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建筑”情节之我见
——以苏州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
良渚博物馆相较为例
近年来对于中华文化于现代建筑应用之议题甚为火热,中外建筑师对此纷纷进行了探索。身为出生与中国大陆的80后青年,我们对于中国精神的体验和继承,渴望而因嘈杂难辨真伪。仿古亭榭的红漆开始愈加明艳,老木匠得意的斗拱也变成了钢筋水泥,生来心中朦胧的中国形象开始变得愈加模糊。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本校建筑系教授张毓峰老师的杭州历史博物馆和 英国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 的杭州良渚博物馆同为对中国庭院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探索,但从参观者角度出发,体验很是不同。
杭州历史博物馆
简介:杭州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吴山北麓,基地为一缓坡台地,东西狭长。基地北部分布着写破旧民居,南部是香樟林,环境优美,白
墙树影婆娑相映。博物馆平面布局采用传统民居的合
院布局方式。依据山势,博物馆布置了一横一纵两条
轴线,主轴眼等高线,布置三进的陈列空间,次轴两
进,作为临时展厅,两者之间以连廊、巷道、庭院相
连。为适应展览的大空间需要,传统合院的庭院改造
为两层通高玻璃中庭。又因后期展览改造,现在博物
馆主楼中只留下一个庭院。
庭院空间主题: 设计者意图用轴线上空间的虚实变化来达到丰富空间层次,以及将外部空间引入室内,增加空间趣味性的目的。因此,设计者在主轴上布置了“序厅(2层通高)→展厅→中庭(2层通高)→展厅→天井(露天)→展厅”的序列,次轴则由主轴上的中庭开始,形成了“中庭→连廊→水院→展厅→中庭(2层通高)→展厅”的序列。但是,由博物馆布展需要而改造后的建筑,从参观者的体验上来说,似乎没有达到设计者所希望的“丰富空间层次,将室外的自然和人工美景引入参观过程”的目的。
首先,在改造后,主轴中的天井在布展中被遮上,成为了展
厅的一部分,主轴的序列也就成了“序厅→展厅→中庭→展厅”。
而作为主要虚空间的中庭,缺乏必要的主题或事件,使其成为区
别于主轴序列上其它空间的的一个点,给参观者以不同的刺激,
以达到丰富层次的目的。这里的中庭成了一个被动、涣散的空间,
参观者很难将它与过道明确区分。这里的中庭起到了流线节点的
作用,但是对于一个转折或过渡,
却缺乏高潮,难以给人一个确切的
印象,对于空间层次的丰富性贡献
寥寥。次轴上的序列布置也同样是平淡,缺少变化。博物馆主
楼中唯一的露天庭院,也由原来的设计中的水院变成了一个小
庭院。与连廊的宽度比起来,庭院的尺度很小,布置也无甚惊
奇。庭院三边为玻璃窗,无遮无挡,一览无余。
整个博物馆主楼的虚空间布置给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博物馆采用了传统合院形式,却在庭院的部分未能像传统庭院般事事精心,给人草草结束的感觉。
良渚博物馆
简介:良渚博物馆坐落于一个以水为主题的公园北端,用
来收藏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博物馆镶嵌在一个水中的小岛
上,西边是柔和的覆土园林景观,有一条逐渐变宽的溪流引导
通往山上的博物馆。从停车场到博物馆入口庭院,需经过一座
桥。博物馆由4个条形体量组成,这些体量具有相同的宽度(18
米),但高度不同,从而形成一种外部可见的雕塑感形式。
庭院被置入在每个体块。庭院相连,成为了游览路线的一部分,同时也起到连接不同展厅的作用尽管博物馆的展厅是线性的,但是精心设计的室内庭院,不但作为自然采光空间和休闲空间,还未博物馆相对独立的游览路线提供了更高的复杂性。博物馆南面有一个小岛,是一片展区,与博物馆以一座小桥连接。
庭院空间主题:博物馆有五个庭院,其中两个为办公、采光庭院,不再游览路线之内,不作分析。三个主要的庭院分别是入口庭院,连接一、二展厅的水院,以及展厅出口处与室外展场以桥相连的树院。入口庭院延续着建筑外部的雕塑感,庭院内部散布着几棵大树,树影静止的投在在灰黄色石灰石建筑表皮之上,营造出一种静谧、古老的气氛,是接下来的参观内容的铺叙。庭院内部地面铺装延伸至大厅内部,削弱了庭院与建筑的界限。
水院和树院采取了形同的形式,即四周的柱廊围合的景观庭院。水院作为两个展厅的连接和过渡,主题上延续了展览的内容——玉琮。水中错落的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玉琮,水从玉琮中缓缓涌出,亦动亦静,有种静谧的喜悦。水院及玉琮的主题为上一部分的游览做了一个很好的收尾,也自然的将主题过渡到了下一个展厅。树院是整个博物馆游览的结尾,院子本身的主题并不让人影响深刻,但是院子尽头的墙上,设计者开了一个矩形的景框,无论是从里面看外面的小岛和树林,还是从外面看里面的树院都让人惊喜。另一个让人惊喜的的是两个院子中对光的表现。柱廊上部的留白,为光留下了表演的幕布。
苏州博物馆
简介: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的历史街区中心,毗邻拙政园和忠王府。
特殊的地
理位置决定了这座建筑的特殊性。如何处理新建
筑与古城,与基地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在此前提
下,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成为了
设计中的主要难题。
方案最终采用了园林的布局方式,从鸟瞰图
上观察,建筑的秩序以及尺度都使这个新建筑很
好的融入了周围的环境,甚至有些难辨真假。在
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亦是用现代建筑材料描画出
了传统建筑的意境。但是由于博物馆功能与古典
园林的巨大区别,苏州博物馆中的庭院的设计与传统的庭院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博物馆平面布局,中间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以及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展厅以及休闲、办公区域。由于苏州博物馆路途较远,未能抽出时间去苏州参观,因此在这里仅以手中所能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
庭院空间主题:苏州博物馆的庭院设计采取了一些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如对景、借景、障景、漏景等。在新馆中营造传统园林的意味。在博物馆的主轴上布置了两个层级的庭院:入口庭院组织了入口、售票与大厅,从而形成了一个次级公共空间,帮助参观者形成一种场所感;这样,主庭院就形成了一个内聚的庭院,将传统园林的内聚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中间主庭院是博物馆的中心,所有的展厅流线都沿着它布置。一进入口大厅,正对月门外即是一汪碧水,水池的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和墙外的婆娑树影,白墙下是贝聿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片石假山,黛瓦粉墙衬出一幅工笔峰嶂,水光粼粼,倒影中白墙黑瓦,意境高妙。传统园林中借景和对景的手法在这里被开门见山的应用了。大厅的东西两翼的尽端,
分别是露天紫藤茶座和莲池,沿着笔直的大道走过去,墙壁上的六边形窗洞不时显露出窗外变换着的粉黛青竹。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内部,也围合成了一些小型的内聚性的庭院。展厅内常有六角形的玻璃窗开向小庭院,而玻璃配合各种木格栅的使用,让室内的光影变得生动。按设计的参观流线,即可欣赏精美的藏品,亦可观赏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观。在展厅绕来绕去,仿佛走远,却又突然回到了水池边。
对比良渚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的庭院设计,
图片出处:苏州博物馆照片由网络下载,其他为现场拍摄。
参考文献
[1]、陆绍明. 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范雪.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学报. 2007(2):99-102.
“庭院建筑”情节之我见
——以苏州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
良渚博物馆相较为例
近年来对于中华文化于现代建筑应用之议题甚为火热,中外建筑师对此纷纷进行了探索。身为出生与中国大陆的80后青年,我们对于中国精神的体验和继承,渴望而因嘈杂难辨真伪。仿古亭榭的红漆开始愈加明艳,老木匠得意的斗拱也变成了钢筋水泥,生来心中朦胧的中国形象开始变得愈加模糊。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本校建筑系教授张毓峰老师的杭州历史博物馆和 英国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 的杭州良渚博物馆同为对中国庭院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探索,但从参观者角度出发,体验很是不同。
杭州历史博物馆
简介:杭州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吴山北麓,基地为一缓坡台地,东西狭长。基地北部分布着写破旧民居,南部是香樟林,环境优美,白
墙树影婆娑相映。博物馆平面布局采用传统民居的合
院布局方式。依据山势,博物馆布置了一横一纵两条
轴线,主轴眼等高线,布置三进的陈列空间,次轴两
进,作为临时展厅,两者之间以连廊、巷道、庭院相
连。为适应展览的大空间需要,传统合院的庭院改造
为两层通高玻璃中庭。又因后期展览改造,现在博物
馆主楼中只留下一个庭院。
庭院空间主题: 设计者意图用轴线上空间的虚实变化来达到丰富空间层次,以及将外部空间引入室内,增加空间趣味性的目的。因此,设计者在主轴上布置了“序厅(2层通高)→展厅→中庭(2层通高)→展厅→天井(露天)→展厅”的序列,次轴则由主轴上的中庭开始,形成了“中庭→连廊→水院→展厅→中庭(2层通高)→展厅”的序列。但是,由博物馆布展需要而改造后的建筑,从参观者的体验上来说,似乎没有达到设计者所希望的“丰富空间层次,将室外的自然和人工美景引入参观过程”的目的。
首先,在改造后,主轴中的天井在布展中被遮上,成为了展
厅的一部分,主轴的序列也就成了“序厅→展厅→中庭→展厅”。
而作为主要虚空间的中庭,缺乏必要的主题或事件,使其成为区
别于主轴序列上其它空间的的一个点,给参观者以不同的刺激,
以达到丰富层次的目的。这里的中庭成了一个被动、涣散的空间,
参观者很难将它与过道明确区分。这里的中庭起到了流线节点的
作用,但是对于一个转折或过渡,
却缺乏高潮,难以给人一个确切的
印象,对于空间层次的丰富性贡献
寥寥。次轴上的序列布置也同样是平淡,缺少变化。博物馆主
楼中唯一的露天庭院,也由原来的设计中的水院变成了一个小
庭院。与连廊的宽度比起来,庭院的尺度很小,布置也无甚惊
奇。庭院三边为玻璃窗,无遮无挡,一览无余。
整个博物馆主楼的虚空间布置给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博物馆采用了传统合院形式,却在庭院的部分未能像传统庭院般事事精心,给人草草结束的感觉。
良渚博物馆
简介:良渚博物馆坐落于一个以水为主题的公园北端,用
来收藏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博物馆镶嵌在一个水中的小岛
上,西边是柔和的覆土园林景观,有一条逐渐变宽的溪流引导
通往山上的博物馆。从停车场到博物馆入口庭院,需经过一座
桥。博物馆由4个条形体量组成,这些体量具有相同的宽度(18
米),但高度不同,从而形成一种外部可见的雕塑感形式。
庭院被置入在每个体块。庭院相连,成为了游览路线的一部分,同时也起到连接不同展厅的作用尽管博物馆的展厅是线性的,但是精心设计的室内庭院,不但作为自然采光空间和休闲空间,还未博物馆相对独立的游览路线提供了更高的复杂性。博物馆南面有一个小岛,是一片展区,与博物馆以一座小桥连接。
庭院空间主题:博物馆有五个庭院,其中两个为办公、采光庭院,不再游览路线之内,不作分析。三个主要的庭院分别是入口庭院,连接一、二展厅的水院,以及展厅出口处与室外展场以桥相连的树院。入口庭院延续着建筑外部的雕塑感,庭院内部散布着几棵大树,树影静止的投在在灰黄色石灰石建筑表皮之上,营造出一种静谧、古老的气氛,是接下来的参观内容的铺叙。庭院内部地面铺装延伸至大厅内部,削弱了庭院与建筑的界限。
水院和树院采取了形同的形式,即四周的柱廊围合的景观庭院。水院作为两个展厅的连接和过渡,主题上延续了展览的内容——玉琮。水中错落的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玉琮,水从玉琮中缓缓涌出,亦动亦静,有种静谧的喜悦。水院及玉琮的主题为上一部分的游览做了一个很好的收尾,也自然的将主题过渡到了下一个展厅。树院是整个博物馆游览的结尾,院子本身的主题并不让人影响深刻,但是院子尽头的墙上,设计者开了一个矩形的景框,无论是从里面看外面的小岛和树林,还是从外面看里面的树院都让人惊喜。另一个让人惊喜的的是两个院子中对光的表现。柱廊上部的留白,为光留下了表演的幕布。
苏州博物馆
简介: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的历史街区中心,毗邻拙政园和忠王府。
特殊的地
理位置决定了这座建筑的特殊性。如何处理新建
筑与古城,与基地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在此前提
下,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成为了
设计中的主要难题。
方案最终采用了园林的布局方式,从鸟瞰图
上观察,建筑的秩序以及尺度都使这个新建筑很
好的融入了周围的环境,甚至有些难辨真假。在
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亦是用现代建筑材料描画出
了传统建筑的意境。但是由于博物馆功能与古典
园林的巨大区别,苏州博物馆中的庭院的设计与传统的庭院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博物馆平面布局,中间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以及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展厅以及休闲、办公区域。由于苏州博物馆路途较远,未能抽出时间去苏州参观,因此在这里仅以手中所能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
庭院空间主题:苏州博物馆的庭院设计采取了一些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如对景、借景、障景、漏景等。在新馆中营造传统园林的意味。在博物馆的主轴上布置了两个层级的庭院:入口庭院组织了入口、售票与大厅,从而形成了一个次级公共空间,帮助参观者形成一种场所感;这样,主庭院就形成了一个内聚的庭院,将传统园林的内聚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中间主庭院是博物馆的中心,所有的展厅流线都沿着它布置。一进入口大厅,正对月门外即是一汪碧水,水池的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和墙外的婆娑树影,白墙下是贝聿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片石假山,黛瓦粉墙衬出一幅工笔峰嶂,水光粼粼,倒影中白墙黑瓦,意境高妙。传统园林中借景和对景的手法在这里被开门见山的应用了。大厅的东西两翼的尽端,
分别是露天紫藤茶座和莲池,沿着笔直的大道走过去,墙壁上的六边形窗洞不时显露出窗外变换着的粉黛青竹。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内部,也围合成了一些小型的内聚性的庭院。展厅内常有六角形的玻璃窗开向小庭院,而玻璃配合各种木格栅的使用,让室内的光影变得生动。按设计的参观流线,即可欣赏精美的藏品,亦可观赏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观。在展厅绕来绕去,仿佛走远,却又突然回到了水池边。
对比良渚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的庭院设计,
图片出处:苏州博物馆照片由网络下载,其他为现场拍摄。
参考文献
[1]、陆绍明. 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范雪.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学报. 2007(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