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的民族特色

  内容摘要:白马藏族作为一个独特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也保留了原始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其艺术与宗教、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表现出粗犷率真、古朴单纯的民族艺术特征。尤其以木雕傩面具最具有民族特色,整个制作过程具有神圣独特的仪式,雕刻与彩绘图案相结合,造型奇特,色彩怪异,且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含义。  关键词: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艺术特色:文化含义  白马藏族是居住在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带的古老民族,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偏僻险阻,所以保留了相对独特原始的民族文化。白马藏族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傩舞表演,以祭祀神灵,驱鬼除邪,祈求新年吉祥平安。他们的民族傩舞分为“池哥昼”和“麻昼”两种基本形式,表演者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头戴傩面具,随强烈的锣鼓节奏迈步挥舞法器进行表演。尤其以头上佩带的木雕傩面具最具有民族特色,雕刻与彩绘图案相结合,造型奇特,色彩怪异,且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含义。  一、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的类型及形式特征  由于白马藏族的傩舞分为“池哥昼”和“麻昼”两种基本形式,所以其面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因傩舞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池哥昼面具由“池哥”面具和“池母”面具构成,是白马藏族中流传最广泛的面具,池哥也称“池哥神”,在池哥昼傩舞中一般有四个池哥(有些村寨为三个),是白马藏族傩舞池哥昼中的男性祖先神灵,所以面具也表现出威武、凶悍、狰狞甚至恐怖的视觉特征和精神意味。早期的池哥面具造型粗犷古朴,色彩古雅单纯。现代的池哥面具则造型奇特诡异,鹰勾鼻子,獠牙裂嘴,头上长双角,眉毛倒竖如火焰,眼窝深陷,眼球格外大而突出,而且额头正中间有“纵目”(老大的纵目明显,其他池哥面具的纵目则图案化了),体现出白马藏族美术造型中独特的“目文化”特征。面具的色彩主要以红色、黄色、绿色、黑色等为主进行搭配,光怪陆离,对比强烈,既有突出的装饰性,又体现出单纯大胆的民间艺术趣味。池母是白马藏族池哥昼中的女性神仙,有些白马人也将其称为“菩萨”,在池哥昼傩舞中一般有两个池母。池母面具的形象特征是柳眉凤眼,头戴凤冠,两鬓贴花,和善慈祥,体现出女性的温柔娴雅。面庞的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神情安详,面部的色彩采用象征性手法,多用黄色或粉红色平涂,眼睛、头发、眉毛采用单纯的固有色黑色描画,嘴唇用朱红色涂染,既增强了对比,也突出了造型和结构,既体现了女性柔美的共性特征,也表现出健康、单纯的民族特征。  “麻昼”也称“十二相”,因面具为十二个以生肖动物为主体的角色而得名,不同地域的白马藏族十二相的角色构成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川北南坪地区的十二相由龙、牛、虎、豹、熊、狮子、凤凰、羊、大鬼、小鬼、男鬼、女鬼共十二个角色构成;甘肃陇南白马藏族的十二相由狮子、牛、虎、龙、鸡、猪六个生肖动物、两个“池哥”、两个“池母”和两个“笑面小鬼”共十二个角色组成,并以六个动物面具代表“十二生肖”。在十二相傩舞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以生肖动物为主的面具,在造型方面,将写实造型和意象造型两种语言结合运用,有些动物的造型极度夸张,例如狮子和鸡;有些则又十分肖似,例如猪。色彩方面主要以艳丽的装饰色彩为主,在遵从生肖动物本身色彩的同时也大胆采用象征性、装饰性色彩,从而形成诡异神秘的傩文化特色。  白马藏族在族属上虽然归于藏族,但学术界多认为是古代氐族的遗裔,作为一个独特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也保留了原始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从艺术形态上来看,白马藏族没有所谓的纯艺术,他们的艺术与宗教、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没有刻意地追求形式感,而是从现实生活、宗教信仰的需要出发来进行造型和描绘。所以其美术造型中往往表现出粗犷率真、古朴单纯的民族艺术特征,尤其早期的池哥面具以及法器雕刻,造型稚拙质朴,色彩古朴单纯,和古代非洲的木雕显示出相似的审美属性,虽然形式粗犷单纯,但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深厚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现代白马藏族的傩面具在造型与彩绘图案方面,吸收了汉族民间社火以及戏剧脸谱的形式特征,突破了传统面具的单纯古朴,具有突出的装饰色彩,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变异,但面具造型中一些基本的民族文化符号却始终不变。  二、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的制作程序  白马藏族傩面具的制作一般由村寨中的木匠来完成,有些村寨则由专门的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来制作。由于傩面具代表他们的祖先神形象,所以整个制作过程也具有神圣独特的仪式。其基本样式则是世代相传,所以面具的雕刻要在白马村寨的头人或德高望重的文化传承人引导下完成,制作方法也有祖传的规定性。具体步骤大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材。白马藏族傩面具的材料一般用比较轻便的桐木、椴木、麻柳木雕刻,便于佩带和表演,一般在农历七、八月间砍伐木料,扒皮后放置于山野,此时木料停止生长,砍伐后不易破裂,第二年夏天才将半干的木料从野外运回,放在洁净的地方待用。待雕刻的木料要晒到半干,不能湿雕,否则于后会裂缝;也不能全干,否则坚硬不易雕刻。  2.雕刻。雕刻面具的工具一般为木匠的常用工具,主要有斧子、平金(锛)、凿子等,也有些相对独特的如刮刀、斜刀等工具,因为面具的造型需要精雕细琢。在雕刻面具之前,首先要根据天干地支选择良晨吉日,同时要烧纸点香,向神祷告,表示对神的敬畏。雕刻面具的过程是,先用斧子等工具砍出大体造型,再用凿子、刮刀等工具精细雕琢,再后进行必要的剖光和打磨,为后续的着色打好基础。据有些村寨的白马人介绍,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是祖传的,不能外传。雕刻一个面具大约需要10至20天,整套面具雕刻完成则需要半年时间。据入贡山的白马文化传承人班正廉老人介绍,傩面具的造型样式也是祖传的,不能随意改变,就象神像的谱系一样,世代流传,否则会触怒神灵,得到报应。  3.着色。基本造型雕刻完成后,就用油漆颜料涂染。面部的文饰也基本固定,例如池哥中的老大额上有纵目,为三只眼,其他池哥的图像样式也基本固定,各有讲究,而色彩则可以自由搭配,一般以红、黄、绿、黑等色彩为主。涂染面具的颜料最初用山野的花草汁或果汁,后来在与汉族民间宗教美术的融合中开始用传统的矿物或植物颜料,目前已大量采用油漆。面具的造型固定不变,而色彩则要间隔几年翻新一次,以保持色彩的新鲜感,也表示对神灵的敬畏。雕刻绘制完成以后,还要举行祭神仪式,类似于汉民族宗教绘画的“招神”或“开光”仪式,因此有些白马人也将这种仪式称为“开光”。

  内容摘要:白马藏族作为一个独特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也保留了原始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其艺术与宗教、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表现出粗犷率真、古朴单纯的民族艺术特征。尤其以木雕傩面具最具有民族特色,整个制作过程具有神圣独特的仪式,雕刻与彩绘图案相结合,造型奇特,色彩怪异,且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含义。  关键词: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艺术特色:文化含义  白马藏族是居住在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带的古老民族,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偏僻险阻,所以保留了相对独特原始的民族文化。白马藏族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傩舞表演,以祭祀神灵,驱鬼除邪,祈求新年吉祥平安。他们的民族傩舞分为“池哥昼”和“麻昼”两种基本形式,表演者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头戴傩面具,随强烈的锣鼓节奏迈步挥舞法器进行表演。尤其以头上佩带的木雕傩面具最具有民族特色,雕刻与彩绘图案相结合,造型奇特,色彩怪异,且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含义。  一、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的类型及形式特征  由于白马藏族的傩舞分为“池哥昼”和“麻昼”两种基本形式,所以其面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因傩舞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池哥昼面具由“池哥”面具和“池母”面具构成,是白马藏族中流传最广泛的面具,池哥也称“池哥神”,在池哥昼傩舞中一般有四个池哥(有些村寨为三个),是白马藏族傩舞池哥昼中的男性祖先神灵,所以面具也表现出威武、凶悍、狰狞甚至恐怖的视觉特征和精神意味。早期的池哥面具造型粗犷古朴,色彩古雅单纯。现代的池哥面具则造型奇特诡异,鹰勾鼻子,獠牙裂嘴,头上长双角,眉毛倒竖如火焰,眼窝深陷,眼球格外大而突出,而且额头正中间有“纵目”(老大的纵目明显,其他池哥面具的纵目则图案化了),体现出白马藏族美术造型中独特的“目文化”特征。面具的色彩主要以红色、黄色、绿色、黑色等为主进行搭配,光怪陆离,对比强烈,既有突出的装饰性,又体现出单纯大胆的民间艺术趣味。池母是白马藏族池哥昼中的女性神仙,有些白马人也将其称为“菩萨”,在池哥昼傩舞中一般有两个池母。池母面具的形象特征是柳眉凤眼,头戴凤冠,两鬓贴花,和善慈祥,体现出女性的温柔娴雅。面庞的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神情安详,面部的色彩采用象征性手法,多用黄色或粉红色平涂,眼睛、头发、眉毛采用单纯的固有色黑色描画,嘴唇用朱红色涂染,既增强了对比,也突出了造型和结构,既体现了女性柔美的共性特征,也表现出健康、单纯的民族特征。  “麻昼”也称“十二相”,因面具为十二个以生肖动物为主体的角色而得名,不同地域的白马藏族十二相的角色构成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川北南坪地区的十二相由龙、牛、虎、豹、熊、狮子、凤凰、羊、大鬼、小鬼、男鬼、女鬼共十二个角色构成;甘肃陇南白马藏族的十二相由狮子、牛、虎、龙、鸡、猪六个生肖动物、两个“池哥”、两个“池母”和两个“笑面小鬼”共十二个角色组成,并以六个动物面具代表“十二生肖”。在十二相傩舞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以生肖动物为主的面具,在造型方面,将写实造型和意象造型两种语言结合运用,有些动物的造型极度夸张,例如狮子和鸡;有些则又十分肖似,例如猪。色彩方面主要以艳丽的装饰色彩为主,在遵从生肖动物本身色彩的同时也大胆采用象征性、装饰性色彩,从而形成诡异神秘的傩文化特色。  白马藏族在族属上虽然归于藏族,但学术界多认为是古代氐族的遗裔,作为一个独特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也保留了原始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从艺术形态上来看,白马藏族没有所谓的纯艺术,他们的艺术与宗教、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没有刻意地追求形式感,而是从现实生活、宗教信仰的需要出发来进行造型和描绘。所以其美术造型中往往表现出粗犷率真、古朴单纯的民族艺术特征,尤其早期的池哥面具以及法器雕刻,造型稚拙质朴,色彩古朴单纯,和古代非洲的木雕显示出相似的审美属性,虽然形式粗犷单纯,但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深厚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现代白马藏族的傩面具在造型与彩绘图案方面,吸收了汉族民间社火以及戏剧脸谱的形式特征,突破了传统面具的单纯古朴,具有突出的装饰色彩,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变异,但面具造型中一些基本的民族文化符号却始终不变。  二、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的制作程序  白马藏族傩面具的制作一般由村寨中的木匠来完成,有些村寨则由专门的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来制作。由于傩面具代表他们的祖先神形象,所以整个制作过程也具有神圣独特的仪式。其基本样式则是世代相传,所以面具的雕刻要在白马村寨的头人或德高望重的文化传承人引导下完成,制作方法也有祖传的规定性。具体步骤大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材。白马藏族傩面具的材料一般用比较轻便的桐木、椴木、麻柳木雕刻,便于佩带和表演,一般在农历七、八月间砍伐木料,扒皮后放置于山野,此时木料停止生长,砍伐后不易破裂,第二年夏天才将半干的木料从野外运回,放在洁净的地方待用。待雕刻的木料要晒到半干,不能湿雕,否则于后会裂缝;也不能全干,否则坚硬不易雕刻。  2.雕刻。雕刻面具的工具一般为木匠的常用工具,主要有斧子、平金(锛)、凿子等,也有些相对独特的如刮刀、斜刀等工具,因为面具的造型需要精雕细琢。在雕刻面具之前,首先要根据天干地支选择良晨吉日,同时要烧纸点香,向神祷告,表示对神的敬畏。雕刻面具的过程是,先用斧子等工具砍出大体造型,再用凿子、刮刀等工具精细雕琢,再后进行必要的剖光和打磨,为后续的着色打好基础。据有些村寨的白马人介绍,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是祖传的,不能外传。雕刻一个面具大约需要10至20天,整套面具雕刻完成则需要半年时间。据入贡山的白马文化传承人班正廉老人介绍,傩面具的造型样式也是祖传的,不能随意改变,就象神像的谱系一样,世代流传,否则会触怒神灵,得到报应。  3.着色。基本造型雕刻完成后,就用油漆颜料涂染。面部的文饰也基本固定,例如池哥中的老大额上有纵目,为三只眼,其他池哥的图像样式也基本固定,各有讲究,而色彩则可以自由搭配,一般以红、黄、绿、黑等色彩为主。涂染面具的颜料最初用山野的花草汁或果汁,后来在与汉族民间宗教美术的融合中开始用传统的矿物或植物颜料,目前已大量采用油漆。面具的造型固定不变,而色彩则要间隔几年翻新一次,以保持色彩的新鲜感,也表示对神灵的敬畏。雕刻绘制完成以后,还要举行祭神仪式,类似于汉民族宗教绘画的“招神”或“开光”仪式,因此有些白马人也将这种仪式称为“开光”。


相关内容

  • 民间传说与甘肃文县白马人族群认同
  • 第16卷第3期(2011)Vol.16No.3(2011) 民间传说与甘肃文县白马人族群认同 杨 垚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成县742500) 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摘要: 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 ...

  • 略论贵州地戏面具和藏戏面具的异同性
  • 摘 要: 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和藏戏面具是受古老的傩文化影响,发展进化而来的较具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面具艺术,比较这两种面具文化,对研究传统面具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具有美学和民俗学的意义. 关键词: 贵州地戏面具 藏戏面具 异同性 共通性 面具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历史有40 ...

  • 藏戏说课稿
  • 7*<藏戏>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比喻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 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 ...

  • 白马藏族的面具舞习俗
  • 姐地奇 葩 白马 藏族 的 面具舞习俗 格桑卓玛 格桑 卓玛摄 居住 在四 川省平 武 县 南坪 县 以 及甘肃 文县 的 白 马藏族 举 凡各 山 寨都有 木刻 而 具 . , . . 粉 水彩 广告色或金粉等 . . . . . 牙齿 眼 缘用 白色 嘴 唇 鼻 . . . 相 邻汉 族 人 称 ...

  • [独特的装扮]教案3
  • <独特的装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探究面具艺术的过程中,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及其文化内涵,学会设计制作面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外面具艺术的探究,学会一般欢庆聚会中的面具设计与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面具相关知识,学习设计制作面具,丰富校园艺术节的内容,让学生 ...

  • 白马藏族刺绣工艺的民族特征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白马藏族刺绣工艺的民族特征 作者:岳锋 余永红 来源:<雕塑>2014年第01期 内容摘要:白马藏族刺绣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形成了平针绣.拼贴绣.盘筋绣等针法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而且具象图案与抽象图形有机统一,不仅具有丰富的艺 ...

  • 藏族节日介绍
  • 藏族年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不同,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在藏族年节文化中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它的系统性.多样性.喜庆气氛,充分地显示了藏民族务实求真,诚挚友爱,内聚亲合的精神和性格. 燃灯节 藏语称"葛登阿曲",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 ...

  • 布达拉宫的艺术特征
  • 布达拉宫的艺术特征 (一)由一组组华丽的大.小经堂.灵塔殿.佛堂及地方行政办公室.住房和喇嘛寺院等组成的建筑群体, 主体建筑东西宽三百六十余米, 南北长约一百四十米, 建筑面积达九万平方米, 加上山前城廓和山后勿王潭公园, 占地达四十一公顷. 布达拉宫: 外观十三层, 最高外达一百一十五· 四米.是 ...

  • 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意涵及美学价值
  • 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意涵 及美学价值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藏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藏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起到娱乐.健身的作用,更是节日.庆典.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这些内容丰富,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息的传统体育活动,在美学上显示了独具一格的特点,深受各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