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悲惨世界_看雨果的宗教观

2001年11月

第6期(总第109期)宁夏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NingxiaNo.6,Nov.2001Gen.No.109

从《悲惨世界》宁夏大学外语系,宁夏银川 750021)

:维克多・雨果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还是思想家、政治家,本文通过《悲惨世界》中雨果对宗教及与宗教相关人物和事物的描写,分析了作家的宗教观。了解作家的宗教观,有助于加强对雨果小说的总体认识。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宗教观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6-0114-03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22部诗集、12部戏剧、20部小说和散文,若干论文等珍贵作品。《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巴黎圣母院》等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名著。其中长篇名著《悲惨世界》作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丰碑,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20世纪中叶的法国,社会冲突和阶级矛盾异常激烈。雨果早年受母亲影响,拥护封建王朝,后积极参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827年发表《〈克伦威尔〉序言》,成为当时一篇反古典主义的檄文和浪漫主义运动的纲领。七月革命后,雨果一度拥护君主立宪制,但1848年的革命,使他又转向了共和主义。在《悲惨世界》的写作过程中,雨果曾一度卷入政治漩涡,停止创作,竞选当议员,转向左派,同右派决裂。1852年他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政变而被放逐达19年之久。期间完成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19年的流亡生涯,对雨果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团体精神和党派之争,不再顾忌社会、法律、信仰、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忌自己成功的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使他置身于这一切之外,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达到所有视听的声音。总之,流亡生涯使他能够清醒地看待社会,认真地思考社会问题,因而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且是深刻的思想作品。正如他在《悲惨世界》序言中所说“:值此文明的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还借助于法律和习俗硬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孱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生产社会压抑,即

收稿日期:2001-07-18

作者简介:张淑琴(1963-),女,宁夏中卫县人,宁夏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114—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深刻地揭示了人间的一切不幸,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而且,雨果作为人类命运的思想者,其深刻性正在于他把这些因果放到社会历史中去考察,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矛盾。

悲剧的命运,都是由社会、宗教(或其他信仰)、在一生的悲剧,都是由于当时社会法律的不公造成的。犯监狱中度过了前半生。然而“,苦役犯”,刑满释放后,持,。正当他对社会充满绝望和憎恨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尽屈辱和误解、为他人,完美地完成了命运赋予他的使命。

,雨果的这部作品始终弥漫着一种宗教气息,对应了一种迷惘—感化—升华的宗教行为,宣扬基督教仁慈博爱和宗教感化的巨大力量。雨果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述了卞福汝主教的一生,讲述了小皮克普斯修道院的生活,还有许多与宗教相关的细节,此外,他还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宗教观。我们看到,冉阿让从一个刚刚走出监狱、对社会抱有着极大对立情绪并再次犯下偷盗罪行的人,转化为品德高尚、忍辱负重、具有牺牲精神的人,促其转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福汝主教的言行,也就是基督宗教所宣扬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教义,从而显示了宗教感化的巨大力量。由此我们看到了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巨大影响。

小说还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小皮克普斯修道院的内部情况,描写了修女们的生活状况。作者力图通过对一个修道院的描写揭示当时欧洲国家修道院的总体情况。那么,他对修道院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他说“:在一个国家,修道院繁衍过盛,就成为交通的纽结、阻碍的设施、懒惰的中心,而不是那里所需要的劳动中心。对于大社会体来说,修道院恰似橡树上的寄生物、人体上的肿瘤。修道院兴旺和肥硕,则意味着地方贫困。修道制在文明初期还有益处,能用精神力量抑制野蛮行为,但是到了人民成熟的时期就有害了。况且,修道制,在纯洁时期成为有益的种种因素,到了衰朽腐败的阶段,还继续做出榜样就转为有害了。”“修院,尤其是古代修女院,正如本世纪还出现在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的那种,确是中世纪的一种可悲的产物。修院,那类修院,集各种恐怖之大成。地道的天主教修院,笼罩着死亡的黑色之光。”

雨果对修道院的评价,无疑是非常犀利的。在他的另一部历史题材的浪漫主义长篇《巴黎圣母院》中,对天主教会的本质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巴黎圣母院》描写了善良美貌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和相貌丑陋而心灵高尚的圣母院敲钟人伽西莫多的悲惨遭遇,还塑造了一个披着宗教外衣,有着道貌岸然的外表和淫邪狠毒内心的副主教克罗德・孚罗洛形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天主教要求人们持守心灵洁净,禁止在思想上产生淫邪念头,而献身天主教的传教士,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是那么卑鄙和肮脏,没有受到来自宗教的任何惩罚,而无罪的爱斯梅拉达却被宗教法庭以杀人女巫判以死刑。在这部小说中,雨果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会的罪恶,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控诉。

我们也许要疑惑,雨果一方面肯定基督宗教仁慈博爱的精神,赞扬宗教创造奇迹,改造人的德行的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雨果又对封建教会给予有力的抨击,怎样理解他的这种两面性呢?笔者认为,这正是他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的深刻性,他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和人性的东西,不管它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合法。但他又不是完全地把教会放在对立面,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度,而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以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教会、看待宗教问题。他认为应该谴责阴谋诡计猖獗的教会,蔑视热衷于俗权的教会,他说“:修院那种地方,既荒唐谬误,又清静纯洁,既导向迷途,又有良好愿望,既让人愚昧无知,又充满献身精神,既苦修折磨,又殉难得道,因此

—115—

一提起修院,几乎总是有褒有贬。”他认为,信仰,人所必须,毫无信仰的人实在不幸。“我们所经历的时刻……多少人垂下头,意志消沉,而周围那么多人追求享乐,沉溺于短暂而丑恶的物质生活,无论谁能退隐修道,在我们看来都是可敬的。……在我们社会中,妇女受苦最深,隐居修院就是对社会的抗议,可以说修女院无可争议的有几分庄严。”

综上所述,雨果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宗教观呢?雨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封建教会对人们精神的奴役,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对人性的无情催残和扭曲,撕去了邪恶宗教伪善的外套,从内部炸毁了为现行制度作解释和辩护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宗教学说,这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扬仁慈博爱的基督宗教精神,宣扬宗教的巨大感化力量,19世纪的人,还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的这些认识,,社会,无论是雨果生活的19世纪还是21,教义的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况,《圣经》为精神内核的基督,即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基督教通过十字架的形象宣扬忍耐、,以一种道德价值判断的世俗面孔深入民心。雨果不可能不受到基督宗教的影响,不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因此,雨果思想上的局限性在于,当他为社会和人民探索出路的时候,把希望寄托在基督教仁慈博爱和宗教感化的力量上。但这一点并不影响他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毕竟《悲惨世界》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法律如何维护有产者的利益而压迫劳苦群众的本质,肯定和歌颂了共和主义者的战斗精神。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宗教问题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们处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压迫下,既不能理解这种压迫而又无力反抗的消极产物,是人们以幻想的方式对现实世界所作出的歪曲反映。其本身是违反科学的,对被压迫人民改变自己的处境起着精神麻醉作用,是束缚人们的异己力量。它起到的作用是奴役人民群众的精神,阻止人民群众的反抗,从而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在阶级社会,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宗教形态部分反映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说,它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该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执行着“牧师”的职能,宗教从本质上讲与剥削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宗教为剥削阶级服务,这是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的基本方面,而这种作用,在封建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从根本上讲,宗教作为颠倒的世界观,它的虚幻性、保守性决定了它易于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它是剥削阶级麻醉被剥削阶级反抗斗志,用以巩固剥削制度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论》《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2〕李艾兰《人道主义:———雨果小说的灵魂》,载《新闻出版交流》,1997年4月。

〔3〕彭敏《对人类的探索与追求:———试论雨果小说的思想体系》,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第2期。

(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4〕孔祥霞《论巴金与雨果》:,载《浙江大学学报》

〔5〕李国栋《美丑辨正法:———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审美追求》,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6〕高韵青《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载《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7〕许娟丽《一个被宗教扭曲了的灵魂:———浅谈〈巴黎圣母院〉中的克罗德》,载《唐都学刊》,1990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冷 月)

—116—

2001年11月

第6期(总第109期)宁夏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NingxiaNo.6,Nov.2001Gen.No.109

从《悲惨世界》宁夏大学外语系,宁夏银川 750021)

:维克多・雨果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还是思想家、政治家,本文通过《悲惨世界》中雨果对宗教及与宗教相关人物和事物的描写,分析了作家的宗教观。了解作家的宗教观,有助于加强对雨果小说的总体认识。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宗教观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6-0114-03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22部诗集、12部戏剧、20部小说和散文,若干论文等珍贵作品。《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巴黎圣母院》等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名著。其中长篇名著《悲惨世界》作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丰碑,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20世纪中叶的法国,社会冲突和阶级矛盾异常激烈。雨果早年受母亲影响,拥护封建王朝,后积极参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827年发表《〈克伦威尔〉序言》,成为当时一篇反古典主义的檄文和浪漫主义运动的纲领。七月革命后,雨果一度拥护君主立宪制,但1848年的革命,使他又转向了共和主义。在《悲惨世界》的写作过程中,雨果曾一度卷入政治漩涡,停止创作,竞选当议员,转向左派,同右派决裂。1852年他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政变而被放逐达19年之久。期间完成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19年的流亡生涯,对雨果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团体精神和党派之争,不再顾忌社会、法律、信仰、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忌自己成功的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使他置身于这一切之外,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达到所有视听的声音。总之,流亡生涯使他能够清醒地看待社会,认真地思考社会问题,因而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且是深刻的思想作品。正如他在《悲惨世界》序言中所说“:值此文明的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还借助于法律和习俗硬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孱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生产社会压抑,即

收稿日期:2001-07-18

作者简介:张淑琴(1963-),女,宁夏中卫县人,宁夏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114—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深刻地揭示了人间的一切不幸,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而且,雨果作为人类命运的思想者,其深刻性正在于他把这些因果放到社会历史中去考察,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矛盾。

悲剧的命运,都是由社会、宗教(或其他信仰)、在一生的悲剧,都是由于当时社会法律的不公造成的。犯监狱中度过了前半生。然而“,苦役犯”,刑满释放后,持,。正当他对社会充满绝望和憎恨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尽屈辱和误解、为他人,完美地完成了命运赋予他的使命。

,雨果的这部作品始终弥漫着一种宗教气息,对应了一种迷惘—感化—升华的宗教行为,宣扬基督教仁慈博爱和宗教感化的巨大力量。雨果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述了卞福汝主教的一生,讲述了小皮克普斯修道院的生活,还有许多与宗教相关的细节,此外,他还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宗教观。我们看到,冉阿让从一个刚刚走出监狱、对社会抱有着极大对立情绪并再次犯下偷盗罪行的人,转化为品德高尚、忍辱负重、具有牺牲精神的人,促其转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福汝主教的言行,也就是基督宗教所宣扬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教义,从而显示了宗教感化的巨大力量。由此我们看到了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巨大影响。

小说还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小皮克普斯修道院的内部情况,描写了修女们的生活状况。作者力图通过对一个修道院的描写揭示当时欧洲国家修道院的总体情况。那么,他对修道院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他说“:在一个国家,修道院繁衍过盛,就成为交通的纽结、阻碍的设施、懒惰的中心,而不是那里所需要的劳动中心。对于大社会体来说,修道院恰似橡树上的寄生物、人体上的肿瘤。修道院兴旺和肥硕,则意味着地方贫困。修道制在文明初期还有益处,能用精神力量抑制野蛮行为,但是到了人民成熟的时期就有害了。况且,修道制,在纯洁时期成为有益的种种因素,到了衰朽腐败的阶段,还继续做出榜样就转为有害了。”“修院,尤其是古代修女院,正如本世纪还出现在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的那种,确是中世纪的一种可悲的产物。修院,那类修院,集各种恐怖之大成。地道的天主教修院,笼罩着死亡的黑色之光。”

雨果对修道院的评价,无疑是非常犀利的。在他的另一部历史题材的浪漫主义长篇《巴黎圣母院》中,对天主教会的本质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巴黎圣母院》描写了善良美貌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和相貌丑陋而心灵高尚的圣母院敲钟人伽西莫多的悲惨遭遇,还塑造了一个披着宗教外衣,有着道貌岸然的外表和淫邪狠毒内心的副主教克罗德・孚罗洛形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天主教要求人们持守心灵洁净,禁止在思想上产生淫邪念头,而献身天主教的传教士,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是那么卑鄙和肮脏,没有受到来自宗教的任何惩罚,而无罪的爱斯梅拉达却被宗教法庭以杀人女巫判以死刑。在这部小说中,雨果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会的罪恶,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控诉。

我们也许要疑惑,雨果一方面肯定基督宗教仁慈博爱的精神,赞扬宗教创造奇迹,改造人的德行的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雨果又对封建教会给予有力的抨击,怎样理解他的这种两面性呢?笔者认为,这正是他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的深刻性,他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和人性的东西,不管它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合法。但他又不是完全地把教会放在对立面,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度,而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以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教会、看待宗教问题。他认为应该谴责阴谋诡计猖獗的教会,蔑视热衷于俗权的教会,他说“:修院那种地方,既荒唐谬误,又清静纯洁,既导向迷途,又有良好愿望,既让人愚昧无知,又充满献身精神,既苦修折磨,又殉难得道,因此

—115—

一提起修院,几乎总是有褒有贬。”他认为,信仰,人所必须,毫无信仰的人实在不幸。“我们所经历的时刻……多少人垂下头,意志消沉,而周围那么多人追求享乐,沉溺于短暂而丑恶的物质生活,无论谁能退隐修道,在我们看来都是可敬的。……在我们社会中,妇女受苦最深,隐居修院就是对社会的抗议,可以说修女院无可争议的有几分庄严。”

综上所述,雨果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宗教观呢?雨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封建教会对人们精神的奴役,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对人性的无情催残和扭曲,撕去了邪恶宗教伪善的外套,从内部炸毁了为现行制度作解释和辩护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宗教学说,这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扬仁慈博爱的基督宗教精神,宣扬宗教的巨大感化力量,19世纪的人,还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的这些认识,,社会,无论是雨果生活的19世纪还是21,教义的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况,《圣经》为精神内核的基督,即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基督教通过十字架的形象宣扬忍耐、,以一种道德价值判断的世俗面孔深入民心。雨果不可能不受到基督宗教的影响,不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因此,雨果思想上的局限性在于,当他为社会和人民探索出路的时候,把希望寄托在基督教仁慈博爱和宗教感化的力量上。但这一点并不影响他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毕竟《悲惨世界》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法律如何维护有产者的利益而压迫劳苦群众的本质,肯定和歌颂了共和主义者的战斗精神。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宗教问题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们处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压迫下,既不能理解这种压迫而又无力反抗的消极产物,是人们以幻想的方式对现实世界所作出的歪曲反映。其本身是违反科学的,对被压迫人民改变自己的处境起着精神麻醉作用,是束缚人们的异己力量。它起到的作用是奴役人民群众的精神,阻止人民群众的反抗,从而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在阶级社会,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宗教形态部分反映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说,它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该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执行着“牧师”的职能,宗教从本质上讲与剥削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宗教为剥削阶级服务,这是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的基本方面,而这种作用,在封建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从根本上讲,宗教作为颠倒的世界观,它的虚幻性、保守性决定了它易于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它是剥削阶级麻醉被剥削阶级反抗斗志,用以巩固剥削制度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论》《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2〕李艾兰《人道主义:———雨果小说的灵魂》,载《新闻出版交流》,1997年4月。

〔3〕彭敏《对人类的探索与追求:———试论雨果小说的思想体系》,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第2期。

(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4〕孔祥霞《论巴金与雨果》:,载《浙江大学学报》

〔5〕李国栋《美丑辨正法:———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审美追求》,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6〕高韵青《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载《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7〕许娟丽《一个被宗教扭曲了的灵魂:———浅谈〈巴黎圣母院〉中的克罗德》,载《唐都学刊》,1990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冷 月)

—116—


相关内容

  • 论雨果长篇小说的冲突艺术美
  • 论雨果长篇小说的冲突艺术美 作者:张文波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9期 摘 要: 冲突艺术美是重要的文艺美学形态,雨果的长篇小说充分表现了冲突艺术美.<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经典的三部长篇小说,在这三部小说中作者用三种 ...

  • 解读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乌托邦情结
  • [摘 要]小说<巴黎圣母院>是著名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说改编成电影上演以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时刻闪耀着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精神,乌托邦情结和人文主义色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将选取根据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巴 ...

  • 论[悲惨世界]的堕落与救赎主题---毕业论文 精品
  • [标题]论<悲惨世界>的堕落与救赎主题 [作者]张 波 [关键词]宗教 法律 堕落 救赎 [指导老师]周 仁 成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 言 维克多?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22部诗集.12部戏剧.20部小说和散文,若干论文等珍 ...

  • 论[巴黎圣母院]人物的爱情观1(1)
  • 陕西省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爱情观 姓 名 田泳龙 准考证号 [1**********]8 指导教师 祝菊贤 写作时间 2010年8月 联系方式 [1**********]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 ...

  •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形象分析
  • 美国文艺批评家圣茨伯里说:"<巴黎圣母院>绘画出中世纪巴黎既辉煌又阴暗的风貌,它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怜悯,赞赏,恐怖等情感的超凡技能,它具有运用词语进行绘画的出色才能,他掌握了瑰丽的文辞,无穷诗歌的内涵以及他自己也不能左右的那种感染读者的气势磅礴的风格." <巴黎 ...

  • 论_巴黎圣母院_的人物描写艺术
  • 文本研究电影文学 论<巴黎圣母院>的人物描写艺术 ◆刘露营(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摘 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和艺术也别具一格.本文通过对人物美丑进行对照,通过对道德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来进行描写,使这部作品极具震撼力和 ...

  • 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分野
  • 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分野 以<悲惨世界>和<人间喜剧>为例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异同 若是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条美丽的金鱼同置于19世纪的法国这个鱼缸之中,一尾是雨果,那么另一尾便是巴尔扎克.本次作业的题目是以某部作品为例,分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不同,毫不犹豫的就想到了雨果 ...

  • 从文本到电影:论冉阿让形象的艺术嬗变
  • [摘 要] 万众期待的音乐剧经典<悲惨世界>走上了银幕,这是电影首次通过音乐语言来诠释雨果的这部名作,也是文学文本.电影影像与声乐艺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悲惨世界>音乐剧电影的视角切入,在文学作品过渡到电影影像的平台上,从表现形式.情节重构.形象塑造.主题表达和现实意义五个方 ...

  • 伏尔泰简介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演说一开始,雨果就用"巨星陨落"来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并高度概括了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纪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