在此教育过程中,不但让他认识了自己,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思考,促进大脑发育。

对于家长,从不要诱导或鼓励孩子在路边要零食吃。可以和他一起去正规的市场买,回家吃。吃饭时,能吃则吃,不想吃不吃。不要哄着或者强制孩子去吃。这样他吃饭不会挑食,不会营养不良,更不会发胖。他对味觉也很敏感,知道饭的冷热,也知道饥饱。

总之,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追求。让他追究属于自己领域的事情。不要强加,也不要根据大人的喜好去诱惑。大人要用朴实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孩子就学会了。大人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长大后会重复大人的行为,而且还会“早熟”。

二、其次是教育管理者反省。

孩子长大后,要进入校园。由社会力量进行统一规范系统的教育。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校园在社会上的位置及其功能。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新生

力量的未来。

为此,教育管理者的任务也就只有一个,实现校园培养新生力量德志体得到全

面发展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个功能,需要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管理,这就是基本的教学秩序。

由于管理者和老师都是成人,教学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有其他方面的需求

和作为。但是,管理者要规范教师和自己的行为,不能把其他方面的需求和作为带到校园里,否则就是渎职。风气一起,谁都会做“披着羊皮的狼”。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想做好一个管理者,自己必须

有比其他被管理者更为出色的控制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规范行为不是靠体制,更不是靠强制惩罚的力量,而是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不热爱,不懂教育,怎样在校园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控制住吗?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未来,管理者更要反省自己是热爱教育?

还是热爱屁股下的位置?还教育一片净土,孩子会还我们一个全新的未来。

三、最后是教师反省。

作为教师,我不知道有多少真的具有教学资格。教学资格不是学识多么渊博,

更不是你获得了多少个证件,而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思路。

中国的教育不缺知识渊博的老师,缺乏的是运用知识的思路。老师都没有运用

知识的思路,他的学生能学到什么?更不要说去做。我们教育宗旨很清晰,考试制度也很完善,为什么到头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无法胜任用人单位赋予的工作?有的根本无法融入这个社会,导致一些应届毕业生的一些极端行为出现。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了问题。

管理者对教育制度的扭曲,导致老师追求虚无的名利,忘记教育之本。更不去

思索完善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

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什么?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会用冠冕堂皇的文字去回答。我

只想分享一下个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感知和总结。

在高中物理中,牛顿三定律是基础。理解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所

以正确理解与应用是关键。

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也是惯性定律,说的是“一切物体总是保持静止或者匀

。说的是一切物体(包括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人)总是安于现状,我们通常叫这种状态为平衡状态。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性呢?因为安于现状是消耗能量最低的,如果改变这种平衡,就要付出的更多些。而事实上,生活当中我们见过真正静止的物体吗?没有。毛泽东还说过“坐地日行八万里”,怎么可能静止?真正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存在吗?也不存在,因为每一个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受其他物体的影响。所以我们人也是一样,不要总想着安于现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生活在真空中。如果生活在真空中也会饿死的。饿不死就要与外界接触,只要与外界接触就不可能安于现状。所以总会有外力迫使你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平衡状态,有了外力,这种平衡状态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为止”了。

有了外力,平衡状态没了,往下面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呢?静止的物体要运动,

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匀速运动了要怎样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规律(F=ma)。

看似简单的三个字母,却揭示非常重要的规律。这个公式里面的F ,就是指“迫

使改变这种状态”的外力。如果有很多个外力,那F 就是指这很多个外力的合力。M 就是质量了,他是整个运动的主题,也就是物体。运动的主题是物体,在这个公式中m 就是代表物体。而a 正是我们要探究的量,能反映物体在改变了平衡状态后所处的状态。我们叫他为加速度,就是使速度增加的物理量,是反映速度增加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增加的快慢怎样计算呢?那就是最后的速度减去起初的速度,这就是增加

的那部分速度,然后除以时间,就是单位时间增加的速度了。大家都在单位时间内增加速度,谁增加的多,谁就跑的块哦。比如我们经常坐的小汽车,在1秒钟内法拉利肯定比富康增加的速度多。这就是反映的加速度大小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a=(Vt -V 0)/t。适当转化一下就是:V t==V0+at 。在这个公式里面: V 0就是原来具有的速度,at 是用了t 时间增加的速度。增加后的速度就是原来的速度加上增加的速度,那就是末速度V t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速度是矢量,可以为负值,所以增加速度后,速度的数值并不一定变大。

我们知道了加速度,也就知道了F=ma是怎么用的了。整个一个牛顿第二定律

的核心就是讲加速度的。因为他是物体在改变平衡状态后,物体要做怎样运动的一个决定性的物理量。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力”,如果想做生活的主人就要知道在“外力”的作用下,

受力物体(包括人)将要做出怎样的反应。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合理地利用“外力”,让我们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改变我们想要的生活。

上面是我在教学当中经常讲的思路。

从中可以看出,我不是在单单的讲物理,而是在讲物理在生活中的故事。故事

化的物理,我确信不是枯燥的。物理中的公式是对规律的关系总结,定理是对规律的文字描述。认识了规律也就知道了定律,知道了公式,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应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回过头,我们看看我们有多少教师在照着课本让学生去死背公式?有多少学生

由于背不会公式而放弃物理?其实物理我认为在高中科目中最能培养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如果放弃了物理,也就放弃了培养这种能力的一次重要的机会。相对于其他学生,放弃了就等于落后了。如果没有机会补回来这种能力的培养,他永远都在落后,怎么可能出类拔萃?

中学教育中,人才没有专于不专之分,更没有怪才的出现,只有基础教育与智力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改革。改革主体是家庭教育,教育管理和教师教学,而不是学生的“减负”。

高等教育,同样如此,只是教育的方向不同。高等教育是属于职业教育,不但包含职业技能教育,更要包含个人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所以高等教育的改革,首要是教师队伍素质和价值观的改革,在此基础上选拔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有志之士从事高等教育。


相关内容

  •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

  • 广播电视大学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细则
  •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实施细则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计划. 一.实施的目的: 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开放教育 ...

  • 中部发展.政策研究与教育政策建议
  • 2013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与河南大学在河南大学成功地举办了以"公共政策研究与教育政策建议"为主题的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河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政策院兼职教授介新研究 ...

  •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行业深度调研报告
  • 2011-2015年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行业深度 调研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分析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应该增加支农资金的有效供给,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并加强政策支持来推进农村 ...

  • 建议书申请书倡议书
  • 三.建议书.倡议书.申请书 (一) 写作理论 1.建议书 [概念] 建议书是个人或单位对于某公共性事 务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向有关单位.报社陈述自己的意见或见解的一种书信. [格式写法] 建议书一般包括标题.称谓.正文.敬 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1)标题:可直接写"建议书"或 ...

  •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 初中历史新课标(全)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 ...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 关于"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 ...

  • 目标新内涵 发展新理念 行动新举措
  • [摘要]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创新亮点,主要集中在目标新内涵.发展新理念和行动新举措.目标新内涵包括新设定的硬性指标.新概括的大指标和新拓展的具体指标,发展新理念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行动新举措包括政策导向新举措.战略工程新举措.计划项目新举措 ...

  • 专家上书深改组称土改误读中央精神
  • 专家上书深改组称土改误读中央精神 一份由17名土改专家联合撰写的土地改革建议报告,上周已提交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这份名为<关于全面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的建议>的报告(下称"建议报告")长达1.3万字,分别涉及"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