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 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 鸦片战争 清政府 失败 落后 英国 制度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

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 形成君主专制. 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 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极端君主专制局面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明显非理性特色和恐怖色彩的个人独裁,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久安长治。相反,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

总之,所谓极端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军给了闭关自缚的清政府当头一棒。

第二,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有利的条件。首先,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能够激发爱国军民的极大义愤,但是清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封建性,没有能够发动群众。其次,清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本土作战,补给容易,地形熟悉,又搬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大沽清军第二次抗登陆作战获胜表明,只要具有坚定的抗战决心,进行充分的准备,采取符合敌我情况的战法,加上正确的作战指挥,侵略军是完全可以打败的。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朽反动,不仅不能利用有利条件,而且采取了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中国人民,特别是遭到侵略军铁蹄蹂躏的广东和津京地区的人民群众,为了保卫社稷和家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用各种形式打击敌人,使侵略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还有,武器和战术思想的落后,也让清军在作战的过程中十分吃力。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这既

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第三,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

官吏的盲目虚骄与欺骗蒙蔽也对战争造成严重后果。清朝统治者一向把清帝国自诩为“天朝大国”,有着传统的虚骄心理,不屑了解外国情况,对于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不仅耻于学习,而且直斥之为无裨实用的“奇技淫巧”。再加上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内外交往的政策,清朝统治者很难了解外国的情况,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甚少。文武官吏的欺骗蒙蔽,在嘉庆、道光时期已经司空见惯,在战争中同样屡见不鲜。琦善在天津时,把英人无厌之求谎报为“窥其词色,似又愧悔之心”;奕山广州战败,输款求和,却奏说清军大胜,英人“乞抚”,将赎城之费说是代还“商欠”;英军迫其订下城下之盟后退出虎门,奏折却说“夷务大定”,请求撤兵。似此谎报军情,鸦片战争中经常出现。 虚骄与欺蒙,造成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不了解,特别是对英国及英军情况的无知、误解,使清廷对于战争进程很难有所预见,每每受制于敌,穷于应付,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并造成军事指挥上的谬误。 官吏贪污腐败和将帅怯懦溃逃,也给战争造成很坏的影响。那时,非法的贪污,“合法”的贿赂,充斥于乌烟瘴气的官场。主管全国财政的户部,竟成了贪官污吏的渊薮;管理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官员,也上下勾串,贪污舞弊;州县亏空,更是“层见叠出,甚至盈千累万”,

其上司往往为之设法掩盖;官员们还借修缮、兴办工程的机会,贪污冒领;军需报销,又几乎没有不浮报的。官吏贪污使国库收入减少,直接造成道光朝财政困难,财政困难又给战争造成很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一遇有和谈局面,或英军暂停进攻,即令撤兵,“以节糜费”;另一方面,战事迁延,清朝统治者又恐军费支出无所底止,财政难以支持,因而急于对英妥协,以求尽快结束战争。

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多是贪生怕死之辈,战斗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差,与英军打起仗来,成了畏葸卑鄙的懦夫。“就天下大势而论之,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这确乎对鸦片战场上清朝文武官员种种表现的准确概括。在这些“爱钱”而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择手段,“惜死”而不计后果、不顾身份、不知羞耻的文官武将主持下的战役,要想取得胜利,岂非怪事。

第四,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作战方法笨拙。

清军数量上虽处于优势,但素质上却很差,与英军相去甚远。 清军缺少文化教育,官兵们愚昧无知。各军营武官文员冒滥吃缺、克扣军饷的现象普遍存在。需索陋规、诈取贿赂,也是军营中的普遍现象。士兵们生活无保障,缺乏训练,技艺生疏,一临实战,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清军纪律败坏,平时驻守,游手充伍,聚赌贸易,其中有的还吸食鸦片,甚至抢劫百姓;战时征调,则沿途勒索,捶挞贫民,指骂官长,不听号令。加上清军将帅统率无方,不通兵法,不懂战术,毫无全局观念,难以发挥本来就已很低的战斗力。因此,在战场上往往指挥谬误,措置失当。

英军却与此相反。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战略目标明确。作战时,配合密切,能很好地运用战术。为了克服兵力不足的弱点,他们甚至放弃已占领的城市以集中兵力发动新的攻势;在进攻时,又常以少数兵船牵制清军各部,防止清军相互应援,以保证其主攻方向的成功。可见,英军的素质大大优于清军。

从双方的装备看,清军远逊于英军。清军士兵多数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清军的战船虽然种类多,但船体不大,航速不快,全用木制,不耐腐蚀,经不住碰撞和风浪。这种战船用于海上作战甚难。至于武器的制造,也是如此。战争期间赶制的大炮、鸟枪,质量极差,命中率甚低,且易炸裂。

而英军的装备却精良得多。步兵普遍使用步枪。大炮重量从几百斤、数千斤至万余斤。炮弹重量从几磅、十几磅至六十磅不等。英军与清军同样重量的大炮,其发射的炮弹却比清军的重得多。英军大炮置放于炮车之上,机动性好,有效射程远。英国船舰既大且坚,航速也较快。由此可见,在武器装备上,英军处于优势。“船坚炮利”是英军能取胜的重要因素。

第五,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而且在物资、军队、装备等方面作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这场战争是适应当时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之间的较量。

通过对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失败,

最根本的是清政府的腐败与中国社会的落后。由于这种腐败和落后,使中国无论在军力、财力、物力方面,还是在智力、凝聚力方面,都比英国大大逊色,并造成中国在战争中惨败,不得不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深刻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参考文献:《中国革命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2009年修订版)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

谢在华:《试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 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 鸦片战争 清政府 失败 落后 英国 制度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

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 形成君主专制. 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 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极端君主专制局面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明显非理性特色和恐怖色彩的个人独裁,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久安长治。相反,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

总之,所谓极端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军给了闭关自缚的清政府当头一棒。

第二,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有利的条件。首先,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能够激发爱国军民的极大义愤,但是清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封建性,没有能够发动群众。其次,清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本土作战,补给容易,地形熟悉,又搬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大沽清军第二次抗登陆作战获胜表明,只要具有坚定的抗战决心,进行充分的准备,采取符合敌我情况的战法,加上正确的作战指挥,侵略军是完全可以打败的。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朽反动,不仅不能利用有利条件,而且采取了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中国人民,特别是遭到侵略军铁蹄蹂躏的广东和津京地区的人民群众,为了保卫社稷和家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用各种形式打击敌人,使侵略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还有,武器和战术思想的落后,也让清军在作战的过程中十分吃力。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这既

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第三,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

官吏的盲目虚骄与欺骗蒙蔽也对战争造成严重后果。清朝统治者一向把清帝国自诩为“天朝大国”,有着传统的虚骄心理,不屑了解外国情况,对于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不仅耻于学习,而且直斥之为无裨实用的“奇技淫巧”。再加上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内外交往的政策,清朝统治者很难了解外国的情况,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甚少。文武官吏的欺骗蒙蔽,在嘉庆、道光时期已经司空见惯,在战争中同样屡见不鲜。琦善在天津时,把英人无厌之求谎报为“窥其词色,似又愧悔之心”;奕山广州战败,输款求和,却奏说清军大胜,英人“乞抚”,将赎城之费说是代还“商欠”;英军迫其订下城下之盟后退出虎门,奏折却说“夷务大定”,请求撤兵。似此谎报军情,鸦片战争中经常出现。 虚骄与欺蒙,造成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不了解,特别是对英国及英军情况的无知、误解,使清廷对于战争进程很难有所预见,每每受制于敌,穷于应付,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并造成军事指挥上的谬误。 官吏贪污腐败和将帅怯懦溃逃,也给战争造成很坏的影响。那时,非法的贪污,“合法”的贿赂,充斥于乌烟瘴气的官场。主管全国财政的户部,竟成了贪官污吏的渊薮;管理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官员,也上下勾串,贪污舞弊;州县亏空,更是“层见叠出,甚至盈千累万”,

其上司往往为之设法掩盖;官员们还借修缮、兴办工程的机会,贪污冒领;军需报销,又几乎没有不浮报的。官吏贪污使国库收入减少,直接造成道光朝财政困难,财政困难又给战争造成很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一遇有和谈局面,或英军暂停进攻,即令撤兵,“以节糜费”;另一方面,战事迁延,清朝统治者又恐军费支出无所底止,财政难以支持,因而急于对英妥协,以求尽快结束战争。

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多是贪生怕死之辈,战斗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差,与英军打起仗来,成了畏葸卑鄙的懦夫。“就天下大势而论之,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这确乎对鸦片战场上清朝文武官员种种表现的准确概括。在这些“爱钱”而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择手段,“惜死”而不计后果、不顾身份、不知羞耻的文官武将主持下的战役,要想取得胜利,岂非怪事。

第四,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作战方法笨拙。

清军数量上虽处于优势,但素质上却很差,与英军相去甚远。 清军缺少文化教育,官兵们愚昧无知。各军营武官文员冒滥吃缺、克扣军饷的现象普遍存在。需索陋规、诈取贿赂,也是军营中的普遍现象。士兵们生活无保障,缺乏训练,技艺生疏,一临实战,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清军纪律败坏,平时驻守,游手充伍,聚赌贸易,其中有的还吸食鸦片,甚至抢劫百姓;战时征调,则沿途勒索,捶挞贫民,指骂官长,不听号令。加上清军将帅统率无方,不通兵法,不懂战术,毫无全局观念,难以发挥本来就已很低的战斗力。因此,在战场上往往指挥谬误,措置失当。

英军却与此相反。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战略目标明确。作战时,配合密切,能很好地运用战术。为了克服兵力不足的弱点,他们甚至放弃已占领的城市以集中兵力发动新的攻势;在进攻时,又常以少数兵船牵制清军各部,防止清军相互应援,以保证其主攻方向的成功。可见,英军的素质大大优于清军。

从双方的装备看,清军远逊于英军。清军士兵多数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清军的战船虽然种类多,但船体不大,航速不快,全用木制,不耐腐蚀,经不住碰撞和风浪。这种战船用于海上作战甚难。至于武器的制造,也是如此。战争期间赶制的大炮、鸟枪,质量极差,命中率甚低,且易炸裂。

而英军的装备却精良得多。步兵普遍使用步枪。大炮重量从几百斤、数千斤至万余斤。炮弹重量从几磅、十几磅至六十磅不等。英军与清军同样重量的大炮,其发射的炮弹却比清军的重得多。英军大炮置放于炮车之上,机动性好,有效射程远。英国船舰既大且坚,航速也较快。由此可见,在武器装备上,英军处于优势。“船坚炮利”是英军能取胜的重要因素。

第五,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而且在物资、军队、装备等方面作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这场战争是适应当时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之间的较量。

通过对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失败,

最根本的是清政府的腐败与中国社会的落后。由于这种腐败和落后,使中国无论在军力、财力、物力方面,还是在智力、凝聚力方面,都比英国大大逊色,并造成中国在战争中惨败,不得不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深刻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参考文献:《中国革命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2009年修订版)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

谢在华:《试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相关内容

  • 2012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小抄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 ...

  •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答案
  • 论述 1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 ...

  • 中国近代史 自考 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 第一章 1.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 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 简述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① 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 ...

  • 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分数与题型 1.总分 100分 2.论述题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考试内容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考试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2.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作 ...

  • 中国近代史内容期末复习
  • 一.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12[可能论述]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文/亦忱 以区区五万余字谈论中国近代历史,而能起到震聋发聩的效果,在当代中国人中,恐怕非历史学家蒋廷黻莫属. 对中国大陆多数读者来说,蒋廷黻的名字是陌生的,其陌生的程度以我昨天的体会,绝对不亚于第一次听到唐德刚这个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名字.也就是在昨天,在我文章后面的留言中,有一位热心的读者向我推荐了蒋 ...

  • 中国近代史试题及答案
  • 上编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3.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强盛转向衰落并长期迟滞? 有几种典型观点: 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从地理上考察 从文化心态上考察 系统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组成的超稳定系统 另一种说法: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期被少数民族统治,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大破坏.如元 ...

  • 高中历史答题模式-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 高中历史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 ...

  • 自考上海中国近代史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P1 2,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P2 3,封建社会结构核心是P2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5,为什么说清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它的尽头?P3 6,是世界历史上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P4 7,资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