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陕北方言

发展中的陕北方言

作者:袁亚飞 来源: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9日 点击数:

302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语言承载一方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陕北人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新词汇铺天盖地而来等诸多因素,对陕北方言冲击很大。作为陕北人,你是否发现我们的语言发生了变化?是否发现陕北人的发音和使用的词汇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异?在普通话的普及中,有朝一日,陕北方言会不会消失?

陕北方言受陕北特殊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形成,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掺杂一些蒙语表达。新时代交流的繁杂,让很多新词融入了陕北人的生活,不少陕北方言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陕北方言的发音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陕北人居住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彼此要交流,必须提高嗓音,隔沟高呼,这样,肺式发音远远传达不了信息,所以来自腹中强烈的气流冲出鼻腔,形成了陕北人鼻音重的特点。陕北民歌中“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一句歌词,很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原生态发音形成的原因及当时人对于大自然无可奈何的感叹。

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陕北人性格中的憨厚奔放,抒发感情是“高喉咙大嗓子”,无论是陕北民歌,还是榆林小曲、清涧道情的唱法,都说明了这一点。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方言用于人们情感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职能的一种工具,它的存在及发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歌词也记载了过去陕北人的生活习俗生存方式等。“这么好的妹子见呀见不上个面”,思念心中的伊人就要表达出来,这时候陕北民歌就派上了用场,由于千沟万壑,你得亮亮嗓子定定音唱,还要注意措辞。过去的陕北,人们是很传统的,年轻人很含蓄,这样一酝酿一亮嗓子,就是歌声传万里,响彻黄土高原。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东方红》之类的红色歌曲由于它是歌唱祖国歌唱党的,气势恢宏,美妙动听。这与当时陕北是革命根据地有密切关系。在当时,唱民歌宣传革命宣传党,既没

有扩音器,又没有固定的舞台,只能提高嗓音。

以此类推,无论信天游,还是地方小曲的形成,几乎无不具有相似的命运。诸多因素,在生理上决定了陕北人发音靠后。

在语言词汇方面,由于陕北地处内蒙古、山西和宁夏的中间,而且在历史上是多民族的融合地,吸收了许多民族和地方的词汇,作为陕北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陕北方言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当你津津有味地拜读古文时,你是否发现很多词语似曾相识,本土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又未尝不可当作一本古书来读。史铁生的《遥远的清平湾》和王克明《听见古代》,都提到过关于陕北方言中保留着的大量的古语。

多年从事陕北民俗研究的张俊谊先生认为:陕北方言之所以保留了很多古语,是因为一方面陕北地处北方,历史上的古语产生于这里;一方面在历史的演进中,由于陕北闭塞、落后、不发达,与外界交流少的缘故,直接决定了很多古语在陕北保留了下来。

诸多因素形成了陕北灿烂的文化,陕北方言则成为了其中的一个亮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人居住方式从原来的“占山为王”(即一座山的山腰只居住一家人)分散方式变为集中居住,户户交流,无需高呼;其二,农村大多数人都进城务工,城市的现代化和乡村的城镇化,都使原始的很多词语不再使用;其三,传统“靠天吃饭”种植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已经被畜牧业、林业、商业等多种产业所替代;其四,基层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上也摆脱了过去教师用陕北方言授课的方式;其五,对外交流的障碍使陕北人学习普通话成为必然。加之各种通信工具的大面积使用,广播电视的村村通,网络的逐渐普及,人们接触普通话的方式渠道越来越广泛。所以陕北人的发音和使用的词汇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变化。 你用手机发短信时总不能用方言吧,因为在手机中你根本无法找到需要的陕北方言。不光发短信,陕北方言在很多地方不适于交流,可是陕北方言在表述一些特定内容时是普通话词汇短语无法代替的。

譬如在词汇方面:“栓整”(漂亮,弄得好)、“杀革”(了结,完成)、“浮起”(上面)、“哈七搅”(捣蛋)、“囔嘟”(小声说话)、“玄黄”(撒谎),还有这些形容词“酸格九九的”、“蓝格莹莹的”、“俊格蛋蛋的”„„

歇后语方面:“狗看星宿,认不得稀稠”、“雀脑摆碟子,尽嘴没肉”、“外甥哭妗子,记起的一阵子”、“背锅儿睡在墓圪堆上,不脐儿(肚脐)扎里天了”、“宋川的毛鬼神,好请难发送”等。

俗语方面:麻利拾翻(乱七八糟的事很多)、匹比害菜(迅速,麻利)、格西打晃(摇摇摆摆)、秃舌蛋流(说话吐字不清楚)、人风理至(懂礼貌)等。

我们可以这样说,陕北方言中的词汇由于它形成的特殊性,在普通话中你是永远找不到更确切的词语替代,可正是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这不仅是陕北方言,全国各地方言和全世界语言都面临同样的命运。“再过41年,90%的人类语言将消失!”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罗庆春语出惊人,并提出希望建一座“语言博物馆”。

据统计,联合国注册的语言有6000多种,而全球97%的人使用的语言种类仅占全部语种的4%——也就是说,占全球人口3%的人说着全球96%的语种。而且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0人会说,有1/4的语言不到1000人会说。在中国,有5个语系的130多种语言,现在19种语言已显露濒危特征、活力不足,73种已走向濒危或属濒危语言,8种已完全失去交际功能。

国民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有朝一日陕北人不会说陕北方言,你担忧吗? 张俊谊认为,陕北方言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陕北方言,在变异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异。现在陕北发达了,与外界交流频繁,陕北方言的发展是相互的,不仅陕北方言中容纳了很多外来词,在交流中陕北方言的一些符合社会需求的语言也被其他地方所接受。

然而在陕北方言发展过程中,方言的许多特色也会消失。譬如,陕北现在很多人就不再使用入声了,还比如“上街”以前读作“shàng gāi”,现在读作“shàng jiē”;“下去”过去读作“hàge”,现在很多人就读作“xiàq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谈到陕北方言发展中的弊益时,张俊谊表示自己也很困惑,普通话的推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如果真的陕北方言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是很悲哀的。最近在北京上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之所以能取得轰动效应,是因为它蕴含了饱满的陕北元素,而地地道道

的陕北方言便是重要元素之一。

现在,不管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来陕北插过队的“知青”,他们很多人都在研究陕北方言。其中,年过古稀的刘育林老先生为陕北方言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他的《陕北方言志》还是《陕北方言词典》,都为后人研究陕北方言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发展中的陕北方言

作者:袁亚飞 来源: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9日 点击数:

302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语言承载一方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陕北人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新词汇铺天盖地而来等诸多因素,对陕北方言冲击很大。作为陕北人,你是否发现我们的语言发生了变化?是否发现陕北人的发音和使用的词汇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异?在普通话的普及中,有朝一日,陕北方言会不会消失?

陕北方言受陕北特殊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形成,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掺杂一些蒙语表达。新时代交流的繁杂,让很多新词融入了陕北人的生活,不少陕北方言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陕北方言的发音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陕北人居住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彼此要交流,必须提高嗓音,隔沟高呼,这样,肺式发音远远传达不了信息,所以来自腹中强烈的气流冲出鼻腔,形成了陕北人鼻音重的特点。陕北民歌中“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一句歌词,很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原生态发音形成的原因及当时人对于大自然无可奈何的感叹。

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陕北人性格中的憨厚奔放,抒发感情是“高喉咙大嗓子”,无论是陕北民歌,还是榆林小曲、清涧道情的唱法,都说明了这一点。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方言用于人们情感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职能的一种工具,它的存在及发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歌词也记载了过去陕北人的生活习俗生存方式等。“这么好的妹子见呀见不上个面”,思念心中的伊人就要表达出来,这时候陕北民歌就派上了用场,由于千沟万壑,你得亮亮嗓子定定音唱,还要注意措辞。过去的陕北,人们是很传统的,年轻人很含蓄,这样一酝酿一亮嗓子,就是歌声传万里,响彻黄土高原。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东方红》之类的红色歌曲由于它是歌唱祖国歌唱党的,气势恢宏,美妙动听。这与当时陕北是革命根据地有密切关系。在当时,唱民歌宣传革命宣传党,既没

有扩音器,又没有固定的舞台,只能提高嗓音。

以此类推,无论信天游,还是地方小曲的形成,几乎无不具有相似的命运。诸多因素,在生理上决定了陕北人发音靠后。

在语言词汇方面,由于陕北地处内蒙古、山西和宁夏的中间,而且在历史上是多民族的融合地,吸收了许多民族和地方的词汇,作为陕北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陕北方言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当你津津有味地拜读古文时,你是否发现很多词语似曾相识,本土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又未尝不可当作一本古书来读。史铁生的《遥远的清平湾》和王克明《听见古代》,都提到过关于陕北方言中保留着的大量的古语。

多年从事陕北民俗研究的张俊谊先生认为:陕北方言之所以保留了很多古语,是因为一方面陕北地处北方,历史上的古语产生于这里;一方面在历史的演进中,由于陕北闭塞、落后、不发达,与外界交流少的缘故,直接决定了很多古语在陕北保留了下来。

诸多因素形成了陕北灿烂的文化,陕北方言则成为了其中的一个亮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人居住方式从原来的“占山为王”(即一座山的山腰只居住一家人)分散方式变为集中居住,户户交流,无需高呼;其二,农村大多数人都进城务工,城市的现代化和乡村的城镇化,都使原始的很多词语不再使用;其三,传统“靠天吃饭”种植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已经被畜牧业、林业、商业等多种产业所替代;其四,基层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上也摆脱了过去教师用陕北方言授课的方式;其五,对外交流的障碍使陕北人学习普通话成为必然。加之各种通信工具的大面积使用,广播电视的村村通,网络的逐渐普及,人们接触普通话的方式渠道越来越广泛。所以陕北人的发音和使用的词汇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变化。 你用手机发短信时总不能用方言吧,因为在手机中你根本无法找到需要的陕北方言。不光发短信,陕北方言在很多地方不适于交流,可是陕北方言在表述一些特定内容时是普通话词汇短语无法代替的。

譬如在词汇方面:“栓整”(漂亮,弄得好)、“杀革”(了结,完成)、“浮起”(上面)、“哈七搅”(捣蛋)、“囔嘟”(小声说话)、“玄黄”(撒谎),还有这些形容词“酸格九九的”、“蓝格莹莹的”、“俊格蛋蛋的”„„

歇后语方面:“狗看星宿,认不得稀稠”、“雀脑摆碟子,尽嘴没肉”、“外甥哭妗子,记起的一阵子”、“背锅儿睡在墓圪堆上,不脐儿(肚脐)扎里天了”、“宋川的毛鬼神,好请难发送”等。

俗语方面:麻利拾翻(乱七八糟的事很多)、匹比害菜(迅速,麻利)、格西打晃(摇摇摆摆)、秃舌蛋流(说话吐字不清楚)、人风理至(懂礼貌)等。

我们可以这样说,陕北方言中的词汇由于它形成的特殊性,在普通话中你是永远找不到更确切的词语替代,可正是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这不仅是陕北方言,全国各地方言和全世界语言都面临同样的命运。“再过41年,90%的人类语言将消失!”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罗庆春语出惊人,并提出希望建一座“语言博物馆”。

据统计,联合国注册的语言有6000多种,而全球97%的人使用的语言种类仅占全部语种的4%——也就是说,占全球人口3%的人说着全球96%的语种。而且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0人会说,有1/4的语言不到1000人会说。在中国,有5个语系的130多种语言,现在19种语言已显露濒危特征、活力不足,73种已走向濒危或属濒危语言,8种已完全失去交际功能。

国民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有朝一日陕北人不会说陕北方言,你担忧吗? 张俊谊认为,陕北方言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陕北方言,在变异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异。现在陕北发达了,与外界交流频繁,陕北方言的发展是相互的,不仅陕北方言中容纳了很多外来词,在交流中陕北方言的一些符合社会需求的语言也被其他地方所接受。

然而在陕北方言发展过程中,方言的许多特色也会消失。譬如,陕北现在很多人就不再使用入声了,还比如“上街”以前读作“shàng gāi”,现在读作“shàng jiē”;“下去”过去读作“hàge”,现在很多人就读作“xiàq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谈到陕北方言发展中的弊益时,张俊谊表示自己也很困惑,普通话的推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如果真的陕北方言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是很悲哀的。最近在北京上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之所以能取得轰动效应,是因为它蕴含了饱满的陕北元素,而地地道道

的陕北方言便是重要元素之一。

现在,不管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来陕北插过队的“知青”,他们很多人都在研究陕北方言。其中,年过古稀的刘育林老先生为陕北方言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他的《陕北方言志》还是《陕北方言词典》,都为后人研究陕北方言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内容

  • 高中语言文字[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 高中语言文字<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教学博苑 05-08 2334 高中语言文字<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教案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以及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异同.学习重点包括:普通话的定义,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汉语的方言分区.了解 ...

  • 陕北方言语音特点
  • 陕北方言语音特点 陕北方言语音特点 1.转音 由于方言的传承特点主要是口口相传,在时代相传的过程中音调差异,形成对普通话(或共同语,或西北官话)原音调的转变.其主要表现为: A .声母转变 : 咱(za )们:陕北话里读音转变为 咱(ca)们. 山(shan 汉读为"山(san )汉. 瞎 ...

  • 从地域文化谈陕北民歌的发展
  • 2 1 第三 期 年 <乐创 作> 0 音 从地域文化谈陕0北 歌民的发展 黄安 长 摘要 :陕北 歌民是地处在河黄流域地腹.夏华民族发 祥地 一之陕北 ( 的今林榆 延.一带)安孕 形育成的,其产与生域地 文化发 展有 紧着的联 系.密文本过对 通陕北 民相关材歌料的 梳 ,结理合对 ...

  • [水浒传]里的陕北方言
  • 狄马,陕西子长人.发表散文.小说.文学批评.思想文化随笔等各类文字近百万字.出版有思想文化随笔集<另类童话><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等. 这两年由于为南方某报写"水浒"专栏,意外地,在<水浒传>里读到了很多陕北方言.其中个别意思和陕北话的用法略 ...

  • 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
  • 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 毛巧晖 内容提要: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民间文艺学史上的重要 篇章.它在形式上借用了陕北秧歌,但重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民间世界",其核心环节就是转换了民间立场,成为权威话语的一种文学表达. 关键词:新秧歌运动民间民间立场 近年来,延安文学的重 ...

  • 汉族民歌教案
  • 欣赏课<汉族民歌>教案设计 --执教人:陈华 [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 第三单元 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 [主备人]陈华 [设计时段] 一课时 [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

  • 陕北地区地理介绍
  • 基本概况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陕北 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 ...

  • 飞跃的吴起,跳荡在历史的琴弦上
  • 题目:<飞跃的吴起,跳荡在历史的琴弦上> 学校:宁夏大学 院系:人文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0级旅游管理(1)班 姓名:李晓燕 学号:[1**********] 联系电话:[1**********] E-mail:[email protected] 飞跃的吴起,跳荡在历史的琴弦上 ...

  • 论路遥的黄土高原情结及其成因刘菊平
  • 论文题名: 论路遥的黄土高原情结及其成因 所教学科: 姓 名: 刘菊平 单 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 邮 箱: 电 话: [1**********] 2014年 10 月 10日 中 文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陕北那片古老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位影响中国一代人的作家,他用毕生的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