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结

高一下学期历史笔记总结

G152

(一)中国

一、上古时代,原始时期

1.农耕经济的发展

(1)特点

1)南稻北粟:长江黄河地域差距,北方干旱,种植粟麦, 南方水田种稻

2)多个农业中心

(2)形式: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转型

(3)农具及灌溉工具

1)刀耕火种,石器骨器为主的耒耜农具

(4)水利设施

1)大禹治水

2. 饲养业(畜牧业)

(1)特点:随农业发展

(2)重要性:五谷六畜相提并论

3.手工业

(1)纺织业

丝织

) 时间:相传上古起养蚕

) 成就:中国为世界收购发明丝织的国家

(2)陶瓷技术

制陶

1)时间及成就:新石器时代创造出彩陶,黑陶和白陶

4. 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

二、商周时代(含春秋战国)

1. 农业

(1)农具

1)商周时代,由于青铜贵重,因此农业仍以以木鞤石骨为主。

2)春秋时期铁具出现并提升效率。

3)战国中期出现牛力耕种,但不普遍

(2)水利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成水利的发展,其中不乏著名水利, 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其中都江堰变水 害为水利,使之缓解电力危机,促进旅游业,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辛勤与智慧,有极强的精神文化价值。

(3)耕耘方式集体到个体

1)商周

(1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2)春秋时期

(1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

方式

(2小农经济

壹.特点

子.分散性:个体生产

丑.封闭性:自给自足,不必外求

寅.落后性: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

卯.脆弱性:难以独自抵抗天灾,能力有限

贰.后果

子.将导致人地矛盾人口增加耕地不足自然索取

恶化环境

(4)土地制度

1)井田制

(1发展:西周时期达到鼎盛,春秋瓦解,铁农具促进开垦私

田致使政府税收默认私有,使大量公田抛荒,至战国

废除。

(2特点:存在公私之分,公为贵族,私为劳动者,劳动者无

所有权。

2)土地私有制

1)时间及特点:战国时期确立,各国通过变法达成,商鞅变

法较为彻底,其中包括法律承认土地私有,

用于奖赏并允许买卖。

2)私有制形式

(1 君主私有土地,并由宫廷掌握。

(2 地主私有土地,由于土地兼并买卖盛行

(3 自耕农私有土地

3)租佃关系

(1时期:战国时期产生

(2契约纳租影响及特点:减弱依附关系,生产自主性提高,

农民可以选择雇主,从而提高生产

积极性。

2. 手工业

(1)金属冶炼

1)商代青铜冶炼成熟,使用广泛。

2)春秋开始使用铁器,进行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2)丝织

1)西周后丝织突飞猛进。

(3)经营方

1)西周时期:官营手工业。

(1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官府经营,工匠集中于官

方作坊,原料来自官府。职业世袭,依附关系

强,后因私营的发展,改为雇佣工匠。资金雄

厚,细密分工协作,工匠经验丰富,质量要求

高,然而缺乏竞争,因强制劳动,常引起工匠

反抗,致生产效益低下。

2)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

私营工商业兴起。

3. 商业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庶人冲破束缚,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各国铸造货币,金 银逐渐投入使用,著名都会形成。

(4)商业形式及地位:坊市分置,商业受限,官府管理市场,城市是政 治军事中心。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5)重农抑商政策

1)时期:战国时期崛起,贬低商人政治地位,限制经营范围,官

营,对商业征收重税,如商鞅变法。

2)影响:封建社会初期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重农 思想正确。

三、汉唐时期

1. 农业

(1)农具

1)犁壁:方向性翻倒,同时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牛耕普及。

2)耧车:播种,畜力,赵过发明。

3)翻车:龙骨水车(三国马钧改自东汉毕岚),人力摇杆,木齿运

转,链板引水。

2)曲辕犁(唐)

(1改变:直辕变曲辕

(2特点:平稳,节力提速,深浅可调,克服回转相妨

(3影响:传统步犁的定型

3)筒车:水力和畜力高转筒车。灌溉效率提升。

(2)均田制

1)施行原因:土地兼并影响赋税,社会安稳。

2)时间:实行于北魏,隋唐完善。

3)特点:分配无主荒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缴纳租税承担徭役兵 役。

(3)租佃关系

汉代普遍,人身依附关系强。

(4)四大经济区

1)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2)山东山西传统农业区,地处黄河流域,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3)三大迁徙高潮(北方战乱)

永嘉之乱(晋)安史之乱(唐)靖康之耻(宋)

4)影响:带来大量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及人才,民族融合,农 业手工业得以发展,逐渐南迁。文化中心逐渐南移。

2. 手工业

(1)金属冶炼

1)钢铁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中国最早发现并使用)。

(2)纺织业(丝织)

1)汉稠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2)唐代缂丝,富艺术神韵。

(3)陶瓷技术(瓷)

1)东汉晚期,可烧制成熟青瓷。

2)南北朝:成功烧制白瓷。

3)隋唐:白瓷成熟,成立独立生产部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4)销售方式私营手工业

1)唐代以前:手工业为农民家庭副业,家庭小作坊形式较多。

2)唐宋时期:私营手工业极大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 加深。

丙. 商业

(1) 隋唐:大都会出现,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频繁,海上路

上丝绸之路发展,(政局稳定,开通大运河),迅速繁荣。

(2) 政府态度:汉代重农抑商措施加强,重税与盐铁官营,中唐政策 松动,鼓励对外贸易。

4. 城市发展

周唐时期坊市分置,商业受限,官府管理市场,城市是政治军事中心。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推动沿途城镇兴起。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带动沿海城镇兴起。

四、宋元时期

1. 农业

(1)耕地面积扩张

(2)租佃关系

宋代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2. 手工业

(1)金属冶炼

1)冶铁燃料

(1北宋用煤普遍。

(2南宋末焦炭冶铁。

(2)纺织业(棉纺织)

1)宋末元初,边疆棉传内地。

2)元黄道婆推广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时期松江棉迅速崛起。

(3)陶瓷技术(制瓷)

1)宋:景德镇成为瓷都,瓷窑体系发展。

2)元:彩陶,青花,釉里红。

3. 商业

(1)宋元时期商业达到新高峰,宋代发明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 广泛流通。(原因:手工业农业的带动,加之水陆交通便利。)

(2)纸币产生原因:减轻重量,经济繁荣,印刷工艺成熟。

4. 城市

(1)阶段特征

宋代:坊市界限拆除,乡村可以进行贸易,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五、明清时期

1. 农业

(1)租佃关系

明清时期普及,农村经济主要形式。

(2)状态:明清时期至封建经济鼎盛,社会经济逐渐高涨。处世界领先 地位,双季稻扩种,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

耕地面积扩大。

2. 手工业

(1)冶铁燃料

明代普及焦炭冶铁。

(2)纺织业(棉纺织)

1)明后期,棉成主要衣料。

(3)陶瓷技术(制瓷)

1)明:斗彩,五彩瓷

2)清:粉彩,珐琅彩

(4)私营手工业

1)明代中后期:随作坊和工厂增多,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5)概况:私营取代官营,占主导地位,技术明显提高,基本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

3. 商业

明中叶以来,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运河沿线等地商业市镇 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主要流通货币,农产品投入市场,使 之商业化,区域性商人形成(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4. 城市

(1)城市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工商业城市涌出,城市生产性,商业 性增强,政治依赖性减弱。

(2)重农抑商

1)明清时期为维护专制统治,严格限制私商对外贸易,以使百姓 固守农本思想。

2)影响: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升,统治者强行对立商业农业, 打击资本主义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使农业随之长期落

后,致使中国落后。

5. 明清时期概述

综合国力全球领先,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 率远高于欧洲,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地区之一。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有

利条件。

6. 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原因: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2)表现: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江西景德镇制瓷业,采矿等部 门陆续出现。

(3)特征:为增殖利润进行商品生产(发展生产力),自由雇佣集中 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然而局部崛起,

不足以分解封建阶级。

六.近代前夜

1. 表现:新旧冲突使出现趋向,然缓慢发展,未能形成革命性变化。

2. 原因

(1) 农民被剥削,贫困,导致无购买力。

(2)重农抑商,限制打击工商业活动,妨碍国内市场扩大。

(3)海禁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市场,妨碍海外开拓。

(4)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致国内市场狭小,传统观念形成。

3. 中西实力对比

(1)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致倾销商品,掠 夺原料,开辟市场,殖民扩张

(2)中国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阻碍发展,致迅速落后,实 力严重逆转,埋下危机隐患。

七.鸦片战争后

1. 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及附件

1)内容:五口开国门,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通商口岸 永久居住

2) 影响:中国丧失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

(2)《望厦条约》及《黄埔条约》

1)内容:兵船巡查,建立教堂,自由传教

2)影响:中国丧失贸易主权,文化主权

(3)《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1)内容:公费旅行通商口,11口通商,外国商船长江各口自由

往来

2)影响:中国继续丧失贸易主权,领土主权

(4)综述:

1)条约涉及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开阜通商,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借地,侵略国以此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及

政治特权。

2)开放中国门户,外国经济势力深入内地,扩大商品倾销,造

成中国航运业衰落。

3)中国海关权丧失

(1关税:国家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调节经济,本国幼

稚工业的保护作用。

(2过程:

壹. 《南京条约》英商进出口税率中国需同英国商议。

貳. 《望厦条约》规定关税需同各国商议。

參. 《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关税率5%,样货免征内

地税。

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关税再度降低,商品价

格低廉,导致输出额增长,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3影响:削弱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便利资本家倾

销。

(4)传统社会经济的逐步瓦解

1)东南沿海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3)买办阶层出现。

八.近代

1. 洋务和官办

(1)背景:内困(太平天国,)外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廷内部分 化。

(2)洋务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口号:“自强,求富”,

(4)成就:李鸿章手下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 企业采用机器大生产。

(5)形式:属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复杂混合物。

(6)失败原因:由于满清政府腐败成风,企业难以发展。顽固派阻挠 使改革极具局限性。但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2. 民族工业的出现

(1)背景:小农经济解体,外资企业的刺激

(2)时间:19世纪70年代

(3)地点:上海,广州。天津

(4)标志:陈起沅创立上海发昌机器厂,广州继昌隆缫丝场,天津贻 来眸机器磨坊。

(5)发展

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间设厂限制放宽,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地点:东南沿海

4)标志: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创立上海振华纱厂,南通大生纱 厂等。

九.民国时期

1. 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1)原因及背景:

1)资本家忙于一战,商品输出减少,提供有利外部条件,空前发 展。

2)民国提高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激发热情。

3)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4)政府倡导国货,抵制洋货。

5)民众反帝爱国斗争。

(2)成就: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得到一定程 度发展。

(3)特点

1)工业结构轻工业为主,不能建立完整独立工业体系。

2)国内外资本力量对比差距悬殊。

3)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很难发展。

2.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破坏

(1)经济侵略

1)适地适产主义

(1时间及背景:1940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摘要》 (2内容:日本本土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

伪满洲国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

轻工业,华北开发矿业盐业,华中发展轻工业。

(3目的: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

(4影响:

壹. 严重破坏中国经济。

貳. 极大限制了民族工业空间。

參. 掠夺大量劳动力,破坏当地经济发展。

(5原因:

壹. 国土资源不足,发动战争为摆脱危机。

貳. 以战养战的政策,使中国成为战争的物质供应地。

3. 三座大山下的民族资本

(1)外国资本:利用跌价竞争,造成巨大压力。

(2)官僚资本: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将资本渗 透到民族工业。

(3)封建势力:苛捐杂税,敲诈勒索。

4. 新潮冲击

(1) 衣:西装革履混入中式旗袍,成就中山装。

(2) 食:西餐混入中餐,成就茶餐厅。

(3) 住:西方传统建筑混入中国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

(4)行:交通运输工具大规模改变。

十.其他

1. 农业小结

(1)材质,动力和种类的变化体现发展。

(2)农具变化反映出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3)地方特色水利:坎儿井

2. 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小结

(1)关系: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商业促进手工业。

(2)条件:稳定政局,农业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开放政策。

(3)城市经济演变规律。

1)对政治中心依附性随社会发展减弱。

2)政府对商业限制放松。

(4)商业活动发展状况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5)重农抑商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基础,商业具有不稳定性和流

动性,且占据劳动力,从而伤害封建地主经济,

动摇统治阶级地位。

(二)西班牙及葡萄牙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香料黄金,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渲染。

(2)亚洲是贵重商品来源地,欧洲不能生产且无法与之竞争。

(3)商路不畅,促使商家寻找捷径。

(4)摆脱动乱,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5)传播基督教。

2. 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1)罗盘针普遍使用。

(2)绘图技术进步,并增加经纬坐标。

(3)较强抗风力海船的建造。

(4)西班牙及葡萄牙王室扶持

3.主要内容:

(1)由葡萄牙王室支持的探险活动

1)1487年迪亚士率领三艘轻便帆船第一次好望角。

2)1497年到1498年达伽马第一次开辟印度航线,为东西最短距 离海上航路

(2)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探险活动

1)1492年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到达美洲新大陆用时70天

(1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利弊

壹. 欧洲贸易扩大。

貳. 各民族联系加强。

參. 引起价格革命。

肆. 推动世界进步。

伍. 大肆屠杀、殖民、掠夺、使美洲种族几乎灭绝。

2)1519年到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环球任务

4. 优势(成功原因)

(1)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优越

(2)航海技术先进

(3)中央集权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

(4)与宗教情绪有关

5.结果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对欧洲的影响:

(1致使西欧商业革命。

(2商业经营范围产生巨大转变,商人建立起欧亚非美的直接商 业联系,致西欧崛起。

(3商贸中心西移,商业地位变化,商路贸易中心自地中海沿岸 发展至大西洋沿岸。

(4西欧城市成为商贸中心。

(5经营方式改变,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证券交易 所等商业组织的出现等。

(6扩大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对美洲的影响

(1美洲传统社会遭灾。

(2美洲金银矿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贡献。

3)对非洲的影响

(1奴隶贸易致使精壮人口丧失,奴隶贩得利。

4)对亚洲的影响

(1美洲白银流入刺激经济发展。

5)世界

(1形成欧洲中心经济体系,自各民族独立走向整体。

二.扩张和掠夺

1.葡萄牙

(1)殖民地区:非亚大陆

(2)时间:15世纪初

(3)占据过程:先占东西非,进取马六甲海峡,夺印度海岸地带,进 驻印尼群岛,统领巴西,霸占澳门。

(4)采用方式:入侵军事据点,建立商站,武力垄断商路,敲诈勒索,

暴力掠夺。

(5)影响及成就:

1)印度洋海上霸权确立。

2)打败占据数量优势阿拉伯舰队。

3)长期统治亚欧贸易。

2.西班牙

(1)统治地域:美洲,除巴西以外中美洲及南美洲,菲律宾

(2)采用方式: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建立农业庄园以供应欧洲市 场。

(三)荷兰

一.崛起与扩张:

1. 时间:17世纪

2. 成就: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贸易强国

3.贸易区:西北欧贸易,亚洲远洋贸易,新大陆贸易

4. 条件:

(1)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位置,贸易活动活跃,带动造船业运输业。

(2)拥有最先进造船业。

(3)最早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量强大,走到其他国家前列。

5. 采用方式:以创立大型商业公司为手段。

(1)东印度公司:击败葡萄牙,垄断东方香料。

(2)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与美洲之间贸易,并创造美洲殖民地。

6. 殖民地域:占据澎湖台湾,控制远东航线(中日东印度群岛),成为当时 唯一与日本进行贸易的西方商人。

7. 影响:

(1)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得海上马车夫称号。

(2)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

(3)发展阿姆斯特丹成为综合性市场,金融中心。

(四)英国

一.扩张与殖民

1. 条件:

(1)大西洋中心线地理优势。

(2)海外贸易与海盗相关,英国海盗掠夺得到政府鼓励。

2. 成就:1588,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海上霸权。

3. 时间:

(1)17世纪,实力增强,发起商业战争。

(2)18世纪末,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4. 影响:

(1)商业活动和掠夺,提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2)贩奴得巨额财富,推动工商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二.奴隶贸易

1. 背景:欧洲殖民扩张,由于当地人口减少,贩奴成为重要经济手段。

2. 国家:初以葡萄牙和西班牙荷兰为主,18世纪,英成为最大奴隶贩。

3. 形式:三角贸易

4. 影响:

(1)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2)为其带来巨大财富。

(3)推动工商业发展。

(4)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5)对非洲人的摧残及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不可估量。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18世纪中期,英国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国外 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各行业兴起技术革新的热潮。

2. 成就:

(1)机器的发明:

1)纺织业: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织布速度,并引起连

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

继发明。

2)冶金业: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3)采矿业:

(1 锁匠托马斯纽可门研制蒸汽抽水机

(2化学家福来戴维发明安全灯

4) 交通运输业: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掀起凿

运河热潮

(2)动力机器的革新:瓦特(万能蒸汽机)将人们引入蒸汽时代。

(3)工业布局的变化:摆脱水利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

(4)交通运输的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3. 影响:铁路加快工业革命进程,加剧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同时 对社会关系造成冲击。

4.扩展:近半个世纪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展,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

先进部门。

5. 条件:资金,市场,原料,劳动力,技术,国家政策保护。

6. 成就: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个工业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7. 组织特点:

(1)现代工厂的出现:工厂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人受到 严格纪律约束,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支配,

成为机器附属品,但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

求。

(2)中小型企业的大量存在:企业主是资本所有者和企业经营管理 者,雇佣大量工人以调节生产。

(五)美国和德国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以电力广泛使用为主。

2. 特点:科研机构,系统发明多于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3. 成就: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 炼钢技术有较大提高。

(1)交通:德国工程师戴姆勒,迪赛尔分别在1883年和1897年发明

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从而创造汽车飞机等新型交

通工具。

一. 化学领域: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使用有机化肥,再传弟子柏琴,发明第

一种人工合成染料。雷佩发明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多种塑料。

(3)钢铁领域:英国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德国西门马丁平炉炼钢 法,英国吉尔特里斯特托斯的碱性转炉炼钢法。

(4)电力:直接改变工业生产面貌,生活方式,使人们跨入电气时代。

(5)电讯事业:在发电机产生之前发展(有线电报),电气时代,电 话无线电报出现。

(6)新型工业部门:生产系统成立并建设,电器相继问世,企业公司 建立。

4. 影响;电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工业革命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 深度。

二. 工业革命对美德的影响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凭借移民带来技术和引进英国技术,不断产

生新的发明,完成较快。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取得较大进步,分别达到第一第二工厂生产

总值。

3. 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组织

(1)大企业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生产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加之,电力等新兴工业,创业即需巨

额资金。

(2)代表

1)美国: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

2)日本: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

3)法国:二百家族。

4)德国:各大规模空前的大企业。

5)大企业小者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经营,大者控制该国经济 命脉或国家机器。

(3)影响

1)企业日趋国际化,促成了国家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型 经济组织形式。

4.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形式

1)国际贸易的发展

(1 工业革命提供物质基础,生活水平提高,日益需求多

样化。

(2 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缩短社会距离。

(3 自由贸易政策(多为欧洲内部)。

(4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随欧美各

国相继工业化,分享英国地位。

2)人口和资本的流动

(1 国际移民为移入国提供必要劳动力和先进制造业。

3)资本输出

(1 加强欧美输出国和资金接受国的经济联系。

4)武力威逼,殖民统治

(1 通过海外扩张,令落后国满足各类要求。

(3)表现

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除日本亚洲大多国家成为欧美 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 非洲大陆基本瓜分完毕。

3)拉丁美洲各国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4)列强利用武力,将资本主义关系网布满全球。

三.经济大危机

1.背景:

(1)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极

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

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但是繁荣的背后,工人农民实际

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到资本家的手里,股票投机过度。

(2)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但作为消

费主力军的普通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

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概况:

(1)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 “黑色星期四”。

(3) 特点: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直

至持续到1933年;破坏性强,使资本主义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

经济大幅度下滑,世界贸易缩减了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

产缩减了36%,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

失达2500亿美元;危害大,这次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

国为摆脱危机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

关税,组织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这些都加

深了非常严重的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3.影响:

(1)这次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

(2)面对危机,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深了日益严重的危 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

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怀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摇摇欲坠,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背景: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

(1) 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 调整工业生产。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

力图复兴工业。法案中规定了公平竞争的法则,内容包括限制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承认劳动者有同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以实现“工业和平”,消除生产过剩,也规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

产品价格,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蓝鹰”运动。

(3) 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用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

措施,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 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 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

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 济的时代。

4. 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 地位,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

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主要内容:

1)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消费不足等弊端,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 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

(3) 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感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这一理论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4)评价:

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 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

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 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

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

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五.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方向:以凯恩斯理论为理论基础罗斯福新政为实践经验。

2.背景: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3.方式:

(1)组织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2)经济计划。(日本)

(3)扩大政府开支,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美)

4.影响:保证生产社会性,但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5. 企业的微观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股份公司成为发展主体

2)股票分散化(将股票划分后销售)

3)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股东手里。

4)缓解社会矛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资本社会化趋向。

(2)经营者革命(经营权所有权分离)

1)背景:经营者日益增加的专业性需求。

2)含义:所有者对企业控制力下降。

3)影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促进企 业发展。

6. 福利国家

(1)为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

(2)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建成福利国家。

(六)苏联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只能采取非常措施。

保证军事补给供应,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无法过渡社会主义,国内危机程度严重。

斯大林模式下,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

政权高度集中,民主集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二.苏联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落后。

4)斯大林逝世。

(2)内容

1)农业

(1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种植玉米运动。

(4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工业

(1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加盟共和国

(2企业拥有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3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

动企业积极性。

(3)评价

1)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理论上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只在原有经济体上调整。

(4)失败原因

1)理论上没有突破。

2)战略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影响改革。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工业

(1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经营自主权。

2)农业

(2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

(3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4提高农产品价格。

(5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效果

1)工业利润提高。

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国民收入增加。

4)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 坡,改革失败。

(3)失败原因

1)并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修补性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后期趋于保守。

3)苏美军事竞赛消耗大量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内容

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2)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公有制体系。

(2)失败原因:措施不符合国情。

4.给中国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控制或照搬苏联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注:1. 参考文献:《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材》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 笔记总结自第一课到第十八课

高一下学期历史笔记总结

G152

(一)中国

一、上古时代,原始时期

1.农耕经济的发展

(1)特点

1)南稻北粟:长江黄河地域差距,北方干旱,种植粟麦, 南方水田种稻

2)多个农业中心

(2)形式: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转型

(3)农具及灌溉工具

1)刀耕火种,石器骨器为主的耒耜农具

(4)水利设施

1)大禹治水

2. 饲养业(畜牧业)

(1)特点:随农业发展

(2)重要性:五谷六畜相提并论

3.手工业

(1)纺织业

丝织

) 时间:相传上古起养蚕

) 成就:中国为世界收购发明丝织的国家

(2)陶瓷技术

制陶

1)时间及成就:新石器时代创造出彩陶,黑陶和白陶

4. 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

二、商周时代(含春秋战国)

1. 农业

(1)农具

1)商周时代,由于青铜贵重,因此农业仍以以木鞤石骨为主。

2)春秋时期铁具出现并提升效率。

3)战国中期出现牛力耕种,但不普遍

(2)水利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成水利的发展,其中不乏著名水利, 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其中都江堰变水 害为水利,使之缓解电力危机,促进旅游业,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辛勤与智慧,有极强的精神文化价值。

(3)耕耘方式集体到个体

1)商周

(1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2)春秋时期

(1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

方式

(2小农经济

壹.特点

子.分散性:个体生产

丑.封闭性:自给自足,不必外求

寅.落后性: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

卯.脆弱性:难以独自抵抗天灾,能力有限

贰.后果

子.将导致人地矛盾人口增加耕地不足自然索取

恶化环境

(4)土地制度

1)井田制

(1发展:西周时期达到鼎盛,春秋瓦解,铁农具促进开垦私

田致使政府税收默认私有,使大量公田抛荒,至战国

废除。

(2特点:存在公私之分,公为贵族,私为劳动者,劳动者无

所有权。

2)土地私有制

1)时间及特点:战国时期确立,各国通过变法达成,商鞅变

法较为彻底,其中包括法律承认土地私有,

用于奖赏并允许买卖。

2)私有制形式

(1 君主私有土地,并由宫廷掌握。

(2 地主私有土地,由于土地兼并买卖盛行

(3 自耕农私有土地

3)租佃关系

(1时期:战国时期产生

(2契约纳租影响及特点:减弱依附关系,生产自主性提高,

农民可以选择雇主,从而提高生产

积极性。

2. 手工业

(1)金属冶炼

1)商代青铜冶炼成熟,使用广泛。

2)春秋开始使用铁器,进行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2)丝织

1)西周后丝织突飞猛进。

(3)经营方

1)西周时期:官营手工业。

(1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官府经营,工匠集中于官

方作坊,原料来自官府。职业世袭,依附关系

强,后因私营的发展,改为雇佣工匠。资金雄

厚,细密分工协作,工匠经验丰富,质量要求

高,然而缺乏竞争,因强制劳动,常引起工匠

反抗,致生产效益低下。

2)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

私营工商业兴起。

3. 商业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庶人冲破束缚,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各国铸造货币,金 银逐渐投入使用,著名都会形成。

(4)商业形式及地位:坊市分置,商业受限,官府管理市场,城市是政 治军事中心。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5)重农抑商政策

1)时期:战国时期崛起,贬低商人政治地位,限制经营范围,官

营,对商业征收重税,如商鞅变法。

2)影响:封建社会初期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重农 思想正确。

三、汉唐时期

1. 农业

(1)农具

1)犁壁:方向性翻倒,同时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牛耕普及。

2)耧车:播种,畜力,赵过发明。

3)翻车:龙骨水车(三国马钧改自东汉毕岚),人力摇杆,木齿运

转,链板引水。

2)曲辕犁(唐)

(1改变:直辕变曲辕

(2特点:平稳,节力提速,深浅可调,克服回转相妨

(3影响:传统步犁的定型

3)筒车:水力和畜力高转筒车。灌溉效率提升。

(2)均田制

1)施行原因:土地兼并影响赋税,社会安稳。

2)时间:实行于北魏,隋唐完善。

3)特点:分配无主荒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缴纳租税承担徭役兵 役。

(3)租佃关系

汉代普遍,人身依附关系强。

(4)四大经济区

1)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2)山东山西传统农业区,地处黄河流域,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3)三大迁徙高潮(北方战乱)

永嘉之乱(晋)安史之乱(唐)靖康之耻(宋)

4)影响:带来大量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及人才,民族融合,农 业手工业得以发展,逐渐南迁。文化中心逐渐南移。

2. 手工业

(1)金属冶炼

1)钢铁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中国最早发现并使用)。

(2)纺织业(丝织)

1)汉稠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2)唐代缂丝,富艺术神韵。

(3)陶瓷技术(瓷)

1)东汉晚期,可烧制成熟青瓷。

2)南北朝:成功烧制白瓷。

3)隋唐:白瓷成熟,成立独立生产部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4)销售方式私营手工业

1)唐代以前:手工业为农民家庭副业,家庭小作坊形式较多。

2)唐宋时期:私营手工业极大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 加深。

丙. 商业

(1) 隋唐:大都会出现,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频繁,海上路

上丝绸之路发展,(政局稳定,开通大运河),迅速繁荣。

(2) 政府态度:汉代重农抑商措施加强,重税与盐铁官营,中唐政策 松动,鼓励对外贸易。

4. 城市发展

周唐时期坊市分置,商业受限,官府管理市场,城市是政治军事中心。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推动沿途城镇兴起。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带动沿海城镇兴起。

四、宋元时期

1. 农业

(1)耕地面积扩张

(2)租佃关系

宋代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2. 手工业

(1)金属冶炼

1)冶铁燃料

(1北宋用煤普遍。

(2南宋末焦炭冶铁。

(2)纺织业(棉纺织)

1)宋末元初,边疆棉传内地。

2)元黄道婆推广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时期松江棉迅速崛起。

(3)陶瓷技术(制瓷)

1)宋:景德镇成为瓷都,瓷窑体系发展。

2)元:彩陶,青花,釉里红。

3. 商业

(1)宋元时期商业达到新高峰,宋代发明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 广泛流通。(原因:手工业农业的带动,加之水陆交通便利。)

(2)纸币产生原因:减轻重量,经济繁荣,印刷工艺成熟。

4. 城市

(1)阶段特征

宋代:坊市界限拆除,乡村可以进行贸易,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五、明清时期

1. 农业

(1)租佃关系

明清时期普及,农村经济主要形式。

(2)状态:明清时期至封建经济鼎盛,社会经济逐渐高涨。处世界领先 地位,双季稻扩种,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

耕地面积扩大。

2. 手工业

(1)冶铁燃料

明代普及焦炭冶铁。

(2)纺织业(棉纺织)

1)明后期,棉成主要衣料。

(3)陶瓷技术(制瓷)

1)明:斗彩,五彩瓷

2)清:粉彩,珐琅彩

(4)私营手工业

1)明代中后期:随作坊和工厂增多,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5)概况:私营取代官营,占主导地位,技术明显提高,基本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

3. 商业

明中叶以来,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运河沿线等地商业市镇 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主要流通货币,农产品投入市场,使 之商业化,区域性商人形成(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4. 城市

(1)城市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工商业城市涌出,城市生产性,商业 性增强,政治依赖性减弱。

(2)重农抑商

1)明清时期为维护专制统治,严格限制私商对外贸易,以使百姓 固守农本思想。

2)影响: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升,统治者强行对立商业农业, 打击资本主义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使农业随之长期落

后,致使中国落后。

5. 明清时期概述

综合国力全球领先,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 率远高于欧洲,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地区之一。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有

利条件。

6. 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原因: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2)表现: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江西景德镇制瓷业,采矿等部 门陆续出现。

(3)特征:为增殖利润进行商品生产(发展生产力),自由雇佣集中 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然而局部崛起,

不足以分解封建阶级。

六.近代前夜

1. 表现:新旧冲突使出现趋向,然缓慢发展,未能形成革命性变化。

2. 原因

(1) 农民被剥削,贫困,导致无购买力。

(2)重农抑商,限制打击工商业活动,妨碍国内市场扩大。

(3)海禁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市场,妨碍海外开拓。

(4)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致国内市场狭小,传统观念形成。

3. 中西实力对比

(1)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致倾销商品,掠 夺原料,开辟市场,殖民扩张

(2)中国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阻碍发展,致迅速落后,实 力严重逆转,埋下危机隐患。

七.鸦片战争后

1. 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及附件

1)内容:五口开国门,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通商口岸 永久居住

2) 影响:中国丧失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

(2)《望厦条约》及《黄埔条约》

1)内容:兵船巡查,建立教堂,自由传教

2)影响:中国丧失贸易主权,文化主权

(3)《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1)内容:公费旅行通商口,11口通商,外国商船长江各口自由

往来

2)影响:中国继续丧失贸易主权,领土主权

(4)综述:

1)条约涉及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开阜通商,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借地,侵略国以此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及

政治特权。

2)开放中国门户,外国经济势力深入内地,扩大商品倾销,造

成中国航运业衰落。

3)中国海关权丧失

(1关税:国家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调节经济,本国幼

稚工业的保护作用。

(2过程:

壹. 《南京条约》英商进出口税率中国需同英国商议。

貳. 《望厦条约》规定关税需同各国商议。

參. 《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关税率5%,样货免征内

地税。

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关税再度降低,商品价

格低廉,导致输出额增长,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3影响:削弱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便利资本家倾

销。

(4)传统社会经济的逐步瓦解

1)东南沿海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3)买办阶层出现。

八.近代

1. 洋务和官办

(1)背景:内困(太平天国,)外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廷内部分 化。

(2)洋务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口号:“自强,求富”,

(4)成就:李鸿章手下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 企业采用机器大生产。

(5)形式:属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复杂混合物。

(6)失败原因:由于满清政府腐败成风,企业难以发展。顽固派阻挠 使改革极具局限性。但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2. 民族工业的出现

(1)背景:小农经济解体,外资企业的刺激

(2)时间:19世纪70年代

(3)地点:上海,广州。天津

(4)标志:陈起沅创立上海发昌机器厂,广州继昌隆缫丝场,天津贻 来眸机器磨坊。

(5)发展

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间设厂限制放宽,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地点:东南沿海

4)标志: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创立上海振华纱厂,南通大生纱 厂等。

九.民国时期

1. 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1)原因及背景:

1)资本家忙于一战,商品输出减少,提供有利外部条件,空前发 展。

2)民国提高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激发热情。

3)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4)政府倡导国货,抵制洋货。

5)民众反帝爱国斗争。

(2)成就: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得到一定程 度发展。

(3)特点

1)工业结构轻工业为主,不能建立完整独立工业体系。

2)国内外资本力量对比差距悬殊。

3)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很难发展。

2.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破坏

(1)经济侵略

1)适地适产主义

(1时间及背景:1940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摘要》 (2内容:日本本土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

伪满洲国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

轻工业,华北开发矿业盐业,华中发展轻工业。

(3目的: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

(4影响:

壹. 严重破坏中国经济。

貳. 极大限制了民族工业空间。

參. 掠夺大量劳动力,破坏当地经济发展。

(5原因:

壹. 国土资源不足,发动战争为摆脱危机。

貳. 以战养战的政策,使中国成为战争的物质供应地。

3. 三座大山下的民族资本

(1)外国资本:利用跌价竞争,造成巨大压力。

(2)官僚资本: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将资本渗 透到民族工业。

(3)封建势力:苛捐杂税,敲诈勒索。

4. 新潮冲击

(1) 衣:西装革履混入中式旗袍,成就中山装。

(2) 食:西餐混入中餐,成就茶餐厅。

(3) 住:西方传统建筑混入中国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

(4)行:交通运输工具大规模改变。

十.其他

1. 农业小结

(1)材质,动力和种类的变化体现发展。

(2)农具变化反映出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3)地方特色水利:坎儿井

2. 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小结

(1)关系: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商业促进手工业。

(2)条件:稳定政局,农业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开放政策。

(3)城市经济演变规律。

1)对政治中心依附性随社会发展减弱。

2)政府对商业限制放松。

(4)商业活动发展状况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5)重农抑商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基础,商业具有不稳定性和流

动性,且占据劳动力,从而伤害封建地主经济,

动摇统治阶级地位。

(二)西班牙及葡萄牙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香料黄金,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渲染。

(2)亚洲是贵重商品来源地,欧洲不能生产且无法与之竞争。

(3)商路不畅,促使商家寻找捷径。

(4)摆脱动乱,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5)传播基督教。

2. 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1)罗盘针普遍使用。

(2)绘图技术进步,并增加经纬坐标。

(3)较强抗风力海船的建造。

(4)西班牙及葡萄牙王室扶持

3.主要内容:

(1)由葡萄牙王室支持的探险活动

1)1487年迪亚士率领三艘轻便帆船第一次好望角。

2)1497年到1498年达伽马第一次开辟印度航线,为东西最短距 离海上航路

(2)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探险活动

1)1492年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到达美洲新大陆用时70天

(1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利弊

壹. 欧洲贸易扩大。

貳. 各民族联系加强。

參. 引起价格革命。

肆. 推动世界进步。

伍. 大肆屠杀、殖民、掠夺、使美洲种族几乎灭绝。

2)1519年到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环球任务

4. 优势(成功原因)

(1)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优越

(2)航海技术先进

(3)中央集权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

(4)与宗教情绪有关

5.结果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对欧洲的影响:

(1致使西欧商业革命。

(2商业经营范围产生巨大转变,商人建立起欧亚非美的直接商 业联系,致西欧崛起。

(3商贸中心西移,商业地位变化,商路贸易中心自地中海沿岸 发展至大西洋沿岸。

(4西欧城市成为商贸中心。

(5经营方式改变,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证券交易 所等商业组织的出现等。

(6扩大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对美洲的影响

(1美洲传统社会遭灾。

(2美洲金银矿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贡献。

3)对非洲的影响

(1奴隶贸易致使精壮人口丧失,奴隶贩得利。

4)对亚洲的影响

(1美洲白银流入刺激经济发展。

5)世界

(1形成欧洲中心经济体系,自各民族独立走向整体。

二.扩张和掠夺

1.葡萄牙

(1)殖民地区:非亚大陆

(2)时间:15世纪初

(3)占据过程:先占东西非,进取马六甲海峡,夺印度海岸地带,进 驻印尼群岛,统领巴西,霸占澳门。

(4)采用方式:入侵军事据点,建立商站,武力垄断商路,敲诈勒索,

暴力掠夺。

(5)影响及成就:

1)印度洋海上霸权确立。

2)打败占据数量优势阿拉伯舰队。

3)长期统治亚欧贸易。

2.西班牙

(1)统治地域:美洲,除巴西以外中美洲及南美洲,菲律宾

(2)采用方式: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建立农业庄园以供应欧洲市 场。

(三)荷兰

一.崛起与扩张:

1. 时间:17世纪

2. 成就: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贸易强国

3.贸易区:西北欧贸易,亚洲远洋贸易,新大陆贸易

4. 条件:

(1)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位置,贸易活动活跃,带动造船业运输业。

(2)拥有最先进造船业。

(3)最早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量强大,走到其他国家前列。

5. 采用方式:以创立大型商业公司为手段。

(1)东印度公司:击败葡萄牙,垄断东方香料。

(2)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与美洲之间贸易,并创造美洲殖民地。

6. 殖民地域:占据澎湖台湾,控制远东航线(中日东印度群岛),成为当时 唯一与日本进行贸易的西方商人。

7. 影响:

(1)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得海上马车夫称号。

(2)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

(3)发展阿姆斯特丹成为综合性市场,金融中心。

(四)英国

一.扩张与殖民

1. 条件:

(1)大西洋中心线地理优势。

(2)海外贸易与海盗相关,英国海盗掠夺得到政府鼓励。

2. 成就:1588,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海上霸权。

3. 时间:

(1)17世纪,实力增强,发起商业战争。

(2)18世纪末,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4. 影响:

(1)商业活动和掠夺,提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2)贩奴得巨额财富,推动工商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二.奴隶贸易

1. 背景:欧洲殖民扩张,由于当地人口减少,贩奴成为重要经济手段。

2. 国家:初以葡萄牙和西班牙荷兰为主,18世纪,英成为最大奴隶贩。

3. 形式:三角贸易

4. 影响:

(1)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2)为其带来巨大财富。

(3)推动工商业发展。

(4)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5)对非洲人的摧残及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不可估量。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18世纪中期,英国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国外 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各行业兴起技术革新的热潮。

2. 成就:

(1)机器的发明:

1)纺织业: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织布速度,并引起连

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

继发明。

2)冶金业: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3)采矿业:

(1 锁匠托马斯纽可门研制蒸汽抽水机

(2化学家福来戴维发明安全灯

4) 交通运输业: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掀起凿

运河热潮

(2)动力机器的革新:瓦特(万能蒸汽机)将人们引入蒸汽时代。

(3)工业布局的变化:摆脱水利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

(4)交通运输的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3. 影响:铁路加快工业革命进程,加剧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同时 对社会关系造成冲击。

4.扩展:近半个世纪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展,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

先进部门。

5. 条件:资金,市场,原料,劳动力,技术,国家政策保护。

6. 成就: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个工业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7. 组织特点:

(1)现代工厂的出现:工厂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人受到 严格纪律约束,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支配,

成为机器附属品,但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

求。

(2)中小型企业的大量存在:企业主是资本所有者和企业经营管理 者,雇佣大量工人以调节生产。

(五)美国和德国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以电力广泛使用为主。

2. 特点:科研机构,系统发明多于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3. 成就: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 炼钢技术有较大提高。

(1)交通:德国工程师戴姆勒,迪赛尔分别在1883年和1897年发明

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从而创造汽车飞机等新型交

通工具。

一. 化学领域: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使用有机化肥,再传弟子柏琴,发明第

一种人工合成染料。雷佩发明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多种塑料。

(3)钢铁领域:英国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德国西门马丁平炉炼钢 法,英国吉尔特里斯特托斯的碱性转炉炼钢法。

(4)电力:直接改变工业生产面貌,生活方式,使人们跨入电气时代。

(5)电讯事业:在发电机产生之前发展(有线电报),电气时代,电 话无线电报出现。

(6)新型工业部门:生产系统成立并建设,电器相继问世,企业公司 建立。

4. 影响;电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工业革命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 深度。

二. 工业革命对美德的影响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凭借移民带来技术和引进英国技术,不断产

生新的发明,完成较快。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取得较大进步,分别达到第一第二工厂生产

总值。

3. 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组织

(1)大企业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生产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加之,电力等新兴工业,创业即需巨

额资金。

(2)代表

1)美国: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

2)日本: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

3)法国:二百家族。

4)德国:各大规模空前的大企业。

5)大企业小者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经营,大者控制该国经济 命脉或国家机器。

(3)影响

1)企业日趋国际化,促成了国家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型 经济组织形式。

4.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形式

1)国际贸易的发展

(1 工业革命提供物质基础,生活水平提高,日益需求多

样化。

(2 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缩短社会距离。

(3 自由贸易政策(多为欧洲内部)。

(4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随欧美各

国相继工业化,分享英国地位。

2)人口和资本的流动

(1 国际移民为移入国提供必要劳动力和先进制造业。

3)资本输出

(1 加强欧美输出国和资金接受国的经济联系。

4)武力威逼,殖民统治

(1 通过海外扩张,令落后国满足各类要求。

(3)表现

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除日本亚洲大多国家成为欧美 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 非洲大陆基本瓜分完毕。

3)拉丁美洲各国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4)列强利用武力,将资本主义关系网布满全球。

三.经济大危机

1.背景:

(1)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极

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

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但是繁荣的背后,工人农民实际

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到资本家的手里,股票投机过度。

(2)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但作为消

费主力军的普通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

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概况:

(1)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 “黑色星期四”。

(3) 特点: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直

至持续到1933年;破坏性强,使资本主义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

经济大幅度下滑,世界贸易缩减了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

产缩减了36%,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

失达2500亿美元;危害大,这次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

国为摆脱危机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

关税,组织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这些都加

深了非常严重的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3.影响:

(1)这次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

(2)面对危机,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深了日益严重的危 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

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怀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摇摇欲坠,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背景: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

(1) 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 调整工业生产。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

力图复兴工业。法案中规定了公平竞争的法则,内容包括限制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承认劳动者有同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以实现“工业和平”,消除生产过剩,也规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

产品价格,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蓝鹰”运动。

(3) 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用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

措施,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 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 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

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 济的时代。

4. 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 地位,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

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主要内容:

1)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消费不足等弊端,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 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

(3) 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感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这一理论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4)评价:

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 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

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 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

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

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五.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方向:以凯恩斯理论为理论基础罗斯福新政为实践经验。

2.背景: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3.方式:

(1)组织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2)经济计划。(日本)

(3)扩大政府开支,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美)

4.影响:保证生产社会性,但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5. 企业的微观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股份公司成为发展主体

2)股票分散化(将股票划分后销售)

3)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股东手里。

4)缓解社会矛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资本社会化趋向。

(2)经营者革命(经营权所有权分离)

1)背景:经营者日益增加的专业性需求。

2)含义:所有者对企业控制力下降。

3)影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促进企 业发展。

6. 福利国家

(1)为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

(2)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建成福利国家。

(六)苏联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只能采取非常措施。

保证军事补给供应,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无法过渡社会主义,国内危机程度严重。

斯大林模式下,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

政权高度集中,民主集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二.苏联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落后。

4)斯大林逝世。

(2)内容

1)农业

(1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种植玉米运动。

(4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工业

(1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加盟共和国

(2企业拥有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3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

动企业积极性。

(3)评价

1)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理论上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只在原有经济体上调整。

(4)失败原因

1)理论上没有突破。

2)战略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影响改革。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工业

(1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经营自主权。

2)农业

(2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

(3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4提高农产品价格。

(5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效果

1)工业利润提高。

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国民收入增加。

4)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 坡,改革失败。

(3)失败原因

1)并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修补性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后期趋于保守。

3)苏美军事竞赛消耗大量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内容

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2)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公有制体系。

(2)失败原因:措施不符合国情。

4.给中国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控制或照搬苏联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注:1. 参考文献:《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材》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 笔记总结自第一课到第十八课


相关内容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学论文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我国教育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更加的突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完美的契合,突破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 ...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高中历史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岳麓版必修二.doc
  •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 ...

  • 岳麓历史必修III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
  •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属于欣赏性的内容.本课明确了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

  • [南方周末]对我历史教学的影响
  • <南方周末>对我历史教学的影响 聂忠凯 (户县第八中学,陕西 户县 710308) [关键词]人物性格:历史细节:另类思考:南方周末 最初阅读<南方周末>是上大学期间,工作以后,回到农村教书,为了扩大视野就继续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凡是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文章,都保留起来. 一.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2课
  •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 ...

  • 岳麓必修一教案: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重点: 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 (二)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评价. 三.教学对象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 ...

  •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二课 德国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 第十二课 德国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内容分析 德国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他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的好战我们可以从它近现代的政制上找到原因.本课讲述的是近现代德国政体的演变历程.首先介绍了德国从四分五裂的状态通过三次皇朝战争完成统一,实现了向君主立宪制的演变,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