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歌的艺术审美及时代意义

  摘要: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让各类娱乐节目备受人们关注,不少选秀节目的功利色彩和一夜成名的诱惑已经让娱乐变样走味。中国红歌的传唱却成功地用经典带动流行,以主流引领多元化。唱响红色旋律,可以重塑人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红歌;红歌会;艺术美;时代意义      艺术的内容、艺术的活动形式,总是伴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历史已经进入了光辉灿烂的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社会精神生活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在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下,审美情趣会发生各种变化;加之当今各类娱乐选秀节目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也影响着人的精神品质和社会风尚。然而2006年,江西卫视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首创推出的大型电视活动“中国红歌会”,犹如一股红色旋风,“唱响了大众传媒走出低俗化的先声”[1],让人们在红歌艺术享受中回顾红色经典,铭记红色历史与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推动人们审美情趣的健康发展。   一、红歌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激发了人们的审美热情   (一)红歌――时尚而通俗的定义   “红歌”是红色歌曲的简称。指红色经典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从广义上讲,红歌是对共产国际成立以来至今,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歌曲的统称。从狭义上讲,“红歌”只包括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这整个时期所创作的蕴含着革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歌曲。从本质上讲,“红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人们创造力高度发达的社会。网络语言、通俗口语的大量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红歌”这样一个通俗上口的名字,让人们对经典、对老歌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红”从本质上会让人们想到健康和进步;有别于“黄色和靡靡之音”。“红”还代表着血与火的革命战争,象征着正义、勇敢、忠诚和献身。“红歌”“红歌会”这样简洁、明了的定义,又使人们感觉通俗易懂、充满大众感和时尚感。因此人们对“红歌”的出现,从最初的认知到喜爱,而且持续的关注,都是因为“红歌”特有的艺术魅力、特有的群众基础、特有的生命力而展现出的风采。   (二)红歌――跨越时空的内涵   红歌是经典,它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歌声。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到1999年的《走进新时代》展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到新生的历程;从《长征组歌》到《黄河大合唱》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从《毕业歌》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展现了一代代青年为民族、为理想奋斗的心声;从《社会主义好》到《明天会更好》展现了中华民族蒸蒸日上的未来……这一支支凝聚着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意义的歌曲,跨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21世纪近百年的时间;涵盖了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抗美援朝歌曲、社会主义建设歌曲等不同时期;有表现军旅的歌曲如:《打靶归来》《一二三四歌》;有表现民族团结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爱我中华》;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曲如:《长江之歌》《青藏高原》;有抒发人间真情的歌曲如《爱的奉献》《同一首歌》;有体裁不同的歌剧、舞剧、电影、电视歌曲如:《北风吹》《大红枣儿甜又香》《我的祖国》《好人一生平安》……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红歌,唱出的是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唱出的是积极向上、斗志昂扬;唱出的是无畏不惧、一往直前;唱出的是爱国、爱家、爱人民的大爱精神。   (三)红歌――大众娱乐的盛宴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娱乐。从专业性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到大众舞台的星光大道;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到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从江西的井冈山到澳大利亚的悉尼……一场场国人关注、众人参与的红色浪潮,席卷了中华大地。作为一个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追求的不仅是娱乐,而是让全国人民在享受红歌艺术中回顾红色经典,让经典与流行完美结合,唱响了大众传媒走出低俗化的先声。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红歌会的立意和定位的高品位,时尚与主旋律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大胆而新颖,红歌会很好地运用了一些时尚元素,比如全国海选、PK、现场直播、网络化平台、明星参与、红色旅游,从舞台布景、每场的主题串接到对历史的缅怀,都亮点不断,成为众人瞩目的一道富有营养的文化大餐。通过理解和把握大众化娱乐时代的审美需求,以“红”为切入点,力求以真情打动人、以激情振奋人、以热情感染人,充分满足了民众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大众娱乐的盛宴充分展示和体现了“红歌”的艺术魅力,是当今各类娱乐节目中将思想性、娱乐性、大众化和时代主旋律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激发了人们的审美热情。[3]   二、红歌所体现的艺术美,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呈现,是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一)红歌的艺术性体现   红歌的旋律美:纵观这些红歌,不论是解放前的还是解放后的,都是作曲家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事件创作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的旋律或慷慨激越,或清丽婉转,简约流畅,易于传唱,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真实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如根据民歌旋律改编的《东方红》《北风吹》,旋律简约、流畅,唱出了中华儿女的朴实、善良;如根据红军长征事件创作的《长征组歌》和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的《黄河大合唱》,旋律慷慨激越,唱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斗志;再如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创作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旋律委婉深情,唱响了中华儿女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向新世纪的心声。   红歌的节奏美: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体现着时代的节拍。如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许多都具有整齐、有力的节奏,象征着人们坚定的决心和战斗的步伐,如《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而社会主义时期的歌曲,大都赞美祖国的山川、歌颂伟大的祖国、讴歌人间真情,因此节奏大都舒缓,如《长江之歌》《我的祖国》《爱的奉献》等。   这些伴随着优美旋律和不同节奏的红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深深地扎根于时代的土壤,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真情实感,因此更加具有平民性和亲切感,展现了红歌的不同风格和独特的感染力。   (二)红歌的通俗性体现   生活在变,不变的是真情实感,而具有真情实感的红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加显得大众化、通俗化。   首先,在当前大众对选秀类节目趋于疲惫,人们渴望真、善、美精神文化的同时,“中国红歌会”采用了大众喜爱的方式,创新地把它呈现在大众面前,把优秀的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使红色经典的歌曲不再“束之高阁”、不再是“阳春白雪”,而被大家所熟知、所传唱,体现了红歌的大众化。   其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现在是电子时代,因此大量的电声乐器被人们所认同,大量的电声音乐被人们所喜爱。因此,把经典的红歌配以现代的乐器伴奏、融入时尚的电声节奏与音响,更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引领了流行的风潮,使经典的音乐更显得通俗易懂、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因此,形式新颖、方式独特的红歌会,紧紧抓住红色主题和影视传媒特点,从舞台布景、乐队伴奏、选手选拔手段到音乐的编配、表演的艺术形态都融入时尚元素,引领着民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使得新时代的红歌能够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使艺术性与通俗性完美的结合。   三、红歌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唱响了中国的时代与和谐之声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感动。今天的人们,大多是物质生活无限丰富,娱乐生活多姿多彩,苦难、艰苦等已经渐渐远去,这时一场声势浩大的红歌会,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爱红歌、唱红歌的红歌热潮。从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到重庆卫视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等等,将革命历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红色经典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独具特色,举国上下刮起了一阵唱红歌、听红歌、品红歌的红色旋风。这一曲曲经典红歌被真情演绎,这一个个革命故事被真情讲述,让人们品味着经典,收获着感动。   红歌有着红色历史与文化的烙印,传承的是红色精神,是我国近代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的产物,体现出集体主义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物质享受中迷失自我,各种良莠不齐的音乐正大量充斥着青年一代的耳朵,而经典的红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感召力,是热爱国家、热爱党的真情流露,这样的真情实感,激荡着人们的内心情感,弥补了当今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人们更加积极向上地追求美好生活。红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产物,在新的时期,更具有新的历史意义。   红歌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当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来临时,人们手拉着手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重建家园;当奥运会的圣火在北京点燃时,人们唱起了《龙的传人》,实现了国人百年的奥运梦想……这一首首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红歌,唤起了人们的热情,激发了亿万华夏民众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体现了红歌的教育意义。   红歌能催生人们的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使一个人振作和充满活力,也可以让一个民族得到振兴。红歌承载着真、善、美的内涵,具有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因此它的传唱能引起千万人的内心共鸣。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能把大众化的精神力量,汇聚到一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4]因此红歌能让人们感受到代的精神,感受到时代的最强音。而这具有红色精神的红歌,在神州大地到处传唱,构成了中华民族强有力的时代之声、和谐之声。   结语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必须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想象,给人以艺术享受的愉快,从而领悟到其中的乐趣,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并领悟到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劣,它促使人们奋发向上。红歌正是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不是说教,它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借助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通过大众的传唱,使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感受,潜移默化,在艺术欣赏中达到教育、认知、娱乐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陈振东,红歌会高举社会责任的大旗,[EB/OL].2010-   8-14 ?fr=ala0_1   [3]卢丽刚,“红歌”为何这样走红――三学者纵谈“红   歌现象”,转引自中国艺术报,[EB/OL]   [5]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5.(39)      作者简介:   李姣,四川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摘要: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让各类娱乐节目备受人们关注,不少选秀节目的功利色彩和一夜成名的诱惑已经让娱乐变样走味。中国红歌的传唱却成功地用经典带动流行,以主流引领多元化。唱响红色旋律,可以重塑人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红歌;红歌会;艺术美;时代意义      艺术的内容、艺术的活动形式,总是伴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历史已经进入了光辉灿烂的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社会精神生活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在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下,审美情趣会发生各种变化;加之当今各类娱乐选秀节目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也影响着人的精神品质和社会风尚。然而2006年,江西卫视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首创推出的大型电视活动“中国红歌会”,犹如一股红色旋风,“唱响了大众传媒走出低俗化的先声”[1],让人们在红歌艺术享受中回顾红色经典,铭记红色历史与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推动人们审美情趣的健康发展。   一、红歌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激发了人们的审美热情   (一)红歌――时尚而通俗的定义   “红歌”是红色歌曲的简称。指红色经典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从广义上讲,红歌是对共产国际成立以来至今,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歌曲的统称。从狭义上讲,“红歌”只包括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这整个时期所创作的蕴含着革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歌曲。从本质上讲,“红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人们创造力高度发达的社会。网络语言、通俗口语的大量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红歌”这样一个通俗上口的名字,让人们对经典、对老歌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红”从本质上会让人们想到健康和进步;有别于“黄色和靡靡之音”。“红”还代表着血与火的革命战争,象征着正义、勇敢、忠诚和献身。“红歌”“红歌会”这样简洁、明了的定义,又使人们感觉通俗易懂、充满大众感和时尚感。因此人们对“红歌”的出现,从最初的认知到喜爱,而且持续的关注,都是因为“红歌”特有的艺术魅力、特有的群众基础、特有的生命力而展现出的风采。   (二)红歌――跨越时空的内涵   红歌是经典,它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歌声。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到1999年的《走进新时代》展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到新生的历程;从《长征组歌》到《黄河大合唱》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从《毕业歌》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展现了一代代青年为民族、为理想奋斗的心声;从《社会主义好》到《明天会更好》展现了中华民族蒸蒸日上的未来……这一支支凝聚着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意义的歌曲,跨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21世纪近百年的时间;涵盖了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抗美援朝歌曲、社会主义建设歌曲等不同时期;有表现军旅的歌曲如:《打靶归来》《一二三四歌》;有表现民族团结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爱我中华》;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曲如:《长江之歌》《青藏高原》;有抒发人间真情的歌曲如《爱的奉献》《同一首歌》;有体裁不同的歌剧、舞剧、电影、电视歌曲如:《北风吹》《大红枣儿甜又香》《我的祖国》《好人一生平安》……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红歌,唱出的是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唱出的是积极向上、斗志昂扬;唱出的是无畏不惧、一往直前;唱出的是爱国、爱家、爱人民的大爱精神。   (三)红歌――大众娱乐的盛宴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娱乐。从专业性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到大众舞台的星光大道;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到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从江西的井冈山到澳大利亚的悉尼……一场场国人关注、众人参与的红色浪潮,席卷了中华大地。作为一个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追求的不仅是娱乐,而是让全国人民在享受红歌艺术中回顾红色经典,让经典与流行完美结合,唱响了大众传媒走出低俗化的先声。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红歌会的立意和定位的高品位,时尚与主旋律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大胆而新颖,红歌会很好地运用了一些时尚元素,比如全国海选、PK、现场直播、网络化平台、明星参与、红色旅游,从舞台布景、每场的主题串接到对历史的缅怀,都亮点不断,成为众人瞩目的一道富有营养的文化大餐。通过理解和把握大众化娱乐时代的审美需求,以“红”为切入点,力求以真情打动人、以激情振奋人、以热情感染人,充分满足了民众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大众娱乐的盛宴充分展示和体现了“红歌”的艺术魅力,是当今各类娱乐节目中将思想性、娱乐性、大众化和时代主旋律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激发了人们的审美热情。[3]   二、红歌所体现的艺术美,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呈现,是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一)红歌的艺术性体现   红歌的旋律美:纵观这些红歌,不论是解放前的还是解放后的,都是作曲家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事件创作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的旋律或慷慨激越,或清丽婉转,简约流畅,易于传唱,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真实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如根据民歌旋律改编的《东方红》《北风吹》,旋律简约、流畅,唱出了中华儿女的朴实、善良;如根据红军长征事件创作的《长征组歌》和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的《黄河大合唱》,旋律慷慨激越,唱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斗志;再如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创作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旋律委婉深情,唱响了中华儿女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向新世纪的心声。   红歌的节奏美: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体现着时代的节拍。如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许多都具有整齐、有力的节奏,象征着人们坚定的决心和战斗的步伐,如《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而社会主义时期的歌曲,大都赞美祖国的山川、歌颂伟大的祖国、讴歌人间真情,因此节奏大都舒缓,如《长江之歌》《我的祖国》《爱的奉献》等。   这些伴随着优美旋律和不同节奏的红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深深地扎根于时代的土壤,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真情实感,因此更加具有平民性和亲切感,展现了红歌的不同风格和独特的感染力。   (二)红歌的通俗性体现   生活在变,不变的是真情实感,而具有真情实感的红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加显得大众化、通俗化。   首先,在当前大众对选秀类节目趋于疲惫,人们渴望真、善、美精神文化的同时,“中国红歌会”采用了大众喜爱的方式,创新地把它呈现在大众面前,把优秀的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使红色经典的歌曲不再“束之高阁”、不再是“阳春白雪”,而被大家所熟知、所传唱,体现了红歌的大众化。   其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现在是电子时代,因此大量的电声乐器被人们所认同,大量的电声音乐被人们所喜爱。因此,把经典的红歌配以现代的乐器伴奏、融入时尚的电声节奏与音响,更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引领了流行的风潮,使经典的音乐更显得通俗易懂、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因此,形式新颖、方式独特的红歌会,紧紧抓住红色主题和影视传媒特点,从舞台布景、乐队伴奏、选手选拔手段到音乐的编配、表演的艺术形态都融入时尚元素,引领着民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使得新时代的红歌能够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使艺术性与通俗性完美的结合。   三、红歌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唱响了中国的时代与和谐之声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感动。今天的人们,大多是物质生活无限丰富,娱乐生活多姿多彩,苦难、艰苦等已经渐渐远去,这时一场声势浩大的红歌会,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爱红歌、唱红歌的红歌热潮。从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到重庆卫视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等等,将革命历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红色经典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独具特色,举国上下刮起了一阵唱红歌、听红歌、品红歌的红色旋风。这一曲曲经典红歌被真情演绎,这一个个革命故事被真情讲述,让人们品味着经典,收获着感动。   红歌有着红色历史与文化的烙印,传承的是红色精神,是我国近代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的产物,体现出集体主义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物质享受中迷失自我,各种良莠不齐的音乐正大量充斥着青年一代的耳朵,而经典的红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感召力,是热爱国家、热爱党的真情流露,这样的真情实感,激荡着人们的内心情感,弥补了当今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人们更加积极向上地追求美好生活。红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产物,在新的时期,更具有新的历史意义。   红歌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当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来临时,人们手拉着手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重建家园;当奥运会的圣火在北京点燃时,人们唱起了《龙的传人》,实现了国人百年的奥运梦想……这一首首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红歌,唤起了人们的热情,激发了亿万华夏民众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体现了红歌的教育意义。   红歌能催生人们的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使一个人振作和充满活力,也可以让一个民族得到振兴。红歌承载着真、善、美的内涵,具有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因此它的传唱能引起千万人的内心共鸣。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能把大众化的精神力量,汇聚到一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4]因此红歌能让人们感受到代的精神,感受到时代的最强音。而这具有红色精神的红歌,在神州大地到处传唱,构成了中华民族强有力的时代之声、和谐之声。   结语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必须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想象,给人以艺术享受的愉快,从而领悟到其中的乐趣,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并领悟到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劣,它促使人们奋发向上。红歌正是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不是说教,它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借助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通过大众的传唱,使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感受,潜移默化,在艺术欣赏中达到教育、认知、娱乐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陈振东,红歌会高举社会责任的大旗,[EB/OL].2010-   8-14 ?fr=ala0_1   [3]卢丽刚,“红歌”为何这样走红――三学者纵谈“红   歌现象”,转引自中国艺术报,[EB/OL]   [5]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5.(39)      作者简介:   李姣,四川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相关内容

  •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杜书瀛 内容提要:媒介不仅是"讯息",它直接就是生产力: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融入了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其价值生长的一部分:媒介还进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其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机因素: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 ...

  • 生态批评的中国机理
  • [摘 要]中国生态批评在中西生态文明的交流中生发,与西方生态批评构成了平行研究的共生关系.在生态性与审美性的耦合中,鲁枢元等学者初成了生态诗学,显示了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自觉.中国的绿色审美范式较之西方的绿色阅读范式,避免了生态诗理和绿色诗律的缺失,实现了生态性与审美性的平衡.中国生态批评虽形成了新的 ...

  • [美的历程]读后感
  • <美的历程>读后感 摘要:<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让你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一.龙飞凤舞:二.青铜饕餮:三.先 ...

  • 小教本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 <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 ...

  • 论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
  • 第24卷第4期2008年12月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URNAL OF JI AOZ UO TEACHERS COLLEGE Vo l 1241No 14 Dec 12008 论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 杜伊敏 (郑州大学文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流行音乐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 ...

  • "全面发展"意义下学生的德育教育
  • 摘 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用先进文化武装人们的头脑,摆脱原始粗俗的物质需要和束缚,音乐.美术的教育功能独具魅力. 关键词:审美;品德;斗志 记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使人摆脱粗陋,对真正的教育 ...

  • 艺术的皇帝新衣
  • 内容摘要: 现代艺术由于片面追求创新而走向了艺术的反面,从而有了所谓"艺术的终结".但在20世纪的美学话语中,"艺术的终结"并不带有任何批判性,相反是在对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进行各种各样的辩护.这更进一步促成了艺术的终结.后现代社会的全面审美化进程使得艺术不再局 ...

  • 美术鉴赏考试
  • <美术鉴赏>考查题(A ) 姓名 区队学号 座位号 平时分 期末分 总分 一.填空题(共35分) 1.美术包括 绘画 . 雕塑 . 工艺 . 建筑 四大类. 2.在 平面 上塑造形象是绘画的主要特征. 3.造型艺术的美主要可以从 外在(或形式) 美和 内在美(或内容) 美两个方面去欣赏. ...

  • 美在意象_美学基本原理提要_叶朗
  • 第46卷第3期2009年5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46,No.3 May2009 美在意象 ---美学基本原理提要 叶 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