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2)

第一章 绪论

1.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 包括细菌生理

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2. 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3. 稳态(homeostasis)概念 :指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细胞外液中的PO2、PCO2、pH、

渗透压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4. 反射(reflex)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

应答。

5. 体液调节概念: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对机体各器官组织

活动的调节方式。

6. 反馈(feedback)概念:指受控部分发回的信息,以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7.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概念: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即促进或加强控

制部分的作用)

8. 前馈概念: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

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9.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概念: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

程(如:O2,CO2…)。

10.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

浓度一侧的扩散。

11. 经载体(carrier)易化扩散:是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

被动跨膜转运。

12.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

的过程。

13. 出胞 (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4. 入胞(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

胞的过程,包括吞噬和吞饮。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

15. 转运方式 转运物质 顺逆差 细胞是否耗能

单纯扩散 脂小分子,水 顺差 不

经通道易化扩散 带电离子 顺差 不

经载体易化扩散 水溶性分子 顺差 不

原发性主动转运 离子 逆差 耗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等 逆差 靠他物势能差

出胞与入胞 大分子物质 无关 细胞主动活动

16. 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剌激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近代)的能力

17. 兴奋(excitation)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

18. 刺激(stimulation) :能被生物体感受而引起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声、光等)

19. 阈强度:概念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20.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21. AP的概念:指细胞受刺激时,在RP基础上,膜电位产生的快速倒转和复原

22.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 ):能诱发AP(钠通道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值

23.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膜局部电位的较小去极化

24. 前负荷 Preload概念:肌肉收缩前就遇到的负荷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

25. 后负荷(Afterload )概念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兴奋-收缩耦联: 把肌纤维兴奋和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 肌肉收缩能力:指影响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收缩和舒张 强直收缩:连续多个刺激引起肌肉的持续性收缩 终板电位 ①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正常值 男:40~50% 女:37~48% ②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过一会,出血自行停止,即生理止血。 ③血液凝固 : 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④血型 :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⑤红细胞凝集:不同血型者的血滴相混合时,发生RBC凝集成簇的现象。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易破裂、溶血的特性 渗透压概念: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从浓度低向浓度高溶液扩散的力量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如:0.85%NaCl,1.9%尿素。 等张溶液(P49) 能使悬浮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如:0.85%NaCl。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搏出量(stroke volume) 一侧心室一次心跳泵出的血量,平均70ml。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55-65%。 搏出量=心舒末期容积(125ml)-心缩末期容(55ml)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BP:动脉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主A压。 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等于搏出量×心率。安静时4.5~6.0L/min。与年龄、性别、体格、活动状态等有关。正常左右心室搏出量、心输出量相等。 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静息心指数安静、空腹状态下的心指数。(3~3.5L/min.m2 ),与年龄有关,10岁最大。 收缩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高值,100~120mmHg 舒张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低值,60~80mmHg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30~40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约100mmHg,可反映对各器官进行灌注的动力大小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4~12 cmH2O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期前兴奋: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期前兴奋引起的收缩,也称额外收缩。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由于结区细胞传导速度很慢,使得来源于心房的兴奋在这里会耽搁一段时间才会传到心室,这种现象即房室延搁。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 平静呼吸:Eupnea人体在安静情况下发生的呼吸。 用力呼吸: Forced breathing当机体活动时或吸入气中O2减少,CO2增多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产生的回位力。 顺 应 性:Compliance 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功能残气量 FRC:平静呼气末尚留存于肺内的气量。功能残气量 = 残气量 + 补呼气量正常值:2500 ml 用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正常值80%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 的最大气量。意义: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最大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组织换气:O2由血液向细胞扩散CO2由细胞向血液扩散。 Hb氧容量:100ml血的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1.34*15=20.1ml/100ml Hb氧含量:100血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发绀(Cyanosis): 当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Hb含量达5g/100ml时,皮肤、粘摸呈浅蓝色。 何登尔效应(Haldance effect): 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的效应称~。 波尔效应:酸度对Hb 氧亲和力的影响。 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慢波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周期性自动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率较慢,因而成为慢波。慢波是局部电位,不能引起平滑肌直接收缩。 脑肠肽(brain-gut peptin):脑内和胃肠道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如CCK、P物质、SS、胃泌素等20余种。 咀嚼:是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动的反射性动作。 胃的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sm rate) :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KJ/m2 h 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1g某种食物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称为呼吸商。混合食物:RQ 0.85。

95.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96.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

精神紧张;食后12-14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KJ/m2·h

97. 排泄:体内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到体外的过程。

98. 肾血流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之间变化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99.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水份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

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

100.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平均

值为125ml/min。

101. 滤过分数 (GFF)概念: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102. 有效滤过压EFP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03.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正常值:160 ~180mg/dL(8.9~10.1mmol/L)。 104. 顺向轴浆运输: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

105. 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紧密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106.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此种电位变化

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107.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此种电位变化

称突出后膜在递质的作用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108.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种

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

109.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神经元兴奋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作用于突

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一些化学物质

110. 受体 (Receptor):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

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111. N受体的阻断剂是:筒箭毒碱

(Tubocurarine);

N1受体的阻断剂是:六烃季铵

(Hexamethonium);

N2受体的阻断剂是:十烃季铵

(Decamethonium)

M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Atropine)

112. 感受器(receptor):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能够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

构或装置。

113. 适宜刺激:各种感受器都有自己最敏感(感觉阈值最小)的刺激,这一刺激形式称为该感受

器的适宜刺激

114. 感觉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和最短时间。

115. 感觉辨别阈:对于同一种性质的两个刺激,其强度的差异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人在感觉

上得以分辨,这种刚能分辨的俩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称为感觉辨别阈。

116.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感受器接受刺激时,能把作用于感受器的刺激能量转换成传

入神经电信号(AP),此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117.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引起传入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

前,首先在感受器细胞或传入神经末梢出现一种过渡性的局部膜电变化,称之为感受器电位。 118. 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产生的膜电位变化称为发生器电位。

(脉冲发生)

119. 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20. 第Ⅰ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

121. 第Ⅱ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细胞及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

122. 第Ⅲ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感觉接替核

123. 感觉柱:N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24. 躯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

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对躯体平衡感觉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125.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126. 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α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既接受来自外周(皮肤、肌肉和关节

等)的传入信息,也接受来 自高位中枢(从脑干到大脑皮层的各级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因此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127. 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

功能位。

128. ⑴ 脊动物:在颈髓第五节水平以下切断脊髓,仅保持膈神经对膈肌的支配,以维持呼吸,这种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spinal animal)。

129. ⑵ 脊休克: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

无反应状态。 脊休克的表现:

① 骨骼肌紧张性↓,甚至消失;

② 血压↓;

③ 外周血管扩张;

④ 发汗反射不出现;

⑤ 粪、尿积聚。

130. 脊休克的恢复: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本反射可逐渐恢复

131.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32. 牵张反射的类型:

腱反射(tendon reflex)

肌紧张(muscle tonus)

133.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反射等。

134.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tonic stretch reflex)。

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135.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 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

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 伸直,坚硬如柱,头 尾昂起,脊柱挺硬。

136. 运动柱:运动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

137. 脊髓小脑功能受损后,出现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发生紊乱。小脑损伤后所出现的运

动或动作的协调性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ataxia)

138. 内分泌 (endocrine):指由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

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139.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和分散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

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

140. 神经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产生的激素。

141. 神经分泌: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末梢而释放入血液。

142.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 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

递系统。

143. 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有它的存在,

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

144.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145. 概念:对一定范围内血碘浓度的变化,甲状腺具有自身摄碘及合成、释放甲状腺素能力的适

应性调节,称为自身调节。

146. 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反应

灵敏、心活动增强、血重分布、呼吸增加、血糖升高、分解加强、脂肪分解加强等。

147. 应激反应是一种以ACTH和GC分泌增加为主,多种激素(GH、PRL、胰高血糖素、AVP

及醛固酮等)共同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

第一章 绪论

1.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 包括细菌生理

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2. 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3. 稳态(homeostasis)概念 :指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细胞外液中的PO2、PCO2、pH、

渗透压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4. 反射(reflex)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

应答。

5. 体液调节概念: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对机体各器官组织

活动的调节方式。

6. 反馈(feedback)概念:指受控部分发回的信息,以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7.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概念: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即促进或加强控

制部分的作用)

8. 前馈概念: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

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9.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概念: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

程(如:O2,CO2…)。

10.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

浓度一侧的扩散。

11. 经载体(carrier)易化扩散:是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

被动跨膜转运。

12.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

的过程。

13. 出胞 (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4. 入胞(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

胞的过程,包括吞噬和吞饮。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

15. 转运方式 转运物质 顺逆差 细胞是否耗能

单纯扩散 脂小分子,水 顺差 不

经通道易化扩散 带电离子 顺差 不

经载体易化扩散 水溶性分子 顺差 不

原发性主动转运 离子 逆差 耗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等 逆差 靠他物势能差

出胞与入胞 大分子物质 无关 细胞主动活动

16. 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剌激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近代)的能力

17. 兴奋(excitation)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

18. 刺激(stimulation) :能被生物体感受而引起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声、光等)

19. 阈强度:概念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20.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21. AP的概念:指细胞受刺激时,在RP基础上,膜电位产生的快速倒转和复原

22.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 ):能诱发AP(钠通道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值

23.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膜局部电位的较小去极化

24. 前负荷 Preload概念:肌肉收缩前就遇到的负荷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

25. 后负荷(Afterload )概念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兴奋-收缩耦联: 把肌纤维兴奋和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 肌肉收缩能力:指影响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收缩和舒张 强直收缩:连续多个刺激引起肌肉的持续性收缩 终板电位 ①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正常值 男:40~50% 女:37~48% ②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过一会,出血自行停止,即生理止血。 ③血液凝固 : 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④血型 :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⑤红细胞凝集:不同血型者的血滴相混合时,发生RBC凝集成簇的现象。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易破裂、溶血的特性 渗透压概念: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从浓度低向浓度高溶液扩散的力量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如:0.85%NaCl,1.9%尿素。 等张溶液(P49) 能使悬浮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如:0.85%NaCl。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搏出量(stroke volume) 一侧心室一次心跳泵出的血量,平均70ml。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55-65%。 搏出量=心舒末期容积(125ml)-心缩末期容(55ml)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BP:动脉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主A压。 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等于搏出量×心率。安静时4.5~6.0L/min。与年龄、性别、体格、活动状态等有关。正常左右心室搏出量、心输出量相等。 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静息心指数安静、空腹状态下的心指数。(3~3.5L/min.m2 ),与年龄有关,10岁最大。 收缩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高值,100~120mmHg 舒张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低值,60~80mmHg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30~40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约100mmHg,可反映对各器官进行灌注的动力大小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4~12 cmH2O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期前兴奋: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期前兴奋引起的收缩,也称额外收缩。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由于结区细胞传导速度很慢,使得来源于心房的兴奋在这里会耽搁一段时间才会传到心室,这种现象即房室延搁。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 平静呼吸:Eupnea人体在安静情况下发生的呼吸。 用力呼吸: Forced breathing当机体活动时或吸入气中O2减少,CO2增多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产生的回位力。 顺 应 性:Compliance 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功能残气量 FRC:平静呼气末尚留存于肺内的气量。功能残气量 = 残气量 + 补呼气量正常值:2500 ml 用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正常值80%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 的最大气量。意义: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最大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组织换气:O2由血液向细胞扩散CO2由细胞向血液扩散。 Hb氧容量:100ml血的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1.34*15=20.1ml/100ml Hb氧含量:100血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发绀(Cyanosis): 当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Hb含量达5g/100ml时,皮肤、粘摸呈浅蓝色。 何登尔效应(Haldance effect): 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的效应称~。 波尔效应:酸度对Hb 氧亲和力的影响。 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慢波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周期性自动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率较慢,因而成为慢波。慢波是局部电位,不能引起平滑肌直接收缩。 脑肠肽(brain-gut peptin):脑内和胃肠道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如CCK、P物质、SS、胃泌素等20余种。 咀嚼:是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动的反射性动作。 胃的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sm rate) :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KJ/m2 h 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1g某种食物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称为呼吸商。混合食物:RQ 0.85。

95.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96.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

精神紧张;食后12-14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KJ/m2·h

97. 排泄:体内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到体外的过程。

98. 肾血流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之间变化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99.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水份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

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

100.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平均

值为125ml/min。

101. 滤过分数 (GFF)概念: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102. 有效滤过压EFP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03.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正常值:160 ~180mg/dL(8.9~10.1mmol/L)。 104. 顺向轴浆运输: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

105. 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紧密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106.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此种电位变化

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107.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此种电位变化

称突出后膜在递质的作用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108.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种

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

109.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神经元兴奋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作用于突

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一些化学物质

110. 受体 (Receptor):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

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111. N受体的阻断剂是:筒箭毒碱

(Tubocurarine);

N1受体的阻断剂是:六烃季铵

(Hexamethonium);

N2受体的阻断剂是:十烃季铵

(Decamethonium)

M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Atropine)

112. 感受器(receptor):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能够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

构或装置。

113. 适宜刺激:各种感受器都有自己最敏感(感觉阈值最小)的刺激,这一刺激形式称为该感受

器的适宜刺激

114. 感觉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和最短时间。

115. 感觉辨别阈:对于同一种性质的两个刺激,其强度的差异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人在感觉

上得以分辨,这种刚能分辨的俩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称为感觉辨别阈。

116.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感受器接受刺激时,能把作用于感受器的刺激能量转换成传

入神经电信号(AP),此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117.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引起传入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

前,首先在感受器细胞或传入神经末梢出现一种过渡性的局部膜电变化,称之为感受器电位。 118. 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产生的膜电位变化称为发生器电位。

(脉冲发生)

119. 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20. 第Ⅰ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

121. 第Ⅱ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细胞及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

122. 第Ⅲ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感觉接替核

123. 感觉柱:N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24. 躯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

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对躯体平衡感觉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125.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126. 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α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既接受来自外周(皮肤、肌肉和关节

等)的传入信息,也接受来 自高位中枢(从脑干到大脑皮层的各级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因此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127. 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

功能位。

128. ⑴ 脊动物:在颈髓第五节水平以下切断脊髓,仅保持膈神经对膈肌的支配,以维持呼吸,这种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spinal animal)。

129. ⑵ 脊休克: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

无反应状态。 脊休克的表现:

① 骨骼肌紧张性↓,甚至消失;

② 血压↓;

③ 外周血管扩张;

④ 发汗反射不出现;

⑤ 粪、尿积聚。

130. 脊休克的恢复: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本反射可逐渐恢复

131.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32. 牵张反射的类型:

腱反射(tendon reflex)

肌紧张(muscle tonus)

133.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反射等。

134.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tonic stretch reflex)。

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135.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 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

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 伸直,坚硬如柱,头 尾昂起,脊柱挺硬。

136. 运动柱:运动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

137. 脊髓小脑功能受损后,出现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发生紊乱。小脑损伤后所出现的运

动或动作的协调性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ataxia)

138. 内分泌 (endocrine):指由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

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139.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和分散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

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

140. 神经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产生的激素。

141. 神经分泌: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末梢而释放入血液。

142.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 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

递系统。

143. 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有它的存在,

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

144.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145. 概念:对一定范围内血碘浓度的变化,甲状腺具有自身摄碘及合成、释放甲状腺素能力的适

应性调节,称为自身调节。

146. 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反应

灵敏、心活动增强、血重分布、呼吸增加、血糖升高、分解加强、脂肪分解加强等。

147. 应激反应是一种以ACTH和GC分泌增加为主,多种激素(GH、PRL、胰高血糖素、AVP

及醛固酮等)共同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


相关内容

  •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11真题
  • 2004年 <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氧脉搏 2.渗透压 3.射血分数 4.心力储备 5.运动后过量氧耗和氧热价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2.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原因.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 4.简述无氧阈的测试原理和意义. 三.论述题 ...

  • 王姝彦:心理学解释的层次与衔接问题
  •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12-2-16 12:20    作者: 王姝彦    来源: <哲学研究>2011年8期    查看: 144次 王姝彦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心理学解释(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及其相关问题的 ...

  • 本科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 本科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1.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2. 稳态(homeostasis ) 3. 刺激(stimulus ) 4. 兴奋性(excitability ) 5.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6. 正反馈(p ...

  • 西方心理学史 考试重点
  • 西方心理学史 考试重点 西方心理学史:第一章:1.西方心理学史:是研究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尤:2.历史编纂学:专门研究史学著作的编写方法和原则:(1)客观性:一方面要考虑预设是否有真实性,其次:(2)资料的搜集--处理--解释(史学技术):搜集要考虑资料是否佚失,是否被歪曲,以及搜集的成:处理资料 ...

  •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 <人体解刨生理学基础>之名词解释 2013版 1.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 2.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生理学上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刺激:生理学上将能被集体感受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4.反应:细胞,组 ...

  • 成人护理消化系统习题@21
  • 急腹症病人的护理 一.单选题 1. 急腹症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 A .腹痛 B.发热 C .恶心.呕吐 D.腹泻 E .休克 2. 急腹症病人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 (B) A .心理护理 B.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 C .体位 D.加强病情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 E .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二.名词 ...

  • 心理学导论答案
  • 心理学导论答案 一.单选 1.[答案]D [考点]普心: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解释]A,构造主义不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C格式塔心理学关注知觉.思维的整体,反对研究成分,也就是反对研究知觉和思维的组成结构 2.[答案]D [考点]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法:调查法 [解释]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研究那些不能 ...

  • [护理管理学]教学大纲
  • 本科<护理管理学>学习指导书 护理管理学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高等护理专业的必 修的课程.本课程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原则:在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同时,还注重了适应医学模 ...

  • 北大自考[医学心理学]听课笔记
  • 北大自考<医学心理学>听课笔记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01:57 第一章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名词解释p1) 2.由于旧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全包含和解释 ...

  • 北大医学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 北大医学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2005年05月30日11:29:25 北京自考热线 第一章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名词解释p1) 2.由于旧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全包含和解释现代 ...