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交通高教研究

2004年第5期

文章编号:1004—6585(2004)05—13026—03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李四念1,王顺焱2

(1.成宁学院,湖北成宁437005;2.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探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论盲目性。如果其他高校有相同的专业和层次,就述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意义。并针对人才培养要详细了解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之,工作提出可操作的方法。

若就业状况十分乐观,则说明社会需求量较大,办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建议这个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若就业状况不乐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B

观,就需进一步弄清楚是什么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合社会要求还是社会的确不需要这个专业1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

的人才。若目前社会需求量小,还要考虑以后会最近一次广东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

不会有需求量增长的可能性,要结合社会大环境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的仅2.7%,不满意的高达和国家有关的发展规划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77%。《中国教育报》登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综合考虑。可以采取对当前各类人才的工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统计的方法了解社会需求。当社会发展对某个专77%的人认为所学与现实脱节,80%的人对课程业知识和技能产生需求而这类人才供给不足时,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J这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就会用提高待遇来吸引和招聘所需人人才培养质量不尽人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才。当某类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他们到一些大学毕业生抱怨在大学里荒废了几年,学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工资待遇也会相应降低。不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工作起来很吃力,不顺我们要培养那些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才,因为手。也经常听到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不这说明人才供给不足,培养这类人才是适销对路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如一名师范毕业生到一的。高校应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开设社会需要的所学校任教,校方发现该生写字相当潦草,乱糟糟新专业。高校要有全球意识,培养国际化的世界的,学生根本认不清楚。该生还缺乏组织管理能通用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或国内的人力,课堂上乱哄哄,几乎没学生听课,教学质量很才市场需求。

差。校方对该生很不满意,不明白他是怎样获得2.2建立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毕业证书的。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需要某个专业某个层次的人才,并不是群体的印象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给他发这个专业这个层次的毕业证完事,而是要质量也投来越来越多的怀疑眼光。由此可见,我名符其实,使学生达到这个专业这个层次的要求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和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2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求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方向一般指该专业培养2.1设置社会需要的专业和层次

人才所瞄准的未来职业门类,如工程师、农艺师、高校设置的专业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教师、医生、建筑师等。使用规格指同类专业中的要,若社会不需要某个专业的人才,高校就不应该不同人才。如工程类专业可分为工程技术人才、去培养。其次要弄清楚社会需要某个专业什么层工程科学人才、工程管理人才三种规格。有些专次的人才。为此,高校必须深入到人才市场,关注业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规格。规范与要求是人才市场的变化动向,了解社会的需要,减少办学

x,-J-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一

作者简介:李四念(1966一),女,湖北赤壁人,助理研究员。

26

万 

方数据

般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即德、智、体几方面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首先它是设计课程体系的依据,其次是学生质量评价的标准。毕业生是不是合格,就是依据这个标准来衡量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培养目标,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都是就这个标准而言的。目前大学的各专业培养目标显得太笼统、太宽泛、太抽象、太粗糙,尚不能职确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因此有必要将总体人才规格进行分解、细化、具体化。

我国一贯使用德、智、体的人才素质分类模式。高等教育目标中对身体的要求为“具有健全的体魄”。那什么样的体魄是健全的,什么样的体魄又不是健全的,是模糊不清的。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体育课、举办运动会、成立体育运动协会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具有健全的体魄。所以,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体质较差而影响工作。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应着重强调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如果将抽象的“健全的体魄”改为“每天锻炼一小时”也许更容易监测和评价。对“智”的要求:“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专业书刊。”这是对高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关于“智”的总体要求。那么具体到某个专业层次,就应该将这个智力素质的要求具体化,从而揭示出这个专业层次特殊的素质要求,反映这个专业层次的内涵。比如应用数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是为中学培养数学教师的。在这个专业培养目标中就应该详细.地列出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理论、哪些专业知识、哪些实际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哪些问题的能力等。如果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则必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为不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说明人才培养工作者自身并不十分清楚他到底要培养什么素质的人才,试想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呢?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象牙塔,取得用人单位和同行的合作与支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人才培养工作有源而发,有本可依,有据可寻。另外,专业培养目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专业培养目标要随时更新。

人才素质分类模式并不只有“德、智、体”这一种模式,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如可以把人

万 

方数据的素质分为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两个大类。因为任何人都是社会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所以可把人的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一般素质主要指所有人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而特殊素质主要指某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关于人才素质结构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2.3规划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通过各门功课进行的。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较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表现在该开设的课程一定要开齐,不该开设的课程坚决不开。到底什么样的课程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不应该开设应由专业培养目标来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内容也有主次之分。在确实不能全部开设的情况下,必须保证重点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开设。目前我国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急需使用的课程开不出来,而用不上的空洞乏味的课程开了一大堆。难怪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完全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如师范生应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书法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开设口才课、沟通课、管理课、书法课等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课应是基础课,是必修课。而许多学校根本就开不出这些课,导致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专业学得不精,工作很被动。所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对各专业开设的课程进行全面清查,确保学生毕业后必须应用的课程要开全,学时要开足。而对学生发展没有多大应用价值的课程要尽量少开,最好不开,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设置需考虑已参加相应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和相应的用人单位的意见,也可咨询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成功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当前,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有道是“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学得再好,如果不能充分实践,也发挥不了作用。何况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知识也是不牢固的、肤浅的,空中楼阁而已。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因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是去听他空洞说教、夸夸其谈的,而是要他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只有理论知识,离人才培养目标还相差很远。其实课程体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要随着时代发展及时调整,增补或删减。

2.4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开展教学评价研究

教学与科研都是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

27

应是齐头并进、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事实上许多学校重科研轻教学。从各校教师职称聘任条例上可以看出,其中对各级职称相应的条件都有明确而又不完全明确的规定。.说它明确,主要是科研方面,要求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承担多少个科研项目、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也指教学方面,要求上多少门课、多少节课等。说它不明确,是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学质量好不好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因为它不容易度量,不能精确刻画,也就成了教师职称评定的盲点。教学质量是个软指标,教学管理部门不好硬说某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如果其他硬指标都达到了或超过了,也就批准了教师申报的职称。这无疑会导致教师出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在教学工作上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得过且过。迟到早退者有之,高谈阔论、哗众取宠、东拉西扯、口若悬河者有之,照本宣科、故作高深、教案几十年如一日者有之。有的老师只顾自己讲,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听得懂;

校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学生评教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这当然是很好的尝试,有这种方法总比完全没有好。如果学生都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那么这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满意率的高低对教师教学效果作出中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并据此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但由于青年大学生存在不太成熟的心理特点,容易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如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可能是那种考前划范围,能让他们轻松过关的老师。而对那些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严格要求的老师表现出不满和抗议。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认识到学到真本领的重要性,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轻松过关。因此,学生评教只能是教学评价的辅助手段。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其它方法。如任课教师不能自己出试卷、不能自己批改试卷、不能在考前知道试题内容。可以建立全国同一专业组成的考试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出全国统一的试卷、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对教学质量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教师的予以处罚,打破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在职称评定中将教学质量量化,明确规定教学达标率和优秀率,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1,(6).[2]

闵维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01,(4).[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104—03一01;编辑:杨万柏)

有的老师一节课只讲几分钟的课程,其余时间就

让学生自学。考前任课教师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们只要按图索骥、稍作推敲就能猜出考题的七八成。何况多半是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评卷。学生成绩掌握在教师手中,万一学生普遍考得太差,经过老师的“技术”处理,最终成绩照样可以冠冕堂皇。到底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就连学生自己也不清楚,其他人更是蒙在鼓里。这种现象在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试问这样的教学方式怎么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呢?岂不是自欺欺人,误人子弟?

可见,要有好的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教学评价研究,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进行适当的合理的量化。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各国高校管理者都认识到教学效果评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没有任何一所高

28

万方数据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四念, 王顺燚

李四念(咸宁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王顺燚(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交通高教研究

HIGHE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2004(5)

参考文献(3条)

1. 林健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2. 闵维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1(04)3. 薛天祥 高等教育管理学 199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tgjyj200405007.aspx

交通高教研究

2004年第5期

文章编号:1004—6585(2004)05—13026—03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李四念1,王顺焱2

(1.成宁学院,湖北成宁437005;2.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探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论盲目性。如果其他高校有相同的专业和层次,就述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意义。并针对人才培养要详细了解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之,工作提出可操作的方法。

若就业状况十分乐观,则说明社会需求量较大,办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建议这个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若就业状况不乐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B

观,就需进一步弄清楚是什么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合社会要求还是社会的确不需要这个专业1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

的人才。若目前社会需求量小,还要考虑以后会最近一次广东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

不会有需求量增长的可能性,要结合社会大环境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的仅2.7%,不满意的高达和国家有关的发展规划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77%。《中国教育报》登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综合考虑。可以采取对当前各类人才的工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统计的方法了解社会需求。当社会发展对某个专77%的人认为所学与现实脱节,80%的人对课程业知识和技能产生需求而这类人才供给不足时,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J这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就会用提高待遇来吸引和招聘所需人人才培养质量不尽人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才。当某类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他们到一些大学毕业生抱怨在大学里荒废了几年,学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工资待遇也会相应降低。不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工作起来很吃力,不顺我们要培养那些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才,因为手。也经常听到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不这说明人才供给不足,培养这类人才是适销对路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如一名师范毕业生到一的。高校应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开设社会需要的所学校任教,校方发现该生写字相当潦草,乱糟糟新专业。高校要有全球意识,培养国际化的世界的,学生根本认不清楚。该生还缺乏组织管理能通用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或国内的人力,课堂上乱哄哄,几乎没学生听课,教学质量很才市场需求。

差。校方对该生很不满意,不明白他是怎样获得2.2建立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毕业证书的。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需要某个专业某个层次的人才,并不是群体的印象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给他发这个专业这个层次的毕业证完事,而是要质量也投来越来越多的怀疑眼光。由此可见,我名符其实,使学生达到这个专业这个层次的要求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和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2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求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方向一般指该专业培养2.1设置社会需要的专业和层次

人才所瞄准的未来职业门类,如工程师、农艺师、高校设置的专业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教师、医生、建筑师等。使用规格指同类专业中的要,若社会不需要某个专业的人才,高校就不应该不同人才。如工程类专业可分为工程技术人才、去培养。其次要弄清楚社会需要某个专业什么层工程科学人才、工程管理人才三种规格。有些专次的人才。为此,高校必须深入到人才市场,关注业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规格。规范与要求是人才市场的变化动向,了解社会的需要,减少办学

x,-J-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一

作者简介:李四念(1966一),女,湖北赤壁人,助理研究员。

26

万 

方数据

般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即德、智、体几方面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首先它是设计课程体系的依据,其次是学生质量评价的标准。毕业生是不是合格,就是依据这个标准来衡量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培养目标,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都是就这个标准而言的。目前大学的各专业培养目标显得太笼统、太宽泛、太抽象、太粗糙,尚不能职确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因此有必要将总体人才规格进行分解、细化、具体化。

我国一贯使用德、智、体的人才素质分类模式。高等教育目标中对身体的要求为“具有健全的体魄”。那什么样的体魄是健全的,什么样的体魄又不是健全的,是模糊不清的。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体育课、举办运动会、成立体育运动协会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具有健全的体魄。所以,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体质较差而影响工作。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应着重强调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如果将抽象的“健全的体魄”改为“每天锻炼一小时”也许更容易监测和评价。对“智”的要求:“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专业书刊。”这是对高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关于“智”的总体要求。那么具体到某个专业层次,就应该将这个智力素质的要求具体化,从而揭示出这个专业层次特殊的素质要求,反映这个专业层次的内涵。比如应用数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是为中学培养数学教师的。在这个专业培养目标中就应该详细.地列出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理论、哪些专业知识、哪些实际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哪些问题的能力等。如果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则必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为不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说明人才培养工作者自身并不十分清楚他到底要培养什么素质的人才,试想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呢?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象牙塔,取得用人单位和同行的合作与支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人才培养工作有源而发,有本可依,有据可寻。另外,专业培养目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专业培养目标要随时更新。

人才素质分类模式并不只有“德、智、体”这一种模式,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如可以把人

万 

方数据的素质分为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两个大类。因为任何人都是社会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所以可把人的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一般素质主要指所有人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而特殊素质主要指某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关于人才素质结构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2.3规划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通过各门功课进行的。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较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表现在该开设的课程一定要开齐,不该开设的课程坚决不开。到底什么样的课程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不应该开设应由专业培养目标来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内容也有主次之分。在确实不能全部开设的情况下,必须保证重点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开设。目前我国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急需使用的课程开不出来,而用不上的空洞乏味的课程开了一大堆。难怪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完全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如师范生应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书法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开设口才课、沟通课、管理课、书法课等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课应是基础课,是必修课。而许多学校根本就开不出这些课,导致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专业学得不精,工作很被动。所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对各专业开设的课程进行全面清查,确保学生毕业后必须应用的课程要开全,学时要开足。而对学生发展没有多大应用价值的课程要尽量少开,最好不开,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设置需考虑已参加相应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和相应的用人单位的意见,也可咨询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成功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当前,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有道是“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学得再好,如果不能充分实践,也发挥不了作用。何况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知识也是不牢固的、肤浅的,空中楼阁而已。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因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是去听他空洞说教、夸夸其谈的,而是要他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只有理论知识,离人才培养目标还相差很远。其实课程体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要随着时代发展及时调整,增补或删减。

2.4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开展教学评价研究

教学与科研都是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

27

应是齐头并进、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事实上许多学校重科研轻教学。从各校教师职称聘任条例上可以看出,其中对各级职称相应的条件都有明确而又不完全明确的规定。.说它明确,主要是科研方面,要求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承担多少个科研项目、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也指教学方面,要求上多少门课、多少节课等。说它不明确,是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学质量好不好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因为它不容易度量,不能精确刻画,也就成了教师职称评定的盲点。教学质量是个软指标,教学管理部门不好硬说某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如果其他硬指标都达到了或超过了,也就批准了教师申报的职称。这无疑会导致教师出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在教学工作上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得过且过。迟到早退者有之,高谈阔论、哗众取宠、东拉西扯、口若悬河者有之,照本宣科、故作高深、教案几十年如一日者有之。有的老师只顾自己讲,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听得懂;

校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学生评教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这当然是很好的尝试,有这种方法总比完全没有好。如果学生都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那么这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满意率的高低对教师教学效果作出中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并据此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但由于青年大学生存在不太成熟的心理特点,容易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如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可能是那种考前划范围,能让他们轻松过关的老师。而对那些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严格要求的老师表现出不满和抗议。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认识到学到真本领的重要性,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轻松过关。因此,学生评教只能是教学评价的辅助手段。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其它方法。如任课教师不能自己出试卷、不能自己批改试卷、不能在考前知道试题内容。可以建立全国同一专业组成的考试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出全国统一的试卷、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对教学质量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教师的予以处罚,打破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在职称评定中将教学质量量化,明确规定教学达标率和优秀率,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1,(6).[2]

闵维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01,(4).[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104—03一01;编辑:杨万柏)

有的老师一节课只讲几分钟的课程,其余时间就

让学生自学。考前任课教师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们只要按图索骥、稍作推敲就能猜出考题的七八成。何况多半是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评卷。学生成绩掌握在教师手中,万一学生普遍考得太差,经过老师的“技术”处理,最终成绩照样可以冠冕堂皇。到底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就连学生自己也不清楚,其他人更是蒙在鼓里。这种现象在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试问这样的教学方式怎么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呢?岂不是自欺欺人,误人子弟?

可见,要有好的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教学评价研究,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进行适当的合理的量化。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各国高校管理者都认识到教学效果评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没有任何一所高

28

万方数据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四念, 王顺燚

李四念(咸宁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王顺燚(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交通高教研究

HIGHE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2004(5)

参考文献(3条)

1. 林健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2. 闵维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1(04)3. 薛天祥 高等教育管理学 199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tgjyj200405007.aspx


相关内容

  • 关于高校新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高校新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丽丽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4期 摘要:高校新专业数量不断增加,新专业的质量高低和人才培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在新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方面,高校应注重加 ...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815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 内容摘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国家教育大计,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对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建设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职业 ...

  •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很高兴能来到空军预警学院参加今天的讨论会,一起探讨关于国防教育的问题.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 ...

  •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训体会
  • 理性认识 自觉行动 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本次参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受益匪浅.在此,要感谢教育部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对培训项目的精心策划,更要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的周到安排和高质量服务点赞.正是由于每个培训环节都用心组织,环环相扣,保证了本次培训是一次大家满意度颇高的培 ...

  • 关于建立行业特色高校理事会制度的思考
  • 完善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一种模式选择 --关于建立行业特色高校理事会制度的一些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近期国家全面组织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三项重要内容之一.这 ...

  • 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 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摘 要:近几年,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开始下滑.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力促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阐述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原因,并从课堂教学.论文评审.制定培养方案 ...

  • 关于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几点思考
  •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其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实际生活中由于评价体系的导向.标准.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难以保证.本文以湖北省不同层次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中存 ...

  •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思考
  • 摘要:按照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改革和转型. 关键词:高校:转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