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资源的知识,初步学习招贴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应用活动,提高对水资源的危机感的认识,知道用美术的方式关注生活。

3.初步学习利用招贴画宣传节约水资源,唤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命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人类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环境的核心,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水资源已经在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中心地位。本课学习内容就是要求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并能用美术的方式——设计招贴画来宣传保护水资源。此课的学习是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重在学生关注美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综合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提高。

教科书中选用了中国国家节水标志来引入学习,说明了我国历来就是“善治国者必治水”。从大禹开始,治水与治国始终密不可分。治水害,兴水利,是治国安邦的重点。教科书中的“小知识”介绍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现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以及世界水日的知识等。这些水资源保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启发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书中的水循环图例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水资源的知识(水资源是天然资源,具有再生性、有限性、分布不均匀性和使用上的不可替代性);二是可以为学生后面的招贴画创新设计开阔思维广度,让学生能懂得设计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知道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美术活动。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资源知识,能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

难点:巧妙地设计并进行一次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美术宣传活动。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世界水日等知识,初步了解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史、文化等。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名画家笔下水姿态的欣赏体会,完成第一次练习:用合适的线条画某一种水的姿态。

3.展示学生用线条描绘的各种水姿态的作业,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水资源被破坏前后的现状对比,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水资源。

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调查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总结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制定针对该办法的宣传活动方案。

6.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中国国家节水标志的设计手法,教师介绍其他地区先进的水资

源保护方法。

9.拓展:要求学生课后寻找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招贴画实物等。

教学过程

1.请学生展示第一课时学习后搜集的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根据课本的图片欣赏,讨论以下2个问题:

(1)什么是招贴画?

(2)招贴画的特点是什么?

3.教师在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之后进行小结:招贴画通常包括创意图形和标题两个部分:创意图形可以用各种手法来表现;标题可大可小,要与图形协调地编排设计在一起。

4.欣赏各种爱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学习招贴设计的多种方法。

5.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设计一幅爱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画。

6.学生完成招贴设计,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招贴画,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水资源,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

第2课 砖石上的雕刻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和了解砖石雕刻作品的有关知识。

2.运用刻、挖法,学习制作泥板雕刻,提高造型能力。

3.感悟砖石雕刻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体验造型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砖石雕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如同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它如同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与砖石雕刻相关的知识,学习如何利用泥板雕刻的方式,设计制作一件浮雕作品。教科书第6页展示了一组不同时代砖石雕刻的作品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砖石雕刻艺术,知道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像或花纹,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壁面装饰。图中这些砖石雕刻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传统的吉祥图案,有花鸟鱼虫,有动植物,也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艺术品,体会作品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兴趣。

教科书第7页展示了泥板雕刻的基本创作步骤,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示范,同时还提示学生:运用点、线、面的关系,把作品雕刻得更美观。教师要结合局部示范和相关步骤,为学生完成作品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展示4幅构思巧妙、富有童趣的浮雕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中国古代雕刻文化的传承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泥板雕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难点:根据材质的特点,巧妙构思,创作出具有一定主题的浮雕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浮雕作品《五四运动》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之一),说说作品带给你什么感受。

2.教师小结,出示课题:《砖石上的雕刻》。

3.引导学生欣赏历代砖石雕刻艺术品,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砖雕作品的艺术魅力。

4.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7页的泥板雕刻步骤图,师生共同探究:怎样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教师适当进行示范。

5.提出作业建议: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

6.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泥板雕刻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7.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8.展示评价:以“泥雕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

9.拓展延伸:欣赏不同材质的雕刻艺术品:玉雕、木雕等。

第3课 墙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墙文化(功能、类别)和艺术特点,感受不同风格的墙的艺术美。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学习如何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将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独特的“墙”。

3.感受丰富多样的墙,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墙,在古代有壁、垣、墉、堵等别称。墙有界定和分割空间的作用。城墙、院墙、围墙,都是一种界墙,用来围合建筑物的。墙可以围护一座民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一座城,甚至一个国家。围护房屋的墙壁有内外墙之分,外墙承担“围护”功能,内墙则起着分隔作用,即把房屋内部划分为若干使用空间。墙依其所处部位的不同而各有专名,并呈现多样的

造型。由于墙体材料不同而造成的质感不同,又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墙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建筑风貌,传递该地域的文化信息。因此,以“墙”为学习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让学生用泥巴通过多样化的泥塑方法对“墙”进行造型表现。教师进行本课教学时要重在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文化、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教材中选用了中国故宫的红墙和万里长城的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欣赏中知晓我国悠久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之情。教材还呈现了各种材质、造型不同的墙实景照片,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墙的质感美。教材中列举了两堵墙的构思图稿和泥塑实物,向学生介绍了构思到创作表现的过程。“讨论角”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泥塑墙的表现方法。

书中的学生作品图例一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二是可以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创作表现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能懂得泥塑的多重技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墙。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解决本课难点,即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2.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难点: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纸张、泥巴和泥塑工具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墙。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关键词(材料、形状、色彩)选择一面墙进行介绍。

3.教师小结:墙的种类繁多,不管用什么材料、什么形状,稳固对建造一面墙来说,非常重要。介绍墙的组成部分:墙脚、墙顶和墙身。点明墙脚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材料的墙,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材料给墙带来了怎样不同的美感?

5.教师启发学生创新: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表现墙?假如只用泥又该怎样创作表现墙呢?

6.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用泥巴制作零件。

7.教师创作墙体图纸,让学生欣赏同学创作的砖块墙图纸方案,感受砖的多样性,同时强调注意墙的稳固性和趣味性。

8.引导学生欣赏陶艺大师创作的墙作品和同学的泥塑墙作品。

9.教师提出本课时的作业要求:

(1)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2)灵活运用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10. 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II. 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12. 拓展:启发学生观察、欣赏各种艺术墙。

第4课 家乡的古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古塔的特征、历史与文化。

2.学习用纸版画的方式表现家乡的古塔,提高造型能力。

3.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它承载了东方各国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它雄伟壮观、结构精美,在辽阔的大地上,随处都矗立着它的身影。这些古塔虽然历经沧桑,但魅力依旧,直到今天仍受人敬仰,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本课以《家乡的古塔》为题,目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搜集、了解家乡古塔的历史与文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古塔这一建筑形式。在感受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从美术角度、美术表现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塔、表现塔的能力,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祖国各地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塔,既有不同材料建造的古塔全景图,也有放大了的木塔局部的图片。这些均体现了古塔的一般特点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特性。通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塔的建筑特点。

教科书中选用的同龄人作品具有代表性,两者都是用纸版画方式表现的,但因印制的工具材料不同,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教科书中提供的步骤图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纸版画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为学生的造型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创作中要鼓励学生尝试使用纸版画的不同印制方法进行表现,帮助学生提高感受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学习用美术的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一般纸版画或单色粉印版画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观察分析古塔的结构特征,用纸版画完成家乡古塔的创作。

难点:理解并掌握纸版画底版制作中古塔的拼摆、粘贴顺序和古塔特征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或水粉颜料和水粉笔或彩色铅笔等)。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及玻璃板或水粉颜料和水粉笔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杭州著名的古塔,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古塔的传说与故事?一起与同学分享。

2.出示课题:家乡的古塔。提问:你的家乡有古塔吗?说说它的特点。

3.欣赏古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塔的文化。

(1)塔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2)塔的材质有哪些变化?

(3)塔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研究纸版画表现古塔的步骤。

5.同龄人作品欣赏,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6.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评价。

8.拓展延伸。

第5课 美术档案袋

一、教字目标

1.了解美术档案袋的意义,初步学习装帧设计。

2.完成美术学习资料搜集、标签制作、分类编号、展示作品等整个学习过程。

3.了解设计与学习生活的联系,感受美术设计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美术档案袋主要是用来搜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用以展现学生的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映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一种良好习惯养成。设 计和制作美术档案袋,能培养学生自己保留优秀作品的习惯,从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学会取优除劣,能够自己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作品怎样是好的,怎样是不太好的,这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从整理—搜集—交流一出成果一自我愉悦,产生自豪感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收获后的喜悦及成就感是来自于自己所积累的作品,但实际上,是孩子们在不断积累搜集的过程中逐渐地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因而对孩子来说,档案袋评价是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的。小小一个美术档案袋,虽然不是很精美,却都是独一无二的,无不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忠实地记录下了他们成长的历程,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2.重点、难点。

重点:美术档案袋的制作过程。

难点:如何制作能突出个性的美术档案袋。 .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优秀的美术作业、制作美术档案袋的工具与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美术档案袋的示范作业,以及教学示范演示的课件及其他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展示一个未经装饰的档案袋,提问:这个袋子有什么用途?(装文件等)再展示一个已装饰好的美术档案袋(专门装美术作品,特征鲜明),两者进行比较,有什么不 同?

学生讨论美术档案袋的作用。

2.探究。

(1)欣赏一些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课件)

(2)学生谈谈自己的制作想法。

(3)提问:如何设计制作一个美术档案袋?(小组讨论)

3.制作步骤。

(1)选择自己满意的作业。(2)将作业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编号或分类。

(3)选用文件袋,作为美术档案袋。

(4)制作标签,注明姓名、班级、学号、建档日期。

(5)搜集自己的评语、同学的评语、老师的评语或者家长的评语。

(6)美术作业和各种评语按编号或分类,放进美术档案袋中。

4.布置作业。

设计制作一个体现个性和美观的美术档案袋封面。

5.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组员讨论,共同拟订和完善各自的美术学习档案袋设计方案,并补充一些学生互评工作。 学生分头按设计方案进行标签设计制作、选择作品、分类编号、汇总作业等工作。

6.作业讲评。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运用实物投影),开展欣赏评述。

7.课后拓展。

欣赏各类电脑档案袋作品及各类设计优美的档案袋,并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制作其他学科的学习记录袋,不断提高美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6课 眼睛的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眼镜的基本结构,尝试学习眼镜创意设计。

2.体验眼镜欣赏、手绘草图、材质与制作方法创新等过程,学习设计制作一副有趣的眼镜。

3.养成勤于观察、严于计划、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生活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眼镜是非常广泛实用、美观的大众生活用品,它走入了许多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在实用的同时,也为我们凸显了时尚与个性。眼镜产品从形状、色彩与功能性上来说,精彩纷呈,但始终保留了它的基本要素——镜片与镜架,使之区别于面具与头饰等。眼镜的欣赏与自主创作,同样传达了人们的一种情感、修养与兴趣。

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眼镜的基本构造等知识,欣赏有趣的眼镜造型,使学生们在制作技巧上保留很大的创作空间,感受纸材特性,以纸为主并加入相关综合材料,在一堂美术课中,欣赏并体验创意与设计过程,学会在镜架与镜框中,重点选择一个部分,利用多种方法,创意设计制作出一副新颖独特的眼镜。学生通过欣

赏与动手实践,感悟身边日常物品的艺术美,体验设计应用的快乐。在设计眼镜的过程中,时刻要让学生体会设计的原则,必须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观与创意。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眼镜的对称形的折、剪方法。

难点:设计制作造型有趣的创意眼镜。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剪刀、双面胶、毛线、纽扣、小珠子等综合材料,旧眼镜。 (教师)各种眼镜图片、实物游泳镜、太阳镜、挡风镜、装饰空镜架等。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解漫画故事《莫林的眼镜》。

高度近视的初中生莫林回家迷路,进入一个眼镜店,古怪的店长给他一副古怪的圆黑框眼镜,从此开始了一段神奇惊险的冒险之旅。

(2)角色扮演法。(图示课题:眼镜的设计)

今天我们也要进入一段神奇的眼镜设计之旅!

在我们的故事开始之前,大家得马上担当一下造型师,替图中的这两位解决一下眼镜选择的问题。首先根据你观察到的两位主人公的服饰等,猜猜他们的性格,然后为他们量身选择一副你认为最适合他们的眼镜?只要你理由充分,主人公不仅采用你的推荐,而且一定会大加赞赏!

(设计分析:奇幻故事与角色扮演都是小学中年级段学生最喜欢的情境方式,这一环节,学生情感百分百投入,体现了设计为人所用的理念,个性独特,又带着那么新奇有趣的任务与责任感,这是学生非常乐意尝试的。)

2.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1)学生从最简单的眼镜图中,观察分析眼镜的基本结构(镜架与镜框)。

教师提问:眼镜的镜架用怎样的材料做比较合适?(较硬,但又方便操作的) 镜框与镜片呢?(镜片的透明性和有无镜片与镜框等问题。)

鼻梁处的宽度多少合适呢?(鼻梁一半的宽度。)

(设计分析:学生了解基本结构,通过师生简单的问答交流,从实物迁移到创意作 品的材料分析,这一环节简单也是必不可少的。)

( 2)以概括抽象出基本形的快速读图方式,欣赏镜架形状的丰富性。

(设计分析:镜框表现,画出一个独立基本形是学生的难点,在画、剪的过程中学 生很容易受第一设计灵感的影响,进入一种过分注重琐碎细节的状态,造成眼镜创意主题 反而不突出、造型成形困难、大小难掌握等问题。所以这一组以单独几何形、组合几何形、仿生与拟物等方法成形的眼镜,给学生一个读图、练眼的机会,养成学生从整体大处着手、小处修改细节的方法。学习从较复杂的事物中抽离出物像的基本形,便于镜框的大结构成型。)3.学习步骤,掌握方法。

(1)创意手绘稿欣赏-欣赏评述(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说说理由)-对比欣赏。

(前后两稿中,他们是如何改进自己的设计稿的?你能发现什么细节对于配戴是不 合理的设计吗?怎样改进?)

(2)同类欣赏法:以上面的流程,以欣赏评述关键词等非常简洁的方式,同桌相互 交流镜架的设计方法。

(设计分析:这一欣赏环节比较前面正面镜框设计的欣赏,是一个强化递进层次,可以

一笔带过,但为学生制作又提供了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新的创意角度。个别的同学就尤其喜欢把重点放在这个侧面镜架的设计上。)

4.欣赏练习,表现创新。

(1)对折、画、剪重点指导。

对折后画的方向性尤为关键,鼻支撑由闭合线上开始画。剪时先里后外,注意剜剪的安全问题。并强调一个创意的眼镜的重点是它的外形,当然颜色、装饰搭配会使它变得更出彩,要充分地把自己带来的小物品利用起来。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材料创新大改造。教师:为突破同学们的想象,老师又多准备了些旧眼镜供你们改造、参考,提供给速度较快的同学。

5.集体展示,共享快乐。

趣味眼镜发布会。

教师:让我们一起举办一个趣味眼镜发布会,请我们的小设计师们戴上自己设计的眼镜上场吧!(学生摆造型,激发乐趣。)

(设计分析:通过走时装秀展示学生做的眼镜,学生既体验了成功,又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更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6.课外延伸,创意生活。

(1)功能眼镜的拓展了解。

(2)各类实物眼镜的欣赏。

(设计分析:在这一节课中,拓展延伸恰恰体现了“科技改变未来,创意改变生活”的主旨。)

第7课 椅子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椅子的创意设计,学习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椅子赏析、创意联想、设计体验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验设计制作带来的乐趣。

3.善于学会借鉴设计的方法,养成精心制作的态度,体会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创意设计就是把再简单不过的东西或想法,不断延伸给予另一种表现方式的设计。本课通过对椅子的趣味赏析,让学生对椅子的创意产生浓厚的兴趣,用联想创意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各类物品上产生灵感,进行有关联的创意。椅子的造型来自物品的主要形体特征,在制作方法的多样性上,也是对前一课的《眼镜的设计》的延伸。设计椅子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设计练习,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精心制作的学习态度,大胆、自由地表达所想所感的事物,体验设计制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椅子造型特征的把握。

难点:根据椅子的用途特点,通过制作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双面胶、尺子。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美工刀等用具。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欣赏相关视频“神奇的椅子”,引出课题。教师提问:这段视频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教师小结:设计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创意,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创意的椅子世界。板书课题:椅子的设计。

2.问题探究。

(1)欣赏启发。

问题1:设计一把独特的椅子,创作素材来源于哪里?——大自然。

问题2:椅子的设计除了新颖,还应该注意些什么?——舒适、美观。

问题3:椅子的创作素材往往还会来自于哪里?——生活。

问题4:你会把书设计成一把怎样的椅子?用什么方法制作?——折叠法。

3.实践探究。

(1)体验一:构建椅子造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类椅子的主要制作技法,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用折、刻、卷等方法制作一把稳固、美观的椅子。在椅子的造型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制作。

(2)体验二:完善椅子设计。

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制作方法,使用多种制作方法,美化椅子的设计。

②教师强调作业的要求:以自己身边的物品为题材,设计一款有创意、造型美观的椅子。

4.评价展示。

从创意、造型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推选优秀作品,并给予展示。

第8课 水墨画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鱼的基本知识与特征,学习水墨画鱼的表现方法。

2.欣赏分析鱼不同的水墨表现技巧与方法,运用水墨的方式进行表现。

3.在笔情墨趣中,发现水墨魅力,体验水墨意趣,大胆地亲近水墨,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艺术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独特的笔墨纸砚及其表现手段、奇妙的视觉效果,可以使学生获得乐趣。

第四册《水墨游戏》让学生了解了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认识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能控制水墨线条的变化,懂得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做自由的造型练习。《水墨画鱼》要求学生在之前基础上,主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鱼,了解鱼的基本知识与特征,欣赏分析画家作品的水墨表现技巧与方法,用水墨创作出具有情趣的画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欣赏、了解、掌握祖国传统水墨画的特性及表现力,感受水墨画独特的韵味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在欣赏、分析、认知鱼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用水墨的技巧与方法来表现鱼。 难点:探究水墨表现方法,用水墨创作出具有情趣的画面。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水墨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及常规的水墨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感知特征。

(1)请学生猜一猜鱼的谜语,感受鱼的外形特征。

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打一动物)

(2)请学生说说了解哪些鱼的知识,交流鱼的种类、鱼的结构等。

(3)教师实物展示鱼,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交流感受。

2.分析探究,示范引领。

(l)分析鱼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要画鱼,先要了解鱼的基本特征。无论鱼的外形怎样变化,它的基本特征都是一致的。教师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鱼的基本特征。鱼的结构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头上有嘴、眼睛、鳃;身上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布满鳞片。

(2)欣赏齐白石水墨作品《年年有余》,并分析其所用的表现方法。

(3)教师示范水墨鲢鱼的画法。

①用有变化的墨色以侧锋画鱼的背部。

②中锋为主,墨线勾形,侧锋画鱼鳍。

③浓墨点眼睛,勾画鳍里的刺,题款,完成画面。

(4)请学生讲解小鱼的画法步骤和笔墨技法。

(5)师生共同探究墨破色的画法,教师作局部示范。

3.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鲢鱼的画法步骤图,学生用水墨进行表现,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2)学生进行绘画表现,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笔墨的使用、画面的安排。

4.作品欣赏,鼓励创新。

( 1) 欣赏同龄人作品不同的表现方法,感知用笔用墨。学生通过借鉴、启发,敢于对老师的范画、对别人的画法有所探究、创新。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能画出自己心中的鱼。

5.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围绕笔趣、墨趣、水趣、。隋趣,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新的发现。

(2)课后去搜集鱼的水墨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尝试用不同表现方法进行体验。

第9课 毛茸茸的动物

一、教学目的

1.欣赏、了解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独特表现方法和魅力。

2.通过临摹或创作学会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技法,在造型中体会笔触与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感受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乐趣,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保护自然、动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水墨基本技法的练习,在造型中体会笔触与墨色的变化,学会用水墨技法表现出自己喜爱的毛茸茸的动物,从而提高观察与水墨造型表现能力。

学生普遍对生动活泼、毛茸茸的小动物比较喜欢,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机灵敏捷;有的优雅恬静;有的威武雄壮,很能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而且创作小动物作品时,学生常常会用拟人化的方法把自己也融人到所表现的对象当中,因此也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与情感的表达。

用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可以充分发挥水墨浓淡干湿的特点,以墨塑形,以墨提神,水墨淋漓、韵味十足的效果,颇受学生喜爱。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水墨画已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掌握了一定的水墨技法。教学时,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搭建阶梯,通过步骤示范、作品临摹等形式使学生体会笔触与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先请他们结合已有经验自主研究分析,尝试用水墨表现毛茸茸的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示范启发,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表现技法。

教材中,画家作品和同伴作品的欣赏分析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丰富了表现技法。小动物形态多样,变化多端,创作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小动物的特征表现出情趣生动的作品。对于创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临摹练习以掌握基本的水墨技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学习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技法。

难点:探究水墨表现技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毛茸茸质感的水墨动物画。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水墨画技法的资料,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水墨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及常规的水墨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1)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毛茸茸的动物的照片。学生欣赏并谈谈这些动物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2)请学生说说这些动物为什么看起来特别可爱,了解这些动物毛茸茸的特征。

(3)教师拿出毛绒玩具(如泰迪熊、小狗等)请学生摸一摸,感受毛茸茸的质感。

2.探究体验。

(1)尝试体验。

①请学生结合已学的水墨技法思考,如何用水墨来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②根据自己的思考,在练习宣纸上尝试用水墨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③小组相互交流,评一评谁的水墨效果更具毛茸茸的感觉。

(2)演示启发。

①请练习作业效果较好的学生上台示范展示。

②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示范启发。

③小结用水墨表现毛茸茸的感觉的一般技法。

a .可以用枯笔、散锋进行皴、擦、撮、揉、丝等来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b .可以用笔饱蘸墨水进行点虱,利用生宣的渗化性能来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c .可以在画好的墨痕上再用清水或墨去冲、破来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3.欣赏分析。

(l)课件展示画家作品,请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幅,并分析其所用的表现技法。

(2)课件展示同学作品,请学生欣赏并分析所用的表现技法。

(3)思考:如何才能使画面更富有情趣?

4.创作练习。

(1)作业要求:

①请选择合适的水墨表现手法表现出自己喜爱的毛茸茸的动物。

②可以适当添加背景,使画面更富有情趣。

③根据自己情况也可以选择临摹一幅作品。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5.交流展示。

(1)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以自我推荐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所用的水墨表现技法。

(2)学生互相评价。评价要点是看画面是否表现出了动物毛茸茸的感觉和富有情趣。

(3)教师小结。

6.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或它们的图像资料,搜集相关的动物水墨画作品。

(2)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创作或临摹名家水墨动物作品,提高水墨表现能力。

第10课 花鸟小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讲解,初步了解中国画写意花鸟小品的基本知识,体会小品画的笔情墨趣,提高对中国画花鸟小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通过练习,基本掌握花鸟小品画的表现技法,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品。

3.通过欣赏和表现花鸟小品,促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素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花鸟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花鸟画早在唐代便独立成科,后经五代的“徐黄异体”和宋代院体派、文人画的推陈出新,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花鸟画是以描绘花鸟、草虫等内容为题材的中国绘画。它表现自然,歌颂生命,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写意花鸟以其痛快酣畅,水墨淋漓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花鸟小品画更是以少胜多,言简意赅、借物抒情的艺术特点广受喜爱。

花鸟小品,画幅虽小,乾坤乃大,在不同形状的宣纸间挥洒云烟、表达情感,表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世界,给人不同的美感熏陶!情感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笔墨,为此教材还列举了如何用笔、用墨的方法,介绍了小品画的立意、选材、构图、画面组成的方法以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大量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交互式的动态影音画面、静态图像等教学资源一起探讨、学习花鸟小品。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欣赏引领和作品示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花鸟小品;小品画立意、选材、构图、注重留白的知识要点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把握画面;画家作品和同伴作品的欣赏分析更是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对于创作仍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临摹练习以掌握基本的花鸟画技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花鸟小品画的独特魅力,初步掌握画花鸟小品的表现技法。

难点: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教师范作及常规的中国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欣赏音乐(可选古筝曲等),进入教室。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花鸟小品画,提问:这幅画你看了有什么想法?与大幅作品比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件作品画幅较小,表现手法相对简练,却耐人寻味、意趣鲜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鸟小品的世界,感受花鸟小品的独特魅力!

(2)引出课题:花鸟小品。

3.欣赏感受。

(l)分小组交流各自搜集和准备的有关花鸟小品的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教师小结有关花鸟小品的知识。

(3)教师课件展示名家作品,学生欣赏并谈谈: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4.演示启发。

(1)小品画的表现离不开用笔、用墨,回顾一下学过的用笔、用墨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

(2)教师进行简单的创作演示,学生观看。(教师通过示范一幅小品,从立意、选材、构图讲起,并且把写意画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等;墨法:焦、浓、重、淡、清、干湿、浓淡泼墨、积墨等技法融于这幅画中,提示学生教师是怎么用笔、用墨的。并且结合课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用笔、用墨的方法,最后题款盖章,将整个创作过程展示给学生。)

(3)小组讨论:你能分析美术教科书中的其他花鸟小品是怎么画的吗?

5.创作练习。

(1)现在你是否也想画一画?想好画什么了吗?师生交流。

(2)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用你喜欢的笔墨技法,临摹或创作一幅花鸟小品。能表达一定的情趣,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钤印。

6.评价延伸。

(1)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学生互相评价。评价要点围绕“画面是否富有情趣,画面构图是否美观?用笔、用墨是否有变化”三方面展开。

(3)教师小结。希望大家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题材,画出更多的作品。

第11课 漫画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1.在漫画头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漫画语言,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2.通过欣赏、感受、实践,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的关系,并能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3.感受漫画带来的乐趣,形成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在二至三年级已经学过《动漫宝宝》、《夸张的脸》等。在《动漫宝宝》一课中,学习设计动漫形象;《夸张的脸》是画头像。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画独幅漫画或多格漫画,为初中阶段学习动漫打基础。漫画是一种“笑的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人民喜爱。被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漫画的题材大到政治题材的讽刺漫画,抑或小到生活题材的幽默漫画,它们都具有令人发笑、深思和启智的功能。从而总结出,大凡漫画都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这三大特质就是漫画的基本特征。漫画是视觉艺术,与其他绘画有着同样的共性,然而,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绘画,它与其他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事物提出看法并加以评论,同时还具有幽默的特性。所以讽刺和幽默构成了漫画最基本的属性,漫画艺术就是讽刺和幽默的艺术,也是

逆向思维艺术。

学生对于漫画这一绘画艺术形式在生活中常有接触,漫画的表现方式幽默、夸张,非常贴近儿童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读画明理,在视觉享受中明白是非,感受漫画带来的乐趣,体验漫画的表现力。同时也学习基本的漫画语言来简单地进行漫画创作。

2.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漫画,学习漫画的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巧妙、夸张、幽默、发人深思。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漫画图片或漫画书,了解喜爱的漫画家和漫画故事。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人教学。

( 1)张乐平漫画作品欣赏,你知道张乐平爷爷和三毛的故事吗?

张乐平和他创作的三毛形象。

(2)学生思考:张乐平爷爷和三毛的形象给你怎样的感觉?

(3)教师小结:人物形象简单有趣。“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的创作经验是漫画来自于生活。

(4)揭示课题:漫画与生活。

2.问题探究。

( l)什么是漫画?

①学生探究:欣赏教材图片作品、翻看搜集回来的漫画图片或漫画书等,探究什么是漫画。 ②教师小结:漫画是一种用简练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感。

(2)如何欣赏漫画。

①学生讨论,问题1:漫画的画面有哪些组成部分?问题2: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②教师小结:漫画的欣赏方法是:a .看标题;b .品画面;c .读文字;d .悟寓意。画漫画的工具,可以是铅笔、钢笔、记号笔、彩色笔等任何工具。 “漫”字,与漫笔、漫谈的“漫”字用意相似。漫笔、漫谈在文学中是随笔、小品,而漫画则是绘画中的随笔、小品。 ③师生分析:漫画作品一《小猫屁股摸不得》和作品二《难以忍受》有哪些令人发笑的地方?从内容、形式与寓意上有哪些地方有幽默感,能引人开怀和发人深思?

画中有话,寓意深刻。

作品一《小猫屁股摸不得》:老虎屁股摸不得,猫虎同源同宗。既然老虎屁股摸不得,小猫屁股也不能摸!比喻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意见,一触即跳的人。

作品二《难以忍受》:游客乱涂乱写的不文明行为,连好脾性的弥勒佛也难以忍受了! ④教师小结:漫画作品寓意深刻,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3)漫画的特点。

①读画明理:学生品读漫画家方唐的《回想》和王治华的《难以忍受》,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画面内容及含义。

②师生总结:漫画的特点有针对性;运用变形、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幽默或讽刺的效果。漫画作品往往是“画中有话”,漫画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

(l)说一说:欣赏自己搜集的漫画图片或漫画书,说说你喜欢的作品及理由。

(2)找一找:在你身边有哪些内容可以用来作为创作漫画的素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水笔、水彩笔、蜡笔等绘画工具。

(教师)纸张、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漫画的分类。

①观察分析: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分析,漫画可以怎样分类。

②教师小结:漫画按照篇幅来分:有独幅漫画、多格漫画(两格、三格、四格)、连环漫画等。

2.深入探究。

漫画与生活的关系。

①教师提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作为漫画的素材?

②学生讨论。

③教师举例:以现代生活中堵车现象为例,漫画家是如何表现堵车现象的?

④学生讨论:在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题材有放学以后、考试时刻、运动会上,等等。

以校园生活为创作题材的漫画。

3.方法讲授。

漫画的表现方法。

①学生分析: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画家是怎样去表现人物与动物的?

人物的夸张:人物身体大小的夸张、动作或表情的夸张。动物的夸张:长的更长,高的更高。

②教师小结:漫画的表现方法是在形象上通过夸张、变形、概括、比喻、象征、寓意、拟人等方法进行表现。创作漫画形象时,主要运用夸张与变形。

4.教师示范。

(1)漫画的创作步骤。

①第一步:构思立意。画什么?用什么形式画?

②第二步:漫画制作。打形,在铅画纸纸张上设计线稿,制作完成。

③第三步:写文字。在漫画中,文字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④第四步:立标题。好的标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教师示范:边讲边画,并准备好有步骤的范画。

(3)学生讨论:讨论构思立意、绘画形式等。

(4)作品欣常.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5.尝试实践。

(1)作业布置: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步骤,试用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事情。

互相交流:讨论创作主题,你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创作的素材吗?互相交流、启发用漫画来表现生活,确定创作内容。

6.巡回指导。

学生构思题材、作草图,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8.课外延伸。

介绍我国漫画大师丰子恺及他的作品。

第12课 给同学画漫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像漫画的艺术特点,了解漫画概括、夸张、变形、幽默的表现方法。

2.学习概括人物的面部特征,尝试运用夸张和变形等表现手法,画出形象幽默的同学或自己的漫画像,培养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3.体验为同学画像的乐趣,体验肖像漫画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创作漫画的兴趣,加深同学间的认识与了解,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漫画很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科书精选了漫画家创作的肖像漫画资料,通过对这些图片资料进行赏析,了解肖像漫画,学习肖像漫画的表现方法。课题虽为《给同学画漫画》,但是可以拓展到漫画自画像。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漫画系列课程,通过前一课《漫画与生活》,学生已经对漫画有趣、夸张的特点有了体验和认识,为本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概括人物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发挥想象力,画出形象幽默的同学或自己的漫画像,并敢于创新与表现。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肖像漫画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手法。

难点:观察、概括人物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展开想象,画出形象幽默的漫画像。

三、教学课时 l 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小镜子、纸张、铅笔、色彩工具等。

(教师)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

(1)课件展示达·芬奇肖像与漫画像,让学生说说,哪一幅更接近漫画,为什么?

(2)课件展示几位学生熟悉的人物漫画造型,请学生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特征来表现的。

以上漫画抓住了明星相貌的典型特征,还添加了有代表性的道具。

( 3)点题:我们就像这样给同学或给自己画一张漫画好不好?课件揭示课题:给同学画漫画。

2.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利用课本,欣赏并观察马三立和马季的肖像漫画,解决问题一:仔细比较漫画肖像和本人照片,哪些特点被夸张了?

(2)组织学生欣赏并观察漫画《数学家与艺术家》与蒂鲍尔的《卓别林》,解决问题二:这些漫画肖像在构思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3)小结:在用漫画的方式画人物肖像时要抓住面部主要特征,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大胆进行表现,还可以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利用一些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等信息的形象突出人物特点。(限于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可以更浅显,让学生明白脸胖就画得更胖,瘦就画得更瘦,耳朵、鼻子、眼睛等五官大就画得更大,小就画得更小。这样才够滑稽有趣,更有漫画的特点。)

3.观察了解。

(1)利用课件简单讲授表情的表现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表情模仿秀”:

①描述一下自己的绘画对象(也可以是熟悉的某位同学)常有或特有的表情,并模仿表演给大家看(也可以先模仿,让同学猜自己模仿的是谁)。

②学生小组内(或前后)进行模仿表演。

(3)介绍“瞧瞧你我他”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同学或利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提醒学生要抓住绘画对象的主要特征,并想想稍后怎样去表现。

(4)欣赏外国漫画家的肖像漫画。

(5)欣赏同龄人的创作范例,请学生仔细观察,漫画像抓住了照片中同学的什么特点?表现时有什么构思?

(6)说说自己的构思:在小组内(或前后)互相说说准备画谁(同学或自己),对象的主要特征、性格特点、服饰、爱好等。并考虑对哪些特征进行夸张?如何夸张?

4.尝试创作。

(1)作业要求。

①给同学(或自己)画一幅肖像漫画。

②能抓住外貌特征,运用变形、夸张等方法表现脸型、五官、表情。

③表达自己的奇妙构思,增添画面的趣味。

(2)教师巡视指导的过程中进行个别示范,及时展示一些巧妙的构思,让学生在充满愉快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

5.展示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贴在展板(或黑板)上组织评价活动。

(2)让学生猜肖像漫画作品画的是谁,将部分学生喜爱的作品作为“人气作品”。

(3)组织“人气作品”的作者和部分愿意交流的作者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4)邀请“大众评论员”们发表自己观看作品的感受。

6.总结拓展。

(l)教师总结: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棒,评论也非常精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肖像漫画有哪些认识?

(2)今天这节课有趣吗?你能用这种方法画画自己的一家吗?让我们在班级里举办一次“我的一家”漫画大赛吧!

第13课 自己做图画书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图画书的基本特点及基本构成元素,区分图画书与小人书的不同之处,尝试设计制作一本简单而有趣的图画书。

2.在对图画书的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自己制作的图画书从制作样式、外形式样等方面形成创意想法。

3.在图画书的欣赏与创意制作中,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的相应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对图画书不同造型、不同制作样式探究的基础上,学会采用简易的办法创意一本属于自己的别致图画书,从而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他们相应的创意设计能力。

图画书作为读图时代新兴的儿童读物,其不同于我们平时所称的“图画读物”、“图画故事”、“连环画”、“小人书”,与一般带插图的书也不相同。在图画书里,图画是主体,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一般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因此,图画书也被称之为“画出来的书”。 对于读着图画书长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图画书为他们所熟悉与喜爱,大多数孩子家里都有一定数量的图画书,所以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家里的图画书进行小组交流、探讨、探究,再结合教师对于图画书的外形式样、制作样式的有效引领,有助于在调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图画书创意视野的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借助简易的办法,制作出一本因巧妙构思、个性创意而生动别致的图画书。

教科书在“阅读图画书”文化场景下推出该学习内容,有助于勾起学生对于图画书的美好回忆,从而激发他们创意自己的图画书的热情。教材用了四个版面,大量呈现图画书的各种经典创意图片,旨在启迪学生如何个性创意自己的图画书。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在对图画书制作样式、外形式样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构思与交流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制作一本简单而有趣的图画书。

难点:图画书外形的个性创意和装订方式的新颖别致。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家里各种不同外形、装订方式的图画书,准备钝头剪刀、胶水或双面胶、简易图书装订工具、有特色的装订线、若干张纸(具体张数,可根据自己图画书的张数预估决定)等图画书制作工具,鼓励寻找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创意。 (教师)课件及示范用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比较分析,建立图画书初步认知。

(1)引导学生在看图画书的氛围中,从字面意思猜一猜:什么是图画书?比较图画书与小人书的不同之处?

(2)在交流自己最喜爱的图画书的愉悦场景下,导入“自己做图画书”这一学习主题。

2.整体感知,获得图画书实际印象。

(1)引导学生从封面、内页等方面人手,谈谈对于图画书的印象。

(2)在多本图画书的比较中,获得对于图画书基本构成元素的初步认知。

3.多维探究,丰富图画书制作样式。

(1)引导学生从图画书的制作样式上进行分类。

(2)教师根据图画书样式制作示意图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对于胶装式、折页式、线装式、订装式、卷轴装式等制作样式进行拓展欣赏与创意探究,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个性化制作图书打下基础。

(3)结合欣赏,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制作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示范。

4.造型启迪,拓展图画书外形式样。

(1)这些图画书的外形式样哪个最别致?为什么?

(2)你希望做一本外形怎样的图画书?

5.巧妙构思,创意图画书个性作品。

(1)对自己的图画书外形、装订方式进行预先构思与交流,互相指出不足,并学会优化自己的设计。

(2)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给予装订方式需要特殊处理的学生以技术的支持或帮助。

6.互相欣赏作品,分享图画书创意成果。

(1)引导学生或以图画书自我推荐的方式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在看了同伴的作品后,谈谈自己的新发现或独特感受。

(2)建议在分组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荐,在班级层面上进行典型介绍,从而让每位学生参与赏评与分享,获得取长补短的交流功效。

7.课后拓展,完善图画书内部创意。

(1)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表现图画书内容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选择独特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创意。

(2)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用自己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设计制作或画画图画书,以丰富业余生活。

第14课 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封面及其书本外包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学会从个性配色、配画及选取独特表现形式等方面创意构思与设计封面。

2.学会在对不同封面观察、比较、分析与汲取的基础上,为自己的书用手绘或纸艺的形式设计一个封面。

3.体验为自己的学习成果(书)进行美化带来的快乐学习体验,增进对设计创意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主要是希望学生在了解封面设计要素和多样形式的基础上,采用个性的表现方式为自己的书设计一个封面,从而发展学生美化自我学习成果的创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书籍出版异常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现代设计非常普及的大环境里,学生对于“封面”的接触机会较多。如果没有学过封面设计,他们也大致能抓住“书的名称”、 “自己喜欢 的图样”画个封面出来。但是如何处理好封面的图案、色彩、文字的关系,使之搭配得更加

好看,尤其是如何采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意设计,需要美术老师作出引导。

本课教科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书本外包装完整的构成要素示意图,而且提供了有助于感受因色彩、图案与文字搭配合理而吸引读者欣赏与阅读的优秀封面作品,更提供了不同表现 形式的最新出版封面、同龄学生封面习作,这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将朦胧的封面设计意象更具艺术创意地展现出来。

2.重点、难点。

重点:在了解封面的基本要素,学会从个性配色、配画及选取独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封面的基础上,为自己的书用手绘或纸艺的形式设计一个封面。

难点:封面配色、配画及表现形式的个性与美感引导。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封面设计新颖的书,准备好自己的毛坯样书及绘画、纸艺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从封面切人,引出新课。

(1)引导学生边欣赏几米的绘本《地下铁》边思考:你从几米的《地下铁》一书的封面里读出了哪些信息?作者试图突出表现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揭示课题:《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

2.探究基本的封面要素,初得要领。

(1)出示一本完整的书,引导学生分析其基本构成要素。

(2)专门探究“封面的基本要素”。

3.欣赏不同特点的封面,拓展思维。(1)从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要素出发,欣赏不同特点的封面的美。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配色令人更加喜欢?怎样配画才能更加特别?

4.欣赏多种形式的封面,启迪创意。

引导学生获得手绘、纸艺等不同表现形式封面设计的启迪。

5.欣赏同龄学生的封面,寻找灵感。

引导学生寻找同龄学生作品的创意点,以及带给自己封面设计的启发之处。

6.创作自己书本的封面,迁移转化。

(l)根据自己所带的毛坯书的特点,探讨图形、色彩、文字的选择与布局。

(2)选择手绘或纸艺的形式为自己的书设计制作一个封面。

7.借博览会式的展评,关联社会。

(1)举办“我们的封面”博览会,引导学生从色彩、图形、文字等方面的创意推介自己设计的封面或鉴赏他人的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封面作品。

第15课 正负图形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正负图形,提高整体、局部观察图形的能力。

2.初步了解正负图形在形的重复、多形组合、形的虚实表现以及图底反转等方面的构成方式,尝试设计简单的正负图形。

3.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创新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正负图形是指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造成在一个大图形结构中隐含着两个小图形的创意图形。在正负图形中,一般包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的背景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作“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正负图形的正形与负形之间相互统一又相互排斥,形成了各不相让的局面,正是由于这种抗衡和矛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显示出创意图形的特殊魅力。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通过欣赏正负图形,使学生了解正负图形的特点和构成方式,激发学生设计创意图形的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正负图形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学会举一反三,设计出有独特创意的正负图形。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正负图形的特点和构成方式,尝试设计简单的正负图形。

难点:设计有独特创意的正负图形。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彩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1.欣赏认知。

( 1)教师出示《鲁宾杯》,并提问:观察这幅图,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黑色部分是两张对视的脸;白色部分是花瓶。)

(2)教师介绍《鲁宾杯》,指出鲁宾杯是图的转换图形,也称正负图形。

(3)欣赏正负图形作品,并进行正负图形作品分析。

(4)欣赏经典的正负图形作品。

(5)思考:正形与负形是怎样融洽联系在一起的?总结正负图形的特点:正形和负形共用了一条轮廓线。

2.尝试设计。

(1)教师出示设计练习题一:以苹果为正形,以联想的事物为负形,进行正负图形设计练习。

(2)学生分小组讨论,由“苹果”联想相关事物或由“苹果具有的象征意义”联想相关事物,并将联想到的事物填在表格里。

(3)教师列举:如何将联想到的事物与苹果图形巧妙结合,设计独特的正负图形。

(4)教师请学生选择设计正确的正负图形。

(5)教师提示:除了在正形的边缘设计负形,还可以在正形的中间设计负形。

(6)学生进行设计练习:围绕“苹果”图形进行创意联想,用剪贴或绘画的形式,设计、制作一个正负图形。

3.提升设计。

(1)教师出示设计练习题二:任选一件物品作正形,联想与它相关的事物作负形,进行正负图形的设计练习。

(2)教师列举创意范例,学生举一反三。

(3)欣赏同学创意作品。

(4)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成语类、公益类正负图形。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展示评价。

6.拓展欣赏。

(1)欣赏升级版正负图形。

(2)欣赏正负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图例。

7.教学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正负图形,将科学思考融人艺术设计中。

第16课 剪纸喜花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中国喜庆节日的气氛,了解传统婚礼庆典中的喜事风俗,了解喜花纹样的色彩造型、用途及含义。

2.剪简单的喜花纹样。

3.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鲜艳、热烈的红色是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在民间习俗的贺庆寿礼、婚礼中,均要用红色来点缀环境,渲染气氛,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新娘要穿红衣;年节及喜庆送钱要用红包,凡此种种俗称“红喜事”。新人结婚时要贴上红色的喜花,用于装点各种器物用具和室内陈设,具有生机盎然、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红红火火、天长地久之意。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掌握了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对于可以动手操作的剪纸课拥有较高的兴趣。本课的教授的不是单纯的一个剪纸技法课,而是让学生了解喜事风俗,了解喜花的特点、含义,掌握简单地在双喜字字形上有变化和装饰的喜花纹样。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喜事习俗,用折剪法剪一个好看的喜花纹样。

难点:了解喜花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剪出一个有特点、有含义的喜花纹样。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红色手工纸、剪刀等。

(教师)课件或视频、喜花作品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l)展示喜庆活动照片,提问:红色给你什么感觉?有什么寓意?

(2)出示双喜字图片,提问:你知道双喜字的由来吗?揭示课题:《剪纸喜花》。

2.观察分析,讲授新知。

(1)欣赏喜花纹样,说一说喜花纹样美在哪里。

(2)观察双喜字,小组讨论:

①双喜字和喜字有什么区别?

②双喜字有什么结构特点?

(3)师生共同总结双喜字的剪法,教师示范剪双喜字。

(4)学生初次尝试剪双喜字,教师巡回指导。

(5)探索如何设计喜花纹样。

①双喜字的“口”字变化。

②双喜字的笔画变化。

③双喜字的外部变化。

④双喜字的其他变化。

(6)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其优秀之处。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用折剪法剪一个好看的喜花纹样。

(2)用折剪法剪一个有特点、有含义的喜花纹样。

4.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请学生将喜花纹样贴在窗户上进行自评、互评。(评价建议:从学生喜花纹样的变化、创新、特点和含义等方面评价。也可以从剪喜花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进行 平价。)

5.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1)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喜花纹样呢?

(2)生活中你能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喜花纹样呢?

第17课 生肖贺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肖文化,认识十二生肖的基本特征。大胆运用绘画、剪纸等表现方式,抓住十二生肖的特征,表现十二生肖中的一个动物。

2.通过贺卡的欣赏和分析,认识贺卡的内容、形式和不同绘制方法,尝试创作一张生肖贺卡。

3.了解祖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知道贺卡有传播和增进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功能;培养尊敬长辈、友爱同学的品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十二生肖如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龙”、“凤”一样,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符号。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传承千年;“辰龙巳蛇午马未羊”人人熟知;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家喻

户晓。十二生肖不仅仅是简单的十二种动物、十二个属相,它是一种文化,一种习俗,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生活习惯。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学生分为两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重点了解生肖文化,欣赏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作品,如剪纸、邮票、年画、卵石画等,引导学生抓住十二生肖的造型特点进行简单生肖图案设计。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贺卡设计,了解贺卡的内容和形式,并将生肖元素融入贺卡,设计出一张有浓浓中国味,饱含亲情、友情的生肖贺卡。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贺卡制作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出的方法与同学分享,相互启发。

2.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生肖图案,创作生肖贺卡。

难点:设计有创意的生肖贺卡。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玩具、剪纸、邮票、故事等,剪刀、铅笔、橡皮、彩色纸。

(教师)彩笔、彩纸、剪刀、十二生肖范作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了解生肖文化。

(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有关生肖的传说故事?

(2)教师揭示课题:《生肖贺卡》。

2.联系生活,感知文化。

(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肖是什么?爸爸妈妈的生肖是什么?好朋友的生肖是什么?

(2)了解生肖的寓意。

第一组: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劳。

第二组: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

第三组: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

第四组:马和羊。马代表一往无前,向目标奋进,羊代表团结和睦。

第五组: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

第六组:狗和猪。狗是代表忠诚,猪是代表随和。

3.发展创新,引导探究。

(l)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生肖作品。

(2)以老虎为例,小组探究生肖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特点:

①对照真实的老虎,说说民间剪纸老虎的艺术特点。

②对照真实的老虎,说说动漫老虎作品的艺术特点。

③欣赏韩美林先生的老虎图案作品,感受作品对点、线、纹样、色彩等造型元素的运用。

(3)欣赏、比较、分析了这么多不同形式的生肖作品,你认为生肖作品是抓住了动物哪些地方的特征进行创意设计的?你还能想出哪些不同的创作方法?

4.尝试实践,锻炼技能。

小组合作,选择组员共同喜欢的、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剪纸、泥塑、绘画、贴画、版画、小制作等),设计十二生肖作品。

5.作业辅导,完善实践。

6.展示评优。

每个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作品材料、表现形式、设计创意和制作步骤进行介绍。

7.课后延伸。

(1)用自己创作的作品美化生活。

(2)课后可自选以下任意一项完成。

①调查长辈的出生年代和生肖,制作家庭生肖图表。

②制作一组家庭成员生肖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铅笔、橡皮、彩色纸、糖果纸、勾线笔、透明胶、双面胶、刻刀等。 (教师)课前搜集不同的贺卡实物若干、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时学习的十二生肖图案,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制作生肖贺卡。(板书:生肖贺卡)

2.了解贺卡相关知识。

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互相赠送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礼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欢乐,增进友谊,营造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那么会使收到贺卡的人更感亲切,更觉得有意义。

3.贺卡欣赏。

4.分析贺卡的内容和形式。

(l)贺卡的封面内容有:封面图案、封底图案、祝贺文字、生肖、年份等;贺卡的内页内容有:边框图案或装饰插图、祝福语等。

(2)贺卡的形式有:横式,竖式;双页折叠式、多页折叠式;平面式、立体式;心形的、叶形的、不规则形的,等等。

(3)制作贺卡的方法有:绘画、剪贴、剪纸、镂印喷绘等。

(4)贺卡制作要求:要素齐全、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工艺精致。

5.示范贺卡的制作步骤。

(1)构思、设计。

①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②设计前应考虑赠送的对象,因人而异选择贺卡的设计风格。如老年人喜欢古朴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绚丽的色彩。应该根据不同对象的爱好来进行设计,贺卡就会受到更多的珍视和喜爱。

(2)将纸张折叠或剪裁成预设的形状。

(3)选择表现形式:剪纸、动漫等。(教师以剪纸为例。)

(4)配色。

(5)书写赠言。如新年好、生日快乐等祝福语。

(6)整理画面。

6.布置学习任务:设计制作一张生肖贺卡。

7.欣赏同学作品。

8.教师巡视指导。

9.小结延伸。将生肖贺卡赠送给亲朋好友,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

第18课 青铜器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知识,欣赏青铜器的造型美。

2.领略青铜瑰宝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3.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青铜器曾经是等级森严的制度的产物,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的体现。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青铜器的世界,透过青铜器古色斑斓的外表、繁多的造型、诡秘的花纹、奇异的铭文,看到的是一个时代青铜艺术的辉煌。通过接触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拓宽艺术视野。让学生在感悟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的同时,领略祖先遗留下的青铜瑰宝的无穷魅力。青铜器年代久远,再加上其名称经常出现许多生僻字,让学生充满好奇。所以在教学设计方案一中,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挑战的内容“识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青铜器之间的多次比较欣赏,加强学生对青铜器艺术特点的认识,感受青铜器所蕴藏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难点:通过青铜器的艺术与文化,领略其魅力。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铅画纸等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课件展示。

教师:鼎、罍、鬲、甗、瓿、簋、觯、爵、斝 、觚、盉、卣„„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古代青铜器的名称。青铜器的年代久远,再加上这些平时几乎没怎么见过的字,不仅吓住了你们,其实也让许多大人敬而远之。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青铜器艺术馆里走一走,挑几件作品和大家欣赏,到时许多同学会觉得:哦,原来这些不过是古人那些精致、华丽的生活用品罢了!

(2)出示课题。

2.新课展开。

(1)青铜器的概念,青铜器的作用。

夏、商、周时期,青铜作为贵重金属,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

(2)青铜器——鼎。

教师: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器种的重器,也是礼器。古人普遍崇敬神灵,希望 能和他们沟通。祭祀是件不可马虎的事,因此有身份的人选择当时贵重的青铜器。

①权利与地位的象征——鼎(出示后母戊鼎、毛公鼎、大克鼎的图片)。

鼎,代表拥有者的身份与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数目的鼎:古代的天子最尊贵,所以有他用九鼎,其他官员依次减少。鼎还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具有崇高的意义。老师介绍的这三鼎可都是“鼎鼎”大名的哦!

②国之重宝——后母戊鼎。

教师:它出现在3000多年前,是现存商代最重的青铜器。从发现、出土到收归国有、到完整修复,后母戊鼎历经了沧桑岁月,命运坎坷。铸造这么巨大的青铜器,需要的金属原料至少在1000千克以上,浇铸它必须有非常巨大的熔炉。请同学先说说它的颜色和外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它造型为长方形,深腹平底,有粗壮的圆柱足,鼎耳外有双虎食人头纹,鼎上有饕餮纹和虎嗜纹,造型厚重典雅,纹饰庄重。腹内壁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根据这三字,结合此器物的规模,有人就认为:这是商王为祭祀他那已经去世的名叫戊的母亲而铸造的鼎。 你看,如果没有这腹内壁的铭文,我们就不会知道这鼎的作用呢!

③“一字千金”——“大克鼎”和“毛公鼎”(出示毛公鼎、大克鼎的图片),

你们知道成语“一字千金”吗?这个词用在“大克鼎”和“毛公鼎”上一点都不为过。(列表比较)

●毛公鼎。

请同学说说它的外形、纹饰和色彩的特点。

教师总结:毛公鼎比起后母戊鼎体积、重量小了许多,且装饰简朴:请同学想想,它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教师解说:周朝以前,人们把铜称作金,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叫作金文,作为贵族权威的体现。毛公鼎是目前所见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这些铭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共有499字。(简单介绍铭文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大克鼎。

教师介绍外形、纹饰,大克鼎与毛公鼎一样,它的价值还在于腹部内壁上的290字的铭文。(简单介绍铭文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④后母戊鼎、毛公鼎、大克鼎的比较。

教师总结:毛公鼎、大克鼎铭文文辞典雅,字迹优美,笔道圆润,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相当有名!这些铭文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为“铜铸的史书”!

这样的“史书”还很多!如利簋。

教师:这是已知西周最早的一件青铜器。老师觉得它很像现在的奖杯,说不定奖杯设计灵感就来自这些簋呢!这件器物是武王伐商牧野之战的实物证明。它的器物底部也有铭文32字。

总结:这些铭文作为西周时期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与“毛公鼎”、“大克鼎”并称为金文瑰宝。正是有了这些记录历史的青铜器,今天的人们可以透过每一个字,去了解祖先的生活片段和曾经发生的许多事情。

(3)四羊方尊与莲鹤方壶。

教师:如果说后母戊鼎、毛公鼎、大克鼎是以器物重量、体积或铭文字数来取胜的话,

接下来,老师要着重介绍的这两件可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真正将器物的造型设计与艺术装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着重介绍这两座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它们体现了当时非凡的铸造水平和精美绝伦的艺术装饰。

(4)青铜器众多的种类。

今天我们欣赏了青铜器中的礼器尊、鼎、壶、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文中还向同学们推荐了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重的打击乐器曾侯钟(湖北省博物馆)、兵器等,其实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青铜器还有许多。

(5)纹饰欣赏。

青铜器不仅种类众多,而且器物上的纹饰更是神秘、独特。

利簋——饕餮纹。

鼎和簋是食器的一种。许多食器上面都装饰着兽面纹。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

(6)总结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造型——繁复;铭文——典雅;纹饰——精美(神秘、独特)。

3.课堂小练习。

设计一款青铜器。要求:①一定的造型;②适当的纹饰。

4.拓展。

青铜器是绿色的吗?其实铜器刚刚铸造出来时,并不是绿色的,在地底下埋藏数千年后,铜器的表面发生氧化,才呈现出青绿的颜色。如今,这些古老的青铜器已经远离它们曾经存在的年代。在历经战火后,被置放于现代博物馆中。这节课,我们只是往青铜器的艺术长河中瞟了一眼,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等着大家去博物馆一睹芳容。

第一课 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资源的知识,初步学习招贴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应用活动,提高对水资源的危机感的认识,知道用美术的方式关注生活。

3.初步学习利用招贴画宣传节约水资源,唤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命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人类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环境的核心,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水资源已经在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中心地位。本课学习内容就是要求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并能用美术的方式——设计招贴画来宣传保护水资源。此课的学习是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重在学生关注美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综合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提高。

教科书中选用了中国国家节水标志来引入学习,说明了我国历来就是“善治国者必治水”。从大禹开始,治水与治国始终密不可分。治水害,兴水利,是治国安邦的重点。教科书中的“小知识”介绍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现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以及世界水日的知识等。这些水资源保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启发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书中的水循环图例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水资源的知识(水资源是天然资源,具有再生性、有限性、分布不均匀性和使用上的不可替代性);二是可以为学生后面的招贴画创新设计开阔思维广度,让学生能懂得设计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知道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美术活动。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资源知识,能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

难点:巧妙地设计并进行一次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美术宣传活动。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世界水日等知识,初步了解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史、文化等。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名画家笔下水姿态的欣赏体会,完成第一次练习:用合适的线条画某一种水的姿态。

3.展示学生用线条描绘的各种水姿态的作业,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水资源被破坏前后的现状对比,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水资源。

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调查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总结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制定针对该办法的宣传活动方案。

6.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中国国家节水标志的设计手法,教师介绍其他地区先进的水资

源保护方法。

9.拓展:要求学生课后寻找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招贴画实物等。

教学过程

1.请学生展示第一课时学习后搜集的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根据课本的图片欣赏,讨论以下2个问题:

(1)什么是招贴画?

(2)招贴画的特点是什么?

3.教师在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之后进行小结:招贴画通常包括创意图形和标题两个部分:创意图形可以用各种手法来表现;标题可大可小,要与图形协调地编排设计在一起。

4.欣赏各种爱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学习招贴设计的多种方法。

5.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设计一幅爱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画。

6.学生完成招贴设计,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招贴画,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水资源,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

第2课 砖石上的雕刻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和了解砖石雕刻作品的有关知识。

2.运用刻、挖法,学习制作泥板雕刻,提高造型能力。

3.感悟砖石雕刻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体验造型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砖石雕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如同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它如同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与砖石雕刻相关的知识,学习如何利用泥板雕刻的方式,设计制作一件浮雕作品。教科书第6页展示了一组不同时代砖石雕刻的作品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砖石雕刻艺术,知道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像或花纹,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壁面装饰。图中这些砖石雕刻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传统的吉祥图案,有花鸟鱼虫,有动植物,也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艺术品,体会作品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兴趣。

教科书第7页展示了泥板雕刻的基本创作步骤,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示范,同时还提示学生:运用点、线、面的关系,把作品雕刻得更美观。教师要结合局部示范和相关步骤,为学生完成作品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展示4幅构思巧妙、富有童趣的浮雕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中国古代雕刻文化的传承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泥板雕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难点:根据材质的特点,巧妙构思,创作出具有一定主题的浮雕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浮雕作品《五四运动》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之一),说说作品带给你什么感受。

2.教师小结,出示课题:《砖石上的雕刻》。

3.引导学生欣赏历代砖石雕刻艺术品,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砖雕作品的艺术魅力。

4.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7页的泥板雕刻步骤图,师生共同探究:怎样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教师适当进行示范。

5.提出作业建议: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

6.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泥板雕刻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7.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8.展示评价:以“泥雕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

9.拓展延伸:欣赏不同材质的雕刻艺术品:玉雕、木雕等。

第3课 墙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墙文化(功能、类别)和艺术特点,感受不同风格的墙的艺术美。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学习如何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将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独特的“墙”。

3.感受丰富多样的墙,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墙,在古代有壁、垣、墉、堵等别称。墙有界定和分割空间的作用。城墙、院墙、围墙,都是一种界墙,用来围合建筑物的。墙可以围护一座民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一座城,甚至一个国家。围护房屋的墙壁有内外墙之分,外墙承担“围护”功能,内墙则起着分隔作用,即把房屋内部划分为若干使用空间。墙依其所处部位的不同而各有专名,并呈现多样的

造型。由于墙体材料不同而造成的质感不同,又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墙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建筑风貌,传递该地域的文化信息。因此,以“墙”为学习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让学生用泥巴通过多样化的泥塑方法对“墙”进行造型表现。教师进行本课教学时要重在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文化、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教材中选用了中国故宫的红墙和万里长城的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欣赏中知晓我国悠久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之情。教材还呈现了各种材质、造型不同的墙实景照片,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墙的质感美。教材中列举了两堵墙的构思图稿和泥塑实物,向学生介绍了构思到创作表现的过程。“讨论角”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泥塑墙的表现方法。

书中的学生作品图例一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二是可以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创作表现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能懂得泥塑的多重技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墙。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解决本课难点,即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2.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难点: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纸张、泥巴和泥塑工具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墙。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关键词(材料、形状、色彩)选择一面墙进行介绍。

3.教师小结:墙的种类繁多,不管用什么材料、什么形状,稳固对建造一面墙来说,非常重要。介绍墙的组成部分:墙脚、墙顶和墙身。点明墙脚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材料的墙,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材料给墙带来了怎样不同的美感?

5.教师启发学生创新: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表现墙?假如只用泥又该怎样创作表现墙呢?

6.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用泥巴制作零件。

7.教师创作墙体图纸,让学生欣赏同学创作的砖块墙图纸方案,感受砖的多样性,同时强调注意墙的稳固性和趣味性。

8.引导学生欣赏陶艺大师创作的墙作品和同学的泥塑墙作品。

9.教师提出本课时的作业要求:

(1)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2)灵活运用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10. 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II. 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12. 拓展:启发学生观察、欣赏各种艺术墙。

第4课 家乡的古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古塔的特征、历史与文化。

2.学习用纸版画的方式表现家乡的古塔,提高造型能力。

3.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它承载了东方各国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它雄伟壮观、结构精美,在辽阔的大地上,随处都矗立着它的身影。这些古塔虽然历经沧桑,但魅力依旧,直到今天仍受人敬仰,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本课以《家乡的古塔》为题,目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搜集、了解家乡古塔的历史与文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古塔这一建筑形式。在感受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从美术角度、美术表现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塔、表现塔的能力,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祖国各地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塔,既有不同材料建造的古塔全景图,也有放大了的木塔局部的图片。这些均体现了古塔的一般特点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特性。通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塔的建筑特点。

教科书中选用的同龄人作品具有代表性,两者都是用纸版画方式表现的,但因印制的工具材料不同,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教科书中提供的步骤图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纸版画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为学生的造型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创作中要鼓励学生尝试使用纸版画的不同印制方法进行表现,帮助学生提高感受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学习用美术的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一般纸版画或单色粉印版画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观察分析古塔的结构特征,用纸版画完成家乡古塔的创作。

难点:理解并掌握纸版画底版制作中古塔的拼摆、粘贴顺序和古塔特征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或水粉颜料和水粉笔或彩色铅笔等)。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及玻璃板或水粉颜料和水粉笔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杭州著名的古塔,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古塔的传说与故事?一起与同学分享。

2.出示课题:家乡的古塔。提问:你的家乡有古塔吗?说说它的特点。

3.欣赏古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塔的文化。

(1)塔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2)塔的材质有哪些变化?

(3)塔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研究纸版画表现古塔的步骤。

5.同龄人作品欣赏,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6.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评价。

8.拓展延伸。

第5课 美术档案袋

一、教字目标

1.了解美术档案袋的意义,初步学习装帧设计。

2.完成美术学习资料搜集、标签制作、分类编号、展示作品等整个学习过程。

3.了解设计与学习生活的联系,感受美术设计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美术档案袋主要是用来搜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用以展现学生的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映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一种良好习惯养成。设 计和制作美术档案袋,能培养学生自己保留优秀作品的习惯,从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学会取优除劣,能够自己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作品怎样是好的,怎样是不太好的,这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从整理—搜集—交流一出成果一自我愉悦,产生自豪感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收获后的喜悦及成就感是来自于自己所积累的作品,但实际上,是孩子们在不断积累搜集的过程中逐渐地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因而对孩子来说,档案袋评价是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的。小小一个美术档案袋,虽然不是很精美,却都是独一无二的,无不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忠实地记录下了他们成长的历程,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2.重点、难点。

重点:美术档案袋的制作过程。

难点:如何制作能突出个性的美术档案袋。 .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优秀的美术作业、制作美术档案袋的工具与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美术档案袋的示范作业,以及教学示范演示的课件及其他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展示一个未经装饰的档案袋,提问:这个袋子有什么用途?(装文件等)再展示一个已装饰好的美术档案袋(专门装美术作品,特征鲜明),两者进行比较,有什么不 同?

学生讨论美术档案袋的作用。

2.探究。

(1)欣赏一些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课件)

(2)学生谈谈自己的制作想法。

(3)提问:如何设计制作一个美术档案袋?(小组讨论)

3.制作步骤。

(1)选择自己满意的作业。(2)将作业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编号或分类。

(3)选用文件袋,作为美术档案袋。

(4)制作标签,注明姓名、班级、学号、建档日期。

(5)搜集自己的评语、同学的评语、老师的评语或者家长的评语。

(6)美术作业和各种评语按编号或分类,放进美术档案袋中。

4.布置作业。

设计制作一个体现个性和美观的美术档案袋封面。

5.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组员讨论,共同拟订和完善各自的美术学习档案袋设计方案,并补充一些学生互评工作。 学生分头按设计方案进行标签设计制作、选择作品、分类编号、汇总作业等工作。

6.作业讲评。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运用实物投影),开展欣赏评述。

7.课后拓展。

欣赏各类电脑档案袋作品及各类设计优美的档案袋,并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制作其他学科的学习记录袋,不断提高美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6课 眼睛的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眼镜的基本结构,尝试学习眼镜创意设计。

2.体验眼镜欣赏、手绘草图、材质与制作方法创新等过程,学习设计制作一副有趣的眼镜。

3.养成勤于观察、严于计划、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生活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眼镜是非常广泛实用、美观的大众生活用品,它走入了许多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在实用的同时,也为我们凸显了时尚与个性。眼镜产品从形状、色彩与功能性上来说,精彩纷呈,但始终保留了它的基本要素——镜片与镜架,使之区别于面具与头饰等。眼镜的欣赏与自主创作,同样传达了人们的一种情感、修养与兴趣。

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眼镜的基本构造等知识,欣赏有趣的眼镜造型,使学生们在制作技巧上保留很大的创作空间,感受纸材特性,以纸为主并加入相关综合材料,在一堂美术课中,欣赏并体验创意与设计过程,学会在镜架与镜框中,重点选择一个部分,利用多种方法,创意设计制作出一副新颖独特的眼镜。学生通过欣

赏与动手实践,感悟身边日常物品的艺术美,体验设计应用的快乐。在设计眼镜的过程中,时刻要让学生体会设计的原则,必须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观与创意。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眼镜的对称形的折、剪方法。

难点:设计制作造型有趣的创意眼镜。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剪刀、双面胶、毛线、纽扣、小珠子等综合材料,旧眼镜。 (教师)各种眼镜图片、实物游泳镜、太阳镜、挡风镜、装饰空镜架等。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解漫画故事《莫林的眼镜》。

高度近视的初中生莫林回家迷路,进入一个眼镜店,古怪的店长给他一副古怪的圆黑框眼镜,从此开始了一段神奇惊险的冒险之旅。

(2)角色扮演法。(图示课题:眼镜的设计)

今天我们也要进入一段神奇的眼镜设计之旅!

在我们的故事开始之前,大家得马上担当一下造型师,替图中的这两位解决一下眼镜选择的问题。首先根据你观察到的两位主人公的服饰等,猜猜他们的性格,然后为他们量身选择一副你认为最适合他们的眼镜?只要你理由充分,主人公不仅采用你的推荐,而且一定会大加赞赏!

(设计分析:奇幻故事与角色扮演都是小学中年级段学生最喜欢的情境方式,这一环节,学生情感百分百投入,体现了设计为人所用的理念,个性独特,又带着那么新奇有趣的任务与责任感,这是学生非常乐意尝试的。)

2.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1)学生从最简单的眼镜图中,观察分析眼镜的基本结构(镜架与镜框)。

教师提问:眼镜的镜架用怎样的材料做比较合适?(较硬,但又方便操作的) 镜框与镜片呢?(镜片的透明性和有无镜片与镜框等问题。)

鼻梁处的宽度多少合适呢?(鼻梁一半的宽度。)

(设计分析:学生了解基本结构,通过师生简单的问答交流,从实物迁移到创意作 品的材料分析,这一环节简单也是必不可少的。)

( 2)以概括抽象出基本形的快速读图方式,欣赏镜架形状的丰富性。

(设计分析:镜框表现,画出一个独立基本形是学生的难点,在画、剪的过程中学 生很容易受第一设计灵感的影响,进入一种过分注重琐碎细节的状态,造成眼镜创意主题 反而不突出、造型成形困难、大小难掌握等问题。所以这一组以单独几何形、组合几何形、仿生与拟物等方法成形的眼镜,给学生一个读图、练眼的机会,养成学生从整体大处着手、小处修改细节的方法。学习从较复杂的事物中抽离出物像的基本形,便于镜框的大结构成型。)3.学习步骤,掌握方法。

(1)创意手绘稿欣赏-欣赏评述(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说说理由)-对比欣赏。

(前后两稿中,他们是如何改进自己的设计稿的?你能发现什么细节对于配戴是不 合理的设计吗?怎样改进?)

(2)同类欣赏法:以上面的流程,以欣赏评述关键词等非常简洁的方式,同桌相互 交流镜架的设计方法。

(设计分析:这一欣赏环节比较前面正面镜框设计的欣赏,是一个强化递进层次,可以

一笔带过,但为学生制作又提供了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新的创意角度。个别的同学就尤其喜欢把重点放在这个侧面镜架的设计上。)

4.欣赏练习,表现创新。

(1)对折、画、剪重点指导。

对折后画的方向性尤为关键,鼻支撑由闭合线上开始画。剪时先里后外,注意剜剪的安全问题。并强调一个创意的眼镜的重点是它的外形,当然颜色、装饰搭配会使它变得更出彩,要充分地把自己带来的小物品利用起来。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材料创新大改造。教师:为突破同学们的想象,老师又多准备了些旧眼镜供你们改造、参考,提供给速度较快的同学。

5.集体展示,共享快乐。

趣味眼镜发布会。

教师:让我们一起举办一个趣味眼镜发布会,请我们的小设计师们戴上自己设计的眼镜上场吧!(学生摆造型,激发乐趣。)

(设计分析:通过走时装秀展示学生做的眼镜,学生既体验了成功,又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更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6.课外延伸,创意生活。

(1)功能眼镜的拓展了解。

(2)各类实物眼镜的欣赏。

(设计分析:在这一节课中,拓展延伸恰恰体现了“科技改变未来,创意改变生活”的主旨。)

第7课 椅子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椅子的创意设计,学习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椅子赏析、创意联想、设计体验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验设计制作带来的乐趣。

3.善于学会借鉴设计的方法,养成精心制作的态度,体会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创意设计就是把再简单不过的东西或想法,不断延伸给予另一种表现方式的设计。本课通过对椅子的趣味赏析,让学生对椅子的创意产生浓厚的兴趣,用联想创意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各类物品上产生灵感,进行有关联的创意。椅子的造型来自物品的主要形体特征,在制作方法的多样性上,也是对前一课的《眼镜的设计》的延伸。设计椅子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设计练习,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精心制作的学习态度,大胆、自由地表达所想所感的事物,体验设计制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椅子造型特征的把握。

难点:根据椅子的用途特点,通过制作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双面胶、尺子。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美工刀等用具。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欣赏相关视频“神奇的椅子”,引出课题。教师提问:这段视频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教师小结:设计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创意,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创意的椅子世界。板书课题:椅子的设计。

2.问题探究。

(1)欣赏启发。

问题1:设计一把独特的椅子,创作素材来源于哪里?——大自然。

问题2:椅子的设计除了新颖,还应该注意些什么?——舒适、美观。

问题3:椅子的创作素材往往还会来自于哪里?——生活。

问题4:你会把书设计成一把怎样的椅子?用什么方法制作?——折叠法。

3.实践探究。

(1)体验一:构建椅子造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类椅子的主要制作技法,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用折、刻、卷等方法制作一把稳固、美观的椅子。在椅子的造型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制作。

(2)体验二:完善椅子设计。

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制作方法,使用多种制作方法,美化椅子的设计。

②教师强调作业的要求:以自己身边的物品为题材,设计一款有创意、造型美观的椅子。

4.评价展示。

从创意、造型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推选优秀作品,并给予展示。

第8课 水墨画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鱼的基本知识与特征,学习水墨画鱼的表现方法。

2.欣赏分析鱼不同的水墨表现技巧与方法,运用水墨的方式进行表现。

3.在笔情墨趣中,发现水墨魅力,体验水墨意趣,大胆地亲近水墨,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艺术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独特的笔墨纸砚及其表现手段、奇妙的视觉效果,可以使学生获得乐趣。

第四册《水墨游戏》让学生了解了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认识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能控制水墨线条的变化,懂得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做自由的造型练习。《水墨画鱼》要求学生在之前基础上,主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鱼,了解鱼的基本知识与特征,欣赏分析画家作品的水墨表现技巧与方法,用水墨创作出具有情趣的画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欣赏、了解、掌握祖国传统水墨画的特性及表现力,感受水墨画独特的韵味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在欣赏、分析、认知鱼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用水墨的技巧与方法来表现鱼。 难点:探究水墨表现方法,用水墨创作出具有情趣的画面。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水墨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及常规的水墨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感知特征。

(1)请学生猜一猜鱼的谜语,感受鱼的外形特征。

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打一动物)

(2)请学生说说了解哪些鱼的知识,交流鱼的种类、鱼的结构等。

(3)教师实物展示鱼,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交流感受。

2.分析探究,示范引领。

(l)分析鱼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要画鱼,先要了解鱼的基本特征。无论鱼的外形怎样变化,它的基本特征都是一致的。教师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鱼的基本特征。鱼的结构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头上有嘴、眼睛、鳃;身上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布满鳞片。

(2)欣赏齐白石水墨作品《年年有余》,并分析其所用的表现方法。

(3)教师示范水墨鲢鱼的画法。

①用有变化的墨色以侧锋画鱼的背部。

②中锋为主,墨线勾形,侧锋画鱼鳍。

③浓墨点眼睛,勾画鳍里的刺,题款,完成画面。

(4)请学生讲解小鱼的画法步骤和笔墨技法。

(5)师生共同探究墨破色的画法,教师作局部示范。

3.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鲢鱼的画法步骤图,学生用水墨进行表现,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2)学生进行绘画表现,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笔墨的使用、画面的安排。

4.作品欣赏,鼓励创新。

( 1) 欣赏同龄人作品不同的表现方法,感知用笔用墨。学生通过借鉴、启发,敢于对老师的范画、对别人的画法有所探究、创新。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能画出自己心中的鱼。

5.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围绕笔趣、墨趣、水趣、。隋趣,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新的发现。

(2)课后去搜集鱼的水墨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尝试用不同表现方法进行体验。

第9课 毛茸茸的动物

一、教学目的

1.欣赏、了解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独特表现方法和魅力。

2.通过临摹或创作学会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技法,在造型中体会笔触与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感受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乐趣,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保护自然、动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水墨基本技法的练习,在造型中体会笔触与墨色的变化,学会用水墨技法表现出自己喜爱的毛茸茸的动物,从而提高观察与水墨造型表现能力。

学生普遍对生动活泼、毛茸茸的小动物比较喜欢,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机灵敏捷;有的优雅恬静;有的威武雄壮,很能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而且创作小动物作品时,学生常常会用拟人化的方法把自己也融人到所表现的对象当中,因此也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与情感的表达。

用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可以充分发挥水墨浓淡干湿的特点,以墨塑形,以墨提神,水墨淋漓、韵味十足的效果,颇受学生喜爱。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水墨画已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掌握了一定的水墨技法。教学时,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搭建阶梯,通过步骤示范、作品临摹等形式使学生体会笔触与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先请他们结合已有经验自主研究分析,尝试用水墨表现毛茸茸的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示范启发,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表现技法。

教材中,画家作品和同伴作品的欣赏分析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丰富了表现技法。小动物形态多样,变化多端,创作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小动物的特征表现出情趣生动的作品。对于创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临摹练习以掌握基本的水墨技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学习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技法。

难点:探究水墨表现技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毛茸茸质感的水墨动物画。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水墨画技法的资料,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水墨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及常规的水墨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1)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毛茸茸的动物的照片。学生欣赏并谈谈这些动物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2)请学生说说这些动物为什么看起来特别可爱,了解这些动物毛茸茸的特征。

(3)教师拿出毛绒玩具(如泰迪熊、小狗等)请学生摸一摸,感受毛茸茸的质感。

2.探究体验。

(1)尝试体验。

①请学生结合已学的水墨技法思考,如何用水墨来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②根据自己的思考,在练习宣纸上尝试用水墨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③小组相互交流,评一评谁的水墨效果更具毛茸茸的感觉。

(2)演示启发。

①请练习作业效果较好的学生上台示范展示。

②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示范启发。

③小结用水墨表现毛茸茸的感觉的一般技法。

a .可以用枯笔、散锋进行皴、擦、撮、揉、丝等来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b .可以用笔饱蘸墨水进行点虱,利用生宣的渗化性能来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c .可以在画好的墨痕上再用清水或墨去冲、破来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

3.欣赏分析。

(l)课件展示画家作品,请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幅,并分析其所用的表现技法。

(2)课件展示同学作品,请学生欣赏并分析所用的表现技法。

(3)思考:如何才能使画面更富有情趣?

4.创作练习。

(1)作业要求:

①请选择合适的水墨表现手法表现出自己喜爱的毛茸茸的动物。

②可以适当添加背景,使画面更富有情趣。

③根据自己情况也可以选择临摹一幅作品。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5.交流展示。

(1)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以自我推荐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所用的水墨表现技法。

(2)学生互相评价。评价要点是看画面是否表现出了动物毛茸茸的感觉和富有情趣。

(3)教师小结。

6.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或它们的图像资料,搜集相关的动物水墨画作品。

(2)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创作或临摹名家水墨动物作品,提高水墨表现能力。

第10课 花鸟小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讲解,初步了解中国画写意花鸟小品的基本知识,体会小品画的笔情墨趣,提高对中国画花鸟小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通过练习,基本掌握花鸟小品画的表现技法,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品。

3.通过欣赏和表现花鸟小品,促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素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花鸟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花鸟画早在唐代便独立成科,后经五代的“徐黄异体”和宋代院体派、文人画的推陈出新,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花鸟画是以描绘花鸟、草虫等内容为题材的中国绘画。它表现自然,歌颂生命,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写意花鸟以其痛快酣畅,水墨淋漓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花鸟小品画更是以少胜多,言简意赅、借物抒情的艺术特点广受喜爱。

花鸟小品,画幅虽小,乾坤乃大,在不同形状的宣纸间挥洒云烟、表达情感,表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世界,给人不同的美感熏陶!情感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笔墨,为此教材还列举了如何用笔、用墨的方法,介绍了小品画的立意、选材、构图、画面组成的方法以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大量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交互式的动态影音画面、静态图像等教学资源一起探讨、学习花鸟小品。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欣赏引领和作品示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花鸟小品;小品画立意、选材、构图、注重留白的知识要点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把握画面;画家作品和同伴作品的欣赏分析更是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对于创作仍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临摹练习以掌握基本的花鸟画技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花鸟小品画的独特魅力,初步掌握画花鸟小品的表现技法。

难点: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教师范作及常规的中国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欣赏音乐(可选古筝曲等),进入教室。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花鸟小品画,提问:这幅画你看了有什么想法?与大幅作品比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件作品画幅较小,表现手法相对简练,却耐人寻味、意趣鲜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鸟小品的世界,感受花鸟小品的独特魅力!

(2)引出课题:花鸟小品。

3.欣赏感受。

(l)分小组交流各自搜集和准备的有关花鸟小品的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教师小结有关花鸟小品的知识。

(3)教师课件展示名家作品,学生欣赏并谈谈: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4.演示启发。

(1)小品画的表现离不开用笔、用墨,回顾一下学过的用笔、用墨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

(2)教师进行简单的创作演示,学生观看。(教师通过示范一幅小品,从立意、选材、构图讲起,并且把写意画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等;墨法:焦、浓、重、淡、清、干湿、浓淡泼墨、积墨等技法融于这幅画中,提示学生教师是怎么用笔、用墨的。并且结合课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用笔、用墨的方法,最后题款盖章,将整个创作过程展示给学生。)

(3)小组讨论:你能分析美术教科书中的其他花鸟小品是怎么画的吗?

5.创作练习。

(1)现在你是否也想画一画?想好画什么了吗?师生交流。

(2)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用你喜欢的笔墨技法,临摹或创作一幅花鸟小品。能表达一定的情趣,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钤印。

6.评价延伸。

(1)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学生互相评价。评价要点围绕“画面是否富有情趣,画面构图是否美观?用笔、用墨是否有变化”三方面展开。

(3)教师小结。希望大家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题材,画出更多的作品。

第11课 漫画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1.在漫画头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漫画语言,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2.通过欣赏、感受、实践,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的关系,并能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3.感受漫画带来的乐趣,形成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在二至三年级已经学过《动漫宝宝》、《夸张的脸》等。在《动漫宝宝》一课中,学习设计动漫形象;《夸张的脸》是画头像。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画独幅漫画或多格漫画,为初中阶段学习动漫打基础。漫画是一种“笑的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人民喜爱。被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漫画的题材大到政治题材的讽刺漫画,抑或小到生活题材的幽默漫画,它们都具有令人发笑、深思和启智的功能。从而总结出,大凡漫画都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这三大特质就是漫画的基本特征。漫画是视觉艺术,与其他绘画有着同样的共性,然而,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绘画,它与其他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事物提出看法并加以评论,同时还具有幽默的特性。所以讽刺和幽默构成了漫画最基本的属性,漫画艺术就是讽刺和幽默的艺术,也是

逆向思维艺术。

学生对于漫画这一绘画艺术形式在生活中常有接触,漫画的表现方式幽默、夸张,非常贴近儿童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读画明理,在视觉享受中明白是非,感受漫画带来的乐趣,体验漫画的表现力。同时也学习基本的漫画语言来简单地进行漫画创作。

2.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漫画,学习漫画的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巧妙、夸张、幽默、发人深思。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漫画图片或漫画书,了解喜爱的漫画家和漫画故事。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人教学。

( 1)张乐平漫画作品欣赏,你知道张乐平爷爷和三毛的故事吗?

张乐平和他创作的三毛形象。

(2)学生思考:张乐平爷爷和三毛的形象给你怎样的感觉?

(3)教师小结:人物形象简单有趣。“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的创作经验是漫画来自于生活。

(4)揭示课题:漫画与生活。

2.问题探究。

( l)什么是漫画?

①学生探究:欣赏教材图片作品、翻看搜集回来的漫画图片或漫画书等,探究什么是漫画。 ②教师小结:漫画是一种用简练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感。

(2)如何欣赏漫画。

①学生讨论,问题1:漫画的画面有哪些组成部分?问题2: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②教师小结:漫画的欣赏方法是:a .看标题;b .品画面;c .读文字;d .悟寓意。画漫画的工具,可以是铅笔、钢笔、记号笔、彩色笔等任何工具。 “漫”字,与漫笔、漫谈的“漫”字用意相似。漫笔、漫谈在文学中是随笔、小品,而漫画则是绘画中的随笔、小品。 ③师生分析:漫画作品一《小猫屁股摸不得》和作品二《难以忍受》有哪些令人发笑的地方?从内容、形式与寓意上有哪些地方有幽默感,能引人开怀和发人深思?

画中有话,寓意深刻。

作品一《小猫屁股摸不得》:老虎屁股摸不得,猫虎同源同宗。既然老虎屁股摸不得,小猫屁股也不能摸!比喻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意见,一触即跳的人。

作品二《难以忍受》:游客乱涂乱写的不文明行为,连好脾性的弥勒佛也难以忍受了! ④教师小结:漫画作品寓意深刻,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3)漫画的特点。

①读画明理:学生品读漫画家方唐的《回想》和王治华的《难以忍受》,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画面内容及含义。

②师生总结:漫画的特点有针对性;运用变形、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幽默或讽刺的效果。漫画作品往往是“画中有话”,漫画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

(l)说一说:欣赏自己搜集的漫画图片或漫画书,说说你喜欢的作品及理由。

(2)找一找:在你身边有哪些内容可以用来作为创作漫画的素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水笔、水彩笔、蜡笔等绘画工具。

(教师)纸张、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漫画的分类。

①观察分析: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分析,漫画可以怎样分类。

②教师小结:漫画按照篇幅来分:有独幅漫画、多格漫画(两格、三格、四格)、连环漫画等。

2.深入探究。

漫画与生活的关系。

①教师提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作为漫画的素材?

②学生讨论。

③教师举例:以现代生活中堵车现象为例,漫画家是如何表现堵车现象的?

④学生讨论:在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题材有放学以后、考试时刻、运动会上,等等。

以校园生活为创作题材的漫画。

3.方法讲授。

漫画的表现方法。

①学生分析: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画家是怎样去表现人物与动物的?

人物的夸张:人物身体大小的夸张、动作或表情的夸张。动物的夸张:长的更长,高的更高。

②教师小结:漫画的表现方法是在形象上通过夸张、变形、概括、比喻、象征、寓意、拟人等方法进行表现。创作漫画形象时,主要运用夸张与变形。

4.教师示范。

(1)漫画的创作步骤。

①第一步:构思立意。画什么?用什么形式画?

②第二步:漫画制作。打形,在铅画纸纸张上设计线稿,制作完成。

③第三步:写文字。在漫画中,文字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④第四步:立标题。好的标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教师示范:边讲边画,并准备好有步骤的范画。

(3)学生讨论:讨论构思立意、绘画形式等。

(4)作品欣常.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5.尝试实践。

(1)作业布置: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步骤,试用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事情。

互相交流:讨论创作主题,你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创作的素材吗?互相交流、启发用漫画来表现生活,确定创作内容。

6.巡回指导。

学生构思题材、作草图,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8.课外延伸。

介绍我国漫画大师丰子恺及他的作品。

第12课 给同学画漫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像漫画的艺术特点,了解漫画概括、夸张、变形、幽默的表现方法。

2.学习概括人物的面部特征,尝试运用夸张和变形等表现手法,画出形象幽默的同学或自己的漫画像,培养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3.体验为同学画像的乐趣,体验肖像漫画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创作漫画的兴趣,加深同学间的认识与了解,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漫画很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科书精选了漫画家创作的肖像漫画资料,通过对这些图片资料进行赏析,了解肖像漫画,学习肖像漫画的表现方法。课题虽为《给同学画漫画》,但是可以拓展到漫画自画像。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漫画系列课程,通过前一课《漫画与生活》,学生已经对漫画有趣、夸张的特点有了体验和认识,为本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概括人物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发挥想象力,画出形象幽默的同学或自己的漫画像,并敢于创新与表现。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肖像漫画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手法。

难点:观察、概括人物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展开想象,画出形象幽默的漫画像。

三、教学课时 l 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小镜子、纸张、铅笔、色彩工具等。

(教师)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

(1)课件展示达·芬奇肖像与漫画像,让学生说说,哪一幅更接近漫画,为什么?

(2)课件展示几位学生熟悉的人物漫画造型,请学生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特征来表现的。

以上漫画抓住了明星相貌的典型特征,还添加了有代表性的道具。

( 3)点题:我们就像这样给同学或给自己画一张漫画好不好?课件揭示课题:给同学画漫画。

2.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利用课本,欣赏并观察马三立和马季的肖像漫画,解决问题一:仔细比较漫画肖像和本人照片,哪些特点被夸张了?

(2)组织学生欣赏并观察漫画《数学家与艺术家》与蒂鲍尔的《卓别林》,解决问题二:这些漫画肖像在构思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3)小结:在用漫画的方式画人物肖像时要抓住面部主要特征,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大胆进行表现,还可以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利用一些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等信息的形象突出人物特点。(限于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可以更浅显,让学生明白脸胖就画得更胖,瘦就画得更瘦,耳朵、鼻子、眼睛等五官大就画得更大,小就画得更小。这样才够滑稽有趣,更有漫画的特点。)

3.观察了解。

(1)利用课件简单讲授表情的表现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表情模仿秀”:

①描述一下自己的绘画对象(也可以是熟悉的某位同学)常有或特有的表情,并模仿表演给大家看(也可以先模仿,让同学猜自己模仿的是谁)。

②学生小组内(或前后)进行模仿表演。

(3)介绍“瞧瞧你我他”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同学或利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提醒学生要抓住绘画对象的主要特征,并想想稍后怎样去表现。

(4)欣赏外国漫画家的肖像漫画。

(5)欣赏同龄人的创作范例,请学生仔细观察,漫画像抓住了照片中同学的什么特点?表现时有什么构思?

(6)说说自己的构思:在小组内(或前后)互相说说准备画谁(同学或自己),对象的主要特征、性格特点、服饰、爱好等。并考虑对哪些特征进行夸张?如何夸张?

4.尝试创作。

(1)作业要求。

①给同学(或自己)画一幅肖像漫画。

②能抓住外貌特征,运用变形、夸张等方法表现脸型、五官、表情。

③表达自己的奇妙构思,增添画面的趣味。

(2)教师巡视指导的过程中进行个别示范,及时展示一些巧妙的构思,让学生在充满愉快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

5.展示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贴在展板(或黑板)上组织评价活动。

(2)让学生猜肖像漫画作品画的是谁,将部分学生喜爱的作品作为“人气作品”。

(3)组织“人气作品”的作者和部分愿意交流的作者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4)邀请“大众评论员”们发表自己观看作品的感受。

6.总结拓展。

(l)教师总结: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棒,评论也非常精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肖像漫画有哪些认识?

(2)今天这节课有趣吗?你能用这种方法画画自己的一家吗?让我们在班级里举办一次“我的一家”漫画大赛吧!

第13课 自己做图画书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图画书的基本特点及基本构成元素,区分图画书与小人书的不同之处,尝试设计制作一本简单而有趣的图画书。

2.在对图画书的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自己制作的图画书从制作样式、外形式样等方面形成创意想法。

3.在图画书的欣赏与创意制作中,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的相应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对图画书不同造型、不同制作样式探究的基础上,学会采用简易的办法创意一本属于自己的别致图画书,从而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他们相应的创意设计能力。

图画书作为读图时代新兴的儿童读物,其不同于我们平时所称的“图画读物”、“图画故事”、“连环画”、“小人书”,与一般带插图的书也不相同。在图画书里,图画是主体,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一般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因此,图画书也被称之为“画出来的书”。 对于读着图画书长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图画书为他们所熟悉与喜爱,大多数孩子家里都有一定数量的图画书,所以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家里的图画书进行小组交流、探讨、探究,再结合教师对于图画书的外形式样、制作样式的有效引领,有助于在调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图画书创意视野的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借助简易的办法,制作出一本因巧妙构思、个性创意而生动别致的图画书。

教科书在“阅读图画书”文化场景下推出该学习内容,有助于勾起学生对于图画书的美好回忆,从而激发他们创意自己的图画书的热情。教材用了四个版面,大量呈现图画书的各种经典创意图片,旨在启迪学生如何个性创意自己的图画书。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在对图画书制作样式、外形式样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构思与交流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制作一本简单而有趣的图画书。

难点:图画书外形的个性创意和装订方式的新颖别致。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家里各种不同外形、装订方式的图画书,准备钝头剪刀、胶水或双面胶、简易图书装订工具、有特色的装订线、若干张纸(具体张数,可根据自己图画书的张数预估决定)等图画书制作工具,鼓励寻找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创意。 (教师)课件及示范用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比较分析,建立图画书初步认知。

(1)引导学生在看图画书的氛围中,从字面意思猜一猜:什么是图画书?比较图画书与小人书的不同之处?

(2)在交流自己最喜爱的图画书的愉悦场景下,导入“自己做图画书”这一学习主题。

2.整体感知,获得图画书实际印象。

(1)引导学生从封面、内页等方面人手,谈谈对于图画书的印象。

(2)在多本图画书的比较中,获得对于图画书基本构成元素的初步认知。

3.多维探究,丰富图画书制作样式。

(1)引导学生从图画书的制作样式上进行分类。

(2)教师根据图画书样式制作示意图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对于胶装式、折页式、线装式、订装式、卷轴装式等制作样式进行拓展欣赏与创意探究,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个性化制作图书打下基础。

(3)结合欣赏,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制作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示范。

4.造型启迪,拓展图画书外形式样。

(1)这些图画书的外形式样哪个最别致?为什么?

(2)你希望做一本外形怎样的图画书?

5.巧妙构思,创意图画书个性作品。

(1)对自己的图画书外形、装订方式进行预先构思与交流,互相指出不足,并学会优化自己的设计。

(2)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给予装订方式需要特殊处理的学生以技术的支持或帮助。

6.互相欣赏作品,分享图画书创意成果。

(1)引导学生或以图画书自我推荐的方式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在看了同伴的作品后,谈谈自己的新发现或独特感受。

(2)建议在分组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荐,在班级层面上进行典型介绍,从而让每位学生参与赏评与分享,获得取长补短的交流功效。

7.课后拓展,完善图画书内部创意。

(1)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表现图画书内容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选择独特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创意。

(2)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用自己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设计制作或画画图画书,以丰富业余生活。

第14课 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封面及其书本外包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学会从个性配色、配画及选取独特表现形式等方面创意构思与设计封面。

2.学会在对不同封面观察、比较、分析与汲取的基础上,为自己的书用手绘或纸艺的形式设计一个封面。

3.体验为自己的学习成果(书)进行美化带来的快乐学习体验,增进对设计创意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主要是希望学生在了解封面设计要素和多样形式的基础上,采用个性的表现方式为自己的书设计一个封面,从而发展学生美化自我学习成果的创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书籍出版异常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现代设计非常普及的大环境里,学生对于“封面”的接触机会较多。如果没有学过封面设计,他们也大致能抓住“书的名称”、 “自己喜欢 的图样”画个封面出来。但是如何处理好封面的图案、色彩、文字的关系,使之搭配得更加

好看,尤其是如何采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意设计,需要美术老师作出引导。

本课教科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书本外包装完整的构成要素示意图,而且提供了有助于感受因色彩、图案与文字搭配合理而吸引读者欣赏与阅读的优秀封面作品,更提供了不同表现 形式的最新出版封面、同龄学生封面习作,这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将朦胧的封面设计意象更具艺术创意地展现出来。

2.重点、难点。

重点:在了解封面的基本要素,学会从个性配色、配画及选取独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封面的基础上,为自己的书用手绘或纸艺的形式设计一个封面。

难点:封面配色、配画及表现形式的个性与美感引导。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封面设计新颖的书,准备好自己的毛坯样书及绘画、纸艺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从封面切人,引出新课。

(1)引导学生边欣赏几米的绘本《地下铁》边思考:你从几米的《地下铁》一书的封面里读出了哪些信息?作者试图突出表现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揭示课题:《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

2.探究基本的封面要素,初得要领。

(1)出示一本完整的书,引导学生分析其基本构成要素。

(2)专门探究“封面的基本要素”。

3.欣赏不同特点的封面,拓展思维。(1)从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要素出发,欣赏不同特点的封面的美。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配色令人更加喜欢?怎样配画才能更加特别?

4.欣赏多种形式的封面,启迪创意。

引导学生获得手绘、纸艺等不同表现形式封面设计的启迪。

5.欣赏同龄学生的封面,寻找灵感。

引导学生寻找同龄学生作品的创意点,以及带给自己封面设计的启发之处。

6.创作自己书本的封面,迁移转化。

(l)根据自己所带的毛坯书的特点,探讨图形、色彩、文字的选择与布局。

(2)选择手绘或纸艺的形式为自己的书设计制作一个封面。

7.借博览会式的展评,关联社会。

(1)举办“我们的封面”博览会,引导学生从色彩、图形、文字等方面的创意推介自己设计的封面或鉴赏他人的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封面作品。

第15课 正负图形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正负图形,提高整体、局部观察图形的能力。

2.初步了解正负图形在形的重复、多形组合、形的虚实表现以及图底反转等方面的构成方式,尝试设计简单的正负图形。

3.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创新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正负图形是指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造成在一个大图形结构中隐含着两个小图形的创意图形。在正负图形中,一般包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的背景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作“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正负图形的正形与负形之间相互统一又相互排斥,形成了各不相让的局面,正是由于这种抗衡和矛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显示出创意图形的特殊魅力。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通过欣赏正负图形,使学生了解正负图形的特点和构成方式,激发学生设计创意图形的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正负图形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学会举一反三,设计出有独特创意的正负图形。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正负图形的特点和构成方式,尝试设计简单的正负图形。

难点:设计有独特创意的正负图形。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彩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1.欣赏认知。

( 1)教师出示《鲁宾杯》,并提问:观察这幅图,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黑色部分是两张对视的脸;白色部分是花瓶。)

(2)教师介绍《鲁宾杯》,指出鲁宾杯是图的转换图形,也称正负图形。

(3)欣赏正负图形作品,并进行正负图形作品分析。

(4)欣赏经典的正负图形作品。

(5)思考:正形与负形是怎样融洽联系在一起的?总结正负图形的特点:正形和负形共用了一条轮廓线。

2.尝试设计。

(1)教师出示设计练习题一:以苹果为正形,以联想的事物为负形,进行正负图形设计练习。

(2)学生分小组讨论,由“苹果”联想相关事物或由“苹果具有的象征意义”联想相关事物,并将联想到的事物填在表格里。

(3)教师列举:如何将联想到的事物与苹果图形巧妙结合,设计独特的正负图形。

(4)教师请学生选择设计正确的正负图形。

(5)教师提示:除了在正形的边缘设计负形,还可以在正形的中间设计负形。

(6)学生进行设计练习:围绕“苹果”图形进行创意联想,用剪贴或绘画的形式,设计、制作一个正负图形。

3.提升设计。

(1)教师出示设计练习题二:任选一件物品作正形,联想与它相关的事物作负形,进行正负图形的设计练习。

(2)教师列举创意范例,学生举一反三。

(3)欣赏同学创意作品。

(4)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成语类、公益类正负图形。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展示评价。

6.拓展欣赏。

(1)欣赏升级版正负图形。

(2)欣赏正负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图例。

7.教学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正负图形,将科学思考融人艺术设计中。

第16课 剪纸喜花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中国喜庆节日的气氛,了解传统婚礼庆典中的喜事风俗,了解喜花纹样的色彩造型、用途及含义。

2.剪简单的喜花纹样。

3.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鲜艳、热烈的红色是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在民间习俗的贺庆寿礼、婚礼中,均要用红色来点缀环境,渲染气氛,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新娘要穿红衣;年节及喜庆送钱要用红包,凡此种种俗称“红喜事”。新人结婚时要贴上红色的喜花,用于装点各种器物用具和室内陈设,具有生机盎然、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红红火火、天长地久之意。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掌握了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对于可以动手操作的剪纸课拥有较高的兴趣。本课的教授的不是单纯的一个剪纸技法课,而是让学生了解喜事风俗,了解喜花的特点、含义,掌握简单地在双喜字字形上有变化和装饰的喜花纹样。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喜事习俗,用折剪法剪一个好看的喜花纹样。

难点:了解喜花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剪出一个有特点、有含义的喜花纹样。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红色手工纸、剪刀等。

(教师)课件或视频、喜花作品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l)展示喜庆活动照片,提问:红色给你什么感觉?有什么寓意?

(2)出示双喜字图片,提问:你知道双喜字的由来吗?揭示课题:《剪纸喜花》。

2.观察分析,讲授新知。

(1)欣赏喜花纹样,说一说喜花纹样美在哪里。

(2)观察双喜字,小组讨论:

①双喜字和喜字有什么区别?

②双喜字有什么结构特点?

(3)师生共同总结双喜字的剪法,教师示范剪双喜字。

(4)学生初次尝试剪双喜字,教师巡回指导。

(5)探索如何设计喜花纹样。

①双喜字的“口”字变化。

②双喜字的笔画变化。

③双喜字的外部变化。

④双喜字的其他变化。

(6)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其优秀之处。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用折剪法剪一个好看的喜花纹样。

(2)用折剪法剪一个有特点、有含义的喜花纹样。

4.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请学生将喜花纹样贴在窗户上进行自评、互评。(评价建议:从学生喜花纹样的变化、创新、特点和含义等方面评价。也可以从剪喜花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进行 平价。)

5.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1)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喜花纹样呢?

(2)生活中你能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喜花纹样呢?

第17课 生肖贺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肖文化,认识十二生肖的基本特征。大胆运用绘画、剪纸等表现方式,抓住十二生肖的特征,表现十二生肖中的一个动物。

2.通过贺卡的欣赏和分析,认识贺卡的内容、形式和不同绘制方法,尝试创作一张生肖贺卡。

3.了解祖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知道贺卡有传播和增进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功能;培养尊敬长辈、友爱同学的品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十二生肖如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龙”、“凤”一样,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符号。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传承千年;“辰龙巳蛇午马未羊”人人熟知;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家喻

户晓。十二生肖不仅仅是简单的十二种动物、十二个属相,它是一种文化,一种习俗,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生活习惯。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学生分为两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重点了解生肖文化,欣赏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作品,如剪纸、邮票、年画、卵石画等,引导学生抓住十二生肖的造型特点进行简单生肖图案设计。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贺卡设计,了解贺卡的内容和形式,并将生肖元素融入贺卡,设计出一张有浓浓中国味,饱含亲情、友情的生肖贺卡。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贺卡制作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出的方法与同学分享,相互启发。

2.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生肖图案,创作生肖贺卡。

难点:设计有创意的生肖贺卡。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玩具、剪纸、邮票、故事等,剪刀、铅笔、橡皮、彩色纸。

(教师)彩笔、彩纸、剪刀、十二生肖范作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了解生肖文化。

(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有关生肖的传说故事?

(2)教师揭示课题:《生肖贺卡》。

2.联系生活,感知文化。

(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肖是什么?爸爸妈妈的生肖是什么?好朋友的生肖是什么?

(2)了解生肖的寓意。

第一组: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劳。

第二组: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

第三组: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

第四组:马和羊。马代表一往无前,向目标奋进,羊代表团结和睦。

第五组: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

第六组:狗和猪。狗是代表忠诚,猪是代表随和。

3.发展创新,引导探究。

(l)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生肖作品。

(2)以老虎为例,小组探究生肖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特点:

①对照真实的老虎,说说民间剪纸老虎的艺术特点。

②对照真实的老虎,说说动漫老虎作品的艺术特点。

③欣赏韩美林先生的老虎图案作品,感受作品对点、线、纹样、色彩等造型元素的运用。

(3)欣赏、比较、分析了这么多不同形式的生肖作品,你认为生肖作品是抓住了动物哪些地方的特征进行创意设计的?你还能想出哪些不同的创作方法?

4.尝试实践,锻炼技能。

小组合作,选择组员共同喜欢的、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剪纸、泥塑、绘画、贴画、版画、小制作等),设计十二生肖作品。

5.作业辅导,完善实践。

6.展示评优。

每个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作品材料、表现形式、设计创意和制作步骤进行介绍。

7.课后延伸。

(1)用自己创作的作品美化生活。

(2)课后可自选以下任意一项完成。

①调查长辈的出生年代和生肖,制作家庭生肖图表。

②制作一组家庭成员生肖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铅笔、橡皮、彩色纸、糖果纸、勾线笔、透明胶、双面胶、刻刀等。 (教师)课前搜集不同的贺卡实物若干、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时学习的十二生肖图案,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制作生肖贺卡。(板书:生肖贺卡)

2.了解贺卡相关知识。

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互相赠送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礼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欢乐,增进友谊,营造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那么会使收到贺卡的人更感亲切,更觉得有意义。

3.贺卡欣赏。

4.分析贺卡的内容和形式。

(l)贺卡的封面内容有:封面图案、封底图案、祝贺文字、生肖、年份等;贺卡的内页内容有:边框图案或装饰插图、祝福语等。

(2)贺卡的形式有:横式,竖式;双页折叠式、多页折叠式;平面式、立体式;心形的、叶形的、不规则形的,等等。

(3)制作贺卡的方法有:绘画、剪贴、剪纸、镂印喷绘等。

(4)贺卡制作要求:要素齐全、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工艺精致。

5.示范贺卡的制作步骤。

(1)构思、设计。

①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②设计前应考虑赠送的对象,因人而异选择贺卡的设计风格。如老年人喜欢古朴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绚丽的色彩。应该根据不同对象的爱好来进行设计,贺卡就会受到更多的珍视和喜爱。

(2)将纸张折叠或剪裁成预设的形状。

(3)选择表现形式:剪纸、动漫等。(教师以剪纸为例。)

(4)配色。

(5)书写赠言。如新年好、生日快乐等祝福语。

(6)整理画面。

6.布置学习任务:设计制作一张生肖贺卡。

7.欣赏同学作品。

8.教师巡视指导。

9.小结延伸。将生肖贺卡赠送给亲朋好友,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

第18课 青铜器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知识,欣赏青铜器的造型美。

2.领略青铜瑰宝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3.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青铜器曾经是等级森严的制度的产物,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的体现。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青铜器的世界,透过青铜器古色斑斓的外表、繁多的造型、诡秘的花纹、奇异的铭文,看到的是一个时代青铜艺术的辉煌。通过接触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拓宽艺术视野。让学生在感悟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的同时,领略祖先遗留下的青铜瑰宝的无穷魅力。青铜器年代久远,再加上其名称经常出现许多生僻字,让学生充满好奇。所以在教学设计方案一中,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挑战的内容“识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青铜器之间的多次比较欣赏,加强学生对青铜器艺术特点的认识,感受青铜器所蕴藏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难点:通过青铜器的艺术与文化,领略其魅力。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铅画纸等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课件展示。

教师:鼎、罍、鬲、甗、瓿、簋、觯、爵、斝 、觚、盉、卣„„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古代青铜器的名称。青铜器的年代久远,再加上这些平时几乎没怎么见过的字,不仅吓住了你们,其实也让许多大人敬而远之。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青铜器艺术馆里走一走,挑几件作品和大家欣赏,到时许多同学会觉得:哦,原来这些不过是古人那些精致、华丽的生活用品罢了!

(2)出示课题。

2.新课展开。

(1)青铜器的概念,青铜器的作用。

夏、商、周时期,青铜作为贵重金属,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

(2)青铜器——鼎。

教师: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器种的重器,也是礼器。古人普遍崇敬神灵,希望 能和他们沟通。祭祀是件不可马虎的事,因此有身份的人选择当时贵重的青铜器。

①权利与地位的象征——鼎(出示后母戊鼎、毛公鼎、大克鼎的图片)。

鼎,代表拥有者的身份与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数目的鼎:古代的天子最尊贵,所以有他用九鼎,其他官员依次减少。鼎还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具有崇高的意义。老师介绍的这三鼎可都是“鼎鼎”大名的哦!

②国之重宝——后母戊鼎。

教师:它出现在3000多年前,是现存商代最重的青铜器。从发现、出土到收归国有、到完整修复,后母戊鼎历经了沧桑岁月,命运坎坷。铸造这么巨大的青铜器,需要的金属原料至少在1000千克以上,浇铸它必须有非常巨大的熔炉。请同学先说说它的颜色和外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它造型为长方形,深腹平底,有粗壮的圆柱足,鼎耳外有双虎食人头纹,鼎上有饕餮纹和虎嗜纹,造型厚重典雅,纹饰庄重。腹内壁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根据这三字,结合此器物的规模,有人就认为:这是商王为祭祀他那已经去世的名叫戊的母亲而铸造的鼎。 你看,如果没有这腹内壁的铭文,我们就不会知道这鼎的作用呢!

③“一字千金”——“大克鼎”和“毛公鼎”(出示毛公鼎、大克鼎的图片),

你们知道成语“一字千金”吗?这个词用在“大克鼎”和“毛公鼎”上一点都不为过。(列表比较)

●毛公鼎。

请同学说说它的外形、纹饰和色彩的特点。

教师总结:毛公鼎比起后母戊鼎体积、重量小了许多,且装饰简朴:请同学想想,它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教师解说:周朝以前,人们把铜称作金,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叫作金文,作为贵族权威的体现。毛公鼎是目前所见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这些铭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共有499字。(简单介绍铭文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大克鼎。

教师介绍外形、纹饰,大克鼎与毛公鼎一样,它的价值还在于腹部内壁上的290字的铭文。(简单介绍铭文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④后母戊鼎、毛公鼎、大克鼎的比较。

教师总结:毛公鼎、大克鼎铭文文辞典雅,字迹优美,笔道圆润,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相当有名!这些铭文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为“铜铸的史书”!

这样的“史书”还很多!如利簋。

教师:这是已知西周最早的一件青铜器。老师觉得它很像现在的奖杯,说不定奖杯设计灵感就来自这些簋呢!这件器物是武王伐商牧野之战的实物证明。它的器物底部也有铭文32字。

总结:这些铭文作为西周时期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与“毛公鼎”、“大克鼎”并称为金文瑰宝。正是有了这些记录历史的青铜器,今天的人们可以透过每一个字,去了解祖先的生活片段和曾经发生的许多事情。

(3)四羊方尊与莲鹤方壶。

教师:如果说后母戊鼎、毛公鼎、大克鼎是以器物重量、体积或铭文字数来取胜的话,

接下来,老师要着重介绍的这两件可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真正将器物的造型设计与艺术装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着重介绍这两座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它们体现了当时非凡的铸造水平和精美绝伦的艺术装饰。

(4)青铜器众多的种类。

今天我们欣赏了青铜器中的礼器尊、鼎、壶、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文中还向同学们推荐了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重的打击乐器曾侯钟(湖北省博物馆)、兵器等,其实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青铜器还有许多。

(5)纹饰欣赏。

青铜器不仅种类众多,而且器物上的纹饰更是神秘、独特。

利簋——饕餮纹。

鼎和簋是食器的一种。许多食器上面都装饰着兽面纹。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

(6)总结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造型——繁复;铭文——典雅;纹饰——精美(神秘、独特)。

3.课堂小练习。

设计一款青铜器。要求:①一定的造型;②适当的纹饰。

4.拓展。

青铜器是绿色的吗?其实铜器刚刚铸造出来时,并不是绿色的,在地底下埋藏数千年后,铜器的表面发生氧化,才呈现出青绿的颜色。如今,这些古老的青铜器已经远离它们曾经存在的年代。在历经战火后,被置放于现代博物馆中。这节课,我们只是往青铜器的艺术长河中瞟了一眼,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等着大家去博物馆一睹芳容。


相关内容

  •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举手的秘密]教案第1课时(精品)
  • <举手的秘密>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 2.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窃窃私语.窘态"等词语.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我"是怎样进步的,"我"对老师的悉心 ...

  •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最新有趣的动物教案
  •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教学内容:部编本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向同学表达有趣的动物的知识: 2. 熟悉要讲的内容,做到声音洪亮.态度大方: 3. 听的同学做到认真倾听,了解相关动物的知识,对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 教学重点: 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大胆说.敢于交 ...

  • (最新省公开课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生死相随的海鸥]学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生死相随的海鸥>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衍",通过查字典理解"繁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积累词语:"成千上万"."成群结队"."铺天盖地" ...

  •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小计划]优秀教案(精品)
  • <我的小计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写小计划的要求. 2.自己制定一份阅读.工作.活动或者参观计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制定计划,掌握写计划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制作自己的计划,做事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率.教学 ...

  •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8虎门销烟教案表格式
  •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活页备课月 日 课题 8.虎门销 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型新授单元二主备人教学目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

  • 最新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秀教案(精品)
  • <对韵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5个生字:苹.地.南.李.瓜.学写3个生字:风.北.果. 2.学习新笔画:横折折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拼读,体会到韵文的韵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读5个生字:苹.地.南.李.瓜.学 ...

  •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虎子送情报]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 <虎子送情报>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小虎子的故事,增加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虎子为了帮助游击队,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 激发学生的敬佩 ...

  •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 <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去分析课文,教师起辅助作用,增强学生独自分析能力,以及对作品的欣赏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追求细致.欣赏文学艺术.领会文章思想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收集. ...

  • 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死也不倒下]优秀教案(精品)
  • <死也不倒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新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吉鸿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吉鸿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教授法. ...

  •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阳光 ]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精品)
  • <阳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 出示课件:阳光洒满大地,学习课文1- 3自然段.投影出示句子:"啊,大自然多美呀!"指导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