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尽在唐诗中

  喜爱唐诗,尤喜爱唐诗中的月。诗含月,月映诗,诗月交融,浑然一体。读诗赏月,赏月吟诗,常常令人心醉神迷。唐诗中有月隐约、闪烁,诗就显得灵秀、柔美、鲜活、靓丽,许多诗作便成了千古绝唱;而月一旦在唐诗中逡巡、游弋,便更加高远、深邃、洁雅、飘逸,让世人景仰无限。   唐朝诗人们当初是不是这么想的,尚不敢妄加揣测,但唐诗中月出现的频率,占据的分量都是举足轻重的。翻开《唐诗三百首》便会看到,无论是初唐、盛唐,还是中唐、晚唐,几乎所有的诗人名作中,都闪耀着月的光芒。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大家的诗中,月更是反复涌出,煌煌千古。看来,唐诗与月,谁也离不开谁,二者联袂,珠联璧合。月,成全了唐诗,而唐诗也为月增添了勃勃生机,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大团圆的精神寄托。   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在唐诗中赏月,你会看到诗人们借月抒怀潇洒浪漫的神采。波涛万顷的南海边上,一轮金黄的圆月已升起在水天一色的高空,诗人张九龄伫立岸边,情怀激荡,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远在天边的亲人,友人,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在凝望着高天上的玉盘,思念亲朋吗?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望月怀远》脱口而出。此刻,我们也仿佛与诗人一道在月华如练,海风氤氲中,带着隐隐的乡愁,掬一捧月色送寄远方……而更叫绝的是诗仙李白的《把酒问月》,读罢,让你不仅拍案叫绝,惊羡不已。你听,诗人首先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继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随后诗人大发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最后“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是何等的纵横昂扬,从酒到月,从月到酒,反复将明月与人生对照。诗人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哲理思索,恐怕是我们今人都难以达到的,其宽广的心胸和潇洒不羁的性格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鲜活而博大。至此,李白寄月抒怀的情愫已达到极致。由此,我们又看到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听角思归》);白居易的“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江楼月》);王维的“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这些诗,均是月在其中,引人遐思。思乡也好,怀亲也罢,殊途同归,都彰显了唐朝诗人们情出胸臆的强烈、浓郁的人生写照。   在唐诗中赏月,你会看到诗人们借月达志爱国忧民的风骨。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用秦汉时的明月与边关,寥寥两句,带给我们的却是遥远的时空感和深切的戍边情。接下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是寥寥两句,不但赞扬了“龙城将军”李广的功绩,也体现了诗人平定叛乱,维护边防的拳拳爱国之心。不难想象身处边塞的诗人,在溶溶的月光下,由边关将士的征战想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安康,绝句油然而生,该是何等的气魄,自然也就不负“七绝圣手”之美誉了。再看李白的《丁都护歌》,诗人那“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对纤夫拖船劳苦场景的悲怆描绘,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置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罪行,也表达了其对劳苦大众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不是吗,夜色朦胧,连水牛热得见到一轮明月都误认为是白天的太阳,吓得不断喘息。就是在这样的酷暑炎夏,船夫们却不分昼夜地“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月光中,诗人怎能不“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其忧民、惜民的伟大形象愈发光彩照人……   在唐诗中赏月,你会看到诗人们借月绘景的鬼斧神工。唐诗里,对名山古刹、深峡幽谷、海阔江宽,奇楼妙阁、人文景观的描绘,常常都离不开月的光环。月,或起统领开篇之奇;或起趣煞收尾之妙;或起点缀烘托之佐;或起画龙点睛之美。走进唐诗便随处可见。“星垂平旷野,月涌大江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这些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人文图。心在诗里,人在画中,摄魂动魄,让人激动不已。便愈发觉得诗月交融的无比美妙,愈发觉得唐诗中的月、景、人被诗人们演绎得天衣无缝,塑造得鬼斧神工……   赏月尽在唐诗中。

  喜爱唐诗,尤喜爱唐诗中的月。诗含月,月映诗,诗月交融,浑然一体。读诗赏月,赏月吟诗,常常令人心醉神迷。唐诗中有月隐约、闪烁,诗就显得灵秀、柔美、鲜活、靓丽,许多诗作便成了千古绝唱;而月一旦在唐诗中逡巡、游弋,便更加高远、深邃、洁雅、飘逸,让世人景仰无限。   唐朝诗人们当初是不是这么想的,尚不敢妄加揣测,但唐诗中月出现的频率,占据的分量都是举足轻重的。翻开《唐诗三百首》便会看到,无论是初唐、盛唐,还是中唐、晚唐,几乎所有的诗人名作中,都闪耀着月的光芒。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大家的诗中,月更是反复涌出,煌煌千古。看来,唐诗与月,谁也离不开谁,二者联袂,珠联璧合。月,成全了唐诗,而唐诗也为月增添了勃勃生机,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大团圆的精神寄托。   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在唐诗中赏月,你会看到诗人们借月抒怀潇洒浪漫的神采。波涛万顷的南海边上,一轮金黄的圆月已升起在水天一色的高空,诗人张九龄伫立岸边,情怀激荡,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远在天边的亲人,友人,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在凝望着高天上的玉盘,思念亲朋吗?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望月怀远》脱口而出。此刻,我们也仿佛与诗人一道在月华如练,海风氤氲中,带着隐隐的乡愁,掬一捧月色送寄远方……而更叫绝的是诗仙李白的《把酒问月》,读罢,让你不仅拍案叫绝,惊羡不已。你听,诗人首先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继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随后诗人大发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最后“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是何等的纵横昂扬,从酒到月,从月到酒,反复将明月与人生对照。诗人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哲理思索,恐怕是我们今人都难以达到的,其宽广的心胸和潇洒不羁的性格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鲜活而博大。至此,李白寄月抒怀的情愫已达到极致。由此,我们又看到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听角思归》);白居易的“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江楼月》);王维的“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这些诗,均是月在其中,引人遐思。思乡也好,怀亲也罢,殊途同归,都彰显了唐朝诗人们情出胸臆的强烈、浓郁的人生写照。   在唐诗中赏月,你会看到诗人们借月达志爱国忧民的风骨。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用秦汉时的明月与边关,寥寥两句,带给我们的却是遥远的时空感和深切的戍边情。接下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是寥寥两句,不但赞扬了“龙城将军”李广的功绩,也体现了诗人平定叛乱,维护边防的拳拳爱国之心。不难想象身处边塞的诗人,在溶溶的月光下,由边关将士的征战想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安康,绝句油然而生,该是何等的气魄,自然也就不负“七绝圣手”之美誉了。再看李白的《丁都护歌》,诗人那“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对纤夫拖船劳苦场景的悲怆描绘,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置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罪行,也表达了其对劳苦大众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不是吗,夜色朦胧,连水牛热得见到一轮明月都误认为是白天的太阳,吓得不断喘息。就是在这样的酷暑炎夏,船夫们却不分昼夜地“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月光中,诗人怎能不“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其忧民、惜民的伟大形象愈发光彩照人……   在唐诗中赏月,你会看到诗人们借月绘景的鬼斧神工。唐诗里,对名山古刹、深峡幽谷、海阔江宽,奇楼妙阁、人文景观的描绘,常常都离不开月的光环。月,或起统领开篇之奇;或起趣煞收尾之妙;或起点缀烘托之佐;或起画龙点睛之美。走进唐诗便随处可见。“星垂平旷野,月涌大江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这些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人文图。心在诗里,人在画中,摄魂动魄,让人激动不已。便愈发觉得诗月交融的无比美妙,愈发觉得唐诗中的月、景、人被诗人们演绎得天衣无缝,塑造得鬼斧神工……   赏月尽在唐诗中。


相关内容

  •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
  •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 宋俊丽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3日 12 版) 上官惠作<中秋望月图>(局部) 庚寅(1770年) 中国嘉德供图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 ...

  • 中秋节或始于唐朝 全唐诗中111首记载赏月习俗
  • 中秋节或始于唐朝 全唐诗中111首记载赏月习俗 2012-09-26 15:25:54 来源:北京日报(转自光明网) 月饼生产车间. 丁辉 举头望月,思乡正浓.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 也许是和人类的拜月情节相关,这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节日:这一天,是美国人的"秋月节&qu ...

  •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 作为我国当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早在唐代就已初具节日氛围,赏月.玩月.宴饮等中秋节俗渐成规模.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欧阳詹<玩月>诗序就认为八月十五"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时候"埃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 ...

  • 中秋节赏月诗会 活动策划
  • 中秋赏月诗会 活动目标: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为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策划中秋赏月会系列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活动研究.了解古往今来咏月诗作者的生平,比较历代文人咏月的意境,领略咏月诗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以听读说写并重,赏析诗歌,拓展教学,丰富知识, ...

  •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 中秋节手抄报诗词内容1: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 ...

  • 李白[静夜思]之辩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真可谓妇孺皆知!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统计,约95%的孩子第一次认识并能背诵的诗歌,也就是这首 诗:而如今的孩子可真是个聪明,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居然也为难住了很多家长和老师:「举头望明月」的 ...

  • 中秋赏月(1)
  • 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一年中,有十二次圆月,而唯独中秋节的月亮,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一轮洗尽铅华的中秋月以它惯有的沉静月月年年地向人世间波洒着充满诗意的光辉. 中秋月,它背负着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年年如是,岁岁依旧.中秋赏月成了人,特别是文人与月的一场天上人 ...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更多图片(2张) 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作品名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皮日 ...

  • 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
  •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