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它联系着传者受者,承载着信息,并且被传受双方理解和共享。

2、符号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号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社会互动称为符号互动,也有的学者称为意义互动。符号互动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独特特征,即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为作出反应,还必须进行理解以确定彼此行为的真实意义P52

3、媒介:中介或中介物,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有这样的说法:媒介 即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4、热媒介与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概念.P149

(1)热媒介:“热媒介”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清晰地延伸到人体的某一感官,传播对象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参与度低的媒介,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

(2)冷媒介:反映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接收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高的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5、把关人与把关P161

(1)把关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把关: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理论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新闻把关的标准有:新

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

6、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P127

7、噪音,香农—韦弗的模式引入的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P60

8、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P196

9、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 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P196

10、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P111

11、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制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组织与环境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P101

12、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P89

13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P148

14、“议程设置功能”假设:“议程设置功能”假设的提出者是M ·E ·麦库姆斯和D ·L 肖,1972年,他们在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中首先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设的提出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言,对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

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P214

15、“沉默的螺旋”假说:“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出现是在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可以表述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P219

16、枪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p193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7、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 )八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其代表作是《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在这一书中对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作了简单的梳理,在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情境论”的媒介理论。 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即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同样重要。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即对每一社会情境而言,人们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若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情境重叠时,就会混淆社会角色,令人无所适从。

③媒介的运用可以混淆、区分不同情境的界限;

④这种不同情境的界限混淆,会导致新的情境出现;

⑤行为要适合情境,新的情境出现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

⑥电子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二、填空题

1、传播学奠基人:(1) 拉斯威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是传播学的奠基人。其主要观点为“5W传播理论”。(2)库尔特•卢因: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4)拉扎斯菲尔德: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他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

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5)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2、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给受者,而引起受者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这个定义应当具有如下两层含义:

A 、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这种影响和结果应不论其有意无意、直接间接、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长期的还是短期的)。

(1)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包括三个层面 :

A 、环境认知层面;

B 、价值形成与维护层面;

C 、社会行为示范层面。

(2)传播效果的类型

①短期的预期效果

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③长期的预期效果

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⑤显性效果

⑥隐性和潜在效果

3、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应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4、非正规渠道的组织传播:非正规的组织传播是指发生在组织内部的、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和信息传播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包括组织内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这种交流可以分为“有任务指向性”和“情感指向性”两种。1、小道消息 2、谣言

三、简答题

1、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受哪些因素影响(控制研究)P129—P133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个人的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于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综合以下因素:(一)政治、法律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它包括两层含义 :1、社会价值标准体系 2、文化开放的程度。

(四)信息自身的因素。

(五)传播组织自身因素。

(六)受众因素。

(七)技术因素。

(八)传播者个人因素。

1、传者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2、传者个人的个性、心理、创造力、经验、审美、能力等;3、传者个人的传播方式,如编码方式与水平、个人的传播能力等。

2. 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P188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如何理解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播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

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在座位社会集团或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具有能动性:一是能动地“选择性接触”那些与自己的群体利益、规范或文化背景相结合的传播内容;二是“能动地解释”,即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或意识形态来理解或解释大众传播的信息。受众个人的群体属性不同,意味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传播学研究表明,手中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受到除了兴趣和爱好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之外,他们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骑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它联系着传者受者,承载着信息,并且被传受双方理解和共享。

2、符号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号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社会互动称为符号互动,也有的学者称为意义互动。符号互动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独特特征,即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为作出反应,还必须进行理解以确定彼此行为的真实意义P52

3、媒介:中介或中介物,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有这样的说法:媒介 即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4、热媒介与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概念.P149

(1)热媒介:“热媒介”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清晰地延伸到人体的某一感官,传播对象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参与度低的媒介,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

(2)冷媒介:反映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接收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高的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5、把关人与把关P161

(1)把关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把关: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理论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新闻把关的标准有:新

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

6、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P127

7、噪音,香农—韦弗的模式引入的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P60

8、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P196

9、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 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P196

10、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P111

11、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制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组织与环境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P101

12、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P89

13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P148

14、“议程设置功能”假设:“议程设置功能”假设的提出者是M ·E ·麦库姆斯和D ·L 肖,1972年,他们在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中首先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设的提出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言,对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

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P214

15、“沉默的螺旋”假说:“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出现是在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可以表述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P219

16、枪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p193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7、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 )八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其代表作是《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在这一书中对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作了简单的梳理,在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情境论”的媒介理论。 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即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同样重要。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即对每一社会情境而言,人们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若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情境重叠时,就会混淆社会角色,令人无所适从。

③媒介的运用可以混淆、区分不同情境的界限;

④这种不同情境的界限混淆,会导致新的情境出现;

⑤行为要适合情境,新的情境出现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

⑥电子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二、填空题

1、传播学奠基人:(1) 拉斯威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是传播学的奠基人。其主要观点为“5W传播理论”。(2)库尔特•卢因: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4)拉扎斯菲尔德: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他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

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5)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2、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给受者,而引起受者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这个定义应当具有如下两层含义:

A 、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这种影响和结果应不论其有意无意、直接间接、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长期的还是短期的)。

(1)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包括三个层面 :

A 、环境认知层面;

B 、价值形成与维护层面;

C 、社会行为示范层面。

(2)传播效果的类型

①短期的预期效果

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③长期的预期效果

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⑤显性效果

⑥隐性和潜在效果

3、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应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4、非正规渠道的组织传播:非正规的组织传播是指发生在组织内部的、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和信息传播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包括组织内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这种交流可以分为“有任务指向性”和“情感指向性”两种。1、小道消息 2、谣言

三、简答题

1、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受哪些因素影响(控制研究)P129—P133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个人的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于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综合以下因素:(一)政治、法律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它包括两层含义 :1、社会价值标准体系 2、文化开放的程度。

(四)信息自身的因素。

(五)传播组织自身因素。

(六)受众因素。

(七)技术因素。

(八)传播者个人因素。

1、传者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2、传者个人的个性、心理、创造力、经验、审美、能力等;3、传者个人的传播方式,如编码方式与水平、个人的传播能力等。

2. 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P188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如何理解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播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

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在座位社会集团或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具有能动性:一是能动地“选择性接触”那些与自己的群体利益、规范或文化背景相结合的传播内容;二是“能动地解释”,即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或意识形态来理解或解释大众传播的信息。受众个人的群体属性不同,意味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传播学研究表明,手中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受到除了兴趣和爱好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之外,他们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骑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内容

  •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指南[基础篇]
  •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指南--基础篇 一.参考书目 (一)050301新闻学 1.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36新闻传播史论 ④916新闻传播业务 2.初试书目: 636新闻传播史论: (1)<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四川科学技 ...

  • 武大新闻院介绍
  • 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始于1983年的新闻系,2000年12月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 学院现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四个系:6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设计方向: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六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 ...

  • 学术带头人
  • 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杨中举 杨中举,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山东 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临沂大学传 媒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文艺评论 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传播学.外 国文学与翻译.行业文化传播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省艺 ...

  • 上海大学[传播学通论]考研辅导笔记
  • 04年上海大学<传播学通论>考研辅导笔记 教材:<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 第一节:传播与生俱来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 2.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能性. 3.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

  • 媒介批评:究竟批评什么
  • --"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 题 号]G6 [复印期号]2013年10期 [原文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保定)2013年4期第1-5页 [英文标题]What do Media Criticism Criticize:T ...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方向有哪些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 方向有哪些 随着考研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信息了解不是很全面,小编给大家找出一些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相关内容的介绍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精心整理出来的,对大家的学习也是种帮助.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看看官网并和学生交流一下.希望 ...

  • 新闻传播学考研三步走战略
  •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三步走战略 一.强化复习规划 专业课的复习与公共课的复习有很大的区别,公共课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因为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为大家精确界定了复习的范围,而专业课极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专业课同样需要圈定复习范围,锁定考试内容,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所以,凯程考研辅导专家们提醒201 ...

  •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LEM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 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小四黑体) 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 ...

  • JFE公司介绍污泥厌氧发酵技术
  • JFE(杰富意 杰富意) )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ENGINEERING FOR O SO SOLUTION O 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禁止复制・禁止二次传播 2010年 2010 年 8月 杰富意(JFE)是什么? 杰富意集团 (JFE Group) 2002年9月27日~2003年3月31日 JFE控股 ...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硕专业课复习经验
  • 1.基础知识 15年南大推出撤掉参考书的改革,虽然后来专硕还是按照14年的参考书来,但是还是受改革影响的.从专硕设定的参考书说起:<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美国新闻史>.<广告策划与创意>.<网络传播概论>.<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